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春玉米叶子边缘由浅黄逐渐变成红褐色,直至干枯,是缺肥还是什么病害?

2022-06-15 07:40:43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48

玉米的病害通常有什么?

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地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然而,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冬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
  
  防治方法: ①种植杭病品种如郑单14、丹玉13中单2号等。②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玉米纹枯病(Bhizoctonia solani)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中南部夏玉米产区发生较重,该病可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症状:该病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温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提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长出菌丝浸染植株,并流行扩展,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雨,病害严重。 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26~32℃)、温度大(相对温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又遇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体,消毁或深翻深埋。②种植抗病良种。③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井冈霉素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保液,喷雾防治,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治效果。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是我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发生,也为害高梁属和类蜀黍属的一些植物。
  
  症状:只在果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受害前期表现为笋状型、矮缩丛生型、黄条型、顶叶扭曲等特异症状,抽穗期出现黄型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这是与瘤黑粉病的主要区别。
  
  发病规律: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黏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翌 年的初浸染源,又以土壤带菌为主。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21~28℃,湿度在中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的玉米浸染少,该病也无再浸染。当种子发芽,病菌也萌发,浸染幼苗,随植株的生长,最后破坏穗部,成为黑粉,连作地、耕作粗放,覆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浸染发病,该菌在高梁发芽长15毫米前浸染高梁,则引起高梁丝黑穗病。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以中单2号、丹玉2号、吉单101等杂交种较抗病。②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初浸染源,重病区避免连作,实行轮作。③粗耕细作,适期播种,促使种子芽早,出土快,减少发病。④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5%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8%的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量0.3%的12.5%的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
  
  玉米圆斑病(helminthosporiumcarbonum)在种植吉63自交系或以吉63自交系为亲本的杂交种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发生。
  
  症状:该病可浸染叶片、果穗、苞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绿到淡黄色小点,以后扩大为圆或卵圆形斑点,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具黄绿色晕圈,大小为1~2毫米3~10毫米。数个病斑汇合变成长条斑。苞叶上的病斑向内扩展可侵害玉米籽粒和穗轴,病部变黑陷,果穗变弯曲,重者粒和穗轴变黑,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病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病种子上越冬,成每二年的初次浸染源。一般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发病,在7~8月份低温高湿条件下很利于病害的流行扩展。若6月份气温较低,阴雨多,湿度大,玉米幼苗也能发病。田间相对湿度85%以上时,数天内就可在叶片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重复浸染。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注意排灌排涝,降低田间温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在玉米果穗冒尖期或80%果穗抽出时,用20%三唑酮乳油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常见的基本就是21种。
玉米茎基腐病、玉米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炭疽病、玉米纹枯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霜霉病、玉米青枯病、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干腐病、玉米圆斑病、玉米长极链格孢黑斑病、玉米黑束病、玉米顶腐病、玉米全浊病、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线虫病。
还有一些缺素症和药害。
其它的病害不常见,也偶有发生。

玉米病害症状

据报道,全世界玉米病害80多种,我国30多种。目前发生普遍而又严重的病害有 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纹枯病、弯孢霉叶斑病、茎基腐病、丝黑穗病 等。下面介绍十种玉米生育期常见的病害:
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纹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是玉米的主要叶部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较重。
发病规律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受侵染的叶片上形成大型核状病斑,在田间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一般长5-10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联合纵裂,叶片枯死。
防治攻略
筛选推广高产、优质、抗病的玉米品种,在目前条件下,应提倡搭配种植;玉米秸秆不要堆放田头,提倡高温堆肥,并进行深翻冬灌,消灭初侵染源;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建议使用翠姆高氮型大量元素水溶肥,达到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根据发病的传播途径,可在田间清除病残株和早期摘除下部病叶,以减少菌源。

