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分析下村上村树的《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以及村上村树这个人?
如何从文学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请帮我从文学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谢谢~~~!!!文字之美
多数人是因为文字之美才喜欢村上作品的。毕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艺术,离开了文字之美,也就无所谓文学。
这里所说的文字之美当然不仅仅指优美、华美、“美辞丽句”等通常意义上的美,而主要指文本的独特性。文本的独特性是文学最可宝贵的品格。而文本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亦即行文(文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说白了,就是说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大而言之,相对于中文,日文在整体上显然有其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独特性。黏黏糊糊絮絮叨叨啰啰嗦嗦藕断丝连拖泥带水,看中译本也一眼即能看出是从日文而非英文、俄文翻译过来的小说。正因如此,村上才下决心将贴裹在日语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使其一丝不挂”。这“一丝不挂”,说起来似乎有点骇人听闻甚至不无色情味道,其实就是黏黏糊糊啰啰嗦嗦的反义词——干净、利落、洗炼、自然、清爽雅淡、玲珑剔透。一位读者来信说,读村上的作品“仿佛在一片明净的沙滩上散步,看远处一片碧水青天,爽呆了!”。另一位读者说读他的作品“是一种快乐,将生活的每寸空余填满的快乐”。更多的读者引用《挪》中主人公“我”阅读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时的感想,“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可以说,这样的阅读感受惟有文字之美才能给予,只有通过细腻的文字之美才能获得。
那么,为什么中国读者对文字之美如此敏感如此情有独钟呢?我粗略看过日本读者和欧美读者的反响。日本读者诚然中意其“文体”的美妙,但反响没这么热烈;欧美则主要为作品的“奇异的想像力和现代人的疏离感”及“侦探小说手法”等所吸引,几乎未提及文字之美。相比之下,中国读者对这点差不多达到了一见倾心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里边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是诗国子民的遗老遗少,或者说是李白杜甫苏东坡的嫡系或非嫡系后代。我不是语言学家,没有做过调查,但我总觉得汉语言大概是世界最美的语言之一——尽管理论上任何语种都可以等值交换——至少是最讲究装饰美的语种,如平仄、对仗等应该是只有汉语才具有、才胜任的。虽说现代人忙了浮躁了,没有那份背着酒壶倒骑毛驴吟风弄月的时间和雅兴了,但这样的文化基因毕竟还留在他们身上,使得他们对文字之美词章之美依然格外敏感和心仪。文学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享受词章之乐。那的确是惟独汉字这个古老媒体所能传达的妙不可言的乐趣。可以说,那是上天对操汉语言之人的特殊恩典。
然而如今讲究文字之美词章之美的文章少了——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原因——惟其少,也就格外渴求。遗憾的是,中国当今文坛上这样的美文这样的作品似乎供不应求。试想——也许我孤陋寡闻——除了少数几位的文字,还有多少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学之美的名篇佳构呢?更不用说鲁迅、钱钟书笔下那样风格独具的神来之笔了。举个例子,前些日子我在一家颇有名的散文选刊上,赫然读到“美丽而漂亮的女孩”之句。惊诧莫名之余,又深感庆幸:还好,总算没说成“美丽而漂亮的男孩”。不知可否断言,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贝汉语正在低俗化、粗鄙化、猥琐化、打情骂俏化!而具有细腻的文字之美文学之美的村上作品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文学审美需求。
孤独之美
孤独,一如爱情与死亡,是文人尤其诗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村上春树笔下的是怎样一种孤独呢?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写了她的感觉:“(我)喝着咖啡,拌着夜色,一页页细细品读。那时还是夏天,凉凉的晚风透过纱窗,舞起窗帘,吹散啡杯上袅袅的雾气……我的感觉好极了。细腻的笔触,孤独的生活,似乎就像写我自己。”是的,村上笔下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孤独,读起来就像写自己,因而是一无所不在的普通人的孤独。而且给人的“感觉好了”,是一种很优雅的孤独,很美的孤独。孤独者大多懒洋洋坐在若明若暗的酒吧里半喝不喝地斜举着威士忌酒杯半看不看地看着墙上名画仿制品半听不听地听着老式音箱里流淌的爵士乐,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自暴自弃从不找人倾诉。一句话,与其说是在忍耐孤独打发孤独,莫如说是在经营孤独、享受孤独、守望孤独、回孤独。这也是所谓小资们最欣赏的经典场景、经典氛围、经典情调
