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我国的东北地区都能种植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而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大多为亚寒带针叶林,原因是(  )

2022-06-20 14:19:59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09

气候资源包括什么?急!!

气候资源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气候资源 英文名称:climate resources;climatic resources 定义1: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可利用的气候条件,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总体。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资源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3: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所依赖的和社会发展可能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中的物质、能量、条件及其现象的总体。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气候资源主要是指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能源。

目录

气候资源-基本定义
气候资源-形成因子
气候资源-特点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共同点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不同点
气候资源-历史记载
气候资源-存在问题
气候资源-保护意义
气候资源-相关区别
气候资源-影响气候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资源与农业
气候资源与旅游
气候资源与建筑
气候资源与交通
气候资源与健康
气候资源与体育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对策建议
气候资源-保护条例
中国气候资源基本特征太阳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下垫面复杂多样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降水资源分配不均衡
雨热基本同季
问题与挑战
气候资源-基本定义
气候资源-形成因子
气候资源-特点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共同点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不同点
气候资源-历史记载
气候资源-存在问题
气候资源-保护意义
气候资源-相关区别
气候资源-影响 气候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资源与农业
气候资源与旅游
气候资源与建筑
气候资源与交通
气候资源与健康
气候资源与体育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对策建议气候资源-保护条例中国气候资源基本特征
太阳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下垫面复杂多样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降水资源分配不均衡 雨热基本同季 问题与挑战展开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基本定义
  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可利用 气候资源
的再生资源,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资源之一。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气候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的物质财富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形成因子
  气候资源的形成因子不等同于气候的形成因子,而是比其更复杂。因为气候只是气 气候资源
候资源的来源与基础。气候还必需同一定的社会因子结合起来,才能转变为资源。从70年代起,世界气象组织开始将气候看作是气候系统的产物。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海洋、大陆、冰雪圈与生物圈等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换言之,气候是地表层五大自然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当前人们所熟知的太阳活动、海温、地温、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都只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的一些突出的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现象都有可能对气候系统有所冲击,进而影响到气候的异常;但是却不能决定整个系统的运转,或者对气候异常起决定性影响。当前,对气候系统各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尚没有进行全面和精确诊断分析和作出预测的客观条件,这也是气候预报的准确率难以迅速提高的原因。但是,同样的气候却可以有相差很大的利用效益,甚至也可能转变成为灾害。这主要决定于人们拥有的技术条件(如水利工程、作物品种等)和所采取的决策与管理措施是否正确和得力。这就说明了气候从一种自然现象转变成为一种资源是完全离不开社会因子的作用的。   因此,气候资源的因子是一个既包含许多自然因子,又包括许多社会因子在内的庞大系统。至今人们还没有能完全弄清这一系统的各个成员及相互联系。因此,只能采取一些简化的办法。比如,进行理想化处理。如计算某种资源的潜力时,假设其它生产条件与资源均达到理想要求,只估计某一种气候资源量所能达到的产量极限。如竺可桢估计光能在农业生产上的潜力。他认为,在每年只用一个季度的辐射量,光能效能以1%计,则长江流域单季水稻每亩可得941市斤产量。如提高光能效能达3%,则每亩可得2823市斤产量。 虽然这些简化的办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粗略描写气候资源的分布与丰度,但对于这一资源的数量仍可给出一个基本的概念,对于规划与管理这一资源都是很有用的。
  随着工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生产也高速发展,气候资源的不足越来越严重。社会生产对气候及其变化的敏感性、依赖性日益增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日益显露。气候资源丰富的土地被超负荷地利用,并向气候资源不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坡地扩大种植,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大气污染不但使空气质量恶化,并将造成不可逆转的人为气候变化。这样,气候资源正面临恶化,以致破坏的厄运。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保护意义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良好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的,要顺利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防灾减灾、资源利用与保护、气候和环境监测保护等方面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可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反之,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破坏气候资源,甚至诱发气候灾害。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相关区别
  气候是包围地球的大气圈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总称,属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的一部分。   气候环境则只是对人类有影响的那一部分大气的性质的总称。   气候与气候环境在现代并不明显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的差别,而只存在着概念上的差别。   气候资源则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影响
气候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气候资源是指大气圈中光、热、水、风能和空气中的氧、氮以及负离子等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为人类形成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一样,能够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 气候资源
