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怪哉虫的来历是什么?

2022-07-06 06:59:28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72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怪虫,分别叫什么名?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怪虫分别是怪哉、蜮、青蚨和酒虫。这四种虫子都是出现在古书古籍中的,后来被人们统称为四大怪虫,但是实际上这四种怪虫是否真实存在还有待考量。

怪哉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是与汉武帝有关的。秦朝时期,统治者暴虐,让很多无辜百姓深感恐惧,但是他们又无可奈何,只能仰天长叹:“怪哉!怪哉!”是为了质问上天“这是为什么!”后来便有了这个怪哉虫,一直存留到了汉朝,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发现了这种虫,便问身边的人怎么办,有人说酒可以解愁,也可以用来对付此虫,于是汉武帝就用美酒浇灌这只虫,虫子果然就消失了。

蜮的传说就更加古老了,最早是出现在《诗经》里。传说这种虫子的嘴十分尖锐,而且可以存放沙子然后反弹出来,它们会躲藏在浅水处,发现有人就用沙子弹射他们,而它们的口水是有毒的,被射中的人都会生病或者死亡。后来的成语鬼蜮伎俩也是因此虫而来的,用来形容那些卑鄙下作的手段。

青蚨是被记录在《鬼谷子》中的一种虫子,据说能将花出去的钱还回来。用法是将青蚨的血分别涂抹在两颗钱币上,一颗为母,一颗为子,如果你只花其中一颗,把另一颗留在身边,那么花出去那颗钱币就会悄悄飞回来,因为这个典故,青蚨还成为了古时候钱的别称。

酒虫则是出现在《聊斋志异》中的一种虫子,长在人的身体里,能够吸收掉人喝进去的所有酒精。因此,体内长了酒虫的人,就能做到千杯不醉了,古时候人们喝酒的时候遇到酒量好的人,就会指着人家的肚子说:“你的肚子里长了酒虫!”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怪虫的名字分别是怪哉,蜮 ,青蚨和酒虫。这些怪虫在传说中,各个奇妙无比,神奇得超乎想象,但是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日夏养花网的。
古代传说中的四大怪虫是:怪哉、蜮、青蚨 、酒虫。 这些虫子都是古人虚构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些神话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因为是传说,所以可能都没有见过,这个也可能是虚构的,所以四大怪虫也可能不存在但是有名字:怪哉,蜮,酒虫,青符
怪哉,汉武帝有次出巡甘泉宫,路上遇到一种怪虫,此虫红色,有头有耳、有鼻子有眼儿。
蜮,传说是形似甲鱼三足的虫。还有就是青蚨和酒虫。

这是什么虫子?

这是SoJpJr蠼螋一种杂食性昆虫,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常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



据说这种动物会钻进人的耳朵里,切断人的脑神经,让宿主无法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威胁。将产卵的雌蠼螋,会通过它的螯,把自己附着在人体上。在午夜时分,当人睡着的时候,蠼螋就会爬进人的耳朵里,一直钻入人的大脑。接着蠼螋会小心的切断人的颅神经,让可怜的宿主无法察觉。它会产下上千枚卵,4天后,这些幼虫会孵化出来,以柔软的脑组织为食,此时宿主已经完全疯狂,最终极为恐怖的死去。



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因为这种动物喜欢狭小的空间,而人的耳朵正好符合这一特点。但其实这种动物和别的动物是一样的,都无法钻进人的耳朵里,但这个传说一传就是上千年。所以这个传说一直存在的话,人们对它的恐怖就不会消失。



蠼螋进耳朵繁殖仅仅只是个谣言,不具备科学依据,原因是:

1、再凶残的的虫子也只能咬破人的鼓膜及耳内软组织但不会进入大脑,原因是大脑周围有坚硬的骨头保护。也就是说,大脑是长在由多片骨头围起来的空腔里。



2、这个谣言只是来源于蠼螋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耳虫”,而耳虫的得名是因为蠼螋的翅膀完全张开时像人的耳朵。

3、蠼螋的巢穴一般在石头下方或者泥土中,绝不可能钻到哺乳动物的身体里,它们尾部的夹子仅仅是用来保护、捕食、交配而已。

老早说是剪刀虫。其实没什么危害性的虫子。

老早中学写的一片作文就是这个。还算是益虫吧

怪哉虫,是国共两党所所残杀的百姓冤魂所化,用酒一浇就会消逝!

这是什么虫子

 

这是蠹鱼,这种虫子身披银灰色细鳞,腹部末端有尾须三根,行动十分迅速,稍一有声音,便像鱼一样敏捷地溜掉。平时生活在温、湿的地方,是一种夜出性昆虫,遇光便受惊逃,常以旧报纸裱糊墙壁干了的浆糊、胶质为食。对书籍、衣服、裱糊的字画、箱、笼等均加为害,也常以人们不太翻动的旧伞及堆满灰尘的贮藏品取食为窝。家庭中蛀害羊毛衫、毛呢服装的衣鱼为毛衣鱼。

毛衣鱼雄虫体长9~13毫米,黄铜色,背面披有微黑色鳞片,尾端除尾须三根外,另有复刺二对。雌虫个体大于雄虫,产卵管很长,如果体长13毫米时,产卵管则有3毫米长。毛衣鱼成虫性活泼,雌虫将卵散产或成块地产在贮藏食品附近,初龄幼虫身上无鳞片。一年发生数代,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或密闭的场所。

