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碎银子值多少钱,为什么客人扔下碎银就走店家不用算账?
古人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为何店小二从不阻拦,也不当面清点?
因为银子的价格已经高于很多顿饭菜的价格,店小二自然不会阻日夏养花网拦你离开,甚至还会喜笑颜开地欢送你。在古人的时代,购买力十分的低下,因此物价普遍上较低,普通老百姓都是用的铜钱作为货币,这样也足够他们的日常开销了。
而一些富贵人家或者视钱财为身外之物的侠客,则会选择用银子来结账,当时的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千块钱,就算是碎银,也远比当时的一顿饭价格贵。所以,店小二看见客人放下银子,就会知道这位客人非富即贵,十分大气,不会阻拦客人,也不会做出当面清点的不雅行为,反而会喜气洋洋地将客人送走。
其次,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的客人其实还多给了小费给店家。以当时的物价来看,吃一顿比较好的饭,只需要几百铜钱就够了,如果客人付了银子,那么补给客人的零钱也是几百个铜钱。这在当时,几百个铜钱是十分难以携带的,况且也没有哪一个人吃饭会带一大包钱过来。因此,就像上面说过的,用银子结账的一般是非富即贵的大土豪,或者是视钱财为身外之物的游侠之人,他们自然不会为了结账而多带上一包几百块钱的铜板。
此外,一旦收到的碎银子多了,他们就会将这些碎银拿到钱庄去换成整的银锭或元宝,而这些钱庄则又会将收到的碎银子进行融合后制成元宝,又或是用到专门的剪刀子将其剪下来,并称重后继续制成碎银子。
古人吃完饭放下一锭银子就走,店家为何从不清点,怎知饭钱够了?
《水浒传》当中经常有梁山好汉前去酒店吃饭,然后也不问价钱,吃完饭只将一锭银子放下,店小二从来都不去清点银子,直接就让梁山好汉就走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店小二不怕客人少给了钱,不够吃这一顿的饭钱?
要说起这个问题,就得稍微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货币政策了。上古时期,国家为了促进物资的流通,方便老百姓日常货物的交换,就使用一些稀少的东西作为货币。最开始是使用玉石,不过玉石很快就开采的差不多了;然后又使用黄金,但是中国的黄金储量也不是很多;到了后面,就开始使用白银了。
与此同时,因为玉石、黄金、白银的价值都很高,普通老百姓一辈子可能也难聚到几两黄金,所以民间还有自己通用的比较低廉的货币,那就是铜钱。如果打个比喻的话,黄金、白银好像是现在贵宾卡、会员卡之类的,而真正的铜钱则相当于我们普通人使用的一块钱、两块钱。
宋朝的时候,银子和铜钱的换算关系大约是一两银子等于一贯铜钱,那么当时宋朝的购买力如何呢?一两银子能买多少东西,一枚铜钱又能买多少东西呢?由于我们最基本的生存物资就是粮食,所以我们可以用粮价来衡量货币的购买力。
在《水浒传》发生的年代,也就是宋徽宗时期,宋朝的米价波动范围在1000—4000文/石米,1石相当于现在的76公斤左右。我们取米价的一个中间值,也就是2500文铜钱可与买76公斤大米,而现在的大米价格大约是10元/公斤,所以76公斤差不多需要760元,1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0元左右。
而宋徽宗时期宋朝面对内忧外患,粮价肯定是大涨的,如果是在太平时期,这1两银子的购买力可就更大了,比如宋朝米价最便宜的时候,100文可以买1石米,这就相当于1文钱等于现在的人民币7.6元,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7600元,梁山好汉随便拿出几两细碎银子,往少了说也是几百元人民币,往多了说能有数万元,梁山好汉无非是吃了点儿酒水和牛肉、羊肉之类的东西,放在现在最多也就是几百元,店小二当然不需要去清点银子的数量了。
实际上《水浒传》是元末明初写的,在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两银子的购买力都是要超过现在的1千元的,因此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是不会出门带着银子出去的,他们往往带几个铜钱就可以出去买点儿包子或者吃一碗小吃之类的东西就足够了。只有《水浒传》里面或者电视剧里面那些“英雄好汉”或者“皇亲国戚”、“富商大贾”他们才会出门把一块一块的银元宝拿去消费。
而实际上他们给出的银子的价值往往都是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消费金额的,绝大多数的银子是作为“消费”付给店家的——因为你也看出了,不论是“英雄好汉”还是其他付银子的人,他们在给钱的时候从来都不询问商品的价格,只是随意地从身上拿出钱来就给。意思就是——不用找,我有的是钱!
