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在我国马铃薯种质改良中有哪些利用方式?

2022-05-14 19:18:59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48

我国对蔬菜种质资源进行了哪些创新与利用?

种质资源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获得生产和育种所需的优异种质。按其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遗传学工具材料为主要目标的种质资源创新,例如非整倍体材料、近等基因系、双单倍体系等的创建;另一类是以育种亲本材料为主要目标的种质创新(方智远、李锡香,2004)。近代以来,尤其是达尔文对物种遗传、变异的解释和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的进化理论;孟德尔的后代分离和独立分配规律;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及连锁遗传理论创立以及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分子遗传学,使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以及通过作物遗传育种改变其性状方面有了更多的自由(朱军,2004),也使蔬菜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及其遗传育种取得了较快进步。中国,特别是在“九五”、“十五”期间,“蔬菜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研究”已成为蔬菜种质资源研究的重点,其进步也颇为显著。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甘蓝的自交不亲和系,并于60年代初由原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分别在晨光大平头、黑叶小平头等甘蓝品种中进行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并初步获得103和105两份自交不亲和系。70年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单位系统地开展了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通过连续自交、分离鉴定、定向选择的方法,先后选育成7224-5-3等具有不同熟性、不同类型的10个自交不亲和系及其配制的“京丰1号”等7个甘蓝杂交种,使中国蔬菜杂种一代利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甘蓝显性核基因不育系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它为中国所特有,已在2001年获得发明专利,并已育成01-216MS等5个具有不同熟性、不同类型的可实用的显性雄性不育系,为甘蓝一代杂种制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利用这些不育系作母本,已配制出中甘16、17、18、19、21等5个杂交种,经过审定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方智远,2002)。大白菜和白菜原产于中国,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经过长期改良,形成了各种不同熟性、不同类型的种类和变种。近20多年来,大白菜已育成一大批具有整齐、抗病、丰产特性的新组合,制种途径主要采用选育自交不亲和系、高代自交系、雄性不育系等。在已育成的200多个组合中,有自交系55个,自交不亲合系212个,雄性不育系21个。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已分别育成雄性不育两用系(单基因雄性不育)、核基因互作雄性不育系、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等,这些不育系进一步丰富了亲本的种质资源类型(徐家炳、张风兰,2002)。在白菜的亲本改良上,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广东等省(市)农业科学院主要在当地的优良地方品种中,选育出一批自交系或雄性不育两用系,已配制出一代杂种矮杂系列、矮抗系列、黑叶白菜17号、夏冬青等品种,并广泛在生产上应用。中国辣椒种质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很有利于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张继仁(1980)从湖南地方品种中筛选出衡阳伏地尖辣椒等7个优良地方品种及道县早泡椒等10个在某一或若干个性状上比较突出的品种。江苏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从地方品种中筛选出如南京黑壳等优良地方品种,进而选育出一批新的亲本材料。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用对TMV和CMV抗性较强的辣椒品种二斧头、灯笼椒、栾川椒与易感病但经济性状好的茄门、同丰37号甜椒作亲本,通过杂交分离、多代回交、抗病性鉴定等方法,筛选出90-109、90-111、90-138、91-126、90-136等系列优良亲本。其他如北京、沈阳、天津市等地有关研究单位也各选育出一批优良亲本材料。进而形成了中椒、湘研、苏椒、甜杂、沈椒、辽椒、哈椒、津椒、海花等在国内生产上颇具影响力的系列优良品种。与辣椒相似,中国黄瓜种质资源也相当丰富,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地方良种经过育种工作者的改良创新已成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杂交种的重要亲本材料。如天津黄瓜研究所以抗性较好的地方品种天津棒槌瓜和唐山秋瓜为材料,杂交选育出津研系统黄瓜。又如华北刺瓜类型的北京大刺、长春密刺、新泰密刺、宁阳大刺等地方品种及华南类型的安徽小白条、成都二早子、广州青皮吊瓜、广州大青黄瓜等等,对育成现有各种系列的杂交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侯锋,1999)。目前如天津黄瓜所的津绿、津春、津优系列,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中农系列,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的北京系列和迷你系列,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粤秀黄瓜等等均包含了华北、华南类型以及国外温室黄瓜的亲缘关系。

