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有哪些?

2022-01-19 02:59:18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61

中西方园林风格的地域差别有哪些?

这主要是与中西方历史发展有很大关系,由于社会体制,经济发展,文学艺术发展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中西方园林理念存在很大差异
2.中国园林设计和审美,受中国山水画画理影响很大,西方园林从几何学发展而来,所以他的审美离不开几何艺术
3.中国园林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西方园林遵从的是人能改造自然,不为自然环境所左右的思想(当然,这主要是西方古典园林)现在园林设计面更广,交叉的学科更多,主要遵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园林的发展简史
世界三大园林发展地:中国、西亚、希腊
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
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从而做到“应地制宜、构园得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
特点: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
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的方方整整。总之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
约关系中去,一切都表现一种人工的创造;一句话,就是强调人工美。
二、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什么是园林?无论你远渡重洋去过法国的凡尔赛宫,伦敦的丘园,还是纽约的中央公园;只要你到过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江南苏州,欣赏过那“甲江南”的苏州园林,就一定会被那清丽的典雅的园景所陶醉;如果你到过曾是九朝国都的北京城,看过故宫、北海、颐和园等辉煌的皇家苑囿,也会被那恢宏的气势,壮丽的屋宇和楼堂所倾倒;如果你曾信步“深山藏古刹”的宗教圣地,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山明水秀的风景,定使你心旷神怡,超凡脱俗。这些风格迥异,令你流连忘返的人间仙境,就是园林。
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知识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样。历史上,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英美各国则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 它们的性质、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定: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配景和建筑布置,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东方园林
在中国的园林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两大派系,它们各具特色。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北方,规模宏伟,富丽堂皇,不脱严谨庄重的皇家风范;私家园林分为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两个分支,江南园林自由小巧,古朴淡雅,具有尘虑顿消的精神境界;岭南园林布局紧凑,装修壮美,追求赏心悦目的世俗情趣。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体系中的一大分支,都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风景园,都富于东方情调。这个造园系统中风貌各异的两大派系,都表现了中国园林参差天趣,丰富多彩的美。
(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追求宏大的气派和“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意志,形成了“园中园”的格局。所有皇家园林内部几十甚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对整体宏伟大气势的考虑,必需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及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落,这样一来也往往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轴线关系带入到本来就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
(2)私家园林。
①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大多数是宅园一体的园林,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在城市里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它是可居、可赏、可游的城市园林,是人类的理想家园。
江南园林的叠山、石料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能够仿真山之脉络气势做出峰峦、丘壑、洞府峭壁、曲岸石矶,或以散置,或倚墙彻壁山等等,更有以假山作为园林主景的叠山技艺手法高超,称盛时,苏州环绣山庄的假山堪称个中佳作。
②岭南园林:岭南园林亦以宅园为主,一般都做成庭园的形式,叠山多因姿态嶙峋、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很有水云流畅的形象,沿海也有用珊瑚石堆叠假山的,建筑物通透开敞,以装饰的细木雕工和套色玻璃画风长。由于气候温暖,观赏植物的品种繁多,园林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阴葱郁。
西方园林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18、19世纪的西方园林可以说是勒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这两大主流并行发展,互为消长,当然也产生出许多混合型的实体,下面我们就几个典型的园林国家来看一下其园林的特色。
西方园林
