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洛阳文化特色和历史典故

2022-04-07 04:25:50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42

洛阳的历史渊源

精度不必太大。300字以内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 "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
名。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 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 郊区、吉利六个城市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 市区面积544平 方公里,总人口610万,市区人口139万。

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 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 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 约168公里。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所以自古以来洛阳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3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6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8.8%, 其他少数民族近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其中超过5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超过6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

洛阳历史悠久。从中国第一个王朝— —夏朝起, 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日夏养花网、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

洛阳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53处,市县级650余处。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释源"、"祖庭";北部邙山有东周以来诸皇陵形成的我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已出土的40余万件极珍贵的文物,并建成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周围有五岳之一的嵩山名刹少林寺、中岳庙等,有白云山、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得在独厚的旅游资源,使洛阳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中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

洛阳境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这里有珍贵的领椿木、铁杉、连香、银杏、山白芍等树种;有天然化工原料植物漆树、油桐等;有经济植物核桃、山楂、板栗、苹果、柿子等。这里还是重要的药材产地,种类多达1480余种。全市现有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两处,面积十万余亩,珍稀动物190余种。

"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面向新世纪的610万河洛儿女,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为把洛阳建设成为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的优秀旅游城市而努力奋斗。
这题简单,我就是洛阳人,呵呵

洛阳这个城市实际上建成很早,至少在殷商时代就应该有了,不过因为没有史料记载,还没有确凿证据。周代的洛阳叫“洛邑”,邑,也就是城的意思

之所以叫洛阳,是因为这座城市南面临着洛河,北面临着邙山。古人唱罢山南水北的地带称作“阳”,而山北水南称作“阴”,除了洛阳外,类似的还有渭阳(渭河北面),衡阳(衡山南面)等等
上次,看到凤凰卫视一洛阳的记录片,说洛阳是13朝故都,真是震撼啊
洛阳黄河中游南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古称豫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http://www.rixia.cc发祥地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洛阳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城市的兴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有“九朝古都”之称。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洛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洛阳历史介绍?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

夏太康迁都斟 ,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

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

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

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 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

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

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

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 

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

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

但新设了很多县。 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 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

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设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 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

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

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 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 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

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

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

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

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阳

河图浮,洛书现,八百诸侯会孟津。
周灭商,始营洛,宅兹中国秀于林。
建成周,传雅言,代代相承四千年。
老君山,道德经,老庄之学兴于此。
问周礼,学雅乐,孔孟之学盛于此。
白马寺,号祖庭,佛释之学传于此。
求三玄,辩有无,新道玄学始于此。
存天理,去人欲,二程理学创于此。
洛阳纸,程门雪,千年文气浮清洛。
公田税,自夏始,历经沿革传千载。
使班超,通西域,复通丝路天堑泯。
隋炀帝,凿运河,始创科举修西苑。
武则天,称神都,大兴科举诗文繁。
贬牡丹,降花神,国色天香甲天下。
孝文帝,谋改革,易服改姓促融合。
龙门山,伊河水,十万尊佛凿千年。
千佛龛,乐山祠,蒋宋别墅卢舍那。
绿珠楼,金谷园,园陨人殁名犹传。
生苏杭,葬北邙,十万墓葬百皇陵。
关林庙,洛城南,忠义神武关圣林。
千秋兴,万古衰,请君只看洛阳城。
(以上内容均原创)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3。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洛阳繁衍生息,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4,隋唐大运河的中心5,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4。
河南洛阳是唐朝武则天的黄城,是古都,洛阳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文化名城

洛阳的历史故事,诗人

洛阳的历史故事,诗人

洛阳的历史故事:

1、洛阳牡丹

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贵的品种。

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 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记载了武则天怒贬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腊月天,武则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阁饮酒赏花。

却发觉除腊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尽是一片枯枝,于是武则天写下一首绝句: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次晨,果然百花齐放,武则天大喜,一一赏花。

然而武则天素爱牡丹,平日尤加爱护,却唯独牡丹无花。武则天大怒,遂吩咐将牡丹连根拔起,即刻烧毁,又下旨将4000 株牡丹贬去洛阳。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阳最盛。

2、白虎观会议

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

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于当时乃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

3、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

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

唐中宗打击五大功臣的时候,先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所以,神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4、董卓之乱