不过,村上的孤独并不仅仅出自小市民式的廉价的感伤主义,不单单是对个人心境涟漪的反复咀嚼。更多的是源于对人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以及社会体制、自身处境的批判性审视和深层次质疑。这样的审视和质疑促使不断地追忆、不断地出走、不断地寻找。正如他在2001年以《远游的房间》为题致中国读者的信中所说的:“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并不存在。”那么作为村上在找什么呢?我想他是在找生命的真实和尊严,找主体性的完整和纯净,找灵魂的自由和出口。然而这些东西注定是很难找到的,“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且听风吟》),结果不得不久久彷徨于心灵的荒原,于是感到孤独,进而感到悲悯和忧伤。幽幽的孤独、脉脉的温情和淡淡的忧伤,是村上作品极有特点的调子。它如黄昏迷蒙的雾霭,如月下遥远的洞箫,如旷野百合的芬芳,低回缠绵,挥之不去。这里,孤独不仅不需要慰藉,而且孤独本身即是慰藉。
而这无不令中国读者沉醉和神往,无不引起他们的心灵共振。因为,为数不少的中国年轻人像个掉队的孩子,正处于不断迷失不断寻找的回环途中。他们寻找风中的旗帜,面对的却是遍地的残片;他们寻找真诚的笑脸,面对的却是伪善的面孔;他们寻找形而上的价值,面对的却是形而下的金钱;他们寻找纯净的蓝天,面对的却是污秽的水沟。他们感到的是深深的汹涌的巨大的孤独和忧伤。觉醒者必然是孤独者,自尊者必然是孤独者,正直者必然是孤独者。虽然这种时候的他们未必次次玩味孤独之美,但村上毕竟提供了一种排遣孤独的出口和升华孤独的范式,亦即提供了自我呵护的技术,使得他们默默保有自成一统的价值观和一贯性,“也能根据情况让自己成为强者”(村上春树)。
隐喻之美以及村上对自己作品的解读
村上的文字固然是“一丝不挂”或者“透明”的,而他的故事却层峦叠障扑朔迷离。这同村上的创作理念有关。村上认为“小说这东西说到底就是寓言,就使寓言变得富有现实性”。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他更是借大岛之口说得直截了当:“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原话出自歌德)。其实寓言性也好隐喻也好大体是同一回事,都是一种比喻手法一种象征。庄子的《逍遥游》,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钱钟书的《围城》,都是我们熟悉的隐喻名作。就是说隐喻(metaphor)本身并不人陌生,但像村上这样如此大量使用的实不多见。他的隐喻可以说像他的幽默一样比皆是,的确堪称“日本的卡夫卡”。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这是村上处女作《且听风吟》劈头第一句,进入尾声时引用尼采的话:“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结尾句又是一个比喻:“同宇宙的复杂性相比,我们这个世界不过如麻雀的脑髓而已”。这向我们发出一个明确的信息:他的小说日后将有无数精妙的比喻包括谜一样的隐喻出现。其随后陆续推出的作品果然如此。《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中的弹子球机和双胞胎女郎,《寻羊冒险记》中的背部带有星形斑纹的羊和羊士和“先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独角兽、夜鬼、“组织”、“工厂”和胃扩张女郎,《挪威的森林》中有气无力的萤火虫和“阿美寮”,《舞!舞!舞!》中的羊男和六具白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反复弹奏的钢琴曲灾星下出生的恋人们”(Star Crossed Lovers),《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的人造卫星和摩天轮,《奇鸟行状录》的拧发条鸟和深井和无面人,而《海边的卡夫卡》可以说部小说就是由无数隐喻构筑的巨大迷宫,甚至其本身即是巨大的隐喻。至于短篇小说中的,更可谓举不胜举。 作为手法,大而言之,是以两条线平行推进的:一表一里,一幽一明,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一阴一阳,一个此侧世界,一个彼侧世界,一个现实世界,一个灵异世界……虚实相生,阴阳交错,生死一如,真假莫辨,山重水复,云遮雾绕。小而言之,就是不断地让什么莫名其妙地失踪。以动物为例,猫失踪了,羊失踪了,连大象也失踪了,有一部短篇索性就叫《象的失踪》。一头大象从象栏里失踪了,而且是一老年大象,“老态龙钟,初次目睹之人往往感到不安,真怕它马上瘫倒在地上断气”。这还不算,象一条后腿还套着铁环,铁环连着铁链,“铁环和铁链一看就知道牢不可破,大象纵然花一百年时间使出浑身解数也全然奈何不得”。然而就是这样一头大象突然失踪了。当局动用了警察、消防队和自卫队外加好几架直升飞机折腾到傍晚也没找到,象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踪了。不用说,若是隔壁家的小花猫或自家养的哈巴狗小白兔什么的失踪倒也罢了,而象在现存动物中大约是仅次于鲸鱼的庞然大物,也就是说乃是最不容易也最不应该失踪的动物,然而它失踪了,消失了,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综合村上在多种场合透露的信息,不难推断象所隐喻的是温馨平和的精神家园,象的失踪隐喻这样的精神家园http://www.rixia.cc可能永远消失。村上1979年在处女作《且听风吟》中曾期待大象“重返平原”(“到那时,大象将会重返平原,而我将用更为美妙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而1985年在这篇《象的失踪》里则断定“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不可能返回这里”。
