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浙江没有任何保护的最危险的非遗表演是什么内容?

2022-06-13 17:19:14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29

浙江"正在消逝的文化"有哪些?

包括如下:1 建筑——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建筑是凝固的文化,秦砖汉瓦,雕梁画栋,它们在时光的雕刻中向人们倾诉久远的往事。未来的我们如何在退色的岁月中找寻有关一个时代的想象?rnrn 例如:特色民居、建筑雕饰、……rnrn 2 服饰——把云朵披在肩上,把山花穿在身上,艳丽的民族服饰就这样妆点着我们的风景,当许多服饰的传统制作工艺失传或正在消逝时,五彩斑斓的图案是否只是关于浪漫的一个想象?rnrn 例如:扎染、堆绣……rnrn 3 民间技艺——随着一批知晓民间故事、民谣、民间戏曲的老人相继离世,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民间技艺濒临灭绝,那些嵌在岁月里的沧桑是否将带走最后一抹夕阳?rnrn 例如:浙江的烙画、……rnrn 4 戏曲——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否只是我们心底一个动人的传说?rnrn rn 5 书画——当我们提起滩头年画感到陌生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些随风逝去的幽幽书香味道?rnrVQRzavGFSn 例如: ……rnrn 6 传统节日——当我们在情人节手捧玫瑰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起九月九登高望远时在我们身后随风飘荡的菊花香?rnrn 例如:重阳节、花朝节、嘎登节……rnrn 7 音乐舞蹈——民间音乐与舞蹈面临着的被遗忘的状态,那醉人的舞步优美的旋律是否只能将我们的记忆定格在飞天的瞬间?rnrn 以上方面有谁爆料一下 在浙江的哪些地点 有记者去采访 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为后代子孙留下宝贵财富.. ..谢谢
  北仑郭巨西门抬阁消失60年后重放光彩

  抬阁是一项起源于春秋的古老的民间文艺活动。老百姓通过抬阁祈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隐世60年后,北仑郭巨西门抬阁日前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在当地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
  日前,北仑白峰镇举办传统文艺大巡游活动,当地群众争相目睹抬阁演出。人们看到,一杆9米高的大旗开道,旗上一个斗大的“纛”字,抬阁上的5个小孩略施粉黛,正在演出《刘备甘露寺娶亲》的“戏文”,整个抬阁重达300公斤,由8个壮汉抬着在街上巡游。在抬阁的前后,有一支提灯笼、扛方牌、拎花篮、举莲灯的60多人的仪仗队。
  该镇西门村党支部书记林布安介绍,明末清初,抬阁流传到郭巨西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曾中断了整整60年,村里上年纪的老人十分担心这一传统文艺形式在这代人手里消失,今年,经过大家一致努力终于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放光彩。
  “韵出和声鸣盛世,调追雅乐庆阳春。”西门村老年协会会长、83岁的汪玉庠老人指着抬阁说,去年北仑区文化部门到西门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得知西门村曾有过抬阁,希望村里重新挖掘整理制作,后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也专门派人来调查,告诉他们全宁波只有西门村有抬阁,要尽力使之传承下去。
  西门村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从村集体资金中拨出专款制作抬阁。林布安说,村里只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曾经看过抬阁,因此他们一方面到处走访曾看过传统抬阁的老人,一方面四处采购材料,其中,抬阁前的2条龙是到义乌请有名的东阳木雕艺工专门雕刻的,两面大铜锣购自武汉,其他材料则从杭州购买,前后花了100多天,花费4万多元,才让抬阁重现于世。
  抬阁的再度问世,还得益于西门村基础雄厚的群众文化活动。71岁的民间艺人纪广远手艺精湛,写得一手好字。他以前见过抬阁,1949年举行胜利庆祝会时在郭巨表演过,舟山举行胜利庆祝会时也请他去表演过,演出的剧目取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
  73岁的林锦藏和71岁的姚开东两位老人,60年前曾经在抬阁上表演过“戏文”,知道中断60年的抬阁要再次表演,他们特地从北仑城区赶回老家观看。他们说,抬阁是大家的骄傲,一定要让它传承下去。
  新闻链接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安阳曲沟一带战乱频繁,被人称为“干戈沟”。有一年,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有感于当地民风淳朴,便用老家曲阜之“曲”代替“干戈”,将其更名为“曲沟”,不仅希望两地结缘,同时希望曲沟远离战争。孔子临行时,村民们击鼓相送,并选择唱歌好的男童、女童,由众人抬到高桌上,边行边唱,以让远去的孔子能回望到高桌上的歌舞。
  后来,村民们在喜庆自娱时,仍沿用了这种歌舞形式,因为是抬着歌舞,故名“抬歌”。经过不断的传承演变,后来,艺人们将高桌装饰成亭台楼阁的样式,故更名为“抬阁”,又因在高台上演出,也称“台阁”。随着技术的发展,抬阁艺人们的制“阁”手法不断创新,“阁”也逐渐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抬阁艺术已发展成为集戏剧与杂技为一体,集木艺、铁艺、画艺、扎艺、布艺等于一身的成熟的高台表演艺术形式。目前已有地方申报了国家级文化遗产。
  据调查,抬阁最初只有四驾,后来增加到八驾,不仅位置十分显赫,装饰与道具也格外豪华醒目,分别表演《仙人上寿》、《平安吉庆》、《龙凤呈祥》、《替天行道》、《火焰山》、《雷师成圣》、《脱过轮回》、《忠孝节义》等民间传统故事。

