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收成效益也不高。
第三,经济效益相对于国际来说更是低。
第四,科技科学水平低。
想要全面发展农业,必须解决是农业相关人才少。只要有了农业相关人才,科技科学必然得到升级到一个全新的农业平台。那么他的收成与经济效益就进一步得到提升。经济效益得到提升,那么,就会吸引更多来自城镇的人口和农村的人口来投资与建设。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耕地质量退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全国沙化土地逐渐增多,全国盐碱地面积广。我国的耕地缺少有机质,其他微量元素也同样缺少。此外,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灌溉水污染、酸雨等已开始对农业发展构成威胁。
(3)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农业的比较优势弱。据统计,1978年一1992年,我国主要农产晶收购价格上涨速度都大大快于国际市场,上涨幅度均超过1倍以上,最高达到10倍。这就使国内市场的几种主要农产晶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农业的收益急剧下降,农业比较优势减弱。
(5)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
(6)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7)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二、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趋势
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农业发展的一大主流,可持续发展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生态学家雷切尔卡尔森(Rachel Carson)女士《寂静的春天》出版,拉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序幕。
70年代初A帕西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围绕“人口、粮食、能源、污染”四大危机展开研究,出版《增长的极限》,引起全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关注。
1987年3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正式形成。
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
我国农业的发展是长久性的,必须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达到长远的目标。
种植业
即狭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种植五谷,其具体项目,通常用“十二个字”即粮、棉、油、麻、丝(桑)、茶、糖、菜、烟、果、药、杂来代表。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50年代为80%以上;60年代为75%以上;70年代前期为75%左右,由于人口多,后期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的比重,1986年农村用电量为586.7亿千瓦小时。从50~70年代始终高达80%左右,其中有9年超过85%;1979年以后适当调整了作物布局。与此相应,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8亿亩减少到1986年的16.6亿亩,比重下降到76.9%。但由于亩产量增加,总产量反由30475万吨增至 39151.2万吨。1986年粮食总产量的大致构成为:稻谷44%,小麦23%,玉米18%,薯类6.5%,其他8.5%。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在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中一直偏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从50年代至1978年大体为8~9%;进入80年代后,连续上升至14%左右。从经济作物的不同种类看,1952~1986年间棉花的播种面积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的比重由3.9%减少到3.0%左右,产量则由130.35万吨增加到354万吨,30余年中虽有起伏或停滞,但总的说还是增长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产量起伏很大。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经济作物1952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产量为419.3万吨;此后有升有降。1978年以后又发展很快。1986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9%;产量1473.8万吨,1949~1979年间,约为1952年的3.5倍。是农业增产的又一重要原因。
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以1986年的产量与1952年比较,其增长幅度约为:烤烟6倍,茶叶6倍,黄红麻5倍,糖料(甘蔗、甜菜)7倍,水果18倍 。
林业
40年代末期,林业产值在全国农业总产值中仅占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后,林业建设有了发展。1986年林业的产值比重增加到 5%。但林业生产起伏较大,总的发展速度不快。植物病虫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30余年来,全国累计造林面积18多亿亩,居世界中等水平。因抚育管理跟不上,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实际保存面积不足三分之一;加以采伐多于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积仅为17.3亿亩,1986年化肥用量(折纯量)1930.6万吨,每人平均1.7亩,按有效成分计算,森林覆盖率为12%,且分布很不平衡,多集中在东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区。为了改变林业生产与国家和人民需要严重不适应的状况,为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1978年以来已采取措施加强林业建设,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从而使抚育管理不断改进,造林面积和木材产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的构成也日趋合理。此外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的构成也日趋合理。在水土保持、改造低产田、治理盐碱地和改良土壤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造林面积和木材产量有所增加,
畜牧业
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畜牧业产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占比重总的呈下降趋势。以后逐渐回升。1952年的畜牧业比重为11.5%,1986年增至21.8%。其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44.5%,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产值比例,则因种植业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缩小。大体上50年代初为7:1,80年代中期为3:1。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畜头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栏数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骆驼)为 11896.1万头(其中役畜约占58%),30余年来,猪为33719.1万头,又使农业技术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羊为16622.9万头,二靠科学”的方针,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农业“一靠政策,其中猪的数量增加最快。在全世界猪的存栏总数中,以后这一进程因工作的失误发生曲折。中国约占40%。大牲畜则因部分役畜为农业机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中国于50年代中期提出农业技术改造任务。此外,家兔和野生动物的饲养利用,大牲畜(年底头数)从2439万头增至4749万头。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但和社会需求相比,以1985年与1952年相比,畜牧业的发展不快,特别是出栏率较低。1986年肉猪的出栏率为77.6%,羊为31.5%,牛仅6.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http://www.rixia.cc牧业生产总的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但由于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其原因在于饲养方法落后和饲料工业不发达。牛羊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草原建设不相适应。因此中国肉类产量虽由50年代的 300多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112万吨,牛奶产量由1978年的88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89.9万吨,但按人平均占有量低于一般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肉类产量中猪肉占90%以上,而猪的饲养又集中在农区,因而95%的肉类产自农区,无论农区或牧区畜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除家畜、家禽饲养业以外,以桑蚕和蜜蜂等昆虫为对象的动物生产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养蚕业,1986年蚕茧产量36.9万吨(其中桑蚕茧产量为33.6万吨),比1952年增加近2倍。
