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碧螺春全文,急求

2022-05-09 16:58:45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47

碧螺春的由来以及盛产地

知道的麻烦顶一下
碧萝春:茶名。产于苏州之洞庭山碧萝峰石壁。初未见异。康熙某年。土人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为吓杀人香。吓杀人 ” 乃吴之方言也。遂以为名。自后采茶。悉置怀间。而朱正元家所制独精。价值尤贵。己卯。圣祖驾幸太湖。改名曰碧萝春。 民国版《吴县志》 饮馔之属章节中,专门对茶有一段评述。其中关于碧螺春之评说几乎与太湖备考相仿,对西山之茶的评说也比较客。东山碧螺春没有出名之前,唐朝皮、陆两位诗人就有对西山茶的赞美诗,尤其是被列入贡茶的西山水月院僧所制的水月茶。再从文章中细品,很显然,西山水月茶与东山碧螺春的制作方法是两码事,当时就没有混为一谈,或者说是制作相仿之类的言论。 《吴县志》中关于茶的介绍是 茶出吴县西山以谷雨前采焙极细者为贵唐皮陆各有茶坞诗宋时洞庭茶 ( 誊 ) 入贡水月院僧所制尤美号水月茶载图经续记近时东山有一种名碧螺春最佳俗称吓杀人香味殊绝人矜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又虎丘金粟山房旧产茶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为白云茶。 《洞庭东山物产考》 作于民国九年 ( 1920 由朱献淮编纂。曾访遍东山农户,田野调查考察了十五个年头,这是太湖流域第一部专业志,该书卷二灌木部 “茶” 目中对碧螺春茶作了如下记述:洞庭山之茶最著名为碧螺春树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时不凋二月发芽叶如桅子秋花如野蔷薇清香可爱实如批把核而小三四粒一毬根一枝直下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礼用茶取从一不二之义茶有明前雨前之名因摘叶之迟早而分粗细也采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湿巾防其枯焦回家拣去枝梗又分嫩尖一叶二叶或嫩芽尖连一叶为一旗一枪随拣随做做法用净锅人叶约四五两先用文火次微旺两手入锅急急抄转以半熟为度过熟则焦而香散不足则香气未透抄起人瓷盆中从旁以扇搧之否则色黄香减矣碧螺春有白毛他茶无之碧螺春较龙井等为香然味薄(沦)之不过三次饮之有清凉醒酒解睡之功种宜山地不喜肥土冬初冬老子和湿土藏之来春二月取种树下或背阴处浇以米泔蚕沙或小便稀粪等和水微微润之不可太湿根太湿必烂。 《莫厘游志》 该志由许明煦编纂,民国三十五 ( 1946 版,文中在谈碧螺峰时提及碧螺春,其全文如下: 碧螺峰:自灵源寺后登山,古木参天,大可合抱,访李根源民国十八年为寺僧宏度题 “ 碧螺春晓 ” 于危崖。 碧螺峰盛产碧螺春茶,茶以汤色清澈鲜绿,味道隽永芳香,著称于世。关于碧螺春之得名,相传清康熙初年,碧螺峰上长有野茶数株,山人摘作饮料,竟然色味均佳,并有异香,称为 “ 吓杀人香 ” 圣祖南巡至东山,江苏巡抚宋(苹)将“ 吓杀人香 ”进,上嫌其俗,赐名 “ 碧螺春 ” 寺僧辄以藏茗飨客,以灵源泉泡碧螺春,其味隽永,可谓双绝,游人得饱口福,为一大快事。 《辞海》 1979 年版缩印本,有东西洞庭山和碧螺春的条目载记。原文如下: 1 洞庭东山、洞庭西山的条目 ( 辞海 928 页 ) 洞庭东山 一称东洞庭山,俗称东山,古称青母山。江苏省吴县西南。原系太湖中小岛,元、明后始与陆地相连成半岛。主峰莫厘峰,海拔 293 米。与洞庭西山同为著名果园区,产枇杷、杨梅和 “ 碧螺春 ” 茶叶。名胜有九龙山等。 洞庭西山 一称西洞庭山,俗称西山,古称包山。江苏省吴县西南。为太湖中最大岛屿,主峰缥缈峰,海拔 336 米。为太湖名胜。产批把、杨梅、红橘、茶叶等。 2 碧螺春的条目 ( 辞海 1645 页 ) 碧螺春 也叫 “ 碧萝春 ” 成品绿茶之一。原产江苏洞庭山碧萝峰。叶片经加工后成螺状卷曲,茸毛显露,色泽青翠、光润,具清香。茶汤清澈鲜绿。 《万事由来手册》 万事由来手册》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 1987 年版,该手册按属性编排了十六个大类,为读者查找某个事物的由来提供方便,编者尽量做到择优不重复,反复校对和审核之后定稿,其中 648-649 页,记述了碧螺春的由来。 碧螺春 扬名中外的太湖洞庭东山的碧螺春茶,素有一嫩三鲜的美称。嫩指芽叶嫩,鲜指色、香、味俱佳。 据《太湖备考》记载,相传古时有个人叫朱正元,东山碧螺峰的石璧里采了几株野茶,发现香气惊人,就取名叫 “ 吓杀人 ” 民间传说,有一年碧螺峰的野茶产量特多,竹筐装不下,大家把多余的放在怀里,不料茶叶沾上了热气,透出阵阵清香,采茶姑娘惊呼道:吓杀人香!这吓杀人香是苏州方言,意思是香气浓郁得使人惊奇。于是众口争传,吓杀人香 ” 便成了茶名。清朝野史大观 清宫遗闻》中有一段关于 “ 吓杀人 ” 改名 “ 碧螺春 ” 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杀人香。