  http://www.zjfeiyi.cn/
翻九楼,又称吊九楼,是流行于闽东北及浙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多用于求雨、祈福及禳灾等仪式上。翻九楼表演,行头简单,动作却异常惊险,2008年顺利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随着萧山“翻九楼”日渐出名,表演地域也渐渐从萧山扩展到了绍兴、诸暨等周边城市。
表演翻九楼,其实行头很简单。只要4根杉木柱2张叠桌以及一些固定用的绳索,而9张八仙桌只要向邻里借

借便可。到了表演的地方,便开始搭台,将4根木柱接成2根10来米长的柱子,找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固定住,然后把9张八仙桌依次叠上去,用绳子固定在木柱上。在这个基础上,表演者还会放上两张不固定的小叠桌,桌脚对桌脚,作为表演的“舞台”。只是,这个“舞台”在高达10多米的空中。 到了表演时间,喇叭唢呐先吹起来。场子热了之后,“翻九楼”便开始了。最开始,表演者要先做一个“穿樽”的动作,只有顺利穿过,这一次表演才能够继续。表演开始了,表演者首先从下面的第二张八仙桌逢双向上翻跟斗,最后到达小叠桌上。再在叠桌上表演“向上向下磨豆腐”“金鸡独立”“童子拜观音”“倒挂紫金钟”“荡秋千”等动作。而所 有的表演,并无任何安全措施。
萧山翻九楼的唯一传人钱小占,也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介绍:“其实,’翻九楼’平时是不会轻易表演的。按照民间习惯,’翻九楼‘主要是为了超度死于非命的亡魂。所以,要特别慎重。但是,一旦表演了,即使刮风下雨,只要东家不说停,表演者必须要一直表演下去。” 事实上,“翻九楼”的“九”并不是确切的数,而是一个虚数,表示多的意思。钱小占翻的叫做“小九楼”,还有一种“大九楼”,是由49张八仙桌垒成的金字塔形,甚至都不需用木桩固定,也更加惊险,但“大九楼”早已日夏养花网失传,只留下了“小九楼”。
这是浙江正在消逝的非遗之一
梅湘涵浅谈中国书法文化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强调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书法无疑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书法与民族精神。首先,书法作品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勉励人们建立远大志向。古代的仁人志士常常借助书法来言志书怀。唐张怀瓘《书议》云:“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写字者,写志也。”那些仁人志士的墨迹,之所以震撼人心、鼓舞人心,是他们的凌云壮志,通过手笔的挥运,笔墨的表现,转化为一种精神,感染了观者。岳飞的四字榜书“还我河山”,气势宏伟,笔笔力扛千钧,仿佛灌注了岳飞的一腔热血和一身豪气,使人感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豪壮。书法最重筋骨,古人以筋骨喻笔力,骨力即字的果敢之力,此四字坚定而苍劲,以骨力雄强称胜。面对这幅作品,无论你是否有深厚的书法修养,无不为之感到心灵的震动。它高悬于岳飞塑像的上方,好比响彻于天地间的一声怒吼,声贯长虹,“不可夺志”的豪迈气概呼之欲出,一个“精忠报国”志士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陆游的行草书《自书诗卷》,是这位爱国诗人的八旬之作,其意致之高远,令观者在为其浓淡相得的墨色、挥洒自如的笔法、清劲飘逸的书风所感染的同时,更为其倾泻于笔端的“胸中磊落藏五岳”之人生境界和“大舸破浪”、“瘦蛟出海”之磅礴气势而心潮澎湃。文天祥的《木鸡集序卷》,通篇笔势如同疾风扫落叶,一气呵成,爽劲清秀,流畅而遒丽。书如其人,其豪迈俊逸,高标秀出的书法品格,使人自然联想起他力抗元军,九死一www.rixia.cc生,不为利诱,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他以不足知天命之年,为民族利益蒙难殉身,诠释了他《正气歌》的精神意义。出自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之手的题壁书“去留肝胆两昆仑”,遒美劲健,把书者“如需流血,请自嗣同始”的凛然之气彰显无遗。我们站在这些民族英雄的书作面前,用我们的心灵去感知他们的赤子之心和高尚情怀,震撼之余,会油然升起一种敬仰之意,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激发我们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历史使命感,鼓舞我们为建设祖国不懈努力。
二、书法与现代文明。书法可以帮助克服现代文明带给人们的弊端。书法艺术中包涵的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是消除现代文明造成的心理失衡弊端的一剂良方。书法艺术以静态的形式,通过黑白关系的处理,揭示出虚实相生的对立统一关系,证明了万事万物的得失互转、阴阳相赞、和谐共存的矛盾辩证规律。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否泰之间、取与之间、顺逆之间互为条件的变化规则,从而冷静地面对竞争中的胜负得失,以保证健康乐观的良好心态。同时,人们通过对书法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那多姿多彩的点线组合,体会在静态之美中幻化出的强烈的动态效果,欣赏者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一种超越现实、开阔胸襟、升华人格、融入自然的佳境。书法艺术“于空虚中创现生命的流行”,点画的飞动之势,犹如“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传达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所在。推广和提高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平,可以使人们对天、地、人原始共生性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荡涤后现代时期躁动不宁的不良情绪,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