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失败后,挟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随之西迁,沿途死亡无数。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5、开凿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命皇甫仪征河南、淮北各州县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引黄河水达于淮河;同年,又开通山阳渎(邗沟)。608年,开通永济渠,北到涿郡(今北京)。

610年,开江南河,连通长江和钱塘江。至此,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达涿郡,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部竣工。大运河全长2500多公里,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

洛阳的诗人:

1、杜牧

(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神龙政变

百度百科-董卓之乱

百度百科-杜牧

百度百科-刘禹锡

从洛阳现存墓葬可以看出有哪些人士:
苏秦墓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家,佩六国相印,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使强秦不敢东窥函谷者达15年。今洛阳老城东
20公里,汉魏故城东南,洛河北岸有小村名曰张苏寨,寨内一冢为苏秦墓。

吕不韦墓 位于今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吕不韦曾任秦国相国,参与过秦朝统一大业。(毕竟吕组织过<吕氏春秋>的编写)

唐僧墓 唐僧,唐玄奘,陈姓名韦,洛阳偃师人,贞观初随商人往http://www.rixia.cc游西域十七年,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为中国佛教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唐僧墓位于缑氏镇唐僧寺西北约200米处,墓冢呈覆斗形,周围遍植桂树,生机盎然。

杜甫墓 邙山南麓,首阳之间,前杜楼村北,陇海铁路南。晋当阳侯杜预墓侧有一座青砖砌筑的八角形墓葬,这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甫的寝陵。杜预是杜甫十三世祖,杜甫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有“诗圣”之称,其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白居易墓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诗作颇丰,流传三千多首,他秉性耿直,体察民情,深受人民爱戴,死后葬于洛阳。即今龙门东山(即香山)瑟琶峰上。

二程墓 程颢,字佰湾,号明道。程颐,字公叔,号伊川。兄弟俩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兄弟墓和其父程王向墓,简称“二程墓”,位于今伊川县西约1.5公里处的白虎山麓,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市著名的名胜古迹。

范仲淹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年传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作者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苏州人,历史上革新派。死后葬于洛阳,即今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万安山南侧,墓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乃范公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薄公范纯佑墓,内有祭祠,有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有欧阳修撰文石碑。后部是范氏次子、三子、四子及其后代之墓,墓围古柏参差,绿树成荫。
和秋游洛阳
年代:【唐】 作者:【徐凝】 体裁:【七绝】 类别:【】
洛阳自古多才子,唯爱春风烂漫游。
今到白家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龙舒太守杨郎中示及诸公题咏洛阳新居见邀同
年代:【宋】 作者:【苏颂】 体裁:【】 类别:【】
仲长买宅近高山,饶得群芳不费钱。
地接伊浑宜水竹,门临嵩室足云烟。
未抛簪组真朝隐,更有田园即世仙。
满箧新诗俱大笔,凿楹留待子孙传。

【注释】

【原题】:
龙舒太守杨郎中示及诸公题咏洛阳新居见邀同作辄依安乐先生首唱元韵继和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莺梭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董娇娆 宋子侯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龙门赋
作者:孙继纲(洛阳辞赋研究会会长)
转自央视国际 时间: 2005-6-14 9:23:37

洛阳龙门,形胜誉甲天下,石窟声蜚寰中,今膺列世界遗产名录,故感之以赋曰:

赫赫天功兮,两山对峙;铮铮神斧兮,一水经中。阙之所成兮,得应龙之伟力;门之所开兮,应牧童之灵声。号伊阙兮,依山水而蜚誉;称龙门兮,赖帝威而流名。
若夫形胜之妙,俨然超尘。巍峨翠黛,峥嵘阙门。穿岸柳以观瀑,临飞泉而聆琴。投望眼以石楼,闻传说以石笋。循雕栏而拾阶,凝婪目而醉人。凌清波而旷心,跨卧虹而怡神。两岸青山兮,接乎碧空;一带秀水兮,连乎苍旻。日耀香山兮,辉洒伊阙;佛居天竺兮,光照龙门。峰生岚兮,常腾氤氲之气;佛有灵乎?时绕雯霭之云。 日夏养花网
若夫石窟开凿,源於北魏;洞龛功竣,延至北宋。浩浩乎,历时四百馀载;洋洋乎,凿窟两千有零。洞窟星罗,映先祖之智慧;石龛棋布,展华夏之文明。佛像十万尊,尊尊互异;石塔五十座,座座相迥。碑刻三千,各彰异彩;精品二十,自显独风。
若夫石窟艺术,浑然天成。蔚为大观,蕴涵厚丰。远师印度石刻之艺,近承云岗雕饰之风。上集佛道造像之长,下开拟实塑佛之宗。洞窟排列,参差错落;布局组合,和谐一统。雕刻技艺,娴熟流畅;造像特点,栩然如生。石窟,融南北文化为其体;艺术,树中原风格为其旌。文化造极,四海称颂;艺术登峰,五洲认同。
且夫,缘潜溪而名寺,列钟山之首庭。尊弥陀为主佛,奉教主为神明。礼者摩肩,拜者接踵。吾道天王之雄壮,尔云菩萨之文静。出潜溪而南行,觅石匾之来踪。有隐士曰陈抟,命不凡而题咏。自比为“天岸马”,己喻之“人中龙”。
宾阳三洞兮,释迦居中。褒衣博带兮,袈裟轻盈。迦叶左侍兮,严谨持重;阿难右立兮,温文虔诚。文殊普贤,凝眸若思,心仪妙德;南北二菩,含睇若哂,面驻春风。飞天环穹而翔,衣也飘飘;香音弄琴而歌,声也融融。维摩故事,表以绘画之技;本生传说,达以雕刻之工。太子倡施舍,竟以自身饲虎;帝后重礼佛,亲率臣仆而行。浮雕十神,若鸟若象,若狮若龙;法器十般,如河如山,如火如风。遂良书法,兼娟兼秀;佛龛古碑,垂德垂功。南洞阿弥陀,胸袒慈怀,蚕眉横www.rixia.cc卧;北洞无量寿,手指天地,尊容自呈。
泱泱万佛兮,不弃一洞之陋;嵬嵬弥陀兮,尽述佛法之竑。魁然壮士兮,力托莲花宝座;虔然弟子兮,静聆佛传真经。绚丽莲花兮,缀熠熠之背光,或含苞,或怒放,或斜依,或婷立,惟妙惟肖;纷呈菩萨兮,委欣欣之芙蓉,或端坐,或翻滚,或嬉戏,或私语,传神传情。南北乐伎兮,挂束胸之绮襦,有吹竽,有弄笛,有击鼓,有弹筝,音韵有异;两厢舞伎兮,著曳地之罗裙,有扭腰,有抚首,有伸臂,有踮足,姿色弗同。洞外观音兮,左执净瓶,右举拂尘,乃雕品之杰作;京剧兰芳兮,左侧凝视,右厢琢磨,扮洛神之成功。
傲然莲花兮,佛界雅品;孑居一洞兮,不落俗尘。主张出世兮,皈依佛门;教化众生兮,永为芳邻。洞南有石罅,於斯可窥一线光天;昔日曾卧龙,由此而腾九重祥云。石牛一溪,旁刊“龙门”两字;郭方二路,史载至善之举。
若夫窟龛规模之大,艺术之精,独奉先一寺。巍然像龛兮,气度恢弘;浩然石雕兮,风韵独成。卢舍中居,鸿颜天就;螺髻上盘,月容世崇。高鼻垂耳,其气似神;细眉长目,其质若瑛。端居莲座,覃思恢恢之佛法;淡赐悦色,俯瞫芸芸之苍生。弟子菩萨兮,左右侍奉,眉清目秀,慈颜善容;天王力士兮,两厢守定,形高体大,威仪雄风。慕大师之韦机,独秉匠心;携无名之工匠,共建奇功。对比夸张,绝艺初试;烘托渲染,极品天成。观者赞曰:斯寺也,神品盖世,久负盛名,颇具大唐之风者焉!