和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生产、生态和经济同步发展。气候资源对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使用合理的气候指标和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既可获得很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又可预防气候灾害。适宜的气候是宝贵的资源,光、热、水、风可无偿提供给任何人。但是,气候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的概念现在已开始改变,河流的污染使淡水资源的价值降低,气候变迁改变了资源的恒定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能源、交通、建筑、经济、商业、健康和生活已成为对气候最敏感的领域,研究这些领域与气候资源的关系,对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能源主要指由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风能以及直接可利用的太阳能。社会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高消耗基础之上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是本世纪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有关部门预测, 能源的大量消耗、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增加,产生的环境和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节约、控制使用化石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已刻不容缓。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气候资源与农业
  ①气候中的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而光、热、水、空气等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各地区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获取最大效益。   ②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要合理和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不断提高对光照、热量、水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如广泛采用间作、套种,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气候资源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包括温度和降水月年平均值、太阳辐射量、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等。这些气候要素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生产潜力、布局结构、发展前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等。
气候资源与旅游
  旅游业是投资巨大、收入丰厚的新兴产业,其目的是给人提供特殊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 气候资源
受,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旅游业离不开气候,气候是旅游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首先是气候现象本身的美。如,冬日雪景是最壮丽的自然景色,夏日雷电则是最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秋高气爽使人心情平静,春暖花开使人感到生机盎然。其次,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更是旅游的重要目标。甚至沙漠景观也能使潮湿地带的居民感到新奇不已。香山红叶,洛阳牡丹更是驰名全国。最后,旅游是一项人类活动,一般需要宜人的气候条件。我国春光明媚的春季与天高气爽的秋季,是旅游最好的气候条件。春游、秋游也在我国比较盛行,人们度假往往也选在这两个季节。旅游有大量户外活动,是人类接近大自然的良好时机,因此,也是气候十分敏感的一个行业。充分评价与开发气候资源,无疑也是开展旅游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气候资源与建筑
  ①日日夏养花网照与街道方位。在进行城镇规划和建筑日夏养花网设计时,充分考虑光照与街道方位的原因。建议联系当地实际,比较街道方位不同的日照条件,选出最佳街道方位,再用理论指导实际生活。   ②风向与城市规划。风向决定污染物的输送方向,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当地最小频率的风向的上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下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
  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应尽量避开气候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公路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沿线的暴雨及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梁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当地暴雨强度。机场应布局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气候资源与健康
  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风霜雨雪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引起疾病。其中有些是气候条件直接或间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冻伤、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病、心脑血管病等。此外,高山反应、空调病、风扇病等也与气候有关。为了满足广大居民防病治病、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现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气象部门开展了人体舒适度、中暑指数、心脑血管病、胃肠道传染病,以及紫外线强度、花粉浓度等医学气象预报。当然恰当利用气候条件也能防病治病,如利用气候条件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登山、冬泳、滑冰、滑雪等,以增强体质。气候疗养,如沙疗、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等防病治病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天气预报中诸如穿衣指数、登山指数等内容,对人们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病健身起到了指导作用。人类也是喜光动物,我们经常晒太阳和我们的居室内有较好的日照,不仅可以杀灭病菌,减少疾病,还可以帮助对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体质。
气候资源与体育
  人们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开展体育运动,举办大型体育运动会更要考虑气候条件,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体育气象专家研究总结了各种气候要素对20种体育运动比赛的影响,以风、气温、降水、雾和气压等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成绩影响最大,因而东道主有义务向所有参赛者提供比赛地点的气候背景资料,并在运动会进行当中及时提供天气预报服务。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利用气候资源最广泛的是: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旅游、医疗等部分。   气候资源与其它资源不同,不能进入市场交易。在各种自然资源中,气候资源最容易发生变化,且变化最为剧烈。有利的气候条件是自然生产力,是资源;不利的气候条件则破坏生产力,是灾害。利用恰当,气候资源可取之不尽,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可取代性。故对一地的气候资源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对策建议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建议   中国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 气候资源与区别
