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较短的故事
关于李白的小故事
1、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相传,李白少年时代,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一天晚上,李白读书作文之后,酣然入梦。梦中,他仍然在奋笔疾书。突然,他发现自己的笔头上开出一朵洁白如玉的莲花来,光彩夺目,正在诧异之间,一张张白纸又从天而至,落到他的眼前。
李白高兴极了,猜想一定是神仙送妙笔给他。想到这里,李白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没成想落在纸上的却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于是,李白捧起一堆莲花,向屋外的池塘跑去,他在池边站定,扬手把莲花洒向池水中。
顷刻间,奇迹出现了:只见莲花入水后,即刻生出茎叶,竞相绽放。微风吹来,花儿轻轻摇曳,阵阵清香沁入人的心脾,李白十分欢喜,刚要伸手去摸,忽然醒了过来。李白回忆着梦中的历历情节。
后来,人们就将梦笔生花看作是有文才的吉兆,而成语“梦笔生花”就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2、“铁杵磨成针”——李白刻苦学习故事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3、、蔑视权贵的李白
李白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一心希望能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却只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给皇上、后妃们写诗作赋,他很不愿意,常常一人喝闷酒。
蔑视权贵的李白这一天,李白又喝得大醉,突然侍卫来召他去见皇上。原来李隆基和杨贵妃正在花园赏花,想让李白写几首诗助兴。
李白看到如云似锦的牡丹衬托着美色倾城的贵妃,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清平调》。李隆基看了非常高兴,便叫宫中乐师李龟年演奏,自己吹笛,宫女们演唱,其中一句“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使杨贵妃听得如醉如痴,高力士和杨国忠更是竭力讨好皇上。
李白看了,觉得十分恶心,便借着酒劲,把脚伸到高力士面前说:“来,给我脱靴!”高力士哪受过这种羞辱?但现在李白是李隆基面前的“红人”,高力士知道现在惹不起他,只得忍气把他的两只长靴脱下来。
李白心里十分痛快,用眼斜了一下旁边的杨国忠,向李隆基磕了个头说:“皇上,我听说杨国舅研的墨很好,不如让国舅爷研墨,我把《清平调》重新抄写一遍,好吗?”
4、李太白跳月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据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 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
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 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
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 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5、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但是小时候读书并不用功。 有一天,他的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 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 ”于是他干脆不读了,把书一扔就溜出去玩。 李白快乐地跑着,忽然,他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便蹲了下来,傻傻地看了好一阵。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后来,李白忍不住了,问道: “ 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 ” “ 我在磨一根针来缝衣服。 ”
老奶奶头也不抬,专心地磨。 “ 磨针? ” 李白更加奇怪了, “ 这么粗一根铁棒怎么能磨成针?! ” 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 孩子,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 ”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 对呀 ! 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读书不也是这样吗! ” 于是他便立刻转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地读,从此也不再敢偷懒了。后来他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铁杵磨成针”这个成语就是比喻只要长期努力不懈,再难的事也能成功的。这个成语也说成“只要工夫深,铁 杵磨成针”。 李白被人们称为 “ 诗仙 ” ,是个很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 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学习,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吗? 因此同学们,无论我们的才华、天资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无 论要什么事都应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呀! 加油!!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相传,李白少年时代,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一天晚上,李白读书作文之后,酣然入梦。梦中,他仍然在奋笔疾书。突然,他发现自己的笔头上开出一朵洁白如玉的莲花来,光彩夺目,正在诧异之间,一张张白纸又从天而至,落到他的眼前。
