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风流人物是谁
中国历史十大风流人物简介
每人的简介不要太长,100字就行!!急需!!100个中国古代史人物及简介
中国古代有哪些风流人物?
请排序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http://www.rixia.cc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
1. 老子的天道无为与自然观念
人要效法天,为何?天下“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上也生长作育万物于人,没有自私的目的,没有对立条件的要求,只有给与,没有要求收回什么,万物以它而生,而灭,都是自然的现象。自,便是天道自己本身。然,便是天道自己本身本来当然的为此而已,没别的理由可说。自然,便是天道本身自己当然的法则是如此的。
老子有名的“无为”学说,便是根据他自己天道自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辞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无为”与“无不为”便是他自己解释“无为”的道理,并非不作。“无不为”是道体虽然“无为”但即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天道“无为”“无不为”说明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能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2. 老子对仁义于圣人的观念
争王称霸的作为,以行仁由义为号召,功利观念普遍流行,动称圣人,随口仁义的理论屡见不鲜,老子才不得不严加驳斥,形同谩骂了。而他认为真圣人,救世淑人,犹如天地之心一样,平等无私,更无目的与条件,行其义所当为而已。真圣人也该“无为”“无不为”的。
3. 有关老子政治思想的误解
有关“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古代“国”仍做地方行政单位名称用,分封到某地上任时用国,而“天下”则指代我们所言世界与国家。“小国寡民”指出了作者地方自治的理想,“老死不相相往来”说明天下人要道德自觉与自治,才可化民成俗。“老死不相往来”在现代的公寓里常有,是法治自由社会常有的现象,他只是代表了一种天下太平的理性境界。除了地方自治,道德政治与自觉政治以为,它对于天下(即如今之国家)政治的观念,是主张统一的德治,如,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4. 老子被人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
“将欲壑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老子指出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法则的因果律,告诉人们“天道好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如果不从自然的道德去做,而只以权诈争夺为事的,最后终归失败。
5. 老子政治思想的重心
道经与德经各自分开,并不合一,道是其体,德是其勇。道为内圣自养之学的重心哲学,以德为处世及为政外用的重心。
(1)贬斥权谋,主张以长厚自处。
(2)诸侯建国分治,地方自治政治思想。
(3)主张政治统一,且以德化一统。
(4)抱怨以德。
6. 老子摄生养生的学术
(1)人手立基虚极精笃的养静论:修养恢复到生命原型的静态,才合于常道。
(2)由静极进于绵绵若存的养神论:人要修到长存不死的成果,由养静,养神而到达“谷神”的境界。
(3)辅助养静养神的养气论:一个人,若能修养到精神魂魄结合为一,而不离散,心志与气机往来专一,到达柔弱如婴儿的状况,洗涤心智,而不留丝毫的垢疵,便可达到“天门开阖,能天雌乎”完全雄阳的境界。
(4)恍惚至精的道妙:恍惚,并非昏迷或糊涂,是形容心神灵明静然的境界。说明养静,养神,养气的成果,合于道成德酒,涵容万类真实的情况,一个人的修养,如果到达这种境界,对于精神的妙用,便可自有把握的见到他的信验了。
(5)摄生养生的成果:修养成果的身心状况,永远犹如婴儿尚未成孩的境界,也即“返老还童”。
7. 道教的《清静经》
《清静经》极力仿效佛教《心经》,与儒释道之教思想融会贯通,估禅宗五祖为之评价:“后世依次修行,亦可以入道矣。”《清静经》不但可以代表道家与道教的必读之书,如要了解晚唐以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融会贯通的情形,也是必读之书。
如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玩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省玩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翻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悟,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住。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犹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孟子
--------------------------------------------------------------------------------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主要思想:
⒈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⒉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并对仁、义、礼、智、信等有独到的见解,系统的阐述和具体的要求。
⒊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⒋世界观——由于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
孙武
孙武(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亦称孙子,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人。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我国军事理论的奠基者。著有《孙子兵法》传世,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王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公元前672年,陈国内部发生政变,陈太子被杀,孙武的直系远祖陈完受到牵连,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齐桓公见陈完颇有才干。授予他“工五”即管理手工业事务的长官之职。陈完在齐国定居以后,改姓田,田氏遂在齐国扎根,直到最后喧宾夺主,最后把姜姓的齐国改成了田氏。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孙武的祖父),做了齐国的大夫,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孙武的父亲),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
孙武大约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当时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不断向中原学习,以求摆脱楚国控制,富国强兵。晋国看到吴国的兴起可以牵制的楚国,减少对中原的压力,所以派人入吴传授中原文化,尤其是帮助吴国按中原兵制进行改革以增强军事实力。吴国也对中原文明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就受到过孔子的赞扬,认为他“懂礼”。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山东逃奔到南方的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吴都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避隐深居。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通过伍子胥的帮助,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和公子庆忌,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
阖闾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近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
