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牡丹花的历史?

2020-10-28 00:46:14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34

洛阳www.rixia.cc牡丹花的历史有多久

和河北邢台柏乡的比,哪个更久?
古都洛抄阳的赏花习俗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代。改革开放20多年来,洛阳市顺应时代潮流,举办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牡丹入国花,适时举办“中国洛阳世界国花节”来代替牡丹花会,借这一重大文化举措,把洛阳推向世界。
据民间传说 在汉光武帝年间留下的
洛阳的牡丹是抄武则天那时bai候的,刚开始牡丹不是在洛阳,du传说有一年冬zhi天,武则天想dao看百花齐放的胜景,就在百花中说明天要百花齐放,结果第二天其他花全开了,唯独只有牡丹没有,武则天一气之下就把牡丹贬到了洛阳,而柏乡的汉牡丹是汗朝王莽刘秀争夺天下时,王莽追杀刘秀在快追上的时候有两个小童子变成了两朵牡丹救了刘秀,起名汉牡丹,据说汉牡丹在别处是养不活的,所以说柏乡的汉牡丹比邯郸的牡丹早好几好几好几年呢!

牡丹花的历史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位居十大传统名花之首,誉为“花王”。“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日夏养花网。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国色天香,契合了人们祈盼美好,富贵的心愿和对平安、祥和的向往,是国人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繁荣昌盛的象征。其色、姿、香、韵个佳。花开时节、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花香怡人。花调之后,依然气宇轩昂,婀娜多姿。寒冬叶落,更现枝干苍奇,苍桑挺拔,铁骨铮铮。 1、牡丹的栽培史 1.1野生到引种栽培阶段 牡丹、芍药均为芍药科芍药属的植物,二者花形相似,但前者为木本,后者为草本。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药而无牡丹的记载。 人们最早是从药用价值认识了牡丹。在1972年甘肃武威市柏树乡考古发现的东汉早期圹墓医简中,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是迄今已有资料中有关牡丹的最早文字记栽。牡丹名字来自明代李明珍《本草纲目》: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茎,故谓‘牡’(即分株繁殖),其花红故谓‘丹’。牡丹别名又称:木芍药、富贵花、鹿韭、鼠姑、百两金、唐狮子、据宋朝余仁中本《顾虎头列女传》有画面描绘了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药,顾虎头即顾恺之(约344—405年在世),由此可知牡丹观赏栽培始期距今约有1600年。 1.2逐步发展时期 隋朝时已出现了不少牡丹品种,如“飞来红”、“天外红”、“一拂黄”、“颤风娇”等,这些栽植于御苑,这是中国牡丹由乡间进入城市、由民间田园进入皇家宫苑之开端,自此牡丹开始了她的“富贵历程”。 唐代牡丹栽培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牡丹至少有了5种颜色:殷红、深紫、桃红、通白、黄色、还出现了重瓣品种唐代宫廷中还注重牡丹插花,并对摆设环境、剪截工具、容器、几架都有严格要求。在欣赏牡丹插花的同时,还要绘画、奏曲、饮酒赋诗,唐代牡丹能如此迅速发展,国都长安人们喜欢牡丹如痴如狂, 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生活情调的热烈使长安人喜欢一切暖色调的事物。牡丹的国色天香,雍荣华贵,正迎合了大唐盛世人们的心态。同时,帝王文人雅士带头喜爱牡丹,更形成了深厚牡丹文化氛围,不断掀起观赏牡丹、咏颂牡丹的热潮。唐代国都长安牡丹兴盛。逐渐波及到其它地方,首先,洛阳牡丹得到发展,长安牡丹也南下杭州,此外东北牡丹江一带也曾有过牡丹栽培。 1.3兴旺发展时期 宋朝牡丹进入了历史上辉煌的阶段,尤对牡丹的珍爱不逊于唐人,北宋时洛阳成为全国牡丹栽培中心,至南宋时天彭(今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当时人们已熟悉牡丹习性,栽培技术更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栽培规模扩大了,出现了牡丹专类园,并形成了庞大的花会,花市。牡丹的切花保鲜技术也进一步提高。用蜡封花枝切口,再将装花的竹笼用菜叶填充,覆盖运输时尽量不颠簸,花朵能保鲜数天。这个时期有不少牡丹种植高手用自然变异(芽变、枝变)和天然杂交进行新品种选育。嫁接技术这时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人们用野生牡丹或实生苗为砧木,进行分株繁殖。