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1,第一题为什么不选B 河套平原主要种植什么 一年几熟 相关知识点 2,鄱阳湖平原不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考重点有哪些?越具体越好!!!1.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
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
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
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
9.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
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29.53 日
12. 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东, 23 小时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极点外, 15 / 小时 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球自转线速度 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 地球物体 水平运动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地转偏向力。
15.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16. 地球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平面。
17. 黄赤交角 目前 23 26 ′,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 90 ,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 66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6.22 达到最大, 12.22 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12.22 达到最大, 6.22 达到最小。 南 .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22. 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
24.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25. 岩浆岩 :侵入岩— ( 花岗岩 ) :晶粒较粗;喷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小,多气孔
26. 沉积岩 : 层理构造 ,并有 动植物化石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27. 变质岩 : 片理构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28. 地震的分类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级 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
29.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
30.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 世界主要地震带 是 环太平洋构造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32.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
33.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
34.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 30 多倍,两级相差 900 多倍
35.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的是——臭氧。
36. 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37. 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38. 对流层主要特征 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 ℃ 。大气 对流 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39. 平流层主要特征 :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气以 水平运动 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40. 中间层 :几乎没有臭氧, 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热层 :即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41.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42. 风——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
43. 盛行东北风的风带 ——东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盛行东南风的风带 ——东南信风带和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44. 赤道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极地高气压带 —— 少雨 地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气候暖热干旱,为 少雨 地带; 大陆东岸 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 降水比较丰富 。 副极地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45.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46. 季风 成因分析: ? 海陆热力差异 ( 亚洲东部季风 )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南亚和我国西南 ) 受季风影响,一年有干湿,雨热同期,易冬旱夏涝
47. 冬夏间亚洲和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分布 : 冬季: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48. 东亚季风 ——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 南亚季风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49. 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顺南逆——干晴天气(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压)
50. 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台风)
51. 梅雨——准静止锋 6 、 7 月
52. 水圈的主体——海洋水; 淡水的主体——冰川(南极洲)
53. 水循环的动力 ——太阳辐射
54.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最重要的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55. 人类可以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 —— 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 施加一定的影响, 如: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时间分布 ---- 修建水库;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 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引黄济青等;引水灌溉。
56. 洋流的分类 : * 按水温划分:暖流:水温高,一般为 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水温低,一般为 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 *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57. 洋流分布的规律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洋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58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59. 四大渔场分布 :三个在暖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秘鲁附近海区的涌升流
60.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
61 .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补给 , 雨水补给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一致 。
62. 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补给为主, 积雪融水 为辅。 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3.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4. 气候资源的种类:光照、热量、水分、风能
65. 光照资源取决于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日照时间的长短 。
66. 热量资源的衡量标准:气温、积温、无霜期 。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
67. 狭义的水资源——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69. 衡量水资源的数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70. 水资源的特点: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71. 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72. 世界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反常。人为原因——用水量的剧增;水质污染。
73. 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 建立蓄水工程 ;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74. 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 水质型缺水城市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75.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76. 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美化环境(城市广种大树的原因) ,容纳动物。
77. 能源资源 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78. 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已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 70%
79. 西气东输工程是将 新疆 塔里木和长庆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 上海 的输气工程。
80. 产业部门的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产业部门结构即三大产业的比重。
81.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82. 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误农时、因时制宜);②地域性(因地制宜)
83. 光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
84. 垦殖指数与地形相关,垦殖指数高——地形平坦;垦殖指数低——地形崎岖。
85. 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 经济地理位置
86. 农业主要的两大部门—— 种植业和畜牧业 。
87. 畜牧业产值居首位的国家——美国;人均牛羊头数最多的国家——新西兰
88.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型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89. 水田农业和传统旱作农业我国界线——秦岭 - 淮河;粗放畜牧业——年降水量少于 250mm 地区,我国四大牧区;热带种植园农业——我国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90. 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热带种植园农业
91. 为国际市场提供粮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92. 水田农业——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东亚、南亚、东南亚——雨热同期。
93. 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工业区位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
94. 接近原料产地 ——甘蔗、甜菜制糖,水产品和水果等食品罐头。
95. 接近能源供应地 ——炼铝
96. 接近消费市场 ——棉纱织布、石油加工等工业;瓶装饮料等食品工业、家具制造、印刷工业
97.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应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 ;季风盛行地区,应布局在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98 有水污染的工厂(如化肥厂、造纸厂、化工厂、印染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99. 需洁净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等)——应布局在 河流上游
100. 装配厂(如电视机装配厂)——应布局在 劳动力充足的地方
101. 钢铁工业布局有 “煤铁复合体型”和“临海型”
102. “煤铁复合体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顿巴斯,我国的鞍山—本溪。
103. “临海型”是远离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费市场,如 上海宝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104. 工业区按形成条件划分 ①采矿型——鲁尔,加利福尼亚,辽中南;②加工型——日本京滨,沪宁杭;③混合型——京津唐
105. 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大单位—— 工业地带
106. 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地带—— 北美工业地带
107. 工业化最早、经济第二位的工业地带—— 西欧工业地带
108. 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 东欧工业地带
109. 对外依赖率最高的加工贸易型的临海工业地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110:商业区位条件:交通、人口、集聚、地价。
111: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112.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113.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的严重老龄化、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持续衰减 。老龄化问题还带来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14. 发达国家的人口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115. 老龄化: 65 岁以上的人口比重 7% 为 老龄化, 10% 为 严重老龄化
116. 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国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国家——孟加拉国
117.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大。
118.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措施:实行或赞同 计划生育 的政策,以期降低过高的人口出生率。 119. 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 *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 * 人口年龄构成轻 。 * 人口的经济结构长期没有改善。 *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 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政策: 坚决贯彻计划生育 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0. 人口迁移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
121.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密度 (人 / 千米)。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
122. 四大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亚、欧洲 60 N 以南、北美洲东部
123. 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区—— 南亚
124. 人口稀疏区:①寒带(西伯利亚)②热带雨林(亚马孙、刚果)③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玛干)和干旱草原④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125. 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黑河 - 腾冲线
126:城市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活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127. 城市分类:按城市规模:各国的标准不同我国的标准—非农业人口 100 万以上的为特大型城市; 50~100 万的为大城市; 20~50 万的为中等城市; 20 万以下为小城市
128:城市规模: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区域性中心城市(香港)、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重庆、天津、沈阳、大连)、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以下中心镇。
129. 城市职能:我国的标准—综合性和专业性。 ①综合性:全国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②专业性:工矿城市、农林城市、交通枢纽、旅游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
130. 城市内部的职能分区—— 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131. 城市化 :是指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132. 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
133. 城市化的本质 —— 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是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
134. 城市化中的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
135.郊区化: 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136. 逆城市化:十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137:影响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口、民族迁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时间因素。
138:世界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
139:中国地域文化: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
140:海派文化。
141. RS——遥感 ; GPS ——全球定位系统(至少 3 颗卫星定位);GIS ——地理信息系统
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
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
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
9.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
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29.53 日
12. 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东, 23 小时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极点外, 15 / 小时 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球自转线速度 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 地球物体 水平运动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地转偏向力。
15.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16. 地球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平面。
17. 黄赤交角 目前 23 26 ′,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 90 ,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 66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6.22 达到最大, 12.22 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12.22 达到最大, 6.22 达到最小。 南 .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22. 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
24.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25. 岩浆岩 :侵入岩— ( 花岗岩 ) :晶粒较粗;喷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小,多气孔
26. 沉积岩 : 层理构造 ,并有 动植物化石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27. 变质岩 : 片理构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28. 地震的分类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级 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
29.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
30.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 世界主要地震带 是 环太平洋构造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32.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
33.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
34.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 30 多倍,两级相差 900 多倍
35.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的是——臭氧。
36. 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37. 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38. 对流层主要特征 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 ℃ 。大气 对流 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39. 平流层主要特征 :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气以 水平运动 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40. 中间层 :几乎没有臭氧, 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热层 :即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41.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42. 风——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
43. 盛行东北风的风带 ——东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盛行东南风的风带 ——东南信风带和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44. 赤道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极地高气压带 —— 少雨 地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气候暖热干旱,为 少雨 地带; 大陆东岸 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 降水比较丰富 。 副极地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45.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46. 季风 成因分析: ? 海陆热力差异 ( 亚洲东部季风 )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南亚和我国西南 ) 受季风影响,一年有干湿,雨热同期,易冬旱夏涝
47. 冬夏间亚洲和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分布 : 冬季: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48. 东亚季风 ——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 南亚季风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49. 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顺南逆——干晴天气(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压)
50. 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台风)
51. 梅雨——准静止锋 6 、 7 月
52. 水圈的主体——海洋水; 淡水的主体——冰川(南极洲)
53. 水循环的动力 ——太阳辐射
54.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最重要的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55. 人类可以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 —— 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 施加一定的影响, 如: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时间分布 ---- 修建水库;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 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引黄济青等;引水灌溉。
