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天四川有一种黑色的小飞虫,被咬后起包,奇痒无比这种虫叫什么
一种极小的黑色飞虫 跟蚊子一样 会叮人 很厉害 是什么啊
那种小飞虫极其小 很难发现,可是叮人的能力比蚊子还厉害,我被一次叮了十几下,都是大包,一直发现不了它,那是什么虫啊。家里到处都是小飞虫,比蚊子还讨厌,学会这招,几分钟全部都消灭,生活小窍门,生活小妙招,希望大家会喜欢,谢谢
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谁知道吗?
四川话,一种夏天的小蚊子,叫“麦蚊”或是“默蚊”不太清楚,学名是什么??
四川的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 我想知道学名 叫“麦蚊”或是“默蚊”不太清楚,学名是什么??生物学分类怎么分的??就是“界,门,纲,目,科,属,种”那个分法,它是什么?这种蚊子学名叫蠓。
蠓为双翅目,蠓科。蠓的口器为刺吸式,中胸发达,前、后胸较小,胸部背面呈圆形隆起。翅短宽,翅上常有斑和微毛,其大小、颜色、位置等为分类依据。蠓的种类繁多,全世界已知4000种左右,中国报道近320种。蠓的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成虫体小约1~4mm呈黑色或褐色,常孽生水塘、沼泽、树洞、石穴的积水及荫蔽的潮湿土壤,寿命约1月,以幼虫或卵越冬。
扩展资料
蠓的生长习性:
蠓科种类繁多,嗜食性广泛,各亚科间食性有别,在不同的种类有一定的倾向性,有的种类嗜吸人血,有的种类嗜吸禽类或畜类血。绝大多数种类的吸血活动是在白天、黎明或黄昏进行。
但常见的勒蠓属、库蠓属和拉蠓属,刺吸哺乳类的血液为主,有少数刺吸鸟类血液。蠓吸血一般没有严格的选择性,但有的种类也有倾向性,如陈旧库蠓等主要吸牛、马、猪的血,孝库蠓主要吸家禽的血;也有的蠓种刺吸禽血等。这些吸血雌蠓须吸足血后,卵巢方能充分发育。
形态
成虫头部近球形。复眼发达,呈肾形。雄蠓两眼相邻接,雌蠓两眼距离较远。触角丝状,分15节。在触角基部之后有单眼1对。口器为刺吸式。中胸发达,前、后胸较小,胸部背面呈圆形隆起。翅短宽,翅上常有斑和微毛,其大小、颜色、位置等为分类依据。足细长。腹部10节,雌蠓有尾须1对;雄蠓的第9、10腹节转化为外生殖器(图20-20)。
图20-20 蠓生活史
生活史与生态
蠓是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图20-20)。
卵:长纺锤形,长约0.5mm,表面有纵列突起的小结节。卵产出时为灰白色,渐变深色。在适宜的温度下,约经5天孵化。
幼虫:细长,呈蠕虫状。分为4龄,一蛉幼虫长近1mm,四龄幼虫约5~6mm。头部深褐色,胸、腹部淡黄色。各体节有短毛,最后一节的毛较长。幼虫生活于水中泥土表,以菌、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为食。在271℃时,22~38天化蛹。
蛹:分头胸部和腹部,体长2~5mm。早期淡黄色,羽化前呈深褐或黑色。头胸部前端有眼1对,背面有呼吸管1对。腹部具刺和结节,最后一节有两个尖突。蛹不活动,可见于水中或稍有积水的淤泥中,约5~7天羽化。
雄蠓吸食植物汁液,仅雌蠓吸血。雌蠓吸血范围较广,在不同的种类有一定的倾向性,有的种类嗜吸人血,有的种类嗜吸禽类或畜类血。绝大多数种类的吸血活动是在白天、黎明或黄昏进行。成虫多栖息于树丛、竹林、杂草、洞穴等避风、避光处。当温度、光照适合且无风时,成虫即成群飞出。蠓的飞行能力不强,一般不超过0.5km,其活动范围限于栖息地周围300m内。吸血蠓类交配时常有群舞现象。交配后吸血,约3~4天后卵巢发育成熟产卵。通常雌蠓一生产卵2~3次,一次产卵量约50~150粒。
