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几个节气
立冬是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几节气?
立冬是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立冬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到了冬天,会有寒潮、降温等冷空气活动,因此要注意保暖,同时还要注意饮食方面的健康,民间就有“三九补一冬 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但是要注意不能盲目“进补”。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自己身体有益的饮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好的身体。
扩展资料
立冬的农事活动:
立冬后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作为早已入冬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此时的大风、降温可以说是习以为常。若遇到势力强、速度快的冷空气,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区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风力加大,大风一直吹到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
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结束,但相对全国雨水基本都少的情况,它还是雨水偏多的地方。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11月还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温暖,雨天阴冷,流传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说法。
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有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还会较大。此时,长江以北和华南地区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区要少、不大,对于一年三熟的华南,11月的干旱,对作物生长仍有负面影响。11月以后,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立冬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1]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在北方地区,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2][1]
传统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在古代民间是“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我国一些地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建始也,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获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季节类节气。立冬,其气候,风雨、湿度、气温等,此时处于转折点上,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转变。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现,“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季节,阳退阴生,生气闭蓄,万物收藏。我国南方地区(低纬地区),多雨、多风暴、光照足、湿度大,季节转换时这些要素变化明显;北方地区,降水量少,季节转换时降水量等要素变化不明显,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气温,北方地区(中纬地区)四季气温气温变化分明。
立冬—小雪(十月小阳春)
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变小,白昼时间缩短,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间,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在南方部分地区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北方地区,在进入冬季前至春季这段时间都很寒冷,冬季几个节气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下雪是北方冬季的主要特征。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立冬至小雪节令(相当于农历十月)期间,常会有一段温暖如春的天气,以致一些果树误以为春天到来,二度开花,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在冬天季节,所谓“冷在三九”,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自冬至节气起,开始进入“三九天”,强冷空气南下频繁,气温骤降,天气寒冷。所以,冬季真正寒冷,是在冬至后。
大寒是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几个节气
大寒是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几个节气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
民间习俗:大寒迎年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年节恰在立春前后,大寒一到年味渐浓。大寒节气由于近年,这节气期间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
这节气期间,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腊味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作为年尾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
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
扩展资料:
节气养生
冬天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
《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寒
第24个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扩展资料: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
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日平均气温连续多日出现-5℃以下天气方可进行,这种活动一般出现在黄河以北地区)。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一带)”。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所以,应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大寒时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话,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
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冬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日夏养花网促进和控制措施,乃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麦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等。
在这样的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扩展资料
各地习俗
1、吃糯米: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风俗,糯米热量非常高有极佳的御寒功效。
2、除尘:就是大扫除,“家家刷墙,扫除不祥”,把穷运扫除掉。
3、糊窗: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糊窗户,换吉祥”,又称贴窗花。
4、喝鸡汤: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家庭所推崇。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
所以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有哪几个节气是属于冬季的?
走过充满诗意的秋季,迎来了寒冷的冬季。在北半球,11月、12月、1月为冬季,在气候学上,以平均气温连续5天抵于10℃算做冬季。我国农历则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大寒则是冬季的结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阳乎。”冬季,处处显得沉寂和冷清。这时候,生物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选择休眠,有的还冬眠。冬季,我国南北温差较大,常常北国白雪皑皑,而海南、南海以及西沙群岛却如在夏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气候上南北差别较大,且南北民俗活动也各有特色。
立冬“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冬”有终止、藏匿的意思,时序进入冬季,一切活动终止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因此称之为立冬,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二百二十五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下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立冬是个重要的日子,皇帝必须率领文武百官到北郊祭祀迎冬,在迎冬大典结束之后,回到皇宫立刻办理因公殉职文臣武将的抚恤、赏赐及救济等事宜。
立冬,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http://www.rixia.cc民间在立冬时节除了祭拜,普遍有“补冬”的习俗,以便摄取大量蛋白质和脂肪,抵御寒冬。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搞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就是“立冬http://www.rixia.cc补冬,补嘴空”。
小雪立冬之后第十五天就是小雪,这是农历十月的中气。在小雪天里,天空是灰暗的,大地是阴晦的,树枝一片光秃,四周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天气开始寒冷了,但还不太冷,天上飘着小雪花日夏养花网,因此称之为小雪。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大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农谚“小雪封地,大雪封河”是说,在小雪天里,地全冻成像冰块一样硬,过了十五天,到大雪时,则冷得连河水也全冻结了。另一首农谚又说:“小雪不种地,大雪不行船。”地冻河封了,当然无法种地行船。在小雪来时,最好开始飘雪,雪能把蝗虫的卵冻死,这样明年就不会有蝗灾了。“瑞雪兆丰年”“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理由也在于此。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作为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华南“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大多在五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是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
大雪大雪是农历十一月的节气,每当仲冬时,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整片大地被厚厚的白雪所覆盖,因此称之为大雪。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的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零下十摄氏度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零摄氏度以下,冬小麦已停止生长。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要注意施好腊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好分孽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这时天气虽冷,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不可将窖封闭太死,以免升温过高,湿度过大导致烂窖。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温度。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五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大雪以后天气逐渐变冷,人们在屋里屋外都十分注意保暖,纷纷穿上冬装,防止因受冻而出现冻疮。
冬至冬至是农历十一月的中气,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半球则相反,昼最长,夜最短。此时,阴气到达极点,而阳气开始复生。这个节日又有冬节、亚岁、至节、履长节、长日、长至、日至、南至、如正、周正等等不同称呼。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出的一个。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蛆圳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蛆0仍然蜷缩着身体。寨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a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阳气开始复生,a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并且温热。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古时候有冬至献鞋袜的孝行习俗,有公婆在堂的媳妇,在冬至一早,都必须把自己缝制好的鞋袜献给二老,让二老御寒。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了好几千年。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小雪小寒是十二月的头一个节气,大寒则是十二月的中气,小寒的十五天加上大寒的十五天共计三十天,这是农历十二个月中最冷的一个月。小寒与大寒都非常寒冷,然而后者冷到了极点,因此称之为大寒,前者次之,所以称之为小寒。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都可以见到喜鹊,它们由于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始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http://www.rixia.cc而鸣叫。
古时,南京人很重视小寒,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些许痕迹。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加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人们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古时南京寒冬食俗。
大寒大寒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因为天气比小寒还冷,所以称作大寒。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也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在北方,有一句俗话:“大寒小寒,冷成一团。”意思是说,在小寒与大寒这两个节气间,气温最低,把这句话跟《数九歌》中“三九冻死猫,四九冻死狗”相互对照,发现日期不谋而合,通常,一年之中的最低温,在小寒至大寒之间出现。从前的农人,都以大寒那一天的气候来预测来年的收成情况,若吹着强烈的北风,天气寒冷的话,就认定会丰收;若吹着南风,天气温暖的话,就认定是歉收的先兆,因此有“大寒不寒,人马不安”的谚语,另外,若那一天下雨的话,认为来年必多西风,农田将受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常常是在大寒节气内。节日期间,哈尔滨冰灯晶莹绮丽,广州花市万紫千红,“天府”红梅斗寒盛开。辽阔的祖国大地,气象更新,人们将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
文章标签:
上一篇:洛神花怎么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