(1)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别墅园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别墅园多半建置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势而做成若干层的台地,即所谓“台地园”(Terrace Garden)主要建筑物通常位于山坡地段的最高处,在它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条中轴线上开辟一层层台地,分别配置平台、花坛、水池、喷泉和雕塑。各层台地之间以蹬道相联系。中轴线两旁栽植黄杨、石松等树丛作为园林本身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过渡。站在台地上顺着中轴线的纵深方向眺望,可以收摄到无限深远的园外借景,这是规整式与风景式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一种园林形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还出现一种新的造园手法——绣毯式的植坛(Perterre),即在一块大面积的土地上,利用灌木花草的栽植镶嵌组合成各种纹样图案,好像铺在地上的地毯。
(2)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法国多平原,有大片天然植被和大量的河流湖泊,法国人并没有完全接受“台地园”的形式,而是把中轴线对称均匀齐的规整式园林布局手法运用于平地造园。以凡尔赛为代表的造园风格被称作“勒诺特式”或“路易十四式”在18世纪时风靡全欧洲及至世界各地,德国、奥地利、荷兰、俄国、英国的皇家和私家园林大部分都是“勒诺特式”的,我国圆明园内西洋楼的欧式庭园亦属于此种风格。
凡尔赛宫占地极广,大约600h㎡。是由当时著名的造园家勒诺特(Andre Le Notre)设计规划的,它有一条自宫殿中央往西延伸长达25m 的中轴线,两侧大片的树林把中轴线衬托成为一条极宽阔的林阴大道,自东向西一直消逝在无限的天际,林阴大道的设计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双水景为主,包括十字形的大水渠和阿波罗水池,饰以大理石雕塑和喷泉。十字水渠横臂的北端为别墅园“大特里阿农”(Grand Tfianon),南端为动物饲养园。东段的开阔平地上则是左右对称布置的几组大型的绣毯式植坛。林阴大道两侧的树林里隐蔽地布列着一些洞府、水景剧场(Water Theatre)、迷宫、小型别墅等,是比较安静的就近观赏的场所,树林里还开辟出许多笔直交叉的林阴小路,它们的尽端都有对景,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视景线(Vista),故此种园林又叫做视景园(Vista Grand)。
(3)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如茵的草地、森林、树从与丘陵地貌相结合,构成了英国天然风致的特殊景观,这种优美的自然景观促进了风景画和田园诗的兴盛,而风景画和浪漫派诗人对大自然的纵情讴歌又使得英国人对天然风致之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兴起于18世纪初期。与“勒诺特”风格完全相反,否定纹样植坛、笔直的林阴道、方壁的水池、整形的树木,扬弃了一切几何形状和对称均齐的布局,代之以弯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树丛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讲究借景和与园外的自然环境的相融合。这时候,通过在中国耶稣会传教士致罗马教廷的通讯,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艺术被介绍到欧洲。英国皇家建筑师张伯斯(William Chambers)两度游历中国,归国后著文盛谈中国园林并在他所设计的丘园(Kew Garden)中首次运用所谓“中国式”的手法。
(4)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在运用风景园的造园手法方面与中国园林是一致的,但结合日本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也发展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
日本园林的类型与特征:
①池泉筑山庭:平安时期,日本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直接模仿,着重发展自己的文化,日本是一个岛国,接近海洋而风景秀丽,真正反映日本人民对祖国风致的喜爱和海洋岛屿的感情,具有日本特色的园林也正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即所谓“池泉筑山庭”。
②枯山水平庭:13世纪时,从中国传入禅宗,佛教和南宗山水画,禅宗的哲理和南宗山水画的写意技法给予园林以又一次重大影响,使得日本园林呈现极端的写意和富于哲理的趋向,这也是日本园林不同中国最大的最主要特点,“枯山水平庭”即此种写意风格的典型。
“枯山水”很讲究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列关系。石形务求稳重,底广顶削,不做飞梁,悬挑等奇构,也很少堆叠成山。这与我国的叠石很不一样。
③“茶庭”。“茶庭”的面积比“池泉筑山庭”小,要求环境安静,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人们要在庭园内活动,因此用草地代替白沙,草地上铺设石径,散置几块山石并配以石灯和几枝姿态 曲的小树,茶室门前设石水钵,供客人净水之用。
④“回游式”风景园。桂斋宫是日本“回游式”风景园的代表作品,其整体是对自然风致的写实模拟,但就局部而言则又以写意的手法为主。这座园林以大水池为中心,池中布列着一个大岛和两个小岛,宛然受中国园林的“一池三山”的影响。
三、结论
今天,中国园林的范围和内容更为广泛了。它不仅包括古代流传下来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风景名胜园林等重要组成部分,还扩大到人们游憩活动的大部分领域:居住区的绿地公园、街心游园、城市各种形式的公园以及城市周边大块绿地、自然风景区、国家公园浏览区和疗养胜地等等。园林的形式也呈现百花争艳之景。
西方人已经开始越来越欣赏和喜爱东方的园林设计,并开始进行研究和学习。在东方的园林设计中更加注重每个部分的安排和摆放,比如植物、岩石、沙砾层、水和各种木制结构而不是以规模大小取胜。东方建筑中室内外之间的联系较西方要接近得多。举例来说,传统的日式房屋装有大面积的推拉门,门外即是花园,因此当门一被拉开,便陡然缩短了室内外之间的距离感。居住区域仿佛一下延伸到了自然景当中,同紧邻住宅的花园融为一体。有趣的是,正是当时这些花园为领导当今建筑潮流的私家花园别墅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但是,在西方园林中,传统仍是设计的根基,在造型上仍采用理 的方式去锤炼形式与探索空间,仍然以和谐完美作为设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然这种和谐完美,不局限于形式本身,而是形式与现代园林服务与社会和大多数人的诸多功能与需求的统一。而且这也是当代西方园林设计的主流。
相对来说西方的更自然

中西方园林艺术有哪些不同?