水产业
即渔业。1952年的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1985年为398元,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而1953~1978年间仅为3.2%;每一农民的年平均纯收入1978年为134元,30余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水产品总产量1952年为166.6万吨,按可比价格计算,1986年增至823.6万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提高了近4倍。从水产品的产量构成看,1986年,海水产品约占57.7%,淡水产品约占42.3%。海水产品中绝大部分来自捕捞,主要是近海捕捞,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副业
中国农业中的副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性质和内容(见农村副业)。60年代以前的副业,是指农民利用业余时间或家庭中的辅助劳力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包括采集、渔猎以及家庭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等,大多属于自给、半自给性质。又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其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 4%强。至于后来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举办的企业,首先以3年时间完成了土地改革。它们虽在一个时期仍被当作副业,实质上已是相对独立于农业之外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突破了副业的范围;到80年代,又进一步演变成为乡镇企业。
2、《农业及农村经济http://www.rixia.cc发展问题研究》由“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包括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部分教师在2006-2007年度围绕“三农”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汇编成集,是对“三农”问题建言献策的结晶。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以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少、农村发展慢为主要特征的“三农”问题依然阻碍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应答时间:2021-08-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下面这10个问题依然长期存在,每一位做农业的人都需要警惕。
问题1:2.6亿小农户
小农户决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速度。
目前,我国仍有2.6亿农户、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其中2.3亿户是承包农户,也就是所谓的小农户。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可以说,没有小农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据统计,我国40%的耕地由280万家各类新型农业主体经营,另外60%的耕地则由两亿多农户经营,尽管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变化,但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小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农户导致小生产、投入成本高等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小生产还有很多不利之处。例如,不利于机械化,不利于技术进步成果的推广采纳,在购买生产资料和出售农产品时,难以讨价还价,难以获得价格优惠等等问题。
问题2: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少于欧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决定中国农业的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280万个。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的新型农业主体约有350万个,经营耕地总面积约3.5亿亩,平均经营规模达到100亩。但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平均规模达到100—200公顷的农场相比,我国的新型农业主体经营规模偏小。
然而,美国农场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形式: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美国农场现在最普通的就是业主制。美国有200万家农场,其中86%的农场都是美国个人私有农场。同时,美国大农场的农产品销售额占了美国农产品销售总额的绝大部分,美国50%的农产品是由2%的大农场生产的。
同时,小型家庭农场通常依靠非农收入而不是农场收入来维持生存,其非农收入主要来自带薪工作、自主创业或社会保障金、退休金、红利、利息和租金。
问题3: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农民文化程度决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低下,从文化素质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52%。低质量的农村劳动力较多。
美国的农民素质较高,目前,美国高中以上(包括大学)文化程度的农民的比例已达90%,20%的具有大学学历,50岁以下农民有一半有大专及以上水平。美国一些农民在网上开始个人博客和专栏,记录和宣传农村生活方式,出电子书赚钱。
问题4:红线!中国土地不能私有化
土地变成资产,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农业。
但是中国土地,尤其是农村土地都属于国有,这是红线,任何人只有使用权,没有私有权。此条规定也导致土地资本化难度。
然而,美国国土面积中私人所有的土地占58%,主要分布在东部;联邦政府所有的土地占32%,主要分布在西部;州及地方政府所有的土地占10%。土地以私有制为主,国有土地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问题5:土地分散,且租金高
土地是农业的根基,发展农业,尤其是规模化农业,更离不开土地集约化。土地成本也导致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中国80%以上的土地在2.6亿的小农户手里。耕地分散、块状明显,导致机械化、规模化受阻。然而,美国耕地面积24.41亿亩,70%以上的耕地集中在地势平坦、耕地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大平原和内陆低原,便于机械化作业。
另外中国土地使用成本一直很高。虽然土地流转是大趋势,但是国家没有对租金进行价格指导,加上土地的地理位置、交通、当地的管理政策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造成各地的土地流转租金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土地流转租金平均800多亩,有的发达地区土地流转租金每亩高达3000多元。
与世界各国土地租金成本对比,中国算得上是最高的。
比如,美国地租相对较高,年租金33 - 50元/亩,200 - 300元/亩,澳大利亚以各种农场和牧场闻名于世,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土地和人口,在2015年,每公顷土地租金低于500美元,170元/亩。