2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部,但茎部和果穗的苞叶、子粒也可被害。叶片病斑小而多,初为褐色水渍状小点,扩大后成椭圆形或长方形约0.5厘米的病斑,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纹圈。叶鞘和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一般表现为纺锤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边缘紫黑色或不明显,病部往往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有时引起果穗腐烂或下垂掉落,种子发黑。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亚门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C。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扩展迅速。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隐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攻略
种子处理:种衣剂是由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缓释剂和成膜剂等加工制成的药肥复合型种子处理剂,具有防除种子带菌和苗期病害等功效。种子带菌是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源之一,采用种子包衣技术处理亲本种子,可以有效的减少小斑病的初侵染源,对控制小斑病的发生有一定效果。
农业防治:病田应实行秋翻,使病株残体埋入地下10厘米以下;清除地面病株残体,把带菌残体充分腐熟,最好不用做玉米制种田。发病制种地实行大面积轮作,把病原基数压到最低限度,减少初侵染源。适时播种,抽穗期应避开多雨天气。施足底肥,适期、适量合理使用翠姆系列水溶肥,保证母本全期的营养供应,促进植株生长健壮,特别是必须保证拔节至开花期的营养供应。底部病叶集中清理;出田外处理,可以压低田间菌量,改变田间小气候,从而减轻病害程度。

3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果穗苞叶和雄花上也可发生。植株中上部叶片发病重,最初在叶片正面散生或聚生不明显的淡黄色小点,以后突起,并扩展为圆形至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病原菌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病原菌冬孢子)。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玉米柄锈(Pucciniasorghi)。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在北方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酢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高温、多湿,多雨、雾日,光照不足,利于玉米锈病的流行。
防治攻略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选择生育期长的马齿型品种;根据玉米需肥种类合理施肥,重视对磷、钾肥等微肥的施用,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古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4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也可危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合成不规则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每那眼扩展。穗苞叶发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发病后秃顶,子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立枯核菌。病原菌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散落在田间的越冬菌核及病残体、未充分腐熟的带菌玉米秸秆作圈肥,是玉米纹枯病的初侵染源。春季条件适宜时病原菌萌发引起发病,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
防治攻略
种子处理: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0.02%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
农业防治:清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选用抗(耐)病的品种或杂交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

5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是继玉米大、小办秉之后的又一种新的叶部病害,在我国各主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
发病规律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苞叶。发病初期出现褪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大小(0.5-4)毫米(0.5-2)毫米。湿度大时,病斑正、背面均可见灰色粉状物,背面居多。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亚门真菌弯孢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7-8月份高温、高湿或多雨季节利于发病和流行。生产上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攻略
农业防治:要注意品种间的合理布局和轮换。玉米秸跺、田间地表的病残体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的初侵染源。可把秸秆直接还田,高温堆肥,垫家畜圈或做烧柴,避免用秸秆做篱笆,村边、地头不留玉米秸秆,以减少初侵染菌源。另外,秸秆还田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减少初侵染菌源。另外,秸秆还田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适时早播,合理密植,与中矮秆作物间作等均可创造有利于玉米生长,不利于病www.rixia.cc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6玉米茎腐病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禾谷镰孢、串珠镰刀菌。该病是土传病害,且由多种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病原菌在种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和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源,从根部伤口侵入。矮秆品种、早熟品种易发病。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暴发成灾。适时晚播,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可减轻或延缓发病。
防治攻略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4%的5%根保种衣剂拌种,或多菌灵500倍液拌种
农业防治:用抗茎腐病且表现稳定的自交系做亲本培育杂交种。同一品种一般春播发病轻,夏播发病重;在同一季节内 ,播种越早,发病越重。不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茎腐病的发病率随植株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玉米生育前期施肥时,氮(尿素)、磷(翠姆矿质磷酸二氢钾)、钾(氯化钾)之比应为1:4:5.生育后期为1:1:5,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其中氯化钾中的钾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茎高、茎粗和茎秆强度,氯能使植株保持水分和延迟作物成熟,氯化物通过阻止玉米植株过早死亡而减少茎腐,每667平方米氯化钾用量15千克为宜。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同时防止水温过高、通气不良而损伤根系,影响根部的呼吸作用,导致发病。轮作病区和谷子、大豆、水稻等作物进行轮作,可有效地控制病情。