从我接得的大量读者来信来看,中国读者主要阅读障碍似乎就在这些隐喻上面。也许来信的大多是高中生尤其女高中生的关系,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要求他们归纳主题或中心思想的语文教育又习惯性促使他们急于弄个水落石出。也不仅仅高中生们,大学生们也有读不懂的——于是他们来信问我或在课堂上直接问我,问得我走投无路。实在走投无路了,只好向始作俑者村上本人求救。村上倒还配合,以公开信的形式回答说:“我的小说想要诉说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简单概括一下。那就是: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看得出村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回答而这样回答的。据我查阅,村上在其他场合几乎从未这样概括其作品的主题——尽管客观上、某种程度上是其主题——相反,他是反对写作时设定主题的,认为那样一来作品就僵化了。他谈到更多的仍是隐喻。2002年7月在就当时刚出版的《海边的卡夫卡》接受采访时以“神话”这一表述方式进一步解释说:“故事(物语)越是发挥作为故事本来的功能,越迅速接近神话。说得更极端些,或许接近精神分裂症世界。”他紧接着说的一段话对我们恐怕也很有启示性:“在这个意义上,我的小说可能有不大适合解析的地方。……非我自命不凡,有时忽然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写故事时不是就自己身上类似原型的东西一一加以解析,而是像整个吞进石块一样什么也不想地写下去,说到底。这方面的感觉能在多大程度传达给读者我自是不大清楚。”(《村上春树编:少年卡夫卡》,新潮社2003年6月出版)这样,势必使用隐喻手法。可以说,隐喻性、神话性、象征性始终是村上作品的一大亮点。而中国读者、尤其有一定生活阅历的读者中也还是有不少人对此心领神会,兴致盎然地跟他走进一个个充满隐喻之美的神奇世界。这里我只引用一位大约是“白领”或“小资”的读者对《奇鸟行状录》中的发条鸟寓义的解读:“它是一只神奇的鸟,是作家在虚幻中对于真实的渴望,是这个世界和生命在岌岌可危中的全部希望所在。它凝集着人类在此前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世界和命运的思索,是人类在极度焦虑的状态中对于回归自然回归生命本质状态的渴求。”
深刻之美
去年是村上春树出道第25年。或许为了纪念或庆贺这一年,55岁的村上君索性一飞冲,变成了一只、一只夜鸟,从子夜11时56分飘飘然忽悠悠飞到翌日晨6时52分,而且飞得很高,居高临下,正可谓鸟瞰。鸟瞰的记录,便是村上的最新长篇《天黑以后》。
这只夜鸟看见了什么呢?看见了在餐馆里同一个年轻男子交的会讲中国话的女大学生玛丽,看见了不分昼夜沉睡不醒的美貌女郎爱丽和从电视里定睛注视她的“面”男士,看见了被嫖客白川暴打后赤身裸体地蜷缩在墙角吞声哭泣的中国女孩。继而通过监控摄像机将目光久久锁定在白川身上:白川,三十五六岁,西装革履,架一副金边小眼镜,文质彬彬,“长相给人以知性印象”,根本看不出是嫖妓之人,更看不出他会因女孩来了月经致使他无法泄欲而大打出手并为防止其报案而将所有衣服剥光带走。于是,在这部新作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大多时候独自在酒吧或套间里面对窗外霏细雨沉浸在西方音乐声中品味孤独的村上君,不再是呆呆凝视瓶底剩的几厘米高的威士忌或者躺在床上看《纯粹理想批判》的村上君,不再是一味在心灵后花里鼓鼓捣捣精耕细作的村上君,而是一个敢于直面“恶”发掘“恶”的村上君。 然,对于恶的发掘或者说恶之化身的出现并不始于《天黑以后》。例如《寻羊冒险记》(1982)中的“先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1985)中的“夜鬼”、《奇鸟行状录》(1994、1995)中的渡边升和剥皮鲍里斯,以及《海边的卡夫卡》(2002)中的“父亲”或“琼尼沃克”。但这些作品中的恶有一个大体相同的特点,即比较模糊和费解,无论人物象还是行为方式抑或时间地点,都往往笼罩在历史的层迷和亦真亦幻的斑驳光影之中,缺乏细部的现实感和实时感,超乎常识常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直到两三年前的《海边的卡夫卡》仍大体如此。但《天黑以后》不同了。可以说,村上笔下的恶第一次聚敛为“身高、体形和发型都极为普通、在大街上走碰头也几留不下印象”的“普通家伙”,其作恶方式和作恶对象及其后果都是现实而具体的,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令人深思是,白川施暴之后马上若无其事地回公司加夜班,作为以“头号高手”自诩的电脑技师继续听着音乐检修出故障的电脑。当他回家前在办公室里一件件取出被打女孩的衣服时,脸上居然浮现出困惑不解的神色,仿佛说“这样的物件为什么会在这里?”一言以蔽之,白川没有一丝一毫的作恶犯罪意识fAjYW,更谈不上反省——这点说有多么深刻就有多么深刻。总之,村上不仅仅是部分中国读者从中读取小资情调的“软”的作家,而且也是敢于把笔锋指向“恶”、“硬”的严肃作家是敢于直面历史和现实的有良知有勇气有责任感和问题意识深刻的作家。深刻也是一种美,一种如刀刃一样闪着寒光的凌厉的美。在这个意义上,的确可以认为,如果说《海边的卡夫卡》仍是在蛋壳中孵化的恶,而在《天黑以后》终于破壳而出。
在发掘“恶”的同时,《天黑以后》中也塑造了作为“善”之化身的日本人。例如个中国女孩所去的情爱旅馆的女经理就对白川暴行大为愤慨,发誓决不饶过这个“暴打无辜女孩的家伙”。在大学学中文并即将赴北京留学的女主人公玛丽说她看那个中国女孩第一眼“就想和她成为朋友,非常非常想……我觉得那个女孩现在彻底留在了我身上,好像成了我的一部分。”或许如一位日本评论家所说:“寻找与社会上通行的善恶等基准和范不同的线路,是村上作品重要的motif(主题)”(森达也:《对元论社会的反抗》,《朝日新闻》2004年11月12日)。
当然,他的深刻在叩问人的现代性与主体性、思索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终极走向等其他方面也有充分而独到的表现,这里就不再饶舌了。(
村上春树是个什么样的作家?作品特点是什么?《挪威的森林》有什么样的写作背景?
