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怎么评价韩愈 行香子 苏轼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 苏轼是怎么评价韩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论及韩愈的诗文有17篇之多,其中最有份量的是《韩愈论》、《扬雄论》、《韩文公庙碑》、《六一居士集序》、《书吴道子画后》、《记欧阳修论退子文》、《跋退子送李愿序》》、《儋耳夜书》等篇什,从总体上看,苏轼对韩愈的看法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其人品、学问的批评;另一方面是对其人品、学问的褒赞和接受,本文着重讨论后者。一对韩愈人品、学问的接受苏轼对韩愈的态度是比较理性、比较客观的,他对韩愈的继承是坚持一种批评性接受的观点。其实苏轼对韩愈是很钦敬的,他特别看重韩愈排斥佛老、重树儒学的不朽功绩,皮日休、石介等前贤认为韩愈配享孔庙,与孟子同列,苏轼也认为韩愈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功绩绝不亚于孟子。苏轼还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对韩愈的为人、治学和文章的成功之处都有高度的评价。(一)苏轼对韩愈“忠勇”品格的褒赞与接受苏轼对韩愈“忠勇”品格的褒赞。对于韩愈的为人,苏轼批评其重现实功利的庸俗的一面,但他更钦佩韩愈“忠”且“勇”的人臣大节。
苏轼是如何评价韩愈散文的创作风格的?
苏轼在韩愈死后是怎样评价韩愈的?
有谁能够解答?苏轼为何夸韩愈“勇夺三军”?怎样评价韩愈?
孙子云:“夫将者,国之辅也。”此即是强调军事将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我们都很熟悉的韩愈,在宪宗、穆宗两朝,便是极重要的国之辅将。
韩愈在众人眼中,乃文人出生、百代文宗、儒学传承者。他七岁读圣贤书,十三岁能文,二十五岁及进士第,十年后又日夏养花网通过吏部铨选。
但同时,韩愈也有鲜为人知的军职形象,其生涯中有两次重要的军事平乱行动。
其一,用兵淮西时,韩愈担任行军司马。他除了平时管理军务,亦负责作战时攻防策略之筹划与运用,不仅任务繁重,而且举足轻重。
其二,宣抚镇州乱时,韩愈受命为镇州宣慰使。他孤身一人深入形势险恶的镇州,苦心劝说王廷凑止戈为武。
可以说,在这两次行动中,韩愈皆顺利达成使命。因此,苏轼夸他:“勇夺三军之帅!”
在玲珑看来,韩愈“从军”与“从文”两不误,且二者相得益彰。
韩愈《雉带箭》
崇尚勇气,颇具胆识
韩愈之祖先中,不乏有勇有谋者。其七世祖韩耆,于后魏时被封为武安成侯;其六世祖韩茂,武功超群,受封安定桓王。韩愈常常以自己的祖先为荣,而韩家一脉相承之“尚勇有谋”的性格特质,也留存于韩愈的血液中。
韩愈之出生地,在北方。北方自古即有浓厚的尚勇风气,我们从家喻户晓的《木兰诗》中,即可窥豹一斑。
生于斯、长于斯,韩愈自幼便接触骑马、武术应是理所当然;他受当地民风潜移默化的影响,胆识日积月累,不言而喻。
再就韩愈任中央官职前之藩镇幕府工作而言,他早期曾任汴州、徐州观察推官,随各藩镇军队团练是例行公事,骑马、武术、击毯与狩猎等皆属军队平时训练项目。
韩愈诗作中,也曾提及任藩镇推官时的情况。如贞元十五年,他在徐州所作《雉带箭》:“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相倾斜。将军仰www.rixia.cc笑军吏贺,五色离日夏养花网披马前堕。”即是描写随从节度使张建封射猎野雉时之生动画面。
韩愈雕像
随着年岁、www.rixia.cc历练增加,韩愈之勇不减反增。元和十年五月,御史中丞裴度为用兵淮西,出使蔡州观察形势。六月,节度使王承宗与李师道派刺客杀害当朝宰相武元衡、裴度,京师上下震撼,而全国笼罩在恐怖的氛围之中。
此时,韩愈先代裴度上《让官表》,随后又上《论捕贼行赏表》,全力支持宪宗之缉凶主张。
当时赞成削藩与捕贼者,皆恐遭杀身之祸,然韩愈置死生于度外,一心为救国救民,更进一步积极参与到讨伐淮西战役中,其展现之勇气与胆识,令人赞赏。
长庆二年,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受朝廷之命,到镇州安抚当地乱军。他深入虎穴,未携武器,单车前往,实英勇过人。入镇州途中作有《酬裴司空相公重见寄》。
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
风霜满面无人识,何处如今更有诗。
韩愈为达王命,不辞风霜辛劳,日驰三百里依然嫌迟;抵达镇州时,等待他的,竟是一群剑拔弩张的蛮横军士。毫无畏惧的韩愈,一面厉声责备王廷凑,一面晓以大义。这在李翱所作的《韩公行状》中有详细的记载。
韩愈凭借胆识,终使王廷凑答应解除镇州之乱;王廷凑还设宴招待他,此举应是受到他正气凛然与无比勇气之感召。
