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020-12-15 06:41:14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219

喀斯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2007年6月27日,正在此间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审议,同意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形成原理】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
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种类】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DdzmYuyp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

按水文特征分为: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

按形成时期分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还有生物喀斯特等。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负地形;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
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利弊】

◆喀斯特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
1.如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

2.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

3.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

4.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

5.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

◆但是,喀斯特区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
1.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

2.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

3.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发现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4.喀斯特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世界和中国的分布】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

中国几乎各省、自治区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总面积约有l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被埋藏于地下的则更为广泛,有的地区累计厚度可达几千米。以至上万米。由此可见,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对我国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分布最广,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贵州和云南东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积也约占该地区总酉积的50%。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

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们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它们纵横连绵达数百公里,而且各个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构成了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的峰顶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间密布着一个个深达200~400米、直径不过100~200米的封闭小洼地。从广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态呈有规律的变化:峰顶高度依次降低,山峰DdzmYuyp密度逐渐变稀。同时,山间的封闭洼地高程也渐次下降,洼地规模也明显增大,由数个洼地联接成串珠状洼地。

此外。不规则的长条形谷地则逐步过渡为较开阔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桂林—阳朔一带,就是一种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这里是广西东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与广西相邻的云贵高原区喀斯特发育的特点与广西喀斯特有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而不像广西那样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褶皱平缓和岩性比较单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体。在黔南、黔西南和滇东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碳酸盐类岩层,在几百万年前的第三纪也曾发育有热带、亚热带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纪以后,云贵高原区地壳大幅度隆起,成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这样就不再具备广西那种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以溶解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远不如广西那样能够强烈地进行,故其剥蚀作用相对较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浑圆、低缓的特点,溶洞分布也远不如广西那样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远比广西的峰林逊色。如今黔西安顺的峰林,云南路南的石林均为第三纪时尚未上升为高原前湿热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而不是现在凉爽的高原气候条件下所能形成的。

中国现代喀斯特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气候分带现象,广西、贵州南部、湖南南部。云南东部和纬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区称为热带型,峰林地形是这一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标志;川东、鄂西山地和贵州高原大部分地区属温带—亚热带型,洼地、漏斗、竖井等负地形是本区的主要特征,江苏宜兴、浙江金华与杭州等地区的溶洞与石灰岩泉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吕梁山区、北京西山、山东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区属温带型,这里现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较微弱,地表水顺裂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济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国西部高山区及内陆干旱区则属于寒带型和干旱型,这里由于昼夜温度变化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蚀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了。
“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
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DdzmYuyp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石灰岩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了可以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然后随水流动过程中,又发生分解形成了碳酸钙,从而形成了喀斯特www.rixia.cc地貌。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溶水侵蚀!
石灰岩在水的侵蚀下即可会形成卡斯特地貌,自然条件就是水和石灰岩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怎样形成??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岩地貌[3]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
景观。从溶解度上看,
卤化盐岩
>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岩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去贵州走走你就知道了。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危害?是怎样形成的?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在水库大坝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

1、作为一种不稳定的地貌形态,它对于建筑,道路的建设具有巨大的影响。这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直接后果就是土壤有机物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严重阻碍农业的生产。

形成:

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这种奇妙的自然作用,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现为:CaCO3+CO2+H2O=Ca(HCO3)2。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此时的反应方程式为:Ca(HCO3)2 =CaCO3↓+CO2↑+H2O。

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加之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扩展资料:

喀斯特地貌分类

1、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2、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3、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喀斯特地貌

本人是一位地理学爱好者,尤其是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早在孩提时代就喜欢跟伙伴们打着灯笼、火把、手电钻进洞穴里去玩。稍大一些后,进入初中、高中时,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以来,觉得地震带给人类的灾难实在是太悲惨了,觉得很有必要对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研究一下。于是,我在各种生活和学习以及实践当中,阅读了大量有关地理、地质力学等有关方面的书籍,从中了解到一些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危害性与预防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本人曾经于2008年12月专门考察过与广西交界的贵州省、独山县、麻尾镇、尧核村与贵州黔东南州、镇远县、羊场镇、塘旗屯村、火石坪组一带的地形地貌,本人认为这两个地方属于全国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笔者在这里不再阐述喀斯特地貌的定义,下面就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以及危害性与预防方法做一个粗浅的论述及探索。以供有关专家、学者作为参考,不足之处希望专家、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以上说到的与广西交界的贵州省、独山县、麻尾镇、尧核村与贵州黔东南州、镇远县、羊场镇、塘旗屯村、火石坪组这两个地方的地形为什么说属于全国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呢?因其山坡上、河谷里、田土边到处分布着天然溶洞、涵洞、旱洞、竖直洞穴等。有的呈露天垂直漏斗状,有的呈倚山傍水斜躺状,有的则呈深不见底的坛子状。而且地底下几十米甚至几百米深处暗河纵横交错,通向四面八方。地面上有的地方是黑泥土,有的地方是黄泥土。大约两三米以下就开始出现各种岩石。大多数为不太规则的青色火石岩,其次还有黄褐色的含有相当成分的硅石。这种岩石有的并不光滑,浑身都是突起的岩刺。只有溶洞里面的岩石经过若干万年的雨水的冲刷和岩浆水的侵蚀、凝结成钟乳石后才是光滑的。

