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关于"二度梅"的历史典故?
关于历史典故
谁知道重耳逃亡的典故.并且举例一些历史典故,最好能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重耳逃亡的典故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发生的一则故事: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发生的一则故事: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成语“退避三舍”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发生的一则故事: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http://www.unn.com.cn/GB/channel340/344/1049/1064/200010/17/2195.html
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和政治家。 他是继齐桓公之后,真正建 立起霸业的霸主,一般把他同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并称为春秋“五霸”PPUpjr。由于他经历曲折,倍遭困厄,即位后励精图治,政绩显赫,所以关于他的 事迹,历来为史家所称道,在人民群众中也广为流传。
瑜垣而亡 周游列国
晋国在今山西,西周时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此,国号唐。后来,叔虞的儿 子燮父改国号为晋。东周初期,晋献公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逐步形成了一个大国。献公晚年宠爱妃子骊姬,他听信骊姬的谗言,打算让幼子奚齐(骊姬所生)继位,逼死了太子申生。骊姬为了确保奚齐继位,继续陷害晋献公的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逼得重耳和夷吾只得躲回自己的封地蒲地和屈城。献公派宦臣勃醍带兵追杀重耳。当追兵赶到的时候,蒲城人要抵抗,重耳上前劝阻。他说:“我靠着君父的命令,享受封地的供养,才得到属下的人民。有了属下的人民,就跟 君父较量起来,再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我还是走开吧!”说完,翻墙而逃。勃醍追上去拉住他的袖子,一刀砍了过去,结果只砍下了一块袖子,重耳就这样 逃跑了。随同重耳一起逃到国外的有他的舅舅狐 偃,还有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人。
重耳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在这十几年中,重耳周游列国,挨饿受辱,饱经风霜。他从狄国去齐国,途经卫国,由于卫文公早就对晋国有怨气,再加上知道重耳是个倒霉的公子,所以连城门也不给他开。重耳一行只好绕道而行。走到五鹿时(卫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南),实在饥饿难忍,就向乡下人讨东西吃,乡下人给了他一大块泥巴。重耳恼羞成怒,挥起鞭子就要打那个人。狐偃连忙拦 住他说:“泥巴代表土地,这正是上天要把国土赐给您的预兆啊!”重耳听了,就向乡下人磕了个头,然后把泥巴收下,装到了车上。在曹国,曹共公对重耳也极端轻视。他听说重耳腋下的肋骨是连成一片的,就想趁他脱掉衣服时看一看。 重耳正在洗澡,曹共公就不顾礼貌,跑到他身边看了个仔细。到了郑国,郑文公 同样不予接待。
当然,重耳作为一个大国的公子,在他所到的几个主要大国,也受到一些国君的盛情款待。在齐国,具有政治远见的齐桓公大摆酒席给他接风,还把本族的一位姑娘姜氏嫁给重耳,送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到了楚国,楚成王同样设酒宴款待。成王问重耳:“公子如果回到晋国,将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和宝玉、丝绸,您有的是;鸟羽、兽毛、象牙、牛皮这些东西,本是楚国的特产,流散到晋国去的,只是您享用后剩下的罢了,我能用什么来报答您呢?”成王说:“话虽这么说,可总得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要是托您的福,能够回到晋国,将来万一晋楚发生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相遇,我一定把军队撤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以报答您的恩德。如果退避三舍仍不能得到楚国 谅解的话,我就只有左手拿鞭子和弓,右边佩带弓囊箭袋,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看到重耳出言不逊,认为他将来一定忘恩负义,就请求成王把他杀掉,以绝后患。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不放纵,言语文雅而有礼貌,跟随他的都是些态度严肃而待人宽厚、能够为他尽心出力的人。现在晋国的国君失掉了人心,里里外外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的各国中,唐叔一支将是最后衰败的, 也许就是由于有这位公子吧!天意要叫他复兴,谁能够把他灭掉呢?违背天意,一定要遭到大祸的。”后来,秦穆公听说重耳在楚国,就派人把他接到了秦国。
在重耳逃亡的时候,秦穆公曾派兵护送夷吾回到晋国,把夷吾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惠公。秦惠公六年(公元前 645年),晋惠公发兵攻打秦国,结果打了大 败仗,自己做了俘虏,秦穆公的夫人穆姬,是晋惠公的异母姐姐,她替晋国求情,晋惠公也向秦穆公认了错,割让河外五座城给秦国,又叫太子圉到秦国作抵押,秦晋两国才重新和好。秦穆公为了控制公子圉,又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 公元前 638年,公子圉听说父亲病了,怕君位传给别人,就偷跑回晋国。第二年, 晋惠公一死,公子圉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怀公。秦穆公看到夷吾父子无情无义,悔不当初,于是决定把重耳从楚国接来,立他为晋国国君。重耳到了秦国后,秦穆公对待他很优厚,把五个女儿嫁给他,连同原来嫁给公子圉的怀赢也在内。
有一天,穆公请重耳赴宴。在宴会上,重耳朗诵了《河水》这首诗称赞秦国的强大;秦穆公也朗诵了《六月》这首诗,希望重耳将来统治晋国、辅助周天子。 这时赵衰就高声赞礼道:“重耳拜谢赏赐!”重耳下了台阶,向穆公磕头致谢,穆公也走下台阶,连说不敢当。赵衰说:“您提起把辅助周天子的重大使命交付给重耳,重耳怎敢不拜谢您的厚意呵!”