李白高兴极了,猜想一定是神仙送妙笔给他。想到这里,李白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没成想落在纸上的却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于是,李白捧起一堆莲花,向屋外的池塘跑去,他在池边站定,扬手把莲花洒向池水中。
顷刻间,奇迹出现了:只见莲花入水后,即刻生出茎叶,竞相绽放。微风吹来,花儿轻轻摇曳,阵阵清香沁入人的心脾,李白十分欢喜,刚要伸手去摸,忽然醒了过来。李白回忆着梦中的历历情节。
后来,人们就将梦笔生花看作是有文才的吉兆,而成语“梦笔生花”就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李白二十四岁时,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写诗文娱乐。次年,李白厌倦了御用文人生活,离开了宫廷。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几年后,李白重获自由。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时大唐受蛮夷入侵,蛮夷遣使之大唐,然大唐举朝中大员无一人识得蛮文,于是有人推荐刚好出游来到首都的李白,言其幼时生于边陲,深通夷文,唐王大喜,连忙有请.白于朝堂之上当众宣布蛮文,蛮使折服,请唐王复文于蛮王,王又请李白,然白散漫惯了,不喜朝中礼节,见贵妃而不下跪行礼,又有惯做奴才的高力士不喜李白,在旁边煽风点火,于是贵妃怀恨在心,伺机整治李白,但是李白心有七窍,丝毫不露把柄于人,翌日朝堂之上,贵妃又要刁难李白,让其为己写诗,言必用御花园中之国花为题,白言须有酒,王令斟佳酿,白饮七分醉,诗兴大发,一挥而就.随后借酒写檄文,白席地而坐,狂曰须贵妃捧砚,又伸腿向高力士请为之脱靴,唐王急用檄文无有不允,白大笔一挥后便假装醉倒,是夜悄悄逃出都城远游他乡.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李白狂傲的自喻,他在长安做了三年的翰林。一次陪皇室踏青,群山,瑶台,兰天,白云,春风逗得他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云想衣裳花思容,春风拂栏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见。”杨贵妃非常喜欢这首诗,拿着反复吟诵,皇帝看到贵妃高兴赐酒李白,李白是嗜酒如命之人,(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他在洞庭湖赏月将船换酒)美景,美酒,美人,美差使他云山巫雨飘飘然,贵妃捧着砚台邀李白再作一首,高力士也在一旁笑嘿嘿的打趣道:“羊身上找狼毛,让他想一想。”李白答道“你把鞋脱了,我就写”。高力士也不是善角,脑袋瓜一转,弯腰把李白的鞋给脱了。李白提笔急书“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得春风无限恨,沉香亭边倚阑干。”他光脚依在沉香亭边的栏杆上,笑嘻嘻的对高力士说“你把鞋脱了我再来一首。”高力士不肯,杨贵妃“我还捧着砚呢,你快把鞋脱了吧,他不也没有穿鞋吗。”高力士无可奈何,讪讪的脱下鞋子。李白再次挥毫“一枝红艳露香,云山巫雨山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可怜飞燕倚新装。”成了高力士污陷李白的话柄柄,没过多久,李白出宫,仕途尽。
酒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轻财好施,喜纵横、性嗜酒。唐天宝中,游于长安,以诗文投贺知章,后者读了,叹曰:“子谪仙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后向玄宗推荐,玄宗召试,极为称意,喜而赐食,亲为李白调羹,诏令供奉翰林,以备顾问。李白在宫中常喝得大醉,一次,玄宗令他草拟诏书,他要高力士为其脱靴,由此受到高力士的忌恨,借李白《清平调》中所言赵飞燕事,以激怒杨贵妃。后玄宗每欲加李白官,贵妃则从中阻挠。李白不得志,常与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交游饮酒,时人称为“饮酒八仙人”。
后恳求还山,玄宗赐黄金,诏放归。自此,李白游历四方,一次欲登华山,乘醉骑驴经县衙,县令不知,欲加之罪,李白供状不书姓名,只说:“曾令龙巾试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令方知是李白,连连称罪。
李白晚年喜黄、老之学,过牛渚矶,乘酒捉月,不慎长沉水中。
李白“酒仙”的地位,是世所公认的。
赐金放还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日夏养花网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的详情: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日夏养花网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白写完诗就睡着了。李龟年配着李白的诗唱着清平调,杨玉环见那些诗写的全是称赞自己的美丽,也与玄宗尽情赏花才回去。
过了两天,杨玉环一个人唱那几支清平调玩的时候,高力士乘机说:“我还以为娘娘对李白恨之入骨呢,怎么您会唱他的词?”
杨玉环很奇怪地问:“他一个翰林学士,怎么能使我恨他到这个地步呢?”
高力士说:“第二首《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那不是把您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吗?”
