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赏析?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1
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最广为人知的形象,几乎没有之一。
哪怕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够对她评说一二。
几乎人人都晓得,她清高、傲娇,但也敏感爱哭,常计较旁人的一言一语,会因细枝末叶而跟贾宝玉争吵,还时不时吐出一口血来,活脱脱是个肉薄心窄的病西施。
这样的姑娘,似乎已在现代审美之外。
因为她一点都不实用。
做女友吧,得耐心地哄着疼着,唯恐一句话说错,就会惹得她大动干戈,又哭又闹把药都吐出来。
做老婆吧,似乎也难担重任。这个体弱多病,“从会吃饭就吃药”的纤柔姑娘,哪儿能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怎么与丈夫同舟共济?
当然,林黛玉的才貌双全是共识,书上曾明明白白地说她“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
可那都是锦上添花,必须附着富贵生活才能见其价值。
寻常人过日子,通常更注重薛宝钗式的世故精明。她会做人、会管家,能时刻鞭策男人、也能与周围众人周旋——是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有了对比,黛玉似乎便落了下风。
人们懒得再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翻来细看,只拿人云亦云的态度看黛玉,然后马马虎虎地,将她定格在三两个标签中。
更有甚者,竟将林黛玉说成是“女主光环笼罩”……我一口老血喷出,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的诞生。
说实话,林黛玉恐怕是最委屈的女主角了。
世人大多误解她,也低估她。
2
与薛宝钗相比,林黛玉的确不大好相处。
周瑞家的来送宫花,最后两朵是她的,她冷冷一笑:“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
话讲得挺尖酸,周瑞家的讪讪的,读者也讪讪的,只觉得林黛玉小题大做太难伺候。毕竟那是王夫人的陪房,这么一来,算是把未来婆婆都给得罪了。
但往前翻一翻,你就会发现,林黛玉的情商并不低。
当年初进荣国府,她也步步小心处处留意,无论面对贾母还是两位舅母,都能得体应对,把话讲得滴水不漏。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去迟了不恭,异日再领:望舅母容谅。”
由此可见,林黛玉并非不知世故,只是不屑于IwmgtYIX世故,不愿刻意去讨好府中众人。
说实话,在送宫花一事上,周瑞家的确实处理不当。
林黛玉是寄居的客人,理应事事为先。可周瑞家的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最后两支安排给黛玉。
当然,这未必是有心的。
可若次数多了、频率高了,便难免会传达一种小觑,潜意识中的轻慢昭然若揭。贾母自己也承认,府中奴仆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惯会看人下菜碟的。
这并非空穴来风。
薛宝钗送燕窝那一回,林黛玉自伤身世,曾说过一大段话:
“……况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
少时初读《葬花吟》,只觉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夸张的说法,如今细细追究一字一句,才恍惚读懂林黛玉的委屈。
她敏感多疑、尖酸刻薄,但那何尝不是寄人篱下的一层保护色?
她当然知道所谓的“正确”长啥样、也明白怎样才能使贾府上下人人称颂。可她不是薛宝钗,揣度人心的事儿不爱干,更无心去顺势迎合,甚至懒得遮掩情绪。
这是林黛玉的一大缺陷,却也是其最美好之处。
一个字:真。
她的言行无一不发自本心,从不愿为现实利益而折腰。那些有违本心的事儿,不做也罢。
3
“刻薄”之外,林黛玉的另一个槽点是小心眼,经常出言讽刺,跟贾宝玉吵闹不休。
比如第八回,贾宝玉探望薛宝钗,林黛玉一听说,便忙不迭地跟了过去。进了门,见两个人挨肩坐着,便笑着说“我来的不巧了” 。
比如第二十回,史湘云随口问了句,二哥哥打哪儿来?宝玉顺嘴说从宝钗那里来,谁料黛玉醋性大发,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
比如二十二回中,晴雯赌气不开门,黛玉误以为是薛宝钗的缘故,气得好几天不肯理宝玉。
甚至还有些不明不白的小情绪和小别扭:
“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最严重的一次,是因为张道士要给宝玉说亲,两人闹得不可开交。一个砸了贴身的通灵宝玉,另一个则一口吐出了方才服下的香薷饮,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扎心窝的话也说了不少,什么我阻挡了你的好姻缘啦,我白认得了你啦。句句都正中要害,把对方伤得体无完肤。
很多人觉得,林黛玉的心胸不够宽广。
你看,她好像永远都在小题大做,逼得心上人下不来台。于己于人都不利,又何苦来着?