贵州独山县麻尾镇、尧核与镇远县、羊场镇、塘旗屯村、火石坪的地形地貌虽然都属于喀斯特地貌,但却有一个不同的特点。那就是独山县麻尾镇尧核村如果遇到雨季涨大水时,这一带的河流水面往往会从那些洞穴里漫出来一直涨到河床的大半处来,有的地方蔓延到河床附近的人家户房檐下来。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太阳出来产生干旱一段时间以后才能退下去。而且退下去的水会保持在一定的水位。由于这个地方属于低海拔地区,与广西持平。地下洞穴里的暗河可能与海平面保持在同一高度。这说明这个地方的水位落差不大,地下水位相对较高。通向四面八方的暗河岔道不远也不深,剩余空间不大。只要一遇到适量的雨水就可以漫出来。洞穴里面的石头多半是光滑的,岩石表面纹理致密紧凑,质地坚硬,承受力强。本人认为这个地方很久以前曾经是一片海洋。因为坚硬的岩石要达到光滑的地步,必须经过很长年代的雨水冲刷、洗涤才会逐渐变得光滑。

这样的地形地貌直接产生的危害是:对于附近的民居、庄稼、植物以及日常生产、生活容易带来直接的洪灾,大量的农田、土地容易遭到淹没。

而镇远县、羊场镇、塘旗屯村、火石坪这个地方则不同,不管下多长时间、雨量多大的雨,都不会见到河谷里面的水涨起来。原因:一是因为这个地方属于云贵高原,本身属于高海拔地区,河谷、洞穴中的溪流和地下水位相对较低;二是通向四面八方的暗河岔道很多、很远、很深,地下水位落差很大,里面剩余空间大得惊人。洞穴里面的石头多半是不光滑的,带毛刺的,岩石表面纹理疏散、松弛,质地比较脆弱,承受力比较薄弱。地表面容易崩塌形成凹陷。据本人推测这个地方几百万年以前曾经是火山爆发过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死火山了。因为从很多带毛刺的岩石表面来看就知道:一是因为火山爆发产生的高温高压喷射出地表面后,岩石的表面留下参差不齐的痕迹,经过多年的风化后,坚固的依然存在,脆弱的不断脱落,所以呈现出今天的岩石表面不规则的毛刺来;二是在方圆不到两三公里的地方竟然有底下暗河、涵洞、旱洞、竖洞、溶洞若干个,而且大小深浅不一、形状各异。

对于此种地形地貌直接产生的危害是:对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容易带来一定程度的旱灾。因为雨季产生的水容易流失掉,根本储蓄不住,此其一;其二是:地表面的地层承受力比较弱,不能在地表面大量兴建土石工程。或者开挖隧道。因为地面以及山坡里面可能是中空的,如果某个地表层的重量超过一定的承载限度就会产生局部崩塌的危险。

至于有人会问:喀斯特地貌会不会发生地震啊?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明确的回答他们: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为什么呢http://www.rixia.cc?因为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即大陆板快相互挤压而产生的能量积蓄到不能释放的地步以后就会像原子弹一样产生大爆炸。大凡有地震的地方,地面以下是基本没有洞穴的。如果要是有而且具有一定比例分布的话,那么那个地方也就根本不会有地震了。这个也正是四川、云南、贵州虽然都处于周边接壤的一个西南地区,四川地震频发,而贵州、云南却相对相安无事的一个重大原因之一。当然这跟两个省份的地质层间的结构和岩石的质地不同和是否处在地震带上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地震带就好象一列火车当中的每一节车厢的连接带的间隙一样。如果一列火车发生碰撞,那肯定是火车车厢连接带处的损伤最大。因为这个地方是最薄弱的环节。为什么人体一旦倒下,首先折断、损伤的是我们的四肢骨节的连接带,然后才是硬着陆部位呢?跟地震是一样的道理。大凡有喀斯特地貌的地方即使处于地震带上,如果发生地震的话也会比不是喀斯特地貌的地方损失相对轻微一些。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地壳板快产生的运动能量可以从地底下的洞穴里释放出来,大大地削弱了地层深处积蓄的爆发能量。这正如一只膨胀气球如果身上没有一点缝隙的话,那最终注定是要产生爆炸的。相反,如果其身上到处都是缝隙、孔洞的话,这只气球是绝对不会膨胀到爆炸的。因为它没有产生爆炸条件啊!喀斯特地貌最大的威胁也只是某个地面产生局部的崩塌和凹陷,但绝对不会产生大面积的跨塌(但前提条件是不能像大城市一样修建成片的高大建筑物)。

