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之前发生了什么?
卧薪尝胆是什么战役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489年至公元前473年.公元前489年,吴王夫差允许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到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
而在此期间的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与鲁国结盟,讨伐齐国,并且齐国大战于艾陵地区.艾陵之战以齐国大败,吴鲁联军胜利,并缴获齐军革车八百乘而告终.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巨大的胜利,才致使夫差放松了对越国(勾践)的警惕,最终被勾践“翻盘”成功
卧薪尝胆 [w xn chng dn]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卧薪尝胆 并非战役,是指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之间的战争。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公元前482年,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把卧薪尝胆的前因后果,历史背景查阅
把卧薪尝胆的前因后果,历史背景查阅卧薪尝胆出自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
卧薪尝胆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最后果真可以苦尽甘来。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然而有人提出疑问: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这回事吗?
《左传》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什么时候出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呢?
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吴越春秋》的误解,误传。
相关典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战争在今浙江嘉兴的冲积平原上进行.战争的统帅同是两国的国王,吴军曾是著有《三十六计》的用兵大师孙子所训练出来的精锐之师.而越军不仅人数少,且稚嫩年轻.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在吴国首辅大臣伍子胥的扶助下,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
范蠡为存勾践性命,运用计谋摧毁了勾践曾为王以及作为男人的全部尊严和欲望,从而博得了夫差的怜悯和同情,不准伍子胥杀掉已温顺如羔羊、木纳如农夫的勾践.
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萎靡不振,他已甘愿做吴国的附庸,当一个安逸的臣服之王.而想通过扶助勾践而实现终生抱负的文种与范蠡岂肯罢休,他们又以计谋而激励勾践站立起来,以人格的力量而唤回勾践的尊严和欲望.
勾践的斗志复苏之后,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王宫,搬进了一座破旧的宫室中居住.他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GqZWls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在八位大臣的辅助下,勾践对内开始着手普查人口,奖励生育.对外,文种不断出使吴国,进贡财宝.范蠡的情人西施,因美艳绝伦于世,勾践也劝其忍痛割爱.西施入吴宫后,因抱着为国而献身之志,也终获得夫差的专宠,常在关键之时麻痹夫差对越国的警惕.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夫差竟想效仿二十年前勾践的求和……然而,此时的勾践早已不是当年的夫差.他有当年夫差同样的大志,却已经没有放过一只羔羊的怜悯之心!吴国的版图被悉数并入越国,夫差也在流放途中难忍羞辱而自杀!
二十年的“卧薪尝胆”既造就了勾践,也彻底磨灭了他的人性.他几乎成了一个冷血的君王,精明的范蠡携西施适时地离开了他,而文种却“执迷不悟”,不到一年,即被勾践赐死!
尝粪问疾,卧薪尝胆二十年!勾践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他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
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
林 汉达中国历史故事 卧薪尝胆的起因经过 结果是什么?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卧薪尝胆的起因经过结果卧薪尝胆的历史背景是怎么的
历史背景: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
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扩展资料:
夫差励精图治
夫差即位后,继续重用伍子胥和伯嚭,勤练兵马,励精图治,准备报仇。
两年后,夫差亲率大军,攻打越国。越国当时的两位大臣——文种和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来势汹汹,我们不如死守城市,磨光他们的锐气。
勾践还沉浸在当年大败吴军的自豪之中,认为吴军的战斗力没什么好怕的,根本听不进文种和范蠡的建议,亲率大军主动迎战。