重耳流亡国外的不寻常的经历,以及与各国君臣的接触、交往,使他积累了极丰富的政治经验,锻炼成为一位具有坚强性格和远见卓识,能够勇于改过、知人善任的政治家,为他以后创建霸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返国即位 尊周求霸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到晋国,接管了晋军,举行了朝见祖庙的仪式,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重耳出亡十九年,回国即位时已经六十二岁了。
重耳即位后,首先用种种方法整顿内政,安定人心,以巩固政权。他派人赶到高梁(今山西省临汾),把逃亡在那里的晋怀公刺死。怀公的旧臣吕省、峪芮害怕受到文公的惩处,密谋焚毁文公的宫殿,杀死文公。这件事被当年曾奉命杀害重耳的宦者勃醍知晓,立即前往告密。文公拒绝接见,派部下斥责勃醍说:“当年到蒲城追杀我,献公命你一夜之后到达,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随同狄国国君在渭水边打猎,你又奉惠公之命去谋杀我,叫你三夜之后来杀我,你第二夜就赶到了。虽然你是奉的君命,可没想到你执行得这么快啊!你还是快给我走开吧 !”勃醍回答说:“我以为,您既然回国为君,当然已经懂得为君的道理了;如果您还没有懂得什么是为君之道,那么,恐怕您还得遇到灾难。执行国君的命令必须毫无二心,这是古代的遗训。我替国君除恶,自然要尽我最大的力量。那时我站在献公、惠公的立场,不过把您看做同国君对立的蒲城人或者狄国人而已;杀一个蒲城人或狄国人,于我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做了国君,难道就没有这种蒲城人、狄国人了吗?当初管仲事奉公子纠与桓公在乾地交战,管仲用箭射中了 桓公衣上的带钩。可是后来桓公却置射钩之事不问,使管仲为相。您若没有齐桓 公那样的气度而念斩袖之怨,那我自然会走开,又何必等您下命令驱逐我呢?如果您器量狭隘,那么惧罪出奔的人一定很多,岂止我一人!”文公认为勃醍言之有理,就接见了他,听取了他关于吕、峪二人焚宫杀君计划的汇报。文公得知这 一情报后,就秘密地赶到王城,同秦穆公相会。吕、峪人杀文公未遂,便引兵而逃,被秦穆公诱杀在黄河岸上。
文公在平息了叛乱之后,开始普遍赏赐功臣和那些跟他一齐出亡的人。功劳大的封给食邑之地,功劳小的则安排适当爵位。赏赐未毕,周朝的王室发生内乱,有个叫介之推的臣子因而没有得到封赏。介之推不去争功,发誓“不食其禄”,带着母亲隐居绵上(在今山西省介休东南)山中,至死不露面。文公寻不见他,感到很内疚,就把绵上做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叫做“介山”,说:“以此来标志我的过失,表彰好人。”
文公在逃奔国外前,手下曾有一位看守仓库的小臣叫头须。在晋文公外逃以 后,头须偷了仓库的东西也逃跑了。他把盗走的财物并未占为已用,而是用作争取接纳文公回国的活动费用。文公即位后,头须请求接见。文公借口正在洗头,推辞不见。头须对文公的仆人说:“洗头的时候头朝了下,心的位置就反了,考虑问题也就反了,所以我不能见到他。随从他出亡的人是替他奔走服役的,而留在国中的人也是替他看守社稷的,为什么一定认为留在国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呢?身为国君,而仇视普通百姓,那畏惧他的人该有多少啊!”仆人把头须的这番话 告诉了文公,文公马上觉得自己的做法确实欠妥,于是立即接见了头须。
在安置臣属的同时,文公把很大的精力用在了教育人民上。为了让人民知义,即懂得君臣之间的义务,他一方面出兵救周王,以示事君之义;一方面实施许多 对人民有利的内政措施,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让人民知信,即信任国君,他采取了攻打原国的举动,以示说话算数。包围原国之前,他命令军士携带三日军粮,结果打了三天,原国不投降,他就下令撤围离开。尽管已经得到了原国打算投降的情报,带兵的将领也要求多等几天,但是他认为多等几天虽然可以得到原国土地,但是失信于民,损失更大,所以还是坚决撤了兵。为了让人民知礼,即知晓贵贱尊卑之礼,他设置了负责管理爵禄秩位的官吏,对国家官吏进行了普 遍调整、安排,使之合于正规。这样一来,就在人民中树立起了尊敬长上,服从命令的风气。《左传》所谓“一战而霸,文之教也”,正是指出了文公在同楚国争霸的战争中能够取胜的一条根本原因:注意教育人民,做好战前的政治准备。
“尊王”,是建立霸业必须高举的一面旗帜。尽管春秋时期周朝已经气息奄奄,但是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宗主”,为华夏各国所尊崇。春秋五霸,无一不是打起这面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文公在抢夺尊王、勤王旗帜的斗争中,正是捷足先登的。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周朝王室发生了内乱。周襄王的一位名叫 带的异母弟勾结了朝廷上的一些人,借了外族狄人的兵马打进京都洛阳,要夺王位。周襄王逃到郑国避难,同时派出使者去向秦穆公、晋文公告急。文公闻讯,立即带领军队向洛阳打去。当他的兵马刚动身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已经到了黄河边上。文公马上派人去见秦穆公,说晋国已经发兵护送天子,请秦国退师。秦穆公就把军队www.rixia.cc撤了回去。晋军打败了狄人,杀死了乱党头子带,护送周襄王回到京 都。周襄王设宴慰劳文公,并赐给了他邻近京都的四个城。从此,晋国在太行山 之南也有了土地。 城濮大捷 册命侯伯
文公在进行了一系列内政改革和成功的外交活动后,国力一天比一天强盛。 这时,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也越来越强大,开始向黄河流域积极扩展。它灭掉许多国家以后,成为中原的强国,拥有数百万人口、数千乘兵车。中原各国时常受到楚国的威胁,都有联合起来进行抵抗的要求。谁能领导这场斗争战胜楚国,谁就可以得到周天子的嘉奖和各国的拥护而成为“霸主”。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曾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联合各国挫折了楚国的锋芒,可是并没有真正战胜它。晋文公在逐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势力的过程中,接过了齐桓公的口号,以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于城濮之战中以弱敌强,大败楚国,实现了渴望已久的霸业。
