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工程中的土地整理包含哪些工作内容
土地整治: 农地保护的一种方式
(一)土地整治的内涵
土地整治是土地资源开发和改良利用的综合手段,是对土地资源及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的行为过程。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人地矛盾问题将会更加明显和激烈,因此,高效、集约、生态利用土地资源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必然方向。土地整治通过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对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对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对低效土地进行整理,增加土地资源规模,提高土地资源质量,改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对缓解人地矛盾的贡献显著。土地整治作为一种土地资源优化利用的技术手段和行为,其必然会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研究资料显示,早在1250年,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就出现了以地块合并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治实践。
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治,按照政府部门的定义,是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总称(徐绍史,2009b),是新时期中国政府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规模供求矛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由于研究内容和目标定位的不同,2008年之前,“土地整治”一词在中国学术文献、政府规定中较少出现。使用更多的是“土地整理”一词,这是因为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简称《土地管理法》)使用了“土地整理”,正式确立了土地整理的法律地位。为了表述上的统一性,学者们多沿用《土地管理法》中“土地整理”这一名词作为术语,代指“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的总称。尽管如此,也有部分学者和政府文件采用“土地开发整理”之类的名词。由于土地整理与土地开发、复垦存在明显差异,用“土地整理”或者“土地整理开发”来代指“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仍然缺乏说服力,也难免会产生误解。为了更好地区分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适应我国土地整理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试图用“土地整治”来代指“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国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指土地整理。我国土地整理实践比较晚,加之土地整理对象的复杂性,学者们对土地整理的概念表述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在一定的地域内,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利用日夏养花网,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的数量,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良性循环,包括土地开发和复垦,可指市地整理,也可指农地整理。
(2)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3)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分为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农地整理是在一定范围内,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4)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高向军,2003)。
(5)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关于农地整理的描述。
虽然各个概念定义的文字表述上各有不同,但内涵基本一致,都将土地整理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多偏向于农用地整理,这与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践相符合;多具有综合性,既包括土地整理,也包括复垦和开发;土地整理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生产率,改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综合分析学者们的概念定义,无论从行为过程,还是行为目的,抑或行为结果来看,土地整理实质上都是一种具有保护农地特征的行为活动。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的土地整治主要是指对农地的综合治理,是按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采取经济、行政、法律、工程、技术等手段,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活动,以达到保护农地资源、促进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土地整治的目标