可谁不是这样谈恋爱的呢?
一点一点地试探,认真揣度着他的一言一行。为一句话傻笑半天,也为一个眼神而暗自神伤,一见他和其它女人走近,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不由得说话带醋,整个人都尖酸刻薄起来。
放不下丢不开,在心头徘徊着纠结着,不作不舒服,作了又后悔。
4
但林黛玉可不是一味去“作”的蠢女人,不信你接着往下翻——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当贾宝玉说出这句话,林黛玉又惊又喜,暗暗认定了对方是知己。
“你放心。”
后来,贾宝玉又补上了这么一句。短短三个字,林黛玉的一颗心却安了下来。从此后,她就变得柔软起来,再不会如从前般辗转不安。
因为她从贾宝玉那里得到了答案。
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便不必再用激烈的情绪去试探求证,只偶尔闹闹小别扭,也正应了那句“小作怡情”。
相比之下,薛宝钗难免有点“假”。
她极少流露真情实感,更不会吃醋使性子。面对贾宝玉,宝钗亦端庄克己,丝毫没有恋爱少女的情绪化。
可这份理智冷静,其实正是不爱或没那么爱的证明。
所谓“金玉良缘”,其实也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比起宝玉,或许她更爱家族力量的强强联合。
成年后,我们逐渐倾向类似的择偶观。但偶尔静下来,又忍不住幽叹一声,为失去了的“真性情”而黯然神伤。
但事实上,林黛玉的人际关系并没那么惨。
她是不如薛宝钗圆滑,可也具备大家闺秀的胸襟气度,能在贾府的复杂人际圈中游刃有余。
就拿和史湘云的关系来说吧。
二人原本是冤家,一见面就开始掐架。因为史湘云率真活泼快人快语,常常一不小心就得罪了敏感的林黛玉。
谁料到了最后,湘云竟跟她做了好闺蜜,能携手吟诗、也能互说心里话,处得不比亲姐妹差。
说白了,林黛玉只把不快表现在脸上,却从不认真放在心上。因为她不屑于遮遮掩掩,要把全部的自己都展现出来,哪怕不完美、不讨喜。
这才是交朋友的正确姿态啊。
既有若保留,又能坦诚相对,使两个不完美之人互相靠近,与彼此的缺陷融洽相处。这,才是友情的真正开场。
戴着面具去交朋友,未免太累太失真。
5
众所周知,林黛玉才气纵横,一首《葬花吟》写得文采斐然如泣如诉。大观园中作诗吟咏,也常常是她独占鳌头。
这就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总认为她不食人间烟火、不通人情世故,在家务料理上一窍不通。
但这,都是误解。
王熙凤曾将她与宝钗相提并论:
“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她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她。”
由此可见,林黛玉的管理能力,曾被凤姐盖章印证,只不过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无法施展。
但这并不代表她置身事外,只懂得风花雪月而不知财米油盐。
不信你看看潇湘馆。
在林黛玉管辖的一亩三分地上,丫鬟婆子都尽忠职守一团和气,何曾有怡红院中的糟心事发生?
她甚至会默默算账,暗中关注着府中收支,甚至看得出贾府症结所在,预料到了亏空难填,可能会暗藏祸根。
在贾宝玉懵懵懂懂不知柴米贵时,她已经发出警告: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她不是不会,而是不能。
作为客居贾府的孤女,她无法跨越界线去管家理事,只能把一身本领深藏,默默等待晋升“宝二奶奶”那一天。
只可惜,那天永远未曾到来。
6
有人揣测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后生活。
到了那时候,想必贾府已败亡,昔日的富贵繁华都随风散去。那么,林黛玉能否跟贾宝玉做一对贫贱夫妻?
