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顾茅庐是真的吗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真是假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真的。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顾茅庐的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http://www.rixia.cc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为刘备奉献草庐对策,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三分天下”的《草庐对》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
后《隆中对》成为千古名篇佳作,成为中国政治和军事谋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草庐对》具有典范价值。
《草庐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在政治谋略和战略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主人公简介:
1、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2、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躬耕陇亩”。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真的。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请问大家《三国志》是不是正史?我想无人反对吧!三国志就载有前后出师表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
《前出师表》就写有,“三顾臣于草芦之中!”楼主不信你可以去看看!
付上 三国志原文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
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
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
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
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
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
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
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
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
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
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
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
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
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日夏养花网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说是真的吧谁也没亲眼见过
随你喜欢,你说是真便是真,你说是假便成假!
三顾茅庐的故事课本中也有,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三顾茅庐当然是真实的历史典故!当年刘备为了求取诸葛亮,亲自放低姿态,“三顾茅庐”,这件事情不仅记载在许多的权威正史中,也是诸葛亮《出师表》所提及的内容,因此,不容置疑!
我们都知道,三国乱世,人才辈出,但是最耀眼,最浓墨重彩的人物,无疑是蜀相卧龙诸葛亮!甚至,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诸葛亮为这风云际会的汉末一百年里的“第一主角”!
他的一生,简直跌宕起伏,和“传奇”无异!尤其是当年汉昭烈帝刘备,为了请求诸葛亮出山,甘愿“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被大众所津津乐道!试想一下,在这之前,人主招揽人才,都是用“征辟”的方式;
但是,诸葛亮却要他的主公亲自来“请他出山”,而且是三次,试想一下,他怎么可能不会成为后世文人士子心中的偶像?当然,这件事情既然这么“离谱”,真实性也一直屡遭质疑!
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又一次杜撰的情节而已!这正确吗?当然不对了!大家上学的时候,肯定都学过《出师表》。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亲笔写道,当年刘备“凡三往,乃见”,也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当年赵云,吴懿等亲历者还没有去世,难不成诸葛亮当着他们的面,故意造谣给自己脸上贴金吗?而且,《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资治通鉴》等权威历史典籍;
都记载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可以说,它很有说服力,几乎不容置疑!正是因为刘备如此的“放低姿态”,诸葛日夏养花网亮又是如此的“奇才杰出”,这段典故,才会流传甚广,人尽皆知,甚至成了君臣相知相惜的典范!
真实的历史有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到底被虚构了多少?
当然是真的啦。这一点毫无疑问。
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写得清清楚楚。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道。
这一段写得再明白不过了!
刘备确实是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把诸葛亮请出山的。
诸葛亮当时是蜀汉的丞相,位极人臣,德高望重,完全没有必要说假话骗人,也没有任何必要通过编故事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因为他的地位本身已经很高很高了。其实当时蜀汉就是他说了算,何必多此一举编瞎话呢?完全不需要。
而且当时像赵云这样的亲历者,尚在人世。诸葛亮如果说的是假话,他们也不答应啊。所以说,诸葛亮说刘备三顾茅庐,那肯定是真的了。
在诸葛亮传中,有一段专门讲述徐庶的生平。特别写到,徐庶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让徐庶把诸葛亮带过来。徐庶说,诸葛亮可不是一般人,你如果想见他,就得亲自登门拜访。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www.rixia.cc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写得明明白白,刘备听了徐庶的话,知道诸葛亮是个大才,于是登门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刘备贵为皇叔,怎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去拜访诸葛亮。而诸葛亮不过是个山野村夫,怎么敢如此托大,对刘备一再避而不见?
其实,是以现在庸俗的势利观,去看待古代的大贤。自然觉得不可思议。就像很多人如果有机会进入大公司上班,早就屁颠屁颠跑去了。怎么能理解诸葛亮的境界和情怀。
诸葛亮是真名士。
他原本是不愿意出山的。这是他自己的真心话。因为当时的环境下,出山的风险太大,随时可能掉脑袋。而且他是极聪明的人,早就看透了高官厚禄不过是金玉枷锁。而隐居山林,做一个自由自在世外高人,才是名士最高的境界。诸葛亮未尝不羡慕这样的生活!
就算是出山,辅佐刘备也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选择。
当时的刘备,可不是后来称王称帝、风光无限的刘备。当时的刘备,只有小小的新野一块地盘,兵马不过数千,实力非常弱小!面对各路诸侯的虎视眈眈,刘备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跟着他,随时都可能掉脑袋。诸葛亮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是真的实在不想见刘备。
他可以辅佐曹操,也辅佐东吴。那是一本万利,万无一失。
可他最后还是选择刘备,就因为刘备够真诚。
出aefNe师表里写的三顾茅庐是真的吗
《三国演义》中关于这第一次见面的记载是:刘备带领军队驻扎新野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见他吗?”刘备说:“你带他一起来吧。”徐庶说:“可以主动登门去见此人,但不能让他来拜见您。”可见,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求拜见、赐教。共三次前往,才得以相见。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往,也没有说明是在茅庐中相见。
文章标签:
下一篇:提高记忆力有哪些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