遥遥石窟兮,北魏始凿;浩浩古阳兮,清初易名。本尊释迦兮,雕以石像;继尊老君兮,复以泥形。佛道无奈,不共一洞之瑞气;释迦有幸,重现昔日之尊容。释迦袈裟,如薄丝之将垂;佛教故事,在石壁而欲生。七宝佛塔,嵯峨云峰;清秀飞天,翱翔长空。魏碑书法,形神兼重。结体用笔,隶楷之中。气势刚健,字型端正。极品二十,十九其中。
中医草药,独辟传承蹊径;药方百四,共显驱病神功。动植矿物,因患而组合;丸散膏汤,视痌而调整。辩证施治,堪为行医之要;对症下药,实乃除瘝之铭。咦!是洞也,立意独特,效用显明。留古医应用之宝鉴,纪中医发展之里程。
至乃,或有君已 矣。岂知走马观花,西山尚未尽览;幽室读经,东山更有佳境。譬之东南山麓,有寺看经,释迦涅盘,佛法世承,罗汉念九,寺中有形,摩诃迦叶,为之先导;菩提达摩,乃其后从。年之老少有别,体之胖瘦分明。个有高矮之分,相无情表屡同。端熏炉而礼佛,抚念珠而慎行;捻莲花而睎洁,持锡杖而信诚。气氛肃穆,队列齐整,有似乎佛教仪式,正当进行。
东山有沟兮,万佛相称;北坡有龛兮,观音为名。郡王武重规洞,天授始凿,流翠香山脚下,大功未竟;西方净土变龛,居易捐造,束腰莲花座上,弥陀无声。化佛云头端坐,供菩身侧侍奉。殿阁参差山峦,云气缭绕天空。丝竹之音袅袅,悦以人耳;舞伎之影憧憧,庆以升平。千手观音,深居摩崖像龛;千臂曲伸,宛若孔雀开屏。擂鼓台上,曾留武后履痕;擂鼓洞里,常存万佛尊影。是洞也,顶饰莲花兮,窟作穹窿;周列罗汉兮,壁题谱宗。主佛弥勒兮,背光瑆暎;四面诸佛兮,袈裟朦胧。弥陀佛经,工楷而书;窟龛佛像,禅宗所营。
嗟乎!“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如寺者,始建兮於北魏,重修兮垂唐功。距香山而守阙,面伊水而采风。景危楼之切汉,仰飞阁之凌空。桥卧廊回,亭立楼耸;竹翠松茂,径幽林静。武 后 巡 幸 ,命 臣,赋咏,袍赐东君,旋易宋公。诗圣居易,爱有独钟,修寺撰文,铭刻寺中。香山居士,结故吏遗老,饮酒连楼廊;少傅白公,邀文坛挚友,赋诗寺前亭。香山古刹,洛中游宴之所;文人学士,络绎不绝其中。佺期吟诗,“北阙峨峨连翠云”;元衡咏句,“钟磬寥寥半碧空”。浩然林端识香气,杜甫月下散清影。韦应物诗赞香山泉,李太白赋写松下风。乐天终留十卷诗,后生常咏万世情。
星移斗转,朝替代更。殿阁时增时损,楼廊时修时倾。及至康熙,再盛芳名。凿石为基,取木作栋。建祠建塔,造殿造亭。旧制非非,故风仍仍。高宗弘历,嵩岳祭奉,归临香山,留诗碑亭;於此怀古,似存大禹旧迹;处斯感今,犹沐洛城新风。
或有寺北白园,长眠乐天;琵琶峰上,诗弦常弹。诗家商隐,为诗圣撰文;宰相白敏,替少傅书丹。爱酒爱诗,得山水之乐而赋之;忧国忧民,於众生有益则谏焉。修香山寺,疏八节滩。谋万丈长裘,愿洛城共暖。名垂青史之上,誉留后人心间。今日白园,景色非凡,政府辟地而护,游人拜谒其墦。竹影摇曳,溪水绵绵;碑庐崔巍,诗廊奂奂。古柏挺拔,翠荫如烟;伊水潺湲,清流若绢。居易其人,由此或知一二;伊阙其景,於斯可窥一斑。
盖云:两山之郁郁兮,一水滢滢。窟龛之琳琅兮,寺庭危耸。倾世之美色兮,无以齐名。任汝之细观兮,随尔详评。