其中嫁接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园艺技术,在欧阳修著文总结牡丹嫁接技术的800年后,英国人罗伯特福琼于1845年来华搜集我国珍贵植物资源时,首次把我国南宋时用芍药根嫁接繁殖牡丹的技术带回国,这才解决了引种牡丹在英国生长不良的问题,为欧洲牡丹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宋代人们不仅继承了唐人爱牡丹的传统,还开始撰文系统地总结牡丹种植经验。986年僧人仲休撰《越中牡丹花品》为牡丹作谱,现已残缺不全。0034年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是现在看到的世界上最早一部牡丹专谱,他不但系统介绍种花、爱花、赏花的盛况,还相当专业地记述了牡丹的育种方法,花型演化趋势,特别对播种选育新品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元朝,牡丹与中华文明一同处于暂时性的低潮。
明代,牡丹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个较大发展,栽培中心转移到亳州,曹州还有国都北京,江南的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等地也繁盛起来。牡丹在私人宅第、农家院落获得大发展。据《亳州牡丹史》记载,园艺品种增至340余个,黄、白、粉、红、紫、黑、蓝、绿等花色已基本齐全。由于宫廷用花需求,牡丹催花技术也进一步发展。明末亳州牡丹衰落。
明末清初,曹州(今菏泽)取代亳州成为牡丹栽培中心,至今菏泽仍是全国乃至全球牡丹生产基地,并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曹州城因各地花农广植牡丹芍药,以养花为业,正如“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东部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余鹏举《曹州牡丹谱》),这也是第一部全面介绍菏泽牡丹的专谱,再后,赵孟俭原著,赵世学新增《桑篱园牡丹谱》记载曹州牡丹240个品种,据清时老花农王文德记忆,曹州历史上最高栽培面积达33.3hm2,品种300多个。曹州牡丹有较大规模种植,早已形成商品。曹州牡丹集中在城东北一带,这里牡丹园星罗棋布,且多为明代所建,著名的园子有桑篱园、绮步园、玉田花园等。清代、人们对牡丹喜爱更甚,冬季赏“富贵花”成为宫廷中固定制度,因此“变花催花法”常用不缀,而菏泽花农,为取求利,每年秋冬季将牡丹从青岛经水陆远至广州,在当地就地催花出售,至今,菏泽人仍每年到广州、北京、上海、重庆等大中城市作冬季催花,且不断日夏养花网摸索,改进催花品种和技术,并实现了牡丹“花随人意开”,周年开花的技术。
1.4全面发展新时期
解放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牡丹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品种达1156个,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发展规格化种苗基地200亩,专业种植户1.58万户,从业人员3.5万人,并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成功举办了17届牡丹花会。尤其近几年牡丹要求量扩大,供不应求,每年出口达百万株。在牡丹资源方面,又从日本美国、汉国等引进纯黄、纯墨、正红等品种,用于定向授粉作杂交试验,发生自己的优等品种。
1978年以来,菏泽先后在各大城市举办花展。1978年1月在澳门举办:中国牡丹花展览会,观众达40万人次,被称为“四百年首见”。1992年在法国波尔多国际花卉博览会上获银奖。
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奖牌111枚中的奖牌中81枚,高居奖牌榜首。在2002年参加了广州陈村举办的首届全国冬季牡丹催花大赛中参展了近百个品种,获金奖5枚、银奖26枚、铜奖35枚,在牡丹界引起很大反响,2003年春在北京新东安市场展览了600余盆盆栽牡丹,20余个品种受到北京市民的好评,在各届花博会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我们的古代祖先爱花、护花、种花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先民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原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把牡丹赠给恋人表达爱情的描述。我国人工栽培牡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开始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距现在已有1400多年。

