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最近几年人们更重视传统文化了,这是什么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根源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民族所处的地理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的组织制度状况制约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造成一个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型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东部为我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尽管汉代已经形成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但中国和西亚的联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约;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横断山脉的大江大河与热带丛林的阻碍;北部地区从黑龙江沿海到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长达两万余公里。中国尽管从唐宋以后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但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没有因此使中华民族向海洋纵深发展。总之,中国这种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很重要。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农业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哲学思想。由于相对封闭,再加上这块土地的富饶,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温和的性格和缺少竞争的性格。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亚洲所以弱于欧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启超的看法尽管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但也说明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多次出现过人类文明因异族入侵而中断的情况。但综观中国的文明历史,由于这种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几乎没有中断过。相反,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入主中原后,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这也是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其次,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自发性和独立性。半封闭的状态,使中国文化不会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从而使整个民族在坚持、保留自己的文化方面要坚决得多;也正是因为活动范围有限以及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方面的局限,铸造了中国人独具风格的世界观念和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相比较而言,正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人更加注重自己的传统文化。
最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内陆性的特点,使得中国人对外部的世界知之较少,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我们可以从中国所绘的地图中得到很好的验证。不可否认,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政治、经济、文化都比周围的地区先进,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华夏中心主义的观念,使人误认为天下只有华夏民族及其周围的蛮夷部落,把“天下”作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一词,正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富于尊严感的“自我意识”。
二、中国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文化总是与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原因也正在于中国几千年来始终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
从人类文明的历史看,“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①早期农业水平越高,文明程度也越高。这是因为,只有当社会生产出多余的食物,才有可能从人群中分化出一部分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文化人,去进行科学和文学艺术http://www.rixia.cc的创造。因此,“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②|.
中国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农业文明的痕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华东沿海的河姆渡文化、江汉流域的新时期文化等等,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米文化”和日夏养花网“水稻文化”。正是由于黄河流域比较高水平的农业,从而使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文明逐渐向长江流域扩展。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是农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但也有很少量的交换。实际上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秦代大一统帝国形成后,由于度量衡、货币、文字等的统一,更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比较繁华的都市。唐宋两代的商业城市更加繁华,并在北宋时期首次出现了工商业的行会组织。明清两代,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加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在江南的有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早期萌芽。然而,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商品经济始终没有能够占据统治地位,一直作为自然经济的附属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中国文化是从农业经济的土壤中生长并发育起来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于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因循守旧、乐天知命的性格和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美德。农业经济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社会很早就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哲学观念,就是中国人依赖自然、被动地适应自然的一种表现。从事农业生产,既要靠人的努力,也要靠天的配合,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发生灾情则生活无着。所以,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养成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的特性。在以农http://www.rixia.cc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中,在农业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下,农民生活在一种区域性的小社会,与外部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因此,农民从生到死都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往复循环。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既’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美德;又养成了农民因循守旧、不图进取、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的心理和性格。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被国人重视,有原因吗??
请各位智人认真回答,不胜感激!!至于年味越来越淡,这和现代化程度是相关的。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快餐式生活,突然要他们守岁、写对联什么的,恐怕很难做到。再说很多城市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春节联欢晚会尽管一年比一年无聊,但是总有一大批人看,因为人们找不到其他的事情做!很多人都不了解传统的过年方式(这也涉及到了宣传不够的问题),所以就干脆坐在电视前面。
我就答这么多了,本人毕竟只有初三,不尽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西方的文化、潮流正在一步步的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为什么?
圣诞节中不属于中国的节日,那你为什么要过呢?
喜新厌旧,这是每个人的通性,属于自己的不想要,偏要那些不属于自己的,越是不属于自己的,就越在乎,
人都喜欢的新鲜的,春节过腻啦,就想换新口味,来个圣诞节怎么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荷包也鼓起来啦,对物质的追求也变高了,就看不到那些陪着自己一步步走来的快乐,小时候的你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那是一段非常值得回忆的快乐。
人不能忘本,春节是中国的本,是中国人的本,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希望我们大家能重视它,潮流不是不赶,但做事要有个度,不要太过看重表面的东西。希望2008的年味会浓一些。
同时也在这祝大家猪年行猪运,发猪财,给大家十二分的猪福
为啥年味儿越来越淡?人情越来越薄传统文化消失殆尽到底谁之过?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越来越淡漠?
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所发出的看法进行补充,以及评论.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快捷方便,手机网络都很直观容易,与亲友之间的交流也日益方便,没有久别和疏离,重逢也就不再那么让人激动和欢喜了。
而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往在节假日才能乘机享受到的美食和娱乐,现在几乎经常会体会到,甚至跟节假日没有明显的区别。
再有随着国际的交流日益繁盛,中国的很多传统和文化日益被淡化了或补充进了新鲜的元素,而不再变得原汁原味。除了传统节日外,有很多新鲜的方式可借以庆祝或消遣。当然国家在这方面的重视还不够,在注重各种社会观念和城市文化等建设时,不能够自上而下的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推广和传承,无论是国家还是人民,包括望子成龙的父母,对西方和现代理念的学习很积极,对自有文化的传承还不够。只有部分行业和部分人在坚持和保护。现代中国人大多数太急功近利了。
你看看,现在的春节什么节日,多商业化,人们都烦了,还有你说旗袍吧,一般的人谁穿,即使要穿,如果去买,店里的都是很贵的旗袍,一般老外到中国旅游才会买,一般人谁买那么贵的穿.
还有传统的文化,被那些"火星文"代替,但也不能责怪他们,并且那些传统都是十分枯燥的,就像我是一个中学生,学那些古文一点趣味也没有,除了背还是背,谁不烦呢??
这也许跟中国近代的遭遇有关吧!
传统正在消失!!!!
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在重大节日或者成年礼上都要穿传统服装,束传统发型。我们呢?
除了满族留下来的旗袍,还记得什么?
说民族意识,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有的
传统文化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传统文化保留至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下是几点原因:
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
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
二、传统文化的思想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最早摆脱了神的权威控制。尽管中国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仪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它更关注人,关心凡身肉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
三、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以及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这不仅对于树立中国的自信心,也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当人们面临“后工业化”、日夏养花网“后现代”的心灵荒原,当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再也找不到价值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内倾”性品质,以及“内圣外王”原则,给了多少人以心灵慰藉。
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价值
(1)特定意义: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
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
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
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
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
尽管这个"为"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人欲",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价值追求。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
你认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走向是什么?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现在大三学的生物工程,想从事兽医行业,怎么规划?考研考什么专业?请热心人士指教。
下一篇:陆游《卜算子`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