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己的职业,因为一个比较光鲜亮丽的职业,虽然说可能赚的钱比较少但是能够让自己活得更有面子。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成为一个记者是非常有前途的,因为记者经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公共场合,可以见识到很多不同的人,可以为自己的前途铺路。然而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首先作为一个优秀的记者三观一定要正,这样才能够在记录的时候不掺杂任何感情。而且作为一个记者也一定要有着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因为在很多时候记者都需要在一个地方等待许久才能够进行采访。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虽然说互联网非常的发达,但是想要获得第一手信息还是要进行实地勘察,同时也要自己进行信息的整合,下面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一、三观要正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那么就一定要拥有一个非常正的三观,拥有一个正直的三观,除了能够让我们的工作变得一帆风顺之外,也能够让我们的消息变得更加真实。
二、吃苦耐劳有很多人只看到了记者光鲜亮丽的一面,其实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也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因为在很多时候记者这拍摄的场地并不是那么的舒适在很多时候都要忍受蚊虫的叮咬或者是寒风的摧残。
三、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记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除了要学会如何获取信息之外还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想法来将信息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
各位看官,以上就是我对“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养?”的回答,如果您还有更好的想法,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
我认为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就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有自己的职业风格,勇于承担责任与风险,有良好的职业思想。
首先消息要灵通,一旦有任何热点,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其次就是普通话要标准,语言流畅。
一要敬业。作为记者,必须投入自己的全部热忱,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用良心说话”,要以“史家之脊梁”要求自己。
二要专业。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公共事务和不断增强的受众信息鉴别力,应该不断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更好的使用各项业务,为受众提供更加真实可信的报道。
三要锲而不舍。媒体从业者应该对自己了解到的一切新闻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筛选,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根究底精神,并善于提出适当的反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探求出事实真相。
四要懂法。依法治国不仅仅是治国理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要求。
二要专业。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公共事务和不断增强的受众信息鉴别力,应该不断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更好的使用各项业务,为受众提供更加真实可信的报道。
三要锲而不舍。媒体从业者应该对自己了解到的一切新闻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筛选,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根究底精神,并善于提出适当的反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探求出事实真相。
四要懂法。依法治国不仅仅是治国理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要求。
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有什么要求?
说说记者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一去二三里 发表于:2005-11-19 21:24:14
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好记者,除了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美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记者的素质包括:“坚持不懈;公正;知识面广;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随后,他又解释道:“记者生活于一个混乱无序、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然而,他们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实的真相,把他们的认识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记者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东西,而不要泄气。虽然错误会让人尴尬和丢脸,但是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不要为犯错误而提心吊胆,那会限制你的发挥空间。”
美国田纳西大学新闻学教授、传播学院荣休院长凯利?莱特尔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说:“对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许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灵活及随和的个性、善于总结经验的本领、在截稿期限压力下工作的气质和接受客观事实的宽容心。记者还必须胸怀大志、生气勃勃、意志坚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约束自我。”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理查德?J?卡塔尼(Richard?J?Cattani)总结了职业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包括:“独立、高产、细致、愿作榜样、通才、权威性、进取心、乐于助人、视野开阔、敏感、深思熟虑、自信、有个性、直觉感强、可教、无私、责任感强、活跃、有条不紊。最后,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睁眼就开始写作,那就试试干点别的吧!’”