说村上春树特别,是因为他小说的元素和同时代的日本作家都不相同。他从小喜欢美国等西方文学,对于西方文化了解也非常深。如果读一下他的作品,就会发现其中的生活方式非常西方化,基本没有日本本土的影子,比如爵士乐、古典音乐、威士忌和意大利面是他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元素,而且他对于性的观点也非常开放,而且是非常西方化的开放,这与其他同时代的日本作家都不相同,所以村上春树也被认为是战后的作家,没有其他日本作家文章中阴郁的感觉。反而轻松有趣,内容非常阳光。
而在他的语言方面,他的语言非常有特点,有人说他的语言是按照英语习惯组织的,所以他在西方有很多读者。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比喻常常让人匪夷所思但又拍案叫绝,这些都可以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而关于挪威的森林,则是他众多作品中比较特殊的一部。村上春树是超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有很多隐喻超现实的东西,如《1Q84》、《海边的卡夫卡》、《寻羊冒险记》等等作品都体现出他超现实主义的特点,而《挪威的森林》则是他唯一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对我个人而言这部作品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朋友的影子。
至于《挪威的森林》的写作背景,则需要了解一下村上春树的生平。他的大学时代正好是日本比较动荡的年代,大学生罢课什么的,结果村上的大学读了7年。在大学时代他认识了自己的妻子,之后结婚,并且以大学生的身份开了爵士乐酒吧。后来毕业,有天突然想写小说,就写了处女座《且听风吟》,还获了奖,于是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他的前几部长篇(如《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内容是相通的,都出现了鼠、杰等人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写长篇的间隙他也写过短片和其他的杂文什么的,其中短片集《萤》基本就是《挪威的森林》第一章。后来他去了希腊,在那里写出了《挪威的森林》,目的是为了缅怀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纪念几个朋友,结果这部小说取得了连村上都没有想到的成功,于是后来几年他的心情略有低落,这是后话。
在读村上的小说的时候,不要刻意去想这部书的意义,而是要带着村上一样缅怀的轻松的心情去阅读。当你完全沉浸在小说内容里面的时候,你会发觉里面有自己的影子,也有自己朋友的影子。至于小说要给我们讲述什么,可能你读完之后很久也想不明白,不过我们可以用村上春树的心态看待他的小说,不用管其意义,重要的是阅读本身。而《挪威的森林》这部书,我个人觉得主要是想纪念一下自己曾经的青春,里面的主题是性,许多人因为性而“消失”了。
村上春树的小说真的非常优秀,除了《挪威的森林》之外,《海边的卡夫卡》《斯普特尼克恋人》《奇鸟行状录》《1Q84》都是非常优秀的长篇,强烈推荐。
以上是我的个人原创观点,肯定会有很多局限,请各位方家勿喷。打字辛苦,求采纳。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中男一号和女二号是什么关系?一、挪威的森林中男一号和女二号是恋人,准确的说渡边只是将绿子作为备胎。
二、简介:
《挪威的森林》是2010年日本上映的一部电影,改编自村上春树同名小说的《挪威的森林》,由陈英雄导演,村上春树亲自担任编剧,松山健一、菊地凛子和水原希子等人主演。该片讲述了大学生渡边与直子、绿子等人之间的爱恨纠缠并于2010年12月11日在日本上映。2011年该片获得第五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摄影奖以及入围第六十七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三、作者:
村上春树,日本著名作家,生于京都,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三十岁登上文坛,曾获谷崎润一郎等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深具影响,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http://www.rixia.cc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村上春树以62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外国作家富豪榜第4位。
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理和过往``外加`对彼此很有好感`