康熙己卯车驾幸太湖 ( 康熙皇帝到达太湖 ) 抚臣宋(荤)购此茶以进 ( 大臣宋荤买了这种吓杀人香的野茶进献给康熙皇帝 ) 圣祖以其名不雅 ( 康熙皇帝认为它名称不雅致 ) 题之曰:碧萝春 ( 改名为碧螺春 ) 自是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过后,还有一诗赞云: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见珍。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忬(手俞)扬到上京。吓杀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现在人们对碧螺春的名字又有了新解释,说碧是状其颜色,好似碧玉;螺是指其形状卷曲如螺蛳;春是因采摘在早春;所以合称为碧螺春。 《中国名茶志》 中国名茶志》于 2000 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志共收集全国名茶 1017 品目,其中立条目专题介绍的 309 个品目,分省而述。江苏名茶 ” 分述部分第一节就是碧螺春,并从自然环境,茶树品种,历史沿革,采制技术和名茶文化五个方面对碧螺春作了记述,并说明了产地和名称的由来,现就有关条目,全文转录如下: 清朝贡茶 清圣祖玄烨在康熙三十八年 ( 1699 年 ) 第三次南巡到太湖时,巡抚宋(荤)从当地茶师朱正元处购得 “ 吓杀人香 ” 精品茶进贡,康熙以其名不雅,遂赐茶名日:碧螺春 ” 从此,碧螺春珍品贡茶每岁必采办进贡朝廷。 录自《中国名茶志 江苏名茶卷》 8 页 ) 清朝名茶 清朝名茶从明朝沿袭下来的有武夷岩茶、黄山毛峰、徽州松萝、西湖龙井、普洱茶等。新创制的名称,分布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乌龙茶 ( 青茶 ) 六大茶类中。清朝名茶共计 40 余品目。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太湖洞庭东山,属炒青细嫩绿茶。其外形细嫩卷曲,似螺形,色泽绿褐,蒙披白毫,花香味,汤色青翠澄澈,叶底细嫩微白,味极幽香。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和俞樾《茶香室三抄》记述,碧螺春 ” 茶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于 1699 年游太湖时题名的 录自《中国名茶志 江苏名茶卷》 13 页 ) 历史沿革 吴县洞庭山是国著名的古老茶区,唐代以前就有茶。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 856 年 ) 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为茗粥。可见其时吴已有茶,为生煮羹饮。陆羽《茶经》中把洞庭山列为我国重要茶叶产地之一,八之出中有 “ 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与金州、薪州、梁州同 ” 此时的茶叶已经加工为蒸青团茶。 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 987 年前后 ) 江南东道苏州长洲县洞庭山。 ...... 山出美茶,岁为入贡。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 1084 年 ) 洞庭山出美茶,旧入为贡。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水月茶,又称小青茶,三吴杂志》 1488-1505 年 ) 中记;古迹,墨佐君坛。洞庭实录》云,缥缈峰北一里,水月寺相近。 ...... 上有池,可半亩 ...... 百步许,地名吃摘,出茶最佳。谚云:墨君坛畔水,吃摘小青茶。又称缥缈峰西北扩里坞,曰水月寺。 ...... 产茶入贡,谓之水月茶。可见宋代洞庭山出产水月茶,品质比唐代陆羽写《茶经》时明显提高,已成为人贡的上品茶。 明代至清初,洞庭山茶叶产品较多。二酉委谭》明代王世懋, 16 世纪 ) 记“ 时西山云雾新茗初至,张右伯适以见遗。茶色白,大作蔓子香,几与虎丘捋。 ...... 汲新水烹尝之, ...... 两腑风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林屋民风》清代王维德, 1912 年 ) 土产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细茶,出东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价倍于松萝。龙沙纪略》清代方开济, 1720 年前后 ) 中记有 “ 茶自江苏之洞庭山来,枝叶粗杂,函重两许,值钱七八文,八百函为一箱,蒙古专用,和乳交易,与布平行。这一时期洞庭山的茶叶种类有西山云雾,包山剔目,东山片茶,也有专销蒙古的粗杂茶。除后者外,品质都较优,可与同时期的虎丘茶 ” 松萝 ” 媲美,而且在采摘时间、原料外观和内质等方面的要求开始趋向碧螺春。 