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求高中课外文言文《杨修之死》?

2022-06-07 18:07:26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88

对《杨修之死》(50-80)的概括

杨修是一个很有才智的人,但有一个弱点,就是太爱炫耀自己,以致引来日后的杀身之祸。杨修的死是因为他恃才放旷,导致曹操要消除他这样一个隐患。

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道出[鸡肋]的真正意义,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曹知,借乱军之罪杀了杨修,杨修最终因为过份的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之死》节选于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完全取自史料中的七段故事组成系列细节,这些细节在《三国演义》整体框架中重新排列和组合后,构成一个新的故事。它所展现的杨修与曹操的矛盾、杨修的性格,以及杨修之死的成因,是小说家塑造的艺术真实。

扩展资料:

《杨修之死》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曹操早有杀杨修之心,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为的是找一个最堂皇的理由把杨修除掉,以免旁人猜忌。他这种阴险的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为了揭示这一过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小说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追述此前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事实。

《三国演义》小说中写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其实历史上的杨修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修之死

杨修是一个很有才智的人,但有一个弱点,就是太爱炫耀自己,以致引来日后的杀身之祸。杨修的死是因为他恃才放旷,导致曹操要消除他这样一个隐患。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道出[鸡肋]的真正意义,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曹知,借乱军之罪杀了杨修,可怜杨修最终因为过份的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是一个很有才智的人,但有一个弱点,就是太爱炫耀自己,以致引来日后的杀身之祸。杨修的死是因为他恃才放旷,导致曹操要消除他这样一个隐患。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道出[鸡肋]的真正意义,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曹知,借乱军之罪杀了杨修,可怜杨修最终因为过份的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招致杀身之祸。

课文的题目是《杨修之死》,杨修是怎么死的

一、关于杨修被杀的原因
一种意见认为: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内心深恶此人,早有斩杀之心,此时不过借“鸡肋”事件安其一个“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乘机除去而已。一种意见认为:课文中补叙的六事中,前三事属生活小节,操虽“恶”,也只是“厌恶”,操作为治世能臣,不会为此小事杀修的;后三事才是真正令曹操疑惧的,因为杨修直接介入了曹氏家庭内部争宠夺位的斗争,这是操不能容忍的,所以杨修是死于曹家内部废立之争,即使操不杀修,别人(如曹丕)也不会放过他的。有人认为:曹操杀杨修的实质是维护曹氏根本利益,曹操为防止袁绍“废长立幼”招致的兄弟俱亡的惨痛教训再次发生,当然要巩固太子曹丕的地位,而必须剪除植党势力,植党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杨修,因而杀修是必然的。另一种观点讲:曹操因“忌贤妒能”而杀杨修,认为作者本意是“鞭曹”,曹操杀修即是为了表现操的好恶本质,并引罗贯中在嘉靖本卷十五“曹孟德忌杀杨修”中的话来证明:“操平生为人,虽然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如已。”还有人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在于曹操的极端利已,阴险、残忍”的性格。还有人认为,“杨修之死其实是封建主奴关系演绎的恶果”,“是人们的个性活力在封建专制意识形态下的悲剧”,“杨修‘恃才放旷’不过是表面,关键在于他冲撞了固有的封建等级秩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杨修的悲剧就在于对自己的奴才命运缺乏认识。在主子君临上界,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现实社会里,奴才所表现出的‘自主’精神和‘平等’要求,不论是何种形式,在原有的框式之内,“都只能以悲剧告终。”再一种观点是毛宗岗在修订评刻《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的回评中提出的:“或疑操以才,忌杨修者,非也”,“盖才而不为我用则忌之,才而为我用则不忌耳”。“彼谓修之以才见忌者,殆未为笃论矣。”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有一段话也涉及杨修的死因:“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二 关于课文的线索
一种意见认为“鸡肋事件”是作者设置的一个“贯串事件”,能起到“贯串作用”。一种意见认为,“作者以‘忌’字为针线,或明或暗www.rixia.cc,缀正事、闲事于一体”。
三 关于作者的写作目的
有人认为作者写杨修之死是往曹操“好”的光彩上“平添了一朵小白花”,作者对杨修毫无责备、怪罪之意,而是“充满了无限的惋惜之意,慨叹之情”。还有人认为“作者写《杨修之死》的目的,决非贬修,而是抑曹,是要把曹操写成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还有人认为:“《杨修之死》只有1600多字,它不过是作家在紧锣密鼓的戎马杀伐的情节之中,穿插一点逸闻雅兴、文人墨客,引起读者的回味,满足欣赏习惯而已。”杨修不过是一个“过场人物”。作者写杨修之死一事,应联系全书创作内容来看。曹操外与孙、刘、袁、马诸人争战,内则与东汉遗君遗臣争斗操出兵汉中之前,作者先写了许都反曹的叛乱。联系以前东汉遗臣多次反曹的行为,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杀杨修与杀孔融、祢衡一样,均是为了巩固自家的统治地位。因而作者写杨修之死这一节的目的无非是在紧张的外战空隙接续上不断jFZncGjTL的内战,使内、外之战交叉,表明政治斗争与军事战争同等重要而已,而这也是《三国演义》写战争的一个重要特色。