应用国外种质材料经过改良并用于中国蔬菜新品种选育的例子很多,在番茄和辣(甜)椒的新品种选育上更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引进的番茄品种强力米寿除在生产上直接大面积推广应用外,还被选育成自交系,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中蔬系列番茄品种中作为亲本材料利用。70年代由美国引进的番茄种质材料玛纳佩尔Tm-2v是番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抗源,含抗病基因Tm-2v,该品种表现特别,具有苗期生长缓慢、叶片黄化、开花迟、结果少、果实小等特点。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江苏、西安、北京等蔬菜科研单位根据育种目标进行转育,已先后选育成如粉果、有限生长、大果等不同类型含抗病基因Tm-2v的材料,并以此为亲本育成了中蔬、中杂www.rixia.cc、红杂、苏抗、佳粉、佳红、西粉、浦红、浙红、浙粉、东农、渝杂等系列品种。据不完全统计,以上单位所培育出的含Tm-2v基因的一代杂种,每年制种量约逾10万kg,占全国番茄商品用种量的50%左右,累计推广面积约66.7万km,且大大降低了烟草花叶病毒(TMV)在全国的危害程度,改善了市场供应,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又如由美国引进的组合力强的Ohio-MR9、含抗叶霉病的系列基因,经过改良转育成抗病材料,并育成了一大批露地和保护地番茄良种。此外,由日本引进的,用英国温室作物研究所筛选出的6个不同基因番茄品种组成的GCR系统番茄,作为番茄上TMV株系的鉴别寄主谱,对摸清中国番茄烟草花叶病毒(TMV)危害情况具重要作用(李树德、冯兰香,1995)。在辣(甜)椒国外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上,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法国引进的优良抗病材料,有抗白粉病的H3、CI、PRIMOR等材料,以及2个抗疫病的商业品种,通过系谱选择法选出了6个优于茄门、对疫病达到抗病和高抗水平的株系,其中4株系兼中抗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对进一步开展甜椒抗疫病育种具有积极作用(张宝玺等,2005)。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创新的黄瓜新种质“G5224”,结合了北京小刺、欧洲品种和美国品种的优点,表现全雌性、极早熟、耐低温、高抗角斑病、枯萎病,抗黑星病、白粉病和霜霉病,实现了具有不同血缘的抗病基因源的聚合。新种质“1613”源于欧洲型温室黄瓜与华北型刺瓜杂交选系,该材料表现强雌性、极早熟、耐低温、高抗角斑病、枯萎病,抗黑星病、白粉病和霜霉病。另外,利用具有野生血缘的优良加工抗病品系S452和优良炸片加工品种Atlantic的优点创造出马铃薯新种质“中蔬9408-1”,其炸片颜色为2.5级(美国快餐食品协会标准1~10级,以1级为最优),相对密度(比重)为1.092,平均干物质含量为22.19%,产量比对照品种大西洋增产13.65%。室内接种鉴定,抗马铃薯X病毒,高抗马铃薯Y病毒;田间鉴定抗马铃薯晚疫病。这将在改变国内马铃薯市场加工品种为国外品种所独占的局面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常规杂交、分离、回交、选择等方法进行蔬菜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仍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而且效果显著。

除采用上述方法外,近年还利用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选育优良的亲本材料。花药和花粉培养是快速获得优良纯系的有效方法,与常规多代自交获得纯系相比,具有周期短、效率高、纯系稳定等特点。而游离小孢子培养还具有花药培养所不具备的单细胞单倍体、群体数量多、自然分散性好、不受体细胞干扰、便于遗传操作等优点,而且能够快速获得双单倍体高纯度材料。河南省生物技术研究所在近10多年的时间里采用该项技术成功地培育、繁殖了大白菜品种8个,推广面积20万km。这是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和遗传育种上的成功例子。此外,在芸薹属植物中先后对油菜、芥菜、大白菜的、白菜、甘蓝和芜菁等进行了游离小孢子培养,并获得了再生植株(蒋武生等,2002)。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利用从日本引进的平安荣光品种,经花药培养和选育,1982年育成了中国首个花培甜椒品种海花3号;利用保加利亚辣椒经花培育成了海花1号辣椒,并进一步育成用花培品系作亲本的海丰系列杂交种10余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此外,张家口市蔬菜研究所经多年研究也育成了以塞花命名的花培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邹学校、蒋钟仁,2002)。游离小孢子培养和花药培养技术,在细胞水平上为蔬菜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和遗传育种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近年,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技术也已用于蔬菜种质资源的改良与创新研究。胡萝卜原生质体融合在7个融合组合中获得再生植株,在1个融合组合中成功地实现了胡萝卜瓣花性雄性不育性的转育。原生质体融合获得6个优良茄子品种与两个茄子野生远缘种的体细胞杂种植株,并将野生茄子中的抗病基因转到普通茄子中(李锡香等,2006)。