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的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作为后人更应奋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创造更深远的辉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西方园林艺术各自的特点,从中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类的巧夺天工。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 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quoNBtVJxuLbt;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必然性与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明晰与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入世与出世

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园》中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唯理与重情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 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总上所述,仅仅只是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更精髓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浩瀚宇宙。而未来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未来世界的美也要靠我们去创造了,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一光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中外园林有哪些区别

  中西方园林对比---中国园林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伏尔泰说:“美往往是相对的。在日本是文雅的,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其实,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各自的风格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2、勒诺特式——城市园林的源头

  著名的勒诺特式园林影响了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直至今日。
  他的设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仅在法国,还在整个欧洲形成了一种典型性和时尚性的风格。那末,他的设计究竟为什莫这样吸引人呢?除了路易十四树立的法国宫廷文化成为欧洲上流社会追捧和模仿的对象这个因素外,其设计自身也的确是开创性的优秀设计。
  首先,勒诺特的园林与自然之间不再需要清晰明确的界限,更不需要围墙。在他的设计中,大自然被巧妙的用来烘托气势磅礴的气氛,这种与自然新的关系产生的效果超过了从前的古堡和庄园花园,也超过了以往意大利等任何地方的花园,它并不是在向自然挑战,只是人工的一种展现。它是在自然无际的空间中营建出一块与自然同乐的土地,他利用了以往人类所发现的艺术形式,将自然中的每种元素以他所认为最美的姿态一起聚合在这里。勒诺特的设计不是反自然的,恰恰是他的设计显示出欧洲的园林开始更加全面地意识到在与自然关系的磨合过程中所能激发的创作热情和灵感,而形式上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勒诺特的园林很大,但并一定都十分巨大,巨大的本身容易融入自然空间或干脆充当了自然空间。而勒诺特实际上主要是利用了伸展的直线式园林空间与自然空间衔接了起来,这种直线形式包括源于西亚纵横向的水轴,还有勒诺特取自法国田野上斜向交叉的村路,后一种做法在园林中的道路网有些像是自然田野的浓缩或密集化,而这种密集化又被勒诺特巧妙的与经过意大利丰富了的西亚图案结合在一起。
  在整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潮期间,法国的建筑一直维持着一些自己的传统和形式,并不具有主导意义。但勒诺特把巴洛克的精髓非常尽情的表现在他的园林之中,使这种园林形式成为巴洛克形式和风格的一种典型,把巴洛克的精致、典雅、华丽、盛大、戏剧性等以及各种具体手法从整体贯穿到每一个细节。
  尽管这种花园显得有些一览无余,但如果真的走进去还是能发现许多安静的、私密的美妙空间。它们分布在每个区块内部,由植物或小型构筑物围拢起来,可以作为一个小厅堂使用。这种有分有合的空间很适合为数众多的贵族聚会。正是对每个局部细心的处理,使勒诺特的园林可以方便的选择局部以适应较小尺度的用地以及庭院空间。这类庭院方正单一,尺度又相对较大,不适合使用意大利式花园,文艺复兴以前的庭院花园形式又过于简单,勒诺特是花园就成了合适的选择。
  除此之外,勒诺特是花园形式的另一重要特质是它很适宜进入城市空间,它不仅可以填充位于城市中心的宫殿中宽阔的内庭,人们还发现,它实际上可以被应用于几乎任何一处空地和空间中,而不会产生不协调的问题,因为城市中的道路和空间形状NBtVJxuLb与它原来所属的自然环境和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不仅如此,这种花园形式完全可以被直接用来建造城市,这是真正的花园城市。由于构造原则的一致性,城市的路网完全可以在园路的形式基础上建立,致使建筑会多一些,占据了原来花木的位置。后来的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是这样诞生的。不管后来的新概念是如何定义的、新的内容究竟是什莫,我们在这些经典的园林中都可以找到现代的源头,而在勒诺特的设计中还可以找到城市园林的源头。总之,新东西大多是从过去的经典中脱胎而成的。
  西方传统园林的存在有两种特征:一是从属于建筑,作为建筑的铺垫;二是相对的独立于建筑之外存在,但自身也在演绎各种建筑构造和建筑空间,以植物等元素为主体形成小院空间、大走廊、无顶的厅堂空间等。在西亚、印度极少数勒诺特式和意大利台地园中,虽然也表现出建筑与花园一体化的不可分解的设计,但在总体上花园的空间和构造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很容易单独认知它的花园。这也是时至今日西方花园从整体特别是局部都比中国的花园更适合现代建筑格局的原因之一。
  然而,中国园林存在上千年,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持久的魅力是适合这个时代的。类似之间的转换与借鉴是设计重要的趣味和手段之一。当20世纪末屈米设计当时最新潮的园林——巴黎的拉维莱持科时,不论这个被冠以是解构主义或是其它什莫主义流派,屈米无疑是引入了中国的园林结构,这一点屈米本人似乎用一条金属的龙形滑梯表示出来了,如图所示。虽然的整体构图与各种建筑的构造元素都有着非常现代的外观,但我们很容易的就可以识别出那些红色金属构造物是中国园林中的亭子,那些蓝灰色的金属长廊和吊桥是中国园林中的廊子。而在西方传统园林中,我们是无法找到这种构造的符号和构造关系的。日夏养花网
  可见,中国传统园林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设计者,我们要有意识也有责任运用各种手法再现传统的园林精神。

