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

2022-06-27 13:19:10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76

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衍生出哪些民族精神?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独立功能的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处理人伦是门很深的学问。这早早两千多年前就成为哲人们十分关注,各抒己见的课题。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代表,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与道家相反,不多涉及幽玄意识,务实于人类社会。它以伦理关系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特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谦和容让,和谐共处。这思想也具有可操作性,后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体系,使社会井然有序,是形成中国社会关系中“家国同构”思想的基础。其中的“仁爱”,“兼爱”已成为中国人文精神中的基因,铸成华夏宽和包容,雍容大度的民族风范。
先秦关于人伦理念的主要思想给大致概括为:
一)仁者爱人
“仁”是孔子确立的最高道德准则,是儒门提倡的君子之风的关键词。其核心是“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当然,这种尊重是有区别的,有条件的,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儒家的仁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是有差等的爱。
孔子的仁推而广之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多方面内容和要求。但约言之,都以“爱人”为根本出发点。为仁的原则是“忠恕之道”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学的基本理念。他周游列国,游说梁惠王,提出“仁政”,认为“民贵君轻”在当时的奴隶社会,奴隶君主可以随意生人,也可以随意杀人的社会情况下是相当具有胆识的。这个思想对之后的中国哲学思想,为政之道都影响甚大。唐时魏征谏太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便是这一思想的传承。基于这一立场,孟子斥凭持武力,扩展野心,以百姓的福祉为代价满足私欲的政治为“霸道”,强调充分重视百姓利益,以仁治天下的“王道”政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见《孟子见梁惠王》中的对话)
另外,有必要提一下,除了儒家的“仁”外,同时的墨家提倡的“兼爱”,也是中国哲学上有影响力的学说。主张爱人如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还把“兼爱”和“交相利”结合起来,强调“爱人”不能离开“利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人人尽己所能利人,才是真正的爱人。墨子的“爱人”与儒家不同,是种无区别的爱,不分远近亲疏,平等地爱一切人。与西方的博爱类似。墨子的兼爱更加胸怀广大,含有打破家族本位的倾向,但与后来封建社会结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先秦诸子思想

先秦诸子思想~作业~3000字~~哪大哥给小弟写出来~感激不尽~网上复制的也没事~~范围很大~不要太偏激就行~

1、法家

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www.rixia.cc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2、墨家

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3、儒家

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4、兵家

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

5、道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先秦诸子

1、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2、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3、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4、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5、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日夏养花网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6、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中国奴隶社会保留了公社共同体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土地属奴隶主国家所有,强迫奴隶集体耕作,春秋至战国初,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产生了用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公有制的经济条件,宗族奴隶制在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中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了反复的斗争和较量,封建制终于战胜了奴隶制,先后建立了魏、赵、韩、齐、楚、燕、秦7个封建国家。

秦国实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奠定了后来统一中国的基础。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先秦哲学随之产生和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先秦哲学 (先秦时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先秦诸子

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 ,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政治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义孝悌,一方面,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维护礼制进而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又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强调作为民众的独立人格。
孔子之后的孟子更将民众提到了高于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臣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该要求对方无条件的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反对过分剥削压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张。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禁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公子扶苏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日夏养花网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日夏养花网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
2先秦平民政治与士风的形成
先秦时代,失势贵族、布衣平民通过游说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这个办法来影响政治的例子很多。君主通过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和政治理论,或提高君权的实力以更好地控制国家,或提高国家的实力以称霸。而一些贵族也迎合这个潮流,大量收养门客,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更容易地操纵政局,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参与政治的形态,我们可以称为“门客政治”。平民百姓大肆议论政治,而一跃成为官僚乃至贵族的门客政治形态,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没落贵族、平民百姓均用这种方式以图任用。这种风气在战国时代最为盛行。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等级制度变得并不森严。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人格得到时人重视,“士风”盛行于人际交往、政治活动之中。士风具体体现在:一、重视个人尊严;二、个人尊严要靠个人道德来承托和维持;三、个人道德要靠他人的认同来达到。
西方人普遍认为个人尊严是神所赋予,而中国人的个人尊严,则是通过众人的认可来取得的。春秋战国之士人,为了“士”的精神,可以抛弃生命,去做必死之事。“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成为了士人的信条,以“忠”、“信”作为个人准则。士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延续千年而不变。人们相对于对自我人格的认同,更倾向于使他人认同自我。表现在政治文化上,经常会倾向于忽略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不惜损失利益和退让或者进而以过激手段以求得到对方的尊重。士风传承千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极重要的一部分,在各个时代,它的内涵,也有很大变化,但都不会离开以严守个人道德与价值观的方式,维护个人尊严、个人意志。
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 ,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政治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义孝悌,一方面,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维护礼制进而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又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强调作为民众的独立人格。
孔子之后的孟子更将民众提到了高于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臣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该要求对方无条件的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反对过分剥削压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张。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禁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公子扶苏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

