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杨贵妃究竟是怎么死的?有哪些历史依据能够考证呢?
在《马嵬》这首诗里面相传的杨贵妃的死法应该就是历史的真相。杨贵妃死于马嵬坡,因为父亲叛变,所以有大臣为了除去叛贼的后代,顾提名将杨贵妃赐死。
这其中非常著名的大臣就包括高力士,而在有关的史料当中,也是高力士这个人亲手为杨贵妃送上了白绫,并将她架在白绫之上,最终杨贵妃就死在马嵬坡。
杨贵妃的死因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都有过记载。而《国史补》中也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既然很多史料都有着如出一辙的记载,那么杨贵妃的死因就可以接近于真相了。除非唐玄宗为了保护自己的爱妻,将自己的爱妻偷偷的掉包并运送到其他地点,并要求记载史书的大臣们不允许将这件事情的真相记录在史书上,我们才没有办法根据这些已经被要求修改后的史料来判断正确的原因。
相较于前者,我们更愿意去相信后者。同是史书上的记载,杨贵妃是出了名的美人,而唐玄宗则把杨贵妃看成自己的挚爱,两人之间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
因为父亲的叛变,杨贵妃最终没能够免去一死,这是时代的悲剧。父亲犯错,女儿罪不至死,甚至女儿并不清楚父亲的一举一动。杨贵妃虽然有唐玄宗的宠爱,如果也因此难逃一劫,唐玄宗或许真的在关键时刻,被敌军逼迫时,将自己的爱妻逼上死亡之路,那么这也是国君的一种过失,而提出提议的大臣便是罪魁祸首。
都说红颜祸水美人迟暮,这句话在历史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自己的美貌被君王宠爱,但是在关键时刻却不能够凭借着自己的一份宠爱活下来,可悲可叹啊。
杨玉环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当然,由于唐朝距今已经1000多年的历史了,时间久远,所以野史对杨贵妃之死的记载众说纷纭,版本众多。
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还有一种说法是吞金而死。刘禹锡曾写过《马嵬行》一诗中这样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也有说法,先吞金后被缢死。
更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压根没死,而是流落于民间,当了女道士,最后自然而死。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
甚至还有人传言,杨贵妃东渡去了日本,并且最终死在了日本。但这种说法大多人都嗤之一笑,不以为真。
无论杨贵妃最后是怎么死的,我们只能说她的一生从嫁入皇家开始就是一个悲剧。从太子妃到被自己的公公霸占,从得宠的贵妃到逃亡路上的替罪羊。杨贵妃的一生被自己的哥哥、丈夫玩弄,利用最后抛弃,如果能再选一次,我想她一定想成为一个普通女子。
杨玉环(719年6月22日—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唐朝时期后妃、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追封齐国公杨玄琰之女,宰相杨国忠堂妹。
性格婉顺,姿质丰艳,擅长歌舞,通晓音律。嫁给寿王李瑁为妃开元二十八年(74日夏养花网0年),奉命出家为女道士,后唐玄宗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
历史上真实的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我想要的答案是经过考证的答案,因为我也看了很多书的哦,谢谢!杨贵妃是被唐玄宗赐死的。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扩展资料:
杨贵妃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有多大的成分是生活在历史中的,后人本来很难推测猜度。就距离其时其境比较近的记述来看,杜甫的《丽人行》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记述的只是杨贵妃及兄妹春游的豪华场面。
相隔不久之后,被文人以史或笔记、传奇的方式记述的杨贵妃与民间传说混杂在一起,不知道在哪儿加上一笔就会变成进一步演义的依据。
《新唐书五行志》说她好穿黄裙,平常给她绣花做衣服的就有700专工,她还喜欢戴假发,因为当时流行高发髻,戴假发可以使头发高耸蓬松,这是说她好美,但没有什么笔墨说她美艳。五代时的《开元天宝遗事》倒是记述了很多她的体态和她善于作乐的能力。
冬天有冰柱悬下,她折下来玩,唐明皇见了问她在玩什么,她说得了一双冰筷子,明皇深喜。她会在明皇与人下棋将要输了的时候,把她的白猫弄到棋盘上乱了棋局,又让明皇暗自感激。
她在宫中制造了很多疯狂的游戏,每到寒食节,在宫中竖起秋千,令宫女们玩,以为宴乐,明皇称之为“半仙之戏”。唐明皇和她各带一队太监、宫女,以彩旗对阵的所谓风流阵也是她想出来的。此外还有大量唐明皇对她的娇宠。