很多人摇头,不可能。
在他们眼中,林黛玉是个娇滴滴的贵族小姐,只有绫罗绸缎与山珍海味,才能浇灌这朵倾世名花。
可我总觉得,这种看法是对黛玉的极大轻视。
她的矜贵自内而外,是刻进基因融进血液的,不会因贫困而轻易改变。
若真有那一天,林黛玉会变成荆钗布裙的温柔妇人吧,能做羹汤、也能红袖添香。
夫妻俩也许会隐居乡间,守着一间小茅屋读书、写诗,安贫乐道如曾经的陶渊明,身居陋室,但心中拥有一片桃花源。
入仕的可能微乎其微。
她知世故,但却不会轻易世故。夫妻二人想要的,也并非大富大贵鲜花着锦。
但应该会有诗作流传,他们的名字会被口口相传,在人们的唇边辗转,成为一个深情而不老的传说。
当然,前提是她身体健康,有足够的能量与命运对抗。
林黛玉: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林黛玉的美是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才华横溢,有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是个秀外慧中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有着脱俗纯真的性格和孤标旷世的才情,她并非没有料事的聪明和洞察时弊的敏锐,探春的“乖”和凤姐的“花胡哨”她一清二楚,贾府的“后手不接”之患她了然在胸。但她可从不管贾府的闲事,这除了精力和体力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她既没有入世的兴趣也不屑处世的心机。林妹妹是为自己的心而活,是大观园中的屈原,且她天性喜散不喜聚,她胸中没有富贵梦,因而也不会像宝钗那样试图扶大厦于将倾,去经营一个不散的筵席。
这样的女儿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不知道是不是现在人受很多影视剧的影响,认为林黛玉的形象就是特别柔弱的那种,没事就无病呻吟,落泪葬花,但其实这是大家对于林黛玉的误解,林黛玉性格中固然是有这么柔弱可怜的一面,但是通篇读下来,更多的还是爱笑爱闹的形象,比如说他们每次举办的书法,诗歌等聚会,她都有参加,并且乐在其中。
就我个人而言,整部红楼梦中最喜欢的莫过于林黛玉了,首先容貌出众,这是毋庸置疑的,曹雪芹从多个角度描写过她的长相,而且在我看来她的长相也是很符合目前大众审美的,清瘦骨感又不失少女感。另外才华出众就更是讨人喜欢了,你看她信手拈来的诗句,唯美动人,这也是吸引了一部分粉丝的主要原因。
而关于她的性格是很多人有争议的地方,很多人认为她是悲观的,是敏感的,是孤傲的,这些都不否认,她确实是这样的,但是这些都是在她父亲去世之后她才变得如此小心谨慎的,在父亲还在世时,她是开朗活泼的,想想看贾母喜欢的姑娘不就是这种聪明活泼的那种,比如说湘云就是这般,在父亲去世之后,虽然还有这般性格但是却多了一些悲观的情绪。
还有就是关于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很多人会认为她太小家子气,远不如宝钗那么讨人喜欢,确实,她刚开始会因为宝钗而生宝玉的气,也会故意不理睬宝钗,但是在清楚了所有事情之后,她也就恢复自然了。而且我认为她和宝玉之间是最纯粹的感情,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在爱情中不都这样患得患失的吗。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求一篇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的读书笔记,800字左右,尽快啊,麻烦大家了!林黛玉在贾府中,无疑是孤独的。
虽然她是贾母疼爱的外孙女,但隔代人之间代沟甚宽,黛玉不可能整日和外祖母待在一处,况且贾母最宠爱的是宝玉,此外还有三个嫡亲的孙女,黛玉自然不能像以前在家那样自如、任性。三春姐妹各有各的脾性,且与黛玉算不上交心,接触也并不多。
史湘云是个假小子性格,但小女生的任性小气不输黛玉,湘云一直又是喜欢宝钗的,两人自然难走到一块儿。黛玉和宝钗在第四十二会之后关系虽是亲密不少,但那却是黛玉的一厢情愿,宝钗待任何人都是好的,更重要的是两人不仅三观上背道而驰,还是感情上的敌人,所以后来又难免疏远,甚至黛玉死后薛宝钗都没有悲痛之色,还斥宝玉太痴。
贾府的下人,与黛玉自然也是疏远的,袭人甚至把黛玉当作敌对的一方,在背后使坏,想阻碍宝黛二人的婚姻。妙玉虽然与黛玉都是清高之人,但妙玉的清高更多的是高傲,她甚至讽刺黛玉是“俗人”。纵观贾府,只有贾宝玉一人算得上黛玉的知己。但宝玉偏又是多情的人,世间的女儿他都爱怜,他并不是只要和黛玉厮守,他要的是姐姐妹妹们都陪在他的身边,直到他化成一缕青烟。黛玉这样的少女,岂是愿意这样的?她不是宝钗,愿意做一个贤夫人,与姨娘一并服侍丈夫,黛玉要的是爱情,是宝玉的一整颗心。
但宝玉并不能将自己全都交给她,他甚至从来没向长辈提过要娶林妹妹,而是等着父亲赐婚。黛玉虽追求自由恋爱,但以她当时所接受的教育,她不可能主动向长辈表达自己嫁给宝玉的心愿的。这也证实了黛玉不是什么新兴阶级的代表。同时也说明,“金玉良缘”的说法对黛玉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原发布者:xiamimi999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论点:通观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出中国古代封建家族、封建社会衰败没落,“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巨大悲剧;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只是贯串其中一支主要的咏叹调对唱,却也是注定的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宝玉黛玉的爱情之花,具有一种永远的凄艳之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民主主义的萌芽,是作者真善美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其爱情形象的悲剧魅力,永远留在读者的心中。