此外,植物基因工程在蔬菜种质的改良与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例如在控制蔬菜果实成熟基因的利用上取得了成功。叶志彪等利用番茄乙烯形成酶(EFE)cDNA克隆,构建反义载体,通过农杆菌Ti质粒介导,转化子叶外植体,感染的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再生出完整的番茄植株。经检测,导入的标记基因能在后代中遗传传递。所获得两个转基因株系的EFE活性和乙烯的生成均受到明显的抑制,不及对照的10%。贮藏试验表明,转基因植株果实的好果率在贮藏88~92d后仍在80%以上,比对照贮藏期延长8~10倍,而其他特性与原亲本相似(叶志彪等,1995)。

人工改良对马铃薯栽培种的进化有什么影响?

自从1万年前,马铃薯被南美印第安人栽培种植后,就开始了无意识的人工选择。那时的印第安人为了获得丰收,通常选择结薯集中、色泽鲜艳、芽眼较深、无苦味的大块茎祭神。人们通过开放授粉后代进行产量和皮色、薯形、某些抗性等简单性状的选择并通过无性繁殖固定优良性状。千百年来许多微小变异逐渐积累,发展成为丰富多样的马铃薯新类型。18世纪欧洲的科学家开始了适应性育种。据记载,爱尔兰在1750年已经有了5个马铃薯优良品种;德国在1749年有5个优良品种,1777年增加到40个品种,1854年增加到186个品种。19世纪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发生,使马日夏养花网铃薯遭受毁灭性的危害,几百万人饥饿致死或流亡他乡,促进了欧洲的科学家改变育种思路,为了扩大种质资源、增强育成品种的抗病性和提高产量,纷纷到马铃薯原产地收集资源。

世界上早期马铃薯作物的杂交育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50—1909年,育种家从野生种中选择优良种质与栽培种杂交,但由于不了解野生种与栽培种杂交可育性,进展缓慢。第二阶段为1910—1924年,欧美育种家研究野生种的抗病性和遗传性,但对马铃薯的分类和细胞学缺乏了解,难以实现育种目标。第三阶段为1925—1950年,继前苏联科学家赴南美考察收集马铃薯资源建立了种质资源库后,其他许多国家相继派出科学家赴南美考察和搜集野生资源。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在广泛搜集和整理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深入进行马铃薯遗传学和分类学研究,在美国、德国、英国等都建立了马铃薯引种站和种质资源库,并进行资源的评价、分类和改良等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种内、间杂交育种,野生种、原始栽培种或安第斯亚种的利用、染色体倍性操作和基因及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育种等途径,育成了许多抗病优质新品种。

马铃薯常见栽培种和野生种学名及中文名称?谢谢!

前段时间有台湾朋友说他们那里管花生 叫土豆 ,土豆 只用马铃薯这个词,最近在和小伙伴吃火锅时发现山药北方与南方叫法相差很大,突然发现马铃薯的叫法与山药联系很大。如下:
1.首先土豆和马铃薯国国内都可以叫,不过北方方言(官话,只调查了山东与哈尔滨的可以会有偏差)叫土豆多,没有叫马铃薯的。一位山东老哥昨天更我理论马铃薯是学名,我说不成得有两三百年历史了。于是乎就百度,不满,又来贵乎,起源于《松溪县志》。
2.为什么更山药关系很大?吃火锅时,九江方言(官话)称山药为山药与北方一样。答主老家是江西武夷山山区,家乡话为吴语,称之为薯(就是单独一个薯字,当然读音不一)。
3.答主说的吴语历史悠久,举一例,'说'字在我们的方言里是'曰'的谐音,目前还未碰到其他方言有一样的称呼(但必定有)。我们的方言直说'马铃薯',未成听闻有土豆一说。上面说的与山东老哥的争执就在于此。
4.昨日寻得贵乎,高赞答案生动形象不再复述直接原因,不过让我确定马铃薯一定与山药有关。百度之,得下
再百度马铃薯的入关途径(不放图了,是南方海运过来的,《松溪县志》也是福建的)。
5.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推断出这个名字的由来,山药是土生土长的,古代农民一定熟悉这个作物。答主对农作物不怎么了解,不过可以看出山药(薯)与马铃薯(土豆)在习性,质地上相近。可以想到当农民伯伯第一眼看到这个与'马铃'一样,种在土里的称为马铃薯。
6.为什么北方不称马铃薯,北方多平原方言相近且靠近政治中心,因避讳可以很快改'薯'为山药。南方山区多,相对独立,所以并没有改变YcLDIKqbMh称呼。马铃薯若是从南方传入北方的,北方人已经不知'薯'为何物自然改其他名字,这个原因同样可以解释为何北方不叫'番薯'。
7.从其他地方看到马铃薯这个称呼是日本人早期来到中国记下的,后面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又借鉴回来,国人误称土豆学名为马铃薯。

如何种植马铃薯?