影视剧中古人吃完饭留下碎银就走,店老板为啥从来不数?
我们经常能在古装剧中看到,过去的公子或者侠客等等,经常会要上一桌好酒好肉,等到酒足饭饱之后在桌上留下一个碎银子就走了,而老板也经常是用牙齿咬一咬银子之后心满意足地揣进兜里。可能很多朋友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会觉得很好奇,为什么这些店老板从来都不称重呢,难道老板就不担心客人给少了吗?其实这个原因也非常的简单,下面小编为大家分析一下,相信能够帮你解开疑惑。
第一个原因就是古代冶炼技术不发达,银子在当时也分成了几个不同的等级,纯度最高而且成色最好的就是当时的官银了,一般都做成元宝的样子,这样一来方便携带和计算。而那些成色不好的自然就被倒在模具里做成了碎银子,不过古代普通人家购物消费都是用的铜板,而且碎银子计算起来确实也非常麻烦。
第二种原因就是,古代还是普通人居多的,所以用铜板的地方也很多,普通的街边摊一般也是收铜板不收银子的,就算是收了银子也不好找钱。而那些接受银子消费的,也是当时档次比较高的酒楼了,能出入在高档次的地方消费吃喝的,一般也是大户人家的公子或者家境好的人,他们用银子结账也不足为奇。而且很多情况下只多不少,相当于现在的小费,所以店老板光是掂一掂重量,用牙齿咬一下看看成色就非常高兴了。毕竟不管哪个朝代http://www.rixia.cc,就算是现代,客人吃完饭,还给点小费的话,老板也是非常开心的。
第三种原因就是古代的金子和银子,也是因为当时冶炼技术不发达的原因,所以在当时都属于贵金属,要知道古代一两银子差不多等于两千个铜板,如果古代人吃饭给了一两银子,而那顿饭只值五百个铜板,那老板还要再找出一千五百个铜板给客人才行,不但找钱非常麻烦,而且那些客人将这么多的铜板揣在身上也很不方便。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因为没有必要阻拦,古代的一顿饭不会比现代下个馆子贵。因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给力,只会多不会少,所以店小二才不会阻拦。
古代的酒楼饭馆电视剧里常常能看到一个大侠风尘仆仆地来到一个酒楼,一坐下就点了一桌子酒肉,大快朵颐之后,丢下一锭银子就扬长而去。电视剧看多了,给人的印象是古代人吃顿饭就是那么贵,没有几两银子,似乎都不好意思在古代下馆子。
可事实上,古代的酒楼消费没那么贵,毕竟古代的酒楼只是去吃饭的地方,没有其他消费,所以光吃饭菜,还真花不了几个钱,也就是说按照古代的物价,去趟酒楼,点上几个招牌菜,也就不过几十文钱的事,还真用不到一两银子。所以古代的酒楼是古人经常消费的地方,不可能贵得离谱。
古代银子的购买力都知道这银子在古代就是货币,但古人平时最常用的货币还真不是银子,而是铜钱。主要是因为这银子在古代属于大额面值的货币,就相当于现在几张百元大钞,小老百姓一般的日常消费用不到银子这样的大额货币,因此在古代实际能使用银子的场合不多。
这还真不是开玩笑的,因为古代的物价不高,按照古代100文一石大米(一石大米大约为现代120斤),那么一两银子就可以购买十石大米,也就是现代的1200斤左右大米,要是折换成现代的钱,怎么也得有几千块钱吧。可见在古代银子的购买力确实很给力,一锭银子虽说不能在古代买下什么十分昂贵的东西,但至少可以让一个出行在外的古人,吃喝用度一整天都不成问题的。
也就是说在古代,一般情况下,很少能用到银子来购买物品,或是结算费用,除非是做买卖的生意人,正在谈自家的营生,用到银子结算很正常,所以平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看到银子。如果有一个人用银子来结算费用,不用想,也不用犹豫,肯定不会亏本。
而且古代的一锭银子少说也得有个几两重,就算是碎银子,也有一两左右,按照银子的购买力,支付小老百姓的日常消费绝对是绰绰有余,说不定还能狠狠地赚上一笔小财。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在古代这银子找零非常困难。