这时,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不信。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孙武。孙武见了阖闾,便把自己所写的13篇《孙子兵法》,一篇一篇地呈给阖闾看。阖闾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绝。吴王欲试孙武用兵,就说:“先生所著兵法十三篇,我都拜读过了,那里面所淡,甚是精妙,不知您的理论,可不可以拿来实地操练一下?”孙子答道:“当然可以。”阖闾又说:“可以就近调我宫里的妇女来演练吗?”孙子回答:“自然可以。”于是出宫女一百八十人交他操练,孙武将宫女编成两队,并以吴王两个宠姬分任两队队长。然后要他们全体持戟,准备操练。孙武向他们发令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回答:“知道!”孙武号令他们:“我发令向前,你们就看你们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右,就看左手所在的方向,向后,就看背所对的方向。”号令交待清楚,便陈设出斧钺等刑具以示警戒,又。“三令而五申之”,反复说明。于是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都大笑起来。孙武讲:“约束不明,号令不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三令五申地交待好几遍,然后击鼓传令:“向左!”宫女们又大笑。孙武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这些既已交待明白,却不依号令去做,这乃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要斩两位队长。台上观看的吴王见要斩他的爱姬,大吃一惊,忙派人传令:“我已经晓得将军善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连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他们。”孙武说:”我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依次用后二人为队长,再击鼓操练,向左向右,上前退后,跪下起立,无不符合命令和纪律要求,全体肃然,没一个敢出声。这时,孙武派人向武王报告:“队伍已操练整齐,大王可以试来看看,听凭大王怎样使用他们,即使叫他们赴汤蹈火,都是可以办到的。”吴王知道孙武真的善于用兵,终于用他做了将军。这件事,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孙武做为一名将军的风采和品格。
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用这种“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的战法来疲惫楚军,消耗楚的实力。阖闾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参见吴楚争霸战争)。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参见柏举之战)。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在吴王北上与齐晋争霸的斗争中,孙武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史记》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http://www.rixia.cc焉。”
此后,孙武隐居,不知所终。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兵书,也不仅在军事理论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而且在军事哲学方面也堪日夏养花网称民族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最早涉及战争全局问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多种因素所决定其中,尤其重视“民”对战争的态度,主张修明政治,予民拟利,用亩大而税轻的办法以争取民心。提出“先胜而后求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指导思想。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首次概括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普遍的军事规律。注重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奇正等矛盾双方,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因敌而制胜”等若干至今仍有研究价值的指导原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北宋时,《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或“兵经”。孙武也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鼻祖,被后世誉为“兵圣”。不但影响了中国,而且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只要《孙子兵法》存在,世界上一切伟大的兵书都只能是第二流的。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
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
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
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
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
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
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
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
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
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
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
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
《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
,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
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
,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
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
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
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
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
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
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
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
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
,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
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
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
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
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
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
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
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
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
韩 非 子 的 思 想
韩 非 子 师 承 荀 子 ,但 却 提 出 许 多 超 越 儒 家 的 新 观 点 ,写 下 不 少 伟 大 著作 ,是 战 国 时 期 法 家 的 代 表 。