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许等国的军队围攻宋国的都城商丘。宋国派公孙固到晋国求救。晋国大夫先轸竭力劝说晋 文公出兵,认为这是与楚国争夺中原的良机。晋国部将狐偃又提出建议,说应该 出兵攻打依附于楚国的曹国和卫国,楚军势必派兵救援,这样就解除了楚军对宋国的包围。晋文公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立即进行军事准备。他把晋国原来的两个军扩充为上中下三个军。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632年)一月,晋文公向卫国借道攻打曹国,卫国不允许。晋军就绕道渡过黄河南下,侵入曹国,并占领了卫国 的五鹿。接着,又攻下了曹国的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活捉了曹共公。
这时,楚军仍然包围着宋国的都城,宋国再次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和众 将商议:“宋国来讨救兵,要是不去救援,两国的关系就断绝了。要是请楚国退 兵,楚国当然不会答应;那就只有跟楚国作战了,可是齐国、秦国日夏养花网不肯帮我们,又怎么办呢?”先轸献计说:“叫宋国表面上跟晋国疏远些,送一份厚礼给齐、 秦两国,请这两国向楚国求情;同时我们把曹国国君扣留下来,把曹、卫的土地 分一部分给宋国。楚国同曹、卫本来是盟国,看到曹、卫的土地被宋占去,必然 不肯接受齐、秦的请求。这样,齐、秦两国一面收了宋国的厚礼,一面恨楚国不 听劝解,还会不跟晋国站在一边出兵同楚国作战吗?”晋文公听了大喜,立即把 曹共公关押起来,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宋国。齐、秦两国果然也出兵参 战了。晋文公在击破曹、卫两国,联合齐、秦两国后,便率领军队向围宋的楚军 逼进。
楚国令尹子玉为了寻求决战的借口,故意派部将宛春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 战”条件:如果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也可以把围困宋国的军队 撤退。这时,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礼貌,主张对楚军发起进攻。先轸却提出了不同 的意见,说不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条件是他们必须同楚国绝交,然后再把楚 国的使者扣留起来,以激怒子玉来寻战。晋文公采纳了先轸孤立楚国的计策,当 下就把宛春扣留在卫国,同时暗地里告诉曹、卫两国,允许恢复他们的国家。曹 卫两国果然宣布同楚国断绝关系,这样一来,子玉恼羞成怒,立即率兵进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这 时,有些军官认为:“我们的统帅是国君,敌人的统帅是臣子,国君躲避臣子, 是耻辱啊!况且楚军长年累月在外作战,士气低落,有什么理由不进攻反而后退 呢?”狐偃给大家解释说:“一切军队,理直就气壮,理亏就斗志衰落,并不在 乎出征时间的长短。我们退避,是文公为了报答在流亡时受过楚王的礼遇,那时 文公曾有‘退避三舍’的许诺。要是对楚国忘恩失信,激起他们的仇恨,那么我 们理亏,他们的斗志就会高昂。现在我们后撤三舍,如果楚军还要步步进逼,那 么理亏的就是他们,我们就有理由打他们了。”于是晋军后撤九十里,一直退到 卫国的城濮。楚军官兵不想再追击晋军,可是子玉坚持要乘机夺占曹、卫两国, 继续命令部队追击,一直追到城濮。
这时,晋文公、宋成公、齐将国归父和崔夭、秦国的公子赢,分别统帅军队 进驻城濮。楚军背靠山扎下大营。晋军的战车共有七百辆,全副披挂,整整齐齐。 晋文公站在高墩上,检阅了全军,说:“上下一致,纪律严明,可以一战!”子 玉把楚军和陈、蔡两国军队分成中军和左右两翼军。中军是楚军的精锐部队,子 玉直接指挥;右翼军由陈、蔡军队组成,战斗力薄弱,楚将子上指挥;左翼军也 是楚军,由子西指挥。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632年)四月四日,子玉骄傲地宣称:“今天一定要 叫晋军完蛋!”楚、晋两军决战开始,晋下军副将胥臣率兵首先向薄弱的楚右翼 军冲击,陈、蔡联军弃阵溃逃,楚右军崩溃。这时,晋上军主将狐毛在车上竖起 两面指挥大旗,引导军队后移诱敌;下军主将栾枝命令部队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 使地上扬起一阵阵尘土,也装着慌乱逃走的模样。子玉不知是计,命令左翼军发 起追击。晋将先轸、峪溱见楚军被引诱出来,便率领中军精锐拦腰横击楚军,晋 上军也回军夹击,楚左翼军退路被切断后,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子玉看到左右 两翼军都失败了,急忙下令收兵,才保住了中军,退出战场。这次战争,由于晋 文公在外交上争取了齐、秦两国参战,在军事上采取了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方 针,所以把本来在兵力上、形势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终于取得 了对楚国的决定性胜利。
战后,晋文公把在战场上俘虏的楚国战车和步卒献给了周天子。周天子赐给 晋文公一百赤色弓箭,一千黑色弓箭,另外还有香酒、玉石等物。周天子赐赏弓 矢,表示允许其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荥泽县西北)会盟诸侯, 布置了天子行宫,周天子也被请来参加,册名晋 文公为“侯伯”(霸主)。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年),即文公即位后的第九年、称霸后的第四 年冬天,晋文公去世。他的儿子欢继位,是为晋襄公。文公逝世后,晋国继续称 霸一百余年。