蠓生活史所需的时间与温度关系密切。在夏季约需一个月,通常一年可繁殖2~4代,视种类与地区不同而异。雄蠓交配后1~2天便死亡,雌蠓的寿命约一个月。一般以幼虫或卵越冬。
与疾病的关系
蠓叮吸人血,被叮咬处常出现局部反应和奇痒,甚至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更重要的是蠓可传播多种疾病。目前已知蠓可作为18种人畜寄生虫的媒介和可携带20余种与人畜有关的病毒。在我国,蠓与人体疾病的关系了解得尚不够清楚。在福建和广东,曾于自然界捕获的台湾拉蠓体内分离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但该蠓是否可作传播媒介,尚有待证实。
防制
蠓的种类多,数量大,孳生范围广泛,防制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进行。
1.在有吸血蠓类地带野外作业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可涂擦驱避剂,或可燃点艾草、树枝,以烟驱蠓。
2.在人口聚居区,应搞好环境卫生,填平洼地,消灭孳生场所;对成蠓出入的人房、畜舍和幼虫孳生地的沟、塘、水坑等环境用二二三、马拉硫磷或溴氰菊酯等进行滞留喷洒。
3.出现局部肿、痒时,可用10%碱水或氨水或用清凉油擦拭。
四川有一种俗称“麦蚊”的小飞虫,学名是什么?
四川有一种俗称“麦蚊”的小飞虫,学名是吸血蠓。
吸血蠓的种类在全世界已知有一千多种,我国已知也已有约150种。它们虽然体小而不善飞但吸血凶恶。由于其孳生数量大,常成群叮咬,又且无声使你防不胜防,叮咬以后又决不撒嘴,直至吸满肚子,才畅然飞去。由于其叮咬时分泌的酸性液体极有刺激性,对某些反应过敏的人来说更是奇痒难熬,妇女和儿童以及非本地居民尤其反应更强烈,往往由于搔破皮肤引起感染,形成溃疡、红肿,行动都十分不便。蠓还能传播很多人、畜疾病。据统计蠓还能传播下列疾病:鸡痘、马癣、牛流行热、非洲马瘟、牛出血热、禽类疟虫病、丝虫病、马脑炎、兰舌病、卡他性绵羊热、土拉伦斯病及引起马、牛的早产、死产、怪胎等。
有吸血习性的蠓侵袭人畜,传播疾病,作为病原体的宿主,是一类重要的医学昆虫。蠓类吸血可引起皮肤红肿,奇痒难忍,搔破之后可因感染而形成大片溃疡。有很多种类是丝虫病的中间宿主。在中国,曾从TW拉蠓体内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在苏联,曾从库蠓体内分离出土拉伦斯病菌;在美国,曾从库蠓体内分离出东方型马脑炎病毒。此外,非洲马瘟、绵羊蓝舌病、鸡痘、马癣、牛流行热等均可由蠓类传播。
蠓类个体小,飞翔无声,常群聚叮咬人畜。防治的办法,除对孳生地进行清除外,主要是采取防护措施,如用防蚊油涂擦皮肤,用网孔小于3/4毫米的蚊帐、蚊帽等进行保护。 蠓为全BT昆虫。成虫体长约2~5毫米,黑褐色。头部近球形,复眼发达,触角丝状,吸血种类口器发达,但比蚊虫的口器短。胸部背面略隆起,前翅大,库蠓属前翅多淡色或有暗斑,后翅成平衡棒,腹部10节。雌蠓有受精囊和一对卵巢。仅雌蠓吸血。雄蠓尾端的外生殖器的构造因种类而异。蛹为裸蛹,分头、胸、腹 3部,体前方背面有一对呼吸管。幼虫呈蠕虫状,上颚和咽发达,在水中作螺旋运动,行体壁呼吸。卵呈长纺锤形,长为宽的4倍以上(见图)。
