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玉米的
玉米何时传入中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6303236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6世纪时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之一。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扩展资料:
学者一般认为,古代玉米传入中国有三条途径:
1、西北陆路传入:先由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由麦加经中亚细亚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
2、西南陆路传入:先由欧洲传入印度、缅甸,再传入中国西南地区(15世纪末葡萄牙人可能将玉米先传入印度果阿,然后一路传入爪哇;另一路传入近邻缅甸,再从缅甸传入中国)。
3、东南海路传入:先由欧洲传入东南亚,经中国商人或葡萄牙人由海路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玉米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6303162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
《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扩展资料:
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30--50的纬度之间。栽培面积最多的是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南非、印度和罗马尼亚。我国的玉米主要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
玉米(拉丁学名: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玉蜀黍、棒子、包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大芦粟,东北辽宁话称珍珠粒,潮州话称薏米仁,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
玉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 植株高大, 茎强壮, 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 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 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玉米一直都被誉为长寿食品, 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 脂肪、 维生素、 微量元素、 纤维素等, 具有开发高营养、 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
但由于其遗传性较为复杂, 变异种类丰富, 在常规的育种过程中存在着周期过长、 变异系数过大、 影响子代生长发育的缺点, 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不但克服了上述缺点和不足, 同时也提高了育种速度和质量。
从推广单交种以来,我国己更换了6次单交种,目前中国正在种植的玉米品种为第7次品种:
第一代单交种代表品种是新单l号、白单4号,推广时间为60年代中至60年代末:
第二代代表品种是群单105,推广时间为7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
第三代代表品种是丹玉6号,推广时间是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
第四代代表品种是中单2号,推广时间是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第五代代表品种是掖单13,推广时间是S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
第六代代表品种是农大108、农大3138、豫玉22,推广时间是90年代后期至2000
第七代代表品种是郑单958,推广时间是2000年初至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玉米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SZhTOGir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有的文献认为阿拉伯商人经过中亚将玉米传入中国,有的文献认为玉米随着欧洲日夏养花网人的海船从华南(广西、广东)传入,但时间大致基本上都在明朝中期之后(最早见于1531年)。
影视剧中穿越的食物,玉米明朝才传入中国,挂面宋元时期才出现
玉米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历史没有记载具体时间,大概是15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的。