《图森公民报》总编辑保罗?麦卡利在美国报纸基金会出版的一本择业指南中,对申请加入新闻事业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聪明智慧、兴趣广泛、进取心强、技能高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适应截稿压力、文笔优美。”
美国老一辈新闻教育名家利昂?纳尔逊?弗林特在《报纸的良知》一书中,对新闻记者及报纸所应具备的美德归纳了十三条。其中包括:独立精神和勇气、公正、公平、正义、诚恳、诚实、责任、值得信赖、乐观、进步、温和、均衡、审慎、无私、服务大众、遵守专业内部规则等。
中国老报人王芸生在《报魂》一书中说道:“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就现在的情形看来,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能克尽职守的新闻记者,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业业地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
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在《在写作技巧的背后》一书中说:“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我的回答是: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个好记者。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这几句话可能不太科学,但它们概括了我从事记者工作二十多年的深切感受和经验教训。”
老报人范敬宜在《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的文章中说:“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热爱新闻工作你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有四种人做不得新闻。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说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选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爱偷懒,不吃苦,不深入采访,不认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质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卖弄,喜粉饰,为文总要喧宾夺主。”
上面这些中外的新闻界前辈的话,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对这些前辈们的话进行梳理,并结合我本人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我以为,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
记者的素质绝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经过培养的,一个成功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大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并非遗传。从我们以上所说到的记者素质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做到的。
当然,这种培养与训练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实际工作的实践中训练是最好的方法,应该怎样进行具体的培养和训练呢?在这里我暂时提出三条。
第一条:就是坚持每天写作,至少写1000字,写什么内容在这里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要停笔的写。无论大家在哪家媒体工作,不管是电视台,还是报社,文字写作能力都是对一个记者最最基本的要求。作为职业记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很容易地将你采集到的新闻和你对新闻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个记者是做不好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必须要不间断地练习才行。其实,具体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是必须强迫自己不停地写,以此训练自己的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即使今天没有采访任务,也没有什么稿件需要交,那么,也不要让自己的笔停下来,你可以抄一段书,可以给朋友写一段话,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感受记下来,等等。
著名作家契诃夫死后,他的夫人发现他的一摞笔记本中记了很多一段一段的话,其中不仅有契诃夫平日里看到、听到的事物,还有他所感悟和思考的东西,其中有一些已经写入到他的作品中,而更多的并没有写入作品。于是,他夫人将这些笔记整理出版,就是有名的《契诃夫手记》这本书。我从书里随便摘几句:“兄弟俩不开收条就从银箱里拿走了钱。从父亲那里要钱很难为情,从银箱里拿走倒不要紧。”“N的父亲是个有名气的人物,他也是个很出色的人物,但是他无论做了什么事,人家总是说:‘好是好,可是比他老子差多了。’有一次,他在一个艺术晚会上朗诵,和他一起参加表演的人都获得了成功,可是对于他,人家还是这样说:‘好是好,可是还是http://www.rixia.cc比不上他老子。’他回家后躺在床上,瞪着他父亲的像片,晃着拳头。”这些东西准确地说,都是一些片断,都是契诃夫在平日里随手记下的东西,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手记对契诃夫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我国宋代有一位著名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些都是前人的经历,对我们想要从事文字写作的人来说,这些经历是完全可以借鉴运用的。
如果你是在校就读新闻的学生写什么呢?我在这里提个建议,你们可以试着观察一位同学的言行,从中找到特点,然后把它写出来,再叫同学来读,如果同学通过你写的东西能猜出你写得是谁,证明你这个特点抓得准,表述得清楚。如果同学猜不出来,那就说明你还要继续努力。还有,如果和同学聚会、讨论,你可以把聚会的经过、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可能在今后的若干年后,成为你和你的同学之间一份很有价值的历史资CHwGO料。
第二条:坚持每天看新闻,至少细看十条。将每天的你认为重大的新闻事件记下来。而后,对一些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跟踪看下去,既看事件的进展,也看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方法和步骤,从中体会新闻写作的一些规律。
记者工作离不开信息采集,在平日里就应该让自己始终不脱离新闻信息的海洋,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说新闻信息获取已经变得很容易了。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大事,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图文并茂报道。比如最近有关禽流感的新闻,有关萨达姆受审的新闻。大家通过查阅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就可以了解到禽流感在整个国际上是什么样的,各国都是怎样处理这种事件的,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在看新闻的时候,最好不要只看热闹,而要动用自己的大脑,对一些新闻进行思考,从自己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释。比如,前一段时间的“超级女声”,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湖南卫视为什么能把这样一个节目搞成全国性的热点?这当中有哪些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中找到注解?再如,我国混和男足连得两个冠军,这说明什么?是男足的水平高了,还是朱氏训练方法有效果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有同学对经济感兴趣,还可以想,今年西安连着举办了多次国际性会议,这种现象从会展经济角度分析说明什么?这些会议的举行除了提升西安的国际影响外,对西安经济有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第三条:坚持对同源新闻进行对比,从中总结新闻采写的规律性的东西。
经常作同源新闻的比较分析,对我们提高新闻采写水平是十分有利的,这要从两个层面来说。
一个是从记者个人修炼的层面来说,通过同源新闻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记者对同一新闻题材的不同处理手法,包括角度的选择、材料的取舍、行文的组织等方面的不同,继而从中发现哪一点是自己采访中所遗漏的,哪一点是自己所没有想到CHwGO的,哪一点是自己今后可以借用的。这是一个不断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对新闻事件、新闻报道做比较,并通过经常性的、有意识的比较去发现其中的不同,从中培养自己比较分析、吸取营养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采访中,时时留意事件之间、新闻作品之间的不同,甄别其优劣,当然这里的优劣是个人的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取优汰劣,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对自己的发展就是一种帮助,对自己的修炼就是一种积累。
另一个是从新闻竞争需要的层面来说,现在新闻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对新闻资源的争夺,现在,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新闻热线铺天盖地,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独家发现”新闻在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信息资源共享的局面日益普遍,新闻的同源化现象开始蔓延。往往是一件新闻事件总会吸引众多媒体的记者,新闻越是重大,吸引的记者越是众多,新闻越是重大,越没有独家发现的独家新闻。在现代传播活动面前,新闻媒介之间的新闻竞争,更多是面对同源的新闻事件,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独特角度、独特见解、独特思考、深刻解读和全面剖析。
在做同源新闻对比时,要不断地问自己三个问题: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条新闻?记者在这条新闻中写了什么?记者是按什么结构和顺序写这条新闻的?