据现有史料,最早记载名茶碧螺春的随见录》原书散失,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据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 1734 年 ) 引“ 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 ‘ 吓杀人 ’ 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 "1747 年《苏州府志》载 : 茶出吴县西山,以谷雨前为贵。唐皮、陆各有茶坞诗。宋时洞庭茶尝人贡,水月院僧所制尤美,一号水月茶,载《续图经记》近时佳者名碧螺春,贵人争购之。吴语》清代戴延年, 1771 年 ) 亦有记:碧螺春产洞庭西山,以谷雨前为贵。唐皮陆各有茶坞诗,宋时水月院僧所制尤美,号水月茶,近易兹名,色玉香兰,人争购之,洵茗(草桀)中尤物也。根据上述史料,碧螺春茶应成名于 1734 年前,且东山、西山均产。究竟其形成于何时何地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柳南续笔》清代王应奎 1757 年 ) 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忽发异香采茶者争呼 ‘ 吓杀人香 ’ 吓香人香 ’者,吴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正元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康熙己卯,车驾南巡,幸太湖。巡抚宋(荤)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日 ‘ 碧螺春 ’ 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而售者往往以伪乱真。正元段,制法不传,即真者亦不及 ( 囊 ) 时矣。宋(荤)于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四年 ( 即 1692 一 1705 年 ) 任江苏巡抚,达 13 年之久。治所在苏州。进献此茶,似有可能。因此,碧螺春最早应产于东山,得名于康熙己卯年 ( 1699 年 )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西山生产碧螺春大约 1734 年在 1747 年之间。 明清洞庭山诸多茶叶中,碧螺春以其上佳品质列为贡品,名闻天下。一斑录杂述》清代光祖, 1839 年 ) ...... 浙地以龙井之莲心芽,苏州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俞越撰《茶香室丛抄》 1883 年 ) 称“ 按今杭州之龙井茶,苏州洞庭山之,皆名闻天下 ...... 其他可以查看:<碧螺春>网站 http://www.52tahiti.com/
碧螺春由来的传说 产自太湖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是我国的珍贵名茶之一,在“中国十大名茶”中排名第二,以其美观的外形和“清香醇甜”的品质,驰名中外。 碧螺春始种于唐朝中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在民间有许多传说。 民间俗称“吓煞人香”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名叫碧螺的渔家姑娘上山砍柴,走到半山腰,闻到一股出奇的香味。她寻香而去,只见悬崖石缝里长着几棵油绿闪亮的野茶树,随风吹拂,一股奇异的香味扑鼻而来。姑娘奇怪起来,是啥东西香得吓煞人?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越接近茶树香味越浓,她采了一些嫩茶叶塞在怀里,哪知嫩茶叶得了人身上热气,香得更加厉害了。碧螺姑娘连声嚷道:“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于是,她拔了一棵茶树苗带下山。 碧螺姑娘把野茶树苗种在一只破缸里,每天给它浇点水。一天,一阵风把叶子吹落在没盖的水壶里,姑娘嘴里正干得要命,便拿起水壶喝了个底朝天,顿觉喉咙清凉,满口芳香,疲劳也消除了。“奇怪,今天的水为啥特别好吃?”姑娘一看,原来壶里有许多茶叶,她满心欢喜,便把它移栽到了洞庭山上的一个破庵里。几年后,庵里长满了茶树,香味吸引了周围的邻居,碧螺姑娘把叶子采下来送给大家,邻居们喝了这泡茶叶的水个个称赞,问这叫啥名字?碧螺姑娘随口说道:“吓煞人香!” 碧螺姑娘采茶只采最嫩的,而且采了总塞在怀里。一天,她采茶回来,碰上了阴雨天,眼看一大堆叶子要霉烂了,她便把鲜嫩的叶子放在锅里炒,出乎意料的是,炒干的叶子比没炒的更加清香,更有味道。从此,炒茶在当地http://www.rixia.cc风行了起来。不久,山里人都栽种起这种茶树,慢慢种遍了整个洞庭东、西山。 清代王应奎在《柳南随笔》里记载了东山碧螺峰石壁下产“吓煞人香”野茶的故事,并说当时有个名叫朱正元的东山茶农,“独精制焙,出自其家,尤称妙品”。