玉米传入中国己经有400多年,在我国种植的玉米主要是推广引进品种,结合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获得适应中国环境的品种。1950年以前,中国仅进行了极少的杂交种选育研究,没有在生产上应用。实际上,玉米杂交能增产的理论研究在美国早在1909年就己经开始。我国对杂交玉米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扩展资料:
从1949年开始,为了迅速提高粮食生产,国家提出了玉米改良及杂交种推广方案,全国各主要院校相继日夏养花网开展了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工作,并在生产上同步推广。那时不需要品种审定,新品种一旦表现良好就地推广。代表品种有坊杂2号、齐玉25号、小粒红x东岗黄马牙等。
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单交种是河南新乡农科所于1963年组配成功的,产量在4500一6o00kg/hmZ,t匕当时的品种增产30%一40%,1965年开始推广种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白单4号也开始推广。到70年代,中国科学院的群单105、广西玉米所的小英雄、丹东市农科所的丹玉6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的中单2号等新品种也相继育成推广。
参考资料:玉米-百度百科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其实,中国引种玉米的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中国明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滇南本草》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通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该书的作者,为明代云南阳沐(今嵩明附近)人,生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即使不计算中国医者认识使用的过程,这一记载也早于哥伦布的日记。因此,中国玉米的引进当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据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由印度、缅甸入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经波斯、中亚到甘肃的西北线。海路则经东南沿海省份再传入到内地。
玉米在传入之初,尚未列入谷物而被人们视为珍稀之物。明代嘉万时期(1522~1620)的田艺衡在其《留青日札》中说:“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直至乾隆时期,还曾是皇家御用之物。其时的《盛京通志》记载:玉米是“内务府沤粉充贡”。明代的文学作品《金瓶梅词作》中叙述,“烧鹅肉”和“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都是大财主西门庆宴请宾客的佳肴珍馐。18世纪中叶,广西的《镇安府志》叙述,玉米在引进之初被列为“果属,以食小儿”。到了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玉米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推广。这一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而流亡山林。而引进的玉米特别适合山地种植。著名的清史学家根据众多的方志资料统计,在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全国已有直隶、盛京、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20个省区种植玉米了。
玉米的引进,解决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扩大了土地播种面积,促进了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玉米的引进栽培在解决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玉米植株吸水较多,盘根极深,在人类栽培的主要谷类粮食作物中,种植玉米产生的水土流失是最严重的。《徽州府志》记载:“自皖民开种包芦以来,沙土倾泻溪竭,填塞河流,绝水利之源。”《祁门县志》亦记载,该县因种植玉米“大溪旱弗能蓄,潦不能泄,原因多被涨没”,“一邑之患莫甚于此”。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现象是难以避免的。
到了今天,经过全体农业工作者的努力,玉米种植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玉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春玉米什么时候开始种
1、根据播种时间选择适宜良种
