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令平覃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是说什么?
《红楼梦》三菊翻译
如果“读书上进的人”是“禄蠹”,探花郎林如海应排在第一位。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如果父母在孩子心里是正面印象,孩子对父母有爱,当听到别人对父母有贬损之时,会条件反射地予以维护。
黛玉没有。
这就有问题了,黛玉的表现为何如此反常?
直到反复读黛玉所作的三首菊花诗,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菊花诗是黛玉以潇湘妃子名义所写,写于湘云作东道的螃蟹宴上,十二首以菊花为题的诗,黛玉写了三首。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往往是用来表达志向的。
这三首菊花诗,便蕴藏了黛玉的志向,以及她的人生态度。
黛玉的人生态度:孤标傲世偕谁隐,解语何妨片语时。
黛玉的三首菊花诗,分别为《咏菊》、《问菊》和《菊梦》,题虽不同,意却一样,都是陶渊明的菊,寄寓着对陶渊明隐士生活的向往。
首先是《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既为《咏菊》,当然要赞美,前面三句写菊花历来都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不同的人,借助菊花表达不同的心境。
最终的落点在第四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的咏菊诗问世,菊花便成了高风亮节的象征,千古以来广为传诵。
当然,黛玉和陶渊明一样,欣赏菊花的高风亮节。
再看《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所问的依然是陶渊明的东篱之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花南山。”
为什么要问陶渊明的东篱菊?因为这是隐士之菊。“孤标http://www.rixia.cc傲世偕谁隐”,谁和隐士一起隐居呢?“孤标傲世”之人容易孤独寂寞,找不到知己。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不要说没人能理解你,没人能和你有共同语言,我愿做与你同隐的解语花。
这便是黛玉支持宝玉不追求“仕途经济”的原因,她以为宝玉和陶渊明一样,是有着高风亮节的隐士。
最后是《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自己素昔爱哭,自己却不知道为谁而流泪。直到受到了你赠送的手帕,才知道是为了赠帕之http://www.rixia.cc人而流泪,让人如何不伤悲呢。)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整日泪水如珠玉一般滚落,自己的心事能向谁诉说。点点斑斑的泪痕,将在你赠送的手帕上留下痕迹。)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湘妃之泪,化作翠竹上的点点斑痕,我的眼泪会不会浸渍窗前的千竿翠竹,也留下泪痕,成为我心事的见证?)
无赖诗魔昏晓侵 什么意思
看新版红楼时,第三十九回,林黛玉的诗《咏菊》的第一句话说完后,为什么贾宝玉看着林黛玉,而林黛玉好像很不好意思的样子,为什么?意思是:日夏养花网作诗竟已成魔,就像有一个诗魔使出了无赖的手段,没日没夜的纠缠,让她不得不在绕篱欹石之时亦不能忘怀,执着沉迷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已然魔就是她,她就是魔,完全不知道是因为诗魔的入侵叫她这样执着还是她的执着招来了如此无赖的诗魔。
原文: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白话译文: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日夏养花网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扩展资料作诗对于宝钗,湘云等红楼众女子来说不过一戏,何以能到如此痴狂的地步。而黛玉却已将自己的灵魂放了进去,这不是也正是黛玉为情的态度。
自从初进贾府,与宝玉相见却似曾相识,就此种下情种,明知有宝钗的金玉良缘;明知无父母作主,终究未必就能如愿;明知已因此成疾,却仍不退却,反而更加执着,直至最后也无反顾。莫不是也有一个情魔侵入她的内心,叫她这样含蓄压抑的痴狂。
黛玉寄情于诗,众人都只是就诗论诗,只是评说诗词的字句美,唯有宝玉能知其中深意,体会到了黛玉对自己的一片真心,所以宝玉看黛玉的时候黛玉心里有些慌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社
意思是: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
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
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后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
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出自:清代曹雪芹《咏菊》
原文: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译文: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咏菊》写在了《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回描绘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
作者让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借用李纨公评《咏菊》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赏析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潇湘妃子咏菊的时候跟一般人不同: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象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静坐于闺房,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
诗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真实情感。这一句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经验。不仅如此,还把诗人的兴奋、专心致志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潇湘妃子仅此一联就可足以技压群芳了。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可见,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
接着,笔锋一转,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这在诗词创作中叫“合”,于是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
作诗对于宝钗,湘云等红楼众女子来说不过一戏,何以能到如此痴狂的地步。而黛玉却已将自己的灵魂放了进去,这不是也正是黛玉为情的态度。自从初进贾府,与宝玉相见却似曾相识,就此种下情种,明知有宝钗的金玉良缘;明知无父母作主,终究未必就能如愿;明知已因此成疾,却仍不退却,反而更加执着,直至最后也无反顾。莫不是也有一个情魔侵入她的内心,叫她这样含蓄压抑的痴狂。
别人只是就诗论诗,只有宝玉能看出黛玉诗中深意(对感情的执着痴狂)因而凝视黛玉许久……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是谁写的
《咏菊》
全诗如下: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从最后一句“陶令”可以看出
,“陶”指陶渊明
,他最爱菊,后人多用他来指代菊花。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是谁写的
全诗如下: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从最后一句“陶令”可以看出 ,“陶”指陶渊明 ,他最爱菊,后人多用他来指代菊花。
全诗如下: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所以也可以说是曹雪芹写的。
有谁知道这里面的字写的是什么
菊
千古高风说到今
一从?令平章后
杨子摄影
其中的诗句出自曹雪芹的《咏菊》,不过好像顺序反了,而且部分文字也不准确!
咏菊
[ 清曹雪芹 ]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希望能帮到你。
这是曹雪芹《咏菊》中的一句诗: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文字为大篆。全文是:
菊千古高风说到今
一从陶令评章后
杨子摄影
(上下句写反了)
千古高风说到今
一游从今平章后
清 曹雪芹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这里用了最后一句。可惜后的繁体字不对。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