危害物有丝绸、毛料、衣服、布匹、纸张、花生、芝麻,甚至中药材等。危害羊毛衫及呢绒服装时,蛀孔光洁,不见虫粪,形状圆形或不定形。圆形直径约l~2毫米。
蚰蜒。触碰的话,腿易断,断下来的腿会动弹。它的动画形象在葫芦娃里有。
怪哉虫,是老蒋所杀百姓冤魂所化,用酒一浇,就会消逝

衣鱼

(昆虫纲动物)

编辑 讨论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日夏养花网审核 。

衣鱼,亦称剪刀虫、蠹鱼、璧鱼、燕尾虫等,是一类较原始的无翅小型昆虫,属缨尾目、衣鱼SoJpJr科,全世界已知250种左右,我国已知20余种。 [1]  该虫不仅是室内干储物的蛀虫,更是各地图书馆里普遍存在的重要档案图书文物害虫。在我国,图书馆里常见的种类有毛衣鱼(Ctenolepisma villosa)、台湾衣鱼(Lepisma serricom)、家衣鱼(Lepisma saccharina)等。 

是一类真正的无翅昆虫。

体长4~20mm,狭长,背腹扁平,常多鳞片和毛。触角长丝状,复眼分离,口器咀嚼式,上颚有前、后2个关节突与头部相连。腹部11节,第7至第9腹节有成对刺突和泡囊,第11节具1对尾须和正中尾丝,长而多节,雌虫产卵器发达。 [1] 

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只是形体较小。

卵椭圆形,长0.8mm,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编辑

此虫一般每年1代,在适温条件下,每代只需3个月。

衣鱼

成虫交尾后即可产卵,卵散产于板缝、图书、档案的纸缝中。每雌产卵6~10粒。卵经35~40天孵化,孵化后的若虫即可取食。喜黑暗潮湿,白天多隐于寄主的缝隙中,晚上出来活动。性活泼敏捷。在温暖的房间终年可见。温度低于4℃时不活动。成虫耐饥力强,在没有食物的条件下可存活300~319天,危害状为层状取食。生长发育适温22~28℃,适湿75~95%。 [3] 

滋生环境

衣鱼的孳生地为书柜、书架、书捆、地板缝、旧书堆间隙及旧书中。衣鱼具负趋光性,因此常躲藏在黑暗处,昼伏夜出。衣鱼对温、湿度反应敏感,适宜衣鱼孳生的环境温度为16℃ ~30℃,相对湿度为75%~95%。当温度和湿度不适宜毛衣鱼孳生时,衣鱼就会向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中迁移。 [2] 

食性

衣鱼的食谱广泛,诸如谷物、成品粮、中草药材、室内尘中的有机质、照片、纸张、浆糊、胶水、棉布、动物皮毛、丝绢纤维和人之皮屑等富含蛋白、糖类和微量元素的物质。衣鱼幼虫与成虫在食性特点方面相似,含糖丰富的食物对其更具有诱惑力。[2] 

繁殖

衣鱼的繁殖能力较强,交配在夜晚进行,

衣鱼

雄虫产精胞于其孳生的缝隙中。雌虫摄取精胞并在体内完成受精。若温、湿度适宜,雌虫就会选择隐蔽的缝隙进行产卵。环境温度不同,孵化时间不同。衣鱼从幼虫到成虫约需4~6个月。温度变化频繁或温度过低,幼虫发育为成虫约需1~3年。衣鱼的发育为半变态,幼虫到成虫要蜕皮8次,成虫期仍脱皮,多达19~58次,寿命约2~8年。 [2] 

传播

衣鱼

衣鱼可随器物搬迁而传播,当书柜、书架、书箱搬运时,其中成虫、幼虫、卵可随之传播到异地。衣鱼也可随图书的借阅而扩散,书中的毛衣鱼随图书到教室、宿舍和家庭,成为这些环境中的储藏害虫。其次,衣鱼在某孳生环境中,若环境适宜其孳生,虫口密度迅速增加,衣鱼也会因虫口密度过高,相互争夺生存空间而相残,部分毛衣鱼因其而向周围环境中扩散。此外,衣鱼也可因气候或生境不利其孳生而主动迁徙。 [2] 

天敌

衣鱼的天敌有地蜈蚣(Forficula auricularia)、蜘蛛(Spider)、跳蛛(Jumping Spiders)、擒螨(Cheyletoidea)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地蜈蚣,专门捕食衣鱼。 [2] 

防治

编辑

由于毛衣鱼的食性杂,隐蔽场所多,行动敏捷,因此防治起来困难较多。主要应集中做好以下几点:

(1)摘好库内外的环境卫生,清理腐烂潮湿的物品和翻扫不经常裸露的表面,从而减少毛衣鱼的产卵栖息场所和产卵数量,降低虫口数量。

(2)控制好库内温湿度。毛衣鱼发育适宜温度为22~28℃,湿度为75~95%。因此库内温湿度最好避开毛衣鱼发育的最适温湿度。

衣鱼

(3)在日夏养花网库房的门窗周围,档案柜架的腿周围适当撒些粉状杀虫剂,如:百虫灵等。液状杀虫剂也可以。这样可以切断毛衣鱼活动和出入库的路线,减少其危害面积和范围。

(4)如果有必要可以放一些驱虫药。市面上的药很多,也鱼目混杂,因此要选择可靠厂家的产品。

(5)大面积发生危害时,除了对档案进行消毒处理外,还要进行空库房消毒,这些工作可以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总之对毛衣鱼的防治关键在于防,将隐患消除,避免亡羊补牢。 [4]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怪哉虫的来历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82316.html

上一篇:设施栽培施肥技术怎样实行?

下一篇:谁能帮我听听这个是什么调的曲子,中间有没有变调啊!拜托!!!!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