因栽培季节的不同,春玉米种的选择与夏玉米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春玉米要选择晚熟品种。春玉米生长期长,选择晚熟品种才能发挥出增产潜力;其次,早期播种的春玉米,尤其是土壤通透性差、含水量高的粘土地和涝洼地,选择硬粒型品种能比较有把握地出好苗,如农大108、LN3等品种,尽量不选择马齿型品种。中后期播种的春玉米可选择硬粒型、马齿型等任一类型的良种。对玉米籽粒结构和化学组成成分研究表明:一般来说,硬粒型比马齿型蛋白质含量比例高,马齿型比硬粒型淀粉含量比例高。蛋白质含量高的硬粒型品种吸水慢而少,淀粉含量高的马齿型品种吸水力强、吸水快而多。在相同的土壤环境条件下,马齿型比硬粒型品种吸水膨胀达到饱和状态的时间相对短一些。在早春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种子代谢活动弱,发芽也比较慢,因此马齿型品种比硬粒型品种易霉烂。所以早期播种的春玉米选硬粒型品种比选马齿型品种出苗相对要好。中后期播种的春玉米,随着温度的提高,出苗速度加快,烂种现象减少,可选择各种类型的良不中。
2、选生活力强的新玉米种
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头年生产的新玉米种,胚呈凹形而有光泽,生活力强、发芽势强、发芽率高,出苗速度快、苗壮。陈玉米种发芽势弱、发芽率低,出苗速度慢、苗弱。春季播种尤其是早春播种,由于温度低,出苗时间长,陈种在土壤里受有害微生物的侵染时间长,易导致部分种子发生霉烂。有的种植户把去年播剩的玉米种用来春播,受自身保管条件的限制,贮藏期间,玉米种含水量高于14%,呼吸强度大,会大量消耗养分,严重的会丧失生活力,导致种子胚发暗,没有光泽、常常突出或皱缩,这样的种子播种后出苗更弱更易烂种。经试验,玉米杂交种在常温条件下贮存两年的比贮存一年的减产17.6%~38.2%。所以在春玉米生产中,要选生活力强的新玉米种,尽可能避免使用陈种。
3、选粒大饱满的玉米种
春玉米确定品种后,选购时必须选用纯度高的玉米种。据试验,玉米大田用种纯度每降低1%,每公顷减产22.5~37.5kg。播种前还要进一步精选种子,除去霉坏、破碎、混杂、遭受病虫危害的籽粒及秕粒,选粒大饱满的籽粒作种。大粒种子胚较大,胚乳贮藏养分多,苗生长速度比秕粒种子快,苗长得粗壮,有利于培育壮苗、提高田间的整齐度。一方面秕粒种子未成熟,淀粉含量比例高于已完全成熟的大粒种子;另一方面秕粒贮藏养分少,抗逆力低,发芽所需时间长。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播种后受低温条件的限制,秕粒种子比粒大饱满的优质种子易发生霉烂。坏粒、秕粒烂种时的霉菌易感染大粒种而一同霉烂。即使秕粒长成植株,在田间生长中也处于劣势,容易形成弱株空株,降低了春玉米的整齐度,不利于田间管理。据试验,精选大粒种子比混播的增产7.5%,因此精选种子是春播玉米的重要一环。尤其在亩播种量较少的地块,精选种子显得尤为重要。
4、选抗(耐)粗缩病品种
春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粗缩病,由于播种相对早,它的发生程度显著高于夏播玉米,选用抗(耐)粗缩病品种是保证春玉米丰收的重要因素。粗缩病发病后,病株生长缓慢、矮化,叶片浓绿、短、厚、密集丛生,病株基本不能结实或结为畸形小穗。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地一种病毒性病害,一般在5月中下旬为第一代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一直危害到6月上中旬。本地春玉米的播种期大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苗至7叶期以前是春玉米最易感病时期,此时正遇上第一代灰飞虱危害盛期。遇上气候条件适宜带毒灰飞虱的繁殖生长,加上田间管理粗放、防治不及时、选用品种不当等因素,会导致春玉米粗缩病的严重发生。2005年为牟平区春玉米粗缩病重发年,大田考察登海9号、掖单13号、东单60等粗缩病发生重,病株率在20%~30%,严重的在50%以上,而农大108、鲁单50、鲁单981等品种高抗(耐)玉米粗缩病。
春玉米一般开春就种。温度在16度—21度。玉米种子是在10度以上的温度的
一般华中地区都是种夏玉米为主。
春玉米一般80—150天熟。
玉米品种不一样所以成熟的时间也不定。
希望能帮得到你
春玉米比夏玉米播种早;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但是播种早地温常常是低而不稳,容易引起烂种,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春玉米比夏玉米粗缩病发生重,严重影响其产量。为保证春玉米苗齐、苗匀、苗壮,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针对春玉米的栽培特点,在种子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播种时间选择适宜良种
因栽培季节的不同,春玉米种的选择与夏玉米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春玉米要选择晚熟品种。春玉米生长期长,选择晚熟品种才能发挥出增产潜力;其次,早期播种的春玉米,尤其是土壤通透性差、含水量高的粘土地和涝洼地,选择硬粒型品种能比较有把握地出好苗,如农大108、LN3等品种,尽量不选择马齿型品种。中后期播种的春玉米可选择硬粒型、马齿型等任一类型的良种。对玉米籽粒结构和化学组成成分研究表明:一般来说,硬粒型比马齿型蛋白质含量比例高,马齿型比硬粒型淀粉含量比例高。蛋白质含量高的硬粒型品种吸水慢而少,淀粉含量高的马齿型品种吸水力强、吸水快而多。在相同的土壤环境条件下,马齿型比硬粒型品种吸水膨胀达到饱和状态的时间相对短一些。在早春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种子代谢活动弱,发芽也比较慢,因此马齿型品种比硬粒型品种易霉烂。所以早期播种的春玉米选硬粒型品种比选马齿型品种出苗相对要好。中后期播种的春玉米,随着温度的提高,出苗速度加快,烂种现象减少,可选择各种类型的良不中。
