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三月三怎样来的

2022-04-30 13:59:06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39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2014年起,“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扩展资料:

风俗:

1、壮族

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壮族通常在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另外,艾糍粑、粉蒸肉、黑糯米酒是广西“三月三”的特色食品。壮族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2、黎族  

黎族人称三月三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3、畲(sh)族

每年的“三月三”,畲族群众云集宗祠,自晨至暮,对歌盘歌,怀念始祖,并采撷乌稔树叶,取其嫩叶汁浸糯米炊制乌饭,款待宾客,以驱邪祈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月三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又是一年三月三:起源是什么?有哪些风俗?

上巳(s)节。

上巳(s)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扩展资料:

民俗

1、畔浴

畔浴(沐浴,上古人们去河边水边,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尤其露天温泉池)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

2、修禊

上巳节还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沐浴是为了去灾。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人们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无论是图腾感生的观念,还是夫妻交媾导致生育的认识,都承认妇女是生育的体现者,子女是由母亲孕育的。

3、羽觞

羽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双耳酒杯,因其形状似鸟得名;还有一说称因觞身可插羽毛,遂被命名为“羽觞”。它的材质多种多样,有木质、玉质、陶质等。木质羽觞较为轻盈,其他材质的则需置于荷叶上,方能平稳地在水面“行走”。

三月三: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的由来?

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是中国的上巳节,女儿节,也是广西壮族的歌圩节。关于三月三的由来,有一段悠久的历史。
  三月三的由来传说最广的就是刘三姐的故事;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且还用山歌来揭露财主们的罪恶。相传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宋元以后,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壮族山歌成为了人们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并且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到了清代,在三月初三的时候,人们还会举行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三月三”不仅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汉民族将炎黄二帝作为始祖,而黄帝轩辕氏的生辰就是农历的三月初三,因此汉民族会在三月初三,在黄帝的出生地郑州的新郑市,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传承为民俗节日。
其他民族的三月三也许还有其他的来源,这就不得而知了。
三月三”是我国民间的一大节日。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一大节日,“三月三”比“二月二”更有名,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三月三拜蚩尤说法
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是中国的上巳节,女儿节,也是广西壮族的歌圩节。关于三月三的由来,有一段悠久的历史。
三月三的由来传说最广的就是刘三姐的故事;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且还用山歌来揭露财主们的罪恶。相传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宋元以后,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壮族山歌成为了人们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并且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到了清代,在三月初三的时候,人们还会举行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三月三”不仅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广西人三月三正放假4天,你了解广西三月三的由来吗?

4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假4天上了热搜,可以说全国只有广西在放假,对此,就有很多人好奇,到底广西三月三的由来是什么。


其实关于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但是相传最多的还是因为刘三姐,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刘三姐是广西人,唐代的歌仙刘三姐,很喜欢唱歌,主要是唱一些关于劳动和爱情题材的歌曲,并揭露一些地主的罪恶之行,之后因为得罪地主惨遭毒手身亡,人们便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设立了一个节日,专门纪念刘三姐的,三月初三也是刘三姐逝世的日子,所以就定下了这一天。


因为刘三姐主要唱的都是关于爱情的歌曲,所以三月三这天,壮族的人们也都主要以爱情的歌曲为主,主要一些未婚男女青年的山歌对唱、抛绣球等活动,如果相互看得上的话,就会相互送定情信物、对歌、谈情等,男女老少都在这个很欢乐的日子当中度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三月三也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也融入了很多新形式的歌曲和舞蹈,比如说壮酒歌等,在三月初三当前,壮族人民会围在一起一边看着节目一边吃着五色糯米饭,之后会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比如竹竿舞、抛绣球、自由对歌等。一来也是为了纪念刘三姐,又能够传承传统的文化艺术,因为现在会讲壮话的人已经很少了,会写壮文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为了把这些传统习俗继承下去,广西就设定了三月三这个假期。


三月三主要是在南宁、柳州、桂林、河池等地区比较盛行。三月三歌节可以说是广西人民比较喜欢的一个节日了,甚至比过年的气氛还要好一些。三月三一般会连续过三天,一天是主要以传统的风俗对唱山歌这样的形式为主,还有一天主要是用来进行祭祀的,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中做好糯米饭,一个村寨围在一起做一些祭祀的活动。

传说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很会唱山歌,并用山歌来谈情说爱,但因家人反对,不能结为夫妻,后来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说很久以前有一对男女,两人非常的相爱,但是因为受到家人的反对而不能结成夫妻,所以双双殉情。人们纪念这对情侣。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了三月三。
因为3月3是刘三姐逝世的日子,所以人们为了纪念她,所以才会在这几天放假,通过山歌对唱抛绣球的活动来相亲。
了解过,这是上古时期几个非常厉害的人物的诞辰,他们为了纪念他们,所以有了这样的节日,

三月三的来历是什么?