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军在太湖展开激战,结果越军大败,勾践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随后被赶上的吴军围困。
勾践就派文种到吴军大营求和,表示愿意投降,越国永远臣服吴国,勾践也永远做吴王的奴仆。
夫差问手下大臣,伍子胥明确反对,理由很简单:勾践不是那种低头认罪的人,现在不彻底灭越国,将来一定会后悔。但收受了越国金钱美女的伯嚭劝夫差接受越国投降。
最后拍板决定的当然还是夫差。夫差这个人,属于慕虚名而得实祸那种,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对勾践如此,后来的黄池大会也是如此。
勾践给夫差做了马夫,表现得格外扎眼,甚至不惜尝夫差的粪便为其治病,夫差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觉得勾践已经彻底臣服,就放其回到越国。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反攻倒算,灭了吴国。
这个故事有一个很著名的成语就是:卧薪尝胆。不过有意思的是,勾践尝胆是有的,卧薪恐怕就未必是真的。《左传》里记录了不少越王勾践的史料,但没有提到这位越王卧薪尝胆,既没有卧薪,也没有尝胆。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倒是记载了勾践尝胆的事儿,但没提卧薪。“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中,不过苏东坡戏说的是孙权“卧薪尝胆”。
到了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也说夫差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反而没勾践什么事儿了。不过南宋到明代,各种小说、笔记、杂剧中开始出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究竟有没有卧薪尝胆,或者最早卧薪尝胆的是夫差,这或许都不重要,在夫差征服了越国日夏养花网之后,他已经根本不把勾践放在眼里了,他的目标已经瞄准了中原诸侯各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卧薪尝胆”始于宋代 勾践尝胆未卧薪
天生吴越
越国是春秋时代最后登场的一个国家。《越绝书》说,“越伐疆吴,尊事周室,行霸琅邪,……率道诸侯,贵其始微,终能以霸”,概括了越国的主要事迹。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越国。
在街闾巷陌,戏曲舞台上,还有另一个越国。这个越国由西施美奂、范蠡诡谲、越王坚忍、吴王误国等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组成,留下了“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兔死狗烹”等至今耳熟能详的成语。这个越国非常精彩,有挥舞宝剑的“越女”,有伐木如山的“木客”,天生笼罩着一种江南的氤氲,遮住了越国的过往。
越国仿佛http://www.rixia.cc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春秋最后的夜空,又瞬间殒没,和另一个转瞬即逝的吴国交织在一起。越国和吴国的羁绊很有规律,先是越国攻吴,接着吴国伐越。先后“称霸”,又迅速消亡。唯一的不同是,越王勾践被困时,向吴王献出“美女、宝器”,这位早期文献中没有出现姓名的美女给后来“西施”的出现创造了文学空间,帮助越国伐吴成功,最终灭吴。从人口到疆域覆盖了吴国的版图,就像西施和夫差故事所隐喻的那样,最后在浙北、苏南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吴越。
当我们走出西施和夫差的温柔乡里,告别伍子胥与伯嚭一忠一奸的戏曲脸谱,或者越王勾践只能共辱而不能同荣的道德训诫,不得不面对一个疑问:越国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没有“西施”的吴越之争
较晚出现的《越绝书》等著作共同塑造了“吴强越弱”的早期印象,借此衬托勾践隐忍复仇的“大逆转”剧情。www.rixia.cc戏剧效果是好的,给后人的误导却也是巨大的。
吴国核心位于太湖平原的东侧,越国则据有钱塘江以南的绍兴-宁波平原,属于一衣带水的近邻。吴、越之间的第一次联系,就是以一次争端开始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提到,吴王阖闾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吴国打赢了这次位于“槜里”(浙江嘉兴)的战役。没多久,越王勾践又和吴国在槜里打了一仗,《左传》还是记录为“吴伐越”。这一战中,阖闾被越人砍中脚趾,伤重死了。接下去就是所有吴越传说都要演绎的,吴王夫差围困勾践于绍兴,为父报仇的事情。
即使围住了越国,《国语•越语》提到,勾践派越国大夫文种去游说夫差,给出了一硬一软两个假设,如果要和越国硬碰,越国“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两败俱伤还不好说;如果解围,越国也能提供“带甲万人事君也”,供吴国驱策。在文种开出的条件面前,夫差只好撤兵了——这里没有“西施”。
虽然文献都记“吴伐越”,可相比越国腹地,嘉兴“槜里”距离吴国都城姑苏还要更近一些;其次,经过两次战役,吴王阖闾却被砍死,而夫差即使降伏勾践,仍奈何他不得(早期文献完全不见后来勾践“求其[夫差]粪而尝之”的卑下)。这到底是吴强,还是越弱?
越王勾践接着开始了著名的“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吴越春秋》说,勾践采用了文种提出的一些小伎俩:越国出现饥荒就问吴国借粟;越国度过饥荒,却把蒸熟无法发芽的种子还给吴国,吴国反而陷入饥饿。此外,勾践从越国南部聘请了一位“越女”,教授“剑戟之术”,就是后世传闻的“越女剑”,还从楚国聘请了射弩高手,教授弩箭。