杨玉环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每当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时,杨玉环总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就干脆向唐玄宗辞去那只能逗君王开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虽然爱惜李白的才能,但什么事也比不上杨玉环重要,既然她讨厌李白,就只好赏给李白许多黄金让他出京游历。
从此,李白骑着毛驴云游四方,到华阴时,醉醺醺地想登山,走过华阴县衙门口却没有下驴。县令不认识李白,见一个小百姓竟敢骑驴闯县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问他:“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
据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周岁抓阄时,抓到的是一本《诗经》,他的父亲很高兴,同时也感到有些为难:如果儿子长大后真的成为诗人,没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岂不遗憾?因此,他的父亲对给儿子起名字十分谨慎,以至于李白7岁时还没有名字。李白7岁的那年春天,一家人在院子里闲坐时,父亲为考考李白的本事,就决定作一首咏春的绝句。他咏了“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后,李白的母亲想了一会儿吟道:“火烧杏林红霞落”,话音刚落,李白就用小手指着李树,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白父亲一听,在连声叫好的同时,忽然想到:“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是自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正好道出了李子花的圣洁高雅,这不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好名字吗?”于是,他当场就决定儿子的名字就叫李白。
2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李白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 ,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好奇地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 ,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
关于李白的故事要求简短
有一天,李白偷偷地逃出学堂去玩。他走到小溪边,看到有位婆婆拿着大铁杵在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走上前问:“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老婆婆说:“我要把这个铁杵磨成针。”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每天坚持磨,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 李白听后,十分羞愧,赶紧跑回学堂读书。
李白短的历史故事
不料翰林学士打开番书,见上面全是些鸟兽文字,竟一字不识。
唐玄宗宣诏文武百官,文武百官也没有一个人识得。
唐玄宗震怒。
翰林学士贺知章回到家中,忧心忡忡,长吁短叹,引起家中客人李白的关注。
李白问明情况,道:“可惜我李白金榜无名,不能为朝廷分忧解难。”贺知章问知李白能识番文,惊喜万分,立刻向唐玄宗作了汇报。唐玄宗赐李白进士及第,穿紫袍束金带,在金銮殿上接见了李白。
李白捧起番书,用唐音译出,念道:“渤海国大可毒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与俺国逼近,边兵屡屡侵犯我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来讲,可将高丽176城让与俺国……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哪家败胜!”这分明是一份“宣战书”。唐玄宗问文武百官:“番人要兴兵抢占高丽,有何策可以应敌?”众人缄口不答。玄宗又问李白:“那我们该如何回复番使?”李白道:“明天召见番使,我当面回答他。”唐玄宗当即封李白为翰林学士,设宴款待。
第二天上朝,李白大笔一挥,不一会儿就写好了国书,当众念道:“大唐开元皇帝,诏谕渤海可毒:自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本朝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方今圣度汪洋,恕尔狂悖,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诛戮,为四夷笑……”
番使大为震惊。回到渤海国,将大唐国书交给渤海国国王,国王看后惊叹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敌得!”于是,写了降表,归顺大唐王朝。
李白醉书狂革,展示了大唐威仪,吓退挑衅的蛮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故事有哪些?
1、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
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2、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4、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
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唐肃宗时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帐下,因李璘丹阳起兵叛乱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治罪流放。后虽被大赦,但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流浪到当涂,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生活上给予多方照顾。
李白死于当涂,终前,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不负重托,便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流传于世。李白的诗作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编辑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没。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下面分享几个李白的故事:
李白与汪伦
唐朝天宝年间,大概公元775年,这是个春光三月,接近四月的光景。天空中残留着淡淡的寒意,主色调毕竟还是阳光明媚,桃红梨白,春光无限。
这样的季节里,泾川县令汪伦心情是愉快的,有两件事,汪伦自以为做的很好,事情十分顺手,这是他应该快活的理由。第一件事是安禄山反叛朝廷,高仙芝募兵抗击,募兵募到汪伦管辖的泾川县。汪伦做官有一条原则,凡是朝廷需征集徭役赋税,他都百折不扣地完成,这是他做官守官之道。最后汪伦靠地方乡绅和豪强大户资助,兵粮器甲备齐,半月前让县尉解送池州府。第二件事,由于安禄山造反,米粟大涨,跟着又闹春荒。每天,县衙里都要日夏养花网涌来无数百姓,鬼哭狼嚎要求县太爷逼地主豪强大户减租、赈粮,不然日子过不下去,人要是死多了,说不定也会造反的。
此事,汪伦不敢擅自作主。这些年,朝廷穷兵黩武,对外扩张,连年兵火不断;朝廷内部,外戚专权,腐败透顶,老百姓日子越过越难,艰难的连地主乡绅富户也怨声载道。泾川县山多地少,是个穷县,现在安禄山造反,无疑雪上加霜。乡民要求减租放粮,也在情理之中。汪伦很想做做样子,安抚民心,防刁民滋事,再博一个好官名声,可又怕贴了告示,得罪了乡绅豪强大户。这些人身为地头蛇,他虽为县令也是得罪不起的,重要的是,唐袭隋制,异地为官,三年一换,今年是他最后一年任期,故特别要小心翼翼。
汪伦毕竟做官多年。权衡再三,采取刀打豆腐两面光的手段,私下走访一些重要的乡绅豪强大户,晓以苦衷,博得谅解之后,才叫文书写了一个减租赈粮的告示,张贴城乡各地。
告示贴了半个月,倒也平安无事,这就够了。 这几天汪伦回忆这几件事做得顺汤顺水,很有点沾沾自喜。
汪伦是宿松县人,出身官宦世家,他与兄长凤思同在开元末年中进,并入仕途。
天宝十三年,汪伦兄任黟县令,汪伦从池州调泾川任县令。
唐代科举分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考诗赋。汪伦以诗赋得以中进,这就决定了汪伦与李白有一段佳话。就当朝众多诗人里,汪伦最为推崇的诗人就是李白,无论李白在朝为官,还是由于性格孤傲,被朝廷放逐江湖,李白的诗他还是喜欢至深。
这一天,汪伦继续让好心情支配着,坐在县衙书房抄写李白气势磅礴的诗作《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进士出身的官人,艺术感情大多十分丰富。汪伦抄着诗,抄着抄着突然拍案起身丢开宣笔,大声吟诵起来。
“好——好——”
直到有人走进门内身,汪伦才从李白诗境里脱身回归现实。李白见是县尉,且一脸风尘,亲切上前拉住县尉手:“县尉君一路辛苦了,看茶——”
县尉虽为武生,却也喜欢诗词歌赋,天下文章。平日,县衙无事,两人清闲着,一杯清茶,双影把盏,谈论诗文书画,不亦乐乎,知趣相投,关系自然非他一般。
现在,两人相坐吃着泾川绿茶,在清茶扑鼻香气里,汪伦听着县尉叙述一路辛苦和沿途所见所闻,感叹战乱中世道的苍桑。最后,汪伦才问县尉:“是否见到了刘大人?”