7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区重要病害。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多在出穗后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入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叶显症。雄穗发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多,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雌穗发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分蘖增多。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黍轴黑粉菌。病原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约定,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玉米连作之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侵染温限15-35C,适宜侵染温度20-30C最适。
感病品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病原菌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品种丧失抗性。早播和种子萌发后出现的低温气候为病害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玉米多年连作,田间积累大量病原菌,有利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发病植株不清除,带菌粪肥施入田间,投入少,管理粗放,都是发病的诱因。
防治攻略
种子处理:在丝黑穗病重病区推广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主要是含有戊唑醇、烯唑醇、三唑酮等种衣剂,但是以含戊唑醇的种衣剂防治效果最好、安全性最高。烯唑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厘米时产生药害。三唑醇、三唑酮对玉米苗期有一定抑制作用,存在着安全隐患。相比之下,戊唑醇不仅防效好,安全性高,而且还可以促进物生长,根系发达,有效分蘖增加,提高产量,发芽快。所以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首选含有戊唑醇的种衣剂。也可以采取拌种的方式,玉米播前用10%烯唑醇乳油20克湿拌玉米种100千克,堆闷24小时。也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三唑酮乳油拌种,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7%拌种,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采用此法需先喷清水把种子湿润,然后与药粉拌匀后晾干即可播种。此外,还可用种子重量0.7%的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8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又称玉米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今年发病呈上升趋势,危害较重。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椭圆形至矩圆形,无明显边缘,灰色浅褐色病斑,后期变为褐色……病斑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大小(4-20)毫米(2-5)毫米。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状物。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亚门真菌玉米尾孢(Cercosporazeae)和高粱尾孢(Cerosporasorghi)。病原菌随病残体越冬,为初侵染源,进行重复侵染。7-8月份多雨的年份易发病。个别地块可引起大量叶片干枯。病原菌在干燥条件下,能够在地表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在潮湿的地表层下的病残体上不能越冬。地势和种植形式对其发生有较大影响,而播期、种植密度、地势、肥料对玉米灰办病的影响不大。
防治攻略
农业防治:选用对灰斑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通过秋翻春耙压低田间的初侵染源;采用间(套)作种植形式来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的相对湿度,从而达到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目的;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防病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减少病原菌后期的越冬数量。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进行大面积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预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9玉米腐穗病
玉米腐穗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玉米穗粒腐病,属世界性病害。一般品种发病率为5%-10%,感病品种发病率可达50%左右,造成严重损失。从果穗顶端或基部开始发病,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有时子粒间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产生,其上密生红色粉状物,病粒易破碎。果穗病部苞叶长被密集的菌丝贯穿,粘贴在一起贴在果穗上不易剥离。
玉米丝核菌穗腐病:早期在果穗上长出橙红色霉层,后期病果穗变为暗灰色,在外苞叶上生出白色至橙红色或暗褐色至黑色小菌核。
玉米青霉穗腐病:该病主要发生在机械损伤、害虫或鸟等危害的果穗上,在子粒或子粒间产生青绿色或绿褐色霉状物,多发生在穗的尖端。病原菌侵入种胚的,种子发芽时引起幼苗萎凋。
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果穗全部或部分生出浅红色霉状物,使子粒发霉,多发生在收获后的果穗上,遇有秋雨连绵的年份也可发生在田间。
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引起穗腐,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还可侵染叶片、叶鞘及苞叶,病斑较大。
玉米色二孢穗腐病:发病早的果穗苞叶呈苍白色,在吐丝后1周内发病,果穗变为灰褐色,整个果穗萎缩或腐烂。果穗呈直立状态,果穗和内苞叶或内苞叶之间紧密黏附,菌丝在其间生长繁殖,后期苞叶上、花苞及子粒边缘产生黑色粉状物。植株生长后期果穗发病,外表症状不明显。侵染始于果穗基部,从果穗梗处向上扩展。剥开果穗或脱粒时,可发现子粒之间长有一层白色的霉菌,其顶部已变色。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主要危害雌穗。花丝发病病部呈现水渍状。果穗发病多发生在有机械伤或昆虫的穗上,子粒上或子粒间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发生。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玉米丝核菌穗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立枯丝核菌,在种子、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
玉米青霉穗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草酸青霉,腐生于各种有机肥上,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危害,也可通过病健果穗接触传播。病原菌发育适温18-28C,相对湿度95%-98%时有利于发病。
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粉红聚端孢,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传播到果穗上,从伤口侵入。发病后病部产生的病原菌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病原菌发育适温25-30C,相对湿度高于85%易发病。
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T小种,在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源,病原菌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侵染和再侵染。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C.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扩展迅速。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的隐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玉米色二孢穗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玉米色二孢,在带病种子或秸秆上越冬,随风传播。玉米吐雄时叶鞘较松散,落入叶鞘里的病原菌直接或经伤口侵入,也可从茎秆基部、不定芽或花丝、穗梗的苞叶直接侵入。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病玉米灰葡萄孢,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从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后逐渐形成菌核越冬。
防治攻略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玉米孕穗期不要于雨季相遇;发病后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受害程度尽量避免造成伤口,注意防止鸟害。玉米生长后期(7-8月份)正值雨季,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穗粒腐病的扩展,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可结合药剂灌心拔除病株、可疑株。玉米吐丝授粉期至乳熟期继续拔除病株,彻底扫残,并将病株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在玉米生长后期实行人工苞叶晒子粒措施,能有效田间病情的扩展,注意不要扭果穗穗柄,以免影响子粒灌浆。湿度密植,不用病株喂牛,防止粪便带菌;清洁田园,处理田间病株残体等;同时秋季深翻土地,减少病菌来源;实行轮作,与高粱、谷子、大豆、甘薯、早稻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不带菌肥料,叫少土壤病菌。

