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为什么日期有公历与农历啊,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2022-07-01 13:04:46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27

为什么日历上有阳历和阴历之分呢?

因为阳历和阴历在我国都是通用的。

1、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我国的传统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它是阴阳历,现被叫做“农历”,准确说应该叫做“汉历”。(此称呼,是根据此历是汉武帝时议造的这《汉历》规则,以及清康熙御制《汉历大全》对此历的称呼,而得出的此历自古就称为“汉历”。)

汉历运用了设置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这个角度上说,汉历有了其优势。它比较好的协调了太阳、月亮的周期,实现了阴阳合一,是世界上科学的天文日历之一。

2、我国是从1912年开始采用阳历的。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giSCtwS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但是也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

扩展资料

世界各国关于纪年的方法有很多,还有干支纪年法、道教历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等。另外,还有佛教纪年、伊斯兰教纪年、犹太教纪年、日本纪年、希腊纪年等。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从黄帝纪年开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至今(2018)是中国传统历法开元4715年。

由于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所以大多数对公元纪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学家和世界上大多数权威天文机构,都明确支持21世纪始于2001年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元

因为朔望月的周期原因,会有阳历和阴历之分。

1、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

2、阴历又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也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

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另19年是平年。纯粹的阴历,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月相的变化,但无法根据其月份和日期判断季节,因为它的历年与回归年实际没有关系。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

扩展资料:

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

通常人们说说的农历就是阴历,但是实际上农历与阴历是不同的。

农历以太阳历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

阴历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又有夏历、汉历等名称。阴历是中国目前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虽然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并非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

除了清明节是按照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制定的以外,中国其他传统节日是以阴历制定的,至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多仍庆祝农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阳历

百度百科-阴历

阳历与阴历
“阳历与阴历”这题目实在可说已是老生常谈但是一般人仍有许多错误的观念。有的人以为阳历来自外国,这是不对的。我们从甲古文上可以看出中国3000年前有13月的名称,已经是阴阳历并用。《书经�6�1尧典》上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谓“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阴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是阴阳历并用。西洋在希腊罗马时代也夹用阴阳两历,和中国原是一样。
所谓阴历是完全依据月亮的“行动”,阳历完全依据太阳的“周期”。中国古历所谓农历并非全用阳历,也并非全用阴历,是阴阳历并用。
阳历和阴历为什么很难调和起来呢?根本是两个周期不能相合。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29.53059天,就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16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两个周期的小数都很零碎,不能相互除尽,所以要把它们合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古代农历把阴阳二历调和得非常成功。阴历月大30天,月小29天。一年12个月,只有354天,要比阳历少甲。每隔三年若插入一个闰月,却多了几天。但若19个阴历年加了7个闰月,和19个阳历年几乎相等,所差不过2小时9分36秒。我国在春秋时代已知道19年7闰的办法,要比希腊人梅冬( Meton)发明这周期时间上早一百六七十年。
24节气也是中国历的特点。节气是完全跟太阳走的,可称阳历的一部分。地球绕日因为昼夜长短,太阳高低的不同,所以一年才会有春夏秋冬四季。日子最长的那一天称为夏至。日子最短的那一天称为冬至。夹在中间昼夜平分各12小时的两天称春分和秋分,二至二至分在春秋时就已经知道了。其余20个节气,到汉初才完备。西洋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并不像我们中国有立春、雨水、惊蛰等等。我国的24节气中,12个为气,12个为节。节应在月初,气应在月中,所以气又名中气。譬如立春为阴历正月之节,雨水乃正月之气。惊蛰为2月之节,春分乃2月之气等等。24节气一个循环,即是从立春到立春,或是冬至到冬至,有365天又1/4,一节一气平均乙。而阴历一个月只有29天有余。过了若干时必会有月份单有节而无气,或有气而无节。这有节无气的月份就叫做闰月。
以上所述是中国农历对于阴阳历的安排。中国农历的好处是阴阳两历的周期统顾到了。维持了一个月中晦朔弦望,和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它的缺点是年度长短不同。平年只有354天,闰年多一个月就有384天。此于计算极不方便。
其次,我们要讲西洋的历法。西洋的历法,是从罗马流传下来的。在儒略恺撒做皇帝以前的时代,即前汉元帝以前的时期,罗马也是阴阳二历并用一年354天,每隔二三年插一个闰月。可是到儒略恺撒的时候,罗马历法非常纷乱。恺撒听从天文学家索雪琴的话,大事更张,厘定一年平均为365天又1/4日。年12个月。大小月相间。月大31天,月小30天。惟2月只29天。每隔4年一闰了。闰年2月份多一天为30天。这历于西历纪元前45年开始应用,名为儒略历。恺撒把7月换了自己的名字,称为儒略(Julius )。恺撒死后,奥古斯都继位,又把8月的名称改成奥古斯都(Augustus)并将2月减少一天,把本来只有30天的8月增加到31天。到如今阳历月份大小参差,名实不符,完全由于历史上的原因。
这儒略历在西洋通行到16世纪,又发生破绽。因为儒略历每年365天又1/4日与实际地球绕太阳一周365.242216天,每年要差11分,即每400年要差3天,积至16世纪时,已差10余天。那是罗马教皇格雷戈里(Gre日夏养花网gorius)第十三乃从天文学家克芬维的建议,于西历1582年修改儒略历。每4年一闰,但每世纪之终,须以400除尽者,始为闰年。如此则400年中可以减少3个闰年,正可以抵儒略历的差误。这格雷戈里历,即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阳历。
格雷戈里历要比儒略历精密,平均每年365.2425天,比实际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只多26秒,积到4000年才差一天。但儒略历的周期365.25天和格雷戈里周期365.2425天在中国历法史上应用,统比西洋来得早。儒略历之周期即中国古代所谓四分历,系东汉和帝时蔡邕所创。在四分历以前,汉武帝时代太初历亦用此周期。太初历系汉武帝时邓平所创造,为公元前104年,比儒略历之应用约早60年。两汉以后六朝的祖冲之、唐的一行、元的郭守敬于历法均有贡献。郭守敬时历所依据之阳历年为365.2425天,与格雷戈里历周期相同,时为公元1284年,比欧洲人用格雷戈里历几乎早300年。
阳历(solar calender) 历法的一种。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又称太阳历。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目前通行世界的公历,是最熟悉的一种阳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阴历又叫太阴历,也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
世界上现存阴历的典型代表是伊斯兰教的阴历,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另19年是平年。纯粹的阴历,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月相的变化,但无法根据其月份和日期判断季节,因为它的历年与回归年实际没有关系。