现代支付手段很多,不管是线上线下支付,也不管是多大多小金额支付,总之最后都能够精准支付,就算没有零钱,商家也会找零回来,就是不会让你白掏不该支付的钱。但在古代,这就很有难度了,虽然文钱很流通,而且与银子的兑换标准也很统一,可古代银子的校准仪器很少。
也就是说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手中有个精准的称重银子的仪器。有人拿着银子来结算,虽然知道肯定是多了,但却因为没法知道具体银子的重量找零,一般商家不愿意找零,就会拒绝接受银子支付费用。在古代拿银子出来结算,那就是做好了多的就是小费的觉悟,根本不打算让商家找零。
所以在古代消费不算昂贵的酒楼,如果有人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肯定不会阻拦,说不定还能偷乐很久,毕竟这是一笔稳赚不亏的买卖。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这只是在现代的影视上才会出现的而已,特别是在一些武侠影视上,一个大侠吃顿饭还在计较找零,那不就没有了大侠的豪爽么。事实上,古代人出去吃饭也肯定会问价找零的。
在古代,常用的货币有铜钱、银子和金子等,银票也是宋朝才出现的。而一般情况下,一两银子是1000文铜钱,所以银子是面值很大的货币,一般平民用的都是铜钱比较多。
那么,在古代吃一顿饭要多少钱呢?
先来算一下古代银子跟现代人民币的汇率,我们就以大米的价格来算,因为这更接近真实更准确。在宋朝,一石米大概为六百文钱左右,一石米约为现在的59.2公斤;现在呢,1公斤大米大概是三四块;我们就按宋朝石米600文钱,现在大米每公斤3.5算,宋朝一石米大概是现在的207.2元,那么,宋朝的1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345块。
345块钱吃一顿饭,现在看来好像不算什么,特别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但细想一下,在平时的日常来说,我们也很少吃300多块钱一顿的饭吧。日常来说,我们吃一顿饭也就一百几十块钱,那就相当于宋朝的两三百文钱,所以一两银子可以吃几顿了,而且,古代的物价也跟今天的无法比,十几年前的物价跟现在都已经无法比了。而宋朝又已经是经济比较好的时代,如果是其他经济不那么好的朝代,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就更强了。
所以,在古代,如果你吃一顿饭,放下一两银子就走,那大概率是多给了,店小二自然也不会阻拦了。当然,你大摆宴席那就不一样了,但我们还是按照三俩人日常下一次馆子的花费来计算。
以上及个人的观点,及粗略的计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大家纠正一下哦,谢谢。
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古代人吃完饭之后放下几块散碎银子。然后直接离开,店小二从不劝阻,反而是喜笑颜开地将银子收好。其实当你了解完银子的购买力之后,你也不会阻拦。古代的货币除了常规的铜钱之外,银子也是非常重要的货币之一。而且在古代,银子的购买力要远远超过铜板。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从唐朝开始。毕竟唐朝以前,金银的产量非常有限。基本上没人会拿着当货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也是对外交流最多的朝代。在大唐,一两白银大约可以购买100斗米。差EFSCzdd不多10石,相当于现在的1200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半吨大米。现在的大米价格约为2块钱一斤。一两银子在唐朝的购买力相当于2400元。而散碎的银子往往在半两或者四分之一两左右,差不多20到50克。差不多也就是400-1000多块钱。我们平常出去聚餐,吃得好一点,七八个人也就吃个三五百块钱。所以放下一些碎银子是足够抵扣饭钱的。甚至还有盈余。