“为什么要写”解决的是确定新闻主题,新闻是报道客观事实的,但绝不是有闻必录,这里边有一个记者对所报道的事件和内容的选择,即使记者对所报道的事实不加一句评论,但面对形形色色的事件,为什么报道此事而不报道彼事,这个为什么当中就隐含着主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第二十六卷“神思”中说到,文章的立意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的“立主脑”篇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研究为什么要写,就是研究、发现新闻的主题立意,从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养份。
“写什么”解决的是材料的选择和舍弃的问题,写新闻并不是简单地把事件的过程平铺直叙地说出来,而是应该选择其主要的一点或几点突出放大,所谓“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书画理论在谈到章法布局时有一著名的美学观念:“密处不使透风,疏处可以走马”,套用在新闻写作上,可以说是“详处细致入微,略处一笔带过”。比如琼瑶的电视剧《婉君》,情节很细,有的地方让人感到拖沓,但却出现过“三年以后”这样的快速过渡,有时一天的事情可以拉成两三集,有时几年的事却只是一个蒙太奇。这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也是可用的,那就是该详则详,该略就略,该取则取,该舍则舍,但何处该详,何处该略,取什么,舍什么,这就是记者自己的判断和把握了。
“怎么写”解决的是叙事框架和叙事方式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叙事框架不是新闻的结构,而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的环节、范畴,包括不能逾越的事实边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要遵从“全面、客观、公正”的理念,这些都是大家了然于心的概念。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概念、理念落实到一次具体的新闻采访过程中,落实到具体的写作环节上。
面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在动笔之前,记者必须搭建这条新闻的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包括新闻价值的基本因素、报纸(媒体)的定位、读者(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新闻纪律的规范等,比如,要确定是突出时效,还是突出重要,还是突出显要;是从法律层面介入,还是从社会道德层面来表述;如何适应报纸的定位;读者的关注点在哪里;有没有违背新闻纪律的事实及观点。然后再根据这些因素设计适当的叙事方式,这里就包括确定体裁,安排结构,组织语言等。
1896年接掌《纽约时报》并由此创造了该报辉煌的阿道夫?奥科斯,经常讲给他的下属们一个关于“三个石匠”的故事:中世纪的一个行吟诗人在路上先后遇到了三个石匠。他分别问他们:“嘿,干什么呢?”第一个说:“在凿石头呢。”第二个答曰:“我在雕刻一块基石。”惟有第三人的回应令人振奋:“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奥科斯深谙新闻写作之道。在他心目中,三个石匠的活计代表了新闻写作的三个阶段(境界)。第一阶段:新闻记者正在对手头的事实材料进行“打量”,好比石匠在打量那块石坯,看它能派什么用场。第二阶段:新闻记者已经考虑好要将手中的材料写成一篇报道,而正在将它打磨成新闻素材,好比石匠已经决定用毛坯材料盖房子(消息或通讯),正在将它打造成奠基石。第三阶段:新闻记者认定了手中掌握的是一块难得的良材,他正在着手写一篇有力度的大报道,如同第三个建筑师,已经投入了一座大教堂的建构。
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不是被动地反映事实,从选择事件、确定角度到安排结构、组织文字,每一个环节都有记者的主观判断,为什么会出现同源新闻的不同报道,就是因为不同的记者有着不同的综合素质,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经历阅历。
我们做同源新闻的对比,就是要从上面这些点入手,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常此以往,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胡适老先生曾说:“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唐捐”意思是白费力,相信我们只要付出努力,就绝对不会空手而归。
一去二三里 发表于:2005-11-19 21:24:14
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好记者,除了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美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记者的素质包括:“坚持不懈;公正;知识面广;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随后,他又解释道:“记者生活于一个混乱无序、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然而,他们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实的真相,把他们的认识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记者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东西,而不要泄气。虽然错误会让人尴尬和丢脸,但是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不要为犯错误而提心吊胆,那会限制你的发挥空间。”
美国田纳西大学新闻学教授、传播学院荣休院长凯利?莱特尔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说:“对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许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灵活及随和的个性、善于总结经验的本领、在截稿期限压力下工作的气质和接受客观事实的宽容心。记者还必须胸怀大志、生气勃勃、意志坚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约束自我。”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理查德?J?卡塔尼(Richard?J?Cattani)总结了职业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包括:“独立、高产、细致、愿作榜样、通才、权威性、进取心、乐于助人、视野开阔、敏感、深思熟虑、自信、有个性、直觉感强、可教、无私、责任感强、活跃、有条不紊。最后,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睁眼就开始写作,那就试试干点别的吧!’”