<杨修之死>里句子 的文言文翻译

1.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杨修仗着自己的才华非常骄傲,多次冒犯了曹操。 .(曹操)假装惊讶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贴身侍卫?” 曹操于是怀疑杨修陷害曹丕,更加厌恶他了。

翻译初三上课文《杨修之死》

操屯兵日久...........................................................................就令班师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原文: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
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
,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
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
夏侯敦。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
,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
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蔼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蔼寨内军士,各准
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蔼问其故。蔼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
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
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
,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
,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又一日,塞
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
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
喜笑,而心恶之。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
,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
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
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
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
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
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
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
谮害曹丕,愈恶之。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
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
“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
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
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
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
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
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后人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
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
关欲退兵。”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蔼,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蔼,下令来
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
,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
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
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
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
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却教庞德断后。操卧于毡车之中,
左右虎贲军护卫而行。忽报斜谷山上两边火起,伏兵赶来。曹兵人人惊恐。正是:
依稀昔日潼关厄,仿佛当年赤壁危。未知曹操性命如何。
注释:
庖(pao)官:厨师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仪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讫:完毕
麓:竹器
谮:诬陷,中伤
麾:指挥
绰:抓取
敦:dn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悖。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敦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3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妒嫉杨修。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杨修之死全文及注解:http://baike.baidu.com/view/429125.htm
注释
注释:庖(pao)官:厨师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仪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讫:完毕
麓:竹器
谮:诬陷,中伤
麾:指挥
绰:抓取
敦:dn
[编辑本段]译文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悖。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敦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日夏养花网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3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妒嫉杨修。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日夏养花网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说明“鸡肋”一语的含意,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据此,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就事论事,不过如此,真是简单得很。
但细究起来,这件事又很不简单,因为曹操早有杀修之心,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为的是找一个最堂皇的理由把杨修除掉,以免旁人猜忌。他这种阴险的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为了揭示这一过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小说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追述此前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这又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这个插叙部分其实是课文的核心,很值得品味。
最后紧承杨修被杀说到次日出战蜀军。曹操此举无非是为了说明杨修所谓“班师”纯系胡言,却不料战斗失利,自己又“折却门牙两个”。至此,他“方忆杨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给自己下了台阶,借机退兵。这个结尾颇有讽刺意味。
二、问题研究
杨修为什么被杀?
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资料”),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www.rixia.cc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2.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熟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排除语言上的障碍并记住内容的要点,然后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基本要求是学生能用当代口语来叙述这个故事,切忌文白夹杂,这样才能看出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第一问和第二问是一个整体,每述一事毕都要接着说曹操的心理反应,不要把这两问分开来答。述事不是讲梗概,要力求详尽。说心理反应,不能死背书上的话,如“忌之”“心恶之”等,要作点具体分析乃至加进自己的想像,以求活灵活现地画出曹操的心态。
2.这个小题具有开放性,意在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关键是在讨论前应有充分的准备:一要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钻研课文,更好地理解小说作者的意图;二要介绍一点背景常识,使学生粗知曹氏政权接班人斗争的概况。
参见“课文研讨”。
补充说明:讨论一般限制在课文范围内。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也可以延伸到历史上的曹操其人,这样两相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小说作者是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来描写曹操的,从而正确地评论杨修的死因。
二、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
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此题也是一道开放题,意在使学生认识曹操的复杂性格。
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威慑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1).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