我想尝试下去种马铃薯就从一个买回来的马铃薯开始如何种植呢、谁会教教我
马铃薯的种植方法
在3月份时,选择阳光充足的场所,做一个50厘米间隔的畦,放入堆肥,挖30厘米深的洞,将做种用的马铃薯放入,深度约为马铃薯的3倍。马铃薯和马铃薯之间放化学肥料。

①切成两半,切口撒上一层煤灰。

②种植时将切口朝下。

小知识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大陆的安第斯山脉,1500年左右扩展到墨西哥一带。1570年时从墨西哥传到西班牙,1590年时有传到英国。
此时期正是欧洲人将领土扩展到亚洲、美洲的时期,而马铃薯也随着欧洲人传到各个国家。

养分储存在地面下的根、茎等部位的植物称为薯芋类植物。这类植物含有丰富的淀粉,自古以来,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马铃薯的种植方法
①于2月或者3月时先做秧畦,然后将做种用的番薯植入。温度高达30-35摄氏度时才会发芽,待茎长到30厘米时,切下来当苗来种。

②5月或者6月时,在日晒充足的场所做成间隔60-90厘米的垄,将枝插入,也要放入堆肥。

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

1.1 杂交育种  
  ⑴品种间杂交
品种间杂交是我国目前最为常用的育种方法。它一般包括品种(系)间的杂次、自交、回交和杂种优势(指纯自交系间的杂交)等四种方式。 我国于40年代中便开始了马铃薯的品种选育工作,50多年来已育成了100多个品种,其中大多数品种都是通过品种间杂交选育而成的,少部分品种由自交方法育成,如克新12号、克新13号等。回交方法主要用于亲本材料的改良方面,很少用于培育新品种,现阶段主要利用回交手段进行新型栽培种的群体改良工作。至于杂种优势的利用,早在70年代初,我国便开始立项研究,但是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进展不大,只获得一些优良杂交亲本。这主要是由于马铃薯遗传基础极为复杂,必须经过几代,甚至10几代的自交,才能获得纯合的自交系。而马铃薯这种作物,经过几代自交后,往往会出现自交亲合现象,且产量和生活力下降,致使自交无法进行。尽管如此,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还是领先的。  
  ⑵种间杂交(远缘杂交)
我国马铃薯远缘杂交,50年代就有人开始研究,经过40多年积极探索,仅仅在近缘栽培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对新型栽培种的群体改良,筛选了一批有价值的优良亲本,并利用这些亲本培育出一些不同用途的优良品种,如东农304、克新11号、内薯7号、呼薯7号等。在野生种的利用方面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则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而国外如欧美、前苏联等国育成的品种中,有60%的都是通过远缘杂交方法育成的,都具有野种的血缘。如大家比较熟知的白头翁、卡它丁、米拉等品种。   
1.2诱变品种   
⑴辐射诱变育种 一般包括电离射线(如X、、Co60)、紫外线、激光等离子束诱变等几种方式,还包括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太空辐射育种。我国马铃薯的辐射诱变育种取得的成就很小,进展也很慢,远不如其它作物(如小麦、水稻、大豆等)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只有鲁马铃薯2号等极少数品种是通过辐射方法育成的,而且仅局限于Co60的照射,其它如紫外线、激光等照射,以及等离子束、太空诱变育种等则未见报道。   
⑵化学诱变育种 50年代曾有人利用秋水仙素人工处理马铃薯块茎,希望获得诱变材料,但收效甚微。目前主要利用化学诱变剂来进行染色体加倍方面的研究,而用于育成品种方面尚无报道。    ⑶芽变育种 可分为自然芽变和人工芽变 自然芽变作为一种育种方法,从未引起过我国马铃薯育种家们的重视,从40年代至今,仅有坝丰收一个品种是河北坝上所从沙杂1号中通过芽变方法选育的。而国外的一些名牌品种,如麻皮布尔斑克、红纹白、男爵等都是利用芽变选育出来的。关于人工变芽,我国尚属空白。  
 1.3生物技术育种   
⑴ 基因工程育种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在马铃薯育种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①高必须氨基酸转基因马铃薯已在呼盟农科年进入田间试验阶段,这是中科院植物所林忠平研究员主持的863计划项目;
②转PVY外壳蛋白基因马铃薯也已进入田间试验;
③马铃薯青枯病抗菌肽基因工程已获得成功;
④转抗马铃薯PSTVd的核酶基因工程马铃薯也已问世,目前已进行批量生产。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核酶控制类病毒获得成功的例子;
⑤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工程也获得重大突破,现已获得抗病植株;
⑥外源DNA导入方面正在试验当中,现已得到变异材料。