从世界范围看,最早人们都是采用阴历的,这是因为朔望月的周期,比回归年的周期易于确定。后来,知道了回归年,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多改用阳历或阴阳历。现在,只有伊斯兰教国家在宗教事务上还使用纯阴历。

公历和农历什么时候一起出现在中国的

1.农历什么时候开始起用的?rn2.公历呢?rn3.又是什么时候,俩者同时在一起出现在中国的呢?
农历:
最早的农历是《夏小正》,原为《大戴礼记》中的一篇,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候、农事,和现在的农历不同,没有二十四节气,到春秋时代,测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通过逐渐充实改善,在秦汉间二十四节气才完全确立。从汉武帝的太初历规定了二十四节气的起始时间,以夏历为统一的历法,形成了农历,一直沿用至今。

公历: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公历,起源于于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定为365天,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回归年)相比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准确了。但时间一长,比如经过730年,历法上的时间就比实际时间推进了半年,冬天和夏天正好颠倒过来,那就“后果很严重”了。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决定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重新编制历法。凯撒主持编制的历法,被后人称为“儒略历”。

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通令,中国以格里历为国家历法,并采用公元纪年,但不废除农历。
1968年元旦,全国报纸报头一夜间将“夏历”名称改成了“农历”。 http://cache.baidu.com/c?word=%C5%A9%C0%FA&url=http%3A//baike%2Ebaidu%2Ecom/view/15163%2Ehtm&p=9374d70186cc41ad1af5c7710e5d&user=baidu
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http://cache.baidu.com/c?word=%B9%AB%C0%FA&url=http%3A//baike%2Ebaidu%2Ecom/view/23568%2Ehtm&p=813fc54ad6c133fc57eed1357f52&user=baidu
1968年以后俩者同时在一起出现在中国
1.农历夏朝开始起用的
2.公历中国成立后正式使用
3.中国成立后,俩者同时在一起出现在中国

阴历和阳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为什么要分阴历和阳历?