本论:总述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3、林黛玉小气多疑的性格特征。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因。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结论: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有其鲜明的阶级烙印和时代烙印;她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并没有脱离封建主义的思想而独立。而后这种情况又是与当时虽有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但这种萌芽尚不能脱离封建主义经济母体而独立发展的状况相一致。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一、林黛玉主要http://www.rixia.cc性格特征类型…………………………1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1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23、林黛玉小性多疑的性格特征………………………4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5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
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养;也似乎没有来得及把那一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给她的终身留下了一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让她向社会人生迈开了第一步。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
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可是,我们又看到,她似乎并没有认真这样做。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等,只不过是从这样的一个动机出发:“恐被人耻笑了去。”毋怪乎她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少女。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黛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哭得最美的女子
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之女,与贾宝玉为姑表兄妹。宝玉送她一字曰“颦颦”。诗社别号“潇湘妃子”。“金陵十二钗”之一。林黛玉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孤高自许,敏感多愁,富于诗人气质。她同贾宝玉之间以知心默契和共同人生理想为基础的爱情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寄寓著作家的美学理想。第一回中绛珠仙草还泪的故事,寓含林黛玉的性格与命运。第五回十二钗册子中,钗黛二人合占一首判词,“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二句属黛玉。《红楼梦》曲中《终身误》以二玉生死不渝的“木石前盟”,反射二宝情意难恰的“金玉良姻”;《枉凝眉》一支则专写宝黛爱情的曲折多难,犹如镜花水月,黛玉终至泪尽。林黛玉为小说第一女主人公,她的故事构成全书的主脉之一。其家世虽在第二回已叙出,然正式登场则在第三回进入贾府,初会宝玉。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自幼同处,萌生情爱,既言和意顺,又求全责备,此种描写在小说前半部几乎随处可见。著名的如“读曲”、“葬花”、“静日玉生香”、“情重愈斟情”等篇章,不论是“好”了还是“恼”了,误会终归冰释,情感愈益深挚。至三十二回宝玉“诉肺腑”,印证了确为知己,黛玉此后对宝玉固然已经放心,而世俗不容,前景黯淡,忧伤日甚。小说刻画的重点也有所转移。为了展现这个人物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世界,全书中林黛玉名下的诗作最多:《葬花吟》、《风雨诗》、《五美吟》、《桃花行》等为黛玉独作,其余如众人都作的菊花诗、柳絮词等,也表现了她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有关黛钗间交往,四十二、四十五回有集中的描写,可以见出黛玉性格之一个侧面。八十回以后林黛玉的故事,脂评有若干提示,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将来泪尽夭亡”;“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对照,《十独吟》与《五美吟》对照”;宝玉诔晴雯“实诔黛玉”;等等。但这些提示在后面都没有着落,现在后四十回中林黛玉故事收束于九十八回,有如下重要情节:痴魂惊恶梦,见八十二回;颦卿绝粒,见八十六回;得知宝玉定亲,先痴迷复清醒,终至“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事见九十六至九十八回。