《 韩 非 子 》通 过 许 多 寓 言 故 事 , 系 统 地 阐 明 法 、术 、势 的 法 制 理 论 。 他 的 著 作 总 结 了 古 代 国 君 的 得 失 ,表 达 了 自 己 的 抱 负 和 主 张 , 例 如 :《 孤 愤 》、《 五 蠹 》、内 外《 储 说 》等 。其 中《 自 相 矛 盾 》和《 守 株 待 兔 》便 是 有 趣 的 寓 言 故 事 。
法 家 思 想 :
一 、天 不 能 决 定 人 事 吉 凶 ,人 定 胜 天。
二 、人 不 应 该 违 背 自 然 规 律 ,而 要 把 天 当 作 物 类 来 利 用。
三 、国 家 要 富 强 ,要 靠 耕 战 ,耕 是 搞 好 农 业 生 产 , 战 是 加 强 战 备。
四 、法 治 比 德 治 更 适 合 于 当 时 社 会 ,因 为 社 会 发 展 变 化 了,一 切 事 物 也 随 之 变 化 ,因 此 具 体 措 施 也 应 改 变 。
五 、法 治 讲 求 法 术 、法 令 ,要 让 人 人 皆 知 ,坚 决执 行。是 国 君 驾 驭 群 臣 的 方 法 ,是 国 君 至 高 无 上 的 权 力 和 威 势 。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08303.html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http://www.rixia.cc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
1. 老子的天道无为与自然观念
人要效法天,为何?天下“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上也生长作育万物于人,没有自私的目的,没有对立条件的要求,只有给与,没有要求收回什么,万物以它而生,而灭,都是自然的现象。自,便是天道自己本身。然,便是天道自己本身本来当然的为此而已,没别的理由可说。自然,便是天道本身自己当然的法则是如此的。
老子有名的“无为”学说,便是根据他自己天道自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辞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无为”与“无不为”便是他自己解释“无为”的道理,并非不作。“无不为”是道体虽然“无为”但即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天道“无为”“无不为”说明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能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2. 老子对仁义于圣人的观念
争王称霸的作为,以行仁由义为号召,功利观念普遍流行,动称圣人,随口仁义的理论屡见不鲜,老子才不得不严加驳斥,形同谩骂了。而他认为真圣人,救世淑人,犹如天地之心一样,平等无私,更无目的与条件,行其义所当为而已。真圣人也该“无为”“无不为”的。
3. 有关老子政治思想的误解
有关“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古代“国”仍做地方行政单位名称用,分封到某地上任时用国,而“天下”则指代我们所言世界与国家。“小国寡民”指出了作者地方自治的理想,“老死不相相往来”说明天下人要道德自觉与自治,才可化民成俗。“老死不相往来”在现代的公寓里常有,是法治自由社会常有的现象,他只是代表了一种天下太平的理性境界。除了地方自治,道德政治与自觉政治以为,它对于天下(即如今之国家)政治的观念,是主张统一的德治,如,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4. 老子被人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
“将欲壑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老子指出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法则的因果律,告诉人们“天道好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如果不从自然的道德去做,而只以权诈争夺为事的,最后终归失败。
5. 老子政治思想的重心
道经与德经各自分开,并不合一,道是其体,德是其勇。道为内圣自养之学的重心哲学,以德为处世及为政外用的重心。
(1)贬斥权谋,主张以长厚自处。
(2)诸侯建国分治,地方自治政治思想。
(3)主张政治统一,且以德化一统。
(4)抱怨以德。
6. 老子摄生养生的学术
(1)人手立基虚极精笃的养静论:修养恢复到生命原型的静态,才合于常道。
(2)由静极进于绵绵若存的养神论:人要修到长存不死的成果,由养静,养神而到达“谷神”的境界。
(3)辅助养静养神的养气论:一个人,若能修养到精神魂魄结合为一,而不离散,心志与气机往来专一,到达柔弱如婴儿的状况,洗涤心智,而不留丝毫的垢疵,便可达到“天门开阖,能天雌乎”完全雄阳的境界。
(4)恍惚至精的道妙:恍惚,并非昏迷或糊涂,是形容心神灵明静然的境界。说明养静,养神,养气的成果,合于道成德酒,涵容万类真实的情况,一个人的修养,如果到达这种境界,对于精神的妙用,便可自有把握的见到他的信验了。
(5)摄生养生的成果:修养成果的身心状况,永远犹如婴儿尚未成孩的境界,也即“返老还童”。
7. 道教的《清静经》
《清静经》极力仿效佛教《心经》,与儒释道之教思想融会贯通,估禅宗五祖为之评价:“后世依次修行,亦可以入道矣。”《清静经》不但可以代表道家与道教的必读之书,如要了解晚唐以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融会贯通的情形,也是必读之书。
如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玩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省玩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翻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悟,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住。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犹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孟子
--------------------------------------------------------------------------------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主要思想:
⒈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⒉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并对仁、义、礼、智、信等有独到的见解,系统的阐述和具体的要求。
⒊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⒋世界观——由于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
孙武
孙武(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亦称孙子,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人。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我国军事理论的奠基者。著有《孙子兵法》传世,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王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公元前672年,陈国内部发生政变,陈太子被杀,孙武的直系远祖陈完受到牵连,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齐桓公见陈完颇有才干。授予他“工五”即管理手工业事务的长官之职。陈完在齐国定居以后,改姓田,田氏遂在齐国扎根,直到最后喧宾夺主,最后把姜姓的齐国改成了田氏。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孙武的祖父),做了齐国的大夫,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孙武的父亲),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
孙武大约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当时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不断向中原学习,以求摆脱楚国控制,富国强兵。晋国看到吴国的兴起可以牵制的楚国,减少对中原的压力,所以派人入吴传授中原文化,尤其是帮助吴国按中原兵制进行改革以增强军事实力。吴国也对中原文明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就受到过孔子的赞扬,认为他“懂礼”。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山东逃奔到南方的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吴都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避隐深居。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通过伍子胥的帮助,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和公子庆忌,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