56. 洋流的分类 : * 按水温划分:暖流:水温高,一般为 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水温低,一般为 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 *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57. 洋流分布的规律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洋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58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59. 四大渔场分布 :三个在暖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秘鲁附近海区的涌升流
60.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
61 .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补给 , 雨水补给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一致 。
62. 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补给为主, 积雪融水 为辅。 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3.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4. 气候资源的种类:光照、热量、水分、风能
65. 光照资源取决于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日照时间的长短 。
66. 热量资源的衡量标准:气温、积温、无霜期 。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
67. 狭义的水资源——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69. 衡量水资源的数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70. 水资源的特点: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71. 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72. 世界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反常。人为原因——用水量的剧增;水质污染。
73. 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 建立蓄水工程 ;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74. 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 水质型缺水城市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75.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76. 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美化环境(城市广种大树的原因) ,容纳动物。
77. 能源资源 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78. 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已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 70%
79. 西气东输工程是将 新疆 塔里木和长庆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 上海 的输气工程。
80. 产业部门的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产业部门结构即三大产业的比重。
81.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82. 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误农时、因时制宜);②地域性(因地制宜)
83. 光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
84. 垦殖指数与地形相关,垦殖指数高——地形平坦;垦殖指数低——地形崎岖。
85. 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 经济地理位置
86. 农业主要的两大部门—— 种植业和畜牧业 。
87. 畜牧业产值居首位的国家——美国;人均牛羊头数最多的国家——新西兰
88.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型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89. 水田农业和传统旱作农业我国界线——秦岭 - 淮河;粗放畜牧业——年降水量少于 250mm 地区,我国四大牧区;热带种植园农业——我国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90. 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热带种植园农业
91. 为国际市场提供粮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92. 水田农业——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东亚、南亚、东南亚——雨热同期。
93. 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工业区位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
94. 接近原料产地 ——甘蔗、甜菜制糖,水产品和水果等食品罐头。
95. 接近能源供应地 ——炼铝
96. 接近消费市场 ——棉纱织布、石油加工等工业;瓶装饮料等食品工业、家具制造、印刷工业
97.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应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 ;季风盛行地区,应布局在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98 有水污染的工厂(如化肥厂、造纸厂、化工厂、印染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99. 需洁净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等)——应布局在 河流上游
100. 装配厂(如电视机装配厂)——应布局在 劳动力充足的地方
101. 钢铁工业布局有 “煤铁复合体型”和“临海型”
102. “煤铁复合体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顿巴斯,我国的鞍山—本溪。
103. “临海型”是远离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费市场,如 上海宝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104. 工业区按形成条件划分 ①采矿型——鲁尔,加利福尼亚,辽中南;②加工型——日本京滨,沪宁杭;③混合型——京津唐
105. 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大单位—— 工业地带
106. 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地带—— 北美工业地带
107. 工业化最早、经济第二位的工业地带—— 西欧工业地带
108. 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 东欧工业地带
109. 对外依赖率最高的加工贸易型的临海工业地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110:商业区位条件:交通、人口、集聚、地价。
111: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112.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113.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的严重老龄化、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持续衰减 。老龄化问题还带来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14. 发达国家的人口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115. 老龄化: 65 岁以上的人口比重 7% 为 老龄化, 10% 为 严重老龄化
116. 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国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国家——孟加拉国
117.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大。
118.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措施:实行或赞同 计划生育 的政策,以期降低过高的人口出生率。 119. 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 *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 * 人口年龄构成轻 。 * 人口的经济结构长期没有改善。 *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 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政策: 坚决贯彻计划生育 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0. 人口迁移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
121.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密度 (人 / 千米)。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
122. 四大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亚、欧洲 60 N 以南、北美洲东部
123. 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区—— 南亚
124. 人口稀疏区:①寒带(西伯利亚)②热带雨林(亚马孙、刚果)③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玛干)和干旱草原④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125. 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黑河 - 腾冲线
126:城市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活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127. 城市分类:按城市规模:各国的标准不同我国的标准—非农业人口 100 万以上的为特大型城市; 50~100 万的为大城市; 20~50 万的为中等城市; 20 万以下为小城市
128:城市规模: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区域性中心城市(香港)、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重庆、天津、沈阳、大连)、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以下中心镇。
129. 城市职能:我国的标准—综合性和专业性。 ①综合性:全国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②专业性:工矿城市、农林城市、交通枢纽、旅游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
130. 城市内部的职能分区—— 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131. 城市化 :是指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132. 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
133. 城市化的本质 —— 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是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
134. 城市化中的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
135.郊区化: 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136. 逆城市化:十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137:影响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口、民族迁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时间因素。
138:世界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
139:中国地域文化: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
140:海派文化。
141. RS——遥感 ; GPS ——全球定位系统(至少 3 颗卫星定位);GIS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半径 日夏养花网 光年,约 千米
天体系统的形成: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银河系 中心天体( ):质量占 地月系:
八大行星: 、 、 、 组成 和
、 、 、
总星系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
外部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
太阳辐射 波长范围: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
太阳活动 黑子→出现于 层
类型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 层
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风→出现于 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年)
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 方向 自 向 ,从北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
周期 日,长 小时 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 所需的时间。
速度 角速度为 /时。地球表面除 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 向 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
①导致 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时,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又称 。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经线穿行的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 轨道:是一个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上,每年 月初位于近日点, 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 向
角速度约为每天 ,近日点时较 ,远日点时较
周期为 ,约为 日 时 分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 的变化, 长短的变化以及 的更替、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 带、 带、 带、 带、 带
五带 划分界线: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月 日 向
夏至 月 日 向
秋分 月 日 向
冬至 月 日 向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 的高度角
地理意义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的纬线最大,向 、 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 ,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 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和 的季节化。夏季是一年中 较长,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波):能在 中传播,速度较
横波(S波):只能在 中传播,速度较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横波则突然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 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约 千米,海洋较 ,约 千地壳 米海拔越高,厚度 。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 ;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层,相对密度较 ,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 层,相对密度较 ,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特征,主要由 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和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和
结构: 外核 呈 或 状态
内核 呈 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LFmPoPspzV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一般把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水、 水和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水、
水、 水和 水,其中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或
矿产: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 如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液态 如
固态 如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 属 矿 常见的有 等。
非金属矿 常见的有
等,其中,以 矿物和 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 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 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 侵入岩,如 ;
喷出岩,如 、 、 。
分类: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 而形成。
如 、 、 、 。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 。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 、 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 、 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 念:是指 和其下的 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 。与之相伴的是 以及 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 作用和 作用,岩浆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 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 、 、
外力作用 、 、 、 、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或静止)当中,
(2) 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 运动、 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 、岩层下凹的称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 运动, 、 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
(3)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 储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 、 ,黄土高原的 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山口 。
风力的侵蚀地貌: 、 。
风力的堆积地貌: 、 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
对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性。平流层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性。
散射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 、 。
第三节 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 差
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 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 线, 压指向 压) 风向与等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 ,南半球向 ) 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因素: 因素,如 低气压带和 高气压带
因素,如 低气压带和 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
情况 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
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
地面表现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原因: 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南半球则相反
第三节 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 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中心,因为北半球 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7月 低压( 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1月 高压( 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 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 面积占优势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 的季节移动
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 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
部和 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冬季 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 季风
亚洲 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
夏季 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 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 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 节移动
第三节 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的气团。
2、锋面系统
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分类 概念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
冷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 气温和湿度 、气压 、天气转晴 冬季的
暖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 云、雨(多为 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 气温 、气压 、雨过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流状况 气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气压 四周向中心
(北逆南顺) 台风
反气旋 气压 中心向外
(北顺南逆) 伏旱
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 ,以及与之相伴的 状态和 状态的变化。
在 能及 的作用下,水在 、 和 间通过吸收 或放出 ,以 、 、 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 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 、 及
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 ~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 时针方向,南半球呈 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
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 ,就性质来讲属于 。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 、 。
a、b、c、d形成是由于 ,
a、d由于 风吹拂,b、c由于 风吹拂。
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性质上属于 。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
先把第一二章看了吧,最重要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半径 日夏养花网 光年,约 千米
天体系统的形成: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银河系 中心天体( ):质量占 地月系:
八大行星: 、 、 、 组成 和
、 、 、
总星系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
外部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
太阳辐射 波长范围: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
太阳活动 黑子→出现于 层
类型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 层
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风→出现于 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年)
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 方向 自 向 ,从北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
周期 日,长 小时 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 所需的时间。
速度 角速度为 /时。地球表面除 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 向 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
①导致 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时,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又称 。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经线穿行的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 轨道:是一个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上,每年 月初位于近日点, 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 向