但从总体上看,全社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效益与实际可开发资源量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贡献率差距较大。为此,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1、加强领导、强化气候资源的管理   气候工作、气候资源的管理具有多学科、跨部门的特点。涉及气象、海洋、农业、国土、能源、交通、环保、计划等诸多领域和部门,而且涉及到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布局下,来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要通过政府加强管理,增强全社会的气候资源意识,拓宽气候资源的利用领域,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资源的破坏,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投入、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的监测服务能力   气候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极具应用价值的可再生资源。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不断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服务能力,对于拓宽资源的利用领域,增强预见性,促进环境、资源和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纳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加大投入。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已有的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等观测系统的作用,通过整合和完善,建立现代化的气候资源变化监测网络系统,加强气候资源影响评估系统和气候数值模式系统的建设,全面开展动态的气候区划分析业务和气候影响评估业务,建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气候资源敏感的开发利用工程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效益评价工作。   3、健全制度、促进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进一步促进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要制定鼓励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及其它气候资源的法律法规,提供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在有关政策的制定上,必须统筹兼顾其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建立相关重大工程、重大开发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条例或规范。制定气候系统资料共享的标准、政策和法规,保障全社会气候系统观测资料和信息的共享。   4、加强合作、不断提高我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水平   要加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城市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气候资源总体承载能力的研究,深入分析研究其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将产生的影响,积极开展气候资源变化的研究,研究开发有利于环境、资源、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并注意从战略的高度研究应对气候资源变化的中长期行动策略和计划。大力开发和改进气候能源(太阳能、风能)利用技术,不断研制气候能源高效利用和经济实用的产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和新型高效作业工具、作业方式的开发研制。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候资源的综合调查、区划工作,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进行气候监测、分析、评价,并对可能引起气候恶化的大气成分进行监测,定期发布全国气候状况公报。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气候资源的特点,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保护的重点作出规划。   第三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编辑本段中国气候资源基本特征
太阳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除川黔地区外,其余大都相当或超过国外同纬度地区,与美国相当,略高于日本。高值和低值中心处于22~35N之间。即青藏高原高值中心,其南部光能接近世界上最丰富的撒哈拉沙漠,拉萨有“日光城”之称。低值中心出现在四川盆地。我国主要农业区,作物生长期间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多,为作物高产提供了充足的光能。青藏高原生长期短,能为植物提供的光合有效辐射量为全国最低。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中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由南往北相继出现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 我国的气候资源分布图
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青藏高原还有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寒带。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面积较大,其中亚热带和中、南温带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5%,其热量与美国主要农业区相近似。≥10℃积温,在40N地区比日本略多,与地中海气候地区相近;在30N地区,比地中海气候地区多500℃,比西亚、南亚、非洲等地少600~1000℃。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热量资源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农事活动依赖节气的更迭十分敏感。中国东部与世界同纬度相比,冬季过冷,夏季偏热,而且纬度越高越明显,冬季比夏季突出。夏季偏热,一年生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等)可种植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有利扩大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但冬季过冷,却使越冬作物或多年生亚热带和热带经济果木林的种植北界偏南。这一热量特点也是形成我国种植制度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下垫面复杂多样
  造成了气候资源的再分配 中国山地丘陵约占全国面积的2/3。境内地形复杂,较大山脉的走向、地形起伏、加上离海远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光、热、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与组合,使得有些地区非地带性的影响超过地带性影响。有出现“气候区地”现象和“十里不同天”的说法。例如,西南部金沙江河谷的巧家、华坪、元谋一带,虽处于中亚热带范围,但却出现南亚热带气候,≥10℃积温高达7000~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全年基本无霜。又如地处低纬高原的云南,由于纬度增加和海拔高度增高相一致,使南北不到10个纬距的范围内相继出现热、温、寒带的气候及相应的植被。一般在海拔2300~2500米的高寒区,以耐寒作物为主,1300~1500米高度为中温带,为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区;1300米以下为低热带,为一年二熟或三熟区。中国境内有些东西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对北来冷空气和南来暖湿气流有显著的屏障作用,是山体两侧水热状况显著差异的分水岭。例如大兴安岭两侧年平均气温相差2~4℃,≥10℃积温相差300~1000℃,年降水量可相差100~200毫米,成为由农区向牧区的过渡地带。天山山脉成为新疆分割为干旱南温带和干旱中温带的天然分界线。秦巴山系是标志中国南方与北方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水分盈亏平衡为零的界线,它标志北方旱地农业与南方以水田为主的农业的交接带,又是作物是否休眠越冬的分界线。尤其是该山体的屏障作用使四川盆地冬暖十分显著,盆地1月平均气温比东部平原同纬度地区偏高3~4℃,≥10℃积温多300~500℃,无霜期多40~60天,若经海拔订正后的增温效应,则相当于使四川盆地南移5个纬距的位置。山区的热量资源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很明显。一般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51℃,≥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约减少4~6天。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也不可忽视。例如亚热带山区的一些山腰,冬季有逆温现象,多存在暖带和温暖小区;一些大的水体(湖泊、水库),对周围有调温效应,这都有利于果林和作物避寒越冬。但在低凹地形,冷空气易堆积在谷底,形成冷空气“湖”,使作物易发生霜冻害。