关键词:病态美 自尊 自卑 小心眼 坦诚 真爱 叛逆 悲剧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一、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二、以自尊掩饰自卑
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倘使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决不会从送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 “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候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三、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 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四、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贾宝玉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熏陶下,不公仅在史湘云面前称赞林黛玉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勇敢地对林黛玉献上他的心,并送上定情的信物——两条旧手娟。这时林黛玉已经确证贾宝玉对她是真爱,从此以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口角,林黛玉对薛宝钗、史湘云的讥讽也少多了。
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人物的评价
请大家尽情发言1、俞平伯: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它的肖子宠儿。
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其扬黛抑钗,他的意思原是鲜明的。
2、王蒙: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是一切电脑没有,而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她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的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3、吕启祥: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
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日夏养花网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
扩展资料:
10岁时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带有奇幻元素的罗曼蒂克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 。林黛玉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黛玉
人物评价
书中评价
正册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花名签
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诗词
《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葬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自评
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
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他评
贾雨村: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
贾母:我这老冤家,是那一世里孽障?偏遇见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
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狠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贾宝玉: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妙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薛宝钗: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凤姐:(林丫头)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
兴儿:(林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
评点者评价
涂瀛:人而不为时辈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石头记》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于是乎黛玉死矣。
薛宝钗善柔,黛玉善刚;薛宝钗用屈,黛玉用直;薛宝钗徇情,黛玉任性;薛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薛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