又都是有自我的人``而且`村上的小说`大多没有很明确的关系``你认为怎样就是怎样`
跟直子``个人认为算是...渡边的单方面喜欢`
直子没有什么朋友,男性朋友基本上就木月和渡边两个,前者是她的精神支柱以及男朋友,后者则是木月死后对直子最重要的男性了;玲子算是直子的一个女性朋友了。这是一个孤独的女孩。
直子虽然已经成人,身体上也已经有了成熟女性的丰腴,但是心理上她还是很不成熟,依旧是一个孩子。她用孩子的逻辑去看待这个世界,去对待别人,并且拒绝长大。但正如直子所说,成长的代价是必须要偿还的。
直子非常依赖木月,没有学会成为独立。直子对木月的爱情,实际上只是一种依恋,一种排解寂寞的手段,一种不成熟的爱。以致于木月死了,直子就不知道该如何去生活了,“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同别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样才算爱上一个人”。直子想要开始新的生活,却不知道如何去开始。
在20岁生日之前,直子一直没有和木月睡过。这可能也有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木月的性格并不好,可以说喜怒无常。虽然没有看出木月对别人有暴力倾向,但木月的性格不能让人放松。和木月在一起的时候,直子一直很紧张,心理紧张导致身体上完全不能放松,“根本打不开”,“又干又痛”,所以直子一直没有真正和木月做爱过。
在直子的潜意识里,有着一种恐惧:这可能是对木月一直有种恐惧吧,也可能是对“做爱”这种成人之间的行为有一种恐惧。很遗憾,木月不是心理学专家,无法看到直子的心理问题,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是不希望任何人进到我那里边,不想让任何人扰乱我。”这就是直子一直不湿润的原因。从心理上,她一直排斥和别人过度亲密。任何的亲密都会给她带来恐惧。恐惧亲密,又渴望亲密,这就是直子的矛盾。
当她和渡边走在一起的时候,她说“要是可以的话——我是说要是不影响你的话——我们再见面好么?当然,我知道按理我不该说这样的话。”木月死了,在直子内心里,渴望着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木月,来爱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可是另外一个声音告诉她说她“按理不该说这样的话”。
在内心深处,直子是一个谦卑到有些自卑的人,认为自己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什么,没有权利去要别人去爱自己,没有权利去爱另外一个人。和绿子或者渡边相比,直子太压抑,对自己不够诚实,甚至因此不爱自己,不觉得自己值得被爱。在阿美寮的时候,玲子说自己“看不出直子将会怎样”,大概也是因为直子一直没有表现出自己真实的那一面吧。
直子和渡边在一起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走路,不停的走啊走啊,都不说话。即便如此,直子仍然觉得很开心,或者说很放松,因为此时渡边已经在为直子付出了:陪伴就是最好的安慰,胜过很多的语言。直子得到了渡边的陪伴,就已经感动了。
直子是在什么环境下和渡边做爱的呢?那是直子的20岁生日,那是一个雨天,那是深夜;渡边是直子唯一的朋友,唯一愿意听直子说话的人;直子和渡边已经听了很多的音乐,谈了很多的话,并且喝了两瓶葡萄酒;直子心情一直不好,很是悲伤和寂寞。那个夜晚她“情绪激动,不知所措,希望得到我的抚慰”,直子是完全放松的,不清醒的,摆脱了理性和道德的种种束缚,没有了任何的思想压力。可以说,这是女性失贞的概率最大的时刻了。所以直子会情不自禁的和渡边做爱,心理上和身体都是足够的放松的,是“湿润的”。
很遗憾,他们实际上是在不清醒的情况下发生的关系,他们心理上的距离还没有足够的接近,而身体却已经相融。一旦清醒以后还是要面对自己的问题:渡边和直子睡的时候,渡边和直子并不相爱,他们不过是非常熟悉的朋友,各自唯一的朋友。在和直子做爱后,渡边这样辩解:“我在同你交欢,进人你的体内。但实际并没有什么,本来就是无所谓的,无非是身体间的一种接触罢了,我们不过是在相互诉说只有通过两个不完美身体的相互接触才能诉说的情感而已,并以此分摊我们各自的不完美性。”
很可惜,渡边是诚实的,略带软弱、被动的。这种诚实对直子却是残酷的。渡边和直子睡过后,在给直子的留言中说,“现在的我完全心中无数。所以,我无法向你做出任何许诺,也不可能有求www.rixia.cc于你或倾诉动听的话语。因为首先我们之间还极其缺乏相互的了解。不过倘若你给我时间,我会竭尽全力,我们也许会进而相互加深了解”。
渡边在回避问题,他的解决方案是给直子一个“清醒”的时间来进行缓冲。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很多时候时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最多会让问题停滞,很多时候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如果在裂痕刚出现的时候就去解决,可能还很有希望;一旦裂痕已经变成了鸿沟,伤口已经长出了疤痕,再去解决就变得很难了。