降水资源分配不均衡
  干湿界线与等降水量线相近 与全球比,我国降水量不算丰富。粗略估计,中国平均年降水量约为648毫米,较全球陆地平均年降水量800毫米约偏少19%,比亚洲平均年降水量740毫米偏少12%,在纬度相同的日本、朝鲜某些地区的年降水量比我国要多。中国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于太平洋,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等雨量线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按这一走向的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相当于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5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又相近于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横穿东部的9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是东部地区半湿润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西北内陆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4%,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4毫米,全年总降水量只占全国的9.5%;而我国东南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平均年降水量达896毫米,其全年总降水量占全国的90.5%。   中国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这是季风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各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很大,尤其北方雨季短,降水明显地集中于夏季。因此,采取季节调水措施是防旱的重要对策之一。 气候资源
雨热基本同季
  夏季光、热、水共济,气候生产潜力大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这是农业气候资源的一种优势。夏季温高雨多,光合有效辆射量大,为植物旺盛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气候生产潜力高。各地雨热同季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北方,春季升温快,夏季温度高,6 气候资源学
~8月≥10℃积温占全年的50%以上,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江淮及其以南地区,6~8月≥10℃积温和降水量均占全年的30~40%,雨热同季时间长,故复种指数高。云南和青藏高原地区,年内气温变化较平缓,降水集中程度高于温度,水热配合稍差,如云南6~8月积温只占全年的20~30%,但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青藏高原6~8月积温占全年的55~65%,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   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低温冷害或旱涝。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中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次的冷期和暖期,曾造成农牧界线南北来回推移;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也曾引起单、双季稻的种植界线南北变动两个纬距。近百年来,我国≥10℃积温变化有7~8年和2~3年的周期波动,尤以8年周期最明显。本世纪初期各地积温偏少,30年代中期开始增多,至50年代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在60年代中期曾有一短暂的回暖过程,目前在平均值左右摆动。近30年间,各地最暖年与最冷年的热量状况之差是:≥10℃积温的差值约在500~1100℃之间;≥10℃持续日数的差值在30~60天之间。≥10℃积温相对变率(积温距平绝对值的多年平均与平均积温的百分比)是,青藏高原为4~5%,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北地区大于3%,华南及云南南部小于1.5%。热量资源不稳定,可导致农业不稳产。例如,黑龙江省高温年与低温年的积温偏差平均为300℃左右,这个变化幅度可导致产量增产或减产30%左右。
问题与挑战
  多样的气候类型造就了中国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与多样的气候资源利用类型。然而,在利用我国的气候资源推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由于中国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点,北方的广袤地域寒冷和水分不足常常成为生物生产的限制因子,丰富的光能资源与土地资源因此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着中国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乃至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还极有可能是极端气候事件频次的增加与强度的增大。   研究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北方夏季风降水的年度间变异增大,意味着北半球的季风气候区有可能遭受几率更为频繁且强度更大的洪涝或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我国大部分为季风气候区,季风的进退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洪涝与旱灾,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东亚季风以及东南和西南季风对我国的夏季降雨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们的变异必将导致我国农牧业生产的气候灾害损失加大,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气候资源 英文名称:climate resources;climatic resources 定义1: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可利用的气候条件,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总体。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资源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3: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所依赖的和社会发展可能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中的物质、能量、条件及其现象的总体。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
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可利用 气候资源
的再生资源,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资源之一。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气候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的物质财富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可利用 气候资源
的再生资源,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资源之一。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气候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的物质财富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光照(太阳能),热量,降水,风等