王希廉:黛玉一味痴情,心地褊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护花主人总评)
黛玉《哭花词》极叹红颜薄命,是黛玉一生因果,与《红楼梦曲》遥相关照。(第27回)
黛玉之哭只哭得自己,贾宝玉之恸直恸到一家,深浅不同,是两人分别处关键。(第28回)
姚燮:还泪之说甚奇。然天下之情,至不可解处,即还泪亦不足以极其缠绵固结之情也。书中林黛玉,自是可人。泪一日不还,黛玉尚在;泪既枯,黛玉亦物化矣。
神瑛与绛珠,一草一石,所谓木石缘也。人皆重金玉而贱木石,岂天意亦与为转移耶?(第1回)
黛玉自云近.日少泪,不知无泪之比有泪,其心为更伤,其病为更深。(第49回)
雪芹先生不欲以暧昧之事遭蹋闺房,故于黛玉临终时标出“身子干净”四宇,使人默喻其意。黛玉气断之时,即薛宝钗婚成之候。新房热闹,满堂合奏笙箫;旧院凄凉,半空亦有音乐。夫笙箫者,生所同也。音乐者,死所独也。黛玉亦何慊乎日夏养花网钗!(第98回)
张新之:写黛玉处处口舌伤人,是极不善处世、极不自爱之一人,致蹈杀机竟不觉。(《红楼梦读法》)
周春:黛玉幼居母丧,克尽孝道,其心地极明白者。故其死也,既悲双亲之早世,又愤外婆之炎凉,因而呕血数升,奄奄垂绝。若专以为相思病,亦不谅其苦心也。此书发于情,止乎礼义,颇得风人之旨。(《红楼梦约评》)
梦觉主人:林黛玉之仙草临胎,逆料良缘会合,岂意摧残兰蕙,惜乎《摽梅》之叹犹存。似而不似,恍然若梦,斯情幻之变互矣。(甲辰本卷首)
脂砚斋:黛玉情情。(戚序本第19回)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甲戌本第25回)
文学史评价
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出于她和贾宝玉一致的叛逆性格,她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贾宝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她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适应家长的需要去劝告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其它评价
鲁迅:你们看,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林黛玉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
王国维:贾母爱薛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贾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贾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遍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俞平伯: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它的肖子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其扬黛抑钗,他的意思原是鲜明的。
王蒙: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是一切电脑没有,而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她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的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吕启祥: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荣府四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
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外祖母贾母疼爱幺女贾敏,爱屋及乌疼爱黛玉,10岁接到身边抚养教育,寝食起居,一如嫡孙贾宝玉。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11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春年少,由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无奈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因为是评价,就从颜值气质、才学、性格和缺点四个方面写吧。
1.颜值气质
其实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不考虑影视化,从曹公的各种正面侧面描写,就可以知道黛玉的颜值是拔尖中的拔尖了。曹公先通过宝玉的眼睛,把黛玉的外貌描写出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过这更多是对黛玉的气质和形态上的描写,我通过这段描写能想象出来的,是一个笼在烟雾中的女子,神态哀伤,体格纤弱,看不清五官,却默认是个美人。不过这段不算是正面描写黛玉的外貌(不过这已经是最正面的外貌描写),纵观全文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貌描写。还有一个侧面描写是薛蟠第一次见到林妹妹时的侧面描写: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哈哈哈哈薛蟠眼光还挺高)。其他的就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侧面突出林黛玉是个美人胚子,比如薛宝琴见到林黛玉后,“见黛玉是个出类拔萃的”,这个出类拔萃应该是指的各方面,包括颜值。还有一段,我找不到具体是在哪里了,就是点明宝玉自幼混在姐妹们中间,见黛玉在各方面都出挑,自存了一段心事在心里,只是不好说出来巴拉巴拉的,点明宝玉对黛玉是爱情的那种感情。