2、选生活力强的新玉米种
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头年生产的新玉米种,胚呈凹形而有光泽,生活力强、发芽势强、发芽率高,出苗速度快、苗壮。陈玉米种发芽势弱、发芽率低,出苗速度慢、苗弱。春季播种尤其是早春播种,由于温度低,出苗时间长,陈种在土壤里受有害微生物的侵染时间长,易导致部分种子发生霉烂。有的种植户把去年播剩的玉米种用来春播,受自身保管条件的限制,贮藏期间,玉米种含水量高于14%,呼吸强度大,会大量消耗养分,严重的会丧失生活力,导致种子胚发暗,没有光泽、常常突出或皱缩,这样的种子播种后出苗更弱更易烂种。经试验,玉米杂交种在常温条件下贮存两年的比贮存一年的减产17.6%~38.2%。所以在春玉米生产中,要选生活力强的新玉米种,尽可能避免使用陈种。
3、选粒大饱满的玉米种
春玉米确定品种后,选购时必须选用纯度高的玉米种。据试验,玉米大田用种纯度每降低1%,每公顷减产22.5~37.5kg。播种前还要进一步精选种子,除去霉坏、破碎、混杂、遭受病虫危害的籽粒及秕粒,选粒大饱满的籽粒作种。大粒种子胚较大,胚乳贮藏养分多,苗生长速度比秕粒种子快,苗长得粗壮,有利于培育壮苗、提高田间的整齐度。一方面秕粒种子未成熟,淀粉含量比例高于已完全成熟的大粒种子;另一方面秕粒贮藏养分少,抗逆力低,发芽所需时间长。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播种后受低温条件的限制,www.rixia.cc秕粒种子比粒大饱满的优质种子易发生霉烂。坏粒、秕粒烂种时的霉菌易感染大粒种而一同霉烂。即使秕粒长成植株,在田间生长中也处于劣势,容易形成弱株空株,降低了春玉米的整齐度,不利于田间管理。据试验,精选大粒种子比混播的增产7.5%,因此精选种子是春播玉米的重要一环。尤其在亩播种量较少的地块,精选种子显得尤为重要。
4、选抗(耐)粗缩病品种
春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粗缩病,由于播种相对早,它的发生程度显著高于夏播玉米,选用抗(耐)粗缩病品种是保证春玉米丰收的重要因素。粗缩病发病后,病株生长缓慢、矮化,叶片浓绿、短、厚、密集丛生,病株基本不能结实或结为畸形小穗。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地一种病毒性病害,一般在5月中下旬为第一代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一直危害到6月上中旬。本地春玉米的播种期大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苗至7叶期以前是春玉米最易感病时期,此时正遇上第一代灰飞虱危害盛期。遇上气候条件适宜带毒灰飞虱的繁殖生长,加上田间管理粗放、防治不及时、选用品种不当等因素,日夏养花网会导致春玉米粗缩病的严重发生。2005年为牟平区春玉米粗缩病重发年,大田考察登海9号、掖单13号、东单60等粗缩病发生重,病株率在20%~30%,严重的在50%以上,而农大108、鲁单50、鲁单981等品种高抗(耐)玉米粗缩病。
地膜覆盖玉米什么时候开始种植
鲜食玉米栽培j技术,种子各地种子公司都有销售。
鲜食玉米品种要求糯性好、果皮薄、口感细腻、商品性状好、果穗中等,适合蒸煮和速冻加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鲜食玉米有糯玉米、甜玉米、黑玉米、彩色玉米及普通玉米等,商品性状不一,造成价格参差不齐,生产效益差别较大。而增加鲜食玉米的收益,选用对路的优良品种是关键。糯玉米是鲜食玉米的首选品种。其栽培技术:
一、适期播种。露地栽培,春季适播期为地温稳定在10度以上,出苗期最好在当地的晚霜期过后;夏播期以玉米灌浆期气温在16度以上为准。
二、隔离。鲜食玉米栽培必须与普通玉米隔离,防止因串粉而影响鲜食玉米的品质。空间隔离时间距应在300米以上,时间隔离时,播期应间隔15天以上。
三、整地施肥。应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排灌条件良好,土壤通透性好的两合土最好。为提高鲜食玉米品质,整地时应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要求亩施3000-4000公斤优质农家肥、50公斤三元复合肥,并施用适量的锌、硼等微肥。
四、播种。播前进行人工选种,除去瘪粒、霉粒、破碎粒及杂质,然后用0.2%磷酸二氢钾液浸种8-12小时。播种方式为直播宽窄行种植,宽行80厘米,窄行50厘米,株距25-30厘米亩栽3500-4000株。
五、田间管理。
1、去除分蘖。鲜食玉米由于自身品种特性及种植时基肥较足,植株分蘖较多,应在苗期及时去除分蘖。
2、留双穗。鲜食玉米一般都具有多穗性,为提高果穗商品性状,每株最多留2个果穗,其余果穗尽早除去。
3、追肥。追肥应视苗情而定,在12-14片叶进行,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4、病虫防治。鲜食玉米一般含糖最高,品质好,玉米螟危害较重,在大喇叭口期用Bt生物颗粒杀虫剂或巴丹可溶性粉剂去芯防治,严禁使用残效期在20天以上的剧毒农药。
六、采收。鲜食玉米由于是采收嫩穗,适期收获非常重要,采收过早,干物质和各种营养成分不足,营养价值低,采收过晚,表皮变硬,口感变差。适收期为授粉后20-23天,品种不同略有差异。授粉后20天开始检查,做到适期采收。
七、采后处理。鲜食玉米以售鲜穗为主,最好做到当天采当天销售,如需远距离销售,必须采取一定的保鲜措施,防止玉米果穗由于呼吸作用消耗自身的营养成分及水分,造成鲜度和品质下降。
文章标签:
上一篇:植物不死鸟为什么叫不死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