角速度约为每天 ,近日点时较 ,远日点时较
周期为 ,约为 日 时 分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 的变化, 长短的变化以及 的更替、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 带、 带、 带、 带、 带
五带 划分界线: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月 日 向
夏至 月 日 向
秋分 月 日 向
冬至 月 日 向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 的高度角
地理意义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的纬线最大,向 、 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 ,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 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和 的季节化。夏季是一年中 较长,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波):能在 中传播,速度较
横波(S波):只能在 中传播,速度较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横波则突然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 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约 千米,海洋较 ,约 千地壳 米海拔越高,厚度 。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 ;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层,相对密度较 ,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 层,相对密度较 ,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特征,主要由 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和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和
结构: 外核 呈 或 状态
内核 呈 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LFmPoPspzV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一般把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水、 水和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水、
水、 水和 水,其中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或
矿产: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 如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液态 如
固态 如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 属 矿 常见的有 等。
非金属矿 常见的有
等,其中,以 矿物和 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 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 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 侵入岩,如 ;
喷出岩,如 、 、 。
分类: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 而形成。
如 、 、 、 。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 。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 、 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 、 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 念:是指 和其下的 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 。与之相伴的是 以及 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 作用和 作用,岩浆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 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 、 、
外力作用 、 、 、 、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或静止)当中,
(2) 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 运动、 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 、岩层下凹的称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 运动, 、 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
(3)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 储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 、 ,黄土高原的 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山口 。
风力的侵蚀地貌: 、 。
风力的堆积地貌: 、 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
对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性。平流层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性。
散射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 、 。
第三节 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 差
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 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 线, 压指向 压) 风向与等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 ,南半球向 ) 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因素: 因素,如 低气压带和 高气压带
因素,如 低气压带和 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
情况 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
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
地面表现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原因: 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南半球则相反
第三节 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 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中心,因为北半球 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7月 低压( 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1月 高压( 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 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 面积占优势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 的季节移动
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 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
部和 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冬季 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 季风
亚洲 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
夏季 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 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 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 节移动
第三节 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的气团。
2、锋面系统
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分类 概念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
冷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 气温和湿度 、气压 、天气转晴 冬季的
暖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 云、雨(多为 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 气温 、气压 、雨过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流状况 气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气压 四周向中心
(北逆南顺) 台风
反气旋 气压 中心向外
(北顺南逆) 伏旱
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 ,以及与之相伴的 状态和 状态的变化。
在 能及 的作用下,水在 、 和 间通过吸收 或放出 ,以 、 、 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 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 、 及
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 ~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 时针方向,南半球呈 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
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 ,就性质来讲属于 。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 、 。
a、b、c、d形成是由于 ,
a、d由于 风吹拂,b、c由于 风吹拂。
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性质上属于 。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
先把第一二章看了吧,最重要
高一地理知识点具体总结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必修1部分(高1)
第1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
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 气压带和风带
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http://www.rixia.cc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
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分布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到回归线之间 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分明,干季高温少雨,湿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3 常见天气系统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2、锋面天气系统: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现象实例
冷锋 气温较高,
气压较低,
天气晴朗 易出现雨雪大风及降温天气 气温下降,
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夏季的北方暴雨
冬季的寒潮
(大风降温)
春季的沙尘暴
暖锋 气温较低,
气压较高,
天气晴朗 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 气温上升,
气压下降,
天气转晴。 略
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
5、图中1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
4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
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季节比较突出。
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
2、
(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
(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
(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
(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
3、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3)塑造地表形态;(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
3、在图中绘制出洋流的方向。
4、图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
5、洋流的影响:
(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荒漠。
(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秘鲁渔场。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
(5)对海洋交通运输的影响:顺流时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雾,可以干扰交通运输;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纬带来冰山,危害交通运输。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其中的可再生资源。
2、影响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其中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最重要的标准。
3、水资源的数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高低。
4、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增多,利用方式多样化。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
5、当前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6、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修建水库;(2)跨流域调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开采地下水;(6)提高节水意识;(7)人工增雨;(8)减少污染浪费。其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1)(2)(4)(5)(7),属于节流措施的有(3)(6)(8)。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由整个地质时期看,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等基本形式。
3、地壳运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其按运动方向和性质又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4、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垂直运动常常形成地势起伏、海陆变迁等。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
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等基本形式。
6、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在图中填出相应名称。
2 山岳的形成
1、山岳的主要类型包括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2、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类型。其中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3、在内力作用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虑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发生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脉等按其成因类型都属于褶皱山。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属于储水构造。
4、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断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则形成地垒,容易形成断块山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则形成地堑,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
5、哥伦比亚高原、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
6、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岳地区地表崎岖不平,而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势相对较平缓。
7、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长度较长,弯曲度比较大。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需要绕过各种障碍物。
8、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建设成本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而公路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3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2、溯源侵蚀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头方向伸展;下蚀可以使河谷加深,侧蚀可以使河谷加宽。
3、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冲积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积-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组成。
4、高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5、山区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或山前的冲积扇,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6、平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或团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密集,规模比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内河与海洋交通便利。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5、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
2、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中纬地区最明显。
3、以水分和热量的共同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山麓向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高差较大的山区地区最明显。当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第1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
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 气压带和风带
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http://www.rixia.cc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
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分布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到回归线之间 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分明,干季高温少雨,湿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3 常见天气系统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2、锋面天气系统: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现象实例
冷锋 气温较高,
气压较低,
天气晴朗 易出现雨雪大风及降温天气 气温下降,
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夏季的北方暴雨
冬季的寒潮
(大风降温)
春季的沙尘暴
暖锋 气温较低,
气压较高,
天气晴朗 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 气温上升,
气压下降,
天气转晴。 略
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
5、图中1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
4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
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季节比较突出。
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
2、
(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
(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
(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
(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
3、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3)塑造地表形态;(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
3、在图中绘制出洋流的方向。
4、图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
5、洋流的影响:
(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荒漠。
(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秘鲁渔场。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
(5)对海洋交通运输的影响:顺流时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雾,可以干扰交通运输;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纬带来冰山,危害交通运输。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其中的可再生资源。
2、影响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其中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最重要的标准。
3、水资源的数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高低。
4、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增多,利用方式多样化。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
5、当前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6、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修建水库;(2)跨流域调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开采地下水;(6)提高节水意识;(7)人工增雨;(8)减少污染浪费。其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1)(2)(4)(5)(7),属于节流措施的有(3)(6)(8)。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由整个地质时期看,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等基本形式。
3、地壳运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其按运动方向和性质又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4、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垂直运动常常形成地势起伏、海陆变迁等。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
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等基本形式。
6、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在图中填出相应名称。
2 山岳的形成
1、山岳的主要类型包括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2、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类型。其中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3、在内力作用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虑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发生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脉等按其成因类型都属于褶皱山。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属于储水构造。
4、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断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则形成地垒,容易形成断块山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则形成地堑,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
5、哥伦比亚高原、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
6、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岳地区地表崎岖不平,而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势相对较平缓。
7、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长度较长,弯曲度比较大。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需要绕过各种障碍物。