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和政治家。 他是继齐桓公之后,真正建 立起霸业的霸主,一般把他同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并称为春秋“五霸”PPUpjr。由于他经历曲折,倍遭困厄,即位后励精图治,政绩显赫,所以关于他的 事迹,历来为史家所称道,在人民群众中也广为流传。
瑜垣而亡 周游列国
晋国在今山西,西周时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此,国号唐。后来,叔虞的儿 子燮父改国号为晋。东周初期,晋献公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逐步形成了一个大国。献公晚年宠爱妃子骊姬,他听信骊姬的谗言,打算让幼子奚齐(骊姬所生)继位,逼死了太子申生。骊姬为了确保奚齐继位,继续陷害晋献公的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逼得重耳和夷吾只得躲回自己的封地蒲地和屈城。献公派宦臣勃醍带兵追杀重耳。当追兵赶到的时候,蒲城人要抵抗,重耳上前劝阻。他说:“我靠着君父的命令,享受封地的供养,才得到属下的人民。有了属下的人民,就跟 君父较量起来,再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我还是走开吧!”说完,翻墙而逃。勃醍追上去拉住他的袖子,一刀砍了过去,结果只砍下了一块袖子,重耳就这样 逃跑了。随同重耳一起逃到国外的有他的舅舅狐 偃,还有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人。
重耳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在这十几年中,重耳周游列国,挨饿受辱,饱经风霜。他从狄国去齐国,途经卫国,由于卫文公早就对晋国有怨气,再加上知道重耳是个倒霉的公子,所以连城门也不给他开。重耳一行只好绕道而行。走到五鹿时(卫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南),实在饥饿难忍,就向乡下人讨东西吃,乡下人给了他一大块泥巴。重耳恼羞成怒,挥起鞭子就要打那个人。狐偃连忙拦 住他说:“泥巴代表土地,这正是上天要把国土赐给您的预兆啊!”重耳听了,就向乡下人磕了个头,然后把泥巴收下,装到了车上。在曹国,曹共公对重耳也极端轻视。他听说重耳腋下的肋骨是连成一片的,就想趁他脱掉衣服时看一看。 重耳正在洗澡,曹共公就不顾礼貌,跑到他身边看了个仔细。到了郑国,郑文公 同样不予接待。
当然,重耳作为一个大国的公子,在他所到的几个主要大国,也受到一些国君的盛情款待。在齐国,具有政治远见的齐桓公大摆酒席给他接风,还把本族的一位姑娘姜氏嫁给重耳,送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到了楚国,楚成王同样设酒宴款待。成王问重耳:“公子如果回到晋国,将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和宝玉、丝绸,您有的是;鸟羽、兽毛、象牙、牛皮这些东西,本是楚国的特产,流散到晋国去的,只是您享用后剩下的罢了,我能用什么来报答您呢?”成王说:“话虽这么说,可总得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要是托您的福,能够回到晋国,将来万一晋楚发生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相遇,我一定把军队撤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以报答您的恩德。如果退避三舍仍不能得到楚国 谅解的话,我就只有左手拿鞭子和弓,右边佩带弓囊箭袋,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看到重耳出言不逊,认为他将来一定忘恩负义,就请求成王把他杀掉,以绝后患。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不放纵,言语文雅而有礼貌,跟随他的都是些态度严肃而待人宽厚、能够为他尽心出力的人。现在晋国的国君失掉了人心,里里外外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的各国中,唐叔一支将是最后衰败的, 也许就是由于有这位公子吧!天意要叫他复兴,谁能够把他灭掉呢?违背天意,一定要遭到大祸的。”后来,秦穆公听说重耳在楚国,就派人把他接到了秦国。
在重耳逃亡的时候,秦穆公曾派兵护送夷吾回到晋国,把夷吾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惠公。秦惠公六年(公元前 645年),晋惠公发兵攻打秦国,结果打了大 败仗,自己做了俘虏,秦穆公的夫人穆姬,是晋惠公的异母姐姐,她替晋国求情,晋惠公也向秦穆公认了错,割让河外五座城给秦国,又叫太子圉到秦国作抵押,秦晋两国才重新和好。秦穆公为了控制公子圉,又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 公元前 638年,公子圉听说父亲病了,怕君位传给别人,就偷跑回晋国。第二年, 晋惠公一死,公子圉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怀公。秦穆公看到夷吾父子无情无义,悔不当初,于是决定把重耳从楚国接来,立他为晋国国君。重耳到了秦国后,秦穆公对待他很优厚,把五个女儿嫁给他,连同原来嫁给公子圉的怀赢也在内。
有一天,穆公请重耳赴宴。在宴会上,重耳朗诵了《河水》这首诗称赞秦国的强大;秦穆公也朗诵了《六月》这首诗,希望重耳将来统治晋国、辅助周天子。 这时赵衰就高声赞礼道:“重耳拜谢赏赐!”重耳下了台阶,向穆公磕头致谢,穆公也走下台阶,连说不敢当。赵衰说:“您提起把辅助周天子的重大使命交付给重耳,重耳怎敢不拜谢您的厚意呵!”
重耳流亡国外的不寻常的经历,以及与各国君臣的接触、交往,使他积累了极丰富的政治经验,锻炼成为一位具有坚强性格和远见卓识,能够勇于改过、知人善任的政治家,为他以后创建霸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返国即位 尊周求霸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到晋国,接管了晋军,举行了朝见祖庙的仪式,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重耳出亡十九年,回国即位时已经六十二岁了。