谁有关于碧螺春的资料

急求关于名茶碧螺春的资料!
碧螺春雅名之由来

凡是品饮过碧螺春的人,都会十分赞赏它的嫩绿隐翠,叶底柔匀,清香幽雅,鲜爽生津的绝妙韵味。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名之来历,还有两个逸闻趣事呢。据《苏州府志》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据清代王彦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碧螺春茶名之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云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丽、聪慧,喜欢唱歌,且有一副圆润清亮的嗓子,她的歌声,如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清脆,山乡里的人都喜欢听她唱歌。而与隔水相望的洞庭东山上,有一位青年渔民,名为阿祥。阿祥为人勇敢、正直,又乐于助人,在吴县洞庭东、西山一带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扬宛转的歌声,常常飘入正在太湖上打鱼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优美歌声所打动,于是默默地产生了倾慕之情,却无由相见。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里突然跃出一条恶龙,蟠居湖山,强使人们在西洞庭山上为其立庙,且要每年选一少女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应其强暴所求,恶龙乃扬言要荡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闻讯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为保卫洞庭乡邻与碧螺的安全,维护太湖的平静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静之时潜游至西洞庭,手执利器与恶龙交战,连续大战七个昼夜,阿祥与恶龙俱负重伤,倒卧在洞庭之滨。乡邻们赶到湖畔,斩除了恶龙;将已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的降龙英雄——阿祥救回了村里,碧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里,亲自护理,为他疗伤。阿祥因伤势太重,已处于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为寻觅草药,来到阿祥与恶龙交战的流血处,猛可发现生出了一株小茶树,枝叶繁茂。为纪念阿祥大战恶龙的功绩,碧螺便将这株小茶树移植于洞庭山上并加以精心护理。在清明刚过,那株茶树便吐出了鲜嫩的芽叶,而阿祥的身体却日渐衰弱,汤药不进。碧螺在万分焦虑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鲜血育成的茶树,于是她跑上山去,以口衔茶芽,泡成了翠绿清香的茶汤,双手捧给阿祥饮尝,阿祥饮后,精神顿爽。碧螺从阿祥那则毅而苍白的脸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当阿祥问及是从哪里采来的“仙茗”时,SYfzzESZ碧螺将实情告诉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里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于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将那饱含晶莹露珠的新茶芽以口衔回,揉搓焙干,泡成香茶,以饮阿祥。阿祥的身体渐渐复原了;可是碧螺却因天天衔茶,以至情相报阿祥,渐渐失去了原气,终于憔悴而死。