8、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建设成本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而公路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3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2、溯源侵蚀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头方向伸展;下蚀可以使河谷加深,侧蚀可以使河谷加宽。
3、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冲积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积-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组成。
4、高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5、山区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或山前的冲积扇,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6、平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或团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密集,规模比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内河与海洋交通便利。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5、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
2、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中纬地区最明显。
3、以水分和热量的共同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山麓向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高差较大的山区地区最明显。当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地理问题
1.赤道和经线圈哪个长?rn2.如图,问2到1的最短路程怎么走,答案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原因是什么?rn3.有色金属矿分布在那种岩石中? rn4.各种作物的种植地区(尽量多说点,我很纠结)rnrnrn题都不难,除了最后一题字数都不多,麻烦各位了 rn满意的话可以酌情加分 ~ 谢了赤道 教科书上有说,沿着过地心的大圈走,路程最短
含矿岩石主要为构造角砾岩
、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1)稻谷 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 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 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国
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1)稻谷 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 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 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国
水稻(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3.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4.其他作物 (1)高粱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龙江的克山地区。 (3)薯类我国以甘薯为主,其次是马铃薯。甘薯主要分布在北纬42以南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为主要产区,其中以四川和山东产量最大。 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内蒙古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以及四川北部地势较高,气候较凉地区,以东北、内蒙古产量最多。
油料作物油料作物品种繁多,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胡麻、大豆、向日葵等。我国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在经济作物中居首位,是世界上油料作物种植最多的国家。 1.花生在各种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单产高,含油率高,是喜温耐瘠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最好。花生生产分布广泛,除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广西、辽宁、四川、福建等省区,其中山东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其次是广东。目前,全国花生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渤海湾周围的丘陵地及沿河沙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华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的丘陵及沿海地区。 2.油菜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地区分布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世界上生产油菜籽最多的国家。油菜是喜凉作物,对热量要求不高,对土壤要求不严。根据播种期的不同,可分为春、冬油菜,春、冬油菜分布的界限,相当于春、冬小麦的分界线而略偏南。我国以种植冬油菜为主。长江流域是全国冬油菜最大产区,其中四川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省。春油菜主要集中于东北、西北北部地区。 3.芝麻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芝麻最多的国家之一。芝麻是一种含油率很高的优质油料作物,我国芝麻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其中河南省产量居全国首位。 4.大豆我国是大豆的故乡,早在5000年前,大豆就扎根于华夏沃土,中世纪以后,大豆经阿拉伯传入西方。美国大面积种植大豆只有70年余的历史,却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大豆生产国,2000年产量达7500万吨,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50%。而中国却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年进口量达1400万吨。年产量目前在世界排在美国、巴西之后,居第三位。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同时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营养价值高,因而大豆在农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大豆是喜温作物,生长旺季需要高温,收获季节以干燥为宜,很适宜在我国北方温带地区栽培。我国大豆分布广泛,而以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的黄淮平原最为集中。松辽平原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松花江、辽河沿岸和哈大线沿线。其中,哈尔滨、辽源、长春被称作我国大豆的“三大仓库”
糖料作物 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其中以甘蔗为主。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区,甜菜分布在北方各省区,所以有“南蔗北菜”的特点。 1.甘蔗甘蔗是热带和南亚热带经济作物,具有喜高温、喜湿、喜肥的特性,生长期长。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海南、云南、四川等省区种植面积最大,广东是大陆上种植甘蔗最多的省份。 2.甜菜甜菜喜温凉气候,有耐寒、耐旱、耐碱等特性。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北各省区。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吉林、甘肃、宁夏为主要产地。黑龙江是我国甜菜的最大产区。甜菜生产基地有:黑龙江松嫩平原西部、吉林西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和新疆玛纳斯地区。
其他作物 其他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这里仅介绍烟草和茶叶。 1.烟草烟草原产于南美洲,按初加工的方法不同,分为烤烟和晒烟两种,我国以烤烟为主。烟草具有喜温、喜光、好肥、怕旱、怕涝等特点,生长期间对热量、水分、土壤、肥料等条件要求高。我国烟草分布很广,河南、山东、云南、甘肃、湖南五省是我国重要的烤烟产地。其中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烤烟产区,其产量占全国的1/3,主要分布在许昌、南阳、周口和驻马店等地。山东烤烟主要分布在潍县到淄博的胶济铁路沿线,以昌潍地区的益都、临朐两地最为集中。云南的烤烟质量最好,分布在曲靖、玉溪、昭通等地。 2.茶叶我国是茶叶原产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就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曾长期独占世界市场。后来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年产仅4.1万吨。建国后,我国茶叶生产恢复和发展很快,1996年茶叶产量达59万吨,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茶区辽阔,广泛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山地和丘陵地带,以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五省产量最多,是我国著名的五大产茶省,其次是云南、广东、湖北等省。
含矿岩石主要为构造角砾岩
、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1)稻谷 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 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 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国
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1)稻谷 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 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 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国
水稻(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3.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4.其他作物 (1)高粱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龙江的克山地区。 (3)薯类我国以甘薯为主,其次是马铃薯。甘薯主要分布在北纬42以南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为主要产区,其中以四川和山东产量最大。 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内蒙古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以及四川北部地势较高,气候较凉地区,以东北、内蒙古产量最多。
油料作物油料作物品种繁多,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胡麻、大豆、向日葵等。我国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在经济作物中居首位,是世界上油料作物种植最多的国家。 1.花生在各种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单产高,含油率高,是喜温耐瘠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最好。花生生产分布广泛,除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广西、辽宁、四川、福建等省区,其中山东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其次是广东。目前,全国花生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渤海湾周围的丘陵地及沿河沙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华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的丘陵及沿海地区。 2.油菜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地区分布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世界上生产油菜籽最多的国家。油菜是喜凉作物,对热量要求不高,对土壤要求不严。根据播种期的不同,可分为春、冬油菜,春、冬油菜分布的界限,相当于春、冬小麦的分界线而略偏南。我国以种植冬油菜为主。长江流域是全国冬油菜最大产区,其中四川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省。春油菜主要集中于东北、西北北部地区。 3.芝麻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芝麻最多的国家之一。芝麻是一种含油率很高的优质油料作物,我国芝麻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其中河南省产量居全国首位。 4.大豆我国是大豆的故乡,早在5000年前,大豆就扎根于华夏沃土,中世纪以后,大豆经阿拉伯传入西方。美国大面积种植大豆只有70年余的历史,却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大豆生产国,2000年产量达7500万吨,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50%。而中国却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年进口量达1400万吨。年产量目前在世界排在美国、巴西之后,居第三位。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同时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营养价值高,因而大豆在农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大豆是喜温作物,生长旺季需要高温,收获季节以干燥为宜,很适宜在我国北方温带地区栽培。我国大豆分布广泛,而以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的黄淮平原最为集中。松辽平原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松花江、辽河沿岸和哈大线沿线。其中,哈尔滨、辽源、长春被称作我国大豆的“三大仓库”
糖料作物 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其中以甘蔗为主。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区,甜菜分布在北方各省区,所以有“南蔗北菜”的特点。 1.甘蔗甘蔗是热带和南亚热带经济作物,具有喜高温、喜湿、喜肥的特性,生长期长。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海南、云南、四川等省区种植面积最大,广东是大陆上种植甘蔗最多的省份。 2.甜菜甜菜喜温凉气候,有耐寒、耐旱、耐碱等特性。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北各省区。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吉林、甘肃、宁夏为主要产地。黑龙江是我国甜菜的最大产区。甜菜生产基地有:黑龙江松嫩平原西部、吉林西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和新疆玛纳斯地区。
其他作物 其他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这里仅介绍烟草和茶叶。 1.烟草烟草原产于南美洲,按初加工的方法不同,分为烤烟和晒烟两种,我国以烤烟为主。烟草具有喜温、喜光、好肥、怕旱、怕涝等特点,生长期间对热量、水分、土壤、肥料等条件要求高。我国烟草分布很广,河南、山东、云南、甘肃、湖南五省是我国重要的烤烟产地。其中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烤烟产区,其产量占全国的1/3,主要分布在许昌、南阳、周口和驻马店等地。山东烤烟主要分布在潍县到淄博的胶济铁路沿线,以昌潍地区的益都、临朐两地最为集中。云南的烤烟质量最好,分布在曲靖、玉溪、昭通等地。 2.茶叶我国是茶叶原产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就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曾长期独占世界市场。后来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年产仅4.1万吨。建国后,我国茶叶生产恢复和发展很快,1996年茶叶产量达59万吨,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茶区辽阔,广泛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山地和丘陵地带,以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五省产量最多,是我国著名的五大产茶省,其次是云南、广东、湖北等省。
1、赤道长。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的球体。
2、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3、 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根据变质作用类型的不同,可将变质岩分为5类: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和交代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 糜棱岩 、碎裂岩、 角岩 、板岩、 千枚岩 、 片岩 、 片麻岩 、 大理岩 、 石英岩 、角闪岩、片粒岩、榴辉岩、 混合岩 等。变质岩占地壳体积的27.4%。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不同种类的岩石含有不同的矿产。以火成岩为例,基性超基性岩与亲铁元素,如铬、镍、铂族元素、钛、钒、铁等有关;酸性岩与亲石原素如钨、锡、钼、铍、锂、铌、钽、铀有关;金刚石仅产于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铬铁矿多产于纯橄榄岩中;中国华南燕山早期花岗岩中盛产钨锡矿床;燕山晚期花岗岩中常形成独立的锡矿及铌、钽、铍矿床。石油和煤只生于沉积岩中。前寒武纪变质岩石中的铁矿具有世界性。许多岩石本身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北京的汉白玉(一种白色大理岩)是闻名中外建筑装饰材料,南京的雨花石、福建的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是良好的工艺美术石材,即使那些不被人注意的河沙和卵石也是非常有用的建筑材料。许多岩石还是重要的中药用原料,如麦饭石(一种中酸性脉岩)就是十分流行的药用岩石。
4、:①半干旱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非洲半干旱的热带地区、美国大平原北部、中国西北部、苏联的草原地带、印度的德干高原和中东等地。以种植耐旱的小麦、高粱、黍稷、粟等为主,一年一熟,甚至二年一熟。②半湿润或湿润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分布于欧、美、亚、非各洲的部分地区,不靠人工灌溉而靠天然降水供应作物生长。除种植耐旱作物外,还包括喜湿润作物,甚至水稻,以一年一熟为主,部分实行一年二熟以至三熟。③灌溉旱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南部、印度恒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等地。作物种类以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为主,除一年一熟外,常实行集约的多熟制。④水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亚、中国、日本等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种一季稻或双季稻,冬季常增加一季旱作物或绿肥作物。
2、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3、 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根据变质作用类型的不同,可将变质岩分为5类: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和交代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 糜棱岩 、碎裂岩、 角岩 、板岩、 千枚岩 、 片岩 、 片麻岩 、 大理岩 、 石英岩 、角闪岩、片粒岩、榴辉岩、 混合岩 等。变质岩占地壳体积的27.4%。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不同种类的岩石含有不同的矿产。以火成岩为例,基性超基性岩与亲铁元素,如铬、镍、铂族元素、钛、钒、铁等有关;酸性岩与亲石原素如钨、锡、钼、铍、锂、铌、钽、铀有关;金刚石仅产于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铬铁矿多产于纯橄榄岩中;中国华南燕山早期花岗岩中盛产钨锡矿床;燕山晚期花岗岩中常形成独立的锡矿及铌、钽、铍矿床。石油和煤只生于沉积岩中。前寒武纪变质岩石中的铁矿具有世界性。许多岩石本身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北京的汉白玉(一种白色大理岩)是闻名中外建筑装饰材料,南京的雨花石、福建的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是良好的工艺美术石材,即使那些不被人注意的河沙和卵石也是非常有用的建筑材料。许多岩石还是重要的中药用原料,如麦饭石(一种中酸性脉岩)就是十分流行的药用岩石。
4、:①半干旱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非洲半干旱的热带地区、美国大平原北部、中国西北部、苏联的草原地带、印度的德干高原和中东等地。以种植耐旱的小麦、高粱、黍稷、粟等为主,一年一熟,甚至二年一熟。②半湿润或湿润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分布于欧、美、亚、非各洲的部分地区,不靠人工灌溉而靠天然降水供应作物生长。除种植耐旱作物外,还包括喜湿润作物,甚至水稻,以一年一熟为主,部分实行一年二熟以至三熟。③灌溉旱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南部、印度恒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等地。作物种类以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为主,除一年一熟外,常实行集约的多熟制。④水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亚、中国、日本等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种一季稻或双季稻,冬季常增加一季旱作物或绿肥作物。
1.赤道长,理由我忘了(毕业了2年多没看了不好意思)好像是一度等于100多公里,然后在经线上要乘以一个度数来着,自己找书本看看
2.理由: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对吧!从2到北极点最近,从北极点到1最近,他们之间的距离要比直接从2到1之间画得直线距离近(和上面那个题目原理相同考你那个一度等于111公里的问题)
3.,花岗岩处。原因: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在它的冷凝固结过程中因为冷凝结晶作用会形成有色金属矿。(其实关于这原因的说法也有认为是深度变质和交代作用所引起的花岗岩化作用的结果。)
4、同学答案在书本上自己找,给你个建议地理不可以死记硬背学习。要多思考,比如植物种植,先要弄明白全球温度带的划分,在找出经常考得几种植物生长条件就可以回答了(主要就是温度、水两方面条件)
我高中地理老师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今天也送给你:思考一定要思考。。。呵呵
希望对你有用,也愿你学习进步
2.理由: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对吧!从2到北极点最近,从北极点到1最近,他们之间的距离要比直接从2到1之间画得直线距离近(和上面那个题目原理相同考你那个一度等于111公里的问题)
3.,花岗岩处。原因: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在它的冷凝固结过程中因为冷凝结晶作用会形成有色金属矿。(其实关于这原因的说法也有认为是深度变质和交代作用所引起的花岗岩化作用的结果。)
4、同学答案在书本上自己找,给你个建议地理不可以死记硬背学习。要多思考,比如植物种植,先要弄明白全球温度带的划分,在找出经常考得几种植物生长条件就可以回答了(主要就是温度、水两方面条件)
我高中地理老师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今天也送给你:思考一定要思考。。。呵呵
希望对你有用,也愿你学习进步
1.赤道
2.2到1如图所示,箭头标的直线最短。但是连接1和2的纬线是弧线。所以箭头表的线先经过高纬度,并且向东,然后继续向东,并且回到低纬度。
3.
2.2到1如图所示,箭头标的直线最短。但是连接1和2的纬线是弧线。所以箭头表的线先经过高纬度,并且向东,然后继续向东,并且回到低纬度。
3.
根据月相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为上弦月是在上半月的上半夜的西侧天空,而且是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下弦月是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的东侧天空,而且是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不要以为上弦月就是指西,下弦月就是指东。星空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但是我们的一般定向法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以说上弦月指的是东方,下弦月指的是西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这是我班主任高考前给我资料~本人是读地理的刚高考完~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1. 怎样分析人口增长情况及解决措施?
【基本思路】
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迁移率等之间的关系,少年、青壮年、老年人所占的比例。
【答题要点】
(一)人口增长过快(自然增长)
1.后果
(1)人口压力过大,粮食、资源供应紧张,生态环境破坏;
(2)社会问题: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教育难度大;社会治安问题严重;(3)影响经济发展
2.措施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发展教育,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
(二)人口老龄化(增长过慢)
1.后果:(1)劳动力、国防兵力不足;(2)社会养老负担加重;(3)老年人问题突出;(4)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2.措施:
(1)鼓励生育;(2)适当移民;(3)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典型案例】
发展中同家、我国农村中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问题。我国某些城市中子女与保姆争夺财产问题。
2. 怎样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基本思路】
原因应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分析,后果应从有利和不利方面考虑。
【答题要点】
(一)、原因:
1.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环境有很大差别
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地形。
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4.政治因素 :政策、政策变革(政治中的改变)、战争
5.环境移民:自然环境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影响:
1.对迁出地区:缓解人地矛盾紧张的压力,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对外交流,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不利的是易造成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2.对迁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增添了地区发展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的是易带来环境卫生问题、治安问题、计划生育问题。
【典型案例】
八十年代中期后,我国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带来的后果
3. 怎样分析某个城市兴起的主要条件?