从宏观战略目标来看,我国土地整治主要是努力实现落实土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社会和谐等五个方面的国家目标,最终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微观现实目标来看,我国土地整治主要目标是:①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保障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土地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提高粮食产能,保证我国粮食安全;③通过对闲置地、废弃地的复垦,零散地归并,节水工程建设等,促进水土资源的节约利用,实现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④通过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我国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目标;⑤通过开展农地治理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大力开展农业生产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区生活设施,提高农村居住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土地整治的特征
土地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公共性、技术性、动态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征。
土地整治是一项公共性极强的活动,政府将财政资金投资于农村的土地整治项目,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直接的经济回报,而是为了获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土地整治的公共性还体现在土地整治并不是为了个人或者企业服务的,而是为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全体公民服务的。通过对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等维修和建设,土地整治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地生产效率,这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农居点的整理,土地整治可以完善生活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农田平整、荒地开发、废弃地复垦,土地日夏养花网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等。
土地整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就土地整理而言,其工作程序包括项目区的选择、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工程建设,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整治后产权调整和项目评价以及工程管护等环节。整个建设过程涉及多种专业技术,如农田水利、土地规划、建筑设计、项目预算、生态工程、计算机制图、GIS技术等。就土地复垦而言,其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土地复垦规划技术、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土地复垦生物技术、复垦土地利用技术、效果评价技术和经营与管理技术。如果没有相关技术的支撑,土地整治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土地整治动态性主要是指土地整治目的、任务和内容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不断调整变化。这种动态变化特征可以通过土地整治的历史发展规律来说明。如德国的土地整治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土地整治的目标和主要内容都有变化。第一阶段是16世纪中叶~19世纪末,这个时期土地整理的目标是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主要内容是针对农地分散、零碎的状况,实施集中化,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是简单的土地整治;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50年代,这个时期的土地整治的目标是解决城市发展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主要内容是配合城市建设进行土地整治和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打乱的地块进行规则化;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同时欧洲共同体农产品过剩,农业生产已退到次要地位,提高农业产量已经不是土地整治的目的。如何利用农业地整理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城市周边生态效益、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以及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协调等成为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标。其主要内容也转变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增加收入、保护和改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其系统性主要表现在:①土地本身就是一个很庞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诸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子,因此,土地整治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各个系统因子的特征、功能和效用。