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法与传统教育法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蒙氏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模式有哪些不同?
蒙氏教育是以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年)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教育方法。出自《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
1909 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 —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 2000 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中文名
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儿园中传播的趋势是从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单位办园、私人办园到教育部门办园,目前已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二十几个省区和直辖市。
早在20世纪初,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台梭利教育即传入我国。当时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评价蒙台梭利说:她的努力和功绩,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苏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1923年,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开办了两个蒙台梭利班(1926年因人事变更而停办),这些是蒙台梭利传入我国之初的情况。当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接触了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一经引入,即受到国内幼教界的好评与欢迎。
但处于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政治衰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幼稚园的数量极其有限,且多由外国支委会开办,国人办的幼稚园数量少、规模小、经费有限,无力采用被人称道的蒙台梭利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蒙台梭利博士致函中国教育部长,邀请中国派员赴罗马参加教师培训,并征集在中国采用该教育的报告及书籍,我国时任教育部长蒋梦麟先生回复称:你的教具颇多,但不甚经济,中国多采用设计教学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购置教具。又称中国没有实施蒙台梭利的报告文章及翻译的书籍等。教育部长之言反映了当时的实情,蒙台梭利教育虽受到称赞,但不适应当时我国的国情,因而未能传播开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国家的全面建设。当时政府提出了“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中央教育部聘请了苏联幼儿教育专家,翻译了苏联的教材,以苏联的学前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幼稚教育。将西方国家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幼儿教育家均视为资产阶级性质,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蒙台梭利及其创立的幼儿教育法同样未能免于批判,被冠以唯心主义世界观、资产阶级儿童中心主义、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教育、机械地感官训练、以轻度弱智儿童的教育来教育正常儿童等,遭到全盘否定。对蒙台梭利教育的批判是伴随政治运动的兴起而进行的,因此已不计其数了。长期批判造成的后果是:阻碍了人们真实地了解蒙台梭利其人及其教育;由于批判所持观点的偏颇,导致抵毁和扭曲了蒙台梭利教育;在实践中禁锢了蒙台梭利教育,致使无人知晓,更说不上采用了。
1978年以后,新的一页历史被掀开,学术界逐步走向务实,走向开放,走向纠正错误。打开了国门后,我国幼教界前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乐山先生从外部世界的幼儿教育中发现了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存在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终于在1985年——中断了60年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卢教授编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对外国教育各家名著丛书中,相继翻译了蒙台梭利的4本专著,即《童年的秘密》、《有吸收性的心理》、《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中的自发活动》。同时在大学的课程也中止了对蒙台梭利的批判,而代之以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客观介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境外的幼儿教育交流日益迅速,一些热爱国家、热心幼教的人士带来了台湾幼儿园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信息,并拟将这一优质的幼儿教育方法提供给大陆的广大幼儿。他们找来合作伙伴,实施夙愿。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合作引进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项目,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基地。1994年暑假,台湾派讲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培训老师,秋季开学后便正式启动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验研究”课题。北师大威斯达公司紧跟实验研究,于1996年春季完成了蒙台梭利教具的生产,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蒙台梭利教具的公司。与此同时,北京市崇文区第三幼儿园、宁夏银川市蒙台梭利幼儿园也相继开始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实验研究。至此拉开了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幼儿园中应用的序幕。
实验进展的成效渐渐影响开来,首先被吸引的是家长,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接受这一良好的教育,渐渐地便有更多的幼儿园开设了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班。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儿园中传播的趋势是从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单位办园、私人办园到教育部门办园,目前已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二十几个省区和直辖市。
众多的蒙台梭利班发展水平尚参差不齐。一批参加课题研究的幼儿园,矢志蒙台梭利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仍在不懈努力地探索、研究与提高中。也有一些幼儿园由于师资培训欠缺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领悟得甚为肤浅,成效寥寥。
回顾我国蒙台梭利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的10年路程,感慨良多,现总结几个要领与同行分享: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学习独立的意愿,让儿童通过自身努力自主自由地学习。
二、用心创设适宜的环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环境是儿童自我成长发展的决定 因素。
三、儿童在“工作”中练习独立,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
四、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不强求、不施压。
五、教育者要学会“静观等待”、“克制”、“公正无私”和保障儿童自由的实现。
六、以教具和教具以外的人类活动的领域,促进儿童整体性地发展。
七、吸收中华文化和当代科技成果,适应本土、适应时代。
八、接纳现代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发展儿童的早期教育。
玛利亚蒙台梭利
外文名
Maria Montessori
国 籍
意大利
出生地
意大利安科纳
出生日期
1870年8月31日
逝世日期
1952年5月6日
职 业
教育学家
毕业院校
罗马大学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也译作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1870 年 8 月31日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Ancona)地区的基亚拉瓦莱(Chiaravalle)小镇。父亲亚历山德鲁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
1952 年 5 月 6 日逝世于阿姆斯特丹,享年82 岁。
基本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特点
编辑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养儿童情感智商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肢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启发幼儿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困难,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构建和心智发展的目的。
蒙氏教育的原则:
蒙氏教育
以儿童为主——为的是给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提供充分的教具——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所以,设计一个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应该是能提供丰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诱发他自我学习的乐趣。
不“教”的教育——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学幼教法强调掌握儿童“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
蒙台梭利教育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学具,这套学具利用幼儿感觉的敏感性,透过可供幼儿操作的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学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头脑、有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一隅,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
价值
编辑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遵守儿童的敏感期,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蒙氏教育法遍及欧洲大陆,也走向了世界,蒙氏教育法推广百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学前教育发达国家极受关注,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及一百多个国家。
蒙台梭利教育法与普通教学有什么区别?