【基本思路】
影响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交通、政治)等方面分析。
【答题要点】
1.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2)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纬度沿海地区。
(3)河流:供水、运输、防卫、旅游;(4)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对某一个具体的城市,一定要抓住其兴起的最主要条件。(如株洲为交通)
【典型案例】
武汉、重庆、上海等沿河、沿海城市,石家庄、怀化、株州等铁路城市,大庆等矿业城市,拉萨等宗教城市。
4. 怎样分析一个城市内功能区的布局?
【基本思路】
从三个主要功能区的经济、环境要求考虑,商业区主要考虑经济(地租水平),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和经济,住宅区要考虑环境和社会效益。
【答题要点】
商业区:市场最优原则: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布局在郊区高速公路或主干道附近。一般占地最少。
工业区:(1)向郊区迁移。原因: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2)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的两侧。原因:工业生产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住宅区: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分高级(主导因素环境)和低级。与工业区、铁路线等主要交通干线往往有绿化带隔开。是城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占地最多。
【典型案例】
分析某个城市内工业向外搬迁的原因,分析某个城市内功能区布局合理与否的原因。
“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如季风);最小风频的风的上风向
“水”:水质要求高的企业放在上游;对水产生污染的企业放在下游
卫生防护带: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通常布有卫生防护带。(要考虑到局部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
5. 怎样分析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
【基本思路】
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过程;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城市中期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带来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题要点】
1. 衡量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 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判断:市中心人口密度发生变化)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起步早(晚);目前发展速度慢(快);城市化水平高(低)
4.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中期:
A.问题:加速阶段由于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影响社会治安,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B.解决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后期
A.问题: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城市中心区衰落。B.解决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中心衰落区。
【典型案例】
1.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6.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基本思路】
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并且都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题要点】
1.自然条件:气候(热量、气温日较差、光照、降水量、水热配合);地形(平原,利于发展耕作业,山区利于多种经营);土壤(是否肥沃);水源(是否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技术水平、资金。
3. 典型例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灌溉水源);新疆瓜果之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乳畜业(市场);立体农业(地形);花基鱼塘(市场)
【典型案例】
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发展条件分析。
7. 怎样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基本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三个内涵,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途径,环境问题的表现
【答题要点】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点
(1)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原始社会(依赖和崇拜自然);农业社会(改造自然,出现科学的萌芽);工业社会(征服自然,对环境破坏力大);信息社会(追求人地协调)
(2)三个原则和三个内涵: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物种之间、国家之间);持续性原则(“度”);共同性原则(共同参与,国际合作)。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庞大人口基数(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不足;环境问题严重
(4)途径: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
(5)环境问题表现:生态破坏(农村、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城市、发达国家)
(6)产生的原因:索取物质和能量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速度(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污染)
2. 中国某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产生的原因及其措施
(1)原因:既要发展农业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而现在农村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口压力、农民素质低、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中能源缺乏造成的。
(2)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素质;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发展技术或资金密集型农业;加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 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 思路:原因应从污染源方面考虑,措施应针对原因进行,要从行政措施、公民行为、技术措施三方面考虑。
2. 主要原因:(1)工农业发达,生产排放量大。(2)工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废弃物没有达标排放。(3)人口稠密,生活排放量大。(4)所在地自然条件较差,环境自净能力差。
3. 解决:(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3)大力发展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量。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5)针对不同污染具体采用不同措施。
4.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1)思路:问题主要是“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解决措施主要从改变观念、政策导向、降耗减污等方面考虑。从解决措施可反推其原因。
(2)措施:
A.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B.建立相关法律,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限制投入大、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的投资。C.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科技),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E.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
F.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典型案例】
我国西北地区、南方山区、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移民区等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农业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治理措施分析;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层,如何解决?外国商人说“把GDP留给中国,把利润带走”。
8.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基本思路】
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并且都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题要点】
1.自然条件:地势平坦与否、水源是否充足、气候、能源、资源的类型、数量与匹配状况
2.社会条件: 交通状况(海运、内河航运、铁路线)、工农业基础(经济基础)、技术、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和工资水平、政策、工业协作条件。
分析时一定要突出该工业地区最主要的区位条件。
【典型案例】
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工业区、我国宝钢等工业的分布条件。
9. 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对比
项 目 内 容
集聚有利方面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集聚带来的问题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 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10. 怎样分析老工业区兴起的条件、衰落的原因和调整措施?
【基本思路】
兴起主要考虑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条件;衰落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发展的冲击、环境污染等方面造成的,调整措施也应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答题要点】
1.兴起的条件: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广阔的市场;便捷的水陆交通
辽中南: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水源不足;广阔的市场;便捷的交通
2. 衰落原因:
(1)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产业、产品的地位下降。
(2)原材料能源消耗量大,随着原材料能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
(3)新技术革命的冲击(4)原有优势资源或能源地位下降、资源枯竭(5)环境污染严重
3. 调整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4)发展科技,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繁荣经济,(5)优化环境
【典型案例】
德国鲁尔区,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区,某些资源型城市。
11. 怎样分析两类新工业区兴起的条件?
【基本思路】
新工业区主要有两类: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工业区、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答题要点】
1.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工业区:A共同条件:(1)科技雄厚,劳动者素质高 (2)交通高度发达(3)环境优美。B共同特点:(1)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2)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3)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4)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区。共同条件:(1)大批廉价劳动力,(2)政策,(3)经济开放
共同特点:(1)生产高度专业化(2)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资本集中程度低(3)以中小型为主(4)以轻工业为主(5)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包工
【典型案例】
前者:美“硅谷”、日硅岛、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后者如意大利的萨索罗、我国温州等。
12. 怎样分析交通线建设的区位条件的意义?
【基本思路】
突出对交通网本身,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考虑。经济因素往往是决定因素
【答题要点】
1.合理布局交通网:(1)缓解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2)活跃整个路网
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1)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扩大交流的范围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旅游业、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科学技术是保证。(在这里会分析我国一些新建铁路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4.社会意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维护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巩固同防,建设边疆等。
【典型案例】
京九铁路建设、西南地区铁路(南昆、青藏)建设、江苏苏北地区铁路、沿江铁路建设的意义分析。
13. 怎样分析资源跨地区调配的意义?
【基本思路】
主要从经济因素方面分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答题要点】
1、对输出地区的有利意义
(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3)促进综合利用步伐,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4)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利之处:可能会造成输出地区的生态破坏。
2、对输入地区的意义:
(1)提供较丰富的资源,缓解该资源供应紧张的压力(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改善输入区的生态环境
【典型案例】
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的意义。
14. 怎样解决我国能源问题?
【基本思路】
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考虑。
【答题要点】
(1)加强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气的后备储量和生产量(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
(3)加快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日夏养花网提高能源利用率(4)积极开发水能和新能源,使能源消费多元化,优化能源结构(5)加强国际合作,拓展能源来源渠道,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
(6)提供公民的节能意识
【典型案例】
解决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措施。
15. 怎样分析产业转移及影响?
【基本思路】
主要从产业转移的类型和对移出地区、移入地区的影响分析
【答题要点】
1、转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多即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
2、移入地区的优势:劳动力便宜、地价便宜、政策优惠、市场广阔、资源丰富。
3、影响:
(1)对移出地区:利于集中国内生产要素发展新的主导产业;能一直处于高附加值的开发和营销环节;环境得到改善。不利的是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增加失业人口。
(2)对移入地区:利于加快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不利的是始终处于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且消耗资源多、环境污染严重,易带来环境问题。
【典型案例】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我国沿海地区向内陆的产业转移;苏南向苏北的产业转移。
16. 怎样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基本思路】
主要从资源能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答题要点】
1.开发条件:(1)资源丰富 开采条件好;(2)市场广阔;(3)交通条件好(距市场近)
2.基地建设:(1)扩大资源开采量;(2)发展交通,提高资源外运能力;(3)加强资源的加工转换;(4)发展对该类资源或能源需求量大的工业。
3.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利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典型案例】
我国某个地区矿产资源能源开发的问题,如晋煤、新疆天然气、川气等的开发。
17. 怎样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
【基本思路】
主要从开发的自然条件、综合开发的措施分析。
【答题要点】
(一)开发的自然条件:
1.地形: 流速,影响水力和航行;2.气候:影响水量,水力资源;3.水系:水量、水力、流速分析;4.其它自然资源。
(二)开发内容:
1.总体思路
(1)山地(分水岭):保护植被生态、水量水质(2)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最集中):重点保护生态环境(3)河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质(4)矿产资源:决定发展工业
2.开发措施
a.核心:河流的利用和治理 修大坝 梯级开发
b.具体措施:防洪、发电、航运、旅游、提高水质、土地利用
(三)水库修建利弊分析
1.利同上,略
2.弊:(1)淹没农田、聚落、文物古迹、风景名胜;(2)影响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化减少;(3)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4)库区水量增发增多,造成水资源损失;(5)库区水流减慢,泥沙淤积,减少库容;(6)下游水量减少;(7)入海口入海泥沙减少,影响滩涂增长,鱼类生存环境。
【典型案例】
我国西部水电大开发,阿斯旺水坝利弊分析。
18. 怎样分析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基本思路】
从本地区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种植面积变化等方面考虑。
【答题要点】
1.本地区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2.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3.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发展花卉、乳畜、蔬菜等产值高的农业。
4.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水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生产。
【典型案例】
我国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基本思路】
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迁移率等之间的关系,少年、青壮年、老年人所占的比例。
【答题要点】
(一)人口增长过快(自然增长)
1.后果
(1)人口压力过大,粮食、资源供应紧张,生态环境破坏;
(2)社会问题: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教育难度大;社会治安问题严重;(3)影响经济发展
2.措施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发展教育,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
(二)人口老龄化(增长过慢)
1.后果:(1)劳动力、国防兵力不足;(2)社会养老负担加重;(3)老年人问题突出;(4)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2.措施:
(1)鼓励生育;(2)适当移民;(3)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典型案例】
发展中同家、我国农村中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问题。我国某些城市中子女与保姆争夺财产问题。
2. 怎样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基本思路】
原因应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分析,后果应从有利和不利方面考虑。
【答题要点】
(一)、原因:
1.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环境有很大差别
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地形。
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4.政治因素 :政策、政策变革(政治中的改变)、战争
5.环境移民:自然环境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影响:
1.对迁出地区:缓解人地矛盾紧张的压力,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对外交流,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不利的是易造成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2.对迁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增添了地区发展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的是易带来环境卫生问题、治安问题、计划生育问题。
【典型案例】
八十年代中期后,我国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带来的后果
3. 怎样分析某个城市兴起的主要条件?