唐明皇本来勤于朝政,在勤政楼搭建了一个七尺高座,平日里招学士们讲经旨议时务,说得好的人可以到高座上坐,作为夸奖。有一个大臣张方回总是忧国忧民,只要朝政有不对时候,他都要直言论之,进不惧死。唐明皇常夸他“忠贤人也”。专宠杨妃后,明皇不视朝政。
安禄山在终于有机会得到皇帝关注后,他先给皇上送上的礼物是百粒“助情花”,明皇乐不可支,觉得这就是汉人的春药。张九章、王翼也因为送给杨妃的礼物精美、可贵妃之心,就被提职,于是众臣纷纷效仿,太多人心里都得惦记她,送她的奇珍异宝都神乎其神。
其中也有密誓生死不离的段子,七月七日夜明皇帝与贵妃在华清池游宴,陈设瓜花酒馔,求恩于牛郎织女星。到了秋八月,明皇与皇贵们赏花,人家一个劲地夸太液池里的花好,他觉得不耐烦了,终于忍不住指着杨妃对大伙儿说:你们谁有我懂花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杨贵妃:万千宠爱在一身
然而,这仅仅是史书记载的杨贵妃的第一种归宿。旧史的记载是完全准确和真实的吗?事实上,关于杨贵妃的人生归宿,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和记录。
第一种说法:杨贵妃没死,她在尼姑庵里削发为尼。唐玄宗离开马嵬驿后,到了蜀地避难,他返回长安以后,要将杨贵妃的尸骨迁移到长安来埋葬。可是,派人到马嵬驿一挖,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尸体消失得无影无踪。唐玄宗与禁军队伍逃到蜀地再回到长安,前后也就一年多时间。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短的时间内尸体肌肉腐烂但骨头必定存在,可是,坟墓里什么也没有。于是,有人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说杨贵妃死里逃生了。
这就奇怪了,明明被赐死,还陈尸于天井,她怎么逃的呢?这简直是一部悬疑片。如果说杨贵妃果真未死,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当时在佛堂中缢杀她的人并没让她气绝身亡,只是使她暂时地昏厥休克,这个人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这样,禁军将士看到的“尸首”确实是杨贵妃。二、当时在佛堂中被缢杀的人不是杨贵妃本人,而是一个相貌酷似于她的宫女。死后换上杨贵妃的服饰,由于禁军不可能近距离查看贵妃容貌,所以受到蒙骗。
但是,杨贵妃逃离马嵬驿后,究竟去了什么地方,终老于何处,没人能够说清。一些学者认为杨贵妃曾经有做过女道士的经历,所以推断她隐居在某个道观中。我认为,这种推断一半是有根据的,另一半则是猜测,因为有一半的根据,所以这猜测不是完全地凭空杜撰。这一半的根据是,杨贵妃确实做过女道士。我们来看看杨贵妃的经历——她真名杨玉环,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的蜀州,从小在东都洛阳长大。原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一个妃子。一天,杨玉环随寿王到华清池避暑,偶然见到唐玄宗。唐玄宗对杨玉环是一见倾心,以至于晚上失眠。次日早起,疲倦地向高力士感叹道:这样的美人儿,叫朕心下好难抛!高力士立刻提议,召杨氏进宫来与唐玄宗见面。唐玄宗说,自己与杨玉环是翁媳关系,见面也没用,只能是相思。
高力士为了讨好唐玄宗,就想出一个主意,悄声告诉唐玄宗。唐玄宗听了很高兴,吩咐高力士去办。
于是,高力士就去规劝杨玉环,要她丢下寿王,进宫伺候皇上。杨玉环本来就是个心比天还高的女人,在荣华富贵的面前,做了寿王四年妻子的杨玉环,对寿王的爱变得淡了。她离开了寿王,按照高力士的精心安排,先到内宫的太景观做了一名女道士,起名杨太真,过渡一下,便被接进唐玄宗的宫中,这样,既消除了人们对玄宗乱伦的看法,又名正言顺地娶了美人。
再说另一半的猜测,如果杨贵妃逃离马嵬驿,真的又隐居道观中做了女道士,唐玄宗在避难之后回到长安,就不会去寻找她吗?从杨贵妃死里逃生的两种可能性来看,倘若缢杀她的人是有意不将她缢死,或者换宫女替死,那么必定是唐玄宗一手安排的,以便日后团聚。然而,除了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上有唐玄宗与杨贵妃旧情难舍的记载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依据。再者,倘若缢杀之人是无意的,那么杨贵妃被埋以后,是如何逃出坟墓的?有人挖掘还是自己动手?似乎都不大可能,也没有任何的历史记载。
因此,杨贵妃没有丧命马嵬驿的可能性是存http://www.rixia.cc在的,而她的下落和她做了女道士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无法成立。
我们提到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在这本书里,透露出杨贵妃人生归宿的第二种说法,这种说法流传于日本民间和学术界。说杨玉环没有被缢死,被缢杀者是宫里的一个侍女。而杨玉环本人逃亡到日本。怎么逃的呢?说法更玄,说是唐玄宗派人秘密护送她漂流过海,到了上口县向津具半岛油谷町村。在日本当地的“二尊院”中,还有杨贵妃的坟墓。
我们姑且认定这种说法具有真实性,那么杨贵妃逃亡到日本后,以何为生呢?