那么到了宋朝呢?宋朝的商业发展非常兴盛。而且金银的开采量也逐步增大,所以在宋朝,一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1500块钱左右。放到现在,一些三四线城市,1500块钱已经足够一个人生活大半个月所需了。吃完饭放一两银子在桌子上拔腿就走,店小二可能还会眉开眼笑地跟你说:客官,以后常来啊。
到了明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下降了很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500块钱。而到了清朝,一两银子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00块钱。而到了清朝,银票开始出现。不过银票的价格较高,一般没人会用银票来买东西和吃饭。大多数还是用散碎的银两和铜版。
其实不管历朝历代,很少有人会在吃饭之后直接扔下银子就走。因为这种行为太败家了。打个比方,这种行为放到现在就是你和四个人去酒楼点了四五个菜,要了一瓶酒。吃完喝完扔下1000块钱就走了。大多数人吃完饭还是用铜板结算,不会多给。即便是使用散碎的银两,也多是等待小二找零。然后再离开。
影视剧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小说一样。里面的种种场景都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导演之所以让这样拍,更多的还是为了表现出主角的豪放气概。如果主角是一位大侠,吃完饭之后还等着店小二用银剪给自己找零,然后再将散碎的银子收好。那么肯定会给这个角色降分。让观众觉得这个角色没有一点点豪者之气。而且有一说一,在古代,元宝这种东西是不太常见的,一般只有国库里面有。平常人大多数使用的还是剪碎了的银两。
首先,你并不知道古人究竟是如何吃饭付账的?放下银子就走的一般只有电视剧和小说里会这么干,大多数出门吃饭的人,都是付的铜板。铜钱才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货币,至于金银珠宝,那是达官贵人们的标配。
一、银子在我国古代非常稀缺,从明朝中后期才大量涌入我国古代本土所出产的白银数量是相当稀少的,古人们主要的货币体系是靠铜钱支撑的,直到明朝中后期,大量的白银才通过海外贸易的形式涌入国内,这个时候银子才能以钱的形式进行流通,其市场价约为“1两银子=1000个铜板”,并且这个换算方式还存在着巨大的波动,清末时期“1两银子=5000~7000个铜板”。
至于一两碎银子的购买力,大约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的200元左右,而普通1个铜板,大约相当于0.2元左右,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之中,2个铜板差不多可以买一个馒头。
二、古人日常吃饭都是付的铜钱,一锭大的银元宝甚至可以买房咱们一般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也就是行走江湖的大侠或者是富家公子会拍下一锭银子,然后潇洒的离开饭桌,店小二过来就会望着对方的背影,投去羡慕和感激的目光,毕竟这锭银子足够普通家庭好几个月的生活费了,用来结一顿饭钱,那是绰绰有余。
一般人家根本没这个实力和气魄去造,假如你看《武林外传》,就会发现客人们结账都是用的铜板,贾掌柜往脚底板藏私房钱也是铜板。真要是谁拿一锭银子出来结账,那就是标准的爷,需要好酒好肉款待着,上好的厢房安排着,根本不需要去称重,打眼一看,用手一掂,就知道绝对稳赚不赔,至于真假也可以通过用牙咬的方式辨别。
此外,有许多步骤和镜头是电视剧不需要的,都会隐去不提,不然电视剧就没办法拍了,硬要说的话,你见过电视剧的哪个大侠还整天找地方大小便呢?你会不会替他们觉得憋?
