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修于行,若冬涉川,是什么意思?

2021-11-28 09:00:00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88

跪求<道德经>第十五章的诠释?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经》第十五章的诠释如下: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

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

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

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扩展资料: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十五、“道士”啥样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老子说道无形无相、无名无状,道不可道。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怎样才能算得“道”,得道的人又是什么形象呢?老子说,这些人“微妙玄通”,神奇、深邃得让人难以认识。非要让讲一下的话,也只能这样勉强描述:
一、 小心谨慎、诸事有备——豫兮若冬涉川
得道之士行事就像我们在冬天里履冰过河一样(若冬涉川)。在过之前,他一定事先探清了冰层的薄厚,哪里可走,哪里不可走,走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随时做好不测的防备。《礼记》中讲的“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孙子》讲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都是这种状态。可见,得道之士做事皆能“立”,关键是在做前他们完成了“豫”的过程。“道”的无为在一定的程度上应是“早已先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早已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得道之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做,无为自得,其实他们什么都已做了。
二、 清醒警觉、慎谋能断——犹兮若畏四邻
“犹”,一种属猴科的动物,下树前,他总要像老鼠一样,左顾右盼,审视好周围一切,才敢行动。老子说,修道的人要有清醒的头脑、警觉的心灵,要能清晰地洞察到“道”路上的艰难,时刻提防着不测的发生。唐朝的李勣可以说是深悉此道。唐太宗临死前,担心太子李治仁厚软弱,不能辖制武将,故意找借口贬李勣到叠州,并密告太子,如果李勣徘徊犹豫,便马上杀掉他,如果他马上去,我死后,你便施恩重用。李勣接到黜令,调转马头,连家都没回,即赴黜地,太宗死后,新帝施恩,李勣被重新启用,升为仆射。在后来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一事中,李勣又适时明察,一句“此乃皇帝家事”独善其身,不仅没有受到武后诛杀老臣的迫害,反被武则天待之为家中老人。
三、 庄严恭敬、慎独慎终——俨兮其若客
“俨”,恭敬、庄严之意。它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神态,而且还应包含一种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仅是对他人的,而且还应包含着对自己的。《礼记》讲“慎独”,要求人在独处的情况下,也要保持一颗虔诚、恭敬的心,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谨慎不苟、坦坦荡荡。暮夜却金的“四知先生”杨震,便是这方面的千古垂范。《论语》中讲“慎终追远”,即一个人要想有一个好的结果、好的归宿,就要立足长远,从年青开始、从现在开始做起。对人对己,时时怀有一颗庄严恭敬之心,做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才算是谨慎地办好了自己终身的大事业。“俨”不只是一种外用的“威”,更应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和尊重。
四、温和融洽、开明通达——涣兮若冰之将释
得道之士并不是严肃刻板得让人无法靠近的,他应是温和融洽、开明通达的,温和能化冰,威严不发狠,永远的恭敬安详,坦坦荡荡。《论语》中讲“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讲的就是这种状态。说到这里,不禁又想到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作为老师怎样做才能在学生心目中达到这一形象呢?这又得回到上一点:尊人、自尊。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内涵,还要有严格的道德操守。老师要开明通达,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开展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师生间是要相互负责终生的。然而,我们现在师生关系呢?南怀瑾先生说,就像一条流水线,学生来了,就生产,教完几年,卖出去,拉到!叹叹!
五、敦厚诚敏、朴实不夸——孰兮其若朴
老子主张修道者要做一块未经雕琢的木头----朴,保持自己敦厚朴实的本性,即使你就是楠木、沉香木也不要自矜、自伐。后来,庄子对此作了阐发,在与惠施的辩论中以“无用之木不夭斤斧”来传达自己对“朴”的追求,最终达到了物无所害、无所困苦、逍遥自在的境界。苏东坡晚年作了一首很妙的诗:“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终生。但愿生儿蠢且愚,无苦无难到公卿。”其实,一个人的生活其实还是简单一些才好。欲望和幸福是成反比的,欲望越小,幸福越大;生活越简单,他生命的疆域也就越大。而这种简单的获得所需的就是一颗醇厚诚敏、朴实不夸的“朴”心。简单,离人远了,离神近了。
六、豁达空灵、大度无私——旷兮其若www.rixia.cc
老子对“谷”颇有见地。在第六章后,这里,老子又提到了“谷”。“谷”内部空空,什么也没有,然而你一叫他,却又什么都有。正是因为他本身的“无”,所以他能容纳万物,甚至各种污秽尘垢他也不拒绝。然而,也正是因为“无”,他不受外物的羁绊和干涉,才能处洁无洁、处污无污,无喜无乐,无惧无尤,随心所欲、自在逍遥。
七、纯正坚守,和光同尘——浑兮其若浊
我们经常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真正的得道之士是和世界同为一体的,他不是避居山野,或于闹市,或于庙堂。他表面上昏头昏脑,甚至有点浑浑噩噩,与浊同流,但他却永远坚守者自己的本性,内心透亮,绝不合污。东方朔、冯道、山涛、徐茂公等应该都是这一类人物的代表。不显山、不露水,平淡无奇,逍遥尘世,才是修道的最高境界。
以上这几点勉强可以称得上是神奇、深邃、微妙玄通的“道”士形象。那么,我们如何去修证呢?
老子给了两个法宝:静、动。
“浊以静之徐清”。将自己平静下来,像浊水一样慢慢沉淀,不急求,别冒进,态度从容、怡然自得,久而安于本位,最终便会达到纯粹清明的境界。
“安以动之徐生”。修“道”,不是要你躲到深山,避不出世的,在任何地点,只要你能真正静下来,都能得“道”。然而静到极点,达到纯粹清明的境界后,就要动,要济世的。只有动才能生生不息,周行不止。
天下万物是没有完美的,人也不要过于追求完美,求之不得,便会“辗转反侧”,也只有不刻意追求完美,顺其自然,才能安于现状,不被新的欲望所困扰,才能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
古时候那些贤士,精微奥妙,深得不可测度,因为不能测度,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一下:谨慎如冬天里过河,警惕如害怕周围所有人,拘谨如去别人家里做客。晶莹如要解冻的冰,淳朴如原木,空旷如山谷,混(想不起怎么说来)如污浊的水,广阔如大海,悠然自得。
如果是慢慢沉积得到的清澈,谁还能扰乱他?如果是缓缓的生长那种动力(可参考《种子的力量》),谁还能阻止他?得道之人永远不会自满,因为不自满所以能一直进步,历久弥新。