蒙台梭利教育法与普通教学有什么区别??rnrn写的详细点...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 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保育内容,而且保育方法的许多方面亦由环境决定。儿童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地发展,完善其人格。然而,多数儿童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生活在适当的环境中。儿童天性亲近自然,但随着文明的发展,自然距离儿童却越来越远。他们居住在以成人为本位的世界中,身边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其规格、重量及形态都不是完全适宜的,难于随心所欲地操作。“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儿童能够顺利成长,从而将秩序与智慧等精神食粮的环境预备好。对六岁以前的儿童而言,成人的环境与儿童的环境在大小及步调上相差悬殊,因此儿童在活动时需时时依赖成人的协助。儿童一直依赖成人的协助便无法完成应有的成长,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锻炼自己。如果没有理想的环境,儿童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永远无法脱离成人而独立。因此,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六岁以前的敏感期与吸收性心智,创设一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生活。这个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只是环境,而且是儿童将要面临的未来世界及各国文化的方法与手段。
一、 蒙台梭利教育十大特点 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近百年来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如下:1、 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2、 "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4、 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5、 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6、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7、 混龄教育 让一岁到六岁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8、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9、 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10、 爆发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的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二、 自由―――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在教育上公认的贡献之一就是为自由下了明确的定义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本质的前提。一、 关于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推动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 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的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放纵孩子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二、 关于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的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 这种人是在被"消灭"。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 她说:"一般学校给每个儿童都指定一个位置,把他们限制在自己的板凳上,不能活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纪律教育,要求儿童排队,保持安静等等。这样的纪律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因为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她认为儿童的活动应当是自愿的,是一种自然的潜在趋势,不能强加给他们。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她多次强调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 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她认为这种自由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地、自愿地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长此下去,就会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 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且教育方法的许多方面亦由环境决定。儿童需要适http://www.rixia.cc当的环境才能正常的发展,完善其人格。然而,多数儿童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生活在适当的环境中。儿童天性亲近自然,但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自然却距离儿童越来越远了。他们居住在以成人为本位的世界中,身边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其规格、重量及形态都是不完全相适宜的,难于随心所欲的操作。 "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而将秩序与智慧等精神食粮的环境预备好。对六岁以前的儿童而言,成人的环境与儿童的环境在大小及步调上相差悬殊,因此儿童在活动时须时时依赖成人协助。但是儿童一直都依赖成人的协助便无法完成应有的成长,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锻炼自己。如果没有理想的环境,儿童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永远无法脱离成人而独立。因此,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六岁以前的敏感期与吸收性心智,创设一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生活。这个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只是环境,而是儿童不久将要面临未来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与手段,因此他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 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 儿童与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异悬殊,成人在一小时内的认知和感觉与儿童所经验到的截然不同。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儿童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生存时,必须愈加保护儿童特有的"节奏或步调"所需的环境。2、 给儿童安全感 人类的孩子比其他动物的成熟要来的迟,因此他们更需要庇护,当孩子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地行动。3、 可自由活动的场所与用具 儿童必须依靠运动来表现其人格,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才能够充分获得发展。因此,需要能让儿童持续接触东西一一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与场所。4、 美对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最初的活动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儿童周围的物品,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5、 必要的限制 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动的东西。太多的东西反而使儿童的精神散乱迷惑,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以至不能将精神集中在对象物上。为避免儿童做不必要的活动,而导致精神疲惫、散漫、教材及活动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限制。6、 秩序 儿童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儿童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儿童的关系就象鱼和水、房子与地基。事实上,儿童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儿童会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 7、 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所谓"秩序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着秩序应包含于拓展儿童智慧的教材中。这种秩序可使儿童朝真实且正确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儿童能真正认真地去进行"真实的生活"。能够独立专注于自己世界内活动的儿童,才能真正在下一个阶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动。而秩序应表现?quot;有准备的环境"中与成人的文化世界相连贯。附:蒙台梭利关于"生命与环境"关系的描述: "整个环境(颜色与光泽、形状的调和等,儿童周围的全部)具备了吸引儿童的性质这种情形与自然界中,花朵与鲜艳的颜色吸引昆虫来吸取藏在花朵中蜜一般" "这瞬间,儿童会用耳朵倾听最能刺激他活动欲的事物。就像在草原上的花朵会竭力以香气色泽来吸引昆虫,而昆虫为了生存也必须尽力去寻找花朵一般"----《童年的秘密》
