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什么?

2021-01-01 08:01:10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54

生物进化的过程是什么?

生物进化的过程rnrn生物进化的过程:我分为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进化,与人为干扰情况下的进化。后者主要是在人工选择育种方面的应用。两种进化的相同点是,都是将生物的突变进行定向选择产生的。rn 一.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进化:首先是生物所生存环境变化增强后,使生物突变加强。经自然选择,优胜劣汰原理,自然环境将产生有利突变的个体选择保留。这样将生物的世代进行选择,生物的有利突变就能得到积累。生物的进化就是将生物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产生的。生物有利变异积累的结果就是生物得到进化。这就是我理解的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进化过程。rn 二.生物在人为干扰情况下的进化:因生物生存的环境本就是不稳定的,所以生物存在突变。生物产生人类将所需要的突变,得到人工选择保留。这样将生物的世代进行选择,人类所需要类型的突变就会得到定向保留。生物的进化就是将生物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产生的。人类所需要类型的突变积累的结果,就是生物得到进化。这就是我理解的生物在人为干扰情况下的进化过程。rn这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果你反对这个观点请说出反对理由,谢谢。
生物进化有2种
1是自然选择
2是人工选择
但是自然选择有点残酷,人工选择不太残酷,但人工选择使生物朝着对人有益的一面发展,可以说是失去生物的一些天性,我觉得还是自然选择好一点,人工选择有点自私,我们也应该考虑动物的感受。
生物的突变是不定向的,是不会因为环境如何如何的变化而产生突变的。环境只是起一个选择的作用。所以,“首先是生物所生存环境变化增强后,使生物突变加强。”这句话是不科学滴!
进化的方式 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物种形成(小进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即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
依我之见 第二种理论只是暂时的 人类的存在期也是有限的 相对于漫长生物发展史来看只是一个小瞬间 当然 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所谓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其实 生物进化的实质就像是生物书上的那句话——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自然界的改造作用才是长久的,“主流的”。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什么?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因为这样的基因突变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基因突变的等位基因。因此突变能产生新http://www.rixia.cc的基因,生物的进化,这些新的基因一定能提供最基础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3者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为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为基因
重组提供大量可供自由组合的新基因,基因突变是基因重组的基础。
*基因重组的变异频率高,为进化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材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
是,基因重组自然状态下,只发生在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重组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
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但未改变基因的质和量)。。
*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均产生新的基因型,可能产生新表现型。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
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就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就是染色体变异。它
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根据产生变异的原因,它可以分为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两大类。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