  3、中国和她的魏晋时代

  中国园林的成长史是悠久漫长的,其风格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大部分时间是缓慢前行的,而是在某些转折时期迅速成长的,其中魏晋时代就是不能忽略的一段,甚至是决定风格的关键时期。
  中国的自然山水是格外美丽的,从环境和审美来讲是不需要分隔的。中国人在花园内追求自然之美,也追求自然的意味。没有什么人比中国人在花园中投入的情感更多了。人类对花园的最初动机是对植物的特殊情感,而对植物的情感可以解释为斯宾格伯有关人类植物属性的论断。这有些精神分析的意味,是否合理,是否准确可以慢慢讨论。但中国人对植物,对花园的主流情感在早期的确是忧伤的,它们是逃避烦恼和危险的地方,而且最好的避难所是大自然,但那里太绝对了,人的情绪总在变来变去,花园便是进退自如的设计。进可攻,退可守。
  魏晋时期恰恰兼具因为社会动荡而产生的悲情和因刚经盛朝而依存的文化积淀。由于时代久远,今天已无法再看到当时的园林,我们甚至可以推测那时也并没有产生太多的优秀园林实物,重要的是这个时期为中国树立起了意义持久的园林文化和相对具体的园林图式。这使得在今天的年代里,不论是摆排场或享乐用的园林,还是穷困潦倒但精神富足的文人的茅舍菜园,只要能主动追求这种园林文化或图式,只要有洛守这种文化和图式的文人、画师、工匠等参与其中,中国的园林品质就能得到相当的保障。即使没能创造出什么来,至少也是个美丽的东西。
  文化是由生产进步的物质成果缔造的,也是由精神缔造的。魏晋时期一种特殊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如“竹林七贤”这样的文人士大夫身上。他们愤世嫉俗,希望能像竹林那样清静,也希望能保持竹林的高洁。他们羡慕竹林不用去理会世间的污浊,但也自知无法像竹林那样摆脱人的知觉,所以他们采取了一种带着英雄气的,表面上消极但骨子里却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他们或独资或结伴走入山林深处,幻想着自己融入清风雾气。在这种精神追求之下,园林在形式上必然追求所谓林泉的境界,具体方式就是对自然山水的简化、缩小和抽象。这些人多有官职在身,不可能经常呆在山林里,他们本身会修园林,更重要的是因他们而影响了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包括当时中国的北方。所以园林生活在当时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而且内容极为充实,它包括政治态度、伦理、社交意识及日常生活的各种取向。