《图森公民报》总编辑保罗?麦卡利在美国报纸基金会出版的一本择业指南中,对申请加入新闻事业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聪明智慧、兴趣广泛、进取心强、技能高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适应截稿压力、文笔优美。”
美国老一辈新闻教育名家利昂?纳尔逊?弗林特在《报纸的良知》一书中,对新闻记者及报纸所应具备的美德归纳了十三条。其中包括:独立精神和勇气、公正、公平、正义、诚恳、诚实、责任、值得信赖、乐观、进步、温和、均衡、审慎、无私、服务大众、遵守专业内部规则等。
中国老报人王芸生在《报魂》一书中说道:“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就现在的情形看来,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能克尽职守的新闻记者,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业业地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
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在《在写作技巧的背后》一书中说:“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我的回答是: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个好记者。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这几句话可能不太科学,但它们概括了我从事记者工作二十多年的深切感受和经验教训。”
老报人范敬宜在《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的文章中说:“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热爱新闻工作你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有四种人做不得新闻。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说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选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爱偷懒,不吃苦,不深入采访,不认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质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卖弄,喜粉饰,为文总要喧宾夺主。”
上面这些中外的新闻界前辈的话,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对这些前辈们的话进行梳理,并结合我本人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我以为,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
记者的素质绝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经过培养的,一个成功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大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并非遗传。从我们以上所说到的记者素质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做到的。
当然,这种培养与训练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实际工作的实践中训练是最好的方法,应该怎样进行具体的培养和训练呢?在这里我暂时提出三条。
第一条:就是坚持每天写作,至少写1000字,写什么内容在这里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要停笔的写。无论大家在哪家媒体工作,不管是电视台,还是报社,文字写作能力都是对一个记者最最基本的要求。作为职业记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很容易地将你采集到的新闻和你对新闻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个记者是做不好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必须要不间断地练习才行。其实,具体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是必须强迫自己不停地写,以此训练自己的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即使今天没有采访任务,也没有什么稿件需要交,那么,也不要让自己的笔停下来,你可以抄一段书,可以给朋友写一段话,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感受记下来,等等。
著名作家契诃夫死后,他的夫人发现他的一摞笔记本中记了很多一段一段的话,其中不仅有契诃夫平日里看到、听到的事物,还有他所感悟和思考的东西,其中有一些已经写入到他的作品中,而更多的并没有写入作品。于是,他夫人将这些笔记整理出版,就是有名的《契诃夫手记》这本书。我从书里随便摘几句:“兄弟俩不开收条就从银箱里拿走了钱。从父亲那里要钱很难为情,从银箱里拿走倒不要紧。”“N的父亲是个有名气的人物,他也是个很出色的人物,但是他无论做了什么事,人家总是说:‘好是好,可是比他老子差多了。’有一次,他在一个艺术晚会上朗诵,和他一起参加表演的人都获得了成功,可是对于他,人家还是这样说:‘好是好,可是还是http://www.rixia.cc比不上他老子。’他回家后躺在床上,瞪着他父亲的像片,晃着拳头。”这些东西准确地说,都是一些片断,都是契诃夫在平日里随手记下的东西,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手记对契诃夫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我国宋代有一位著名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些都是前人的经历,对我们想要从事文字写作的人来说,这些经历是完全可以借鉴运用的。
如果你是在校就读新闻的学生写什么呢?我在这里提个建议,你们可以试着观察一位同学的言行,从中找到特点,然后把它写出来,再叫同学来读,如果同学通过你写的东西能猜出你写得是谁,证明你这个特点抓得准,表述得清楚。如果同学猜不出来,那就说明你还要继续努力。还有,如果和同学聚会、讨论,你可以把聚会的经过、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可能在今后的若干年后,成为你和你的同学之间一份很有价值的历史资CHwGO料。
第二条:坚持每天看新闻,至少细看十条。将每天的你认为重大的新闻事件记下来。而后,对一些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跟踪看下去,既看事件的进展,也看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方法和步骤,从中体会新闻写作的一些规律。