阴历是黄帝年间开始的,是中国人自己的纪年法;现在是阴历4718年。
阳历是从国外传进来的,以耶稣诞生之日起,现在是公历2021年。为向国际靠拢,现在公开用的是阳历,但中国民间始终用的是阴历
阴历即中国的农历,阳历即世界公认的公元纪年,这两种历法同时存在,相互对应。

什么时间开始区分公历与农历

1912年我国采用“公历”安排月日后,人们就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同时并存于民间的传统的“夏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

阳历,亦称公历、太阳历、新历、西历,也称格里高利历。它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从这一年后,阳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罗马皇帝朱里•恺撒所实行的“儒略历”(旧历)。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这种历法在每一万年中约错三天,比旧的“儒略历”每四百年就错三天。
西洋历法是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进中国的。利玛窦的“泰西历法”当属“儒略历”。太平天国实行的“天历”,对中国的阴历起了革命,它采用了阳历,但对它也有所改订。“天历”中有中国原有的“干支”,也有阳历的“礼拜”(星期),可谓阴阳合历。“天历”在中国历法上说来,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历法。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元旦起,采用中华民国纪年和阳历。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从此,我国也采用了公元纪年的历法。
  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产生的确切日期已难确定,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
  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日夏养花网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长短则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回归年无关。因此,阴历的月份也与四季寒暑无关。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这对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变化又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因此,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但是,由于阴历与回归年无关,因此,就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协调,后来便逐渐被淘汰。现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种称为“回历”的阴历以外,其他国家已经废弃不用。
  此外,。1912年我国采用“公历”安排月日后,人们就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同时并存于民间的传统的“夏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
 www.rixia.cc 1、阳历的来历 阳历即太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我国自民国元年起采用阳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阳历又称“新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规定7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只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2、阳历闰年的确定 一般来说,用4去除阳历的年份,能除尽的就是闰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闰年。但是,因为阳历一年的确切天数应该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时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时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闰加一天的话,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会多加出3天来,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订了一条补充规定:每逢阳历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闰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闰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3、阴历的来历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台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个闰月。
  4、阴历闰月的确定 至于阴历哪一个月,这就牵涉到了节气了。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方面说,应该说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这十二个中气,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雪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至于十十个节气在哪几个月里,那就不一定。又阴历的一个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点,可是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的间隔却平均是30天半少一点。这样中气在阴历的月份里要逐月推迟1天光景,到一定的时间,中气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个月的末尾,如果挨着的第二个月又是小月,很可能这个月就没有中气,因为下一个中气移到第三个月的月初去了。中间的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算是上个月的闰月。举个1998年的例子:阳历6月21日是阴历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气);而阳历7月23日是阴历六月初一,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气),从阳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这个阴历里面(阴历五月完了以后的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小暑,没有中气,这个月就算是闰五月。所以阴历闰哪一个月,是按一定规则由人定出来的,并不神秘。

日历上的"阳历"与"阴历"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我要全部的有关资料.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

  公元前身是儒略历,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按一年365天计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则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九分九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三百六十五日六时十三分四十八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谓之“回归年”,亦称“岁实”。

  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五十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谓之“岁差”。 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

  对于回归年之时间,有记住之必要,为便于记忆,编一歌诀如下:

  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由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每年余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谓之“闰年”。

  无闰日这年,谓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闰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闰余,仅二十三时十五分四秒,今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积至二十五闰,为十七时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二小时五十三分二十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

  解释]1.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www.rixia.cc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

  即夏历。(“农历”一称流行的原因: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旧”,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1968年元旦,全国报纸报头一夜间将“夏历”名称改成了“农历”。
  按:所谓“农历”,是指它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月、历年,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干支纪法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传说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这只是一个传说,干支到底是谁最先创立的,现在还没有证实,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法了。
盘古发明的。你可知道?
阳历我不知道,阴历是根据月亮绕地时间确定的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为什么日期有公历与农历啊,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79391.html

上一篇:我是我想买那个50×37×5的那个泡沫板,这一句哪里有的卖吗‘?

下一篇:牧场物语矿石镇的伙伴们男孩版星夜祭流程(最好要图片)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