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2022-08-02 00:18:32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75

中国古代的礼仪

必须是中国rn谢谢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中国古代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日夏养花网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哪些?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

1、《经》

唐  李峤

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

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

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

译文:汉代学术之风盛行,朝廷大义当道。五千个人都能阐述道德,三百人都能讲好礼仪。学士们身穿各色衣服,笼子里装满了黄金,大家也不理睬。谁的学识最渊博呢?大家一起来吟诗作对。

2、《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张霸》

宋  林同

幼也知孝让,居然合礼仪。

休疑汝尚小,须信我饶为

译文:幼小的孩子也知道孝顺礼让,谈到礼仪滔滔不绝。别怀疑他年龄很小,应该相信他很有教养。

3、《绝句》 

宋 吕希哲

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

寒即加衣饥即食,孰为末节孰为先。

译文:学习文明礼仪的人从几百人变成了几千人,这是顺应上天的安排啊。寒冷了就加衣服,饥饿了就吃饭,孰轻孰重大家自有判断。

4、《礼记经解》

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译文:文明礼仪对一个来说,应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就像晒直的绳子不能弯曲一样。

5、《绝句》

宋 王大烈 

弧矢重悬旧礼仪,郎君又产玉麟儿。

便烦着眼从头看,的似徐卿二子奇。

译文:重新拿起弓箭,再温习一遍旧时的礼仪,郎君又写下了玉麟儿这样的佳作。耐心地从头看完,确实让人赞叹不已。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文明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文明礼仪。实际上文明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文明礼仪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文明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文明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文明礼仪。

1、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出处:《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作者: 唐王昌龄

2、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

出处:《经》

作者: 唐李峤

3、道客巾屦样,上清朝礼仪。明发作此事,岂复甘趋驰。

出处:《太湖诗三宿神景宫》

作者:唐 皮日休

4、礼仪今太叔,史学昔公羊。

出处:《挽金太常》

作者: 明李崇仁

5、幼也知孝让,居然合礼仪。休疑汝尚小,须信我饶为。

出处:《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张霸》

作者: 宋林同

6、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寒即加衣饥即食,孰为末节孰为先。

出处:《绝句》

作者: 宋吕希哲

7、去年元会立班时,簪绂光辉与礼仪。今日洺川逢岁旦,延留宾客乐昌期。

出处:《元日》

作者: 宋四锡

8、久向东郊住,渐同麋鹿情。游山岐路熟,见客礼仪生。

出处:《和王衢见寄》

作者: 宋魏野

9、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出处:《楚茨》

作者: 先秦诗经

10、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出处:《孔雀东南飞》

作者: 汉无名氏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

1、《经》

唐 李峤

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

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

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

译文:汉代学术之风盛行,朝廷大义当道。五千个人都能阐述道德,三百人都能讲好礼仪。学士们身穿各色衣服,笼子里装满了黄金,大家也不理睬。谁的学识最渊博呢?大家一起来吟诗作对。

2、《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张霸》

宋 林同

幼也知孝让,居然合礼仪。

休疑汝尚小,须信我饶为

译文:幼小的孩子也知道孝顺礼让,谈到礼仪滔滔不绝。别怀疑他年龄很小,应该相信他很有教养。

3、《绝句》

宋 吕希哲

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

寒即加衣饥即食,孰为末节孰为先。

译文:学习文明礼仪的人从几百人变成了几千人,这是顺应上天的安排啊。寒冷了就加衣服,饥饿了就吃饭,孰轻孰重大家自有判断。

4、《礼记经解》

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译文:文明礼仪对一个来说,应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就像晒直的绳子不能弯曲一样。