讨论题:我国粮食作物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讨论题:我国粮食作物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1)稻谷 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 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 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国

  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1)稻谷 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 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 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国

  水稻(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3.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4.其他作物 (1)高粱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龙江的克山地区。 (3)薯类我国以甘薯为主,其次是马铃薯。甘薯主要分布在北纬42以南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为主要产区,其中以四川和山东产量最大。 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内蒙古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以及四川北部地势较高,气候较凉地区,以东北、内蒙古产量最多。

  油料作物油料作物品种繁多,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胡麻、大豆、向日葵等。我国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在经济作物中居首位,是世界上油料作物种植最多的国家。 1.花生在各种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单产高,含油率高,是喜温耐瘠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最好。花生生产分布广泛,除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广西、辽宁、四川、福建等省区,其中山东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其次是广东。目前,全国花生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渤海湾周围的丘陵地及沿河沙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华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的丘陵及沿海地区。 2.油菜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地区分布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世界上生产油菜籽最多的国家。油菜是喜凉作物,对热量要求不高,对土壤要求不严。根据播种期的不同,可分为春、冬油菜,春、冬油菜分布的界限,相当于春、冬小麦的分界线而略偏南。我国以种植冬油菜为主。长江流域是全国冬油菜最大产区,其中四川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省。春油菜主要集中于东北、西北北部地区。 3.芝麻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芝麻最多的国家之一。芝麻是一种含油率很高的优质油料作物,我国芝麻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其中河南省产量居全国首位。 4.大豆我国是大豆的故乡,早在5000年前,大豆就扎根于华夏沃土,中世纪以后,大豆经阿拉伯传入西方。美国大面积种植大豆只有70年余的历史,却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大豆生产国,2000年产量达7500万吨,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50%。而中国却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年进口量达1400万吨。年产量目前在世界排在美国、巴西之后,居第三位。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同时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营养价值高,因而大豆在农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大豆是喜温作物,生长旺季需要高温,收获季节以干燥为宜,很适宜在我国北方温带地区栽培。我国大豆分布广泛,而以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的黄淮平原最为集中。松辽平原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松花江、辽河沿岸和哈大线沿线。其中,哈尔滨、辽源、长春被称作我国大豆的“三大仓库”

  糖料作物 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其中以甘蔗为主。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区,甜菜分布在北方各省区,所以有“南蔗北菜”的特点。 1.甘蔗甘蔗是热带和南亚热带经济作物,具有喜高温、喜湿、喜肥的特性,生长期长。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海南、云南、四川等省区种植面积最大,广东是大陆上种植甘蔗最多的省份。 2.甜菜甜菜喜温凉气候,有耐寒、耐旱、耐碱等特性。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北各省区。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吉林、甘肃、宁夏为主要产地。黑龙江是我国甜菜的最大产区。甜菜生产基地有:黑龙江松嫩平原西部、吉林西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和新疆玛纳斯地区。

