玉米是怎么传入我国的?
玉米传入我国有那几条途径?
一般认为玉米传入我国的途径有三条:一条是东南亚经闽广传入内地;一条是从印度、缅甸入云南;一条是经波斯、中亚到甘肃的西北路线。
西洋农作物是怎样传入我国的?
在明朝,农耕工具的品种较前更多,农民在耕耘、选种、灌溉、施肥、园艺各方面都积累了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33939丰富的经验,大量的荒地被垦辟,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稷、粱、菽、桑、麻和棉花等。江南、湖广、四川等地是稻米的高产区。福建、浙江有双季稻,在岭南、海南有三季稻。在河北、河南等地也http://www.rixia.cc开垦了很多的水稻田,一般稻田的产量为两石或三石,有些地区达五六石。宋末元初国内开始植棉,明朝棉花的生产已遍于天下。国外引进的新的农作物有番薯、烟草、玉蜀黍。番薯、玉蜀黍的传入和普遍种植,明中期开始种植烟草,很快就遍布全国到明末,北土亦多种之,西洋作物的引进,对农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玉米的传入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桂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1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栽培历史估计已有5000年左右,但其起源和进化过程仍无定论。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了玉米,以后知道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他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中国玉米栽培有400多年历史,估计传入的时间当在1511年前。传入的途径,一说由陆路从欧洲经非洲、印度,传入西藏、四川;或从麦加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西北部,再传至内地各省。一说由海路传入,先在沿海种植,然后再传到内地各省。
哥伦布登陆美洲,促成了世界农业的大交流和大进步。玉米为禾本科,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历来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玉米籽粒中含有70%—75%的淀粉,10%左右的蛋白质,4%一5%的脂肪,2%左右的各种维生素。籽粒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含量均比稻米多。其适应性很强,不求平地肥地,只要不是很干旱的地方都能有收成。它的田间管理比其他作物简单,产量也比其他旱地粮食作物高。
玉米的传入最早,最广泛,最早的记载见于安徽省《颍州志》,具体时间是正德六年(1511)。明代末年,种植玉米的省已有12个:安徽、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到18世纪末玉米的种植已遍及全国。
甘薯的栽植
甘薯,鲁地称之为地瓜,豫地称之为红薯,闽南称之为番薯,还有白薯、黄薯、金薯、甜薯、山芋、番芋、黄苕、红山药等名称。
甘薯源出于中美和南美,是明末日夏养花网清初经由西南地区引进中国内地的。距今大约有400年的历史了。在明代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从事海外贸易,在吕宋学会了甘薯栽培技术,万历21年(1593)回国时,将薯藤带回国内,并试种成功,甘薯从此传入了我国。闽南人之所以管甘薯叫做番薯,就是因为甘薯的最早引进地之一是在福建南部,就好像人们管火柴叫洋火一样,“番”就是国外的意思。甘薯适于在沙土地上栽种,是一种高产作物,很快成为东南沿海人民的主要食物。从福建传到浙江、山东、河南等省,栽培技术逐渐提高,产量逐渐提高,栽种面积不断扩大,在华北也普遍种植了。明清两代出现了栽植甘薯的专著,传播较广的专书有徐光启的《甘薯疏》、陆耀的《甘薯录》、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等。记录了甘薯的采种、种植、储藏、食用等内容。陈世元是甘薯引入者陈振龙的六世孙,他的书记载了陈家祖孙几代人宣传推广甘薯,在福建栽种救荒的良好效果。
关于番薯怎样传入中国,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万历年间,吴川有位医生叫林怀兰,他医术精,交游广,常在粤西、桂南一带行医。有一次,经朋友介绍,他医好了交趾国守关大将的病,两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国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关大将就介绍林怀兰医生给公主治病,几副药就痊愈了。国王非常高兴,为了答谢林医生,国王设盛宴招待。席间有熟番薯,林医生第一次吃番薯,觉得很好吃。他听说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个生番薯,吃了几曰,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里了。林医生出关时。半截番薯被查出来了。当时交趾国规定,番薯是严禁出境的,违者要杀头。这件事使守关大将左右为难,放医生出关是对国王不忠,依法办事对老朋友不义,于是他毅然送走了林医生就自杀了。后来林医生顺利回到了家乡,番薯就在吴川、电白一带安家落户了。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种,产量高,很适合粤西地区种植,从此,粤西人民再不挨饥受饿了,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白建立了“番薯林公庙”,以纪念林怀兰医生引种番薯的功绩。
玉米等作物传入中国后给明清带来的影响
唐代饮茶风气盛行的原因玉米等作物传入中国后给明清带来的影响玉米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过了先边疆后内地,先丘陵山地后平原地区的过程。如道光《遵义府志》谈到“平地居民只知种稻,山间民只知种秋禾、玉米……”。平川地区居民即日夏养花网使地头屋角、田畔园圃“偶种一二,”也只是“以娱孩稚”或作为果蔬辅助食品(乾隆《霍丘县志》)。因此,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3指出:“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但19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激增,玉米种植不仅继续向山区拓展,也逐渐走向平原地区。嘉庆《汉中府志》说:“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植物名实图考卷1》亦说:“又如玉蜀黍tUDPspU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从各地方志先后记述的情况看,19世纪中期,玉米种植已遍及大江南北绝大多数省区,各地有关玉米的称谓多达99个。[1] 晚清至民国时期,玉米发展成为中国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第三大作物。1936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达693万公顷,总产量1010万吨。
经过长期发展,玉米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三大种植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南方山地丘陵玉米区。玉米种植比较集中的地方有:黑龙江、吉林http://www.rixia.cc、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这些省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80%。1983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已达1882万公顷,总产6819万吨,分别占世界的14.6%和15.2%,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2] 2000年玉米播种面积进一步增加到2306万公顷,总产10600万吨,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为第三大生产国巴西的1倍和2倍。[3](P258)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家暴,你会选择原谅还是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