为此。针对上述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成因及危害,提出本人的一点预防方法,供那些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经济贫乏的地方老百姓在生产、生活、建设中作为参考。

一、针对于低海拔地区:民居以及田土间种植物来说,位置应适当提高,尽量避免在河谷低水位、溪流边发展种植业、蓄牧业与工业。以免遭到长期的雨季和汛期的雨水淹没、冲刷,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农业和工业方面的损失。

二、针对于高海拔的地区:尽量要作好防旱抗旱的准备工作,在雨季蓄水待旱。另外尽量修建木质住房,避免大面积深挖建造,兴建大型土石工程。以免局部的崩塌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当然条件好的家庭非要修建大面积高层次的建筑物时,必须请专业的地质勘探工作人员做好详细的调查、了解和论证、测算之后,方可大面积建设房屋,兴建土石工程。

以上是本人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危害与预防方法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与有关地质专家的观点有些出入,纯属个人的一孔之见,仅供参考。希望能提高居住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的乡亲和同胞们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以便正确决策、积极预防自然灾害,减少不必要损失。如有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和乡亲们提出批评和指正为谢!(关于相关考察图片暂时未能上传,在以后再补上,以作为论证证据)。
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喀斯特地貌又称溶岩地貌。因为它的岩石构成主要为石灰岩,所以很容易被水侵蚀和溶蚀。
喀斯特地貌有地上和地下景观。
一般的喀斯特地貌分为四个发育时期:
一:幼年时期。整块地区岩层处于原始状态。地面平坦,河流发育。(地上河)
二:青年时期。河流开始侵蚀石灰岩岩层,河流开始下切,地上河消失转为地下河。局部有漏斗状地形发育,并且有溶洞,石笋等溶洞景观发育。
三:中年时期。大型溶洞崩塌,表层岩石继续被侵蚀,石峰,石林出现,地下河又重新转为地上河。
四:老年时期。石峰、石林被侵蚀殆尽。露出原始岩层底部较坚硬的岩层。至此,地表恢复原始的平整状态。喀斯特地貌消失。

了解了它的形成那么我们就能直观地明白它的危害:
一:作为一种不稳定的地貌形态,它对于建筑,道路的建设具有巨大的影响。这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直接后果就是土壤有机物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严重阻碍农业的生产。

即便如此,喀斯特地貌仍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和科研考察价值。
危害:地质结构不稳定,易塌陷。

形成: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崎岖不平,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村庄多数位于山脚山坡下或灾害点下游,滑坡、崩塌十分发育; 2、岩石裸露的山区。由于植被退化,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导致岩石碎裂,山体(危岩)崩塌较发育; 3、各类采矿区。露天采石场不规范的开采方式,给崩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井下开采,由于地压影响和废碴、尾矿的随处堆放,常造成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大、中型水库的环山渠道。由于渠道开挖时,破坏了山体的完整性,加上部分渠道年久失修,遇上连续降雨,土层水份饱和,塌岸、渗漏、溃决等,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及下游的公路、村庄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倚山而建的各类建筑物。由于在山脚或山坡修建房屋,人为地促使山体边坡破坏,或在岩体断裂面上修建各类建筑物,加大主动岩体的重量,从而人为地引起滑坡的发生; 6、是城镇建设。由于历史原因,原城镇建设大多没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房屋密集,加上大量抽取地下水,常形成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

可以参考中央十台的《地理中国》节目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这是一种水与可溶性岩石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如:CaCO3+CO2+H20—Ca2++2(HC03-)当水处于流动状态,被溶解的CaCO3以Ca22+和HCO3-的状态随水流失,被消耗的CO2不断补充,溶蚀(即反应向右)才能不断进行下去。
水对石灰岩的溶解不断发展,形成许多洞穴。加上地下水的机械侵蚀和洞顶的崩塌,终于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喀斯特地貌。
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常见的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发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对于石灰岩地区上述独特的地貌,国内外学术界均以南斯拉夫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区喀斯特地貌高原的地名来命名,即“喀斯特地貌”。过去中国亦曾用过“岩溶地貌”一词。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约达13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广东则有英德英西峰林,怀集桥头镇燕子岩、肇庆七星岩等。

文章标签: 生石花

本文标题: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69188.html

上一篇:屋顶花园绿化(或车库顶)回填种植土的厚度有要求吗?最低不少于多少?

下一篇:花盆里自己长出来的植物,开始只是小苗,长大后我移栽了,麻烦各位大神帮我看看是什么啊?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