10玉米霜霉病
玉米霜霉病常在玉米幼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生;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苗期发病,全株淡绿色至黄白色,后逐渐枯死。成株期发病,多由中部叶片基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为淡绿色条纹,后即互相连合,叶片的下半部或全部变为淡绿色至黄白色,以致枯死。在潮湿的环境下,病叶的正背两面均长白色霉状物,这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重病植株不结苞,轻病植株能抽穗结苞,但籽粒不饱满,产量低。
发病规律
玉米五、六叶期,温度25度,相对湿度80%,最容易发病。早玉米在4月、晚玉米在8月为发病盛期。早玉米在惊蛰前播种的发病轻,清明后播种的发病重;晚玉米立秋前播种的发病重,立秋后播种的发病轻。一般雨水多、排水不良和靠近河岸的地块最容易发病
防治攻略
种子处理:用50%瑞毒霉0.5公斤加水250公斤浸种24小时,然后洗净晾干播种。

玉米主要侵染性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是怎样的?

1.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苗枯病?
(1)症状玉米苗枯病先在种子根和根尖处产生褐变,后扩展到整个根系,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少有次生根,并向上引起茎基部水浸状腐烂,叶鞘变褐色撕裂,叶片变黄,叶缘呈枯焦状,心叶卷曲易折。后自下而上叶片逐渐干枯,无次生根的则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危害轻的幼苗地上部无明显症状,多在叶尖处发黄,并逐渐向叶片中部发展,严重的心叶逐渐青枯萎蔫。
引起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有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孢菌和玉米丝核菌等真菌。长期的低温高湿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2)防治方法①药剂拌种:播种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天达种宝(“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25克,兑水375毫升,拌玉米种子10~20千克。提高出苗率,促根早生,苗齐苗壮。
②发病初期用96%天达恶霉灵6000倍液+天达壮苗灵600倍液喷施玉米基部,顺根入土,效果明显。
③20%的乙酸铜600~800倍液浇根或喷雾。
2.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全蚀病?
(1)症状玉米全蚀病为玉米土传性病害,苗期染病时症状不明显,抽穗灌浆期地上部开始出现症状,初叶尖、叶缘变黄,逐渐向叶基和中脉扩展,后叶片自下而上变为黄褐色。严重时茎秆松软,根系呈褐色腐烂,须根和根毛明显减少,易折断倒伏。7、8月份土壤湿度大时,根系易腐烂,病株早衰,影响灌浆,导致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病菌属子囊菌,存活于土壤病残体内,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
(2)防治方法同玉米苗枯病。
3.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穗粒腐病?
(1)症状玉米穗粒腐病因其病原不同而分为许多类型,主要的有镰刀菌穗腐病、曲霉穗腐病、青霉穗腐病和色二孢属菌引起的干腐病等。玉米穗粒腐病主要危害果穗,病穗从顶端或基部开始发病,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有时子粒间常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产生。有些症状只在个别或局部子粒上表现,其上密生红色粉状物,病粒易破碎。
(2)防治方法①用200倍福尔马林浸种1小时杀菌。
②用“天达2116”浸拌专用型拌种。
③苗期用96%天达恶霉灵6000倍液+“天达2116”壮苗灵喷施玉米基部。
4.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茎腐病?
生产中分为两种:青枯型茎腐病、细菌型茎腐病。
(1)青枯型茎腐病症状:从玉米灌浆期开始,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发病快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玉米茎腐病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故称青枯病。先从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根和根毛减少,整个根部易拔出。逐渐向茎基部扩展蔓延,茎基部1~2节处开始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子粒干瘪,脱粒困难。
(2)细菌型茎腐病①症状: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 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害虫危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以上两种病常混合发生,区分关键是看病组织是否有腐臭的菌液,如有,则为细菌型茎腐病;否则,为青枯型茎腐病。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育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3年轮作;秋季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适时播种,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侵染源。
药剂拌种:播种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天达种宝(“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25克,兑水375毫升,拌玉米种子10~20千克。提高出苗率,促根早生,苗齐苗壮。
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天达裕丰1500倍液+2.5%诺氟沙星600倍液或98%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 4000 倍液喷施植株基部2~3次。注意药液应顺根入土,效果明显。
5.怎样识别与防治大、小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危害上述部位外,还可危害果穗。常将这两种病害统称为玉米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些长斑甚至超过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此外,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玉米大、小斑病的病菌都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病株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组织中越冬,第2年孢子萌发引起初次侵染,感病后的植株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50%敌菌灵0.5千克,或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退菌特1000~2000倍液+“天达2116”粮食型600倍液+天达裕丰1500~2000倍药液喷洒,连喷2~3次,每隔10~15天喷1次。或用50%天达腐霉利50~100克于心叶末期至吐丝期喷雾1~2次。
6.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圆斑病?
玉米圆斑病由炭黑蠕孢菌引起,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局部发生严重。玉米圆斑病危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受害果穗病部变黑凹陷、腐烂,可深达穗轴,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秕。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成为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苞叶上病斑致使苞叶、叶片和叶鞘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秕。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成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玉米圆斑病穗部发病较重,种子带菌,感病种子不能发芽,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苗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的残留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2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萌发侵入。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并选用抗病品种。
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天达种宝(“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25克,兑水375毫升,拌玉米种子10~20千克。切勿闷种催芽。
③药剂防治:在玉米吐丝盛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400~5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喷洒植株,间隔7~10天再次喷洒。注意重点喷洒果穗,喷药后24小时内遇雨要重新喷药。