吸血库蠓类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出来活动,大量活动时形成群飞,雌雄交配以后,雌虫必须吸血才能使卵发育成熟,雌虫吸血1次可达0.05毫升,雌虫一生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50~150粒。吸血后的雌虫在20~28℃时,经3~4天后卵成熟,卵多产于富有有机质的潮湿土壤、水塘、树洞、水洼等处,GoVoEQMO一般在急流中或月光曝晒处不产卵。卵经3~5天到 2周孵出幼虫,再过10天化蛹。越冬幼虫可经5个月化蛹,蛹5天羽化出成虫,成虫寿命约1个多月。
蠓类成虫平时隐蔽于洞穴、杂草等避光和无风的场所。下雨时不活动。对活动最适宜的风速是 0.5米/秒以下,风速达1.5~2米/秒以上即减少或停止活动。雨前如果闷热则活动较烈。完全黑暗时停止活动。活动半径一般200~300米。每年发生代数1~4代不等。
中GoVoEQMO国很早就有关于蠓类的记述。唐朝著名诗人元稹曾说它“有毒能成痏,无声不见飞”;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蜀中小蚊名蚋子,又小而黑者为蟆子,微不可见……能透衣入人肌肤成疮毒,人极苦之”,他所说的蟆子肯定是指吸血蠓类。
有吸血习性的蠓侵袭人畜,传播疾病,作为病原体的宿主,是一类重要的医学昆虫。蠓类吸血可引起皮肤红肿,奇痒难忍,搔破之后可因感染而形成大片溃疡。有很多种类是丝虫病的中间宿主。在中国,曾从TW拉蠓体内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在苏联,曾从库蠓体内分离出土拉伦斯病菌;在美国,曾从库蠓体内分离出东方型马脑炎病毒。此外,非洲马瘟、绵羊蓝舌病、鸡痘、马癣、牛流行热等均可由蠓类传播。
蠓类个体小,飞翔无声,常群聚叮咬人畜。防治的办法,除对孳生地进行清除外,主要是采取防护措施,如用防蚊油涂擦皮肤,用网孔小于3/4毫米的蚊帐、蚊帽等进行保护。 蠓为全BT昆虫。成虫体长约2~5毫米,黑褐色。头部近球形,复眼发达,触角丝状,吸血种类口器发达,但比蚊虫的口器短。胸部背面略隆起,前翅大,库蠓属前翅多淡色或有暗斑,后翅成平衡棒,腹部10节。雌蠓有受精囊和一对卵巢。仅雌蠓吸血。雄蠓尾端的外生殖器的构造因种类而异。蛹为裸蛹,分头、胸、腹 3部,体前方背面有一对呼吸管。幼虫呈蠕虫状,上颚和咽发达,在水中作螺旋运动,行体壁呼吸。卵呈长纺锤形,长为宽的4倍以上(见图)。
吸血库蠓类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出来活动,大量活动时形成群飞,雌雄交配以后,雌虫必须吸血才能使卵发育成熟,雌虫吸血1次可达0.05毫升,雌虫一生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50~150粒。吸血后的雌虫在20~28℃时,经3~4天后卵成熟,卵多产于富有有机质的潮湿土壤、水塘、树洞、水洼等处,一般在急流中或月光曝晒处不产卵。卵经3~5天到 2周孵出幼虫,再过10天化蛹。越冬幼虫可经5个月化蛹,蛹5天羽化出成虫,成虫寿命约1个多月。
蠓类成虫平时隐蔽于洞穴、杂草等避光和无风的场所。下雨时不活动。对活动最适宜的风速是 0.5米/秒以下,风速达1.5~2米/秒以上即减少或停止活动。雨前如果闷热则活动较烈。完全黑暗时停止活动。活动半径一般200~300米。每年发生代数1~4代不等。
中国很早就有关于蠓类的记述。唐朝著名诗人元稹曾说它“有毒能成痏,无声不见飞”;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蜀中小蚊名蚋子,又小而黑者为蟆子,微不可见……能透衣入人肌肤成疮毒,人极苦之”,他所说的蟆子肯定是指吸血蠓类。
南方有种黑色会飞的小虫子,身长不到一毫米,停在人的皮肤上吸人血,完了就是一个包,奇痒。求其学名?