  其他作物 其他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这里仅介绍烟草和茶叶。 1.烟草烟草原产于南美洲,按初加工的方法不同,分为烤烟和晒烟两种,我国以烤烟为主。烟草具有喜温、喜光、好肥、怕旱、怕涝等特点,生长期间对热量、水分、土壤、肥料等条件要求高。我国烟草分布很广,河南、山东、云南、甘肃、湖南五省是我国重要的烤烟产地。其中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烤烟产区,其产量占全国的1/3,主要分布在许昌、南阳、周口和驻马店等地。山东烤烟主要分布在潍县到淄博的胶济铁路沿线,以昌潍地区的益都、临朐两地最为集中。云南的烤烟质量最好,分布在曲靖、玉溪、昭通等地。 2.茶叶我国是茶叶原产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就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曾长期独占世界市场。后来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年产仅4.1万吨。建国后,我国茶叶生产恢复和发展很快,1996年茶叶产量达59万吨,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茶区辽阔,广泛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山地和丘陵地带,以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五省产量最多,是我国著名的五大产茶省,其次是云南、广东、湖北等省。

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

太阳能资源
太阳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除川黔地区外,其余大都相当或超过国外同纬度地区,与美国相当,略高于日本。高值和低值中心处于22~35N之间。即青藏高原高值中心,其南部光能接近世界上最丰富的撒哈拉沙漠,拉萨有“日光城”之称。低值中心出现在四川盆地。我国主要农业区,作物生长期间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多,为作物高产提供了充足的光能。青藏高原生长期短,能为植物提供的光合有效辐射量为全国最低。
热量带亚热带和温带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中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由南往北相继出现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青藏高原还有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寒带。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面积较大,其中亚热带和中、南温带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5%,其热量与美国主要农业区相近似。≥10℃积温,在40N地区比日本略多,与地中海气候地区相近;在30N地区,比地中海气候地区多500℃,比西亚、南亚、非洲等地少600~1000℃。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热量资源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农事活动依赖节气的更迭十分敏感。中国东部与世界同纬度相比,冬季过冷,夏季偏热,而且纬度越高越明显,冬季比夏季突出。夏季偏热,一年生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等)可种植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有利扩大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但冬季过冷,却使越冬作物或多年生亚热带和热带经济果木林的种植北界偏南。这一热量特点也是形成我国种植制度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下垫面复杂多样
造成了气候资源的再分配中国山地丘陵约占全国面积的2/3。境内地形复杂,较大山脉的走向、地形起伏、加上离海远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光、热、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与组合,使得有些地区非地带性的影响超过地带性影响。有出现“气候区地”现象和“十里不同天”的说法。例如,西南部金沙江河谷的巧家、华坪、元谋一带,虽处于中亚热带范围,但却出现南亚热带气候,≥10℃积温高达7000~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全年基本无霜。又如地处低纬高原的云南,由于纬度增加和海拔高度增高相一致,使南北不到10个纬距的范围内相继出现热、温、寒带的气候及相应的植被。一般在海拔2300~2500米的高寒区,以耐寒作物为主,1300~1500米高度为中温带,为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区;1300米以下为低热带,为一年二熟或三熟区。中国境内有些东西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对北来冷空气和南来暖湿气流有显著的屏障作用,是山体两侧水热状况显著差异的分水岭。例如大兴安岭两侧年平均气温相差2~4℃,≥10℃积温相差300~1000℃,年降水量可相差100~200毫米,成为由农区向牧区的过渡地带。天山山脉成为新疆分割为干旱南温带和干旱中温带的天然分界线。秦巴山系是标志中国南方与北方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水分盈亏平衡为零的界线,它标志北方旱地农业与南方以水田为主的农业的交接带,又是作物是否休眠越冬的分界线。尤其是该山体的屏障作用使四川盆地冬暖十分显著,盆地1月平均气温比东部平原同纬度地区偏高3~4℃,≥10℃积温多300~500℃,无霜期多40~60天,若经海拔订正后的增温效应,则相当于使四川盆地南移5个纬距的位置。山区的热量资源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很明显。一般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51℃,≥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约减少4~6天。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也不可忽视。例如亚热带山区的一些山腰,冬季有逆温现象,多存在暖带和温暖小区;一些大的水体(湖泊、水库),对周围有调温效应,这都有利于果林和作物避寒越冬。但在低凹地形,冷空气易堆积在谷底,形成冷空气“湖”,使作物易发生霜冻害。
降水资源分配不均衡
干湿界线与等降水量线相近与全球比,我国降水量不算丰富。粗略估计,中国平均年降水量约为648毫米,较全球陆地平均年降水量800毫米约偏少19%,比亚洲平均年降水量740毫米偏少12%,在纬度相同的日本、朝鲜某些地区的年降水量比我国要多。中国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于太平洋,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等雨量线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按这一走向的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相当于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5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又相近于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横穿东部的9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是东部地区半湿润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西北内陆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4%,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4毫米,全年总降水量只占全国的9.5%;而我国RnrGv东南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平均年降水量达896毫米,其全年总降水量占全国的90.5%。