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日夏养花网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农历三月三也是通灵人士,如女巫、神汉等www.rixia.cc宴请鬼神的日子。在这一天通灵人士常聚在一起欢庆,并摆宴席宴请鬼神,以感谢他们赋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三月三的习俗

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2.侗族

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3.布依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4.黎族

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5.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枯木上巳(s)节,俗称三月三,又是一个逐渐被湮灭的民间传统节日。而在古代,上巳节是暮春时节除清明寒食以外较隆重的春游节日。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在采用西历前,古人一直用夏历的天干地支来记录年月日,现在也称之为阴历、农历、旧历等。上巳节的来历民间认为是纪念轩辕皇帝的生日,比如俗传“三月三,生轩辕”,然而历史久远,很难考证,上巳节有记载的据考据应该是古人崇拜神灵,在暮春上巳日祓(f)禊(x)(在水边举行祭祀,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拔除恶秽,据《周礼•春官•女巫》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汉代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至于为何在三月上巳日,而不是其他月份,笔者猜测冬春交替之际,人们容易滋生疾病,人们祈求神灵保佑健康,同时用水洗的方式清除污垢病菌,逐渐就形成一种仪式。古代以黄河长日夏养花网江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区域,在二月时还比较寒冷,三月春和景明,气候适宜,景色宜人,人们在河边洗濯祈祷,神清气爽。至于为何是巳日,“巳”在甲骨文里字形就好像是在胎包中生长的小儿,意味着新的生命,因此巫师们选择此日祭祀,符合五行运作原理;汉代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似乎有点用结果解释原因之嫌。先秦时期,春季出游沐浴已经成为风俗,《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描述了春天冰冸消融,男女秉持兰草去河边洗濯,女孩子邀请一起去玩,男士说已经去过了,女孩子说那就再去逛逛吧,然后相互打闹戏谑,并赠之以芍药(蕙兰、芍药盛开期正是上巳左右)作为定情之物。看得出先秦时期上巳男女用兰草洗濯祓除不祥的习俗已成规模。到了汉代,上巳日祭祀出游更为流行,《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看得出祭祀形式逐渐退后,出游洗濯成为主流。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更成了皇家贵族、文人雅士聚会宴饮的节日,这个来历大概应该从汉朝的梁孝王说起。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同胞弟弟,仗着窦太后的宠爱和梁国地大兵强曾经觊觎帝位,未果后病逝。刘武曾在国都睢阳建了一座很大的园子:梁园,并且网罗不少著名文人名士,比如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都曾在居住很长时期,司马相如就是在此写的《子虚之赋》,“梁园虽好,终非故乡”即来源于此。梁园雅居成了文人向往之地,后来到了唐朝李白杜甫等都曾慕名而来,并且赋诗作词。到了后来,文人雅集有东汉末年以曹丕为首的邺下雅集,正始年间、向秀、阮籍等“竹林七贤”等常聚集于竹林中饮酒畅谈,而让上巳日文人聚会成为千古铭记之事,当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上巳日),王羲之与谢安、王彬等42位名士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祓禊集会,并且将聚会的诗词汇为《兰亭集》,王羲之与孙绰分别作序,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此诞生。王羲之在序中提到“修禊事”与“曲水流觞”,文人雅客们列坐在弯曲回旋的溪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文士们饮酒作诗,放浪形骸,尽兴而归。从此,曲水流觞成了不少文人雅聚常见的饮酒形式。由于每年的上巳日都不固定,一般都在三月初三左右,因此为了便于好记,也因为三月三重叠数吉祥,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一个是春浴,一个是秋登;一个是新生,一个是敬老。因此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之后便成了三月三修禊,曲水流觞宴聚,这在南北朝时(梁)刘孝绰的诗词中就有体现,《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曰:&www.rixia.ccquot;羽觞环阶转,清澜傍席疏",描述了上巳日皇宫举办宴会,曲水流觞,修禊畅饮的情形。《宋书•礼志二》也有记载《月令》:“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盖出于此也。……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说明了魏晋以后不再用巳日。到了隋唐时期,关于上巳节和“三月三”的诗词描写颇多,比如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白居易的《三月三日》:“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三月三日祓禊洛滨》:“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禊事修初半,游人到欲齐。”(节选);王维的《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明君移凤辇,太子出龙楼。” 。诸如此类的诗词还有很多,不少是皇宫贵族在三月三日举办宴会的情形,看得出,在唐朝上巳节还是相当隆重的。到了宋朝,由于理学的盛行,男女大防,因此除了上元节(元宵节)等几个少数节日外,男女出游受到了约束,官方不再鼓励举办类似仪式,三月上巳节逐渐衰微,但是一些习俗仍在民间流传,只不过不再是大规模的全国性的习俗了。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曾携大臣们一道春游,上巳节一度又成了大规模的习俗。到了清朝,统治者虽然倾慕汉文化,可是除了少数极大传统节日外,管制极严,因此上巳节出游聚会在中原地区就变得更加衰弱,反而是边远区域得以保留汉文化习日夏养花网俗,如今一些所谓的少数民族的“三月三节”,其实就是汉文化上巳节的文化遗留,只不过在名义上和来源上做了变通而已,其本质还是古代三月三上巳修禊的传统。如今,国昌民富,国学渐盛,文化归位,传统回归,一些优秀文化得以发掘和传承,在不少地方,三月三上巳节都会举办一些活动,借以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笔者认为,从三月三上巳节的来历以及演变来看,如今人们沐浴也不需要到河边溪流,抛开修禊祈福,似乎和春游以及书法绘画等文人知识分子渊源颇深,是否可以以这些协会为主,每年三月三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来传承上巳节习俗。憧憬一下,三月三上巳节,人们身着汉服唐装,溪畔江边,盛装打扮,笑语盈盈,美目流盼,欣赏书法绘画展,浏览美景碧云天,曲水流觞,饮酒高歌,欢聚一堂,该是多么美好的盛景!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1],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2]
其不仅是汉族节日,也是广西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3]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3]
农历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魏晋以后,有迎春裳桃之意,后又逐渐演化为临水饮宴的节日。
现在也是多个名族的传统节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有的地方流行在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

三月三是什么日子,有什么习俗,你知道吗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三月三怎样来的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45626.html

上一篇:榕树什么时候发芽 几月开花

下一篇:你们养长寿花都用什么土呢?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