7.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雌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许多地区常将本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统称“乌米”和“灰包”,但两种病实际上是由不同病菌所产生的不同病害,应加以区别。
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有时一侧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
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的一种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特种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随植株生长、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无再侵染产生。
土壤和粪肥种子的带菌量以及土壤的温湿度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土壤温度较低并且比较干燥时,玉米出苗迟缓,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发病率高,有利于丝黑穗病的流行。反之地温高、出苗快,发病则轻。因此,在冷凉山区,丝黑穗病发生就重。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选用抗病自交系优良杂交种。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以提高抗病力。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施用净肥,秸秆肥要充分堆沤发酵,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并深翻土壤。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②药剂拌种:选用15%粉锈宁或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或用10%适乐时10毫升+“天达2116”一袋(25克),拌玉米种10千克。
③药剂防治:幼苗3~4叶期喷施3000倍96%天达恶霉灵液+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药液,6~8叶时喷洒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1000倍15%粉锈宁药液,防治效果良好。
8.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最早于1966年在吉林省有发生报道。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高产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该病发展蔓延较快,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且危害日趋严重。一般发病率在10%~30%,重病田块50%以上,造成的减产损失在10%~20%,严重的高达35%。由于该病害危害玉米近地面几节的叶鞘和茎秆,引起茎基腐败,破坏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因此造成的损失较大。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即子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苗期很少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和果穗,也可侵害茎秆。最初在近地面的1~2节叶鞘发病,逐渐向上扩展。病斑初呈水浸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常多个病斑扩大汇合连片似云纹状斑块,包围整个叶鞘,使叶鞘腐败,并引起叶枯。病斑可扩展至果穗,危害果穗。果穗苞叶上产生云纹状病斑,较大,可扩展至整个果穗苞叶,可侵入果穗内部,使子粒、穗轴变褐腐烂。茎秆被害,病斑褐色,呈不规则形,后期破裂,严重时露出纤维。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见到稀疏的白色丝状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颗粒状菌核,菌核周围有少量菌丝和寄主相连。成熟的菌核灰褐色,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多为扁圆形,脱离落入土壤中。
防治要点:发病初期用1%的井冈霉素4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进行喷雾,或用70%的甲基托布津7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9.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由玉米节壶菌引起。病菌侵染叶片、叶鞘及茎秆。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感病最多,病斑常密集成行。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红褐色,小病斑有时汇成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2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适宜的环境条件即可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必须在叶面或叶鞘有水的情况下才能游动,当气温适宜时,即可侵入玉米组织表皮。七八月份温度高、湿度大时利于发病;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蔽,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以提高抗病力。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并深翻土壤。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②药剂防治:幼苗3~4叶期喷施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液,6~8叶时喷洒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药液,提高抗病性能,效果良好。发病初期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每亩用药100克,加水50千克叶面喷雾,或50%天达腐霉利1500倍液叶面喷雾。
10.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由玉米黑粉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感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日夏养花网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1~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仅个别小花产生病瘤,其他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种子带菌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孢子萌发适温26~3bxjMZ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氮肥施用偏多、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组织伤口有利于病菌入侵。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
②消灭侵染源: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菌源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尽快综合利用或牲畜过腹还田堆肥腐熟或烧掉,以减少越冬菌源。
③改进栽培措施: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防治玉米螟等虫害,减少伤口。此外,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危害。
④种子处理:用20%适乐时+“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拌种,晾干后播种,切勿闷种。
⑤幼苗3~4叶期喷施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药液,6~8叶和10~12叶时喷洒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药液,以提高抗病性能,效果良好。
11.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干腐病?
玉米干腐病危害茎秆和果穗,在玉米生长期中均可发病,以生长后期被害较重。感病植株茎秆基部和果穗处的茎秆生褐色、黑褐色或紫红色大病斑,严重时茎秆从病部折断。病果穗穗轴变松,易折断,病穗下部子粒变褐色无光泽,粒间常有白色菌丝体,病穗与苞叶粘连,不易剥开。
玉米干腐病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玉米生长季节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发病。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后降水多,土壤湿度大,温度低,幼苗长势弱,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同玉米褐斑病。
②药剂防治:播种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天达种宝(“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25克,兑水375毫升,拌玉米种子10~20千克。
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隔7天再喷1次。