重耳即位后,首先用种种方法整顿内政,安定人心,以巩固政权。他派人赶到高梁(今山西省临汾),把逃亡在那里的晋怀公刺死。怀公的旧臣吕省、峪芮害怕受到文公的惩处,密谋焚毁文公的宫殿,杀死文公。这件事被当年曾奉命杀害重耳的宦者勃醍知晓,立即前往告密。文公拒绝接见,派部下斥责勃醍说:“当年到蒲城追杀我,献公命你一夜之后到达,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随同狄国国君在渭水边打猎,你又奉惠公之命去谋杀我,叫你三夜之后来杀我,你第二夜就赶到了。虽然你是奉的君命,可没想到你执行得这么快啊!你还是快给我走开吧 !”勃醍回答说:“我以为,您既然回国为君,当然已经懂得为君的道理了;如果您还没有懂得什么是为君之道,那么,恐怕您还得遇到灾难。执行国君的命令必须毫无二心,这是古代的遗训。我替国君除恶,自然要尽我最大的力量。那时我站在献公、惠公的立场,不过把您看做同国君对立的蒲城人或者狄国人而已;杀一个蒲城人或狄国人,于我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做了国君,难道就没有这种蒲城人、狄国人了吗?当初管仲事奉公子纠与桓公在乾地交战,管仲用箭射中了 桓公衣上的带钩。可是后来桓公却置射钩之事不问,使管仲为相。您若没有齐桓 公那样的气度而念斩袖之怨,那我自然会走开,又何必等您下命令驱逐我呢?如果您器量狭隘,那么惧罪出奔的人一定很多,岂止我一人!”文公认为勃醍言之有理,就接见了他,听取了他关于吕、峪二人焚宫杀君计划的汇报。文公得知这 一情报后,就秘密地赶到王城,同秦穆公相会。吕、峪人杀文公未遂,便引兵而逃,被秦穆公诱杀在黄河岸上。
文公在平息了叛乱之后,开始普遍赏赐功臣和那些跟他一齐出亡的人。功劳大的封给食邑之地,功劳小的则安排适当爵位。赏赐未毕,周朝的王室发生内乱,有个叫介之推的臣子因而没有得到封赏。介之推不去争功,发誓“不食其禄”,带着母亲隐居绵上(在今山西省介休东南)山中,至死不露面。文公寻不见他,感到很内疚,就把绵上做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叫做“介山”,说:“以此来标志我的过失,表彰好人。”
文公在逃奔国外前,手下曾有一位看守仓库的小臣叫头须。在晋文公外逃以 后,头须偷了仓库的东西也逃跑了。他把盗走的财物并未占为已用,而是用作争取接纳文公回国的活动费用。文公即位后,头须请求接见。文公借口正在洗头,推辞不见。头须对文公的仆人说:“洗头的时候头朝了下,心的位置就反了,考虑问题也就反了,所以我不能见到他。随从他出亡的人是替他奔走服役的,而留在国中的人也是替他看守社稷的,为什么一定认为留在国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呢?身为国君,而仇视普通百姓,那畏惧他的人该有多少啊!”仆人把头须的这番话 告诉了文公,文公马上觉得自己的做法确实欠妥,于是立即接见了头须。
在安置臣属的同时,文公把很大的精力用在了教育人民上。为了让人民知义,即懂得君臣之间的义务,他一方面出兵救周王,以示事君之义;一方面实施许多 对人民有利的内政措施,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让人民知信,即信任国君,他采取了攻打原国的举动,以示说话算数。包围原国之前,他命令军士携带三日军粮,结果打了三天,原国不投降,他就下令撤围离开。尽管已经得到了原国打算投降的情报,带兵的将领也要求多等几天,但是他认为多等几天虽然可以得到原国土地,但是失信于民,损失更大,所以还是坚决撤了兵。为了让人民知礼,即知晓贵贱尊卑之礼,他设置了负责管理爵禄秩位的官吏,对国家官吏进行了普 遍调整、安排,使之合于正规。这样一来,就在人民中树立起了尊敬长上,服从命令的风气。《左传》所谓“一战而霸,文之教也”,正是指出了文公在同楚国争霸的战争中能够取胜的一条根本原因:注意教育人民,做好战前的政治准备。
“尊王”,是建立霸业必须高举的一面旗帜。尽管春秋时期周朝已经气息奄奄,但是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宗主”,为华夏各国所尊崇。春秋五霸,无一不是打起这面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文公在抢夺尊王、勤王旗帜的斗争中,正是捷足先登的。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周朝王室发生了内乱。周襄王的一位名叫 带的异母弟勾结了朝廷上的一些人,借了外族狄人的兵马打进京都洛阳,要夺王位。周襄王逃到郑国避难,同时派出使者去向秦穆公、晋文公告急。文公闻讯,立即带领军队向洛阳打去。当他的兵马刚动身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已经到了黄河边上。文公马上派人去见秦穆公,说晋国已经发兵护送天子,请秦国退师。秦穆公就把军队www.rixia.cc撤了回去。晋军打败了狄人,杀死了乱党头子带,护送周襄王回到京 都。周襄王设宴慰劳文公,并赐给了他邻近京都的四个城。从此,晋国在太行山 之南也有了土地。 城濮大捷 册命侯伯
文公在进行了一系列内政改革和成功的外交活动后,国力一天比一天强盛。 这时,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也越来越强大,开始向黄河流域积极扩展。它灭掉许多国家以后,成为中原的强国,拥有数百万人口、数千乘兵车。中原各国时常受到楚国的威胁,都有联合起来进行抵抗的要求。谁能领导这场斗争战胜楚国,谁就可以得到周天子的嘉奖和各国的拥护而成为“霸主”。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曾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联合各国挫折了楚国的锋芒,可是并没有真正战胜它。晋文公在逐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势力的过程中,接过了齐桓公的口号,以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于城濮之战中以弱敌强,大败楚国,实现了渴望已久的霸业。
