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发展的情况怎么样?
中国北方水稻生产特点?
二是北方昼夜温差大,温、 光、水资源分布与水稻生长发育基本同步。白天高温,利于养分 制造,夜晚低温,利于养分积累,特别是水稻成熟期间秋高气爽,利于优质米形成。
三是北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较少,冬季严寒,病菌、害虫越冬困难,威胁水稻的病虫害较轻。因而在同样肥水 条件下,不仅产量高于南方,而且容易生产无公害稻米、绿色食品稻米和有机稻米 从自然条件分析,北方地区发展水稻的限制 因素是水资源不足,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 ~8月,常出现干旱缺水 的局面,影响水田面积进一步
①中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但人口多,消费量大,商品率低。
②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也低。
③我国水稻种植规模小,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形式、以小农经营方式为主的农业生产类型。
④没有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我国为季风气候区,水利工程量大。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投入劳动力多,集约化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科技含量低,我国的水稻生产与东南亚的水稻生产情况基本相同。
而日本的水稻种植业和我们却大不相同,日本的水稻机械以中小型、精制为主。农业机械的制造质量高,性能先进,不断有更先进的农机产品出现。目前插秧机普及率已达99.8% 。
1.自然因素
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水稻种植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日夏养花网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等。西汉时期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时期的600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师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我国稻种资源丰富,至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中国水稻种植业生产特点有什么?
①中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但人口多,消费量大,商品率低。
②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科技含量日夏养花网也低。
③我国水稻种植规模小,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形式、以小农经营方式为主的农业生产类型。
④没有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我国为季风气候区,水利工程量大。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投入劳动力多,集约化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科技含量低,我国的水稻生产与东南亚的水稻生产情况基本相同。
而日本的水稻种植业和我们却大不相同,日本的水稻机械以中小型、精制为主。农业机械的制造质量高,性能先进,不断有更先进的农机产品出现。目前插秧机普及率已达99.8% 。
水稻的发展史
我想能用稍微简洁明了的文字把水稻的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水稻的改革转变给写出来水稻的发展史:
1、1964年,袁隆平先生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开展不育系选育研究。
2、1973年,三系(日夏养花网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杂交稻配套成功。杂交稻的培育与应用,使我国水稻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1987年,袁隆平提出发展杂交稻的战略目标,并指出杂种优势利用与植株形态改良相结合可作为培育我国超级杂交稻的重要技术路线。
4、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机构提出了超级稻这个概念并启动了超高产育种计划。
5、1996年,tOzmQwxvLd我国农业部组织实施了“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开展株型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杂交稻研究。
水稻的繁殖方式:
进行催芽首先的第一步就是晒种,选择一个天气晴朗将水稻种子暴晒一两天,但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在种子放置在水泥地上,这样会将种子直接晒死,最好准备一块苫布,将种子均匀的摊在上面,晒种时是不是翻动下,确保晒得均匀。
晒种可以增加种子的透水和透光性,还有杀菌的作用。晒种完成后,将种子放置在一个干燥、阴凉的地方放凉备用。
晒种后就是开始选种,选种主要是选取优质的种子,剔除劣质种子,这样在播种后才能使秧苗生长健壮、整齐。可用清水选种,先将种子浸泡在水中,待种子吸水后会下沉,而空壳种却会上浮,这样就可选取颗粒饱满的优质种子,提高发芽率。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日夏养花网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文章标签:
上一篇:快快快,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