THANK YOU
人类起源至今还没合理的解释。
随着现代科技、考古的进步,人类进化之迷逐渐清晰,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越来越受到强大的挑战。
无论进化论各个主流学派之间的分歧有多大,它们对人类祖先体形的想象却很相近。认为人类体质有两个最大的迷:一是直立,二是体毛稀少。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指出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结合当代考古成果,人类进化时间表是:
古猿(1400--800万年前)南猿(400--190万年前)猿人(170--20万年前)
由此来看,古猿与南猿间空缺400万年,南猿与猿人间空缺20万年,其间进化的关键阶段至今未找到过渡种类的化石,因此,科学家们对于人类起源产生了谜团。1960年英国人哈代提出\'海猿说\',指出800-400万年前,古猿曾下海生活,后重返陆地。证据是:人的皮肤裸露无浓密体毛,有皮下脂肪,泪腺分泌及排出盐分,出汗及性行为生理机制像水兽一般,而灵长类动物体表有浓密体毛,无皮下脂肪,其生理机制与人类大相径庭。人在水中分娩无痛苦,婴儿天生喜欢水,人潜水时地反应与海豹等类似。但该理论无法解释400万年的化石缺环,人类
至今并未发现海洋古猿化石。另外一些科学家提出在400万年空缺中古猿与某种海洋生物发生了基因重组,即\'海陆双祖复合说\'至于是哪一种海洋生物尚无证据。还有科学家认为人的祖先是外星人与地球雌猿结合出来的。总之,人类起源之谜还在争论,还需要证据。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人类的体毛特征是由多毛变化而成的。与哺乳动物相比,人类的体毛稀而细小,表皮柔软。人类的皮毛特性是自然界唯一的。许多人认为人类的祖先穿了动物皮"衣裳"才导致体毛逐步退化的。这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热带或非洲大部分人直到近代才穿衣服,他们身体的大部分是长期裸露的,但是非洲人的体毛最稀少。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带白种人的体毛反而要浓些。唯一的解释就是:人类的体毛尚未丰满,而不是退化!
达尔文是用性选择理论来解释人体裸化的。这个解释也很牵强。
先有原核生物,后来进化出真核生物(类似于今天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后来分化出各类植物、真菌和多细胞动物。
动物进化树:单细胞动物——海绵动物(即多孔动物)的祖先——腔肠与栉水母动物的祖先——扁形动物,然后主要有两个分枝:
1、帚形、苔藓、腕足等动物的祖先——软体动物的祖先——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2、毛颚动物的祖先——棘皮动物的祖先——半索动物的祖先——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内部,头索与尾索动物的祖先——鱼——两栖——爬行,然后两个分枝:恐龙包括鸟,哺乳类。
这个太广泛了,我只能说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永远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的,后面如果有人会回答这个问题肯定会有人贴一大堆的文章,你选个好点的当正确答案,记住,不要选最长的!
关于“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
米勒模拟实验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米勒及其助手在实验室内首次模拟原始地球在雷呜闪电下将原始大气合成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米勒等人设计的火花放电装置如课本的图中所示。他首先把200毫升水加入到500毫升的烧瓶中,抽出空气,然后模拟原始大气成分通入甲烷、氨、氢等混合气体。将入口玻璃管熔化封闭,然后把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驱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进入容积为5升的烧瓶中,并在其中连续进行火花放电7天,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现象,再经冷凝器冷却后,产生的物质沉积在U型管中,结果得到20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中有11种氨基酸。这11种氨基酸中,有4种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是天然蛋白质中所含有的。
继米勒的工作后,不少学者利用多种能源(如火花放电、紫外线、冲击波、丙种射线、电子束或加热)模拟原始地球大气成分,均先后合成了各种氨基酸,以及组成生物高分子的其他重要原料,如:嘌呤、嘧啶、核糖、脱氧核糖、核苷、核苷酸、脂肪酸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原始大气成分在一定能量的作用下,完全可以完成从无机物向简单有机物的转化。
需要说明的是:新近的发现已令有的人对此结论产生了一些怀疑。有的科学家认为,早期地球上的任何CH4、NH3和H2S都会迅速被紫外线辐射所分解,释放出的H2多数也会逃逸到太空中,根据目前的理论,早期大http://www.rixia.cc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汽、CO2、CO、N2等气体,可能还有一些游离氢。
从宇宙的起源到本文的最后,就进化了 。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生命的产生,揭开了生物进化发展的新纪元。原始生命产生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原始生命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进行自养生活的原始藻类;一部分原始生命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靠摄取现成有机物为生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再各自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这是一棵动物进化历程树。从树干基部到树梢表明了动植物进化的历程。越靠近树干基部的植物或动物,出现的时间离现在越久远、越低等;越靠近树梢的植物或动物出现的时间离现在越近、越高等。树干上有两个大的分枝,左边的表示动物的进化历程,右边的表示植物的进化历程。在每个分枝上又有许多小的分枝,这些小分枝依次表明了各个类群的动物和植物的进化顺序,以及进化地位。
1植物进化的历程:自然界的植物有四个主要的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提问:各个生物类群的特征反映了它们在进化历程中的地位,根据藻类植物的特征,我们应该把它放在生物进化历程树的什么位置?
答:藻类植物的特征表明了宏观世界是低等的植物类群,所以应该位于进化历程树的最下边的分枝上。
(2)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是茎叶里没有输导组织,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3)蕨类植物具有真正的根、茎和叶,并且根、茎和叶里具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植株较高大,受精离不开水,大多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是由原始藻类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但是,从二者的特征来看,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因此,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等。
由于苔藓植物在结构和生殖上的特点,限制了苔藓植物进一步向陆生生活发展,而蕨类植物由于能更好地适应陆生生活,一部分原始蕨类植物逐渐进化成为种子植物。
提问: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两大类植物,哪一类更高等,为什么?
被子植物更高等。因为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有利于保护种子,繁殖后代,能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所以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植物进化的规律,身体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地位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水中逐渐过渡到陆地。
2动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动物可以分成几个大类群?
答: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1)我们先来看无脊椎动物的进货历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无脊椎动物分为哪几个主要的门?
从结构上看,最低等、最原始的无脊椎动物是原生动物,由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进化到多细胞的腔肠动物;由二胚层的腔肠动物进化到三胚层的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出现了肛门;环节动物出现了真正的体腔;节肢动物是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的无脊椎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动物的结构越来越复杂,逐渐出现了组织的分化,出现了器官和系统,生活环境逐渐从水中到陆地。
(2)在无脊椎动物中有一类叫做棘皮动物,海星、海参、海胆都是这一类动物。由原始的棘皮动物进化成了原始的脊椎动物。
提问:我们学过的脊椎动物有几个纲?
脊椎动物是高等动物,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古代的鱼类生活在水中,后来由于地球气候变化,湖水、池塘等干涸,古代鱼类中的总鳍鱼类,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成原始的两栖类。
两栖动物是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但是,两栖动物还没完全摆脱水的束缚,必须在水中产卵、孵化以及渡过幼体阶段。
原始的两栖动物逐渐进化成为原始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在陆地上产卵、孵化,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陆地生活环境的复杂多变,为动物的进化提供了新的生态环境和适应方向,原始的爬行动物向各个方向分化和发展,分别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
小结:由此看来,与植物的进化历程一样,动物也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进化。
3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生物的进化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人类的出现: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人类是生物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产物,那么人究竟是由哪类古生物进化来的呢?
与所有哺乳动物一样,人体也具有恒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这说明了人类与哺乳动物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在生物分类中,人类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在灵长目中,除人科外,还有猴科、长臂猿科、类人猿科等。