12.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的玉米呈暗绿色,叶肉粗厚僵直,有时心叶卷在一起,由于基部继续生长而呈弓状弯曲。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起初呈灰绿色,后期呈灰褐色,病株高度往往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结穗,即使有穗也少有子粒。
防治要点:要预防为主。防治该病的同时要防治蚜虫和灰飞虱,同时用药,双管齐下,并辅以高效生长调节剂。可用1.8%菌克毒克(宁南霉素)水剂250倍液,或3.6%克毒灵水剂500倍液+天达裕丰2000倍液+天达啶虫脒1000~15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混合喷雾,连喷2~3次即可。病重地块可果断翻种。
13.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其中,普通锈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区,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热带锈病主要分布于美洲,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报道。我国发生的为普通锈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危害很小。玉米锈病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
普通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黄色,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突破表皮呈黑色,长 1~2毫米,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叶片提早枯死。
防治要点:发病初期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天达裕丰15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连喷2次,每次间隔 10~15天。
14.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
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在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特别在收获期遇多雨潮湿天气、贮藏期通风不良时发病较重。该病由禾本科镰孢菌、青霉菌、曲霉菌等侵染所致。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不仅危害玉米,还会产生有毒代谢物质,引起人、家畜和家禽中毒。
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主要危害果穗和子粒,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暗褐色或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子籽变红褐色、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病菌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8~20℃、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害发生和传播。冷凉地区生育后期遇低温多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消灭病残体。进行种子消毒(方法同玉米干腐病)。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促进早熟。注意防虫,减少伤口。完熟后采收,充分晾晒方可入仓贮存。
②药剂防治参照玉米干腐病防治。
15.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矮花叶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该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除危害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谷子等作物及杂草。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受害较重。感病植株初时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色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尤其新叶上明显,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多数不能抽穗而死亡。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子粒少而秕瘦。根系易腐烂。
玉米矮花叶病的初侵染毒源来自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初春,越冬蚜虫复苏后,在新长出的带毒杂草嫩叶上取食而获毒,带毒的有翅蚜虫迁飞时将病毒传播到玉米上,危害春、夏玉米,造成病害流行。夏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回到杂草上越冬。6~7月份,如天气干旱,则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而利于蚜虫繁殖、迁飞,发病重。春玉米晚播、夏玉米早播均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一是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二是春玉米适期早播,能避病增产;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增加玉米自身的抗病力;四是及时拔除病苗、病株,减少再侵染源。
②化学防治:一是初春时及早消灭周边杂草上的蚜虫,小麦乳熟期蚜虫迁飞高峰时,及时喷洒3%天达啶虫脒,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或2%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25%阿克泰5000倍液防治;二是及时喷洒“天达2116”和有关预防病毒的农药。幼苗3~4叶期喷施1500倍天达裕丰(或1500倍盛之丰)药液+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药液,6~8叶时喷洒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药液+1500倍天达裕丰药液,防治效果良好。
16.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华北地区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新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抽雄后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植株布满病斑,叶片提早干枯,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症状叶部病斑初为水渍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长2~5毫米、宽1~2毫米,最大的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www.rixia.cc有淡黄色晕圈,并具黄褐色相间的断续环纹。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叶片枯死。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秆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超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强,1~3叶期很易感病,此病属于成株期病害。在华北地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是8月中下旬到9月上旬,于玉米抽雄后。高温、高湿、降雨较多的年份有利于发病,低洼积水田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①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
②选用抗病品种。
③天气适合发病、田间发病率达10%时,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以上药剂分别加入“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和天达裕丰混合喷雾,可显著提高防效。
17.怎样防治玉米空秆和秃尖?
空秆是指有秆无穗或有穗无粒的玉米植株(穗粒数少于20粒),也称空株;秃尖是指玉米果穗顶部不结实的现象,对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有一定影响。
(1)发生原因空秆主要是由营养物质不足造成。原因有:
①过度密植造成雌穗营养不良。
②开花前干旱或缺肥。
③因出苗不齐或缺苗后补种、补栽而造成的小弱苗,导致营养失调。
④植株高大的马齿型玉米空秆率往往高于硬粒型,单穗型玉米空秆率高于双穗型和多穗型。
⑤把低纬度的晚熟玉米品种引种到高纬度地区种植,或由低海拔引到高海拔地区种植。
秃尖发生的原因有:
①顶部小花在分化过程中出现干旱或缺肥等不利因素而退化为不育。
②抽雄前遇到高温、干旱,抽穗散粉提早,顶部花丝抽出过晚,接受不到新鲜花粉而无法受精结实。
③因过度密植而造成郁闭、光照不足或缺肥干旱。
④马齿型品种的秃尖比硬粒型品种严重。
(2)克服办法根据当地气候及水肥条件选择适宜的高产且抗逆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适期播种,叶面喷施“天达2116”壮苗灵培育壮苗。栽培上应特别注意抽穗开花前后喷“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和抓好田间管理,保证充足的且合理的水肥条件,以满足开花、授粉及成穗时的营养需要。