厚积薄发荡气回肠——读孙继纲《龙门赋》有感

作者:陆渴望

读一首好诗,就象喝一盅千年茅台酒,酒不醉人人自醉;看一篇名赋,犹如品一杯极致龙井茶,茶不怡神神自怡。
自古以来,虽然不朽诗篇如大海之水,波澜壮阔,优秀诗人似朗夜苍穹,灿若繁星;但是千古佳赋却像深秋之蝉,音律时断时续,作赋之人更加无源之溪,干涸在即。
在这青黄不接之时,能欣赏到孙继纲先生的力作《龙门赋》,使人大有久旱甘霖洒心田,暗夜明灯亮歧路之感。
初看《龙门赋》,犹如啜苦丁之茗,清肝润肺,去火明目;再瞧《龙门赋》,仿佛赏旷世名画,心胸豁达,极目千里;三品《龙门赋》,宛然饮琼浆玉液,酣畅淋漓,遐思如飞。
《龙门赋》的开篇,气势磅礴,一把铮铮神斧从长空劈下,刹那间将龙门山一分为二,形成阙门。.伊河从阙中淙淙流过,两岸青山接碧空,一带秀水连苍旻。山峰巍峨,氤氲之气弥漫;大佛有灵,七彩霞光缭绕。
从《龙门赋》中可知,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竣工于北宋,历经四百余年,凿石窟两千多个,成雕像十万余尊,建石塔五十座,有碑刻三千块。在开凿过程中既学习了印度石窟的雕刻艺术,又继承了云岗石窟的雕饰风范,不仅聚集了佛教、道教造像之特点,同时还模拟武则天的实际相貌,塑造成卢舍那大佛的形象。
欣赏如此美妙的佳赋,如同置身于龙门山色之中,踏名寺肃然起敬,观溪流长歌当风,这里天王雄壮,菩萨文静,顶礼膜拜者摩肩接踵。顺龙门潜溪寺南行,可看到西崖石壁上有一石匾,上刻有五代宋初道士陈抟 所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诗句。龙门有宾阳三洞,释迦牟尼端坐其中,褒衣博带,袈裟轻盈,迦叶左侍,严谨持重,阿难右立,温文虔诚。文殊普贤,凝眸若思,心仪妙德;南北二菩,含睇若哂,面驻春风。飞天环穹而翔,衣也飘飘;乡音弄琴而歌,声也融融。
《龙门赋》的这一段描写惟妙惟肖,人物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读起来无不身临其境,禁不住神采飞扬。
在写大佛浮雕时,作者只用二十四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精雕细刻:“浮雕十神,若鸟若象,若狮若龙;法器十般,如河如山,如火如风”。
面对南北两壁上雕刻的乐伎及两侧雕饰带中雕刻的舞伎,作者写道:“他们挂束胸之绮襦,有吹竽,有弄笛,有击鼓,有弹筝,音韵有异”;他们“著曳地之罗裙,有扭腰,有抚首,有伸臂,有踮足,姿色弗同”。这种强烈的动感,逼真的形象,使人不由得心旌摇荡,拍案叫绝。
作者独具匠心,区区三十二字就将卢舍那大佛雍容华贵,仙气逼人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卢舍中居,鸿颜天就;螺髻上盘,月容世崇。高鼻垂耳,其气似神; 细眉长目,气质若瑛。”
人们都说,龙门十寺中香山第一。
这里高楼耸立,飞阁凌空,桥卧廊回,竹翠松茂,径幽林深,好一处人间仙境!
据碑文记载,香山寺系白居易所修。白少傅当年结交一些故吏遗老和文坛挚友,经常在香山寺饮酒赋诗。沈佺期曾吟道:“北阙峨峨连翠云”;元衡发出这样的惊叹:“钟磐寥寥半碧空”;孟浩然林端识仙气;杜子美月下散清影;韦应物诗赞香山泉;李太白赋写松下风。
作者借用六位唐朝诗人之名,咏写香山之俊美,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印痕。
由于朝代更替,香山寺修修损损,到了清朝,唐熙在龙门“凿石为基,取木作栋,建祠建塔,造殿造亭”;“高宗弘历,留诗碑亭”;“蒋氏介石,增筑楼层”……这一切的一切,《龙门赋》中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白居易死后,葬在龙门香山,人称白园,其墓碑有诗人李商隐撰文,唐朝宰相白敏书写丹青。
纵观《龙门赋》全文,作者文学底蕴之深厚,观察景象之细微,感情之饱满,运笔之流畅,可谓妙手偶得、厚积薄发,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与其说这是一篇赋中精品,不如说它是一篇诗之绝唱。
龙门石窟闻名天下,古往今来,撰文写诗对其进行讴歌的文人骚客不计其数,而写《龙门赋》的却只有三人,一个是唐朝的卢□*,一个是安徽大学的孙以昭,另一个就是当今的孙继纲先生。卢□*和孙以昭的《龙门赋》只有600多字,无论是从立意或者是从谋篇等方面,都不能与孙先生的《龙门赋》相媲美。
孙继纲的《龙门赋》堪称一篇龙门史诗。