5、《绝句》

宋 王大烈 

弧矢重悬旧礼仪,郎君又产玉麟儿。

便烦着眼从头看,的似徐卿二子奇。

译文:重新拿起弓箭,再温习一遍旧时的礼仪,郎君又写下了玉麟儿这样的佳作。耐心地从头看完,确实让人赞叹不已。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文明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文明礼仪。实际上文明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文明礼仪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文明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文明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文明礼仪。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
1、《经》
唐 李峤
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
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
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
译文:汉代学术之风盛行,朝廷大义当道。五千个人都能阐述道德,三百人都能讲好礼仪。学士们身穿各色衣服,笼子里装满了黄金,大家也不理睬。谁的学识最渊博呢?大家一起来吟诗作对。
2、《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张霸》
宋 林同
幼也知孝让,居然合礼仪。
休疑汝尚小,须信我饶为
译文:幼小的孩子也知道孝顺礼让,谈到礼仪滔滔不绝。别怀疑他年龄很小,应该相信他很有教养。
3、《绝句》
宋 吕希哲
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
寒即加衣饥即食,孰为末节孰为先。
译文:学习文明礼仪的人从几百人变成了几千人,这是顺应上天的安排啊。寒冷了就加衣服,饥饿了就吃饭,孰轻孰重大家自有判断。
4、《礼记经解》
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译文:文明礼仪对一个来说,应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就像晒直的绳子不能弯曲一样。
5、《绝句》
宋 王大烈 
弧矢重悬旧礼仪,郎君又产玉麟儿。
便烦着眼从头看,的似徐卿二子奇。
译文:重新拿起弓箭,再温习一遍旧时的礼仪,郎君又写下了玉麟儿这样的佳作。耐心地从头看完,确实让人赞叹不已。
广 运 舞
郭 子 仪
于 赫 皇 祖 , 昭 明 有 融 。 惟 文 之 德 , 惟 武 之 功 。 河 海 静谧 , 车 书 混 同 。 虔 恭 孝 飨 , 穆 穆 玄 风 。

惟 新 舞
刘 晏
汉 祚 惟 永 , 神 功 中 兴 。 风 驱 氛 祲 , 天 覆 黎 蒸 。 三 光 再朗 , 庶 绩 其 凝 。 重 熙 累 叶 , 景 命 是 膺 。

保 大 舞
郭 子 仪
于 穆 文 考 , 圣 神 昭 彰 。 《 箫 》 《 勺 》 群 慝 , 含 光 远 方。 万 物 茂 遂 , 九 夷 宾 王 。 愔 愔 《 云 》 《 韶 》 , 德 音 不 忘。

文 明 舞
郑 余 庆
开 邸 除 暴 , 时 迈 勋 尊 。 三 元 告 命 , 四 极 骏 奔 。 金 枝 翠叶 , 辉 烛 瑶 琨 。 象 德 亿 载 , 贻 庆 汤 孙 。
大 顺 舞

郑 絪
于 穆 时 文 , 受 天 明 命 。 允 恭 玄 默 , 化 成 理 定 。 出 震 嗣德 , 应 干 传 圣 。 猗 欤 缉 熙 , 千 亿 流 庆 。
象 德 舞

段 文 昌
肃 肃 清 庙 , 登 显 至 德 。 泽 周 八 荒 , 兵 定 四 极 。 生 物 咸遂 , 群 盗 灭 息 。 明 圣 钦 承 , 子 孙 千 亿 。
和 宁 舞

牛 僧 孺
湜 湜 颀 颀 , 融 昭 德 辉 。 不 纽 不 舒 , 贯 成 九 围 。 武 烈 文经 , 敷 施 当 宜 。 纂 尧 付 启 , 亿 万 熙 熙 。

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和发展是怎么样的?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http://www.rixia.cc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www.rixia.cc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扩展资料:

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礼记曲礼上》对日常礼仪作了许多非常详尽的规定,如“坐毋箕”。由席地而坐到箕踞是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谓箕踞即是两脚前伸,两膝微曲而坐,状若簸箕,故而得名。

这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箕踞者多为刚愎自用、妄自尊大、目中无人的傲慢之徒。《战国策燕策》里记载了一个着意的箕踞者,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刺秦王者荆轲。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笑、踞、骂——三个字将一个视死如归、豪情万丈的荆轲形象跃然于眼前。

司马迁在《史记张耳列传》中,写张敖见汉高祖刘邦时曰:“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刘邦是何等人物?别人箕踞是无礼无仪,而他简直就是雄视天下的傲慢了。

司马迁惜字如金,却字字中的。可以想象,张敖见刘邦此等羞辱必定“啮其指出血”。刘邦对待英布,也是狡黠万端,先以“踞床洗”挫英布的傲气,然后再给予意外之喜,这样英布就为他所用了。难怪鲁迅说:“汉的高祖,据历史学家说,是龙种,但其实是无赖出身。”

回头看今天,箕踞现象越来越多,它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女子也敢箕踞了。这决不是我有半点重男轻女的思想。《韩诗外传》记载,孟子撞见箕踞的夫人,顿时脑血冲顶,恼羞成怒。立即禀报老娘说:“我老婆不顾礼仪,伤风败俗,我要即刻休了她。”

孟母知晓事理,问清缘由后,便引经据典,批评儿子进房间不打招呼,让自己老婆猝不及防。“真正不懂礼数的是你,而不是你老婆。你反而还要休妻,这不是侮辱了她吗?”