  4、实例分析

  成都双流建于近现代的一个园林,虽然整体水平一般,但在一些局部则能准确的表现出中国园林的意趣。这里看不到什莫自然的形式和自然的元素,仅仅是建筑、水和植物,它们正是通过由彼此的关系建立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追求。
  作为一种存在,中国园林表面上有具象的建筑物、石头和植物组成,但当它们组成一个整体时,就不是任何具象的景致或环境再现,而是一种形式的表现。对于自然或人居环境而言,这种形式是特定的、独立的,不从属于任何其他形式。这时,在这个整体形式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就找不到任何具象的东西了。石头、草木、水还有建筑在这里都并非是它们本身,而是头脑中某幅画面中的一部分。从这一点来讲,中国的园林式最抽象的。这是苏州拙政园如右图。
  下图是上海豫园的景色。在中国的古代园林中,可以说豫园在使用建筑构造来显示空间的变化性和丰富性上是最努力的,通过亭、榭、廊、墙、桥、柱杆、格栅等元素的各种组合,演化各种曲折变幻的空间和景致。然而,中国园林的真正追求并不是这些,虽然它也讲究空间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应是含蓄的、非直观的建筑性表露的。所以,豫园在这方面虽然尽了极大努力,但整个园林则显得趣味有余但意味不足。
  在中国园林中,含蓄的意味被一个“拙”字来表达,而“拙”则是“大巧若拙”,要通过巧来实现,但不能表达为巧。如苏州拙政园空间结构,后人用精巧的剖透视图表达出了它的巧妙。但这只能是心里知会到的,实际景象就不能这样,否则就不拙了,上海豫园犯的就是这个毛病。“拙”的境界还需要很多细节上的配合,看似不经意的一堵墙、一洞窗、一道矮垛,都能引起对空间和空间之外所勾画的遐思。此外,园林既要显得精美,还要表现出自然与古朴,所以在材料和色彩方面要尽量突出表现基本色。

  5、对比中感受文脉

  斯宾格伯曾说:“中国人在他们世界里,不受两边光滑无瑕的峡谷所指引。他独自徘徊时,由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见上帝与祖坟。所以没有任何地方,风景会如此真正的成为建筑的材料。”问题并不止于此,在各自的文化观念中,自然对于西方人士更单纯的风景和更单纯的材料,同样是从事建筑的材料。象对待建筑一样,西方人更专注于自然形式本身,看看怎么样在这些形式的基础上建构花园的形式,如何让花园适应自然的构造、空间、构图。在这一点上与中国人一样,都是使花园来自于自然并高于自然。
  中国人对风景的关注更多的集中在风景所唤起的情感和显示的哲理方面,这当然也于自然风景的形式有关。不同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哲理,但这些形式本身被过早的图示化了。不仅是造园,中国人在观赏风景和从事所有建造活动的时候,都与文学、书画相伴。孔子曾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种赋予自然性灵的作法是贯穿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自然风景的主要价值来自两方面,一是自然变化体现出的规律和法则成为社会和人的行事准则;二是风景的情趣可由诗文书画替代成为精神滋补品,诗文书画并不着重于风景本身的形式,而在于意境。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东西方的山水画和风景化的区别,在现代派产生之前,西方风景画从古典到印象派与中国画一样都在挖掘风景中的真缔,但西方风景画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自然风景中是的刻画,没有大幅度变形;而中国山水画从一开始就大幅度变形,而没有写实主义的过程,因为没这个必要。
  西方的建筑师本身就是文人,而中国的造园虽然也是有建筑师来完成,但他们是工匠,不是文人,所以造园的时候都要有文人参与。文人的参与是彻底的,因为如果一座中国园林没有楹联匾额,就不是一座完整的园林。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园林形式与西方一样都取自于自然的形式,中国园林基本上的要点也是要完成山水的构造,要知道黄石山怎样堆、湖石山怎样堆、怎样理水等很具体的形式问题。但这里追求的目标并不是这个,而是看是否“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看这里能否使“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总之,中国园林就是多愁善感的地方。
  难道花园从根本上不是多愁善感的产物吗?世界上最早最根本的两大花园原型就是中国花园和波斯花园,而中国人和波斯人也正是早期生产诗人的两大民族,这仅仅是巧合吗?