1、陕北民歌,主要流传在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陕北民歌历史形成时间较早,如民歌信天游即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形。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芦笙,是苗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核心乐器之一,在苗族音乐实践的历史长河中,其文化功能已不限于普遍的乐器,因承载社会文化功能的多样性,而形成独特的芦笙音乐。2008年6月14日,芦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八蝴蝶又名彩蝶迎春,浙江省永康市传统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十八蝴蝶源于宋代方岩胡公庙会的娱神活动。1946年秋,村民王春山等人从蚌壳舞演员背挂蚌壳道具的张合动作中得到启发,制作出蝴蝶道具并将之用于精心编排的舞蹈队形,由此形成绚丽多姿而又别具一格的十八蝴蝶。

4、黄龙戏,吉林省农安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龙戏的雏形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末,因农安县在辽、金时期曾是黄龙府,1959年据此正式将该剧种定名为黄龙戏。

5、巴郎鼓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称“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甘肃省卓尼县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藏语称“莎姆”、“沙目”),故汉语称巴郎鼓舞。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陕北民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芦笙音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巴郎鼓舞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十八蝴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黄龙戏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这几个遗产需要了解一下,哪几个呢?

浙江这个省份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自古以来它就是人们向往的地方,这里物资丰富,是出名的鱼米之乡。除此之外,浙江的景色也是非常的美,在浙江有着很多知名度旅游景点,大家熟知的有杭州西湖、灵隐寺、雷峰塔等。当然大家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每一个省份都有着它自己的文化,浙江也是如此,在浙江有着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都知道吗?你了解有多少呢?今天就为大家简单介绍几个。

首先介绍的是位于浙江温州苍南县境内的非物质文化异常,苍南县的提线木偶戏在当地很出名,这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可以传承。提线木偶戏,又称“傀儡戏”, 以演员操纵木偶来表演故事。苍南县的提线木偶戏历史很是悠久,发展最火热的时期是在明清至民国年间。

第二个要介绍的是嘉善宣卷,它属于浙江嘉兴的嘉善县的非遗,宣卷它是一种集说、噱、表、唱、做与一体的民间曲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这么艺术它还有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的区分,木鱼宣卷大多是由2到3人组成的,而丝弦宣卷是在木鱼宣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由6至7人组成。

第三个非遗就来说说浙江丽水市的丽水鼓词,这个艺术主要是以丽水方音说唱相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因为这个艺术表演中伴奏乐器主要为鼓,所以称之为丽水鼓词,通常由一人自击鼓板说唱表演,也有一人为主、多人分持大小锣、钗钹、恰恰板和六轮板等伴唱演出的情形。