【基本思路】
影响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交通、政治)等方面分析。
【答题要点】
1.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2)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纬度沿海地区。
(3)河流:供水、运输、防卫、旅游;(4)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对某一个具体的城市,一定要抓住其兴起的最主要条件。(如株洲为交通)
【典型案例】
武汉、重庆、上海等沿河、沿海城市,石家庄、怀化、株州等铁路城市,大庆等矿业城市,拉萨等宗教城市。
4. 怎样分析一个城市内功能区的布局?
【基本思路】
从三个主要功能区的经济、环境要求考虑,商业区主要考虑经济(地租水平),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和经济,住宅区要考虑环境和社会效益。
【答题要点】
商业区:市场最优原则: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布局在郊区高速公路或主干道附近。一般占地最少。
工业区:(1)向郊区迁移。原因: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2)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的两侧。原因:工业生产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住宅区: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分高级(主导因素环境)和低级。与工业区、铁路线等主要交通干线往往有绿化带隔开。是城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占地最多。
【典型案例】
分析某个城市内工业向外搬迁的原因,分析某个城市内功能区布局合理与否的原因。
“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如季风);最小风频的风的上风向
“水”:水质要求高的企业放在上游;对水产生污染的企业放在下游
卫生防护带: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通常布有卫生防护带。(要考虑到局部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
5. 怎样分析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
【基本思路】
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过程;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城市中期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带来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题要点】
1. 衡量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 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判断:市中心人口密度发生变化)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起步早(晚);目前发展速度慢(快);城市化水平高(低)
4.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中期:
A.问题:加速阶段由于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影响社会治安,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B.解决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后期
A.问题: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城市中心区衰落。B.解决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中心衰落区。
【典型案例】
1.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6.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基本思路】
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并且都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题要点】
1.自然条件:气候(热量、气温日较差、光照、降水量、水热配合);地形(平原,利于发展耕作业,山区利于多种经营);土壤(是否肥沃);水源(是否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技术水平、资金。
3. 典型例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灌溉水源);新疆瓜果之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乳畜业(市场);立体农业(地形);花基鱼塘(市场)
【典型案例】
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发展条件分析。
7. 怎样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基本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三个内涵,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途径,环境问题的表现
【答题要点】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点
(1)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原始社会(依赖和崇拜自然);农业社会(改造自然,出现科学的萌芽);工业社会(征服自然,对环境破坏力大);信息社会(追求人地协调)
(2)三个原则和三个内涵: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物种之间、国家之间);持续性原则(“度”);共同性原则(共同参与,国际合作)。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庞大人口基数(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不足;环境问题严重
(4)途径: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
(5)环境问题表现:生态破坏(农村、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城市、发达国家)
(6)产生的原因:索取物质和能量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速度(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污染)
2. 中国某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产生的原因及其措施
(1)原因:既要发展农业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而现在农村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口压力、农民素质低、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中能源缺乏造成的。
(2)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素质;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发展技术或资金密集型农业;加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 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 思路:原因应从污染源方面考虑,措施应针对原因进行,要从行政措施、公民行为、技术措施三方面考虑。
2. 主要原因:(1)工农业发达,生产排放量大。(2)工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废弃物没有达标排放。(3)人口稠密,生活排放量大。(4)所在地自然条件较差,环境自净能力差。
3. 解决:(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3)大力发展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量。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5)针对不同污染具体采用不同措施。
4.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1)思路:问题主要是“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解决措施主要从改变观念、政策导向、降耗减污等方面考虑。从解决措施可反推其原因。
(2)措施:
A.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B.建立相关法律,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限制投入大、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的投资。C.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科技),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E.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
F.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典型案例】
我国西北地区、南方山区、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移民区等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农业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治理措施分析;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层,如何解决?外国商人说“把GDP留给中国,把利润带走”。
8.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基本思路】
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并且都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题要点】
1.自然条件:地势平坦与否、水源是否充足、气候、能源、资源的类型、数量与匹配状况
2.社会条件: 交通状况(海运、内河航运、铁路线)、工农业基础(经济基础)、技术、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和工资水平、政策、工业协作条件。
分析时一定要突出该工业地区最主要的区位条件。
【典型案例】
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工业区、我国宝钢等工业的分布条件。
9. 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对比
项 目 内 容
集聚有利方面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集聚带来的问题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 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10. 怎样分析老工业区兴起的条件、衰落的原因和调整措施?
【基本思路】
兴起主要考虑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条件;衰落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发展的冲击、环境污染等方面造成的,调整措施也应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答题要点】
1.兴起的条件: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广阔的市场;便捷的水陆交通
辽中南: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水源不足;广阔的市场;便捷的交通
2. 衰落原因:
(1)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产业、产品的地位下降。
(2)原材料能源消耗量大,随着原材料能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
(3)新技术革命的冲击(4)原有优势资源或能源地位下降、资源枯竭(5)环境污染严重
3. 调整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4)发展科技,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繁荣经济,(5)优化环境
【典型案例】
德国鲁尔区,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区,某些资源型城市。
11. 怎样分析两类新工业区兴起的条件?
【基本思路】
新工业区主要有两类: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工业区、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答题要点】
1.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工业区:A共同条件:(1)科技雄厚,劳动者素质高 (2)交通高度发达(3)环境优美。B共同特点:(1)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2)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3)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4)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区。共同条件:(1)大批廉价劳动力,(2)政策,(3)经济开放
共同特点:(1)生产高度专业化(2)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资本集中程度低(3)以中小型为主(4)以轻工业为主(5)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包工
【典型案例】
前者:美“硅谷”、日硅岛、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后者如意大利的萨索罗、我国温州等。
12. 怎样分析交通线建设的区位条件的意义?
【基本思路】
突出对交通网本身,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考虑。经济因素往往是决定因素
【答题要点】
1.合理布局交通网:(1)缓解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2)活跃整个路网
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1)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扩大交流的范围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旅游业、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科学技术是保证。(在这里会分析我国一些新建铁路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4.社会意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维护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巩固同防,建设边疆等。
【典型案例】
京九铁路建设、西南地区铁路(南昆、青藏)建设、江苏苏北地区铁路、沿江铁路建设的意义分析。
13. 怎样分析资源跨地区调配的意义?
【基本思路】
主要从经济因素方面分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答题要点】
1、对输出地区的有利意义
(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3)促进综合利用步伐,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4)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利之处:可能会造成输出地区的生态破坏。
2、对输入地区的意义:
(1)提供较丰富的资源,缓解该资源供应紧张的压力(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改善输入区的生态环境
【典型案例】
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的意义。
14. 怎样解决我国能源问题?
【基本思路】
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考虑。
【答题要点】
(1)加强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气的后备储量和生产量(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
(3)加快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日夏养花网提高能源利用率(4)积极开发水能和新能源,使能源消费多元化,优化能源结构(5)加强国际合作,拓展能源来源渠道,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
(6)提供公民的节能意识
【典型案例】
解决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措施。
15. 怎样分析产业转移及影响?