2).表现出曹操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3).描写曹操羞惭,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貌)。
5). 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
1.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2.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对于曹操的作法,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必然对他们分析曹操的性格带来多样性。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三、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此题意在使学生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能简洁明了地将它转换成当代口语。不要搞“字字对译”,意思相合即可。
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4.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
教学建议
一、教学此课,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重要的细节,为此后的讨论奠定基础。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读课文。介绍作者和《三国演义》在三五分钟以内完成。可以按以下步骤教学:
1.指出故事发生的时间(219年夏)、地点(阳平关外)。
2.试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解释词语,可以对文中涉及的人物作简短的介绍。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可以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内容要点。
4.学生复述课文,先述当前发生的事,然后结合练习一第1题复述过去的事(即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经过)。
二、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认识杨修的死因,是否要联系史实进行分析,则要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来决定。讨论结束后再留一个作业题,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二、曹操立太子的经过
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呢?《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里如下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侯。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励,饮酒不节。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从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何等激烈。
三、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一)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完全有必要加以澄清。正如鲁迅先生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出处同上)鲁迅先生要读者把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区别开,因为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早已脱离开历史上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创造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摘自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二)
应当指出: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还有一些地方,作者认为是要害问题,极力加以渲染,其实并非要害,如曹操对汉室不忠,挟天子以令诸侯,杀后逼宫等等,尽管作者认为大逆不道,深恶痛绝,大肆渲染,但并不能作为判定曹操功罪的依据。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既有应该肯定的东西,也有必须否定的东西。历史上一切曾经起过某种进步作用的剥削阶级政治家都是如此。曹操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他们这种共同的本质特征,所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
(摘自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小说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四、《世说新语》中有关曹操和杨修的记载
1.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2.魏武征袁本初(即袁绍),治装,余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而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服其辩悟。
注:这两则均出自《捷悟》篇。课文中所说改建园门和分食塞北酥二事亦出此篇,但写法不同,可作比较。
五、补充注释
〔马超〕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
〔夏侯〕曹操手下很受信任的一员大将。夏侯,复姓。
〔朝(zho)歌长吴质〕朝歌,汉代所置的县分,故地在今河南境内;长,县的行政长官。汉代制度,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为“令”;万户以下的小县,长官称“长”。吴质,曹丕的亲信。
〔世子〕王侯爵位的继承人。
〔答教〕为应对尊长的提问而于事前拟好的答案。
〔魏延〕刘备手下的大将。
〔庞德〕曹操手下的大将。
讲解
罗贯中在写杨修之死时好像也在竭力的告诉我们,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忌才”。用书上的原话来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然后,通过六个小故事来印证了他的观点。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杀的一个客观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贬曹之倾向,作者本意就是要贬曹操,这也难怪,在这段文字中也竭尽夸张之能事,贬斥曹操。之所以大家也认为曹操是“忌杨修之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要真正的找出杨修被杀的原因,关键还得注意理解罗贯中说的这句话:“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忌”的是什么呢?曹操“忌”的是杨修不给他面子。关于面子,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中最关心和重视的东西,所谓的“人有脸,树有皮”。杨修多次不给他的主子曹操面子,让曹操忌恨他,这是做奴才的一大忌讳。奴才是帮主人咬人的“狗”,怎么能反过来咬主人,不给主人面子呢?
杨修是个人才,属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其地位和职业与蒋介石身边的陈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直到后来杨修又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和嫉恨。《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曹操在汉中战事中,随便找了个借口罪名,诛杀杨修后,又厚葬之,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藉其亲属。曹操这位白脸奸雄,对杀人后又为其送葬的手段,向来运用的十分老道娴熟,让外人看不出半丝假公济私、公报私仇的痕迹,给局外人留下杀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杀之的印象。曹操此番秀做得实在高明,虽然颇似猫哭老鼠,但此招比孔明挥泪斩马谡还要阴上十倍。杨修之死的详细细节,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的最为详实生动,虽然是演义化了的小说,同样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严肃军纪,按律斩了杨修,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百年之后的后顾之忧。在曹操眼中,为了日后曹家社稷江山与千秋大业的稳固,杀一个杨修何足挂齿?其实,在曹操与杨修两人的关系上,最为直观集中地体现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与知识分子间的关系本质,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具有极重的疑惧心态,为维持其统治体系的运转,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状态。有人曾形象地把这层关系,比喻为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在骨子里,封建统治者是鄙视家族外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他们把自己当成皮,将知识分子当成毛,只要保证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几根毛即使脱掉一层毛,都无所谓,还会自然地不断萌生出新毛来的。於是在中国大地上,便上演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二桃杀三士、朱元璋计杀群臣……等一幕幕充满血腥的历史悲剧。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这些依附在皇权这层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由此便演绎出层出不穷的个人奋斗的人生悲剧来,历史长河惊涛海量无情地吞嗜了屈原、杜甫、陆游、韩愈、李斯……等无数文人精英们的雄心壮志,壮哉,悲哉!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幕僚,堪称中子群体中的典型人物。若对其客观地评价,该君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掉了脑袋,反丢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杀杨修,当数古代知识分子遭受迫害打击,最为典型的恶性冤案,杨修到了阴间仍会耿耿于怀,其冤魂不会轻易散去。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求高中课外文言文《杨修之死》?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64420.html

上一篇:尼罗河为什么流量大?

下一篇:聊天一个女孩,聊了20多天,给她发信息都有回复,但是只是微信,今天问我,天天老问我干嘛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