阖闾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近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
这时,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不信。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孙武。孙武见了阖闾,便把自己所写的13篇《孙子兵法》,一篇一篇地呈给阖闾看。阖闾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绝。吴王欲试孙武用兵,就说:“先生所著兵法十三篇,我都拜读过了,那里面所淡,甚是精妙,不知您的理论,可不可以拿来实地操练一下?”孙子答道:“当然可以。”阖闾又说:“可以就近调我宫里的妇女来演练吗?”孙子回答:“自然可以。”于是出宫女一百八十人交他操练,孙武将宫女编成两队,并以吴王两个宠姬分任两队队长。然后要他们全体持戟,准备操练。孙武向他们发令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回答:“知道!”孙武号令他们:“我发令向前,你们就看你们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右,就看左手所在的方向,向后,就看背所对的方向。”号令交待清楚,便陈设出斧钺等刑具以示警戒,又。“三令而五申之”,反复说明。于是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都大笑起来。孙武讲:“约束不明,号令不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三令五申地交待好几遍,然后击鼓传令:“向左!”宫女们又大笑。孙武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这些既已交待明白,却不依号令去做,这乃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要斩两位队长。台上观看的吴王见要斩他的爱姬,大吃一惊,忙派人传令:“我已经晓得将军善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连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他们。”孙武说:”我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依次用后二人为队长,再击鼓操练,向左向右,上前退后,跪下起立,无不符合命令和纪律要求,全体肃然,没一个敢出声。这时,孙武派人向武王报告:“队伍已操练整齐,大王可以试来看看,听凭大王怎样使用他们,即使叫他们赴汤蹈火,都是可以办到的。”吴王知道孙武真的善于用兵,终于用他做了将军。这件事,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孙武做为一名将军的风采和品格。
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用这种“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的战法来疲惫楚军,消耗楚的实力。阖闾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参见吴楚争霸战争)。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参见柏举之战)。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在吴王北上与齐晋争霸的斗争中,孙武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史记》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http://www.rixia.cc焉。”
此后,孙武隐居,不知所终。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兵书,也不仅在军事理论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而且在军事哲学方面也堪日夏养花网称民族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最早涉及战争全局问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多种因素所决定其中,尤其重视“民”对战争的态度,主张修明政治,予民拟利,用亩大而税轻的办法以争取民心。提出“先胜而后求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指导思想。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首次概括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普遍的军事规律。注重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奇正等矛盾双方,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因敌而制胜”等若干至今仍有研究价值的指导原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北宋时,《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或“兵经”。孙武也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鼻祖,被后世誉为“兵圣”。不但影响了中国,而且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只要《孙子兵法》存在,世界上一切伟大的兵书都只能是第二流的。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
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
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
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
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
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
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
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
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
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
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
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
《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
,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
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
,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
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
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
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
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
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
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
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
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
,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
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
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