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土地生态系统健康为代价,要尽量保持和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套系统的程序,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区实地勘查—项目实施、监管和验收—项目营运与管护等,每个步骤都是土地整治系统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土地整治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①土地整治不是某一门学科知识能够完全支撑的,而需要综合运用土地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预算、工程建筑、计算机技术等各学科知识。以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为例,收集资料时就要涉及土地资源状况、土壤性质、作物种植结构、地形、气候、水资源、自然灾害、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等方面信息,这些都需要具备相关学科知识背景。②土地整治工作也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土地整治过程中需要多部门合作,涉及土地、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气象、环保、财政等多个部门。如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时,应走访建设、环保、水利、交通、农业等多个部门,获取村镇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图文信息,分析其对土地整治的影响。土地整治工作的综合性决定了土地整治过程中应树立起全局的观念,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避免造成工作上的失误。
(四)土地整治的作用
土地整理通过对现有低效、无序利用农地进行整理,调整农地利用形状,减少田坎面积,扩大有效农地面积;土地开发通过对未利用的荒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新增农地面积;土地复垦通过对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废弃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土地利用状态,将其复垦为农业用地,增加农地面积,这些都说明土地整治能够增加有效农地面积。
农地质量是构成农地的各种因素和环境条件状况的综合,表现为农地生产能力的高低、农地环境状况的优劣以及农地产品质量的高低。按照内涵的深化程度,可以将农地质量分为自然质量、环境质量和经济质量三个部分。其中,自然质量主要是指由农地的光热、土壤、水分、坡度等自然条件决定的农地生产能力。土地整治通过地面平整、剥土培肥、灌溉工程,可以改变农地的坡度、增加土壤肥力和水分含量,从而提高农地质量,增加农地产出。
在我国传统的农村土地制度下,农田分配主要是以村集体为单位,按照“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以人口数量为依据。村民都有权获得一块口粮田,每个劳动力都可以获得一块责任田。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增加,有限的耕地资源越分越细,有些地方按照优劣地搭配均分,地块就更碎小。加之,家庭责任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导致农地的适时集中和规模经营非常困难。土地整治借助工程手段,改变原有农地格局,合并零星地块,减少田埂面积,调整土地权属,适度扩大田块面积,有利于实现农地的规模经营。
土地整治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能够扩大田块耕种面积、提高耕地的灌溉和排洪效率、改善机械运作和农作物运输效率、减少农地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强农田的防沙抗风能力,最终使得农地综合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农田景观是指田块形态以及地面农作物和绿色植物构成的一种整齐而有规律的美的景象。土地整治,打破原有农田的零碎无序状态,将细小和不规则地块合并成整齐而有规则的大地块,从视觉上增加了农田斑块的美感;通过农田周围以及灌排渠道沿岸绿化整理,形成一定的景观廊道;通过农作物类型搭配以及品种改良,形成一定的景观基质。土地整治中的农田景观格局规划设计,有助于美化农田景观。
施工现场园林植物种植工程工序是什么,并写出每个工序特点
1 绿化工程概述
绿化工程主要指的是城市园林在施工中,以植物工程为核心,以整体布局和植物生长习性为基础的绿化施工流程。这一工程是园林施工的基础,也是整个园林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的绿化种植工程施工主要以植物、花卉为主的。在具体施工中,操作流程如下:
1.1 土壤处理
土壤处理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前必须要处理的一个环节,它是按照工程施工设计图要求对施工场所存在的石块、砂子以及其他不利于植物生长的部分进行清除。在这些杂物清除之后还需要对土壤进行整平、翻送和置换。在所有的土质都能够达到植物生长要求之后,再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对土壤进行线性修整,砌筑相应的边坡。
1.2 绿化种植的施工原则
为了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合理完成,在施工的时候必须要遵循下列施工原则,首先在施工中要严格按日夏养花网照设计图纸进行,不可毫无章法的进行施工。其次,在施工之前要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土壤需要;再次,要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季节种植。最后,严格按照植物种植技术标准进行操作,对那些不按正规操作种植的植物要及时的加以补救。
1.3 树木栽植成活的原理