   ⑵染色体工程育种 也称“倍性操作”育种,这是1963年由Chase提出来的育种方案,即将四倍体降为二倍体,先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选育、杂交和选择,然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使杂种恢复到四倍体水平。这就为野生种的利用展示了美好的应用前景。我国如今已在诱导双单倍体和一单倍体、染色体加倍及2n配子利用等方面获得了成功,并得到一些“双单倍体-野生种”四倍体杂株,这些杂株已在育种中应用。  日夏养花网
  ⑶细胞工程育种 主要是指利用花药组织培养究、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融合与杂交等技术进行育种的方法。
   ①花药组培培养:甘肃农大戴朝曦等报道,已利用花药组织培养技术选育出了一些具有不同特点的优良品系,现已正在育种中利用。  
  ②原生质体培养:只有甘肃农大、吉林农大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项研究,并获得了原生质体培养的再生植株。  
  ③体细胞融合与杂交:我国正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目前国内只有甘肃农大戴朝曦等报道过此项研究,现已获得了体细胞杂种植株。
马铃薯种植宜在10-12月,翌年1-3月收获,选有机质丰富的沙壤土种植,亩放有机质肥料1500-2000公斤,草皮灰150公斤,将肥料撒入田块后用旋耕机充分混耙,整平起畦,畦宽1.3米,畦面种3行,行距40厘米,株距25厘米,亩用种量100公斤,种后覆盖地膜。当出苗时及时破膜引苗,当幼苗生长15-20厘米时进行追肥,亩用沼气粪水15-20担,加入7.5公斤钾肥,随即用沟底坭培土,促使植株前期迅速生长。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忌过湿或过干。注意防治晚疫病。
豆的种植时间最好是在惊蛰后,春分前为益,具体时间可在阴历的十六、十七左右。
马铃薯产量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种薯在土温日夏养花网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夜间最生态环境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
开花和块茎形成期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如遇干旱,每亩每次灌水15-20吨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先是催芽,放在温暖有光照并潮湿的地方,使其长出绿色的芽,待芽冒出芽眼时,选一个口径20厘米的大瓦盆,埋住马铃薯就可以了,不能埋太深,以防止腐烂,然后每个月施一次稀薄的饼肥水,增加光照,但不能暴晒,记得要保持湿润。

铃薯又名洋芋,原产于秘鲁和智利的高山地区,17世纪中叶由荷兰人传入中国,在我国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美国,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水平相当高,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存、加工等均采用机械操作。近几年,随着栽培技术的改进和脱毒种薯的应用,全球马铃薯的产量呈明显递增趋势,目前马铃薯年产量约3亿吨,其中一半以上供人类食用。我国马铃薯年栽种面积7000万亩左右。׏p>

我国各时期育成的马铃薯主栽品种及其特点是什么?

我国的马铃薯育种研究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工作过程。据统计,在过去的70多年中共育成了200多个,亲本资源绝大多数是从国外引入的,其中欧洲(德国、波兰、前苏联)和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的种质资源占比重大,南美洲(秘鲁)的比重小,其余的为我国地方品种。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大多数属于普通栽培种类型(S.tuberosum),少数为原始栽培种及野生种类型。育成品种中,含有美国品种血缘的约占41.7%,有德国品种血缘的约占25%,具有波兰品种血缘的约占18%,有我国地方品种血缘的约占8%(金光辉,1999)。从1978年到1999年,我国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了马铃薯种质资源3958份,除了筛选出中心24等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利用外,利用CIP资源育成了中薯2号、鄂马铃薯1号、克新10号、克新11号和合作88等20多个品种在马铃薯主产区推广应用。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在我国马铃薯种质改良中有哪些利用方式?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52012.html

上一篇:荷花的茎有什么用?

下一篇:哪种花可以驱蚊,可以在花店里买到的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