阿祥万没想到,自己得救了,却失去了美丽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绝,遂与众乡邻将碧螺共葬于洞庭山上的茶树之下,为告慰碧螺的芳魂,于是就把这株奇异的茶树称之为碧螺茶。后人每逢春时采自碧螺茶树上的芽叶而制成的茶叶,其条索纤秀弯曲似螺,色泽嫩绿隐翠,清香幽雅,汤色清澈碧绿;洞庭太湖虽历经沧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却仍是独具幽香妙韵永惠人间的。

产于江苏省苏州市洞庭东西山,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除兼具龙井茶之功用外,其提神健胃优于龙井,对上呼吸道传染病及消化道疾病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未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
碧螺春雅名之由来
凡是品饮过碧螺春的人,都会十分赞赏它的嫩绿隐翠,叶底柔匀,清香幽雅,鲜爽生津的绝妙韵味。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名之来历,还有两个逸闻趣事呢。据《苏州府志》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据清代王彦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碧螺春茶名之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云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丽、聪慧,喜欢唱歌,且有一副圆润清亮的嗓子,她的歌声,如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清脆,山乡里的人都喜欢听她唱歌。而与隔水相望的洞庭东山上,有一位青年渔民,名为阿祥。阿祥为人勇敢、正直,又乐于助人,在吴县洞庭东、西山一带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扬宛转的歌声,常常飘入正在太湖上打鱼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优美歌声所打动,于是默默地产生了倾慕之情,却无由相见。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里突然跃出一条恶龙,蟠居湖山,强使人们在西洞庭山上为其立庙,且要每年选一少女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应其强暴所求,恶龙乃扬言要荡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闻讯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为保卫洞庭乡邻与碧螺的安全,维护太湖的平静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静之时潜游至西洞庭,手执利器与恶龙交战,连续大战七个昼夜,阿祥与恶龙俱负重伤,倒卧在洞庭之滨。乡邻们赶到湖畔,斩除了恶龙;将已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的降龙英雄——阿祥救回了村里,碧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里,亲自护理,为他疗伤。阿祥因伤势太重,已处于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为寻觅草药,来到阿祥与恶龙交战的流血处,猛可发现生出了一株小茶树,枝叶繁茂。为纪念阿祥大战恶龙的功绩,碧螺便将这株小茶树移植于洞庭山上并加以精心护理。在清明刚过,那株茶树便吐出了鲜嫩的芽叶,而阿祥的身体却日渐衰弱,汤药不进。碧螺在万分焦虑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鲜血育成的茶树,于是她跑上山去,以口衔茶芽,泡成了翠绿清香的茶汤,双手捧给阿祥饮尝,阿祥饮后,精神顿爽。碧螺从阿祥那则毅而苍白的脸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当阿祥问及是从哪里采来的“仙茗”时,碧螺将实情告诉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里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于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将那饱含晶莹露珠的新茶芽以口衔回,揉搓焙干,泡成香茶,以饮阿祥。阿祥的身体渐渐复原了;可是碧螺却因天天衔茶,以至情相报阿祥,渐渐失去了原气,终于憔悴而死。
阿祥万没想到,自己得救了,却失去了美丽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绝,遂与众乡邻将碧螺共葬于洞庭山上的茶树之下,为告慰碧螺的芳魂,于是就把这株奇异的茶树称之为碧螺茶。后人每逢春时采自碧螺茶树上的芽叶而制成的茶叶,其条索纤秀弯曲似螺,色泽嫩绿隐翠,清香幽雅,汤色清澈碧绿;洞庭太湖虽历经沧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却仍是独具幽香妙韵永惠人间的。