春玉米苗颜色异常品相不好,春玉米苗颜色异常控制措施有什么?

玉米是中国农村地区最常见的作物。更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玉米的叶子和茎除了病虫害和死亡外,还保持绿色和深绿色。然而,许多农民在种植玉米苗时发现了颜色异常的情况,体现在叶苗变黄、变白、变紫,此刻进日夏养花网行的玉米苗多为深绿色,如果管理不当,缺少肥料或气候异常,玉米苗的颜色会出现黄、红、白、紫、浅绿、黄等异常颜色,所谓黄叶苗、白化苗、紫叶苗、硬叶苗、黄绿苗。玉米苗色异常不仅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而且会降低产量和质量。

黄苗苗期叶色浅绿,逐渐变黄,严重时全叶死亡。危害是造成空秆或秃尖。产生原因:种子不饱满,出苗不壮;播种过深,出苗弱;密度过大,影响肥力;土壤缺肥。防治措施:一是播种前选好种子,挑出盲粒、霉粒、坏粒、小粒,确保种子纯度、净度均在98%以上,发芽率在90%以上。二是加快催芽播种,采用种子包衣或浸种。三是及时疏苗,在玉米3~4叶时清除田间幼苗、弱苗、病苗和杂草。四是疏苗后,补充氮肥,促进幼苗早发快发。五是出苗前后土壤干燥,要及时破除干土。