记者工作离不开信息采集,在平日里就应该让自己始终不脱离新闻信息的海洋,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说新闻信息获取已经变得很容易了。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大事,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图文并茂报道。比如最近有关禽流感的新闻,有关萨达姆受审的新闻。大家通过查阅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就可以了解到禽流感在整个国际上是什么样的,各国都是怎样处理这种事件的,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在看新闻的时候,最好不要只看热闹,而要动用自己的大脑,对一些新闻进行思考,从自己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释。比如,前一段时间的“超级女声”,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湖南卫视为什么能把这样一个节目搞成全国性的热点?这当中有哪些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中找到注解?再如,我国混和男足连得两个冠军,这说明什么?是男足的水平高了,还是朱氏训练方法有效果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有同学对经济感兴趣,还可以想,今年西安连着举办了多次国际性会议,这种现象从会展经济角度分析说明什么?这些会议的举行除了提升西安的国际影响外,对西安经济有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第三条:坚持对同源新闻进行对比,从中总结新闻采写的规律性的东西。
经常作同源新闻的比较分析,对我们提高新闻采写水平是十分有利的,这要从两个层面来说。
一个是从记者个人修炼的层面来说,通过同源新闻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记者对同一新闻题材的不同处理手法,包括角度的选择、材料的取舍、行文的组织等方面的不同,继而从中发现哪一点是自己采访中所遗漏的,哪一点是自己所没有想到CHwGO的,哪一点是自己今后可以借用的。这是一个不断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对新闻事件、新闻报道做比较,并通过经常性的、有意识的比较去发现其中的不同,从中培养自己比较分析、吸取营养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采访中,时时留意事件之间、新闻作品之间的不同,甄别其优劣,当然这里的优劣是个人的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取优汰劣,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对自己的发展就是一种帮助,对自己的修炼就是一种积累。
另一个是从新闻竞争需要的层面来说,现在新闻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对新闻资源的争夺,现在,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新闻热线铺天盖地,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独家发现”新闻在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信息资源共享的局面日益普遍,新闻的同源化现象开始蔓延。往往是一件新闻事件总会吸引众多媒体的记者,新闻越是重大,吸引的记者越是众多,新闻越是重大,越没有独家发现的独家新闻。在现代传播活动面前,新闻媒介之间的新闻竞争,更多是面对同源的新闻事件,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独特角度、独特见解、独特思考、深刻解读和全面剖析。
在做同源新闻对比时,要不断地问自己三个问题: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条新闻?记者在这条新闻中写了什么?记者是按什么结构和顺序写这条新闻的?
“为什么要写”解决的是确定新闻主题,新闻是报道客观事实的,但绝不是有闻必录,这里边有一个记者对所报道的事件和内容的选择,即使记者对所报道的事实不加一句评论,但面对形形色色的事件,为什么报道此事而不报道彼事,这个为什么当中就隐含着主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第二十六卷“神思”中说到,文章的立意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的“立主脑”篇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研究为什么要写,就是研究、发现新闻的主题立意,从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养份。
“写什么”解决的是材料的选择和舍弃的问题,写新闻并不是简单地把事件的过程平铺直叙地说出来,而是应该选择其主要的一点或几点突出放大,所谓“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书画理论在谈到章法布局时有一著名的美学观念:“密处不使透风,疏处可以走马”,套用在新闻写作上,可以说是“详处细致入微,略处一笔带过”。比如琼瑶的电视剧《婉君》,情节很细,有的地方让人感到拖沓,但却出现过“三年以后”这样的快速过渡,有时一天的事情可以拉成两三集,有时几年的事却只是一个蒙太奇。这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也是可用的,那就是该详则详,该略就略,该取则取,该舍则舍,但何处该详,何处该略,取什么,舍什么,这就是记者自己的判断和把握了。
“怎么写”解决的是叙事框架和叙事方式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叙事框架不是新闻的结构,而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的环节、范畴,包括不能逾越的事实边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要遵从“全面、客观、公正”的理念,这些都是大家了然于心的概念。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概念、理念落实到一次具体的新闻采访过程中,落实到具体的写作环节上。
面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在动笔之前,记者必须搭建这条新闻的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包括新闻价值的基本因素、报纸(媒体)的定位、读者(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新闻纪律的规范等,比如,要确定是突出时效,还是突出重要,还是突出显要;是从法律层面介入,还是从社会道德层面来表述;如何适应报纸的定位;读者的关注点在哪里;有没有违背新闻纪律的事实及观点。然后再根据这些因素设计适当的叙事方式,这里就包括确定体裁,安排结构,组织语言等。
1896年接掌《纽约时报》并由此创造了该报辉煌的阿道夫?奥科斯,经常讲给他的下属们一个关于“三个石匠”的故事:中世纪的一个行吟诗人在路上先后遇到了三个石匠。他分别问他们:“嘿,干什么呢?”第一个说:“在凿石头呢。”第二个答曰:“我在雕刻一块基石。”惟有第三人的回应令人振奋:“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奥科斯深谙新闻写作之道。在他心目中,三个石匠的活计代表了新闻写作的三个阶段(境界)。第一阶段:新闻记者正在对手头的事实材料进行“打量”,好比石匠在打量那块石坯,看它能派什么用场。第二阶段:新闻记者已经考虑好要将手中的材料写成一篇报道,而正在将它打磨成新闻素材,好比石匠已经决定用毛坯材料盖房子(消息或通讯),正在将它打造成奠基石。第三阶段:新闻记者认定了手中掌握的是一块难得的良材,他正在着手写一篇有力度的大报道,如同第三个建筑师,已经投入了一座大教堂的建构。
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不是被动地反映事实,从选择事件、确定角度到安排结构、组织文字,每一个环节都有记者的主观判断,为什么会出现同源新闻的不同报道,就是因为不同的记者有着不同的综合素质,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经历阅历。
我们做同源新闻的对比,就是要从上面这些点入手,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常此以往,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胡适老先生曾说:“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唐捐”意思是白费力,相信我们只要付出努力,就绝对不会空手而归。