产于江苏省苏州市洞庭东西山,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除兼具龙井茶之功用外,其提神健胃优于龙井,对上呼吸道传染病及消化道疾病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日夏养花网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未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雅名之由来

凡是品饮过碧螺春的人,都会十分赞赏它的嫩绿隐翠,叶底柔匀,清香幽雅,鲜爽生津的绝妙韵味。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名之来历,还有两个逸闻趣事呢。据《苏州府志》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据清代王彦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碧螺春茶名之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云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丽、聪慧,喜欢唱歌,且有一副圆润清亮的嗓子,她的歌声,如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清脆,山乡里的人都喜欢听她唱歌。而与隔水相望的洞庭东山上,有一位青年渔民,名为阿祥。阿祥为人勇敢、正直,又乐于助人,在吴县洞庭东、西山一带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扬宛转的歌声,常常飘入正在太湖上打鱼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优美歌声所打动,于是默默地产生了倾慕之情,却无由相见。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里突然跃出一条恶龙,蟠居湖山,强使人们在西洞庭山上为其立庙,且要每年选一少女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应其强暴所求,恶龙乃扬言要荡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闻讯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为保卫洞庭乡邻与碧螺的安全,维护太湖的平静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静之时潜游至西洞庭,手执利器与恶龙交战,连续大战七个昼夜,阿祥与恶龙俱负重伤,倒卧在洞庭之滨。乡邻们赶到湖畔,斩除了恶龙;将已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的降龙英雄——阿祥救回了村里,碧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里,亲自护理,为他疗伤。阿祥因伤势太重,已处于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为寻觅草药,来到阿祥与恶龙交战的流血处,猛可发现生出了一株小茶树,枝叶繁茂。为纪念阿祥大战恶龙的功绩,碧螺便将这株小茶树移植于洞庭山上并加以精心护理。在清明刚过,那株茶树便吐出了鲜嫩的芽叶,而阿祥的身体却日渐衰弱,汤药不进。碧螺在万分焦虑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鲜血育成的茶树,于是她跑上山去,以口衔茶芽,泡成了翠绿清香的茶汤,双手捧给阿祥饮尝,阿祥饮后,精神顿爽。碧螺从阿祥那则毅而苍白的脸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当阿祥问及是从哪里采来的“仙茗”时,碧螺将实情告诉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里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于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将那饱含晶莹露珠的新茶芽以口衔回,揉搓焙干,泡成香茶,以饮阿祥。阿祥的身体渐渐复原了;可是碧螺却因天天衔茶,以至情相报阿祥,渐渐失去了原气,终于憔悴而死。

阿祥万没想到,自己得救了,却失去了美丽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绝,遂与众乡邻将碧螺共葬于洞庭山上的茶树之下,为告慰碧螺的芳魂,于是就把这株奇异的茶树称之为碧螺茶。后人每逢春时采自碧螺茶树上的芽叶而制成的茶叶,其条索纤秀弯曲似螺,色泽嫩绿隐翠,清香幽雅,汤色清澈碧绿;洞庭太湖虽历经沧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却仍是独具幽香妙韵永惠人间的。