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
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
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
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
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
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
韩 非 子 的 思 想
韩 非 子 师 承 荀 子 ,但 却 提 出 许 多 超 越 儒 家 的 新 观 点 ,写 下 不 少 伟 大 著作 ,是 战 国 时 期 法 家 的 代 表 。
《 韩 非 子 》通 过 许 多 寓 言 故 事 , 系 统 地 阐 明 法 、术 、势 的 法 制 理 论 。 他 的 著 作 总 结 了 古 代 国 君 的 得 失 ,表 达 了 自 己 的 抱 负 和 主 张 , 例 如 :《 孤 愤 》、《 五 蠹 》、内 外《 储 说 》等 。其 中《 自 相 矛 盾 》和《 守 株 待 兔 》便 是 有 趣 的 寓 言 故 事 。
法 家 思 想 :
一 、天 不 能 决 定 人 事 吉 凶 ,人 定 胜 天。
二 、人 不 应 该 违 背 自 然 规 律 ,而 要 把 天 当 作 物 类 来 利 用。
三 、国 家 要 富 强 ,要 靠 耕 战 ,耕 是 搞 好 农 业 生 产 , 战 是 加 强 战 备。
四 、法 治 比 德 治 更 适 合 于 当 时 社 会 ,因 为 社 会 发 展 变 化 了,一 切 事 物 也 随 之 变 化 ,因 此 具 体 措 施 也 应 改 变 。
五 、法 治 讲 求 法 术 、法 令 ,要 让 人 人 皆 知 ,坚 决执 行。是 国 君 驾 驭 群 臣 的 方 法 ,是 国 君 至 高 无 上 的 权 力 和 威 势 。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08303.html
NO.1 鞠躬尽瘁-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在建国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的职务,在职期间日理万机,勤俭朴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死后没有任何的存款,也没有留下一子半女,甚至连骨灰都撒入大海,这样的廉洁是无人能比的,可以说他为中国人民奉献了他的一切,他的智慧、他的忠诚、甚至是他的生命,风流人物第一名。
NO.2 半人半神-孔子 孔子是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人。他希望当时分裂的中国能重视出现统一强大的中央权力,主张上层阶级以礼、仁政、德行来维持统治,全体人应遵从忠于天子、孝顺父母、友德朋友的信条,妇女应对丈夫忠贞服从。但他未能把他理想与理论变成现实。在他死后七百年,汉武帝正式把他的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自此,历代帝王纷纷效法。到公元7世纪,唐朝大兴孔庙,孔子被奉为半人半神的圣人。这种习俗沿袭约一千三百年。 NO.3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简介:1103~1142 南宋名将 ,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宋史岳飞传》)著称。常能以少胜众。金军叹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NO.4 旷世奇才-李白 也该有个文学界的风流人物了~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NO.5 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官场40载,行迹踏遍14省,统兵40万,到头来仍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产书》中所述:“田地家产折价三百银有零”,“况目下均无现银可分!”实在令人可钦、可佩!所有这些,正如他故居厅堂悬挂的那幅亲笔所书的格言所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NO.6 足智多谋-诸葛亮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
NO.7 万世一君-秦始皇 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
NO.8 一代名将-李牧 他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李牧是赵国人,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
NO.9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少有大志,力能举鼎,自言:“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又有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京剧《辕门射戟》中,吕布有一段摇板转二六的唱段,第一句是“将军休要逞刚强,刚强怎比楚霸王。”可见连吕布都敬畏项羽。他仅以八千江东子弟兵起事,后拥兵数十万,号称“西楚霸王”,先灭秦,后与刘邦争天下,败于九里山前,终于乌江自刎,却留下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可称得上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深情,算得上风流人物。
NO.10 略不世出-韩信 韩信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NO.2 半人半神-孔子 孔子是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人。他希望当时分裂的中国能重视出现统一强大的中央权力,主张上层阶级以礼、仁政、德行来维持统治,全体人应遵从忠于天子、孝顺父母、友德朋友的信条,妇女应对丈夫忠贞服从。但他未能把他理想与理论变成现实。在他死后七百年,汉武帝正式把他的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自此,历代帝王纷纷效法。到公元7世纪,唐朝大兴孔庙,孔子被奉为半人半神的圣人。这种习俗沿袭约一千三百年。 NO.3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简介:1103~1142 南宋名将 ,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宋史岳飞传》)著称。常能以少胜众。金军叹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NO.4 旷世奇才-李白 也该有个文学界的风流人物了~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NO.5 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官场40载,行迹踏遍14省,统兵40万,到头来仍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产书》中所述:“田地家产折价三百银有零”,“况目下均无现银可分!”实在令人可钦、可佩!所有这些,正如他故居厅堂悬挂的那幅亲笔所书的格言所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NO.6 足智多谋-诸葛亮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
NO.7 万世一君-秦始皇 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
NO.8 一代名将-李牧 他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李牧是赵国人,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
NO.9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少有大志,力能举鼎,自言:“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又有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京剧《辕门射戟》中,吕布有一段摇板转二六的唱段,第一句是“将军休要逞刚强,刚强怎比楚霸王。”可见连吕布都敬畏项羽。他仅以八千江东子弟兵起事,后拥兵数十万,号称“西楚霸王”,先灭秦,后与刘邦争天下,败于九里山前,终于乌江自刎,却留下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可称得上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深情,算得上风流人物。
NO.10 略不世出-韩信 韩信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孟子
中国古代十大风流人物?