白化病叶片有白色条纹,严重时全株叶片发白,最后干枯,造成植株死亡,颗粒无收。其原因是土壤中缺锌。防治措施:一是用锌肥作种肥,每667平方米用硫酸锌1.5-2.0公斤,与15-20公斤细土混合均匀,当玉米种子撒在种子旁。二是锌肥拌种,用2-3公斤温水,溶解1公斤锌肥,拌25公斤玉米种子,晾干后播种。三是叶面喷施锌肥,对于发生缺锌的幼苗,每667平方米用0.2-0.3公斤硫酸锌水100公斤喷施,每7天喷1次,一般喷2-3次即可使幼苗恢复正常。


应该多施肥,多浇水,勤翻土让土壤的透气性和吸水性好一些,平时也要增加阳光的照射,在施肥的时候应该选择腐质肥或者是复合肥,应该定期除草,在阴雨天的时候要避免积水现象这样才能控制玉米的颜色。
一定要及时喷洒有机肥莹,要预防病虫害,要注意土壤的情况,要提前进行催芽,也要定期地除草,要增强土壤的排水性。
要注意保温,不宜播种过早,选择抗寒性好,根系发达的品种,适量增加磷肥和有机肥,适时喷洒农药,避免虫害。

春玉米苗颜色异常品相不好,春玉米苗颜色异常控制措施有哪些?

因为玉米幼苗遭遇低温逆袭以后,玉米植株体内的新陈代谢被外界的客观因素打乱,体内细胞通透性降低,蛋白质降解受阻,致使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迟缓,个体素质变差,营养代谢下降而出现干物质积累,使叶片由浓绿变为紫色。现在种田,大量的使用无机肥,几乎不用有机肥,这使得土壤结构失衡,土地中却磷严重,无法满足玉米的需求,使得玉米的根系缩小,吸收的营养满足不了玉米苗的需求,从而导致了玉米紫红苗的出现。

对于玉米紫苗,一般只要不播种过早,以避开玉米2-3叶期低温影响多发生浇少,另外选用根系发达,抗寒性好品种,并多施有机肥,增施磷肥,也能很好预防发生,对于低温来临前,避免土壤干旱,春玉米种植时,有些区域的温度可能不是很高,或者遇到了连续的降雨降温天气,当温度过低时,玉米的根系生长受挫,吸收能力降低,影响叶片的叶绿素合成,进而出现紫苗。针对低温造成的紫苗,提高地温很有必要。

由于有些地区是在麦茬里直接点种玉米,没有做施肥、深耕的“动作”,所以极易造成土壤缺素。对于这种耕种方法造成的玉米紫苗应该怎么办呢?只有通过追肥来解决了。一是要追施磷肥,比如过磷酸钙之类的,玉米苗期的气候变化无常,时有雨水充沛,时而干旱无雨。上面说了,雨水多了也可能带来玉米苗变紫色,而干旱也同样有可能导致同样的问题。因为干旱促使玉米苗根系生长迟缓,对于磷元素的吸收能力变低,导致玉米苗变紫色。

因缺素引起的玉米紫苗,只是因为气温过低或天气连阴光照不足,玉米苗不能正常进行生理活动进行色泽合成而形成紫苗,天气恢复正常玉米紫苗也合恢复正常绿色。

可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些肥料来进行改变,增加土壤的肥力,毕竟这些玉米想要改变玉米苗的颜色非常简单,需要去大量进行施肥和浇水。
应该加大肥料的选择,而且也应该浇水,并且也应该防止病虫害,这样都是不错的措施,都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
可以在种植之前选择优良的品种,保证种子的健康度,或者是进行催熟播种,提前把种子泡在水里面,就可以控制这种问题了。
控制措施:一是播前精选良种,挑出秕粒、霉粒、坏粒、小粒,确保种子净度、纯度均在98%以上,发芽率在90%以上。二是催芽播种,采用种子包衣或肥水浸种。三是适时间苗,在玉米3到4叶时去掉小苗、弱苗、病苗及田间杂草。四是间苗后,补施氮肥,促苗早生快发。五是对出苗前后有干土块的,要及时打碎干土块。白化苗叶片上有白色的条纹,严重的全株叶片发白,最后干枯,造成植株死亡,颗粒不收。发生原因是土壤中缺锌。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春玉米叶子边缘由浅黄逐渐变成红褐色,直至干枯,是缺肥还是什么病害?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69169.html

上一篇:在桐城火车站怎么坐车去桐城师专?

下一篇:新房装修甲醛达到多少可以入住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