四、蒙台梭利对教师的要求 1、 教育儿童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儿童 2、 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技能更重要 3、 机警、稳重、耐心、爱心、谦虚 4、 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 5、 对进步慢的儿童要有无止境的耐心 6、 在观察的同时耐心等待,充满乐趣执着的观察儿童
蒙氏教师的物质 1、 谦卑的态度 2、 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3、 是环境的创设、保护者、也是儿童的沟通者 4、 是观察者、引导者、不是主导者 5、 是家长的沟通者 6、 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7、 活泼的与儿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为教室的中心点 8、 热心、爱心、耐心、尊重心、责任心 9、 机警、思维敏捷 10、 动作优雅迷人,外表整洁,品质高贵 11、 善于聆听儿童的心声
五、蒙氏教师与传统教师的共同点与不同处 共同点 1、 以儿童为中心 2、 充满爱心,敬业精神 3、 尊重儿童,不体罚 4、 具有提高自身修养的愿望 5、 严于律已,做示范 6、 注意发展幼儿潜能兴趣 7、 重视家庭教育 8、 创设温馨的环境 9、 善于评价,改正不足 不同点: 蒙氏教师 传统教师 1、 个案指导,详细纪录 2、 正面引导,积极辅导 3、 尊重的多,不做过多干涉 4、 引导者,辅导者角色 5、 让幼儿自由选择支配时间 6、 让幼儿宽松自由,自我超越 7、 心境平和,全身心投入 8、 根据需要创新教具 9、 引导孩子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10、 让幼儿放开自我发展 11、 平等的爱 12、 爱心,耐心,尊重融于行动 集体巡回指导,一般纪录强调负面行为多把自己的能力强加给幼儿权威角色浓让幼儿随着教师走评比的多,制造竞争氛围忙于其它,不能静心集体购置玩教具说的多,教的多保护多,限制多偏爱现象多说话多,帮助多,替代多
六、仅有一次特别的生命力 掌握幼儿的九大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 如何运用这股有效动力 帮助孩子完美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 八个月大的东东,喜欢在地上爬行,但他老爱拾地上的小东西往嘴里放,妈妈十分担心,只好打他的手心,威吓他不行。 王家上个月搬家,两岁的宝宝却是一进屋子就涕哭不止,不论妈妈如何哄骗都不能安静。 上述现象,是否在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似曾相见?可惜许多父母不是没有发觉,就是觉而不察,亦或觉而不知如何进一步帮助孩子,以至错失了幼儿独有的生命力。何为敏感期? 孩子人呱呱落地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孩子一切从头开始,是如何完成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 那是因为自然赋予正在发育成长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儿童发育的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其中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这之为"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智力有卓越的贡献。
掌握九大敏感期 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九种:一、 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三、 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四、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五、 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http://www.rixia.cc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六、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七、 书写敏感期(3.5-4.5岁)
八、 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九、 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quot;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敏感期的教育重点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期,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尽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
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1、 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寻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地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 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 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出现并不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征。3、 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当成人观察的孩子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4、 鼓励孩子自由探索 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5、 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当孩子热衷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预,但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心灵的火焰 蒙台梭利形容"经历敏感期的孩子,其无助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同时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协助,以避免错失一生仅有的一次特别生命力。
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近百年来,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
一、 蒙式教育的十大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 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 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的发日夏养花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二、自由—蒙式教育法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式教育法本质的前提。
(1)、关于自由。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
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放纵孩子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关于纪律。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的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