任凭南边的越国捣鬼,吴王夫差却不管不顾,反而充满耐心地开挖了沟通江、淮流域的“邗沟”,把伐齐作为首要任务。几年后,吴王夫差终于为自己的放任受到了教训,《哀公十三年》载,勾践趁吴国伐齐、北会诸侯,北伐吴国获得大胜。这时,夫差正在黄河北岸大张旗鼓举行“会盟”。《左传》说夫差在与晋侯的盟誓顺序之争上落于下风,随后,发生了问宋国讨要粮食,却被宋国鄙视未果,悻悻而返。这样的“盟主”恐怕也是闻所未闻的。夫差返回后,没有追究乘机攻吴的越人,只是与越讲和。这究竟是“盟主”的大度,还是吴国的无奈?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越王勾践世家》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夫差在被围之下自尽于姑苏,越国最终覆盖了吴国的疆域,吴越再也无法分开。
是谁教会“越女剑”
吴、越的命运交织在春秋最后的岁月里,既是吴、越的幸运,也是无奈。实话说,一开始吴国稍强一些,毕竟吴国在楚国东进的头几十年里,还能独力抵抗西来之敌。可吴地资源、人口不足的困境,让越国走上吴国的舞台——阖闾买刺客专诸杀吴王僚后,靠着与南部越国的联盟,最终数败楚国;同样的道理,当吴国要求越国频频出战时,“越不从伐楚”,并最终砍死阖闾的问题就出现了。
楚国的威胁从未消失,哪怕是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之后。这是夫差无奈于越,哪怕“杀父之仇”也一样赦免勾践的第一个原因——和“西施”没有一毛钱关系。第二个原因,在阖闾伐越前,越王允常曾经抗辩过“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可见越国曾与吴国结盟抗楚,彼此间还有“贡赐”关系:越人为吴出兵,吴国为越提供粮食。文种去吴国要求“粟与财”不是勾践“卧薪尝胆”后的计策,而是吴、越结盟的基本前提。从这里看,古人眼中的“贡赐”遮蔽了吴、越关系的本质,吴国表面赐予越国的“粟与财”,实际上是购买越国武力援助的花费。然而,随着越国愈发抵触出兵,购买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最终使吴国无力承受——故事里的吴国把粟给了越国,自己只能忍饥挨饿。
第三个原因,吴、越停战之后,勾践开始了“十年生聚”,据说因此超过了吴国的实力。但是越国的“十年”并不长于吴国的“十年”。理论上,在人口基数不变的情况下,被吴围困的勾践是无法超过胜楚攻齐的夫差的。其实是越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伐吴的最终动力。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这是《越语》中对越国实际控制范围的描述。不用说北面与吴接壤,三面被大海群山环抱,单表越国的西部“姑蔑”(秦代时设太末县,亦作大末),这是浙西腹地金华-衢州盆地,是浙西沟通江西的必经路口(衢州因沟通浙、皖、赣、闽而得名)。换句话说,这里连着“干越人”生活过的鄱阳湖以东平原,不久之前干越在楚国的东进过程中,消失于赣东、皖南的群山。《左传•哀公十三年》提到,当越人伐吴的部队里,出现了来自衢州姑蔑人的旗帜后,吴国就再也没有抵挡住越国的攻势了。而越国以南那位“越女剑”的传人和楚国的弩箭教师,更暗示了楚、越之间的深层联系——拥有剑戟、弓弩之术和人力资源的浙西(或更西部)人口,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浙东越国的战阵。
得到吴国的“粟与财”(为越国人口自然增长打下基础),获得从江西深入浙西“干越”的人员递补,这才是越国“十年生聚”的关键。
当越国愈强之际,吴国却因为失去外援而沦为强弩之末。南有越,西有楚,东有海,吴国只剩一条向北突围的不归路。吴国伐齐也好,开挖邗沟也罢,只是其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夫差赐死伍子胥,只因伍员率先把儿子安顿到了齐国。然而吴王也难逃宿命,所谓“黄池会盟”,这表面上的“争霸”,只是吴国北亡的前兆,因为吴国的确是倾巢而出,作最后一搏。这也是为什麽夫差始终对勾践的蠢蠢欲动听之任之,只靠“贷粟”换取短暂的喘息时间。十年不到,他们就真的亡于南方的越国了。
最后的吴越
吴与越,最终融合到了一起。伍子胥曾说:“我(吴)得其(越)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或许是因为吴、越本来就没有分别。吴国都城苏州,古称“姑苏”,亦是“江苏”之“苏”所本。“姑苏”读作“姑胥”(音“沟洫”),千百年来,无人通解其意。然参考吴越方言构词,前有“姑蔑”写作“大末”,“勾吴”写作“大吴”,那麽“姑苏”在意译的时候,也应能写作“大苏”、“大胥”。这个汉语中仅作记音的字符(x),在今天的百越语中仍有使用,作地名的专有名词时,对应汉字一般写作“墟”或“圩”,意为“集市”(今天两广地区说“赶集”仍谓“赶墟”)。那麽“姑苏”一词很可能就是古越语中的“大墟”,即大集镇、大市,引申为大城,也能和姑苏的实际地位相符。可见吴越居民自古言语相通。
“吴越争霸”没有赢家。为了抵抗西来的楚国,吴国先后通过盟越、伐越的方式,将南部的越人纳入自己的阵营。当吴国尚未解决楚国的威胁时,狭小的空间和有限的生产,已经无法维持雇用、羁縻崛起中的越国的费用了。另一方面,越国地区持续增长的人口,也使得勾践急需北迁到相对开阔的长江下游平原,这让吴国倍感压力。防不胜防的吴国不得不仓促北遁,不惜一切代价开挖邗沟、北伐齐国,南边向越国采取绥靖政策。这明明是不得已之举,却被中原国家视为“称霸”,对国祚不久的吴国倒是一种保留了几分尊严的反讽。
许多年后,越国也将走上和吴国别无二致的道路,越国最后的终点迁到了齐国南鄙,连云港附近的琅琊。追迫越国并尽占昔日吴越故地的,就是吴、越背后的楚国,只是那时的楚国也狼狈地将都城搬到了江淮下游的寿郢。
值得一提的是,日夏养花网吴、越的北进给齐鲁大地送去了春秋时最后一波人口迁移浪潮,既改变了姜氏齐国的命运,也为孔子的道德哲学提供了展现的舞台。
“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大败引发了越王复仇之火。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
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
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夫差见求和不成,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