【基本思路】
主要从产业转移的类型和对移出地区、移入地区的影响分析
【答题要点】
1、转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多即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
2、移入地区的优势:劳动力便宜、地价便宜、政策优惠、市场广阔、资源丰富。
3、影响:
(1)对移出地区:利于集中国内生产要素发展新的主导产业;能一直处于高附加值的开发和营销环节;环境得到改善。不利的是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增加失业人口。
(2)对移入地区:利于加快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不利的是始终处于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且消耗资源多、环境污染严重,易带来环境问题。
【典型案例】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我国沿海地区向内陆的产业转移;苏南向苏北的产业转移。
16. 怎样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基本思路】
主要从资源能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答题要点】
1.开发条件:(1)资源丰富 开采条件好;(2)市场广阔;(3)交通条件好(距市场近)
2.基地建设:(1)扩大资源开采量;(2)发展交通,提高资源外运能力;(3)加强资源的加工转换;(4)发展对该类资源或能源需求量大的工业。
3.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利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典型案例】
我国某个地区矿产资源能源开发的问题,如晋煤、新疆天然气、川气等的开发。
17. 怎样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
【基本思路】
主要从开发的自然条件、综合开发的措施分析。
【答题要点】
(一)开发的自然条件:
1.地形: 流速,影响水力和航行;2.气候:影响水量,水力资源;3.水系:水量、水力、流速分析;4.其它自然资源。
(二)开发内容:
1.总体思路
(1)山地(分水岭):保护植被生态、水量水质(2)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最集中):重点保护生态环境(3)河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质(4)矿产资源:决定发展工业
2.开发措施
a.核心:河流的利用和治理 修大坝 梯级开发
b.具体措施:防洪、发电、航运、旅游、提高水质、土地利用
(三)水库修建利弊分析
1.利同上,略
2.弊:(1)淹没农田、聚落、文物古迹、风景名胜;(2)影响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化减少;(3)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4)库区水量增发增多,造成水资源损失;(5)库区水流减慢,泥沙淤积,减少库容;(6)下游水量减少;(7)入海口入海泥沙减少,影响滩涂增长,鱼类生存环境。
【典型案例】
我国西部水电大开发,阿斯旺水坝利弊分析。
18. 怎样分析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基本思路】
从本地区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种植面积变化等方面考虑。
【答题要点】
1.本地区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2.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3.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发展花卉、乳畜、蔬菜等产值高的农业。
4.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水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生产。
【典型案例】
我国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高一上地理学习资料
想自学rnrn正在找材料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 由广东倡议成立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包括了珠江流域的省(区)及其周围地区,其中有水系与珠江相通的省(区)是( )
A.粤、闽、赣、黔、滇、桂 B.桂、赣、粤、滇、黔、川
C.赣、粤、湘、桂、滇、黔 D.琼、闽、桂、滇、粤、黔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图是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完成2~3题。
2.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3.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因素是因为( )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4.大体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的一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和年等降水量线的值分别为( )
A. -2℃,400mm B.8 ℃,600mm
C. 0℃,800mm D.4 ℃,1200mm
5.流经三大自然区,流域跨三个经济地带的河流是( )
A.长江 B.黄河 C.海河 D.珠江
6.下列关于东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的地区
B.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D.河流大部分为外流河,无结冰期,汛期长
7.有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
B.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极其微弱
C.自东向西植被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稀少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8~10题。
8. 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不足 B.水资源短缺 C.人口密度较大 D.洪水灾害频发
9.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A.地势平坦广阔 B.土壤深厚肥沃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10.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价廉质优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 ⑤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读右图:我国三大自然区(I、II、III),回答11~12题。
11.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条件不同 B.水热条件不同 C.土壤条件不同 D.光照条件不同
12.有关I、II、III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
A.II区比III区纬度高,故热量较III少
B.III区比II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II区强
C.III区与I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II区比I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与I区北部为界
某地有大型黄铜矿和煤矿,计划在该地建①冶炼厂②火电厂③硫酸厂④水泥厂,图1是其生产联系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工厂正确的是( )
A.Ⅰ—① B.Ⅱ—② C.Ⅲ—③ D.Ⅳ—④
14.图6所示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最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酸雨 C.沙尘暴 D.土地荒漠化
15.下列工业区的发展经验可供该地区借鉴的是( )
A.美国硅谷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鲁尔区 D.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读右图,回答16~17题。
16.下列城市的形成与A市区位相同的是( )
A.拉萨 B.攀枝花 C.武汉 D.深圳
17.城市B是我国重要商业中心,下列不属于其主要成因的是( )
A.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B.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发达,物资充足
C.交通便利,物资流通方便
D.地平江阔,水域、陆域条件好
读表1完成18~19题。
表1
年份
世界总产量
该农产品总量世界排名及产量
1
2
3
4
某农产品
1993
264.5
印度
72.0
中国
58.8
斯里兰卡
24.5
肯尼亚
20.0
1996
263
印度
72
中国
59
斯里兰卡
25
肯尼亚
25
18.该农产品为( )
A.棉花 B.甘蔗 C.茶叶 D.天然橡胶
19.该农产品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
A.热量较好、雨量适中的暖温带地区 B.亚热带的丘陵地区
C.海南岛、西双版纳、雷州半岛等地 D.热带、亚热带的平原地区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 ,回答20~21题。
20.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21.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22.关于我国各地区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重点,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交通运输的建设
B.东北地区:森林的更新保护和荒地的开发利用
C.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
D.黄土高原地区:治理严重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打坝淤地
读图2—3—4并回答23~25题。
23.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 )
A.180km B.280km C.380km D.480km
24.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25.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26.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上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27~28题。
27.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28.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 )
A.沙尘暴频度减少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29.荒漠化的治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治沙战略应( )
A.以工程措施为核心 B.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C.以生物工程为核心 D.以跨流域调水为核心
读下图,完成30~31题。
30.关于同一水文站在不同时间观测流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时最大 B.乙时最小
C.丙时最小 D.甲、乙、丙三时观测的流量大小无法确定
31.自2003年下半年以后,图中水文站观测的长江流量比以往要稳定许多,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长江中上游防护建 设的好,水土流失大大减少
B.洞庭湖退耕还湖,水面面积大大增加
C.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与水库的调节作用
D.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人们的防洪意识明显增强
32.流经水文站的江水( )
A.不能补给鄱阳湖 B.不能补给洞庭湖
C.没有冰川、降雪融水补给 D.不能参加陆地循环
33.下列关于山西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煤是主导产业
B.加大原煤的外运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C.山西产业结构将向轻工业方向发展
D.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读右边“我国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34题。
34.图中所标出的三道堤坝,其主要作用是( )
A.蓄水发电 B.水产养殖
C.拦泥蓄水 D.修桥筑路
神黄(神木—黄骅港)铁路是我国新建的一条重要铁路。据图完成35~36题。
35.神黄铁路与我国的哪几条铁路相交( )
A.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 B.京沪线、京九线、大秦线
C.京广线、京沪线、京包线 D.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
36.有关神黄铁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穿过的主要障碍有黄河、大运河、太行山、山东丘陵
B.主要解决陕西、山西等地的煤炭外运
C.沿线经过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四省
D.黄骅港位于天津市,濒临渤海
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7~38题。
比例尺1:10000
tg20=0.36
tg25=0.47
37.一个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与耕作制度的关系如下表,则图示的地区的耕作制度为( )
太阳高度
>15
>20
>25
>35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
一年两到三熟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 C.一年两熟 D.一年两到三熟
38.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坡度小于20度的坡地适合发展种植业;坡度2025度的坡地若要发展种植业,必须修水平梯田;坡度25~30度的坡地适合发展林果业。该地区适合发展( )
A.林果业 B.种植业 C.修水平梯田 D.上述农业活动均不适合
右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在四个地区分布的四种农作物。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38~39题。
39.下列地区与农作物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水稻 ②春小麦 ③冬小麦 ④甜菜
B.①天然橡胶 ②玉米 ③咖啡 ④剑麻
C.①咖啡 ②水稻 ③甜菜 ④黄麻
D.①油棕 ②甘蔗 ③棉花 ④高粱
40.③、④两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特点的相似之处是( )
A.农业生产经营都以家庭为单位 B.都是粗放经营
C.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D.农业生产单产水平高,但商品率低
41.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表现在( )
A.季风活动使本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农业气象灾害较少发生
B.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多样的土地类型使本区生物品种多、生长快、更新能力强
C.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使本区土地类型多样、水土流失严重
D.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使本区酸、瘦、粘的红壤广大
42. 关于东北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面向市场,强化商品粮、豆等农产品的生产
B.以国际市场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质量和竞争力
C.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D.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我国各类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主要的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普遍面临着能源资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开发。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订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
读图 “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完成43~45题。
43.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
A.管道运输 B.高压输电
C.水陆联运 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44.有专家指出,④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有关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沿途地区有大量海水的侵www.rixia.cc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 ②③⑤
45.②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
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
D.解决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阅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46题。
46.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
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
读三角坐标图,回答47题。
47. 若X、Y、Z分别表示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及寒潮灾害,其数值越大,表示影响程度越大,则图中四点与相关省份的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内蒙古 B.②-河南 C.③―西藏 D.④―江西
GIS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48-49题。
48.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49.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一种物质所产生的自身辐射或对外来辐射所产生的反射和透射,形成了该物质的一种特殊标志——波谱特征。图3显示了松林、草地、红砂岩和泥浆的反射波谱曲线,读图回答50题。
50.图3显示直接利用遥感的工作是( )
A.判断水域状况 B.预测植被类型 C.估算地物面积 D.判断土地利用类型
二、综合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据报道,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两名越野赛车手在罗布泊地区失踪50多小时后获救。
材料2:见图11
材料3:罗布泊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这里雅丹地貌发育。雅丹地貌表现为垄、槽相间的形态(见图12),其发育与盛行风的吹蚀密切相关。
(1)罗布泊地区极端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是 。
(2)从图11中可知,在塔里木盆地 (填写正确选项的字母)。
A.人类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减小,活动空间不断缩小
B.历史上,人类活动的范围仅限于盆地周边的绿洲地区
C.南缘河流流程缩短,是人类农业活动造成的
D.人类活动范围的变化幅度,北缘较南缘地区小
(3)赛车手在罗布泊地区迷路,可以通过雅丹地貌判断方向。
已知罗布泊地区经常吹东北风,可知雅丹地貌垄、槽的延伸方向为 。
2.T公司初期在A地建厂制造高档家具,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其后T公司将生产厂迁至B地,随即又在C地建了新厂。
(1)普通家具厂的区位选择属于 指向型。
(2)T公司将家具厂由A地迁往B地,可获得的区位优势主要有哪些?
(3)试从工业联系、工人素质和市场潜力三方面,分析在C地建高档家具厂的优势。
3.结合下列材料,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年夏季,重庆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为挽回旱灾的部分经济损失,重庆市政府组织农民工赴新疆摘棉花。事实上,以前就有大量重庆民工到新疆摘棉花。新疆建设兵团一位负责人称,重庆部分民工在新疆摘棉花挣到钱,进而开始在新疆包土地,种棉花。
材料二:新疆和重庆市农业人口和人均耕地面积资料(2004年)
农业人口(万)
人均耕地面积(亩)
新疆
1276
3.08
重庆
2378
1.08
材料三:乌鲁木齐至重庆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6)
(1)请根据材料二,说明今年以前为何就有大量重庆民工到新疆摘棉花?
(2)简要回答新疆种植棉花的有利气候条件?并说明制约新疆棉花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最不利自然条件及其针对这一不利条件,在生产中应采取什么措施?