县尉说:“当然见了,刘大人对县令官声、名声,是十分称赞。”
汪伦心里像喝了蜜糖,好生得意愉悦。
不久前汪伦从兄长凤思处得知,池州府刘大人可能进京入官。刘大人和兄长作为同窗同科进士,私交深厚,汪伦曾托兄求助刘大人向吏部推荐汪伦补池州府台空缺,刘大人答应了。知恩不报非君子,汪伦借县尉送征战军人远行之机,专门送刘大人黄金百两。
这时,江岸水西山道场钟声敲响了,那洪亮灌耳的钟声,袅袅不绝钟声似乎在为他祝福,仿佛瞬刻间将他托向州官府第。
心中甘甜,汪伦拉着县尉一再邀请:“去吾府内喝几蛊如何!吾要为君一洗风尘!”
汪伦宅院座落在县衙后进,院落小巧玲珑,也是城中一处佳景,别致门楼,极尽雕凿。二进重门处有处花园,收拾成春江明月。
院中几株桃花盛开着,生气勃勃,寒风中一簇簇开得艳丽夺目。二厅里传来悠扬的琴声,似桃花流水,悦耳动听。不用猜一定是汪伦的侍妾凤姬闲情把玩。
凤姬是个美貌女子,一年四季淡妆轻粉,有着春雪般洁白冰冷的肤色,惊世骇俗,在泾川县广为称颂。
凤姬透过窗槛看见汪伦和县尉走进,于是,起身收琴,轻盈前去对汪伦施礼:“官人回来啦!”侧身复向县尉施妇人礼:“县尉大人里面请,妾去后厅吩咐家佣上茶备酒。”
凤姬长裙拖地从县尉身边飘过的奇香异味,从耳鬃、指间、颈脖,手腕传出的首饰玉佩叮当碎语,凤姬丰艳姿态,让县尉炫目。
县尉情不自禁对汪伦感叹:“嫂夫人真是美如天仙,万巨公也真舍得啊!”
汪伦不语,白生生的脸全盛满了笑。
凤姬是有故事的。凤姬原为京城名妓。那一年,泾川豪士南阳镇万巨上京赶考,偶然一次和同窗好友在妓院玩乐。无意中亲眼目睹凤姬美态、舞姿还有琴声,当场被打动了。科场刚下,破费重金将她买下,带回泾川,金屋藏娇,专门放在府里,让她调教一群歌伎舞女。
汪伦认识凤姬是在第二年春首。因为公差,汪伦带着衙伇去南阳镇探视万巨。来到万巨府见一女子,身着白色舞裙,披头散发,白皙娇嫩脸部留有明显五道血印,被万巨缚于堂下。
汪伦大惊失色。万巨虽不苟言,仍旧起身迎接汪伦,万巨请汪伦坐在身边,一时的尴尬,也不好问及此事,只见万巨目光严峻僵直的脸由于他的到来略略才有点舒展,这才小声询问:“一个小女子,何劳豪士大动肝火!”
