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园林植物方面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有哪些著名的典籍,他们的作者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YqHVyRRNnu》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多曲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组合,设计曲径、曲桥、曲廊、飞檐翘角等;多变是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灵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YqHVyRRNnu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环顾四周,尽情赏景,以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字浪漫”的观景效果。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上面罗列的一些文化、历史名胜之外,还有诸如革命纪念地、名人故居等,他们以特有的纪念意义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主要园林著作及其作者 主要园林匠师及其作品 著名园林的主人、建造年代 著名园林的地点、主要内容及其景点
跪求这四题答案啊,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做不到啊(2)不详
(3)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4)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http://www.rixia.cc”,“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阴路曲的柳,批把园、嘉实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有东园,中园,西园,园内著名景点有香洲,小飞弘和远香堂,主要集中于中园。
详细见 拙政园当地介绍
http://www.9tour.cn/Scenic/City16/1_Content/
植物类的古典著作
草药类的有《本草纲目》;养生类的有《黄帝内经》,那么植物方面可否有这样经典、权威、全面的古典著作呢?更多的关于植物的描写和记录存在于古代众多的专类书籍文献中。春秋时期出现的《尔雅》一书,主要对《诗经》中的名物进行考订,在“释草”和“释木”两章中,已按类比方式对诗经中记载的植物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同物异名进行了整理。西汉毛亨的《毛诗训诂传》、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日夏养花网,以及三国(吴)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等,在植物名物考证和形态描述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国古代有关植物的专志书籍极为丰富,汉、晋时期,由于对南方热带、亚热带植物不甚了解,将之称为“异物”,出现许多“异物志”类书藉,以东汉杨孚孝著的《异物志》为最早,记载岭南特有植物;至晋代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时,不再以南方热带亚热带植物为怪异,而加以正常的描写和记录,其分类系统在《尔雅》草、木两类基础上增加了果、竹两类,共记载植物80余种植物;在《昆虫草木略》(公元1150年左右)中,植物分类体系稍进一步,分为草(包括菌类、藻类和蕨类)、蔬、稻粱、木和果五类;在《全芳备祖》(公元1256年)中的分类体系增至花、果、卉、草、木、农桑(谷、豆、桑、麻)、蔬和药等类别;而后出现的《群芳谱》(1621年)和《广群芳谱》(1780年)基本都根据应用方式建立分类体系,按照类别形成专谱,每谱包含若干细类;一些有系统性的专论或专谱,如《牡丹谱》、《救荒本草》(记载植物414种)、《菊谱》、《桐谱》,《荔枝谱》和《橘录》等,亦从不同角度提供了我国古代对植物的认识;我国古代许多有关植物的知识在各种地记著作中也得以保留,如《山海经》(成书在公元前500-300年间,记载植物约100种)、《扶南记》、《交州记》、《南越记》、《广州记》、《罗浮山记》、《桂海虞衡志》和《益部方物录》等,广泛记录了各地植物物产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总之,我国古代各种专志类书达数百种之多,内容广泛涉及草木、果树、谷蔬、花卉、竹茶和野菜等等。在著录普通植物方面的书籍中,以清代吴其 著《植物名实图考》为最全面,记载植物1714种,图文对照,对生态、习性、产地、特性和用途等都有较为详尽的描写,可谓我国第一部《中国植物志》。
私奔不错的类书,不过挺枯燥,自己试试行不行吧
中国代表性的古代园林论著有哪些
如题如题,举三四个例子吧。要把年代和作者也附上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唐朝王庆芳的《庭院草木疏》、宋朝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清朝汪灏的《广群芳谱》、民国黄氏的《花经》、近年陈俊愉等的《中国花经》,这些著作系统全面地记载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园林植物概况。
我国古代植物图谱与专著的编撰有哪些成就?
植物图谱是按类编制的植物图集,植物专著是植物领域的专题论著。明清时期的植物图谱和植物专著,展示了这一时期植物学的最高水平。明清时期重要的植物图谱是朱棣的《救荒本草》,科学价值比较高的植物学专著或药用植物志是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
《救荒本草》是我国明代早期的一部植物图谱,它描述植物形态,展示了我国当时经济植物分类的概况。
这两部著作在我国古代生物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实行分封制,于1370年,分封其九子为王,建藩于各战略要地,让他们震慑四方。朱棣被封为吴王。
朱棣年轻时期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
他在云南期间,对民间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他组织本府的良医李佰等编写了方便实用的《袖珍方》一书。
朱棣深知编著方书和救荒著作对于民众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并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开封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作为研究工作的骨干,还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
朱棣大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又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种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进行观察实验。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出色的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和参加者。
朱棣组织和参与编写的科技著作共4种,分别是《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在所有著作中,《救荒本草》以开拓新领域见长,成就也最突出。
《救荒本草》是我国早期的一部植物图谱,是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它描述植物形态,展示了我国当时经济植物分类的概况。
书中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总结。对我国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等科学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救荒本草》分上下两卷,分为5部:草部245种,木部80种,米谷20种,果部23种,菜部46种。其中出自旧本草的138种,并注有“治病”两字,新增加的276种。
《救荒本草》新增的植物,除开封本地的食用植物外,还有接近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太行山、嵩山的辉县、新郑、中牟、密县等地的植物。
在这些植物中,除米谷、豆类、瓜果、蔬菜等供日常食用的以外,还记载了一些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以便荒年时借以充饥。
作者对采集的许多植物不但绘了图,而且描述了形态、生长环境,以及加工处理烹调方法等。
朱棣撰《救荒本草》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把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因此,这部书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救荒本草》在“救饥”项下,提出对有毒的白屈菜加入“净土”共煮的方法除去它的毒性。
这种解毒过程主要是利用净www.rixia.cc土的吸附作用,分离出白屈菜中的有毒物质,是植物化学中吸附分离法的应用。这种方法和现代植物化学的分离手段相比显得很简单,但在当时却是难能可贵的。
《植物名实图考》是清代著名植物学家编著的我国古代一部科学价值比较高的植物学专著或药用植物志。它在植物学史上的地位,早已为古今中外学者所公认。
吴其濬写作《植物名实图考》,主要以历代本草书籍作为基础,结合长期调查,大约花了七八年时间才完成。它的编写体例不同于历代的本草著作,实质上已经进入植物学的范畴。
《植物名实图考》全书7.1万字,38卷,记载植物1740种,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等12类。每类若干种,每种重点叙述名称、形色、味、品种、生活习性和用途等,并附图1800多幅。
吴其濬利用巡视各地的机会广泛采集标本,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书中所记载的植物涉及我国19个省,特别是云南、河南、贵州等省的植物采集的比较多。
吴其濬在山西任职时,就注意到《山西通志》上所谓山西不产党参的说法与实际不符。他发现山西不仅野外盛产党参,而且还有人工栽培。
他指出党参“蔓生,叶不对,节大如手指,野生者根有白汁,秋开花如沙参,花色青白,土人种之为利”。他还派人到深山掘党参的幼苗,进行人工栽培和观察,发现“亦易繁衍,细察其状,颇似初生苜蓿,而气味则近黄耆”。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