再有,我们平时看到的那种大银元宝,它单独拿出来一锭,就可以到大城镇的繁华路段买一套房子了,只要房子面积不是太大,一锭稳稳的够。
还有,在需要用到银子的都是大宗贸易场合,那个时候会有专业人士出来鉴定银子的真伪,还会仔细的称重,以保证交易的合理。如果一锭完整的银子太多,还有专门剪银子的剪子,可以从完整的银钱上面剪下一块。在清朝的中后期,人们平时如果嫌带上一堆铜板出门太重的话,也是可以带上碎银子,以方便支付和携带。
实古人去酒店吃饭喝酒,就跟我们现在的人下馆子吃饭一样,如果在古代直接拿出一锭银子,就相当于你现在下馆子吃饭给人家开出一张支票,问题是你什么时候下馆子吃饭的时候见人开支票付账?
要知道在古代来说,银子的购买力是非常强的。如明朝的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二石大米,当时一石是94.4公斤,一两银子就能购买188.8公斤大米,折合377.6斤,拿到现在来说按照一斤大米2元左右计算,明代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就相当于如今的755元左右。再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有过详细的记载,在清代为1000-1200文兑换一两白银,而乾隆年间做长工的一年的工钱也就2500文左右,折合2-2.5两白银。康熙年间猪肉是30-35文一斤,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涨到了50-60文,我们按照1000文兑换一两白银,今天大约30元一斤猪肉计算,一两白银在康熙年间的购买力相当于如今的1000元,在嘉庆道光年间的购买力也相当于如今的500元左右。
因此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不难看出一两白银在古代来说,其购买力基本相当于如今的500元以上。而在古人下馆子吃饭的时候,突然拿出一锭银子,这是什么概念?一锭银子动不动就是五两、十两甚至更多,这就好比你今天下馆子吃饭,可能只有百把块钱的饭钱,你一下子至少是拿出了大几千给老板,人家会怎么看你?肯定会把你当神经。
之所以我们会形成古人下馆子吃饭动不动就拿出一锭银子的印象,是古装剧的误导,在古装剧中,往往是一个大侠点了一桌子酒菜,然后大快朵颐地吃了起来,吃完了以后直接放下一大锭银子走人,显得十分地潇洒。(似乎那些大侠从不为钱发愁)
但是在真实的古代环境中,这种情况应该是极少出现的。按照EFSCzdd我们正常的情况来说,在付账的时候会拿出比桌子上的饭菜钱稍微多一些的钱给店家,不可能会拿出数倍于饭菜钱的银子给店家。
而真用银子结账,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点的饭菜确实点多了,比如请客或是一帮人胡吃海喝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用银子结账的。如果老板与客人不熟的话,当客人拿出银子付账的时候,老板也会先验下银子,店小二也会小心翼翼地把银子拿给店掌柜,店掌柜在验完银子的成色后还会用专门的戥子称重,之后就是找零之类的。
PS:银子在古代来说相当于如今的千元大钞,就拿如今来说如果你给店家100元通常还会用验钞机之类的验一下。在古代来说如果收到的是假银子,店家就真的亏大发了,所以对于银子如果不是熟人熟客的话,通常都会小心地验一下。
古代称碎银的工具——戥子
二是客人和老板本身就很熟,而且经常在这家店吃饭,一次给一大锭银子就当时存在这里,把这笔钱记在账上,以后来这里吃饭就在这次给的银子里面扣,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充值卡之类的,你在饭店充个几千上万的卡,以后来这家饭店就在卡里面扣。这是因为客人和老板往往是当地相熟多年的人,所以客人给的银子老板放心,客人也不担心老板会不认账。
三是土豪不在乎钱的。这种人也不能说没有,如今我们偶尔也会遇到只是生活中不多而已。当然也不排除在古代就有那种不在乎钱的土豪,过着非常潇洒的生活,明明可能就几两银子的饭菜钱,随便从兜里拿出一大锭银子(几十两),然后潇洒地跟店小二说道“爷吃饱了,不用找了”,然后店小二点头哈腰地目送这位爷然后扬长而去。
最后说一下,其实古装武侠剧中很多场景都是有意为之,而非真实情况。比如一位大侠进了饭馆,通常要好几斤酒、几斤肉之类的大餐,吃完以后把一大锭银子放在桌上潇洒走人,其实是为了衬托大侠的豪爽,给形象加逼格而已。而且如果你是导演的话你也会这样拍,因为店小二在拿了银子以后,如果按照古代的正常程序还要把银子拿到掌柜哪里去验,验完了才会让客人走人,你说这个过程会有多麻烦?观众会看吗?所以大侠在放了一大锭银子之后就潇洒走人才是最佳的剧情方式。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扔下银子就走,就不怕多给吗,小二也不数银子?
