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田间管理很关键,小麦赤霉病应该如何进行预防?
小麦赤霉病经常出现,小麦赤霉病有哪些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在防治过程中若防治措施不得力,如预防不到位、错过防治适期、药剂选择不对症等,也会导致病害迅速蔓延和流行。根据小麦赤霉病气传特性,我们必须立足预防为主,及时准确用药,才能达到防治预期效果。
1、优选品种。要因地制宜地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耐病品种,不要到赤霉病发生区调种,连续种植时注意品种搭配,防止种植品种单一化,这是控制赤霉病危害经济有效的措施。
2、种子消毒。播种前对选用的小麦种子进行精选,去除小粒和瘪籽,保留饱满籽粒,并进行3~5天晒种,提高发芽势以提升抗逆性,并可通过阳光紫外线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然后对小麦种子进行药剂消毒,可用6%戊唑醇悬浮剂按种子量的0.05%包衣或拌种。
3、强化管理。播种前应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适期播种,以避免扬花期遇雨,减轻病菌侵染危害;合理施肥,注意氮肥使用量和施肥时期,不可过多或过迟,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防病同时结合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浇水,避免大水漫灌,降低农田小气候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加强麦田排涝工程建设,确保沟系通、畅、深,达到雨停田干,减轻病虫的危害程度。
4、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抽穗扬花期遇雨是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此外,近年来推广免耕、少耕和秸秆还田也使田间菌源基数大,再加上种植生育期长品种,小麦抽穗扬花期较长,导致病害加重发生。因此,要抓住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 田间小麦抽穗达到10%时,注意当地天气预报,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药剂选择,一般每亩用25%丙环唑乳油4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50~60毫升,或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50-75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30-50毫升,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75 克,对水50~60公斤均匀喷雾,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8小时内若遇雨,应在晴天补喷1次。喷施时水量要用足,施药要均匀周到,在穗期要对准植株上部特别是穗部重点喷药。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
小麦赤霉病影响产量,应如何提前做好防护?
穗腐病是病菌侵入小麦穗发芽的火器,到了关羽成熟期就出现了症状。早期,小穗壳上出现水渍形状的浅棕色斑点,逐渐扩大到整个小穗,然后传播附近的小穗,使生病的小穗看起来黄。气候潮湿时,小穗底部或尖缝处会产生粉红色的真菌层。空气干燥时,生病的小穗枯萎,变白,不生白穗。后期骑兵部队可以生产蓝黑色颗粒。
小麦赤霉病菌在土牌稻茬或玉米秸秆等作物病虫害体中过冬,春季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麦穗部,条件适宜时发生渗透。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受天气影响较大,春季平均气温在9以上,下3 ~ 5天的雨天,越冬菌源可产生子囊孢子。小麦抽穗开花时期,在存在大量成熟的子囊孢子的情况下,遇到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的雨天,小麦赤霉病可能会大流行。
小麦scab是广大小麦地区的偶然疾病,在沿河低地等一些地区普遍存在。这确实是这样的。据说,我们家乡的MAC区基本上没有赤霉,以前曾大规模爆炸过一次。我在浙江地区种植的小麦,赤霉病每年都必须预防。就是预防有时会感染。今年还有十几天收获的时候,连续几天下雨,一夜之间所有麦田都生病了,已经无法预防,减产了10%以上。小麦赤霉病又名红桃、烂麦豆,发生在全国各小麦地区,最常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春脉地区。这种病主要危害小麦。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还导致小麦种子腐败变质。这种病菌分泌的毒素会引起人畜中毒。通常减少1%至20%,大流行年减少5%至60%,甚至以节水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红色霉菌病主要危害穗,但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会受到伤害,苗期感染引起树苗,中后期感染引起杆腐和穗腐,尤其是穗腐最有害。一般来说,开花期感染、官能症、成熟期受灾。红色霉菌病感染初期,小穗和灵柩上出现水渍形状的褐色斑点,然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很快就会枯萎,发病后期,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体真菌层。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感染引起的,赤霉病菌致病能力很强,分布范围很广。赤霉病菌在田间小麦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中以夏季、越冬、菌丝状态过冬。第二年春天,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麦穗,从枯萎的火药侵入了小穗。不同小麦生育期病菌入侵难度有较大差异。两花器最脆弱,艾萨克是第二个。在存在大量菌源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期间持续3天以上的降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菌病将大流行。
小麦赤霉病怎么预防
视频-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的赤霉病是怎么造成的,该如何有效的预防?