  日本与它的禅学

  说到东方园林,不能不提到日本,因为日式园林对世界的影响同样深远。
  一般来讲,日本的传统园林普遍被认为比中国的更抽象。其实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就会觉得日本园林反而要具象一些,因为它的符号象征太直接、太具体了。日本园林的构成形态,特别是在建筑与花园的关系方面与西方很类似,它并没有中国的那种整体性,而是各自相对独立的构造。日本人的“拙”表现在思想的执著和手法的单纯上,有代表性的日本园林是高度简化的,由简化到执著再到拙的过程日夏养花网与中国由巧生拙的过程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情感的取向和态度上,这方面佛教的禅宗思想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每一个细节上,日本人也都尽量的保持了材料的原始质地,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它们各自或群体的纳入构想出的、高度简化与概念性的自然图式之中。中国人并不在意这种图式,而在意完整的现实环境和它是否有幻想的余地。中国人在园林中追求的是身心的放松,这一点与西方人一致,而日本人似乎是在追求身心的体验。
  北京的北海公园。这里的山和水尽管是人工行为所致,但偌大的湖面和山丘也足以被视为自然景致了,由于建筑的介入,这里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中国,不论是大尺度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尺度的私家园林,我们都无法明确指证建筑和花园究竟谁从属于谁,它们是一个整体。自然因建筑的整合而不再是自然,变成了景园的一部分,这一点也将中国园林与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及日本园林区别开。

  6、现状及问题

  勒诺特所开创的类型为平展的地形上的设计提供了想象和操作的舞台,也为大尺度的用地设计和构造设计提供了依托。不论后来的设计在平面上如何进行变化、如何尝试新的构图,即使是现代主义的构图都仍然要遵从勒诺特是构图的秩序本质。
  目前,大尺度的城市绿地和多采用勒诺特式及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形式,广场则更多地采用前者。在勒诺特式类型中,相当数量的城市采用了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形式,但一般在细节作法上比早期的形式要更规整一些,更人工一些,并且与大型的公共建筑相结合,使之有了建筑的元素和背景,功能方面也更加健全。图为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中心。
  尽管如此,但仍不可避免的会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纽约中央。过于原始的面貌不仅与现代城市的反差拉大,治安问题也比较严重。现代中央中规则化、人工化的区域在增多,树丛中是整洁的草坪,草坪上放一些现代雕塑。
  现在,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包括传统的园林要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切入现代空间构造中去,这一点做起来比自然风景式园林要难得多,过于简单和工艺性的作法不能解决问题。图为香港一片绿地中人工建造的一堆假山石,他似乎给城市带不来什莫自然气息,只是一种点缀,而且还可能让人觉得与城市整体格格不入。
  这二图为香港的两处景园作品。从他们平淡的表现力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单有现代的、古怪的形式不能产生风格的。风格是对心灵的追求,不是只对形式的追求,这的确是比较难为设计师的,设计师具备和考虑视觉之外的因素。

  7、结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谈景园的时候,总是有一种特殊的自豪感,同时也有一种特殊的沉重感。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块格外美丽的土地,也留下了数不清的景园艺术,更留下了深邃的思想。他们用几道回廊、几颗老树、几块顽石就能建构一所闹市中的园林;几条水道、几座小桥就能建构一座花园小城;几间茅棚、几排矮篱就能建构一处世外桃源;几处竹亭、几所僧舍就能使大自然变成一座巨大的景园。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少一半的内容是在这些场所中产生的,这些内容又反过来使这些场所变得更多、更美。但在今天,这些都仅仅是历史了。
  然而http://www.rixia.cc,我并不想一味地叹息,对于历史我们已经不能做什么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现状。对于能否将悠久的历史文脉流传下去,我始终持乐观的态度。至于如何将历史融入现代空间,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也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这需要所有设计者甚至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中国的园林注重人与自然相结合,故意模仿自然中的一切.外国的嘛,不大清楚!

中西方园林艺术有哪些不同之处?

是不是艺术欣赏的考试题目啊。。。。我也再找
首先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的理解差别!
没有深入了解文化看再多的资料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论中西园林在结构上与设计中都渗透着本土文化,个人理解,笼统的说西方的园林气势磅礴奢华,将皇家的霸气展现到及至。而中国园林则在充显豪华的同时更注意意与趣的结合,使景观发挥到及至。中国园林的含蓄相对于西方的直观美来得更有内涵更有韵味。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有哪些?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03977.html

上一篇:描写花儿开放的情景的成语

下一篇:这是什么玉皮子是天然色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