我们经常能在影视作品中看见这样的一幕:古代人在吃完饭之后,想要结账的时候,就直接把银子往桌子上一拍,同时对店小二说:不用找了,这时的店小二就会连连说谢谢。
就是这样的也不问多少饭钱,就直接丢下银子然后就走了,充满着一种狂放不羁,这样的侠客之风也曾让我们十分的向往。
但是我们就会不禁的想到:为何古时候的人不过问饭钱,就直接这样的放下银子,而且店小二也不数还表现出一副高兴的样子?
当时能够使用银子的大多是有钱人,能够随身携带着银子,虽然在现在,银子已经不是很值钱的东西,但是在古代的时候,银子确实非常的值钱。
那时的人们对于这种材质的物品,由于当时开采矿物的技术是不够先进的,很难发现矿脉,也很难提炼出纯度很高的银子,这些都造成银子在当时的珍惜程度。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原因使得银子在当时可以作为货币来进行商品流通间的等价物。
拿清朝时期来说,一两银子按当时的市场价格,抵到现在大约可以购买150斤的质量十分高的大米,当时银子在现在居然可以值这多钱。
倘若是放在更久远一点的朝www.rixia.cc代,例如宋朝时期,足足可以购买两百多斤的大米了,这样的价值都足以说明当时银子在市场上的流通都是那些达官贵人才能使用,作为普通的老百姓自然是没有那个能力。
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一段,刘姥姥曾经说过:20两银子如果是让庄稼人使用,足足可以使用一年的时间,可见影视作品中那样常见的经常拿银子挥霍的场面在古代历史上是多么罕见。
两个人去客栈吃饭的,点了一桌子菜,其实这些价格在古代的时候也就值几十个铜板,这样不使用铜板来支付而是不问价格就直接用银子来支付的行为,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倘若是今后还能在影视作品中看见类似的场景,只可以站在作品渲染氛围的需求,切不可将这种情况当真。
综上所述,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很难发生的,所以这样的情节也只是更多的存在影视作品中。在古代的时候,百姓大多能使用的只是一般的碎银,由于是碎银,所以规格大小都是不相等的,这就导致银子的价值很难来衡量。
在古代的时候,只有生意规格很大的店家,才会有称银子重量的工具,在客人支付的银子超过饭钱时,店家为了自己的信誉,肯定是需要在称量后找回客人多余的银子。
这样就需要将银子裁割成一定的重量,一系列的问题都让碎银子在使用过程中有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当时碎银的使用其实是很少的。
其次碎银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裁割的行为,所以在不断的交易与摩擦中,都会损失一部分。
而且不乏就有这种贪财的人,他们可能在某方面有着一定的天赋,但是他们的心思全部放在了歪路上,他们会将银子熔炼之后,在其中添加其他的物质,这样就会使得银子的重量增加,为自己谋取私利。
但是这样的行为在当时的政府通知下,自然是严令禁止的,被发现的话就会受到砍头的重刑,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危险下,仍然不缺乏铤而走险的人。而这些造假的银子在市场上的流通都会产生纠纷,引发官司,所以当时使用普通人之间使用银子的非常的少。
其实在明清时期,古人最常使用的还是铜板,因为铜板可以很好的规定了使用的规格,不需要向银子那样还需要担心规格大小不同需要裁割,而做生意的人,大多都是采用银票的方式来交易。
所以,这种在影视作品中存在的随意用银子交易的行为,在古代几乎就是不存在的事情。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