最好看看http://www.oklink.net/a/0008/0817/guyuanzy/012.htm
早期的地球是个没有空气,没有水,更没有生命的原始星球,随着地球上闪电等复杂气候条件的变化,一些无机物逐渐合成小分子有机物,如氨基酸、核甘酸,再由小分子有机物合成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进而出现了一些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在大约距今30亿年前,蓝藻开始出现,使得地球上出现了氧气,而氧气的出现则大大推动了地球上生物的演化,尤其是使得海洋生物向陆地生物过渡成为了可能,随着地球上环境的不断变化,生物也在不断的进化,总之,生物种类的出现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详细情况请翻阅达尔文的《特种起源》,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高考,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什么?

生物的进化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基因频率可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如果在种群足够大,没有基因突变,生存空间和食物都无限的条件下,即没有生存压力,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交配又是随机的情况下,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是不变的。

但这种条件在自然状态下是不存在的,即使在实验条件下也很难做到。实际情况是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

这种基因频率变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所以生物的进化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扩展资料:

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

1. 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2. 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3. 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

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

当环MfCEcfhxcM境条件变化时,高度特化的生物类型往往由于不能适应而灭绝,如爱尔兰鹿,由于过分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终于灭绝。

对寄生或固着生活方式的适应,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趋向退化。如有一种深海寄生鱼,雄体寄生在雌体上,雄体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别膨大,以保证种族繁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也是它,两者本质上是一个意思,问法不同罢了.它是拉马克的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不定向的变异中那些能够适应选择的被选择而保留,进一步积累,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是遗传物质的变异.而且这些变异的结果是遗传物质在量上的增加,新基因(新功能)的出现.在很多漫长的变异中,只有那些有能够适应环境就被保存下来,功能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高级.所谓进化了.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生殖隔离)
马和驴虽然能够彼此交配,但是生出的骡是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所以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并不是同一物种.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注意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希望对比有帮助。
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生物的进化是什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是现行高中《生物》(人教版)第7章“生物的进化”的中心内容。也是对以前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综合运用并与后续一章“生物与环境”有一定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对这一节的要求是识记。在我们所见到的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多数教师都是通过以讲授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的。这样的处理尽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学生处于被动的视听地位,没有形成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这里,笔者从建构主义的理念出发,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模式。经过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设计原理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化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应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感性的认识去完成新的认识。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不是从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出发,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这是怎么来的”的理念出发,采取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策略,通过构建一个互动和探讨的环境,让学生在互动和探讨中获取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过程

2.1 提出中心问题 教师首先对19世纪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作简单介绍,然后说明达尔文学说存在着不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解释和不可能深入到现代生态学方面的许多不足。那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又是如何理解生物进化的呢?这是本节课要弄清楚的基本问题。