请写出你认为的中国古代十大风流人物,并排一个名次,说明这样排的原因.说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并写出这个风流人物的简介(不要太短了),谢谢!(回答得越精确越多越好)一、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建国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的职务,并在外交上有卓越的表现,被国际上称为最难对付的政治家!在职期间日理万机,勤俭朴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死后没有任何的存款,也没有留下一子半女,甚至连骨灰都撒入大海,这样的廉洁是无人能比的,可以说他为中国人民奉献了他的一切,他的智慧、他的忠诚、甚至是他的生命,风流人物第一名,除了总理还能有谁? 二、孔子 孔子是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和前5世纪的一个诸侯国里。他希望当时分裂的中国能重视出现统一强大的中央权力,主张上层阶级以礼、仁政、德行来维持统治,全体人应遵从忠于天子、孝顺父母、友德朋友的信条,妇女应对丈夫忠贞服从。但他未能把他理想与理论变成现实。在他死后七百年,汉武帝正式把他的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自此,历代帝王纷纷效法。到公元7世纪,唐朝大兴孔庙,孔子被奉为半人半神的圣人。这种习俗沿袭约一千三百年。在西方人眼里,孔子是中国传统的象征。他的思想对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相当影响。孔子思想对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也有过重大影响。 三、岳飞 契丹人有句老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此话印证了女真人战斗力的强大。但如此的神话却被一个叫岳飞的中国人打破了。谁说女真满万不可战,十万金军照样在岳家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且还是女真人最擅长的野战,而且岳家军每次的参战兵力还远远少于女真人。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岳飞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抗战的,今天的人更难想象,堰城大战两万岳家军击败女真人精锐的辉煌是怎样书写出来的。那是中国人勇敢反抗外来侵略的铮铮铁骨,那是中国人在忍受了近百年异族欺压后发出的强国之音!金朝大将金兀术感叹“从军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劲旅也。”女真人更是在民歌里悲哀的唱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四、李白 也该有个文学界的风流人物了~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五、林则徐 林则徐是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连头号鸦片贩子英国商人在如此清廉的钦差大臣面前,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玷污。在中国政治家中,这种情形是闻所未闻的。” 林则徐官场40载,行迹踏遍14省,统兵40万,到头来仍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产书》中所述:“田地家产折价三百银有零”,“况目下均无现银可分!”实在令人可钦、可佩!所有这些,正如他故居厅堂悬挂的那幅亲笔所书的格言所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六、诸葛亮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八、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影响至今的中央集权体制。铁腕的始皇征民纳税,大兴水利土木。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与文字。强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国以"秦"(支那)来称呼中国。他是中国第一位声誉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 九、李牧 他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李牧是赵国人,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http://www.rixia.cc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经典战例~ 十、项羽: 项籍,字羽,中国古代第一猛将,司马迁《史记》中为十二本纪之一,成为中国正史以非帝王身份入本纪的第一人。 项羽少有大志,力能举鼎,自言:“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又有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京剧《辕门射戟》中,吕布有一段摇板转二六的唱段,第一句是“将军休要逞刚强,刚强怎比楚霸王。”可见连吕布都敬畏项羽。他仅以八千江东子弟兵起事,后拥兵数十万,号称“西楚霸王”,先灭秦,后与刘邦争天下,败于九里山前,终于乌江自刎,却留下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可称得上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深情,算得上风流人物 !