再考虑影视化的形象,我只看过89版陶慧敏和87版陈晓旭,87版陈晓旭或许不是最美,演技也在某些地方有些瑕疵,但是她站在那里,就让我觉得那是林黛玉,所以我非常喜欢陈晓旭版的林黛玉
2.才学
首先不得不感慨曹公真的是太厉害,各类诗词信手拈来。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咏白海棠,都是现代人在提起红楼梦诗词时首先想到的一些,(除了判词和红楼梦曲)。就算不能全文背诵,其中日夏养花网的一些单句,也都是众所周知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冷月葬花魂等(其他的我就没有特别仔细读过啦)。其他的在诗社中做的诗词,也都是数一数二,元妃省亲时替宝玉做的杏帘在望也是四首里最好的。还有私下做的五美吟等,水准都不错。至于其他人的,我基本都是略过了,只记得宝钗的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PS: 当然这都是曹公赋予她的,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此外,小说中的诗词应该是无法跟大小李杜等等著名的大诗人大词人相比的。普遍意义上,小说中的诗词更多的是以辞藻华丽、朗朗上口为特色,是为小说的剧情发展和情感铺垫的,是一个辅助的作用,只要看上去好就可以了。而那些诗人词人所做的诗词,则不限于这些目的,除了应制诗,大多都是有感而发。诗句中包含的情感,可以让有些词语不那么漂亮的诗句,依然动人。
3.性格
(1)颓丧悲观:她做的所有诗词,都很颓丧,很多都是伤春悲秋自伤身世,充满了对未来归宿的不确定,对身世的自怜。并且喜散不喜聚,因为她觉得聚的时候越是欢乐,到散的时候就越是悲伤。其实这些都表明她对自己身世的自卑,对他人的不信任,她年幼痛失双亲寄居外祖母家,虽然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重视,却始终觉得和自己的亲父母是不一样的(当然这确实不一样,我本人和黛玉在身世上有一点点像,不过不是父母早逝,所以可以理解)。对于外祖母的疼爱,她可能会觉得自己不是贾家的正经小姐却被如此重视,会被下人厌烦;对于精神伴侣的宝玉,从小一块长大,本该相互理解相互明白,却不信任宝玉对她的心,所以各种作(早期)。
(2)傲:我不知道该说是高傲还是孤傲。宝玉给她北静王的手串,她随手一扔看都没看一眼,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不要。还有一个是87版电视剧里的细节,不知道算不算,87版电视剧里的姑娘们的衣服头饰都是不停变换的,但是不管怎么换,基本上头上都会有一个主要的金玉材质的头饰和一个金项圈,但是黛玉除了重要场合,头上除了花花草草和一个经常出境的白玉簪子,很少带什么金玉簪子,也没有金项圈,也算是把“木石”贯彻到底了。作为贾母心尖上的姑娘,三春尚居其后,她不可能没有,也不可能是忽视了要给她打一个金项圈,因此只能是不喜欢不想带不愿意带。也许知道了“金玉姻缘”的说法后,心里存了一口气:你不是金玉姻缘吗,我就偏一点金都不碰。第三个例子就是周瑞家的帮薛姨妈送宫花,最后才送给黛玉,被黛玉怼:最后剩给我的,我才不要,凭他什么好的。
(3)聪敏慧黠:各种妙语连珠,各种逗趣,整本红楼梦的笑话,她至少贡献了40%。比如刘老老进大观园,被比作母蝗虫;笑完闹完还不忘编排下李纨,说:叫你教我们读书学规矩,你倒领着头闹;还有惜春画园子准备材料时的炒颜料等(这一段真的太有意思了)。这种特征和性格的养成应该是在她父亲离世之前,那个时候虽然母亲已经离世,但是父亲尚在,只是出于亲戚的情分住在贾府,并不是无依无靠。加上贾母疼爱,自然是各种对黛玉好,而且贾母是个审美品位很高的人,而且喜欢的都是那种聪敏活泼的姑娘(凤姐,黛玉,湘云),自然是把黛玉往那个方向上培养。不过后期林如海死后,变成了无依无靠寄居贾府,虽然养成的这种性格特征还在那里,但是颓丧悲伤也伴随着她,黛玉就这样成为了既活泼又颓丧的姑娘,让人心疼。
(4)管理能力强:这个都是侧面描写了,一个是其他人的院子里下人或多或少都出国各种问题,唯独黛玉那里没有;一个是王熙凤病倒之后找人代管家事时对她的肯定,只是因为身体弱才没叫她做的;最后一个时一次和宝玉对话,说她闲时曾经自己算过一笔账,贾家出多进少,该俭省些才是。
(5)情感真挚热情:对喜欢的人,各种掏心掏肺。对宝玉,宝玉被蜡烛油烫伤之后,眼睛哭成核桃,当然还有他俩之间各种吵吵闹闹撒狗粮,难得动针线,只给宝玉做香囊什么的。教香菱作诗,耐心热情。有一次敲怡红院的门,晴雯闹脾气没给开,事后也没生晴雯的气,晴雯死的时候宝玉写祭文的时候还和黛玉说“你平时待他就好”(不过好像黛玉也不知道是晴雯没给她开门,捂脸)。还有湘云说她像戏子,她虽然生气,还是生宝玉的气,但是却没生湘云的气。和湘云虽说各种互怼,但是感情依旧。
4.缺点
虽然我喜欢林妹妹,她的一切在我眼里都是美好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她也是有缺点的。
最主要的也就是刻薄小性,主要针对宝玉和宝钗两人,不过和宝玉互诉心事之后,很少再和宝玉闹脾气了;后者则是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后,成为知音,也不再对宝钗各种讥讽刻薄了。
还有一点是太过悲观,我希望她可以乐观一点,坚强一点,这样能活的轻松一点,毕竟不能要求她像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可以自强独立,但是至少应该和自己和解,不要总是钻牛角尖,放过自己,让自己轻松点面对生活。
文章标签:
上一篇:什么样的鲜花适合吊着挂
下一篇:小兔子是在什么季节长的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