《郡志》一书里有段记载,说唐玄宗得知杨贵妃东渡扶桑,旧情难舍。心中思念,漂洋过海去看望不大现实,就派遣特使送了两尊佛像给小杨,并且劝她回国,再续前缘共享富贵。杨贵妃心已成灰,心说当年你为了yDOLeBVIY保全自己,让我偷渡到日本,一世情缘早就断绝。于是,她拔下头上的一根玉簪,让特使交给唐玄宗,以示答谢。数年后,杨贵妃在当地无疾而终。所谓“二尊院”就是因为那两尊佛像而得名。
这说法是真是假?二尊院五十五世长老慧学有两段关键的记录——
第一段记录:“天宝十五年七月,唐玄宗爱妃杨玉环乘空栌舟于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后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于庙后。”
第二段记录:“六军既发,贵妃气息有所和缓,着人救之,造空栌舟,置数月粮食于舟内,放逐海中,任其漂流。”
这两段记录说了一个意思:杨玉环没有被缢死,她缓过气来,被人救了,救她的人打造了空栌舟,在舟里放了可以吃几个月的粮食,然后把舟放到海里,杨玉环上舟漂流,漂到哪儿算哪儿。
首先,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之处。
其一,“空栌舟”。什么是“空栌”?就是没有橹,这船没有船橹,就从中国漂流到了日本,这几乎是一个神话。
其二,“任其漂流”。这是什么意思?舟里放的粮食,是逃亡途中保全性命的口粮,这说明逃亡是有目的地的,不是无地放舟,任其漂流,漂到哪儿算哪儿,无疑是一种浪漫安乐死。既然挽救了杨玉环的性命,再让她“任其漂流”显然不合逻辑。
其次,长老慧学的记录与《郡志》是矛盾的。《郡志》里说,杨玉环到了扶桑;长老慧学的记录说,杨玉环登陆就死了,二尊院只不过是安葬杨玉环的地方。后来,唐玄宗得知杨玉环埋在这里,所以送来两尊佛像,以寄托哀思。
当然,关于杨玉环逃亡到日本的两个记载,也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杨玉环并未丧命马嵬驿。这个前提成立,流传于日本民间和学术界的说法才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因此,得再回到天宝十五年六月间迷雾重重的马嵬驿。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唐玄宗果真受到要挟,必须诛杀杨玉环吗?除了旧史的记载,在一些唐诗中也透露出一些信息。譬如在李益的七绝诗《过嵬驿》和七律《过嵬驿二首》以及刘禹锡的《马嵬行》中,诉说了杨玉环人生归宿的第三种说法。
李益的诗中写:“血洗托君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什么叫“血染马蹄尽”?意思是说杨贵妃丧命乱军之中,且是被刀刃砍死的。
杜甫在他的《哀江头》一诗中写:“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一句中“血污”二字很关键,如果杨贵妃是被缢死的,那就不可能见血,似乎诛杀杨贵妃的方式不是缢杀,而是用刀刃之物。
还有刘禹锡的《马嵬行》,其中有这么几句:“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注意“饮金屑”,意思是说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然而,诗歌总有抒情和夸张的成分,不是准确的史料。但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的信息,就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
这就是关于杨贵妃的人生归宿林林总总的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要归结到兵变的问题上。
兵变是太子李享一手策划的,他与陈玄礼煽动诛杀杨贵妃,实际上矛头是指向唐玄宗。就当时混乱躁动的局面而言,不是唐玄宗一个人所能控制的,他连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证,怎么可能精心准备安排杨贵妃逃跑?所谓的“缢杀不死”和“掉包计”仅仅是一种因为传说杨贵妃未死而衍生出的推测。在当时极度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是必死无疑的。她死后,太子李享和陈玄礼等人煽动军士要求查验杨贵妃的尸体。这很危险,如果缢死的不是杨贵妃本人,或者她还有一口气,太子等人便可以此为借口加害唐玄宗。
太子等人很清楚,对于唐玄宗来说,杀死杨国忠是可以容忍的,但要他杀死杨贵妃,这一点很难,他要经过一场痛苦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所谓“众怒难犯”,受到胁迫而又没有一个人为他开脱的唐玄宗别无选择,只能做出赐死杨贵妃的决定。
一个统治大唐帝国40余年的天子,最终却没有能力保住一个爱妃的生命。当天傍晚,杨贵妃的尸体被埋葬在驿亭西一里远的路旁土坡下,军士们的怒气得以平息,所有的人山呼万岁。唐玄宗没有一丝宽慰和半点喜悦。他和陈玄礼等将士有一席谈话,谈话中只提及杨国忠,而没提到杨贵妃之死半句,他已经悲伤得无法言喻了。