对于只身前往叛军阵地,一般军士皆望而却步,但已经五十五岁、知天命的韩愈,却能携义无反顾、舍我其谁的勇气前往与执行,着实令人钦佩。
《新唐书·韩愈传》亦详细描写了韩愈宣抚镇州一事,并给予其极高的评价与肯定。他的超凡之勇,确实值得后人学习。
韩愈雕像
主动积极,力求有为
韩愈生涯中,一直持续展现主动积极之特质。自幼读书,自动自发;求取科考上榜,努力不懈,并用尽各种方法,诸如求北平王马燧收留、及三上宰相书等。
可以想见,“主动积极”源自韩愈天生的性格;同时,他也将之发扬光大,并善用之于军事领域中。例如在平淮西之役中,处处可见韩愈主动积极的一面。
淮西叛乱之初,韩愈积极上书朝廷,主动支援主战派盟友裴度,成为其坚强后盾,同时也成为主张出兵的宪宗之有力支柱。之后,他受命为行军司马,统领淮西军政事务,甫上任,旋即奔赴汴州劝韩弘协同裴度出兵,其“力求有为”之举,不仅为裴度讨伐淮西寻到胜利契机,也为自身军事生涯开启无穷希望。
已经五十岁的韩愈,其实也像其他年轻军官一般,欲于征战中立下赫赫功绩。他一度主动积极地向裴度奏请率军攻下蔡州,因裴度不愿他与众多将领争锋,故没有允许。
在平淮西获胜后,积极的韩愈迅速地写了一封劝说信,给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希望其和平归顺。在韩愈的感召下,王承宗不仅上奏朝廷归顺,亦进献辖下两州城池,以示忠诚。
由此可知,韩愈积极与力求表现的企图心,完全不输给年轻人;同时,他也因此更获穆宗赏识、仰赖与重用。
韩愈雕像
忠贞爱国,初心不改
韩愈早期担任藩镇幕府时期,便已展现其忠贞与爱国情操,屡屡以诗文提醒天下人应时刻惦记国家百姓,提倡防患未然、有备无患之观念,并随时把握为朝廷与天下苍生贡献己力的机会。
韩愈于贞元十五年任徐州节度推官,对其上司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沉迷于击毯运动”的行为,甚为不满,因此作《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一诗劝说之。
此诚习战非为剧,岂若安坐行良图。
当今忠臣不可得,公马莫走须杀贼。
当时淮西已有叛乱迹象,天下氛围诡谲,韩愈用心劝说张建封应该爱惜生命并用之于讨贼,但张依旧乐之如故。于是,韩愈再次上书:“凡五脏之系络甚微,立坐必悬垂于胸臆之间,而以之颠顿驰骋,呜呼,其危哉!”希望张建封能谨慎爱护身体,并用以报效国家。
若非出于一片爱国赤诚之心,韩愈便不会冒着被免职的风险极力上书,企图说服上司,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韩愈作于贞元时期之诗作,如《汴州乱》、《归彭城》、《龊龊》等诗,皆表露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无限忧思,展现了他对国是日非之忧心。
韩愈画像
元和九年,吴元济于其父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后叛乱。宪宗询问群臣意见,除少数大臣支持宪宗讨伐外,其他多数皆主张安抚。
韩愈于元和十年上《论淮西事宜状》,向朝廷提出建言,分析并举出六项建议与用兵谋略,向宪宗指出取胜之关键点,乃“在陛下断与不断耳”,甚至举古代圣主殷高宗三年才平定叛国的例子:“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克,不以为迟,志在立功,不计所费。”
他如此苦口婆心,皆是为了说服宪宗积极用兵、平服叛乱,并为黎民百姓取得天下之安定。
然而,当权主和宰相们对韩愈上书感到不悦,韩愈也因此被贬职。他感慨万千,却依然不改自己忠贞爱国的本性。
止戈为武,战以爱民
基于爱民之思,韩愈主张战争时军队应自律,以维百姓身家性命。他认为“两界之间,疆场之上,日相攻劫,必有杀伤。”而且战争中受害的,不只是捐躯或伤病的将士,不得安居乐业、无法顺利耕织的百姓,亦是受害者。人们望着残破家园RgThRO,内心之愁苦与感慨不言而喻。
另,韩愈在《论淮西事宜状》写到:“蔡州士卒,为元济迫胁,势不得已,遂与王师交战。”他为蔡州被迫作战的士卒请命。在当时的情况下,蔡州士卒无论是进、是退,皆是死路,因此韩愈希望朝廷能施予仁义、止戈为武。
同时,韩愈也主张一旦控制敌军形势之后,军队即应该自律,不该过分杀戮。此处可以看出,积极主张“武克”的他,同时不忘“仁义”的初衷。
苏轼曾给予韩愈的一生以极高的评价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对韩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道:“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出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