成为一名优秀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我是一名高中生,对从事新闻记者一职较有兴趣。但不知此职业对从业者有何要求、在真实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恳请各位指点一下(最好具体一点点)。rn 并且,目前哪些学校开设新闻专业?比较好的学校有哪些?一、政治素质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企业,热爱职工,是个立场问题,也是个感情问题。记者和通讯员写稿,不是有闻必录。能不能报道,什么时候报道,采取什么形式报道,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企业,有利于职工群众。一个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缺乏深厚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职工群众喜爱的新闻作品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甚至做到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千方百计地去完成采写任务。像邹韬奋、范长江、邓拓等很多名记者,都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当然,一名记者的政治素质也应包涵要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所谓政策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记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水平的具体化。有人说:“记者是靠政策吃饭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一篇好的报道,当然同记者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关系,但起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文字表达能力,还有文章的内涵,这个“内涵”,又是记者的认识水平、政策水平的体现。
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原则,包括很多方面。有经济的,外交的,军事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方面的等等。但是这些方针、政策、原则,都是体现和服从党的基本路线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个基本方针的。作为企业媒体要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这是每个记者、通讯员、必须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的,不然就无法进行新闻报道工作。
二、业务素质
新闻业务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是采访、写作、编辑,以及资料、校对等。从记者来说,特别需要了解、熟悉编辑业务。编辑是一门学问。在深化主题上,在调整文字结构上,在语法修辞上,在制作标题上,在安排版面上,编辑都有特殊的本领。这也正是一般记者所缺少的。记者如果了解、熟悉编辑工作,对自己的采访、写作,肯定会有大的帮助。当然,编辑也有了解、熟悉记者工作的必要。一名记者还有广阔的视觉和丰富的知识。有人认为“新闻无学”。显然,这是缺乏常识的见解。新闻要写好,要写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文采,没有多方面的知识作基础是不行的。一般记者都有适当分工,除了应具备所担负的专业报道方面的知识以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历史、文化、逻辑、语法、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文如其人,一个记者功底深浅,读了他写的报道,就一目了然。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作为一名记者还要做到脚勤、眼勤、嘴勤、手勤,还要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新闻特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这是新闻工作的特点,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乐趣所在。这就要求,每位记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工作,深入到方方面面,要做到善于调查研究。要做到心中有数,但又不受固定的框框束缚。既有目的,又无目的,不能太功利主义。要从局部看局部,又要把局部放到全局中去衡量。不要浅尝辄止,但也不能蒙头转向,扎下去出不来。要注意了解典型意义的事例,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随时随地(诸如挤公共汽车、逛农贸市场)都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随时随地都要注意观察。很多重要报道线索或报道主题,就是这样发现或产生的。
三、思想道德素质
新闻界同行有个说法,叫做“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我还想加一句话,就是“实事求是,是记者的生命”。因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同新闻记者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是分不开的。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路线的核心。一个不实事求是的人,一个不积极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路线方针的人,能够担任我们的记者吗?这是不言而喻的。
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我们的新闻观同资产阶级新闻观的根本区别。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新闻报道的失实现象时有发生,其危害也不可低估,它小到败坏新闻媒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和形象,大到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至于招致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假冒记者身份,效法此道进行诈骗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新闻报道要做到实事求是、完全真实,并不容易。记者既需要克服本身思想上、工作上的弱点、缺点,又需要抵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诱惑与压力。这是需要有点胆识和必要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时刻想着自己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纵观中国新闻界,所有的优秀记者、名记者无一例外地都是“建楼”人,我们的新闻“大厦”才矗立挺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泥瓦匠”,我们的新闻事业才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我们的新闻工作才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我们石化企业才能蓬勃发展。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企业,热爱职工,是个立场问题,也是个感情问题。