先秦诸子在思想上闪耀着民族性光辉,达到了古代民本思想最高水平的思想家是谁?

先秦诸子在思想上闪耀着民族光辉,达到了古代民本思想最高水平的思想家是孔子,诸子百家唯尊儒家。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有哪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就是最经典的先秦时期民本思想。
先秦时期诸多思想涌现,但是出发皆是为民或安邦。孟子的民为贵是先秦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思想之一,体现以民为本的先进思想。
另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这一说法,虽然出自于《尚书》,但是可以看出,先秦之前就已经有以民为本的重要思想,因此也就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但却仍注重于民的本质体现。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

  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汉代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十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其中儒墨道法影响力最大。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学派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孔子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十大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列子、庄子、关伊子、张道陵、葛洪、陈抟、邱处机、王常月、陈撄宁、易心莹。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法家人物有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等人。通常下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另外,法家在古时候是指明法度的大臣。首次出自韩翃的《赠别崔司直赴江东兼简常州独弧使君诗》:“官重法家流,名高墨曹吏。”法家在古代与“方家”同义,都是指对书法家、画家的尊称。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 韩非子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www.rixia.cc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墨家这一学派在墨子领导下,内部有严格的纪律和组织。这一派已经自称是“墨者”,所以,它的名称不像其它有些学派的名称,是司马谈的发明;“墨者”的名称是原来就有的。
  阴阳家。它是讲宇宙论的一派,由于它把宇宙的原理归结为阴阳两个主要原则,因此被称为阴阳家。阴是代表女性的原则,阳是代表男性的原则,两者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由此产生了中国人心目所见的宇宙一切现象。
  名家。这一派的兴趣是分辨名实,究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百家争鸣

  诸子蜂起

  七国争雄,天下纷扰,各国皆千方百计谋求富国强兵之策。社会的变革使文化走向民间,游说之士面对剧烈动荡的社会,莫不以匡君救世为己任,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着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除孔学儒家外,还有墨、道、法、阴阳、名诸家。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大多具有独立思考的学风,绝不苟同别人的见解,做到了思想上的大解放。 所谓“百家”,只是对当时学派众多的现象的一种概括。在众多学派中,比较重要的也只有儒、墨、道、法、阴阳等数家。

  先秦诸子百家之说,当时前后有数篇文献已论述之。一曰《庄子天下篇》,一曰《荀子非十二子》;至于文中间论及此者,所在多有。总结性的论述最早出现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乃迁之父司马谈所撰。柳诒征谓:“庄子泛称百家(益案:《天下篇》有‘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而未指称某氏之学为某家;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遂有法家、名家、道家之名。”司马谈总分在他之前共几个世纪的“百家”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或六大学派)。冯友兰以为,司马谈是后来对“百家”试行分类的第一人,是。此后《汉志》承向歆之说,益以纵横、杂、农、小说,为诸子十家,去小说家,又谓之九流,总称“九流十家”,而各溯其所出(益案:向、歆父子溯其源流,是主要贡献,见前文论“诸子出于王官”)。实际上,吕思勉认为,《汉志》之“数术”、“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之一,故实可概算为十二家,即再益以兵、医二家也。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77099.html

上一篇:重庆轻轨双龙站到北碚区水土

下一篇:为了爱情自己做过哪些不计后果的事?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