(3)乌鲁木齐至重庆的地形剖面线穿越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B,B是 盆地,该盆地中最具特色的工业部门是 ,最近开通的 铁路穿越了该盆地。
(4)试述A、C两盆地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
(5)比较A、C两盆地内河流水文特征的异同。
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耕地,而耕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耕地质量低、农作物生长不良,成为农业低产区。右图为我国某农业低产区的地区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东北农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垦区,黑土是其生产潜力较大的土壤。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1)简述材料一图中所示地区成为农业低产区的主要原因。
(2)简要说明东北地区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肥力的主要措施。
5.读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同答以下问题:(18分)
(1)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花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较小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
(3)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特征。
1. 由广东倡议成立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包括了珠江流域的省(区)及其周围地区,其中有水系与珠江相通的省(区)是( )
A.粤、闽、赣、黔、滇、桂 B.桂、赣、粤、滇、黔、川
C.赣、粤、湘、桂、滇、黔 D.琼、闽、桂、滇、粤、黔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图是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完成2~3题。
2.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3.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因素是因为( )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4.大体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的一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和年等降水量线的值分别为( )
A. -2℃,400mm B.8 ℃,600mm
C. 0℃,800mm D.4 ℃,1200mm
5.流经三大自然区,流域跨三个经济地带的河流是( )
A.长江 B.黄河 C.海河 D.珠江
6.下列关于东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的地区
B.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D.河流大部分为外流河,无结冰期,汛期长
7.有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
B.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极其微弱
C.自东向西植被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稀少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8~10题。
8. 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不足 B.水资源短缺 C.人口密度较大 D.洪水灾害频发
9.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A.地势平坦广阔 B.土壤深厚肥沃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10.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价廉质优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 ⑤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读右图:我国三大自然区(I、II、III),回答11~12题。
11.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条件不同 B.水热条件不同 C.土壤条件不同 D.光照条件不同
12.有关I、II、III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
A.II区比III区纬度高,故热量较III少
B.III区比II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II区强
C.III区与I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II区比I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与I区北部为界
某地有大型黄铜矿和煤矿,计划在该地建①冶炼厂②火电厂③硫酸厂④水泥厂,图1是其生产联系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工厂正确的是( )
A.Ⅰ—① B.Ⅱ—② C.Ⅲ—③ D.Ⅳ—④
14.图6所示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最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酸雨 C.沙尘暴 D.土地荒漠化
15.下列工业区的发展经验可供该地区借鉴的是( )
A.美国硅谷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鲁尔区 D.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读右图,回答16~17题。
16.下列城市的形成与A市区位相同的是( )
A.拉萨 B.攀枝花 C.武汉 D.深圳
17.城市B是我国重要商业中心,下列不属于其主要成因的是( )
A.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B.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发达,物资充足
C.交通便利,物资流通方便
D.地平江阔,水域、陆域条件好
读表1完成18~19题。
表1
年份
世界总产量
该农产品总量世界排名及产量
1
2
3
4
某农产品
1993
264.5
印度
72.0
中国
58.8
斯里兰卡
24.5
肯尼亚
20.0
1996
263
印度
72
中国
59
斯里兰卡
25
肯尼亚
25
18.该农产品为( )
A.棉花 B.甘蔗 C.茶叶 D.天然橡胶
19.该农产品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
A.热量较好、雨量适中的暖温带地区 B.亚热带的丘陵地区
C.海南岛、西双版纳、雷州半岛等地 D.热带、亚热带的平原地区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 ,回答20~21题。
20.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21.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22.关于我国各地区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重点,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交通运输的建设
B.东北地区:森林的更新保护和荒地的开发利用
C.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
D.黄土高原地区:治理严重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打坝淤地
读图2—3—4并回答23~25题。
23.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 )
A.180km B.280km C.380km D.480km
24.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25.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26.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上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27~28题。
27.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28.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 )
A.沙尘暴频度减少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29.荒漠化的治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治沙战略应( )
A.以工程措施为核心 B.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C.以生物工程为核心 D.以跨流域调水为核心
读下图,完成30~31题。
30.关于同一水文站在不同时间观测流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时最大 B.乙时最小
C.丙时最小 D.甲、乙、丙三时观测的流量大小无法确定
31.自2003年下半年以后,图中水文站观测的长江流量比以往要稳定许多,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长江中上游防护建 设的好,水土流失大大减少
B.洞庭湖退耕还湖,水面面积大大增加
C.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与水库的调节作用
D.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人们的防洪意识明显增强
32.流经水文站的江水( )
A.不能补给鄱阳湖 B.不能补给洞庭湖
C.没有冰川、降雪融水补给 D.不能参加陆地循环
33.下列关于山西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煤是主导产业
B.加大原煤的外运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C.山西产业结构将向轻工业方向发展
D.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读右边“我国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34题。
34.图中所标出的三道堤坝,其主要作用是( )
A.蓄水发电 B.水产养殖
C.拦泥蓄水 D.修桥筑路
神黄(神木—黄骅港)铁路是我国新建的一条重要铁路。据图完成35~36题。
35.神黄铁路与我国的哪几条铁路相交( )
A.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 B.京沪线、京九线、大秦线
C.京广线、京沪线、京包线 D.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
36.有关神黄铁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穿过的主要障碍有黄河、大运河、太行山、山东丘陵
B.主要解决陕西、山西等地的煤炭外运
C.沿线经过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四省
D.黄骅港位于天津市,濒临渤海
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7~38题。
比例尺1:10000
tg20=0.36
tg25=0.47
37.一个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与耕作制度的关系如下表,则图示的地区的耕作制度为( )
太阳高度
>15
>20
>25
>35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
一年两到三熟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 C.一年两熟 D.一年两到三熟
38.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坡度小于20度的坡地适合发展种植业;坡度2025度的坡地若要发展种植业,必须修水平梯田;坡度25~30度的坡地适合发展林果业。该地区适合发展( )
A.林果业 B.种植业 C.修水平梯田 D.上述农业活动均不适合
右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在四个地区分布的四种农作物。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38~39题。
39.下列地区与农作物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水稻 ②春小麦 ③冬小麦 ④甜菜
B.①天然橡胶 ②玉米 ③咖啡 ④剑麻
C.①咖啡 ②水稻 ③甜菜 ④黄麻
D.①油棕 ②甘蔗 ③棉花 ④高粱
40.③、④两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特点的相似之处是( )
A.农业生产经营都以家庭为单位 B.都是粗放经营
C.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D.农业生产单产水平高,但商品率低
41.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表现在( )
A.季风活动使本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农业气象灾害较少发生
B.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多样的土地类型使本区生物品种多、生长快、更新能力强
C.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使本区土地类型多样、水土流失严重
D.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使本区酸、瘦、粘的红壤广大
42. 关于东北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面向市场,强化商品粮、豆等农产品的生产
B.以国际市场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质量和竞争力
C.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D.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我国各类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主要的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普遍面临着能源资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开发。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订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
读图 “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完成43~45题。
43.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
A.管道运输 B.高压输电
C.水陆联运 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44.有专家指出,④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有关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沿途地区有大量海水的侵www.rixia.cc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 ②③⑤
45.②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
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
D.解决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阅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46题。
46.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
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
读三角坐标图,回答47题。
47. 若X、Y、Z分别表示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及寒潮灾害,其数值越大,表示影响程度越大,则图中四点与相关省份的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内蒙古 B.②-河南 C.③―西藏 D.④―江西
GIS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48-49题。
48.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49.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一种物质所产生的自身辐射或对外来辐射所产生的反射和透射,形成了该物质的一种特殊标志——波谱特征。图3显示了松林、草地、红砂岩和泥浆的反射波谱曲线,读图回答50题。
50.图3显示直接利用遥感的工作是( )
A.判断水域状况 B.预测植被类型 C.估算地物面积 D.判断土地利用类型
二、综合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据报道,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两名越野赛车手在罗布泊地区失踪50多小时后获救。
材料2:见图11
材料3:罗布泊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这里雅丹地貌发育。雅丹地貌表现为垄、槽相间的形态(见图12),其发育与盛行风的吹蚀密切相关。
(1)罗布泊地区极端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是 。
(2)从图11中可知,在塔里木盆地 (填写正确选项的字母)。
A.人类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减小,活动空间不断缩小
B.历史上,人类活动的范围仅限于盆地周边的绿洲地区
C.南缘河流流程缩短,是人类农业活动造成的
D.人类活动范围的变化幅度,北缘较南缘地区小
(3)赛车手在罗布泊地区迷路,可以通过雅丹地貌判断方向。
已知罗布泊地区经常吹东北风,可知雅丹地貌垄、槽的延伸方向为 。
2.T公司初期在A地建厂制造高档家具,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其后T公司将生产厂迁至B地,随即又在C地建了新厂。
(1)普通家具厂的区位选择属于 指向型。
(2)T公司将家具厂由A地迁往B地,可获得的区位优势主要有哪些?
(3)试从工业联系、工人素质和市场潜力三方面,分析在C地建高档家具厂的优势。
3.结合下列材料,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年夏季,重庆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为挽回旱灾的部分经济损失,重庆市政府组织农民工赴新疆摘棉花。事实上,以前就有大量重庆民工到新疆摘棉花。新疆建设兵团一位负责人称,重庆部分民工在新疆摘棉花挣到钱,进而开始在新疆包土地,种棉花。
材料二:新疆和重庆市农业人口和人均耕地面积资料(2004年)
农业人口(万)
人均耕地面积(亩)
新疆
1276
3.08
重庆
2378
1.08
材料三:乌鲁木齐至重庆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6)
(1)请根据材料二,说明今年以前为何就有大量重庆民工到新疆摘棉花?
(2)简要回答新疆种植棉花的有利气候条件?并说明制约新疆棉花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最不利自然条件及其针对这一不利条件,在生产中应采取什么措施?
(3)乌鲁木齐至重庆的地形剖面线穿越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B,B是 盆地,该盆地中最具特色的工业部门是 ,最近开通的 铁路穿越了该盆地。
(4)试述A、C两盆地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
(5)比较A、C两盆地内河流水文特征的异同。
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耕地,而耕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耕地质量低、农作物生长不良,成为农业低产区。右图为我国某农业低产区的地区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东北农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垦区,黑土是其生产潜力较大的土壤。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1)简述材料一图中所示地区成为农业低产区的主要原因。
(2)简要说明东北地区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肥力的主要措施。
5.读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同答以下问题:(18分)
(1)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花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较小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
(3)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特征。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高一地理: 1,第一题为什么不选B 河套平原主要种植什么 一年几熟 相关知识点 2,鄱阳湖平原不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71009.html
上一篇:王者可以和钻石排位吗
下一篇:拍照时如何摆pose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