问题6: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农业机械化程度是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关键。然而,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还是低于发达国家。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国联合收获机114万台,比2006年末增长105.3%;排灌动力机械1431万台,增长6.1%。三大粮食作物达到较高机械化水平,小麦机耕、机播和机收的比重分别达到94.5%、82.0%和92.2%。同时玉米机耕、机播和机收的比重分别为73.7%、69.9%和61.7%;稻谷机耕、机播和机收的比重分别为83.3%、29.0%和80.1%。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有些国家已经完全是机械化了。比如: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领先世界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德国农业和畜牧业均已实现机械化;法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小麦、玉米等谷物生产、畜禽饲养均已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
问题7: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经常滞销
农产品差异化小导致农产品低廉,面对市场,只能比拼价格。
中国农业同质化程度非常高,导致种养方法基本上没有差异化,部分人只能靠品牌赚钱,否则只有比拼价格。同时,国家在农业经营者的种植品种上没有干预,导致产品大量同质,甚至滞销。这种情况几乎年年都会发生。
面向世界,日本农产品品质高,价格高。其原因是种植分工协作。在日本,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色产品,一般农户全年只生产1~2个品种,最多不超过3个品种,因此这样种出来的农作物,一般都是商品!
还有,美国农场主一般都是订单制,按合同来进行种植生产和销售,这样可以避免价格和生产变化带来的收入风险。
问题8:中国农业补贴不及他国
农业补贴是农业的重中之重。我国每年都会出台各类三农政策补贴,但与美国、日本比还有差距。
其中,美国一直对农业实施高额的补贴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主要依靠法律而不是行政手段,农业法案中特别强调,要给农民提供一种收入安全网。这不仅是支持粮食生产,还要给农民提供一种收入支持。美国农民的收入40%来自农业补贴,再加上美国订单农业发达,美国农民不用担心种地不赚钱,只是赚多少的问题。
还有,韩国、冰岛、日本、挪威、瑞士等国的补贴更高,农民收入中有60%来自政府补贴。
问题9:农业环境污染
农业最大的敌人是农业环境。一旦农业环境被破坏之后,整个人类都将遭受危机。
业内专家指出,农业生产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环境友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农业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已经差不多占到中国环境污染的一半。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仍有20%达不到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村供水有50%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全国约有4亿人饮用受到有机物污染的水。
乡村振兴首要工作就是农业环境和资源保护。
问题10:科技水平的差距
科技兴则农业兴。科技发达和运用程度直接决定农业竞争力。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60%,而发达国家是80%左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至40%,而发达国家比我们高出一倍。
当然,除了以上10个问题之外,还有互联网普及、物流落后、社会化服务、农业组织化、农业标准化等方面都存在差距。
但这些问题都在缩小,农业已经成为未来10年最值得投资的行业,同时,国家对农业政策不断加码,农业还是值得布局与期待的。
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的口号提得非常响亮,它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预定目标。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许多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模式引入国内,这在一些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表现最为明显。然而,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国外农业现代化所走过的弯路,更缺乏对国际新的研究动向的了解。如果简单沿袭国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常规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和经营模式,对于像我们这样人均资源拥有量极少、乡村人口众多、农业环境承载力很低的特殊国情,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
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
2、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开展的需求
我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乡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乡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消费的多为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学问,障碍了承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才能,“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作。
也由于缺乏科技学问,也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行和运用,难以完成消费过程机械化、消费技术科学化。低素质、低技艺农业劳动力过剩,高素质、高技艺劳动力短缺,农业向高端晋级遭遇劳动力技艺障碍。
3、农业产业化程度欠佳,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开展的根底
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迟缓,依然没有跳出小范围、低程度、传统粗放消费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低,消费效率低下。细碎化的土地小范围运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形成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低,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
无法满足范围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划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许多加工企业要从众多分散种植的小农户手中收买农产品,大大增加了收买本钱。
4、农产质量不高,难以保证现代农业开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耗费、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开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由于缺乏严厉的维护和管理措施,水质性污染招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降落。
在这些要素共同影响下,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应愈加匮乏。工业污染招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质量量请求,还有一些农业消费者受利益差遣,滥用化肥农药,招致农产品平安问题,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开展进程。
5、综合效劳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开展
农业社会效劳体系是为农业消费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效劳的专业组织,效劳内容触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运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效劳等诸多方面。我国很多地域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协作组织开展不均衡,整体范围小、效劳方式单一。
1、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剩余数量高达1.7亿之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
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城市化滞后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第三产业发育滞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