产于江苏省苏州市洞庭东西山,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除兼具龙井茶之功用外,其提神健胃优于龙井,对上呼吸道传染病及消化道疾病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SYfzzESZ,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www.rixia.cc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未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湖水相映、茶果间作的太湖洞庭山,兼有茶香果味之美。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绿茶中的名品,产于太湖洞庭东山和西山。因其形状卷曲如螺,初采地在碧螺峰,采制时间又在春天而得名。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品质特点是色泽碧绿,外形紧细、卷曲、白毫多;香气浓郁,滋味醇和;饮时爽口,饮后有回甜感觉。冲泡后,茶汤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不管用滚水或温水冲泡,皆能迅速沉底,即使杯中先冲了水后再放茶叶,茶叶也照样会全部下沉,展叶吐翠。炒制工艺要求高,需要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尤有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以及润喉、提神明目的功效。
提问者:提拉米苏大麦茶 - 助理 三级

看右边---资料太多了。这个问题太简单。后后提难点的啊。

《碧螺春》全文

这是作业啊!!!!!!!!!!!!!!大家帮帮忙!!!!!!!!!!!!!!!!!!!!!!!!!!!!!!!!!!!!!!!!1
  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产于太湖的东山和西山。
  关于碧螺春,有这么一个传说。据说碧螺春原是一种野茶,生长在太湖东山的碧螺峰石壁上。有一年,野茶长得特别茂盛,采下的茶叶竹篓里装不下,采茶人就把多余的茶叶放入怀里。谁知茶叶沾着热气,透出阵阵异香。“这茶叶的香味吓煞人!”人们嚷了起来。从此,这种野茶就被叫做“吓煞人香”。后来,大家觉得这个名字不雅,就根据此茶原产于碧螺峰,以及古代常用“春”字来代称茶的习俗,便给它起了一个颇为雅致的名字——“碧螺春”。
  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刚交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
  随着几声啼亮的鸡叫,整个湖山醒来了。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翠绿欲滴的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太阳升起来了,在湖山的上空铺开万道金光,茶园也被染上一层金色。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入夜,山村里万家灯火,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焙茶手短衣紧袄,利索地把拣好的鲜叶芽倒进滚烫的大锅,又开五指,在嫩叶中不住地翻拌。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的颜色变深了,条索纤纤,珠曲成螺。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取一套青花陶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整个白瓷杯中,汤色碧绿清澈,清香扑鼻而来。轻轻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口中仍感到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朋友相聚,品茶谈心,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
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产于太湖的东山和西山。
关于碧螺春,有这么一个传说。据说碧螺春原是一种野茶,生长在太湖东山的碧螺峰石壁上。有一年,野茶长得特别茂盛,采下的茶叶竹篓里装不下,采茶人就把多余的茶叶放入怀里。谁知茶叶沾着热气,透出阵阵异香。“这茶叶的香味吓煞人!”人们嚷了起来。从此,这种野茶就被叫做“吓煞人香”。后来,大家觉得这个名字不雅,就根据此茶原产于碧螺峰,以及古代常用“春”字来代称茶的习俗,便给它起了一个颇为雅致的名字——“碧螺春”。
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刚交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
随着几声啼亮的鸡叫,整个湖山醒来了。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翠绿欲滴的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太阳升起来了,在湖山的上空铺开万道金光,茶园也被染上一层金色。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入夜,山村里万家灯火,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焙茶手短衣紧袄,利索地把拣好的鲜叶芽倒进滚烫的大锅,又开五指,在嫩叶中不住地翻拌。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的颜色变深了,条索纤纤,珠曲成螺。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取一套青花陶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整个白瓷杯中,汤色碧绿清澈,清香扑鼻而来。轻轻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口中仍感到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朋友相聚,品茶谈心,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
2006-05-18 20:37  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产于太湖的东山和西山。
  关于碧螺春,有这么一个传说。据说碧螺春原是一种野茶,生长在太湖东山的碧螺峰石壁上。有一年,野茶长得特别茂盛,采下的茶叶竹篓里装不下,采茶人就把多余的茶叶放入怀里。谁知茶叶沾着热气,透出阵阵异香。“这茶叶的香味吓煞人!”人们嚷了起来。从此,这种野茶就被叫做“吓煞人香”。后来,大家觉得这个名字不雅,就根据此茶原产于碧螺峰,以及古代常用“春”字来代称茶的习俗,便给它起了一个颇为雅致的名字——“碧螺春”。
  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刚交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
  随着几声啼亮的鸡叫,整个湖山醒来了。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翠绿欲滴的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太阳升起来了,在湖山的上空铺开万道金光,茶园也被染上一层金色。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入夜,山村里万家灯火,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焙茶手短衣紧袄,利索地把拣好的鲜叶芽倒进滚烫的大锅,又开五指,在嫩叶中不住地翻拌。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的颜色变深了,条索纤纤,珠曲成螺。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取一套青花陶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整个白瓷杯中,汤色碧绿清澈,清香扑鼻而来。轻轻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口中仍感到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朋友相聚,品茶谈心,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