龙门-杜甫
龙门横野断,
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
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
川陆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
生涯尽几回?莺梭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董娇娆 宋子侯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洛阳在历史上园艺花卉业十分发达,被称作百花之城。唐代诗人王维就写有“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的诗句,宋代文人李格非也赞美“天下名园重洛阳”。这都表明洛阳是一座花园冠天下,百花争娇艳的都市。
  洛阳的百花之中,牡丹最为富丽。每年的初夏时节,洛阳城中的各处园林,牡丹盛开,花朵丰满华贵,色彩艳丽娇美,把洛阳装点得十分迷人。洛阳的牡丹,既多且艳,深受洛阳人的喜爱,成了洛阳的市花。但说起牡丹花与洛阳城的这个缘分。都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唐代的女皇帝武则天即位之后,开科取士,整肃吏治,一时威仪天下。她在朝政之余,也喜欢游山玩水,赏花踏春。有一年腊月,武则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去皇家花园游玩。她把宫廷的近侍叫来,要他们作好准备第二天游园,同时手写一诏,叫他们设一司花神坛,把诏书拿去神坛宣读。只见到那诏书写道: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些近侍官员一时不知所措,又不敢违抗皇命。只好照武则天说的话,把诏书拿到司花神坛前宣读。据说司花之神听到武则天的诏令,虽然实在不愿意在这寒冬腊月开放百花,但因为此时的武则天是真命天子,其威仪之盛,神人都不敢违,也只好下令百花连夜开放。然而,当百花仙子遵命连夜催花时,惟独牡丹仙子认为武则天太霸道,对这道命令不加理睬。
  第二天,武则天率宫廷近侍游园的时候,见到百花在朔风之中开放,自己威压天神,非常自得。突然,她发现牡丹园中仍是一片光溜溜的枝干,没开一朵花。不禁大怒,立即下令把牡丹迁出皇家园林,贬到洛阳。牡丹仙子不卑不亢,被贬到洛阳后,照正常时节开花,而且开得更加丰满艳丽,深受洛阳人的喜爱。武则天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又派人去洛阳用火把牡丹烤了一顿。想不到牡丹的生命力极强,并没有被烤死,只是根被烤黑了,花却开得更艳。当地的老百姓把这些牡丹称为“焦牡丹”,同时更加喜欢牡丹了,家家户户都种植牡丹,各处园林都少不了牡丹。从此,洛阳牡丹冠绝天下,并终于成了洛阳的市花。
  当然,这个“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只是一种市井趣闻。不过,就算是从长安迁到洛阳,也很难说是贬。因为在历史上,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也是很古老的。还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为了控制东方,周成王就派大臣周公来营建洛阳城。据说周公到东方建城时在选址问题上是很费心思的。他看到洛阳这块地方北依邙山,南望龙门,东有虎牢之险,西有函谷雄关,易守难攻,洛水、涧水流贯千里沃野,实在是块好地方。周公还用灵龟问卜,得到的也是吉兆。于是他就在这里建起一座都城。后来,东周还把京城迁到这里。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也把都城建在洛阳,所以,洛阳有“九朝故都”之称。经过历代的营建,洛阳成了一个规模宏伟,园林优美,市场繁华的大都市。而且从历史记载来看,北魏时就有波斯、印度等国的商贾、僧人来此居住,说明洛阳很早就是一个国际性的著名都市了。

洛阳历史事件典故

洛阳为九朝古都,也是帝王必争之地,因此想更多的了解他的魅力与传奇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偃师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成周  。 洛阳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 ,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自此,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 [25] ,史称东汉,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

扩展资料

洛阳的文化

文化节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 

洛阳,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全国四大名会之一,始于1983年,2010年11月,经国务院 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 

宗教文化

洛阳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及道教的起源地之一。 

洛阳洛阳的道观寺院主要有: 上清宫、 白马寺。洛阳上清宫是老子思想的发源地,被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