渡边的逃走和渡边的留言,好比在直子的心上再次插了一刀,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自己的第一次给了渡边,这样也对不起死去的木月;直子“按理”不应该让渡边留下,也没有理由让渡边去爱自己。直子有着双重的负罪感。觉得自己给渡边带来了“麻烦”。“我想要说的,是希望你不要因为我而自己责备自己,这确确实实是应该由我一个人来全部承担的。一年多来我一再拖延,觉得给你添了很大麻烦,或许这已是最后极限。”直子并不爱渡边,不是因为她不想去爱,而是因为她不敢去爱。渡边和直子有着类似的逻辑:自己并不爱对方,所以没有理由要求得到对方的爱,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直子觉得自己很笨,“没有任何一点可以自豪的——哪怕一点”,直子觉得自己不正常,“我是个比你想的要不健全得多的人”。直子不想给任何人带来麻烦,“如果你能往前行的话,希望你只管一个人前行就是,别等我。想和其他女孩睡觉就睡好了。别考虑我顾忌我,喜欢什么就尽情做什么。要不然,我说不定会拖累你的。我,不管发生什么,这事是绝对不想做的。不想耽误你的人生,也不想耽误任何人的人生。”直子就这样放弃了被爱的权利。直子选择的解决方案也是逃避,于是她不去见渡边,搬走,休学,跑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去静养。
让我篡改一下的剧情:在那个雨夜里,渡边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不去脱下直子的衣服,而是抚过直子的长发,抚过她的面庞,将直子抱在怀里,亲吻着她的额头等等,用这些的方式去安慰直子;渡边这一夜的温柔陪伴一样会给直子很好的安慰,给直子更多的安全感;一夜过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很可能会更加的亲密。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两人不会觉得尴尬,不必互相逃避。
事实上,渡边曾经和绿子睡在书店里,绿子已经做好了被渡边推倒的心理准备了,但渡边没有动绿子。这让绿子对渡边更加信任。和人做爱去安慰朋友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两个人还没有那么亲密的时候。
渡边不是那种坐怀不乱的君子。事情已经发生过了,渡边在早上应该怎么去做?倘若渡边真的爱直子,或者是愿意更加负责,那么他就不应该在早上“逃走”,他应该始终陪在直子的身边,即使一句话也不说,仅仅是陪伴就足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果渡边这个时候突然被30年后的自己灵魂附体,坚定的对直子说:“我爱你,并将用我的余生继续爱你。嫁给我,做我的妻子吧!”从此以后,不管直子表面上怎么抗拒,都坚定的、好不犹豫的去爱直子,不因为任何事情显出一点点的失望。假如渡边这样做了,会不会就此感动直子,给直子带来生的勇气,从而将直子拯救呢?
直子可能是想要去爱渡边的。在阿美寮的时候,月夜下直子在渡边的面前脱下睡衣,裸露着自己完美而丰腴的肉体。也许直子此时是希望渡边去爱抚、安慰自己,甚至去和自己做爱的。直子不是一个非常主动的人,她也不曾学会如何去向别人示爱,爱他就把自己的身体给他,大概就是直子示爱的最直接的方式了。可是渡边却表现出了该死的冷静,“一点都没有兴奋”,五六分钟的时间里只是眼睁睁的看着直子,没有任何其他的动作。渡边的表现在直子的眼里可能只是无动于衷。渡边拙于行动的个性再次让他和机会擦肩而过。此后,直子再也没有这样在渡边的面fAjYW前展露过自己的身体。
如果在这一刻,渡边表现的像一个男人一样,把直子推倒,后面的悲剧是否还会发生?不该推倒的时候推倒了,该推倒的时候却又表现的如同正人君子。
渡边的懦弱不止表现在那一次逃跑和这次的“君子”行为。直子和渡边有这样的对话:
直子说:“假如我一生都不湿,一辈子都性交不成,你也能一直喜欢我?你也能永远靠手和嘴唇忍耐?还是说性欲问题通过和别的女人睡觉来解决?”渡边说:“从本质上讲,我这人属于乐天派。”
在这个时刻,直子想到的还是自己对别人的意义,担心着自己不能用身体去取悦对方。她不曾学会如何去爱自己。
而渡边一样在回避问题。如果渡边的回答是“就算你一生都不湿,我也会一直喜欢你,一直爱你,只爱着你一个”,直子是否会被感动,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呢?
“我不值得被爱”,正是这样的错误心理,葬送了直子的性命,葬送了玲子的幸福。事实是这样的:不管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过去,怎样的缺点,怎样的卑微,都是值得被爱的,都是可以坦然的接受别人的爱的.
但是渡边因为直子的存在而没有对绿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或者说渡边对直子的爱,是疼惜,对绿子则是喜欢。
从最后来看男一号,女二号是情侣关系了。
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其实想表达什么?