万巨叹了一口气,没有回话。汪伦将目光投向堂下女人,见堂下受刑女正拿目光瞅着自已,四目对视,汪伦心底突然一颤,他分明读到了受刑之女苍白透明的目光,隐藏着求生欲望。
汪伦难以忍受。心里想,在他管辖内的臣民,一个美人竟在县太爷的眼皮下死于非命,他心里也是不忍,汪伦动了感情,他心里很想救下此女子。汪伦小声问:“万公,此女子犯了何罪!君为何杀她……”
悲伤的李白
公元762年,年过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缠身,他已忘记了人世的悲欢,只图一醉方休。他一生醉过太多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了。他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长眠。
李白一生豪放浪漫,连死都如同一首诗。可谁又知道这光鲜的外表下,淤积了多少难以言状的愤懑和悲伤?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游侠,写下不少游侠诗,并且胸中也怀有远大的抱负,曾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25岁便辞亲远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游历名山无数,纵情山水之间,提笔写下无数好诗,春风得意,名噪一时,但他志向却不在此。他秉承儒家教诲,是个积极的入世者,立志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一直在等,等长安天子的召唤。他终究是等到了, 42岁那年,由一个道士引荐,他应召入京。
那时,他感觉自己化为一个任情恣意的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就是他那时最好的写照。他作文曾让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但好景不长,在长安的第三年,他因为不能放弃自己的个性,受权贵排挤,被流放出京。
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李白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全化为泡影,“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总是受挫,在幻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中,他也只能承受这巨大的落差了。
这一次,李白是真的悲伤了。
悲伤的李白也只能“举杯消愁”,却得到了“愁更愁”的结果。他终日与酒为伴,尽情释放内心的悲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他终究是不能放下心中的理想,然而朝廷耽于声色犬马,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当道,官场一片黑暗,他永远也回不去了。时光飞逝,自己却功业无成,他,也只能写下“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等悲愤填膺的诗句了。
李白幸运,生于盛唐;李白不幸,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历史的不可测之处也就在于,他们造就了李白的悲伤,却也让一个不老的诗仙——悲伤的李白成就了一段浪漫的传奇。
蔑视权贵的李白
李白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一心希望能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却只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给皇上、后妃们写诗作赋,他很不愿意,常常一人喝闷酒。
这一天,李白又喝得大醉,突然侍卫来召他去见皇上。原来李隆基和杨贵妃正在花园赏花,想让李白写几首诗助兴。
李白看到如云似锦的牡丹衬托着美色倾城的贵妃,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清平调》。李隆基看了非常高兴,便叫宫中乐师李龟年演奏,自己吹笛,宫女们演唱,其中一句“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使杨贵妃听得如醉如痴,高力士和杨国忠更是竭力讨好皇上。
李白看了,觉得十分恶心,便借着酒劲,把脚伸到高力士面前说:“来,给我脱靴!”高力士哪受过这种羞辱?但现在李白是李隆基面前的“红人”,高力士知道现在惹不起他,只得忍气把他的两只长靴脱下来。
李白心里十分痛快,用眼斜了一下旁边的杨国忠,向李隆基磕了个头说:“皇上,我听说杨国舅研的墨很好,不如让国舅爷研墨,我把《清平调》重新抄写一遍,好吗?”
李隆基连头都没回,就说:“行!”这可把杨国忠气坏了,他做梦也没想到李白竟敢戏弄自己。但皇上都答应了,他不敢争辩,只好忍着气,强装笑脸,慢慢研起墨来。
高力士、杨国忠受了这种羞辱,向杨贵妃说:“《清平调》里面有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分明是把娘娘比作汉朝淫荡成性的赵飞燕。赵飞燕最后被汉成帝废黜,由此可见李白用心叵测呀!”杨贵妃听了,气得脸色发白。于是李白逐渐遭到了排挤,而李白早就厌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便离开长安,去了洛阳。
李白曾写过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力地说出了自己蔑视权贵的心声。
(这有书籍记载,应该比较准确;下面有一个小故事,但是是否真实,还待探究)
据说李白周岁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于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字。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下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假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听了,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越念心里越喜欢,念着念着,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于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
,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
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
关于李白的历史小故事
1、铁杵磨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2、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3、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李白五岁诵六甲(道家数术历算),十岁观百家。相传,李白少年时代,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
一天晚上,李白读书作文之后,酣然入梦。梦中,他仍然在奋笔疾书。突然,他发现自己的笔头上开出一朵洁白如玉的莲花来,光彩夺目,正在诧异之间,一张张白纸又从天而至,落到他的眼前。李白高兴极了,猜想一定是神仙送妙笔给他。想到这里,李白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没成想落在纸上的却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
于是,李白捧起一堆莲花,向屋外的池塘跑去,他在池边站定,扬手把莲花洒向池水中。顷刻间,奇迹出现了:只见莲花入水后,即刻生出茎叶,竞相绽放。微风吹来,花儿轻轻摇曳,阵阵清香沁入人的心脾,李白十分欢喜,刚要伸手去摸,忽然醒了过来。李白回忆着梦中的历历情节,感慨: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美好的梦啊。
说也奇怪,打这之后,李白的才思真就更加锐进,读书也更加刻苦。他深入社会生活,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的不朽诗篇,最终成为一个才华横溢、举世闻名的诗人,至今他的许多著名诗篇仍被中外读者吟咏传颂。后来,人们就将梦笔生花看作是有文才的吉兆,而成语“梦笔生花”就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4、李白的钓鱼诗
据说李白有一次上宰相府,自报家门道:“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笑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说:“以明月为钩,虹霓为线。”宰相又问:“用什么做钓饵呢?”李白高声道:“就用天下最无义气的士大夫作钓饵。”宰相闻言不禁毛骨悚然。
千百年后苏东坡评价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一翻气壮山河、威慑群小的钓鱼高论把李白的侠肝义胆、高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5、起草《答蕃书》
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连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就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唐玄宗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明想刁难李白吗?
