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要推崇并不是正史的《三国演义》,有什么特点?
明明三国演义不是正史,还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是哪些?
提到我国的古代史,有的人喜欢汉朝,因为汉代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汉族"、"汉服"、"汉字"等名字都来自于它。有人喜欢唐朝,因为当时的中国的世界上最为强盛和开放的大国,留下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佳话。
除此之外,重视文治的宋朝、疆域辽阔的元朝、个性鲜明的明朝等时代也都被许多人喜爱。
不只是单独的朝代,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得到了人们的垂青,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风云变幻的五代十国,当然,要说热度最高的,三国当居魁首。
人们对三国的喜爱,从小说《三国演义》受喜爱程度的经久不衰就可见一斑。不过,也有人诟病罗贯中所写的这部小说和历史有很大差异。
那么,为什么有人说《三国演义》和真实的三国有很大的出入?《三国演义》不是正史,它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
首先,《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真正三国的差异确实是存在,且不小的。毕竟作为一部通俗小说,它成书的目的并不是记录和阐发历史,所以其中的内容自然并非是完全符合史料的记载。
此外,罗贯中本非史学家,自然没法做到准确记下三国所有的历史事件、人物,出现纰漏在所难免。
再加上他为了宣扬仁治的思想而刻意美化了刘备,最终就导致了《三国演义》与史书相去甚远。
人们说《三国演义》偏离史实,自然是因为其中的内容确实存在许多小说凭空创作的成分。
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引以为常识的许多三国故事都来自于罗贯中的虚构。刘备、关羽、张飞在涿州相遇,并在桃花林中结拜为了异姓兄弟。而实际上,刘、关、张确实关系亲密,但并没有结拜过,互相之间更不会互称"大哥"、"三弟"。
在《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气死的东吴名将周瑜,在历史上以宽宏大量知名。哪怕是老将程普仗着自己资历深厚多次不服他,他都始终以礼相待,不放在心上。
小说中,多智近妖的诸葛亮曾创造"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但在历史上,这些全都不见于记载。
对于刘备的势力,罗贯中极尽美化之能。而对于曹操,他则是当作仇人一样抹黑,在其笔下,曹操是误杀故人后将错就错,留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名句的奸雄。他对皇帝没有丝毫敬意,对汉朝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不过,曹操在自述平生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却说:"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三国演义》中不忠实历史的地方可谓数不胜数,而这也难免引来了人们的不满。
那么,既然不是正史,我们是否应该放弃《三国演义》呢,它对我们有着什么作用?
如今,许多人见到《三国演义》中的错误便要痛斥一遍罗贯中对历史的"不敬"。可是,正如上文所说的,他本来也不是要写一部史书。
扪心自问,相信很一大部分人最先接zAvtX触三国历史,都是因为《三国演义》。而那些说它背离历史的人,大部分其实家里也并没有《三国志》。我们不能因为定义不同,就将小说全盘否定。
设想,如果说一个人闲来无事,那么,他会倾向于选择尽是史料的史书,还是生动有趣的小说来阅读呢?答案显而易见,《三国演义》的成书,让三国的这段历史被以更加通俗的语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现在在日本、韩国等地之所以三国历史十分流行,关羽、诸葛亮无人不晓,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三国演义》。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三国演义》故事精彩,语言简单,更加适合文言文功底并不深刻,或刚刚入门的历史爱好者阅读。
为什么人们读《三国演义》,却不读《三国志》,《三国志》才是正史啊
如题四大名著中,为何只有三国演义一直经久不衰,备受推崇?
纷乱的政局,亦真亦假、真假难辨。
《三国》作为我文学四大名著之首,备受国人喜爱,不论士大夫阶层,还是隐者,都爱不释手,对故事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到了清朝,说书先生凭借着口才和语调,设案说书,赚得满堂喝彩,可以说,《三国》是备受推崇,经久不衰的历史名著,在国人的心目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么,为什么三国能够获得不同年龄,不同朝代的人的欣赏,一直经久不衰,备受推崇的原因?
