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问题 (古诗 词翻译/解释)71~80
语文问题 (古诗 词翻译/解释)11~20
1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rnrn1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rnrn1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下》)rnrn14.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战国策燕策》)rnrn15.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rnrn1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rnrn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rnrn18.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rnrn1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rnrn2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rnrn大家帮忙翻译下! 小弟我 再 这 谢谢 l!1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1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1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下》)
做人要认真,千万不要走错路啊
14.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战国策•燕策》)
善于做的人不一定成功,善于开始的人不不一定有结果
15.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吸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1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的困境(也可以理解为不足)
18.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学问被尊重了,老百姓才知道崇尚科学和做学问的人。
1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2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1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1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下》)
做人要认真,千万不要走错路啊
14.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战国策•燕策》)
善于做的人不一定成功,善于开始的人不不一定有结果
15.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吸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1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的困境(也可以理解为不足)
18.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学问被尊重了,老百姓才知道崇尚科学和做学问的人。
1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2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额,我随便翻译一下,仅作参考
11、过安乐日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隐患,想到了就有准备,有准备了就不再有隐患
12、说的话没有深刻的意义,那么行动一定也走不了多远,再通俗一点就是说的不好,干的肯定也不好
14、学好就如登山一样困难,学坏就像山崩(雪崩)一样一溃千里,通俗一点就是学好难学坏易
16、不要忘记前面的教训,这个可以作为以后的经验
17、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的困境(也可以理解为不足)
11、过安乐日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隐患,想到了就有准备,有准备了就不再有隐患
12、说的话没有深刻的意义,那么行动一定也走不了多远,再通俗一点就是说的不好,干的肯定也不好
14、学好就如登山一样困难,学坏就像山崩(雪崩)一样一溃千里,通俗一点就是学好难学坏易
16、不要忘记前面的教训,这个可以作为以后的经验
17、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的困境(也可以理解为不足)
11、过安乐日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隐患,想到了就有准备,有准备了就不再有隐患
12、说的话没有深刻的意义,那么行动一定也走不了多远,再通俗一点就是说的不好,干的肯定也不好
14、学好就如登山一样困难,学坏就像山崩(雪崩)一样一溃千里,通俗一点就是学好难学坏易
16、不要忘记前面的教训,这个可以作为以后的经验
17、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的困境(也可以理解为不
12、说的话没有深刻的意义,那么行动一定也走不了多远,再通俗一点就是说的不好,干的肯定也不好
14、学好就如登山一样困难,学坏就像山崩(雪崩)一样一溃千里,通俗一点就是学好难学坏易
16、不要忘记前面的教训,这个可以作为以后的经验
17、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的困境(也可以理解为不
11在安乐的时候要想着有危机的时候,有思想准备,就没什么祸患了。唉~~~~太多了 问老师去
还可以找书
上网查.....很多办法
还可以找书
上网查.....很多办法
语文问题,古诗词翻译,快来回答!
翻译下列句子:rn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rn联系诗句解释下列词语:rn乃 潜 野径 飞鸿影下rn翻译下列句子:rn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话是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中的句子,是描写雨中的夜色。是写实的句子,意思是说:田野里的小路也跟云一样黑沉沉的,只有江里的船上灯火是明的。
喜的是雨意之浓,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江村夜雨图,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更显得黑云密布,雨意正浓,今夜里准能下一场透雨。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喜的是雨意之浓,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江村夜雨图,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更显得黑云密布,雨意正浓,今夜里准能下一场透雨。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乃: 就,马上。
潜: 暗暗地,静悄悄地。
野径: 田野的道路。
哪里来的“飞鸿影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翻译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树枝上的鸟鹊,清爽的风在半夜传来了蝉鸣叫声。
潜: 暗暗地,静悄悄地。
野径: 田野的道路。
哪里来的“飞鸿影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翻译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树枝上的鸟鹊,清爽的风在半夜传来了蝉鸣叫声。
choco2 飞鸿影下是白朴的《天净沙秋》中的
语文古诗的问题(2)
一.解释文中的字rn1.誉之曰 誉:rn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 度: rn二.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rn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n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n3.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rn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n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rn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rn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rn三.填空rn1.默写李白的《夜宿山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rn 这首诗用( )的手法,把山寺的( )和夜晚的( )写得非常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rn2.默写《墨梅》,并按要求回答问题。rn 这首诗的作者是()画家()。这是一首()诗,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来讨人称赞,而是要画出梅花( )的精神,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赞颂梅花的词句还有( )的( ),有( )的( )。rn3.