小麦赤霉病,近些年来一种比较常发的病害,危害小麦的正常生长,一旦发病,没有药剂能很好的防治,在一些地方,一些农户称小麦赤霉病为小麦上的“癌症”,轻则造成减产,重则直接绝收。
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红麦头、烂麦头,它从小麦幼苗的时候都有可能开始危害,不过,一般在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这三个生育期发病比较明显,主要危害小麦穗部。
当小麦感染赤霉病以后,穗部会有白色或者粉红色的霉层,如果用手触摸,能感觉到有凸起,根据发病的时期不同,导致小麦抽穗不好或者抽出来的穗枯黄,到了后期,有些也会变成白穗。
小麦赤霉病的传播主要有3种,其一是种子传播,感染过赤霉病的地块,不能再留种,病菌会在种子中生存,当带病的种子再次播种后,就会继续出现赤霉病。
其二是田间患病的残株,比如该地块已感染赤霉病,在小麦收获后,一些病残体掉落在田间,病菌就会在这些病残体上越夏,等到下茬作物播种后,会提供腐生生活的场所,随后小麦再播种后,继续危害。
其三是路边的杂草,杂草也是赤霉病病菌藏匿的场所,在杂草中越冬、越夏,等到来年小麦播种后,随着风雨进行传播,危害小麦。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和外界因素关系很大,主要有以下5点:
1、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时,如果遇到连阴雨天气,发生赤霉病的几率大大增加,田间空气越湿润,小麦赤霉病越容易发病。
2、排水不良的麦田,容易发生赤霉病,比如浇水之后或者遇到下雨天,田间排水较慢,这种情况下,不仅是赤霉病,其它病虫害的危害也会加大。
3、播种过密的地块,发生赤霉病的几率也比较大,因为田间通风性、通光性减弱,小麦长势变弱,利于病虫害的繁殖生长。
4、氮肥使用过多的地块,一方面导致旺长,另一方面其他元素过少,不利于小麦的正常生长,赤霉病发生的几率也会增加。
5、地势比较洼的地块相比地势较高的地块,发生赤霉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以上5点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容易发生的因素,开头小帮手已说过,小麦赤霉日夏养花网病一旦发病后,基本上很难有好的药剂能够防治,所以提前预防非常重要。
预防小麦赤霉病分农业预防和化学药剂预防,先说农www.rixia.cc业预防,主要有4点:
1、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种子,尽量不选择自己留种,如果要留,一定要记住发生赤霉病的地块不留种。
2、在播种时,不要过早过晚,也不要过密过深,保证小www.rixia.cc麦安全出苗,先从根本上做好预防。
3、水肥管理上,根据田间墒情和小麦的长势具体操作,尤其是水分管理,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时,千万不要过多,适量即可。
4、针对已发生赤霉病的地块,为了保证以后小麦的生长,在收获时,一定要把病残体清理干净,挨着地块的杂草同样要清理出去,消灭病菌的栖身之地。
以上4点是农业方面的预防措施,下面说化学药剂的预防办法:
目前来看,小麦赤霉病的预防药剂还是挺多的,以前,大家会选择多菌灵进行预防,但是,随着长时间的使用,抗性越来越大,多菌灵的预防效果慢慢降低,近些年来,开始使用一些复配药剂,比如咪鲜甲硫灵、戊唑咪鲜胺、甲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戊唑多菌灵等等,预防效果还不错。
最后,再说说打药预防小麦赤霉病时,要注意以下3点:
1、不要见病才用药,这样就晚了,赤霉病和其他病害不一样,需要提前预防,有些农户在实际种植过程中, 看不到田间发病,一般不会去打药,等到看到病害后,就已经晚了,多多少少都会造成减产。
2、打药时用水量太少,导致打不透,预防效果一般,比如一亩地用30斤、40斤水这样可以的,有些农户为了省事,一桶30斤的水能打1亩半地,有些麦株上药液没有喷到,预防效果肯定一般。
3、对于发病特别严重的地块,建议进行多次预防,尤其是打过预防药剂后,出现了下雨天的天气,这时候,间隔7-10天,选择合适的天气,再次进行打药预防。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赤霉病的相关内容,大家千万要记得,赤霉病和其他病害不一样,它危害大,不好防治,需要提前预防,特别是抽穗扬花期遇到连阴雨天气时,更要多加注意。
小麦赤霉病怎么预防?
(1)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一般用量为有效浓度0.05%~0.1%,即50%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500~1000倍,药剂持续期为7~10天,对麦株无药害,防效可达80%~90%,防病增产率一般可达20%~40%,病粒率可下降70%以上。有时用0.05%多菌灵与尿素混用,比单用多菌灵防病效果好。
(2)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喷雾使用浓度与方法同多菌灵。
(3)灭菌丹可湿性粉剂喷雾要注意的是灭菌丹只有预防效果,没有治疗作用。此药剂对麦类锈病有良好的兼治效果,使用浓度为0.25%,即50%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200倍,防效一般在71%~80%。
(4)福美双(TMTD)穿品为50%可湿性粉剂,使用浓度为0.2%~0.3%,即用50%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166~250倍。
(5)福美双对人畜安全,对麦株无药害,防效在70%左右,但持续药效期短,一般只有3~5天。福美双与多菌灵配成混合剂可降低多菌灵用量,一般用25%多菌灵与15%福美双混合成40%多福合剂加水稀释500倍液喷雾使用,防效在70%左右。
视频-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