记者和通讯员写稿,不是有闻必录。能不能报道,什么时候报道,采取什么形式报道,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企业,有利于职工群众。一个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缺乏深厚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职工群众喜爱的新闻作品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甚至做到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千方百计地去完成采写任务。像邹韬奋、范长江、邓拓等很多名记者,都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当然,一名记者的政治素质也应包涵要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所谓政策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记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水平的具体化。有人说:“记者是靠政策吃饭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一篇好的报道,当然同记者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关系,但起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文字表达能力,还有文章的内涵,这个“内涵”,又是记者的认识水平、政策水平的体现。
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原则,包括很多方面。有经济的,外交的,军事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方面的等等。但是这些方针、政策、原则,都是体现和服从党的基本路线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个基本方针的。作为企业媒体要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这是每个记者、通讯员、必须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的,不然就无法进行新闻报道工作。
二、业务素质
新闻业务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是采访、写作、编辑,以及资料、校对等。从记者来说,特别需要了解、熟悉编辑业务。编辑是一门学问。在深化主题上,在调整文字结构上,在语法修辞上,在制作标题上,在安排版面上,编辑都有特殊的本领。这也正是一般记者所缺少的。记者如果了解、熟悉编辑工作,对自己的采访、写作,肯定会有大的帮助。当然,编辑也有了解、熟悉记者工作的必要。一名记者还有广阔的视觉和丰富的知识。有人认为“新闻无学”。显然,这是缺乏常识的见解。新闻要写好,要写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文采,没有多方面的知识作基础是不行的。一般记者都有适当分工,除了应具备所担负的专业报道方面的知识以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历史、文化、逻辑、语法、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文如其人,一个记者功底深浅,读了他写的报道,就一目了然。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作为一名记者还要做到脚勤、眼勤、嘴勤、手勤,还要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新闻特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这是新闻工作的特点,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乐趣所在。这就要求,每位记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工作,深入到方方面面,要做到善于调查研究。要做到心中有数,但又不受固定的框框束缚。既有目的,又无目的,不能太功利主义。要从局部看局部,又要把局部放到全局中去衡量。不要浅尝辄止,但也不能蒙头转向,扎下去出不来。要注意了解典型意义的事例,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随时随地(诸如挤公共汽车、逛农贸市场)都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随时随地都要注意观察。很多重要报道线索或报道主题,就是这样发现或产生的。
三、思想道德素质
新闻界同行有个说法,叫做“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我还想加一句话,就是“实事求是,是记者的生命”。因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同新闻记者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是分不开的。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路线的核心。一个不实事求是的人,一个不积极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路线方针的人,能够担任我们的记者吗?这是不言而喻的。
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我们的新闻观同资产阶级新闻观的根本区别。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新闻报道的失实现象时有发生,其危害也不可低估,它小到败坏新闻媒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和形象,大到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至于招致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假冒记者身份,效法此道进行诈骗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新闻报道要做到实事求是、完全真实,并不容易。记者既需要克服本身思想上、工作上的弱点、缺点,又需要抵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诱惑与压力。这是需要有点胆识和必要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时刻想着自己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纵观中国新闻界,所有的优秀记者、名记者无一例外地都是“建楼”人,我们的新闻“大厦”才矗立挺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泥瓦匠”,我们的新闻事业才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我们的新闻工作才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我们石化企业才能蓬勃发展。