(二)风流人物故事——男人孟轲(刘江滨) 两千年前,太史公司马迁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遂废书而叹。老先生所叹者,是以为利乃乱之始也。两千年后,我读《孟子》,也不禁废书而叹。我所叹者,是前贤亚圣孟子身上的那股咄咄逼人的英武之气和沛然淋漓的阳刚之气。人说:大哉孔子!我则想说:英哉孟子!天地间一伟丈夫,真男人也。 读《论语》与读《孟子》,感受迥然有别。前者循循善诱,吉光片羽,如雨露之养,时风之化,是典型的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而后者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其势不可当,“其锋不可犯”(苏洵),雄辩无碍,一泻千里。孔子更多的时候是教育自己的三千弟子,故心平气和,大言炎炎,诲人不倦,在人们眼里是一个“至圣先师”、蔼然仁者。孟子更多的是向不可一世的君王陈说自己的为政之道,故尔常常踔厉风发、意态亢昂,有时甚至带有火气,言辞犀利,显露出十足的刚直不阿、磊落恢弘的大思想家的个性,有一种睥睨王者的人格风范和精神气度。尽管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为争霸天下,莫不纷纷采取功利主义的攻伐之术,以为孟子的“仁政”治国方略“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即见效太慢而不肯采纳,但在孟子义正辞严的强大思想攻势下,不能不一时心悦诚服。而孟子并不为了让君王接受自己的政见而屈尊阿附,他无意于取http://www.rixia.cc媚讨欢,弄个一官半职干干。他不仅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反而常常直刺君王的痛处,陷这些愚不可及的家伙们于尴尬难堪的境地,不得不“王顾左右而言他”。每读书至这样的段落,便情不自禁再三嗟叹:孟子孟子,何其智勇!孔老夫子曾批评他的学生子路过于勇,而他的嫡传弟子孟轲,其勇较之于子路则更胜一筹。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不讲勇,但是,勇,实在该是男人的本色啊! 不知怎么回事,一提起文人书生,就是一副文弱、寒酸、迂阔的窝囊相,让人“不足观”,不大瞧得起。然而,在文人老祖宗孟子身上能寻出半点窝囊的影子吗?他若知道后世文人把自身形象糟蹋成那种样子,肯定会怒发冲冠,大骂子孙不肖的。孟子实在是为后辈文人树立了刚直英武的楷模。男人的形象不只让剑客游侠武装专美,文人亦男人也。《孟子》中记载,一次,孟子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正好派人对孟子说:“寡人本应去拜访你,但不巧感冒了,怕风吹,如果你能来朝,我可以接见你。”孟子一听这话,反而不想去了,于是回答说:“刚好我也病了,不能上朝见王。”第二天,孟子却到东郭大夫家吊丧。公孙丑说:“你昨天托辞有病,今天却去吊丧,这样不太好吧?”孟子理直气壮地说:“昨天病了,可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以臣子的身份公然与君王较劲,没有一身的正气、骨气、胆气是不行的。孟子曾引一位勇士的话说道:“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都是男人,谁怕谁呀!又有一次,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一个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便大模大样端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理他,趴在几上装睡,那人很不高兴,孟子就坦率地教训他:对一个年长的老头子应该懂得礼数!在孟子看来,一些峨冠博带的君王,只不过是贪财、好色的草包蠢货,或者是率兽食人的独夫民贼,哪里值得老百姓仰望尊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英雄气概,溢于言表。孔子制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礼数,孟子并未昏愚地全盘接受,他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他遗世独立,傲岸宏达,凛然不可侵犯,完全不把一些平庸的君王放在眼里。 相对于孔子的“君子”学说,孟子给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增添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概念: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丈夫者,男子汉也;大者,巍巍乎崇高也,“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一怒而天下惧并非真正的大丈夫,蛮勇斗狠、奸诈残忍、蝇营狗苟、见利忘义之徒更难望大丈夫项背。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是富有仁德的人,是胸怀宽广的人。大丈夫人格的获得,孟子有一秘诀:善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说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崇高刚强的正气,一种不可势压利诱的骨气,一种超迈雄放的豪气,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宏毅坚定的志气。孟子这一特点,是他的精神导师孔子所不及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孟子有些英气。”近人林语堂说:“我们读孟子,可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孟子尝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苦心孤诣的教诲,一直使得后代文人们进退有据。不管身在魏阙,还是远处江湖,都不应失去了做人的立身根本,培养浩然正气。孟子身上那种有棱角、有个性的哲人风采、英俊气度、男人本色,成为一条汲之不尽的文化源泉,更行更远还生!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风流人物是谁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44948.html
上一篇:人工智能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