唐玄宗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
唐玄宗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朝割让大片土地给它,不然就要派兵来攻打。
唐玄宗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唐玄宗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
“臣愿起日夏养花网草《答蕃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马上起草吧!”唐玄宗说。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起来。不多会儿就把《答蕃书》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满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扩展资料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参考资料:百科-李白
1、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
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2、铁杆磨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不爱学习,很贪玩。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李白问:"你磨铁杵作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回家刻苦用功,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
3、李白下馆子
李白的酒品不太好,或者说太不好。他若是喝醉,连皇上都敢惹。唐代的量酒单位是小斗,一斗约合2000毫升。李白的酒量,也就那么回事儿,半打下去就开始说胡话了。那么这一斗酒值多少钱呢?李白自己的诗说:“金樽美酒斗十千。” 一斗是十贯,可真够贵的。
开元二十八年,两京的一斛米才两百多文钱;天宝二年,市面上一匹突厥敦马是9550文。也就李白这种人能喝得起,一斗酒能换来一百篇诗,把诗折成稿费差不多能把酒钱折完。但以长安之富庶,货产之丰富,李白下的这个馆子,即使不到一斗酒十千,相信价格也便宜不到哪里去。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故事。
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千古名句。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5、李白的旅游活动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诗仙李白的人生经历。李白,别称,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优秀诗人,他的诗作从古流传至今,诗歌风格豪放不羁,内容充满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浪漫主义,想象丰富内容饱满,用词斟酌巧妙,同时音律自然多转。不仅如此,李白还是个创作天才,他善于从生活中找寻灵感,一切的民间作品都可以作为他的素材来源,那些民间广为传颂的民谣,神话故事等都是他最好的营养养料。他的才华以及时代背景共同造就了这个诗歌天才,也是之后浪漫主义的高潮带领者,和齐名。
李白从小跟着家人居住在清莲乡,年少时候就侠义满怀,而且经常在绵州活动,而那里也正好是广收推崇的地区。所以,在李白少年时候就喜爱道学,经常去寻找道观里的道士谈论人生哲理和经典道义。有一次,因为一个机缘巧合。李白和一个叫东岩子的隐居者共同隐于山林,专心钻研,常年在山里几乎没怎么进过城里,由于山林里珍贵奇异的鸟类众多,他们借喂食为由驯服了很多鸟儿,这些鸟儿每天都准时来觅食,它们就像能够明白人的意思一样,只要打一声招呼,它们便从落到门前来,而且也不像其他鸟儿一样畏惧人类,它们甚至可以停在人们手上进食。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被民间奇谈,传到了一个官吏耳中,他见他们可以与鸟儿有如此顺畅的沟通,心里暗自以为他们精通道术,就去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考试,但是他们竟然都不愿意去。
在公元725年的时候,李白离开了蜀国出去执剑走天涯,他顺着江沉船出了蜀国,山间的雾渐渐的把家乡掩盖了,看家乡变得越来越模糊李白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想到未知的前路李白也不知道该去往何处。李白的的成功是因为他的才华,同时机遇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李白再有一次去江陵的时候有幸见到了被多代所尊重的司马祯。他不仅对于道术非常的精通,而且还钻研篆书多年,能写出水平一流的篆书,同时他对诗歌也非常有造诣,其所作的诗的意境缥缈如仙。就连也非常的看重他以前还把他传到殿内向他请教道法,而且还专门为他建造了阳台观,让自己的妹妹和他一起学习道法。李白在江湖行走多年,朋友自然是众多。在李白从江南到岳阳的时候,正当他乘舟刚好到洞庭的时候知道了他朋友去世的消息,他便抱着朋友在他身边痛哭起来。因为他十分的心痛,所以哭声也感染了路人,来往的路人听到都非常伤心。
没有办法,李白只好将他朋友的尸体葬于在洞庭湖边,等到自己继续旅途归来的时候再来将朋友的尸体搬回他的家乡。然后李白途经庐山,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好诗《望庐山瀑布》。众所周知,古代帝王都喜爱狩猎,唐玄宗在狩猎的时候每次都要叫上几个其他国家的使臣齐去,借此来宣扬国威。有一次,李白在西游的时候正好碰到玄宗在打猎,他就上献了一篇《大猎赋》,想要借此来赢得皇上的重用。这篇《大猎赋》用道教来总结,并在文中夸奖唐代的国土广阔,势力雄厚,正好和唐玄宗推崇道教的心理所相合。然后李白来到了歌舞升平百居乐业的长安,被这番豪华壮阔的帝都风景所震撼。