新闻从业者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敏锐地去发现事实 事实客观存在,但有些事实要去发现它、把握它,则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正如法国美学家罗丹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可能是发现美的眼光。 我国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肖乾也说过,新闻记者“同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毕竟不一样,他是个哨兵,甚至是个侦察兵”。 敏锐的眼光背后,是一个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大脑。国外新闻学著作里曾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 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某先生和某女士的婚礼。他事先对此次采访做了种种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那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日夏养花网进去采访时,看门的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消息。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不比原来的婚礼是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年青的记者才恍然大悟。 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善于思考,缺乏敏锐的目光,即使是新闻与你擦肩而过,你也发现不了,更是捕捉不到。 敏锐地去发现事实,还应当包括对事实的认识要比别人更善于透过现象见到本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优秀记者胡占凡,在采访中曾了解到这样一些事实:在杭州,有两个大款为了斗富显阔,在众目暌暌之下,比赛烧人民币,每人烧掉两千多元,只是哈哈一笑。 有个“大腕”,扔下30万元买只哈巴狗,眼都不眨一下牵上就走。 还有个“大款”,看到别人用6万元一桌的宴席请他,他竟“啪”地打开密码箱,甩出了30万元请了一桌。 有所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53.9%的学生把“赚钱多”作为择业的头条标准,北京一些中学生唱“世上只有钞票好,有钱的孩子像块宝……” 胡占凡认识到,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拜金主义”在作怪,应当向这种现象敲响警钟,便采写了《拜金主义要不得》、《再谈拜金主义要不得》等文章,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给人们很大的触动。 因此,敏锐地去发现事实,透过现象捕捉事物的本质,是记者的职责与任务中应有的之义。 忠实地报道事实 记者最为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就是采写报道。记者是读者与事实之间的桥梁。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的文明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第三次浪潮即我们今天所处的信息革命阶段。 我们每个人都会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每天都处于新闻媒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全知”的生活方式;对于新闻媒体,我们已经深深地依赖它们给我们提供信息。试想,如果记者给人们提供一条虚假的新闻,将会对社会产生多么不良的影响,因此,忠实地报道事实,应该成为记者的神圣职责和义不容辞的任务。 忠实地报道事实,是新闻工作本质决定的。李大钊曾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著名学者吴晗也说过:“历史工作者是记录昨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记录今天的历史。” 历史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的。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官的优良传统。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右卿崔杼杀害了国王齐庄公齐光,崔杼命令太史以得传染病而死来记载齐庄公的死。太史不从,直书崔杼弑君,因此激怒了崔杼而被杀。崔杼又命令太史的弟弟改写,不从,又杀之;再令其二弟改写,又不从,又杀之。最后轮到三弟,依然据事直书。他认为这是史官职责,失职求生,不如死去。史官这种忠实于事实的做法,对于新闻记者是很有影响的。我国已故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任白涛在《应用新闻学》中就说过:“笔可焚而良心不可夺,身可杀而事实不可改。” 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含义是双层的。浅层的含义是,记者应当努力将事实的基本要素、基本数据核实准确;深层的含义是,记者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挖掘事实的本质。 80年代末期,我国某地农民买桑塔纳小轿车,某地农民买飞机、修跑道。这些事实本身是准确的,但在当时农村毕竟还是凤毛麟角。有些记者以此大做文章,并由此得出“中国农民现在已愁有钱无处花”的结论。显然,这不是对事实实事求是的报道。从全国农村数亿农民的情况来看,一些穷山僻壤的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未真正解决,不少地方还要扶贫救助。记者以偏概全,既容易导致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怀疑,也容易诱发读者产生逆反心理。 由此可见,http://www.rixia.cc只有记者把忠实地报道事实当成神圣的职责和任务,读者才能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全知”。 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唤万应的喉舌。”显然,成为人民的喉舌,同样也是马克思对新闻记者的期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利益是分离的,所以,报刊应当成为“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而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新闻记者理应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正如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所说:“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这一点,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新华社记者冯森龄的事迹很值得学习。1978年冯森龄任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上任后不久去延安采访。一进延安,他看到很多农民在街头讨饭,心中极为难受。曾经以小米和奶汁养育过革命战士的延安乡亲,如今还未解决温饱问题。这些对这位老记者触动很大,他决心为此鼓与呼。冯森龄曾因为坚持真理讲真话吃过不少苦头,但他不考虑个人得失,连续写了《延安有很多农民上街要饭》、《延安很多农民去年口粮不足二百斤,大家深切怀念毛主席在延安的日子》等文章,引起了政府重视。省委书记王任重很受感动,不少中央领导同志流着泪看完了这些文章。1978年底,国务院火速给延安拨款2000万元,并且从1979年开始,每年拨款援助5000万元。陕西省成立了“陕北建设委员会”。1984年,冯森龄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冯森龄这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充当党和人民“代言人”的做法,是每个记者应有的职责和任务。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5548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