一个植物要想得到正常生长,其和根部的土壤密不可分,一般在植物种植的过程中都是选择根部原土进行种植,这样方便了植物生长代谢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植物因为挖掘的原因而使得根系原来土壤体系遭到破坏,大部分的断根仍然残留在土壤中,并且根部与地上部分代谢平衡也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要想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就必须要采用非正常手段来对植物根部进行催生,通常都是利用水分来代替原来植物生长环境。这也是树木生活和生长的关键。
2 园林绿化工程植物种植施工要点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种植除了注重上述植物生长习性和特点之外,还需要对植物的肥料、种植技术严格控制,并且结合园林整体规划和设计进行施工。具体方法如下。
2.1 树木定点与放线
由于园林绿化工程是一个整体性工程,它不同于传统的植树对于树木之间的栽植位置要求非常的严格,因此在绿化种植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了解设计图,按照实际场地准确的标出树木种植位置,然后开始定点放线。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对设计图产生疑问,那么就需要及时的与设计人员交流,待解决其中问题之后方可进行种植。在目前的植物种植定点放线中,常用方法是以道路交叉点、中心线为准的。而在那些面积较大的园林树木种植工作中,通常都是采用自然式定点放线。
2.2 种植穴挖掘
通常情况下,在种植穴挖掘中穴直径要按照根茎6倍左右的距离开挖,也就是说根茎大小如果是十厘米,那么种植穴的直径必须要保证在60厘米以上。但是在种植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绿化用地的土质太差,有没有及时的更换土壤,那么种植穴的直径应当更加大一些,将种植穴的深度扩大到原来的1倍左右。在目前的植物种植工作中,常见的种植穴通常都是锅底形状,这种形状下种植树木有利于树木的浇灌,并且方便回填土的压实。
但是,在种植穴的挖掘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那些地下管道、电缆,一旦遇到这些管道应当立即停止作业,并且马上和相关部门联系,等到查清管线情况之后方可再次进行工作。挖穴中如遇有地下障碍物严重影响操作,可与设计人员协商移位重挖。在土质太疏松的地方挖出的种植穴,于栽树之前可用先用水浸穴,使穴内土壤先行沉降,以免栽树后沉降使树木歪斜。浸穴的水量,以一次灌到穴深的2/3为宜。浸穴时如发现有漏水地方,应及时堵塞。待穴中全部均匀地浸透以后,才能开始种树。种植穴挖好之后,一般可开始种树。但若种植土太瘦瘠,就先要在穴底垫一层基肥。基肥一定要用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堆肥、厩肥等。基肥层以上还应当铺一层壤土,厚125px 以上。
2.3 一般树木载植
苗木准备:园林绿化所用树苗,应选择树干通直,树皮颜色新鲜,树势健旺的;而且应该是在育苗期内经过1~3次翻栽,根群集中在树蔸的苗木。育苗期中没经过翻栽的留床老苗最好不要用,其移栽成活率比较低,移栽成活后多年的生长势都很弱,绿化效果不好。裸根苗木如果运输距离比较远,需要在根蔸里填塞湿草,或外包塑料薄膜保持湿润,以免树根失水过多,影响移栽成活率。为了减少树苗体内水份的散失,提高移栽成活率,还可将树草的每一叶片都剪掉1/2,以减少树叶的蒸腾面积和水分散失量。
2.4 林缘放线
林地准备好之后,应根据设计图将风景林的边缘范围线放大到林地地面上。放线方法可采用坐标方格网法。林缘线的放线一般所要求的精确度不是很高,有一些误差还可以在栽植施工中进行调整。林地范围内树木种植点的确定有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方式。规则种植点可以按设计株行距以直线定点,自然式种植点的确定则允许现场施工中灵活定点。
2.5 草坪工程施工
草坪是绿地中最基本的地面绿化形式。草坪的建设,按设计应自然放坡至路边。这一施工过程,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放线定点、布置草坪设施、铺种草坪草和后期管理等工序。
2.6 土地整理与土质改良
草坪用地确定以后,首先要清理现场,清除碎砖料瓦、灰块乱石等一切杂物,然后应进行施肥。施肥最好用有机肥。对土质恶劣的草坪用地,应进行土壤改良。瘦瘠的沙质土,要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对酸性土,可增施一些石灰粉降低酸度;对碱性土,可施用酸性肥料或硫磺粉降低碱性。改土前应测定土壤的酸碱度。如发现土壤偏碱,PH值在7.5以上,用硫酸氢胺1~2kg/100m2的用量施药,可使土壤PH值7.5降到PH6.5;按1~2kg/100m2的用量施用硫酸亚铁,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2.7 养护的技术管理措施
苗木养护是保证苗木茁壮成长、提高苗木成活率和植物景观效果的重要手段。
绿化工程植物种植施工与一般建筑不同,有其独特性,且更要展现其艺术特征,所以机械地严格按图施工是不现实的,唯有在吃透图纸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条件,合理调配资源、工序,认真负责,才能产出一个具有观赏性、特色性的“艺术精品”。
1、要求项目部加大管理力度,安排专人负责砌体施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落实,确保填充墙砌体正常施工,避免造成大面积返工,从而影响工程进度和留下质量隐患。
2、对于每天完成的砌体工作量,监理工程师、项目部当日进行检查验收,并在墙面标示垂直度、平整度、检查人、是否合格等情况,对检查不合格的墙体坚决拆除重砌,对未及时报验和标示的按不合格处理。
3、砌体施工方案经监理审核批准后,项目部必须向施工人员逐项进行技术交底。
4、本措施下发后,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监理公司配合加强巡视和检查。
绿化施工常识是什么?
承担绿化施工的单位,在接受该项工程的开工之前,必须做好施工的一切准备工作。
1.了解工程概况
(1)工程范围和工程量:包括全部工程及单项工程的范围(例如,植树、草坪、花坛等范围)、数量、规格和质量要求,以及相应的园林设施及附属工程任务(例如,土方、给排水、园路、园灯、园椅、山石及其他园林小品的位置、数量及质量要求)。