文化艺术

洛阳文化产品

洛阳澄泥砚:即新安虢州澄泥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洛阳牡丹石:牡丹石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国际石材界公认为世界奇石,被列为世界珍稀品种。牡丹石产地世界唯一,中国偃师寇店五龙村。

洛阳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洛阳为主要产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洛阳(河南省地级市)

  鲤鱼跳龙门

  很早以前,龙门还未被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

  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左思《三都赋》中的洛阳城,早已被无情的历史风雨化作一片废墟,而今日的洛阳城又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相信千年前的左思倘若再生人间,看到今天的洛阳,他一定会有一部更加精美华采的《三都赋》风行洛阳街头,也将会有一段新的关于“洛阳纸贵”的佳话。
  龙门山色 龙门,古称伊阙,隋唐以后始称“龙门”。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白居易曾说“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2000年龙门石窟荣列世界遗产名录。 马寺钟声 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中的另一景。白马寺到了北魏、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诵佛,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到了明代,寺内有口大铁钟,重约5000余斤,钟声特别洪亮。据传这口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紧接着洛阳城钟楼上的钟也响了,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因此,白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金谷春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修筑了金谷别墅,即称“金谷园”。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园建馆,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石崇用绢绸子针、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的时候,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蹁跹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所以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邙山晚眺 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它像一条长龙蜿蜒横卧洛阳之北,东西横旦数百里,海拔约250米,如同洛阳的天然屏障。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气势雄伟、土质深厚的北邙当作死后长眠的好地方。孟津新庄村附近古冢林立,这就是东汉诸陵和王公大臣们的墓葬区。每当春天清明时节和秋高气爽的重九(农历九月九),成群结队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远望。特别是城北的翠云峰,唐宋时代古木森列,苍翠如云,是人们登高游玩的胜地。每当夕阳西下,暮色茫茫,万盏华灯初上,万户炊烟袅袅,站在峰顶观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伟的宫阙,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十分壮观。这就是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的写照。 天津晓月 天津桥,在洛阳桥东100米处,古时用铁索连起无数大船而形成的一座浮桥。建于隋炀帝大邺元年(公元605年),后来,被隋末农民起义军烧掉。到唐代,才改建为石桥。其时,隋唐城周围五十余里,人口百余万。洛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天津桥横跨其上,北与皇城的南门、端门相应,南与长达“七里一百三十步”“街宽百步”的定鼎门大街相接,为都城南北之通衢。每当凌晨时分,晓月还挂在天空,天津桥上的行旅就熙熙攘攘车马如流了,无怪乎唐代诗人刘希夷写道“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真是写景如画。“天津晓月”历来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诗人有不少歌咏天津晓月的诗篇。可惜自宋以后,历经五百余年的战火,天津桥被破坏了。 洛浦秋风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那时的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特别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更是充满诗情画意。数千年来,洛滨景色不知使多少文人墨客留连忘返。早在三国时,曹子建说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洛神赋》。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曾徘徊洛滨,不忍离去。唐高宗时,上官仪循着河堤,缓辔咏诗,洛滨景色之佳,可以想见。 平泉朝游 在洛阳城南30里,龙门西边的山脚下,有个梁家屯村。这里山峦环抱,林木掩映,泉水泛涌,清溪萦回,这就是唐武帝时宰相李德裕的别墅椘郊易之所在 。 铜驼暮雨 “铜驼暮雨”是洛阳八大景的最后一景。城东关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时叫“铜驼陌”,它位于隋唐城的城东北隅,当时国际贸易市场叫“丰都市”一带。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莺鸣烟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别有洞天,不亚于晋时石崇在城郊所建的金谷园。隋唐时代这里人烟稠密,每当暮色茫茫,家家炊烟袅袅上升,犹如蒙蒙烟雨,纷纷扬扬,这就是人们赞不绝口的“铜驼暮雨”的由来。
可以先了解一下洛阳八大景和他背后的故事。
洛阳,西周时称洛邑,称为东都。平王东迁到洛邑,并在这里建立都城。此后洛阳开始成为一个大都城。
洛阳纸贵
石崇王恺斗富,留有金谷园这个地名直到今天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洛阳文化特色和历史典故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33865.html

上一篇:荷花的根部叫什么

下一篇:“家畜”“家禽”的读音是什么?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