《挪威的森林》想表达自我救赎、孤独。
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出场人物的自我救赎的成功与否中我们看到,玲子和渡边的自我救赎成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对他人的救赎中完成了自我的拯救。
这也是小说《挪威的森林》未曾消解掉的意义。青春述茫的救赎之路不是两性的情爱,而是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
这是因为这一切的根源,并非人的自然属性所致,而是人的社会属性使然,是这个冰冷冷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作祟。
年轻一代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少,他们很容易迷失在丰富的物质世界中,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迎接现实世界的挑战。
他们不再面临困难,相互之间难以交流,这不仅仅是日本的现状,在世界范围都可以看到年轻人自我封闭,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
《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她最初的恋人木月所以采用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无非是两人一直处于近乎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无法同纷繁复杂的外界沟通。
在发现自己无法融入现实生活的时候,木月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而直子在木月死后一直在拼命挣扎,想从木月之死的阴影中走出,想敞开胸怀接纳更丰富的世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
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1987年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
作者介绍:
村上春树于1949年1月12日出生在日本京都市伏见区,为国语教师村上千秋、村上美幸夫妇的长子。出生不久,家迁至兵库县西宫市夙川。
其曾在著作《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中提到:“我生在关西长在关西,父亲村上千秋是京都一和尚之子,母亲村上美幸是船场一富裕商家之女,可说是百分之百的关西种。
“受家庭熏陶,村上春树非常喜欢读书。1955年4月,入西宫市立香栌园小学就读。身为国语教师的父亲有意识培养村上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兴趣,但他却始终未能入道,相反对西方文学却情有独钟。
1961年4月,入芦屋市立精道初级中学校就读,然而这位读书少年却不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进入中学后,村上常因不用功而挨老师的打。
后来他承认当时自己内心相当叛逆,“不想学的、没兴趣的东西,再怎么样都不学”。读高中后村上的逆反心理更严重了。
整日和女生厮混,抽烟、逃课,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个“问题少年”。但村上的文学素养很高,他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还翻译自己喜欢的美国惊悚小说。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村上疯狂地迷上了爵士乐,常常饿着肚子将午餐钱省下来买唱片——他对爵士乐的痴迷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村上虽然刻画的是游弋于社会主流或主体人群之外的“边缘人”,但边缘人的感受和心理未必就是边缘感受,边缘心理。
不错,村上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不去公司上班,不求出人头地,不想升官发财,更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只是蜷缩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喝啤酒、听音乐、看外国小说。
但这个小房间并非与世隔绝,只是与外部世界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罢了。而他那特立独行的自尊与傲骨、应付浮燥驳杂世界的淡泊与从容,对物质利益的漠视与超脱。
以及对世俗和市侩的反感和拒斥,却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所缺少的宝贵的东西。日本文学评论家岛森路子说过:“是我又不是我,是现实又非现实,是虚构又非虚构。
精神视野中有而现存世界中无却又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通——村上春树一直在写这样的东西,这样的现代神话”。“……这似乎既是作家个人的世界观。
又是我们这个时代共通的感性”。一言以蔽之,村上写出了边缘人的社会意义。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引起广大读者,包括主流读者的共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挪威的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这是村上春树的作品 《挪威的森林》里的一句话。
《挪威的森林》是披头士的歌,也是伍佰的歌,是村上春树的小说,也是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圣经’与内心最隐秘的花朵。
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
其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
日本的许多作家在小说里会表达“徒劳”的主题。村上春树长篇爱情小说《挪威的森林》讲述了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可以说在《挪威的森林》里写的,是寻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徒劳。
《挪威的森林》里无处不在的压抑感,大多来自于面对徒劳的无奈。
渡边对直子毫无保留的爱,全身心的付出,甚至让她在二十岁那天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欲望和高潮,可是,他仍然无法进入她的内心。
直子始终如一地爱着木月,木月死了,她的心就封闭了,不愿意任何人进去她的里面,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她彻底锁住了自己。这把锁,没有人能打开,也屏蔽了理解的机会。
渡边一直不愿意放弃直子。他本身并不是一个顽强的人,但他试图变得顽强;他本身并不算是个很成熟的人,但他为了直子而用力成长。但这一切的努力,都被阻隔在“理解”的鸿沟之外。
虽然直子知道,”死了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但她仍执着于死去的木月;直子知道她需要“肩膀放松,身体变轻”,但她没有办法做到,因为只要一放松就会土崩瓦解。