  牡丹花朵硕大丰满,鲜艳夺目,品种繁多,芳香浓郁,自古以来,被公认是“花中之王”,雄居于群芳之首。

  历史上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故事是虚构的,不过武则天写牡丹诗是真的,这首诗题为《腊月宣诏幸上苑》,此诗收录在《全唐诗》中,。但这首诗写于公元691年,是武www.rixia.cc则天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当时她不是在长安久住,而是住在洛阳,不可能把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

  历史记载武则天非常喜欢牡丹,史书《牡丹赋》中记载“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上苑只有缺,因命人移栽焉。”唐朝真正把洛阳牡丹栽培的是李隆基(唐玄宗)。到武则天时洛阳牡丹开始兴盛,因为隋代有牡丹,因隋末战乱已经将牡丹毁之殆尽,唐朝初年政治中心在长安,武则天建周称帝后并建都洛阳,牡丹进一步的兴盛,所以武则天烧牡丹也是不可能的。唐代,洛阳的宫廷寺院、富豪宅第和民间,栽培、观赏牡丹已十分普遍。洛阳人爱花,家家移植牡丹也是牡丹繁盛的原因,这也是洛阳以盛产名贵牡丹的原因。

  白居易在《买花》这首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洛阳人对牡丹的狂热迷恋:“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到了北宋年间,洛阳种植牡丹规模空前,栽培技术也更加系统完善,出现了许多名贵品种,我们今天看到的华丽高贵的“姚黄”、丰满鲜艳的“魏紫”、灿若朝霞的“洛阳红”、冰清玉洁的“玉千叶”等等,都是八百多年前就培育成功的牡丹名品。
  宋代的文人墨客还撰写了一批有关牡丹的重要理论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张响的《牡丹花谱》、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等等。这些著作详细论述了洛阳牡丹的历史渊源、栽培技术、名贵品种和牡丹园圃兴盛以及世人欣赏牡丹留连忘返的情景。所以史书记载“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1959年秋天,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时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周总理的话确立了牡丹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开辟了牡丹发展史的新纪元。洛阳人民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迅速扩大牡丹种植面积,新建洛阳牡丹园、洛阳牡丹宫和千亩牡丹基因库,并在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南关花园等处开辟了牡丹观赏区。每年3月底4月初春风浩荡、牡丹花开的时候,洛阳城数十里长街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阵阵。万紫千红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使古城春色更添诗情画意。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也是越来越先进,外地人不论什么季节来洛阳都可以欣赏到牡丹花芳姿。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也使中国牡丹人工培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的牡丹蜚声世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还以中国牡丹的人工栽培创造新品种为例,作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学说”的论证材料。世界各国人民也非常珍爱牡丹,在八世纪,中国牡丹传入日本,1330年传入法国,1656年传入荷兰,1820年进入美国,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栽培中国牡丹。牡丹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牡丹赋】曰:“其品种繁多,其花色奇丽。或于山坡堤上,或于自家园中,或于栗棣坊里;洛阳牡丹,天香独步,国色无双;冠以万花之首,堪称百花之王;驰名于四海,享誉于中外。”

  今天洛阳已经成功的举办了26届牡丹花会.牡丹花带来的经济效益逐年递增.洛阳的牡丹也是与中外交流的纽带,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桥梁.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位居十大传统名花之首,誉为“花王”。“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国色天香,契合了人们祈盼美好,富贵的心愿和对平安、祥和的向往,是国人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繁荣昌盛的象征。其色、姿、香、韵个佳。花开时节、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花香怡人。
牡丹源于我国。最早载于东汉早期的武威医简。唐时已有栽培。武则天登基后,由其故乡将牡丹移至长安。此后,便在长安城兴盛起来。宋代,洛阳牡丹称雄于世。传说一个雪花飞舞的冬日,武则天想让百花同时开放,于是写下了“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需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的诏书,百花不敢违命,只得开放,唯独牡丹纹丝不动。武则天恼羞成怒,把牡丹贬至洛阳。谁知到洛阳后,牡丹竞相怒放,武则天下令烧死牡丹,但没想到,牡丹反而越烧越红,越烧越艳,从此“洛阳牡丹甲天下”。