除了丽水有鼓词之外,温州也有,温州鼓词也是传承已久的艺术,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风格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曲调有“太平调”、“吟调”和“大调”等。要学会这个手艺可是不简单的,首先要精通多种乐器,因为在表演的时候有时候一个人要敲奏四至六件乐器。

杭州市富阳区的金竺村里面的纸伞制作技艺,杭州瑞安市的平阳坑镇里的活字印刷术技艺非常有名,浙江诸暨市同山镇的烧酒传统酿造技艺。
1,提线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演员操纵木偶来表演故事。2,浙江丽水市的丽水鼓词。主要是以丽水方音说唱相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表演中伴奏乐器主要为鼓。3,嘉善宣卷。是一种集说、噱、表、唱、做为一体的民间曲艺。
除了丽水有鼓词之外,温州也有,温州鼓词也是传承已久的艺术,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风格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曲调有“太平调”、“吟调”和“大调”等。要学会这个手艺可是不简单的,首先要精通多种乐器,因为在表演的时候有时候一个人要敲奏四至六件乐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0项)
年份项目2001年1项昆曲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2005年1项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7年1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9年22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2010年2项京剧、中医针灸2011年1项皮影戏2013年1项珠算参考资料: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   
序号名录1羌年 2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4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5中国活字印刷术 6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7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参考资料: 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芜湖铁画
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
铁画是以铁为墨,以砧为砚,以锤代笔锻制而成。铁画的品种分为三类:一类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更显端庄醒目。第二类为灯彩,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动人神魄。第三类为屏风,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芜湖濒临长江,交通便利,曾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来铁冶业就十分发达。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日夏养花网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
芜湖铁画曾参加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9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芜湖铁画历经了34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芜湖市的杨光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 嘉善田歌
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田歌的曲调有“滴落声”、“大头歌”、“羊早头”、“落秧歌”、“平调”、“急急歌”、“小快板”等。
田歌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郭茂清编的《乐府诗选》 “吴声歌曲”中就收有嘉善田歌。十二月花名体的《五姑娘》是嘉善田歌的代表作,这是一首以发生在清朝咸丰年间嘉善洪溪乡塘东村的一个真实爱情故事的叙事田歌。1955年初,以沈少泉等7人组成的一个田歌班曾演唱《五姑娘》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演出奖。
“嘉善田歌”是江南地方文化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优秀民歌品种,清亮优美,富有江南水乡韵味,是一份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嘉善田歌作为嘉善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价值上,特别是在音乐价值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嘉善田歌历史悠久,主要流传地区是嘉善县及其临县,是江南吴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唱腔清亮优美,有滴落声、落秧歌、埭头歌、羊骚头、急急歌、平调等多种曲调,时而平稳流畅,时而悠扬高亢,时而急如口语。嘉善田歌产生于劳动,产生于生活,因而不同的田歌曲调有其不同的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嘉善田歌的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齐唱、联唱等嘉善田歌十二月花名《五姑娘》在民间已传唱了一个世纪,曾被改编成越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舞台上展现过。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28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布扎比开幕,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400余名代表与会,会议主要讨论确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经过三天的会议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了76个项目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共有22个项目名列其中。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承担申报工作的《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选。
羌年
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由于人们的迁徙活动日益频繁、年轻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历农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传统技艺有所流失。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口传心授,传授技能。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为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
这些图案还对海南岛的五大方言进行了区分。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每逢这些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急需给予保护。
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新疆,由于地域不同,表现出来的形式丰富而又多样,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福船,是福日夏养花网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全身上下蕴藏着美的因素,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而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有13个、也有8个。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漳湾福船承其衣钵,特征鲜明,一脉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种濒将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堪称中华绝活之一。
中国木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印刷术曾在温州地区普遍存在。由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王姓家族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术已成为我国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极少数地方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实物明证,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放弃了原始的生活方式,那些代表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质渐渐湮灭在了历史的边缘,下面就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谈几点看法。 凡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普查和保护之列。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贸、副业等)、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类别。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包括:皮影戏,剪纸,古琴,第七,珠算,二十四节气,针灸,书法,京剧,活字印刷术,清明节!

宁愿饿死,放不放弃的精神。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浙江没有任何保护的最危险的非遗表演是什么内容?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68161.html

上一篇:Still dre加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是什么歌

下一篇:其间旦暮闻何物的间怎么读,意思是什么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