她说: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在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自愿的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环境教育儿童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保育内容,而且保育方法的许多方面亦由环境决定。儿童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地发展,完善其人格。然而,多数儿童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生活在适当的环境中。儿童天性亲近自然,但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自然却距离儿童越来越远了。他们居住在以成人为本位的世界中,身边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其规格、重量及形态都是不完全相适宜的,难于随心所欲地操作。“有准备的环境 ”是为了让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儿童能够顺利成长,将秩序与智慧等精神食粮的环境预备好。对六岁以前的儿童而言,成人的环境与儿童的环境在大小及步调上相差悬殊。因此儿童在活动时须时时依赖成人协助。但是,儿童一直依赖成人的协助便无法完成应有的成长,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锻炼自己。如果没有理想的环境,儿童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永远无法脱离成人而独立。因此,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六岁以前的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创设一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生活。这个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是环境,而且是儿童不久将要面临未来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它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儿童与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异悬殊,成人在一小时内的认知和感觉与儿童所经验到的截然不同。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儿童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生存时,必须愈加保护儿童特有的“节奏或步调” 所需的环境。
(2)、给儿童安全感。人类的孩子比其他动物的成熟来得迟,因此他们更需要庇护。当孩子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地行动。
(3)、可自由活动的场所和用具。儿童必须依靠运动来表现其人格。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才能够充分获得发展。因此,需要让儿童持续接触东西—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和场所。
(4)、美。美对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最初的活动欲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儿童周围的物品,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
(5)、必要的限制。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动的东西。太多的东西反而使儿童的精神散乱迷惑,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以至不能将精神集中在对象物上。为避免儿童做不必要的活动,而导致精神疲惫、散漫,教材及活动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限制。
(6)、秩序。儿童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儿童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儿童的关系日夏养花网就像鱼和水、房子与地基。事实上,儿童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儿童会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
(7)、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所谓“秩序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着秩序应包含于拓展儿童智慧的教材中。这种秩序可使儿童朝真实且正确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儿童能真正认真的去进行“真实的生活”。能够独立专注于自已世界内活动的儿童,才能真正在下一个阶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动。而秩序应表现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与成人的文化世界相连贯。
四、蒙式教育的五大教育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基本动作训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社交行为。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感官教育:通过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注意力。
数学教育: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语言教育:通过对听觉、口语、视觉、语音、文字和阅读练习,培养幼儿听、说、认、读和书写能力。
科学文化教育: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美术。通过让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期。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尽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寻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出现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征。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当成人观察到孩子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和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当孩子热衷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预。但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实际上,蒙班侧重的是常规行为习惯和数概念的培养,通过让孩子自己操作教具,让孩子通过尝试错误,既自己动手操作,来得到自我提高。教师在班中主要是观察引导,我觉得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多接触是有好处的,特别是3-4岁间,但蒙班对孩子的想象力和个性上的培养不是很多,另外,蒙式教育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它的教具几乎全是进口的。
蒙台梭利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十大区别和联系,举例说明
蒙台梭利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十大区别和联系,举例说明二、 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不同传统教育1、 传统教育将儿童的能力进行量化,忽略了孩子个体发展的需要。 2、 由老师按照大纲制订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并按部就班地实施和执行。3、 授课的过程不重视孩子认知水平的发展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过度的过程,常常用概念解释概念。4、 强制孩子遵守规则,不能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蒙氏教育1、 帮助孩子通过工作建构自己,形成良好的品质,发展孩子的智力2、 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3、 用爱tHTXibtl来帮孩子建立规则,享受规则下的自由。4、 重视语言及感官数学的教育。5、 帮助孩子学习照顾环境和照顾自己。
三、 教师和幼儿之间角色的不同传统教育1、 老师是绝对权威,是教学和一日生活的主导。 2、 老师可以任意处罚孩子。对喜欢的孩子会偏爱。3、 老师不善于观察孩子,对孩子缺乏个别的指导。蒙氏教育:1、 教师是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蹲下来和孩子说话)2、 教师是孩子的合作者,观察者和引导者,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状况,知道在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才最适合孩子。
四、 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往不同 传统教育1、 孩子年龄相差不大,比较引发竞争。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利。 2、 由于过多集体活动的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活动,孩子间的交往相对比较少。蒙氏教育:1、 混龄的结构,为孩子制造了一个小社会,大家庭。2、 小的孩子向大孩子学习,大孩子在照顾小孩子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和帮助别人,认知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幼儿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有哪些区别?