三国时代形势多变,诸侯割据,人才辈出,正邪搏杀,武力智慧连反上证,江山归于谁之手,是残暴的董卓?还是挟天子的曹操?亦或者是仁德的刘备?纷乱的政局,亦真亦假、真假难辨,极大地吊起读者的兴趣,这是三国演义一直经久不衰,备受推崇的根本原因。
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成功,很多人批评三国中的人物过于脸谱化,没有细腻的体现特点,这种说法很牵强,因为不管是忠义护主、的关羽,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所携带的正能量激励着读者的心,文学形象通过历史事件和的壮举显露无疑,让人印象深刻。作为小说,个体描写不具体是必然存在的,不代表形象就是不真实、不具体的,在历史长河中,作者大刀阔斧般的刻画,在历史的刻板中鲜活,漫长时光里留下永恒的形象。
三国中武力和智谋博弈达到高峰,到位是吕布、关羽等万人敌的勇猛和郭嘉、诸葛亮等人的奇计,如同大厦的石柱,支撑着三国大楼,灯火辉煌,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
三国是天下家国文化的聚集、可视化的艺术体现,涵盖着中华民族政治清明的民族理念。
三国演义的特点
文学特点: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虽然保留了许多虚构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但同时又尽可能地靠拢历史,而在处理两方面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时,它基本遵守的是史实优先的原则。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人物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
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形象上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
字仲达,东汉末期河内温孝敬里(今河南温县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曹操称魏王,立曹丕为太子,司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经常与曹丕谈论大事,研究谋略,深为曹丕信服。曹丕只当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时把辅佐曹睿之重任交给了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
曹睿即位,是为明帝,他封司马懿为舞阳侯。227年2月,驻守新城(今湖北房县)的将领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
作品鉴赏: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www.rixia.cc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虽然保留了许多虚构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但同时又尽可能地靠拢历史,而在处理两方面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时,它基本遵守的是史实优先的原则。
2、原著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4、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一。现在我们分以下几点浅析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一、真实与虚构并存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是通过适度改编后写成的小说。故有《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之说。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华雄是被孙坚杀的。又如,三英战吕布,历史上公孙瓒并没有参加讨董联盟,刘关张自然没有参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也无法体现历史演义小说的特色。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
二、人物与线索的紧密结合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威猛刚烈,义薄云天”的关羽、“唯德唯仁,可以服人”的刘备、“七出七入,浑身是胆”的赵云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并且,“忠、义”的艺术形象是贯穿全书的人物特点。《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诗词与歌赋的无限魅力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一部分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篇头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其以《三国志》为蓝本,人物性格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适度结合民间思想,再进行改造,如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并以出色的战争场面描写和人物刻画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
一。现在我们分以下几点浅析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一、真实与虚构并存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是通过适度改编后写成的小说。故有《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之说。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华雄是被孙坚杀的。又如,三英战吕布,历史上公孙瓒并没有参加讨董联盟,刘关张自然没有参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也无法体现历史演义小说的特色。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
二、人物与线索的紧密结合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威猛刚烈,义薄云天”的关羽、“唯德唯仁,可以服人”的刘备、“七出七入,浑身是胆”的赵云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并且,“忠、义”的艺术形象是贯穿全书的人物特点。《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诗词与歌赋的无限魅力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一部分是为了表达情感http://www.rixia.cc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篇头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其以《三国志》为蓝本,人物性格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适度结合民间思想,再进行改造,如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并以出色的战争场面描写和人物刻画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
一。现在我们分以下几点浅析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一、真实与虚构并存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是通过适度改编后写成的小说。故有《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之说。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华雄是被孙坚杀的。又如,三英战吕布,历史上公孙瓒并没有参加讨董联盟,刘关张自然没有参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也无法体现历史演义小说的特色。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
二、人物与线索的紧密结合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威猛刚烈,义薄云天”的关羽、“唯德唯仁,可以服人”的刘备、“七出七入,浑身是胆”的赵云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并且,“忠、义”的艺术形象是贯穿全书的人物特点。《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诗词与歌赋的无限魅力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一部分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篇头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其以《三国志》为蓝本,人物性格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适度结合民间思想,再进行改造,如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并以出色的战争场面描写和人物刻画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
一。现在我们分以下几点浅析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一、真实与虚构并存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是通过适度改编后写成的小说。故有《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之说。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华雄是被孙坚杀的。又如,三英战吕布,历史上公孙瓒并没有参加讨董联盟,刘关张自然没有参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也无法体现历史演义小说的特色。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
二、人物与线索的紧密结合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威猛刚烈,义薄云天”的关羽、“唯德唯仁,可以服人”的刘备、“七出七入,浑身是胆”的赵云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并且,“忠、义”的艺术形象是贯穿全书的人物特点。《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诗词与歌赋的无限魅力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一部分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篇头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www.rixia.cc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一.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zAvtX
二.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三.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四.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文章标签:
上一篇:体育运动感言有那些好句子
下一篇:世界上人工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