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许等国的军队围攻宋国的都城商丘。宋国派公孙固到晋国求救。晋国大夫先轸竭力劝说晋 文公出兵,认为这是与楚国争夺中原的良机。晋国部将狐偃又提出建议,说应该 出兵攻打依附于楚国的曹国和卫国,楚军势必派兵救援,这样就解除了楚军对宋国的包围。晋文公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立即进行军事准备。他把晋国原来的两个军扩充为上中下三个军。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632年)一月,晋文公向卫国借道攻打曹国,卫国不允许。晋军就绕道渡过黄河南下,侵入曹国,并占领了卫国 的五鹿。接着,又攻下了曹国的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活捉了曹共公。
这时,楚军仍然包围着宋国的都城,宋国再次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和众 将商议:“宋国来讨救兵,要是不去救援,两国的关系就断绝了。要是请楚国退 兵,楚国当然不会答应;那就只有跟楚国作战了,可是齐国、秦国日夏养花网不肯帮我们,又怎么办呢?”先轸献计说:“叫宋国表面上跟晋国疏远些,送一份厚礼给齐、 秦两国,请这两国向楚国求情;同时我们把曹国国君扣留下来,把曹、卫的土地 分一部分给宋国。楚国同曹、卫本来是盟国,看到曹、卫的土地被宋占去,必然 不肯接受齐、秦的请求。这样,齐、秦两国一面收了宋国的厚礼,一面恨楚国不 听劝解,还会不跟晋国站在一边出兵同楚国作战吗?”晋文公听了大喜,立即把 曹共公关押起来,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宋国。齐、秦两国果然也出兵参 战了。晋文公在击破曹、卫两国,联合齐、秦两国后,便率领军队向围宋的楚军 逼进。
楚国令尹子玉为了寻求决战的借口,故意派部将宛春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 战”条件:如果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也可以把围困宋国的军队 撤退。这时,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礼貌,主张对楚军发起进攻。先轸却提出了不同 的意见,说不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条件是他们必须同楚国绝交,然后再把楚 国的使者扣留起来,以激怒子玉来寻战。晋文公采纳了先轸孤立楚国的计策,当 下就把宛春扣留在卫国,同时暗地里告诉曹、卫两国,允许恢复他们的国家。曹 卫两国果然宣布同楚国断绝关系,这样一来,子玉恼羞成怒,立即率兵进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这 时,有些军官认为:“我们的统帅是国君,敌人的统帅是臣子,国君躲避臣子, 是耻辱啊!况且楚军长年累月在外作战,士气低落,有什么理由不进攻反而后退 呢?”狐偃给大家解释说:“一切军队,理直就气壮,理亏就斗志衰落,并不在 乎出征时间的长短。我们退避,是文公为了报答在流亡时受过楚王的礼遇,那时 文公曾有‘退避三舍’的许诺。要是对楚国忘恩失信,激起他们的仇恨,那么我 们理亏,他们的斗志就会高昂。现在我们后撤三舍,如果楚军还要步步进逼,那 么理亏的就是他们,我们就有理由打他们了。”于是晋军后撤九十里,一直退到 卫国的城濮。楚军官兵不想再追击晋军,可是子玉坚持要乘机夺占曹、卫两国, 继续命令部队追击,一直追到城濮。
这时,晋文公、宋成公、齐将国归父和崔夭、秦国的公子赢,分别统帅军队 进驻城濮。楚军背靠山扎下大营。晋军的战车共有七百辆,全副披挂,整整齐齐。 晋文公站在高墩上,检阅了全军,说:“上下一致,纪律严明,可以一战!”子 玉把楚军和陈、蔡两国军队分成中军和左右两翼军。中军是楚军的精锐部队,子 玉直接指挥;右翼军由陈、蔡军队组成,战斗力薄弱,楚将子上指挥;左翼军也 是楚军,由子西指挥。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632年)四月四日,子玉骄傲地宣称:“今天一定要 叫晋军完蛋!”楚、晋两军决战开始,晋下军副将胥臣率兵首先向薄弱的楚右翼 军冲击,陈、蔡联军弃阵溃逃,楚右军崩溃。这时,晋上军主将狐毛在车上竖起 两面指挥大旗,引导军队后移诱敌;下军主将栾枝命令部队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 使地上扬起一阵阵尘土,也装着慌乱逃走的模样。子玉不知是计,命令左翼军发 起追击。晋将先轸、峪溱见楚军被引诱出来,便率领中军精锐拦腰横击楚军,晋 上军也回军夹击,楚左翼军退路被切断后,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子玉看到左右 两翼军都失败了,急忙下令收兵,才保住了中军,退出战场。这次战争,由于晋 文公在外交上争取了齐、秦两国参战,在军事上采取了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方 针,所以把本来在兵力上、形势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终于取得 了对楚国的决定性胜利。
战后,晋文公把在战场上俘虏的楚国战车和步卒献给了周天子。周天子赐给 晋文公一百赤色弓箭,一千黑色弓箭,另外还有香酒、玉石等物。周天子赐赏弓 矢,表示允许其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荥泽县西北)会盟诸侯, 布置了天子行宫,周天子也被请来参加,册名晋 文公为“侯伯”(霸主)。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年),即文公即位后的第九年、称霸后的第四 年冬天,晋文公去世。他的儿子欢继位,是为晋襄公。文公逝世后,晋国继续称 霸一百余年。