李白就在终南山下住下了,他经常登上山顶眺望整个国家,每次只要他一登上山峰看到眼前的繁华大国景象就心生自豪之情,同时一种居安思危的情绪又油然而生,一想到这泱泱大国背后的腐朽他又悲伤不已。后来李白在长安认识了张卿,而且他还向献了李白的诗。通过张卿的引荐和李白的努力,他慢慢走向了朝廷统治高层的结构内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李白定居于长安但是依旧壮志难酬,他非常低落,并且对朝廷感到十分失望甚至,他就前往王公大人府上请求他帮助自己,但是也被婉拒,李白只得离开了这个绝望的地方,走出了长安。
皇天不负有心人,玉真公主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并将他的诗歌给唐玄宗看,他看了之后对李白非常的赞赏,就下令把李白召进了宫。由于唐玄宗很惜才而李白又才华横溢,所以在李白进宫那天,唐玄宗亲自去迎接他。后来李白果然没让唐玄宗失望,只要唐玄宗向李白提一些关于当世的事务,他都能凭借自己常年的游历见识以及对前世资料史书的理解给唐玄宗最好的建议,让唐玄宗十分满意。所以李白就被任命为翰林,负责在皇上身边草拟文书,而且唐玄宗只要出游,必定要叫上李白跟随,为的是运用他的写作天赋将事实用文字记录下来流传万古,让后人了解这个太平盛世。在李白被唐玄宗如此器重的同时,李白也引起了其他同僚的妒忌心。
安史之乱时,李白到庐山避难,就算这种时候他在想要退隐的同时心里还是有想要救世的想法,这两种想法相冲突矛盾。李白极力劝导永王剿灭贼寇,没有长远考虑敌我势力等政治问题,对于这个,后来李白也自我反省过。,永王没过多久就战败了,李白也因此被牵扯入狱,不过正巧这时崔涣宣途径江南,广招贤人,李白趁机写诗向他求助,这才得救,并且进入了幕府,成为了。李白还是想进入朝廷得到任用,所以他多次请求别人向朝廷推荐他,但是都没有效果,连连失败。到公元757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此次流放是永久的处罚,现在的李白也已经暮年。公元761年,花甲的李白因为生病不得不回到金陵,回到金陵之后的日子也是过得十分不容易,迫不得已他只能去找他的族叔李阳冰。后来李白的病越来越重,他留下了最后一首诗歌《临终歌》后与我们永别了。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白写完诗就睡着了。李龟年配着李白的诗唱着清平调,杨玉环见那些诗写的全是称赞自己的美丽,也与玄宗尽情赏花才回去。
过了两天,杨玉环一个人唱那几支清平调玩的时候,高力士乘机说:“我还以为娘娘对李白恨之入骨呢,怎么您会唱他的词?”
杨玉环很奇怪地问:“他一个翰林学士,怎么能使我恨他到这个地步呢?”
高力士说:“第二首《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那不是把您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吗?”
杨玉环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每当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时,杨玉环总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就干脆向唐玄宗辞去那只能逗君王开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虽然爱惜李白的才能,但什么事也比不上杨玉环重要,既然她讨厌李白,就只好赏给李白许多黄金让他出京游历。
从此,李白骑着毛驴云游四方,到华阴时,醉醺醺地想登山,走过华阴县衙门口却没有下驴。县令不认识李白,见一个小百姓竟敢骑驴闯县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问他:“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
李白当时接笔写下一纸奇怪的供状,上面没写姓名籍贯,只写着:“曾经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亲自为我调制羹汤;杨国忠为我捧砚;高力士替我脱靴;天子的门前我尚能骑马,华阴县门口却骑不得驴。”
县令又惊讶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谢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
李白高声笑着,骑上他的驴继续浪迹天涯去了。
唐肃宗乾元年间,年过花甲的李白仍在骑着毛驴浪迹天涯。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炎热的天气使他渴得七窍生烟,忽见前边一家门前挑着一面小旗,上书“佳醋”二字。李白到了门前,见是一醋店。他想,没有酒喝,喝点醋解解渴也不错。
李白把毛驴拴在树上,缓步走进店来,一看,店内早已坐着一人,看穿戴象个七品芝麻官。李白懒得理他,就直奔柜台,对店家说:
一人一口加一丁,竹林有寺没有僧,
女人怀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时生。
店家是个落泊文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诗谜,不一会儿,他就琢磨出了谜底是“何等好醋”。于是忙拱手笑答:“此乃山西陈醋,北国佳品,客官尽可品尝!”
李白很高兴,醋店遇知音,就边喝边与店家聊起来。一会儿,李白饮完了醋,把醋壶还给店家后说:
鹅山一鸟鸟不在,西下一女人人爱,
大口一张吞小口,法去三点水不来。
店家马上就解出了谜底是“我要回去”,便与李白告别“客官,祝你一路平安!”李白颔首笑道“谢谢!”
县官见李白从进店到走,都与店家说说笑笑,说的什么他不明白,可是把他冷落在一边,理也不理,他可受不了。见李白转身要出门,就站起来叫道:“且慢,你是何许人也,竟敢在我面前咬文嚼字!”