还应看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高度开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已有40%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动力投入到了非农产业。而把农业生产留给了妇女、儿童及老人。据有关资料,我国的妇女承担着60%的农活,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趋于弱化。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联产承包之后,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
我国农户约2亿个,除数量有限的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村实行规模经营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将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竞争压力。
3、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UxhSvker历史原因,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大,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离开土地,到城镇谋生,造成了农村的荒芜和劳动力的短缺。
我国农村,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日夏养花网,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广种薄收、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从农业资源角度看,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水土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剧,人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被挤占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
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资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4%和25%,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增加,下个世纪我国农业资源将迅速接近承载能力的上限。森林积蓄量、河川径流量我国人均为8.17和2424立方米,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
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越密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它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的肥土层,经济损失100亿元。
二是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
三是森林资源锐减。例如,因乱砍滥伐,海南热带雨林面积已由1956年的86.6万公顷减至目前的24.5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目前仅为7.2%。四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污染严重。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严峻,农业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扩展资料
为了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中国于50年代中期提出农业技术改造任务。当时,计划用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农业机械化。中国约占40%。以后这一进程因工作的失误发生曲折。
1979年以后,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羊为16622.9万头,又使农业技术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猪为33719.1万头,30余年来,农业技术改造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田建设
兴修农田水利和兴修山地水平梯田一直是30余年来全国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项目。大体上50年代初为7:1,由于排灌动力机械的大量增加和渠道等设施的大规模建设,1984年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达66338.7万亩,居世界第一位,其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44.5%,1986年增至21.8%。
也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有效灌溉面积中,机电灌溉的面积约占56.6%,而1952年仅为1.6%。农田基本建设的巨大成就,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2、虫害防治
肥料施用坚持了有机肥同无机肥相结合的原则。多集中在东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区。但在继续广泛施用人畜粪和绿肥等有机肥料的同时,化肥施用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按有效成分计算,1986年化肥用量(折纯量)1930.6万吨,为1952年的240余倍,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居世界中等水平。
但化肥构成上磷肥、钾肥的比重偏低。植物病虫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1982年化学防治面积近12.8亿亩,占耕地面积的86%。历史上常常造成颗粒无收的蝗灾已告消灭,许多植物病害如小麦锈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
3、疫病防治
由于建立了兽医生物药品工业体系,40年代末期,兽用药物迅速推广,50年代就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牛瘟。以后,气肿疽、牛肺疫、羊痘等传染病和一些寄生虫病也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研制的猪瘟、牛痘、羊痘等疫苗,居世界领先地位。
4、良种推广
30余年来育种工作的巨大成就,是农业增产的又一重要原因。约为1952年的3.5倍。1949~1979年间,全国开展了水稻、小麦、棉花等25种主要农作物的育种工作,育成并用于生产的品种达2700余个,其中推广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265个,1952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
1975~1984年间杂交水稻的推广,对粮食的增产作用尤为显著。现稻、麦等主要农作物的良种种植面积均已超过播种面积的90%。
5、家畜育种
除了对传统品种进行改良外,还先后从国外引进良种,并通过纯种繁殖和杂交,育成了不少优良的牛、羊、猪和家禽品种。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体系也已形成。
6、机电装备
由于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农村存在十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仍较低,其他8.5%。人力操作和手工工具尚占主导地位。但30余年来农业机械和农村用电量的变化也是很大的。50年代初期,拖拉机的拥有量还微不足道。
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机86.65万台,小型拖拉机452万台(其中手扶拖拉机有相当数量用于农村运输);联合收割机的拥有量为3.09万台,总产量反由30475万吨增至 39151.2万吨。农用载重汽车的拥有量为49.92万辆。
1986年的机耕面积达54641.7万亩,超过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与此相应,其中有9年超过85%;1979年以后适当调整了作物布局</a>。电力在农村中的应用也有很大发展,从50~70年代始终高达80%左右,1986年农村用电量为586.7亿千瓦小时。
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研究 见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农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业现代化
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多,生产管理粗放。
三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四是缺乏生产技术指导。
五是种植地块零碎,现代农业难发展。
另外,对于规模户而言,还存在着生产资金缺乏的突出问题。
文章标签:
上一篇:多肉盆里发霉了怎么办
下一篇:土豆种植多少天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