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
环境设置的的不同
传统教育
1、
环境的设置缺乏连续性,对孩子的帮助不明显。 2、
教具由老师收藏,上哪节课用哪个教具,没有机会提供给
幼儿
反复操作。3、
整齐划一,统一管理,忽略了孩子的个性
蒙氏教育
1。
儿童之家
分区域设置环境,适合每一个孩子的需要。 2、
教具会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3、
儿童可以自由出入于不同的区域,玩什么,怎么玩由孩子自己决定。充分发挥了孩子的
主观能动性
,训练孩子拥有自己的个性和意志。
二、
教学内容和
教育方法
的不同传统教育1、
传统教育将儿童的能力进行量化,忽略了孩子
个体
发展的需要。 2、
由老师按照大纲制订每个
学期
的
教学计划
,并按部就班地实施和执行。3、
授课的过程不重视孩子
认知水平
的发展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过度的过程,常常用概念解释概念。4、
强制孩子
遵守规则
,不能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蒙氏教育1、
帮助孩子通过工作建构自己,形成良好的品质,发展孩子的
智力
2、
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3、
用爱来帮孩子建立规则,享受规则下的自由。4、
重视语言及感官
数学
的教育。5、
帮助孩子学习照顾环境和照顾自己。三、
教师和幼儿之间角色的不同传统教育1、
老师是绝对权威,是
教学
和一日生活的主导。
2、
老师可以任意处罚孩子。对喜欢的孩子会偏爱。3、
老师不善于观察孩子,对孩子缺乏个别的指导。蒙氏教育:1、
教师是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蹲下来和孩子说话)2、
教师是孩子的合作者,观察者和
引导者
,了解
每个孩子
的发展状况,知道在
什么时候
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才最适合孩子。四、
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往不同
传统教育1、
孩子年龄相差不大,比较引发竞争。对孩子的
心理发展
不利。
2、
由于过多集体活动的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活动,孩子间的交往相对比较少。蒙氏教育:1、
混龄的结构,为孩子制造了一个
小社会
,大家庭。2、
小的孩子向
大孩子
学习,大孩子在照顾
小孩子
的过程中
学会
了关心和帮助别人,
认知能力
和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蒙氏教育:以自我人性化为动机的自由学习原理(注重个性化发展)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不能顾及)儿童的个性发
区别二:教育核心
蒙氏教育:以儿童工作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教师根据儿童生命和心智成长的内在需要进行启发和引导;儿童通过自我学习,去了解与发现问题,进而主动总结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传统教育:以教师灌输传授知识为核心,儿童失去了自我发现、自我总结、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过程。
区别三:班组编制
蒙氏教育:混龄编班,促进大、中、小孩子的社会化协同发展。
传统教育:按照年龄段统一划分大班、中班、小班。
区别四:上课形式
蒙氏教育:同一时间,孩子可以依照自身内在的兴趣而自由选择工作,有个体、同伴或小组等学习形式并存,老师能够有效指导每个孩子的学习。
传统教育:同一时间,孩子以团体的形式接受老师传授的同一内容,老师无法进行个别指导。
区别五:上课内容
蒙氏教育:同一时间,每个孩子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去追求不同科目的学习内容,促进了孩子广泛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育:同一时间,所有的孩子必须学习老师预设的同一科目内容,孩子感到学习枯燥甚至厌学。
区别六:时间要求
蒙氏教育:允许儿童做长时间的、有价值的专注
传统教育:用课程表来固定时间来管制儿童的学习时间
区别七:学习途径
蒙氏教育:直接同环境接触,通过大量的系统的教具和众多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孩子各得其所,通过感官体验学习知识
传统教育:教具简单,教师主要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孩子学习,感官体验少
区别八:敏感期的关注度
蒙氏教育:根据儿童的各个敏感期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使儿童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
传统教育:忽视孩子的敏感期,延缓了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速度
区别九:教育效果
蒙氏教育:
1.普遍呈现出专注力、秩序感、独立性、自律性、进取心、创造力、协作性、分析、发现及解决问题等健康儿童所具有的能力。
2.上小学后他们学习轻松,不但成绩优秀并且乐于助人,做事很有责任感。
3.蒙氏教育的孩子不但能力发展均衡,同时还具有优秀的品格。
传统教育:无法预知教育效果。
文章标签:
上一篇:金骏眉的冲泡方法
下一篇:中草药医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