2.2 创设问题情境并讨论、

2.2.1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种群变异的问题 19世纪中期以前,曼彻斯特地区95%以上的桦尺蛾为浅灰色常态型(ss);20世纪中期以后,该地区95%以上的桦尺蛾却为黑色突变型(SS或Ss )。这种情况的改变与英国工业发展所造成的污染及鸟类的选择性捕食有关。这就是著名的工业黑化现象,是自然选择的一个典型的现代事例。请学生分析和讨论:

1)桦尺蛾的这种变化是http://www.rixia.cc曼彻斯特及其类似地区独有的,还是所有地区都发生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桦尺蛾的这种变化,只发生在曼彻斯特及类似的地区,因为,只有在曼彻斯特及类似的由煤烟造成的污染区中,由于黑色桦尺蛾借以栖息的树干上原先覆盖的浅灰色的地衣不能生存,黑色的树皮表面成为环境背景,黑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捕食它的鸟类发现,而浅色的桦尺蛾容易被捕食它的鸟类发现从而难以生存。)

2)桦尺蛾的这种进化方向是环境决定,还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异导致的?环境的改变和遗传物质的变异从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在此例子中,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主要因素,突变和基因重组则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3)已知在19世纪中期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中仅有5%的表现型为黑色,那么,请推算出该时期浅色桦尺蛾的表现型、桦尺蛾的3种基因型SS, Ss、和ss、基因S和s各自的几率是多少?

(推理:在该时期只有5%的桦尺蛾是黑色型,那么其余95%的属于浅色型。由于黑色型由显性基因控制,它们的基因型为SS或Ss,浅色型的基因型则为ss。设黑色型的频率为P,浅色型的频率为Q,基因S的频率为P,基因s的频率为q,则P=5%,Q=95%。根据所学过的遗传学知识,知道:Q=q2,得q≈ 0.9747,则p≈0.0253。基因型的SS的频率为p2≈0.0006,基因型Ss的频率为2pq≈0.0493。)

4)又知在20世纪中期以后曼彻斯特地区仅有5%的桦尺蛾表现型为浅色,那么,请推算出该时期黑色桦尺蛾的表现型、桦尺蛾的3种基因型SS, Ss和ss、基因S和S的几率各是多少?

[同上3)的推理:黑色桦尺蛾的表现型的频率为95%,基因s的频率q≈0.2236,基因S的频率P≈0.7764,基因型S的频率p2≈0.6028,基因型Ss的频率为2pq≈ 0.3472 。]

小结:通过以上问题建构以下理念和明确以下概念:

理念: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在实质上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概念: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

2.2.2 加拉帕戈群岛地雀变异的问题 生活在加拉帕戈群岛上的地雀,其祖先日夏养花网原本生活在南美洲大陆,迁移到加拉帕戈群岛后,分布在不同的岛屿上,后来发现分布在不同岛屿上的地雀,逐渐出现了缘和体形上的差异,并且互相不能杂交。请学生讨论:

1)造成这些地雀出现形态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各岛屿上的地雀由于食性的不同而各自发生缘和体形的定向适应。这是生物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

2)假如它们生活在同一个岛屿上,能产生这种差异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它们处于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不存在分岐性选择,适应是同方向的。)

3)它们原来能互相杂交,现在不能,为什么?

(参考答案:从表现型上看:由于长期存在的隔离,使它们在食性、求偶方式和体形上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以致于它们不能正常地求偶和识别;从遗传物质上看: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可能出现了差异,以致于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等。这说明:新种的形成是由最初的地理隔离导致了生殖的隔离。)

4)桦尺蛾的变异与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变异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异?

(参考答案:桦尺蛾的适应只是造成了种群在形态结构上出现了差异,没有导致生殖隔离;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适应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种间的差异。)

5)种间的差异反映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①各适应一定的自然区域;②形态结构上有区别;③生理功能上有差异;④有生殖隔离。)

小结:通过总结以上问题建构以下理念和明确以下概念。

理念: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概念:物种、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2.3 归纳总结并作出结论

[内容略]

3 结果讨论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看,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探讨性学习中。学生对现代进化理论的学习是借助前面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并在具体事例分析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1)进行教学设计;2)有序地提供教学材料;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4)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学到的新知识。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有趣的生物学课。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73053.html

上一篇:哪些东西可以做花肥

下一篇:我家花盆里已经很久没用了,花已枯死,土已干涸,还能再种花吗?如果再种花的话,我需要怎么做,比如施肥。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