如果这个情节出现在今天,我们一定会以为孟子有了外遇,想找个借口休了妻子。其实不然,古人是非常鄙视箕踞的,尤其认为,女子箕踞伤风败俗。其实女子何罪之有?要怪就怪古代女子穿的衣裳。

《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的裳就是裙子,而不是裤子。所谓上衣下裳、宽衣博带。有的把裙摆放长,裁剪成三角形,显得格外飘逸;

而裙子多是由粗麻制成的,夏天为了避热,裙子都十分肥大,而古代人又少有内裤。因此,女子箕踞极易“春光乍泄”,所以为世俗所不容。

参考资料:

中国网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漫谈:跪坐背后的文化心理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经过礼仪的起源时期、形成时期、变革时期、强化时期、近代礼仪的发展和现代礼仪的发展

身着古代服饰向孔子致礼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礼仪”的含义很广,既表现为一般的行为规范,又涵盖政治法律制度。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例如: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尊崇男女有别的思想;在炎黄、尧舜禹的时代中,人们逐渐推出“三纲五常”的理论。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如“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在汉以后2 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非常重视礼仪,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彼此尊重。 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并把 “礼”看做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管仲认为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把“礼”看做是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家的第一支柱。

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中华传统礼仪的主体。

5.近代礼仪的发展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中国出现“大杂烩”式的礼仪思想,关于礼仪的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正在此时,西方与中国推崇的思想截然不同,西方推行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相对于中国的思想而言,西方更显得开放和自由,中国的思想略为保守。

6.现代礼仪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礼仪规范、制度,受到强烈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流传,那些繁文缛节逐渐被抛弃,同时接受了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确立以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为主要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同我国的传统礼仪一道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框架。许多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变革,现代礼仪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礼仪讲座、礼仪培训日趋红火。人们学习礼仪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逐渐缩小,礼仪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伦理道德等基本分离,现代礼仪一般只有仪式和礼节的意思,去掉了繁文缛节、复杂琐碎的内容,吸收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新形式。现代礼仪简明、实用、新颖、灵活,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例如: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尊崇男女有别的思想;在炎黄、尧舜禹的时代中,人们逐渐推出“三纲五常”的理论。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如“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在汉以后2 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非常重视礼仪,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彼此尊重。 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并把 “礼”看做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管仲认为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把“礼”看做是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家的第一支柱。

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中华传统礼仪的主体。

5.近代礼仪的发展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中国出现“大杂烩”式的礼仪思想,关于礼仪的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正在此时,西方与中国推崇的思想截然不同,西方推行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相对于中国的思想而言,西方更显得开放和自由,中国的思想略为保守。

6.现代礼仪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礼仪规范、制度,受到强烈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流传,那些繁文缛节逐渐被抛弃,同时接受了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确立以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为主要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同我国的传统礼仪一道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框架。许多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变革,现代礼仪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礼仪讲座、礼仪培训日趋红火。人们学习礼仪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逐渐缩小,礼仪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伦理道德等基本分离,现代礼仪一般只有仪式和礼节的意思,去掉了繁文缛节、复杂琐碎的内容,吸收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新形式。现代礼仪简明、实用、新颖、灵活,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

中国古代的礼仪有哪些

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学会这些礼仪规范,将使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大为提高。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
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
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
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
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
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
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
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
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
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
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
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
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
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
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
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
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
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
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
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
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
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
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
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
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
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
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
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
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
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
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
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
、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
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
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
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
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
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
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
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
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
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
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
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
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
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
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
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
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
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
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
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
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
老、故、逝、终等.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 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 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 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 。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 人所http://www.rixia.cc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 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日夏养花网 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 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 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

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99162.html

上一篇:我QQ天天在线,如果突然某天我不再上Q了,其他人会察觉到吗?

下一篇:哪种牌子的面膜适合学生用呢?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