李白回过头来,说:
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挂,
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
说完,解下毛驴骑上,扬长而去。
李白走得看不见踪影了,县官还在那里琢磨这首诗呢。
店家心里知道是“岂有此理”,也假装不明白,让县官琢磨去吧!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诗作如下:
沉香亭醉赋《清平调》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颢,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於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著称於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李白是饲鸟高手
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着手于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感举,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以李白“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延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师”,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李白轶事两则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
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这桃花潭绝句即指《赠汪伦》诗。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的《黄鹤楼》诗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太白对崔颢诗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凤凰台》,欲与崔颢的《黄鹤楼》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此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有载:“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在计有功的《唐诗记事卷二十一》亦载:“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可是经李白与崔颢一决高下的举动,却愈增崔颢此诗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后人的评价也随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际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云李诗与崔诗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清人纪昀却不同意方回之说,直抒己见云:“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吴昌祺《唐诗解》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
看来李白大可不必与崔颢较劲,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人处事,何必时时处处争第一呢。
参考资料:一杯海网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白写完诗就睡着了。李龟年配着李白的诗唱着清平调,杨玉环见那些诗写的全是称赞自己的美丽,也与玄宗尽情赏花才回去。
过了两天,杨玉环一个人唱那几支清平调玩的时候,高力士乘机说:“我还以为娘娘对李白恨之入骨呢,怎么您会唱他的词?”
杨玉环很奇怪地问:“他一个翰林学士,怎么能使我恨他到这个地步呢?”
高力士说:“第二首《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那不是把您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吗?”
杨玉环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每当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时,杨玉环总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就干脆向唐玄宗辞去那只能逗君王开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虽然爱惜李白的才能,但什么事也比不上杨玉环重要,既然她讨厌李白,就只好赏给李白许多黄金让他出京游历。
从此,李白骑着毛驴云游四方,到华阴时,醉醺醺地想登山,走过华阴县衙门口却没有下驴。县令不认识李白,见一个小百姓竟敢骑驴闯县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问他:“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
李白当时接笔写下一纸奇怪的供状,上面没写姓名籍贯,只写着:“曾经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亲自为我调制羹汤;杨国忠为我捧砚;高力士替我脱靴;天子的门前我尚能骑马,华阴县门口却骑不得驴。”
县令又惊讶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谢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
李白高声笑着,骑上他的驴继续浪迹天涯去了。
唐肃宗乾元年间,年过花甲的李白仍在骑着毛驴浪迹天涯。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炎热的天气使他渴得七窍生烟,忽见前边一家门前挑着一面小旗,上书“佳醋”二字。李白到了门前,见是一醋店。他想,没有酒喝,喝点醋解解渴也不错。
李白把毛驴拴在树上,缓步走进店来,一看,店内早已坐着一人,看穿戴象个七品芝麻官。李白懒得理他,就直奔柜台,对店家说:
一人一口加一丁,竹林有寺没有僧,
女人怀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时生。
店家是个落泊文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诗谜,不一会儿,他就琢磨出了谜底是“何等好醋”。于是忙拱手笑答:“此乃山西陈醋,北国佳品,客官尽可品尝!”
李白很高兴,醋店遇知音,就边喝边与店家聊起来。一会儿,李白饮完了醋,把醋壶还给店家后说:
鹅山一鸟鸟不在,西下一女人人爱,
大口一张吞小口,法去三点水不来。
店家马上就解出了谜底是“我要回去”,便与李白告别“客官,祝你一路平安!”李白颔首笑道“谢谢!”
县官见李白从进店到走,都与店家说说笑笑,说的什么他不明白,可是把他冷落在一边,理也不理,他可受不了。见李白转身要出门,就站起来叫道:“且慢,你是何许人也,竟敢在我面前咬文嚼字!”
李白回过头来,说:
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挂,
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
说完,解下毛驴骑上,扬长而去。
李白走得看不见踪影了,县官还在那里琢磨这首诗呢。
店家心里知道是“岂有此理”,也假装不明白,让县官琢磨去吧!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诗作如下:
沉香亭醉赋《清平调》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颢,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於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著称於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李白是饲鸟高手
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着手于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感举,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以李白“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延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师”,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oUomkQiLw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李白轶事两则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
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这桃花潭绝句即指《赠汪伦》诗。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的《黄鹤楼》诗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太白对崔颢诗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凤凰台》,欲与崔颢的《黄鹤楼》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此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有载:“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在计有功的《唐诗记事卷二十一》亦载:“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可是经李白与崔颢一决高下的举动,却愈增崔颢此诗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后人的评价也随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际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云李诗与崔诗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清人纪昀却不同意方回之说,直抒己见云:“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吴昌祺《唐诗解》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
看来李白大可不必与崔颢较劲,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人处事,何必时时处处争第一呢。
参考资料:一杯海网
文章标签:
下一篇:w默科特和沙糖桔哪个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