中国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这是季风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各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很大,尤其北方雨季短,降水明显地集中于夏季。因此,采取季节调水措施是防旱的重要对策之一。
雨热基本同季
夏季光、热、水共济,气候生产潜力大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这是农业气候资源的一种优势。夏季温高雨多,光合有效辆射量大,为植物旺盛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气候生产潜力高。各地雨热同季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北方,春季升温快,夏季温度高,6~8月≥10℃积温占全年的50%以上,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江淮及其以南地区,6~8月≥10℃积温和降水量均占全年的30~40%,雨热同季时间长,故复种指数高。云南和青藏高原地区,年内气温变化较平缓,降水集中程度高于温度,水热配合稍差,如云南6~8月积温只占全年的20~30%,但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青藏高原6~8月积温占全年的55~65%,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
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低温冷害或旱涝。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http://www.rixia.cc中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次的冷期和暖期,曾造成农牧界线南北来回推移;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也曾引起单、双季稻的种植界线南北变动两个纬距。近百年来,我国≥10℃积温变化www.rixia.cc有7~8年和2~3年的周期波动,尤以8年周期最明显。本世纪初期各地积温偏少,30年代中期开始增多,至50年代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在60年代中期曾有一短暂的回暖过程,目前在平均值左右摆动。近30年间,各地最暖年与最冷年的热量状况之差是:≥10℃积温的差值约在500~1100℃之间;≥10℃持续日数的差值在30~60天之间。≥10℃积温相对变率(积温距平绝对值的多年平均与平均积温的百分比)是,青藏高原为4~5%,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北地区大于3%,华南及云南南部小于1.5%。热量资源不稳定,可导致农业不稳产。例如,黑龙江省高温年与低温年的积温偏差平均为300℃左右,这个变化幅度可导致产量增产或减产30%左右。
问题与挑战
多样的气候类型造就了中国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与多样的气候资源利用类型。然而,在利用我国的气候资源推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由于中国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点,北方的广袤地域寒冷和水分不足常常成为生物生产的限制因子,丰富的光能资源与土地资源因此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着中国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乃至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还极有可能是极端气候事件频次的增加与强度的增大。
研究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北方夏季风降水的年度间变异增大,意味着北半球的季风气候区有可能遭受几率更为频繁且强度更大的洪涝或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我国大部分为季风气候区,季风的进退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洪涝与旱灾,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东亚季风以及东南和西南季风对我国的夏季降雨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们的变异必将导致我国农牧业生产的气候灾害损失加大,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因而,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甚至是灾变,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其三:我国在气候系统探测和气候要素精细观测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与能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对支撑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现有的专业气象观测网在探测范围、要素、精度、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专业服务的需求;技术装备科技含量不高,观测手段和设备落后;观测项目针对性不强,规范、标准不统一,既有一些交叉重复,也有诸多空白,如海上、荒漠和高山等地区和交通等行业的观测资料十分缺乏;观测领域亟需拓展与整合。如现在我国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也还没有开展亚米级的风场观测,无法为风力资源的开发提供精细的气候资料与气象保障服务。
中国在针对冰雹、强降雨、强风暴、暴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预报、预测能力上还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与缺陷。针对上述特点,应该合理利用中国的气候资源,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科学研究,提高与改善气候科学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我国的东北地区都能种植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而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大多为亚寒带针叶林,原因是(  )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72634.html

上一篇:有许多英语句子要翻译一下!很简单(只是我不会!)谢谢了!!!

下一篇:鹅掌柴老掉叶子是怎么回事啊 怎么解决?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