自身的“知”和“行”之间尚且存在着巨大的距离,又谈何与他人的理解呢?他人的安慰、体贴、认同,又能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这是《挪威的森林》所表达的意义之一——“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相互理解,是“宿命式的不可能。
笔者认为《挪威的森林》算是村上春树文学世界的一个异类,因为它缺少很多超现实的构想,既没有羊男和海豚宾馆,也没有从画里显形的骑士团长和一个叫乌鸦的少年。
这部在披头士歌曲的影响下诞生的小说,没有什么特别的隐喻和象征,所涉及到的无外乎爱情、性、理解、宿舍、悲伤、死亡、欲念、错过、离别、孤独、音乐……这些都是如今城市生活里最稀松平常的一切。
也许正是因为回到了现实生活,才让《挪威的森林》成为无数男女青春的航船。
自我救赎
自我救赎的前提是自我的迷失,这种迷失带有青春期的普遍性,这也是小说《挪威的森林》持续人气的原因之一。就如有16岁的幻想少男少女的存在就有琼瑶热一样,有青春迷悯的少男少女存在,就有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读者。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大多是青春期迷失了自我的典型。无法确定自己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的19岁左右的渡边迷失了;对什么都不明白,甚至表达都有困难的20岁直子迷失了;永远17岁的木月迷失了;“头脑的螺丝不知飞到哪里去了”的玲子迷失了;永泽、初美也都在青者期迷失了自己。恐怕只有绿子不曾迷失自己,对于绿子来说,她有的只是寂寞,是将那一颗颗紧闭的心灵之门敲得“咚咚”的冲动。对作者村上春树来说,绿子是一片绿洲,是青春的沙漠上拯救干涸的希望。她有的只是痛苦,是护理病人和夜书屋中不断劳作的痛苦。一如基督耶稣,是作者悬设的拯救者。拯救者是蒙着痛苦来摆脱迷茫的陷阱的。当然,绿子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耶稣,她的身上还有那种来源于本我的快乐。
但是对这种青春期迷失的救赎,作者却给出了相同且简单的方式,即恋爱、友情、逃避和幻想,这种简单而相同的方式,在一些人身上收获了成功,在另一些人身上却收获了失败。木月选择了直子的爱情和渡边的友情进行自我的救赎,收获的是死亡。直子选择的是渡边的爱情和玲子的友情还有逃避,但终因她是木月的一部分,对木月的死负有直接责任这无可救赎的理由而仍旧收获的是死亡是失败。与此相对,玲子选择的是丈夫的爱情,也没有成功,住进了“阿美寮”疗养;选择了“阿美寮”的逃避,也没有成功,在这里一住八年;选择了直子和渡边的友情,并且抱着不愿在“阿美寮”待到“发霉”的决心,冲出了迷失的沙漠。回归到了人间,取得了救赎的成功。
虽然村上春树一再刻意完成对意义的消解,但是从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出场人物的自我救赎的成功与否中我们看到,玲子和渡边的自我救赎成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对他人的救赎中完成了自我的拯救。这也是小说《挪威的森林》未曾消解掉的意义。青春述茫的救赎之路不是两性的情爱,而是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这是因为这一切的根源,并非人的自然属性所致,而是人的社会属性使然,是这个冰冷冷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作祟。
孤独
年轻一代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少,他们很容易迷失在丰富的物质世界中,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迎接现实世界的挑战。他们不再面临困难,相互之间难以交流,这不仅仅是日本的现状,在世界范围都可以看到年轻人自我封闭,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她最初的恋人木月所以采用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无非是两人一直处于近乎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无法同纷繁复杂的外界沟通。在发现自己无法融入现实生活的时候,木月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而直子在木月死后一直在拼命挣扎,想从木月之死的阴影中走出,想敞开胸怀接纳更丰富的世界;书中有对直子所在的疗养院优美自然风光的大段描写,在这个如诗如梦的意境中,出色地烘托和渲染了直子心中渴望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心灵世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个世界对于直子只是一个梦,尽管直子在这个梦中挣扎,但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使直子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灵魂挣扎得更辛苦,最后只能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逃避这种痛苦;就连活泼好动的绿子,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感觉被抛弃的孤独,不止一次诉说。而主人公渡边,心里更是始终怀抱巨大的孤独在人生旅途中踽踽独行。作家以苍凉悲壮的笔触着意刻划渡边与直子之间委婉缠绵的精神苦恋。“直子用她纯朴火热的爱情、以身殉情的悲剧人生,抒写了一代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炼狱般的精神历程”。
当渡边和直子一同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陌生人群中,成长的创痛隐隐浮现,身旁汹涌而过的车流和喧闹的市声带着城市的气息,周遭全然陌生的人群构成了空旷又拥挤的环境,都市人焦灼、空虚的内心世界,迷乱、脆弱的生存状态,在作者举重若轻的叙述背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
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日本著名作家,生于京都,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三十岁登上文坛,曾获谷崎润一郎等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深具影响,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村上春树以62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外国作家富豪榜第4位。
寂寞的生活,寂寞的一个人,寂寞的没有爱而更加寂寞.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寂寞.没有想爱的人或者失去所爱的人才会拥有绝对真实的寂寞,<<挪威的森林>>与其说是讲什么温情悲伤的爱情故事还不如说是在讲一个人的心怎么变的孤独寂寞的.
男主角说过那句"有时没有身体的温度就寂寞的受不了"我到现在也忘不了,若可以寂寞到如此那心里有多么空洞简直让人不敢想像.
在城市中的万万千千的人,没有自己注意的,找不到同类的人类在承受的痛苦庞大到窒息.
他看着爱的人最后在自己生命中消失,甚至最后变的有些麻木,哀莫于次.
活下来在没有她的世界里,伤痛无法愈合,纵使有了其他可以依赖的,但那种心情始终是没有办法忘记的.
活在没有她的世界是莫大的悲哀.
死去的人是残酷的.
文章标签:
上一篇:陈亮的梅花中的重点词语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