根本看不清它长什么样,连翅膀都很难看清,看起来就是一个点。四川部分地区称之“mng mng 子”。科:蚋科
尺寸:体长1~4毫米
种数:1500种
墨蚊身体粗短,背部隆起。雄性以花蜜为食。大部分雌性以鸟类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血液为食,叮咬起来很疼,并有毒性。此种昆虫常出现在天气炎热的午后,并且喜欢成群出现,吸附与人体上进行叮咬。喜欢有树木草丛的地方,在农村尤其GoVoEQMO普遍。
蠓虫属昆虫纲、双翅目、蠓科。俗称“小咬”、“墨蚊”或“蠓柏子”,口器为刺吸式,种类繁多,全世界有400多种,我国吸血的蠓约有200余种,其中以库蠓、蠛蠓、细蠓与人的关系较大。蠓的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成虫体小约1~4mm呈黑色或褐色,常孽生水塘、沼泽、树洞、石穴的积水及荫蔽的潮湿土壤,寿命约1月,以幼虫或卵越冬。
症状体征: 蠓叮吸人血时,被叮咬部委可出现局部反映和奇痒,严重时引起全身性过敏。蠓可传播多种人畜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由于蠓飞行不高,常叮咬小腿、足背或前臂、两耳、面部等露出部位,皮疹疏散分布,自觉奇痒难忍,被叮咬部位的皮肤可出现两种类型的损害,一种是速发型风团,中央有叮咬的痕迹,半小时内达高峰,24h内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另一型为迟发型风团,于叮咬后12~24h内发生水肿性红斑,以后变成风团,中央有绿豆大的瘀点或丘疹,有的可变成水疱,严重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或全身性风团及大片瘀斑,常因搔抓、热水烫洗或下田劳动,杂草污泥的刺激而糜烂、渗出或继发感染,日久形成湿疹样皮炎,个别患者可形成结节性痒疹样的损害。在反复发生2~3年后可产生免疫力,虽再遭蠓叮咬也不发病。因此蠓叮咬后发生的皮炎多见于对它无免疫力的人群,生长在蠓区的居民或农村山区的人,多数被蠓叮咬后不出现任何反应。
疾病病因: 蠓虫在夏秋两季最为常见,无论是白昼或黄昏常密集成群飞舞于树林、田野、草地、洼地及住宅附近,一般距地面一米以下飞行,活动范围不大,每年4~5月及9~10月是蠓繁殖季节。雄蠓不吸血,仅雌蠓吸人和禽、畜血,有的蠓嗜吸人血。
病理生理:以喙器刺入皮肤吸血,叮咬时很贪食,惊动它时也不离去,直到吸饱时才飞去。蠓不仅吸血损伤皮肤,而且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现已知它是18种人畜寄生虫的媒介,还携带22种与人畜有关的病毒。
治疗方案: 人被叮咬出现局部肿、痒时,可用10%碱水或氨水冲洗或用清凉油擦试。发生皮炎后外搽1%酚或薄荷炉甘石洗剂,如有继发感染应及早给予抗生素或用野菊花、蒲公英煎液外洗。已形成结节可向皮损内注射泼尼松龙或曲安西龙,每周1次,一般2~3次可愈。反应严重者给予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
预后及预防:对蠓孳生地及栖居场所喷洒杀虫剂。下田劳动时穿长袖衣裤及鞋袜,戴口罩,颈部围上毛巾以防蠓叮咬。下田劳动前在皮肤上涂上防蠓药水。
保健贴士:1、在进入树林、草坪等潮湿、阴暗的地方时最好穿长裤、长袖的衣服,将蠓拒之门外。
2、保持住所周围干爽,有充足的阳光,因为阳光照射可使其死亡。住宿时保持室内尤其是厨房水池、卫生间水池和便池的清洁干燥。
3、经常修剪花草树木,清理枯叶,使蠓没有繁殖之地。在人口聚居区,应搞好环境卫生,填平洼地,消灭孳生场所。
4、在有吸血蠓类地带野外作业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可涂擦驱避剂,或可燃点艾草、树枝,以烟驱蠓。
5、住宿环境清除室外500米范围内的杂草,疏通污水沟,填平洼池地,增加光照,保持干燥,清除积水,填塞树洞。
蠓虫叮咬相关药品: 氨水 清凉油 薄荷炉甘石 泼尼松龙 曲安西龙 皮质类固醇
学名:蠓(midge)。属于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的昆虫,俗称“墨蚊”、“人咬”。