在我们学过的诗句中,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有(要求写4句)rn四、下列诗句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rn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rn2.豆在釜中泣。( )rn3.飞流直下三千尺.( )rn4.露似珍珠月似弓。( )rn5.能不忆江南?( )rn五。回答问题rn1.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不少于两点)rn2.《学弈》这个故事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rn3.《矛与盾》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rn4.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名言吗?试举出几例。rn5.你能写出不少于三句有关春天的诗句吗?rn六。请用直线把下面三组词语或诗句中意思相关联的连接起来。rn夜不能寐 渴望 直把杭州作汴州rn望眼欲穿 思念 一枝红杏出墙来rn怒发冲冠 欢欣 但悲不见九州同rn手舞足蹈 愤怒 明月何时照我还?rn七.按要求写诗句(一个)rn(1)描写山水的诗句:rn(2)歌颂情谊的诗句:rn(3)反应边疆将土的诗句:rn(4)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rn(5)描写月亮的诗句:rn八.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rn 卜算子.咏梅rn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rn1.读诗句,并画出节奏和重音。rn2.词作者是( )代诗人( )。rn3.解释带点词的意思。rn断桥:( ) 寂寞:( ) 群芳:( ) 妒:( ) 零落:( ) 故:( )rn4.写出下阕的意思。rn( )rn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 )的品格。春: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1.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2.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3.最是:正是。
4.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5.绝胜:远远胜过。
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他的朋友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所以被称为“张十八”,这种称呼在唐代十分流行。大家熟悉的有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杜甫),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更是家喻户晓了。韩愈这首诗最绝妙的一笔就是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在北方的早春时节,春寒料峭,在常人眼里,哪有一丝春的气息。可是一场无声的春雨过后,一切就不一样了,大地上,草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冒出了纤细的嫩芽,虽然它们是那样的不起眼,甚至连你弯下腰去仔细地观察时,都无法看到生命的绿色,但是,韩愈却捕捉到了这最早的报春者的形象,它们不是天上翻飞的柳絮,也不是树上闹眼的桃花,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草,那样的不事张扬,却又齐心合力,大家一起冒出头来,使人们远远地望去,可以看出那一片充满生机的漫山遍野的绿色,这是一种多么激动人心的无处不在的春色呀!韩愈为之深有感触,所以他忍不住告诉朋友,这才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也是一年中最可珍惜的时光呀,比起春色满园、烟花似锦来,更有一番动人的风韵与景致呀。这就是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最美好的春光却是在早春的道理,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P.S. 以上这些都是我四处找的。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1.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2.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3.最是:正是。
4.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5.绝胜:远远胜过。
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他的朋友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所以被称为“张十八”,这种称呼在唐代十分流行。大家熟悉的有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杜甫),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更是家喻户晓了。韩愈这首诗最绝妙的一笔就是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在北方的早春时节,春寒料峭,在常人眼里,哪有一丝春的气息。可是一场无声的春雨过后,一切就不一样了,大地上,草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冒出了纤细的嫩芽,虽然它们是那样的不起眼,甚至连你弯下腰去仔细地观察时,都无法看到生命的绿色,但是,韩愈却捕捉到了这最早的报春者的形象,它们不是天上翻飞的柳絮,也不是树上闹眼的桃花,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草,那样的不事张扬,却又齐心合力,大家一起冒出头来,使人们远远地望去,可以看出那一片充满生机的漫山遍野的绿色,这是一种多么激动人心的无处不在的春色呀!韩愈为之深有感触,所以他忍不住告诉朋友,这才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也是一年中最可珍惜的时光呀,比起春色满园、烟花似锦来,更有一番动人的风韵与景致呀。这就是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最美好的春光却是在早春的道理,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P.S. 以上这些都是我四处找的。
春: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kCcTilS。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1.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2.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3.最是:正是。
4.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5.绝胜:远远胜过。
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他的朋友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所以被称为“张十八”,这种称呼在唐代十分流行。大家熟悉的有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杜甫),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更是家喻户晓了。韩愈这首诗最绝妙的一笔就是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在北方的早春时节,春寒料峭,在常人眼里,哪有一丝春的气息。可是一场无声的春雨过后,一切就不一样了,大地上,草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冒出了纤细的嫩芽,虽然它们是那样的不起眼,甚至连你弯下腰去仔细地观察时,都无法看到生命的绿色,但是,韩愈却捕捉到了这最早的报春者的形象,它们不是天上翻飞的柳絮,也不是树上闹眼的桃花,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草,那样的不事张扬,却又齐心合力,大家一起冒出头来,使人们远远地望去,可以看出那一片充满生机的漫山遍野的绿色,这是一种多么激动人心的无处不在的春色呀!韩愈为之深有感触,所以他忍不住告诉朋友,这才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也是一年中最可珍惜的时光呀,比起春色满园、烟花似锦来,更有一番动人的风韵与景致呀。这就是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最美好的春光却是在早春的道理,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日夏养花网“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日夏养花网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P.S. 以上这些都是我四处找的。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kCcTilS。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1.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2.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3.最是:正是。
4.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5.绝胜:远远胜过。