道路一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周厉王时的百姓 就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周厉王施政暴虐,老百姓不免怨声四起。邵公就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结果周厉王就让秘密警察监听那些对朝廷有不同政见的人,听到了,就杀无赦。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周厉王高兴地对邵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http://www.rixia.cc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借这机会,邵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当然,这番话周厉王听不进去,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本来,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穿鞋子的人才知道自己对鞋子的真实感受。制度性地排斥不同信息,尤其是反对的声音,往往会使当局对民意的变化和社会危机的触觉变得迟钝。没有政治自由,就不会有真正的政治预警。周厉王http://www.rixia.cc最后尝到了苦果。
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国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终于找着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并将其买下,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此时,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犬戎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纵火退却。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退走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周平王。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在郑、晋辅助下立国。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周厉王时的百姓 就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周厉王施政暴虐,老百姓不免怨声四起。邵公就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结果周厉王就让秘密警察监听那些对朝廷有不同政见的人,听到了,就杀无赦。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周厉王高兴地对邵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http://www.rixia.cc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借这机会,邵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当然,这番话周厉王听不进去,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本来,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穿鞋子的人才知道自己对鞋子的真实感受。制度性地排斥不同信息,尤其是反对的声音,往往会使当局对民意的变化和社会危机的触觉变得迟钝。没有政治自由,就不会有真正的政治预警。周厉王http://www.rixia.cc最后尝到了苦果。
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国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终于找着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并将其买下,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此时,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犬戎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纵火退却。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退走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周平王。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在郑、晋辅助下立国。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关于历史典故的广播稿?
我们这期广播为大家准备的栏目有《中国历史典故励志小故事》
A:第一个小故事
A: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B: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A: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B: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A:就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
B: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A:第二个小故事
A:在啊
B:嗯,有什么事吗?
A:你借我的书什么时候还那?你当初借的时候不是说昨天就还的吗?
B:嘻嘻。明天再还你好了。
A:你这个人真是食言而肥。
B:食言而肥?什么东东啊?吃盐会变肥吗?
A:你不知道啊?