科:蚋科
尺寸:体长1~4毫米
种数:1500种
墨蚊身体粗短,背部隆起。雄性以花蜜为食。大部分雌性以鸟类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血液为食,叮咬起来很疼,并有毒性。此种昆虫常出现在天气炎热的午后,并且喜欢成群出现,吸附与人体上进行叮咬。喜欢有树木草丛的地方,在农村尤其普遍。
蠓虫属昆虫纲、双翅目、蠓科。俗称“小咬”、“墨蚊”或“蠓柏子”,口器为刺吸式,种类繁多,全世界有400多种,我国吸血的蠓约有200余种,其中以库蠓、蠛蠓、细蠓与人的关系较大。蠓的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成虫体小约1~4mm呈黑色或褐色,常孽生水塘、沼泽、树洞、石穴的积水及荫蔽的潮湿土壤,寿命约1月,以幼虫或卵越冬。
症状体征: 蠓叮吸人血时,被叮咬部委可出现局部反映和奇痒,严重时引起全身性过敏。蠓可传播多种人畜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由于蠓飞行不高,常叮咬小腿、足背或前臂、两耳、面部等露出部位,皮疹疏散分布,自觉奇痒难忍,被叮咬部位的皮肤可出现两种类型的损害,一种是速发型风团,中央有叮咬的痕迹,半小时内达高峰,24h内消退,不留任何痕迹。
另一型为迟发型风团,于叮咬后12~24h内发生水肿性红斑,以后变成风团,中央有绿豆大的瘀点或丘疹,有的可变成水疱,严重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或全身性风团及大片瘀斑,常因搔抓、热水烫洗或下田劳动,杂草污泥的刺激而糜烂、渗出或继发感染,日久形成湿疹样皮炎,个别患者可形成结节性痒疹样的损害。在反复发生2~3年后可产生免疫力,虽再遭蠓叮咬也不发病。因此蠓叮咬后发生的皮炎多见于对它无免疫力的人群,生长在蠓区的居民或农村山区的人,多数被蠓叮咬后不出现任何反应。
病理生理:以喙器刺入皮肤吸血,叮咬时很贪食,惊动它时也不离去,直到吸饱时才飞去。蠓不仅吸血损伤皮肤,而且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现已知它是18种人畜寄生虫的媒介,还携带22种与人畜有关的病毒。
被蠓咬后,应以消炎、止痒、防治继发感染为原则。
1.立即措施 当被蠓叮咬后,立即用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溶液或氨水外搽,可大大减轻局部反应的程度。
2.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可外搽各种止痒剂,如樟脑、薄荷脑、石炭酸乙醇溶液或洗剂;亦可用1%薄荷炉甘石洗剂。当大批人员被叮咬时,可用热水浸泡。有水疱者可用2%甲紫液涂搽,以防止继发感染。有继发感染时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煎汁外搽。
3.慢性期 该期治疗较困难,可选用手术切除、X线照射、电灼、激光、冷冻等疗法。亦可采用结节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每周1次,一般2~4次可治愈。选用肤疾宁贴膏或皮炎灵膏外贴亦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4.内用药物 某些被咬后症状明显的患者是由于皮肤较敏感所致,可服用抗过敏药物。对皮损广泛者可选用抗组胺制剂内用;对急性期尤以血GoVoEQMO管性水肿型,可选泼尼松内服有良好效果,常在用药1昼夜内迅速消除症状;对泛发性慢性患者可试用沙利度胺内服。对反复发作者可用人工免疫疗法进行脱敏治疗。继发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蠓
文章标签:
上一篇:CRV底盘有漏气的声音,不知道哪里的问题,发动机启动会就会响?
下一篇:卡多利亚兰花与其他兰花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