牡丹的植物学史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肃省武威县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从南北朝“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至今,栽培历史也有1500年了。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牡丹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许多花大色艳的品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栽培范围由长江、黄河流域诸省向全国扩大。如今已扩展到中国东北、东南,以及内蒙、新疆、西藏、台湾等地。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
“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
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据唐《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今洛阳西苑公园一带),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赫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隋都西苑种植牡丹与隋炀帝广泛收集民间的奇花异草有关。
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当时的“艺人“因受社会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绝技”是不外传的。所以,宋单父种植牡丹的“绝技“使后人“不能知其术”。但是,从“植牡丹一万本(株),色样各不同”来看,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在唐代,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据《杜阳杂记》记载:“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剧谈录》载:“慈恩寺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花,繁艳芬馥,绝少伦比”。当时,刺激牡丹种植业发展的原因,不仅是牡丹被众多的人们喜爱,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众多的品种,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栽培方面角度说,唐代已开始尝试牡丹的熏花试验,据《事物纪原》记载:“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这虽为传说,但从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独迟”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真正掌握其生长规律而造成熏花的失败,使其不能与其它花卉同放。
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据宋《清异录》记载:“后唐庄宗在洛阳建临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有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支紫等品种”。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其中包括择地、花性、浇灌、留蕾、防虫害、防霜冻以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方法,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成熟经验。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载:“种花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土用蔹末一斤和之“、“白蔹能杀虫,此种花之法也”。《洛阳花木记》中载:“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则根不行,而花不发旺,以疮口(根茎交接处)齐土面为好”。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栽培牡丹十分严格,从选地到种植都十分讲究,这也许是洛阳牡丹能够甲天下的原因之一。
北宋时,洛阳牡丹的规模是空前的。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
南宋时,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阳、开封移向南方的天彭(成都彭州市)、杭州等地。在这些栽培地,首先引种了北方较好的品种,并与当地的少量品种进行了杂交(天然杂交),然后通过嫁接和播种的方法,从中选出更多更好的适宜南方气候条件的生态型品种。陆游著的《天彭牡丹谱》中记述了洛阳牡丹品种70余个。 明清时,中国牡丹的栽培范围已扩大到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州、北京、广西的思恩、黑龙江的河州等地。《松漠纪闻》记述了黑龙江至辽东一带种植牡丹的情况:富室安居逾二百年往往辟园地,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数十丛者,皆燕地所无。另据《思恩县志》记载:“思恩牡丹出洛阳,民宅多植,高数丈,与京花相艳,其地名小洛阳”。这说明当时牡丹北至黑龙江,南至广西。明清时关于牡丹著述更多,薛凤翔著《亳州牡丹表》、《牡丹八书》,从牡丹的种、栽、分、接、浇、养、医、忌八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乾隆年间编纂的《洛阳县志》列古代和当时品种共169个。
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据《曹州牡丹-附记七则》载:“右安门外草桥,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温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进御矣“。再据《五杂俎》载:“朝迁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数十金“。这时的催花技术己达到相当的水平,此技术至今还在采用。
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荷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础上,使牡丹的栽培技术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中国还出版了一批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如刘淑敏等编著的《牡丹》,喻衡著的《牡丹花》,魏泽圃等主编的《洛阳牡丹》等等。这些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新探索。
牡丹不仅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珍爱。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朝鲜、荷兰、德国、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国的牡丹园艺品种和栽培数量为最多。
海外牡丹园艺品种,最初均来自中国。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据说是由空海和尚带去的。1330年至1850年间法国对引进的中国牡丹进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许多园艺品种。1656年,荷兰和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牡丹引入荷兰,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从而使中国牡丹欧洲传播开来,园艺品种达100多个。美国于1820-1830年,才从中国引进中国牡丹品种和野生种,后来培育一种黑色花的牡丹品种。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书中这样写道:“牡丹在国外也用于庭园栽植,植株高度可达2米,花径达20-30厘米,每天暮春时节,花朵盛开,硕大无http://www.rixia.cc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虽远离故国,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气派。”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牡丹花的历史?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51499.html

上一篇:小叶紫檀盆景应该怎么浇水

下一篇:杜鹃花的病虫害要怎样防治?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