B:嗯,你给我讲讲吧。
A:哦!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便故意问他:“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哀公听见了,说:“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这个故事我想是告诉我们人不能不守信用。
B:对不起,我明天一定还你。我可不想成为一个食言而肥的人那。
A: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
B:白云在天空中飘荡,绘画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A: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B: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使是在重男轻女的古代,这个词也以其不灭的光芒吸引着文人的笔墨。有这样一个故事:
A: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叫刘恒,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有一次,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重德治,兴礼仪,将仁孝,是当时天下人都敬仰的皇帝。
A:第三个小故事
A:在考试时,相信很多人都会为作文而烦恼吧
B:嗯。很容易拉分的。那要怎样才能提高呢?
A: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它叫“王安石的指点” 。相传北宋时,有位读书人很喜爱杜甫的诗,自己专门模仿杜诗写了不少习作,但都感到不能令人满意。他向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王安石请教说:杜甫的诗为什么那样精深神妙呢?使后世之人难以超越他。王安石就说了:杜甫写诗的决窍不是已经在他的诗中说出来了吗?那人问:是什么呢?我怎么不知道?
B:是什么呢?
A:王安石说:杜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那人恍然大悟。此后他刻苦读书,在写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B:哦。原来如此。
A:第一个小故事
A: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B: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A: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B: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A:就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
B: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A:第二个小故事
A:在啊
B:嗯,有什么事吗?
A:你借我的书什么时候还那?你当初借的时候不是说昨天就还的吗?
B:嘻嘻。明天再还你好了。
A:你这个人真是食言而肥。
B:食言而肥?什么东东啊?吃盐会变肥吗?
A:你不知道啊?
B:嗯,你给我讲讲吧。
A:哦!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便故意问他:“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哀公听见了,说:“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这个故事我想是告诉我们人不能不守信用。
B:对不起,我明天一定还你。我可不想成为一个食言而肥的人那。
A: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
B:白云在天空中飘荡,绘画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A: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B: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使是在重男轻女的古代,这个词也以其不灭的光芒吸引着文人的笔墨。有这样一个故事:
A: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叫刘恒,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有一次,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重德治,兴礼仪,将仁孝,是当时天下人都敬仰的皇帝。
A:第三个小故事
A:在考试时,相信很多人都会为作文而烦恼吧
B:嗯。很容易拉分的。那要怎样才能提高呢?
A: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它叫“王安石的指点” 。相传北宋时,有位读书人很喜爱杜甫的诗,自己专门模仿杜诗写了不少习作,但都感到不能令人满意。他向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王安石请教说:杜甫的诗为什么那样精深神妙呢?使后世之人难以超越他。王安石就说了:杜甫写诗的决窍不是已经在他的诗中说出来了吗?那人问:是什么呢?我怎么不知道?
B:是什么呢?
A:王安石说:杜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那人恍然大悟。此后他刻苦读书,在写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B:哦。原来如此。
1A: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B: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A: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B: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A:就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B: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2A:在啊 B:嗯,有什么事吗? A:你借我的书什么时候还那?你当初借的时候不是说昨天就还的吗? B:嘻嘻。明天再还你好了。 A:你这个人真是食言而肥。 B:食言而肥?什么东东啊?吃盐会变肥吗? A:你不知道啊? B:嗯,你给我讲讲吧。 A:哦!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便故意问他:“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哀公听见了,说:“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这个故事我想是告诉我们人不能不守信用。 B:对不起,我明天一定还你。我可不想成为一个食言而肥的人那。 3A: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 B:白云在天空中飘荡,绘画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A: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B: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使是在重男轻女的古代,这个词也以其不灭的光芒吸引着文人的笔墨。有这样一个故事:,A: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叫刘恒,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有一次,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重德治,兴礼仪,将仁孝,是当时天下人都敬仰的皇帝。 4A:在考试时,相信很多人都会为作文而烦恼吧 B:嗯。很容易拉分的。那要怎样才能提高呢? A: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它叫“王安石的指点” 。相传北宋时,有位读书人很喜爱杜甫的诗,自己专门模仿杜诗写了不少习作,但都感到不能令人满意。他向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王安石请教说:杜甫的诗为什么那样精深神妙呢?使后世之人难以超越他。王安石就说了:杜甫写诗的决窍不是已经在他的诗中说出来了吗?那人问:是什么呢?我怎么不知道? B:是什么呢? A:王安石说:杜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那人恍然大悟。此后他刻苦读书,在写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B:哦。原来如此。 A:对呀,要想作文提高,就得看你平常了。元代有个叫程端礼说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们要多看书呀!
介子推割股救晋王,最后晋成为强国
谁知道关于……的历史典故
我要写一篇作文... 有没有这样的历史典故?: 某人因 沉迷于昨日的辉煌 而后日终究无法成功。 或 某人因 收藏了昨天 把握了今天 而后有所作为? 哪位大哥大姐 知道 告诉我下 、 谢谢了。沉迷于昨日的辉煌
而后日终究无法成功
后唐
李存勖
而后日终究无法成功
后唐
李存勖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请教关于"二度梅"的历史典故?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63524.html
上一篇:仙人掌的叶子是刺?到底是真的吗?
下一篇:盆栽蒜苗是怎样成长的 作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