这就是马嵬兵变的结局。有些凄婉和哀伤。但没辙,历史心冷似铁。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
拓展资料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贯存在争议,主要有五种说法: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说、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广西容县)说。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 七月十 五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玉环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到了咸阳连吃饭都吃不上了,当时记载的是什么?高力士从街上买了一点带芝麻的蒸饼给皇上吃,士兵也要饭吃,这实际上是一个契机,是造反的一个最直接的由头。那么真正操纵造反的是太子,他是想篡夺皇位的,于是杀了杨国忠,也杀了杨贵妃的姊妹,包括杨国忠的儿子。杨国忠的媳妇逃出这个是非之地,据说是走到宝鸡也不知道走到汉中,到底还是被杀了。于是呢,杀了以后,陈玄礼就作为代表跟皇上接触,要求处死杨贵妃,为什么处死杨贵妃?因为士兵把杨家全家都杀完了,贵妃还在皇帝身边,你这个士兵心里不安,这是一个祸害。尽管她说是不问朝政,但是你毕竟对我们是一种威胁,于是要求处死杨贵妃,否则的话,不走。
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是忍痛割爱,杀吧。那么对于这段日本蓝皮的书上是怎么记载的呢?它是这么写的:“高力士将贵妃从寝室中叫出,于庙堂前树下缢死,着六军代表陈玄礼验看,确认贵妃已死。”这个记录好像和我们的记录没有太大的出入,有人分析说,陈玄礼强迫皇帝处死了杨贵妃,这件事情实在有损于皇帝的尊严,一个皇上让把媳妇杀了你就杀呀,这脸面上确实是有损于脸面,那么呢,陈玄礼这件事情是犯上,大不敬。他也非常明白,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违背皇帝意愿的,皇帝是非常不高兴的,所以他心里也非常胆怯,咱们的史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载,说“四军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陈玄礼免甲胄而拜。”他把自己军装内的甲胄脱了,脱了干嘛,请罪呀!把皇上的媳妇杀了,请罪了。
杨贵妃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死的,马嵬坡事变的主谋是谁?
杨贵妃是我们历史当中的传奇女性,而关于杨贵妃的很多趣事也一直被大家所津津乐道,其中就有着这么一件事,那就是关于杨贵妃的死,一直在历史当中都是一个谜团。哪怕是到了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杨贵妃并没有去世。当时唐朝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叛乱,那就是安史之乱。当时叛军已经快要进入长安了,这时候宰相杨国忠就提议皇帝暂时西迁,皇帝看到目前的情况无计可施,因此便答应了请求。
也就是在这逃跑的过场当中,皇帝带走了一生最为挚爱的杨贵妃姐妹,还有宰相和高力士等人。为了保密整个行动,所有皇室成员除了太子等人之外,都没有人知道一件事情的内幕。后来皇帝等人赶到了咸阳,这时候当地的官员却全部都逃跑了,皇帝尴尬的发现自己连一个落脚和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就这样皇帝只能够靠着周边还没有逃走的百姓施舍米饭,但是士兵众多,怎么供养的起呢?所以只能是吃饱皇帝等人。
等到第二天的时候,部队到达了马嵬坡的时候,士兵的情绪也是非常的愤怒,尤其是连续的挨饿,让他们再也不想迁就了。这时候大家心里也始终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都是因为宰相杨国忠,而且正好这个杨国忠就是杨贵妃的哥哥。所以当时士兵的头领陈玄礼就提议要赐死杨国忠平息大家的怒火,这时候杨国忠又正好再和吐蕃使者谈判,谁料这些士兵一拥而上把杨国忠给杀了。
这时候所有的士兵又把矛头指向了杨贵妃,他们认为杨贵妃的哥哥死于他们之手,将来会怀恨在心。所以干脆将杨贵妃也杀了,以绝后患。这时候皇帝也觉得非常无力,再加上现在要是再不平息怨恨,恐怕事情会无法控制。后来皇帝也是百般无奈,所以只能下令赐死杨贵妃。后来关于这件事的疑点还是有很多的,比如有人认为这是太子李亨的一手策划。
但是猜来猜去也没人知道内情,实际上这只是一次群体情绪爆发而引起的叛变。只可惜了杨贵妃成为了牺牲品,而且史料记载了杨贵妃的自杀方式和地点,不太可能是虚构的。所以现在传闻的杨贵妃得以逃生,恐怕只是后人的美好愿望罢了。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