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他的朋友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所以被称为“张十八”,这种称呼在唐代十分流行。大家熟悉的有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杜甫),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更是家喻户晓了。韩愈这首诗最绝妙的一笔就是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在北方的早春时节,春寒料峭,在常人眼里,哪有一丝春的气息。可是一场无声的春雨过后,一切就不一样了,大地上,草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冒出了纤细的嫩芽,虽然它们是那样的不起眼,甚至连你弯下腰去仔细地观察时,都无法看到生命的绿色,但是,韩愈却捕捉到了这最早的报春者的形象,它们不是天上翻飞的柳絮,也不是树上闹眼的桃花,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草,那样的不事张扬,却又齐心合力,大家一起冒出头来,使人们远远地望去,可以看出那一片充满生机的漫山遍野的绿色,这是一种多么激动人心的无处不在的春色呀!韩愈为之深有感触,所以他忍不住告诉朋友,这才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也是一年中最可珍惜的时光呀,比起春色满园、烟花似锦来,更有一番动人的风韵与景致呀。这就是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最美好的春光却是在早春的道理,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日夏养花网“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日夏养花网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P.S. 以上这些都是我四处找的。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2.宁:宁愿. 度:尺码
二.1.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两岸,明月什麽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2.谁说小草报答得了三春阳光给它的养育之恩呢?我永远也报答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3.我家门口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4.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5.死了以后才知道原本在世时候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但悲伤的是没有看见中国统一。
6. 从秦代汉代起,我们战士就顶着星星顶着月亮转战在万里关山的边疆,可是,千百年来,有几个胜利而归呢?
可以知其然,
何以知其所以然?
少打字,多用功,才是正解.
二.1.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两岸,明月什麽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2.谁说小草报答得了三春阳光给它的养育之恩呢?我永远也报答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3.我家门口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4.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5.死了以后才知道原本在世时候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但悲伤的是没有看见中国统一。
6. 从秦代汉代起,我们战士就顶着星星顶着月亮转战在万里关山的边疆,可是,千百年来,有几个胜利而归呢?
可以知其然,
何以知其所以然?
少打字,多用功,才是正解.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P.S. 以上这些都是我四处找的。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P.S. 以上这些都是我四处找的。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两岸,明月什麽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谁说小草报答得了三春阳光给它的养育之恩呢?我永远也报答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我家门口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死了以后才知道原本在世时候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但悲伤的是没有看见中国统一。
6. 从秦代汉代起,我们战士就顶着星星顶着月亮转战在万里关山的边疆,可是,千百年来,有几个胜利而归呢?
.宁:宁愿. 度:尺码.
.谁说小草报答得了三春阳光给它的养育之恩呢?我永远也报答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我家门口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死了以后才知道原本在世时候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但悲伤的是没有看见中国统一。
6. 从秦代汉代起,我们战士就顶着星星顶着月亮转战在万里关山的边疆,可是,千百年来,有几个胜利而归呢?
.宁:宁愿. 度:尺码.
语文问题 (古诗 词翻译/解释)21~30
21.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rnrn2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rnrn2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rnrn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rnrn2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rnrn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rnrn2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rnrn2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rnrn2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rnrn3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rnrn大家帮忙翻译下! 小弟我 再 这 谢谢 l!21.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
修光明大道前必先修身
用法:致言欲成大事者时所用谏语
2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礼要有来有往送礼不回礼不礼貌收礼不送礼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用法:在礼节上该有往来
2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
2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kCcTilS笃行之。(《礼记•中庸》)
急事, 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www.rixia.cc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 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2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说话必须有信用,做事必须有结果.
2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用法:年龄层应该有哪种做人该达到的境界
3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要说不知道。实事求是,才是明智的行为.
修光明大道前必先修身
用法:致言欲成大事者时所用谏语
2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礼要有来有往送礼不回礼不礼貌收礼不送礼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用法:在礼节上该有往来
2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
2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kCcTilS笃行之。(《礼记•中庸》)
急事, 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www.rixia.cc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 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2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说话必须有信用,做事必须有结果.
2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用法:年龄层应该有哪种做人该达到的境界
3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要说不知道。实事求是,才是明智的行为.
2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语文问题 (古诗 词翻译/解释)71~80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302210.html
上一篇:请日语高手帮忙翻译几个简单的句子,O(∩_∩)O谢谢
下一篇:蝴蝶与蛾子有什么区别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