碧螺春名字的由来?

碧螺春茶叶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

扩展资料:

碧螺春的等级标准:

1、特一级: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批毫,银绿隐翠,色泽鲜润,香气嫩香清幽,滋味甘醇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多芽,在鲜叶挑拣上从碧螺春茶一芽一叶.

2、特二级: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叶底嫩匀多芽.特二级茶是碧螺春中的上品。

3、一级:条索尚纤细,卷曲成螺,白毫批覆,匀整,嫩爽清香,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绿而明亮、,叶底细嫩,绿,明亮.是挑拣一芽一 叶而炒制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

4、二级: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

5、三级: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是办公室及居家日常用茶的首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碧螺春

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相传在清康熙年间,有一年洞庭东山碧螺峰上的茶树长得特别繁茂,采茶姑娘们采下来的茶用竹筐装不下了,就把多余的茶放在怀中。茶得热气后透出一阵异香,采茶姑娘们争呼吓煞人香(吴中方言),此茶由此得名。后康熙皇帝下江南,巡抚宋荦以此茶进献,康熙帝对茶大加欣赏,但觉其名不雅,便据其采撷于碧螺峰,茶色碧绿,形曲似螺,又值于早春采撷,因此钦定茶名碧螺春。从此以后碧螺春茶就成为了历年进贡之茶中珍品。
“碧螺春”茶的由来 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产于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有关碧螺春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清康熙年间,当地人在洞庭湖东碧螺峰石壁上发现了一种野茶,便采下带回作饮料。有一年,因产量特多,竹筐装不下,大家把多余的放在怀里,不料茶叶沾了热气,透出阵阵异香,采茶姑娘都嚷着:“吓煞人香!”这“吓煞人香”是苏州方言,意思是香气异常浓郁。于是众人争传,“吓煞人香”便成了茶名。清康熙三十八年玄烨(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康熙认为“吓煞人香”这个名字不雅,便赐名为“碧螺春”,从此沿用至今。 碧螺春茶采摘时间较早,一般在谷雨前后采摘。炒制时要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因此外形卷曲如螺,昔毫毕露,细嫩紧结,叶底如雀舌,水色浅,味醇而淡,香气清高持久,回味隽永。 参考资料: http://www.cycnet.com.cn/encyclopedia/history/culture/tea/991215051.htm
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相传在清康熙年间,有一年洞庭东山碧螺峰上的茶树长得特别繁茂,采茶姑娘们采下来的茶用竹筐装不下了,就把多余的茶放在怀中。茶得热气后透出一阵异香,采茶姑娘们争呼吓煞人香(吴中方言),此茶由此得名。后康熙皇帝下江南,巡抚宋荦以此茶进献,康熙帝对茶大加欣赏,但觉其名不雅,便据其采撷于碧螺峰,茶色碧绿,形曲似螺,又值于早春采撷,因此钦定茶名碧螺春。全文

茶养道课堂:传奇茶人(31)康熙帝赐名碧螺春的由来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碧螺春全文,急求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49663.html

上一篇:这是什么竹子?怎么养护?

下一篇:怎样辨别黄花菜?从生物学的角度,它的根茎叶花的特征是?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