(2)工程的施工期限:包括全部工程总的进度期限,以及各个单项工程的开工日期、竣工日期和各种苗木栽植完成的日期。应特别注意植树工程进度的安排,应以不同树种的最适栽植日期为前提,其他工程项目应围绕植树工程来进行,并尽量给植树工程施工现场创造条件。
(3)工程投资及设计概算(预算):包括主管部门批准的投资数和设计预算的定额,以便于编制工程预算计划。
(4)设计意图:施工单位拿到设计单位全部设计资料(包括图面材料、文字材料及相应的图表)后应仔细阅读,看懂图纸上的所有内容,并听取设计技术交底和主管部门对此项工程的绿化效果的要求。日夏养花网
(5)了解施工现场地上与地下情况:向有关部门了解地上物处理要求,地下管线分布现状,设计单位与管线管理部门的配合情况。
(6)定点放线的依据:要了解施工现场及附近的水准点,以及测量平面位置的导线点,以便作为定点放线的依据。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则需和设计单位协商,确定一些永久性的构筑物,作为定点放线的依据。
(7)工程材料的来源:了解各项工程材料来源渠道,其中主要是苗木的出圃地点、时间及质量。
(8)机械和车辆:要了解施工所需要的机械和车辆的来源。
2.现场踏勘
在了解工程概况之后,还要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细致的勘查,以了解施工现场的位置、现状、施工条件,以及影响施工进展的各种因素。同时还要核对设计施工图纸。现场踏勘,对于正确地编制施工计划,恰当地组织指挥施工,以及保证满意的施工效果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认真做好。现场踏勘的内容,一般有如下几项:
(1)土质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换土,估算换土量,了解好土来源和坏土的处理去向。
(2)交通状况:了解现场内外能否通行机械车辆,如果交通不便,则需确定开通道路的具体方案。
(3)水源情况:了解水源,确定灌水方法。
(4)电源供给:必要时应用。
(5)各种地上物的情况:例如,房屋、树木、农田、市政设施等地上物如何处理,以及怎样办理征购、搬迁手续等问题。
(6)安排施工期间的生产、生活设施:例如,办公室、宿舍、食堂、厕所、料场等的位置。应将施工期间利用现有房屋或搭盖临时工棚等作为生产、生活设施的位置标明在平面图上。
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就是某项绿化工程任务下达后,开工之前,施工单位制定的组织这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即对此项工程的全面计划安排。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有:
(1)施工组织:确定指挥部以及下属的职能部门,例如,生产指挥、技术、劳动工资、后勤供应、宣传、安全、质量检验等部门。
(2)确定施工程序,并安排具体进度计划项目:比较复杂的绿化工程,最理想的施工程序应当是征收土地—拆迁—整理地形—安装给排水管线—修建园林建筑—铺设道路、广场等—种植树木—铺栽草坪—布置花坛。如有需用吊车的大树移栽任务,应安排在铺设道路广场以前,将大树栽好,以免移植过程中损伤路面(交叉施工例外)。在许多情况下,不可能完全按上述程序施工,但必须注意,前后工程项目不要互相影响。
(3)安排劳动计划:根据工程任务量和劳动定额,计算出每道工序所需用的劳力和总劳力数量,需用时间。确定劳力来源及劳动组织形式。
(4)安排材料、工具供应计划:根据工程进度的需要,提出苗木、工具、材料的供应计划,包括规格、型号、用量、使用进度等。
(5)机械运输计划:根据工程的需要,提出所需用的机械、车辆的型号、使用的台班数及具体日期。
(6)制定技术措施和要求:按照工程任务的具体要求和现场情况,制定具体的措施和质量、安全要求等。
(7)绘制平面图:比较复杂的工程,必要时还应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附绘施工现场布置图,图上需标明测量基点、临时工棚、苗木假植地点、水源及交通路线等。
(8)制定施工预算:以设计预算为依据,结合实际工程情况、质量要求和当时市场价格,编制合理的施日夏养花网工预算。
(9)技术培训:开工前应对全部参加施工的劳动人员,在对他们的技术能力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技术培训内容和贯彻操作规程的方法,搞好技术培训。
总之,绿化工程开工之前,合理、细致地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使整个工程中每个施工项目相互衔接合理、互不影响,才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劳力,最节省的材料、机械、车辆、投资和最好的质量完成工程任务。
4.施工现场的准备
清理障碍物是开工之前必要的准备工作。其中拆迁是清理施工现场的第一步,主要是对施工现场内有碍施工的市政设施及房屋等进行拆除和迁移,对这些拆迁项目,事先都应调查清楚,并做出恰当的处理,然后即可按设计图纸进行地形整理。城市街道绿化的地形比公园简单些,主要是与周的道路、广场合理的衔接,使绿地内排水畅通。如果机械整理地形,还必须搞清是否有地下管线,以免发生事故。
(二)绿化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照图施工:在园林绿化是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的要求进行施工,不能擅自更改设计图纸的内容。若施工中遇到问题施工方应与设计方和甲方三方进行协商解决。
(2)科学管理,科学施工: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科学的制定施工进度,保证工期按时完成。严格按照各类植物种植的操作规程、规范进行种植,严把质量关,保证苗木的成活率。
(3)安全第一: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施工作者员要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要注意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特殊需要的一定要持证上岗,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4)做好协调:为保证绿化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应协调好与绿化施工相关的各个部门的关系。
文章标签:
上一篇:女性尿频尿急尿痛吃什么药?
下一篇:米易有哪些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