道德经意境深远,文字是表达不出来的,只有上下文联系起来多读几遍,才能理解老子想说什么。
别人的翻译
古时侯善于修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宏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他警觉介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日夏养花网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我的评说:
以前,善于修道的人,虽然一般人不认识,因为很低调,但让老子发现了,尽管其微妙玄通,深不可测,归纳出来七个方面。处事小心谨情,就像冬天里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试探着一步,走一步,再看看四周冰面的反映。有没有裂缝出现,没有,再往前走,有,就不往前走,退回去,爬下来改道走;总之小心又小心。这样的人在现今时代,恐怕过得很累。能否活下去,还值得关注,至少是弱势群体里的人。他对周边的人,十分警觉,总害怕邻居和同事们知道他有本事,能耐大,让别人妒忌,而受别人加害,我觉得和这种人在一起生活和工作都非常累,他自己只好孤独地一人呆着。
这样的人,既使恭敬有加,平时郑重得不得了,就像参加宴会似的,我估计也不会有人理这种人。要想行为很洒脱,他本身做不到,因为前面已经说了,为人处世小心谨慎。怎么能洒脱起来,这不就成一个怪物了。但别人可以理解其纯朴厚道,虚怀若谷。所以可以让人理解的是,就是一个傻瓜,平时不说话,端正地坐着,生人也认为他城府很深,达到虚怀若谷。老子描述的有道之人可能应该具备的特殊性征,从现在人的理解角度来看,是很难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谁能使浑浊的黄河慢慢静下来,然后,达到清洁透亮,可能老子在这里说的是黄河,这是我猜想的,不过没有关系,别的河流也行。因为我脑子里想起来一句话,圣人出黄河清。所以就把这里当成黄河好了。清静下来的黄河水,又安排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这才是真是有道的圣人。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是否有道的圣人,确实是高标准严要求,恐怕仅符合老子提出的七个方面的特征还不行,真是很难。最少从老子提出这一标准以来,还没有人达到过,也许以后会有人实现这一目标。否则就真成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标准。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两句各出自哪里

“胸藏文墨虚若谷”出自《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 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注:“不德其德,无所怀也。”

后来就用“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宋代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扩展资料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写的是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宋代苏轼的《和董传留别》,“胸藏文墨虚若谷”是后人为了与“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仗加上去的,没有具体出处。

“胸藏文墨虚若谷”是对虚怀若谷这个词的扩写,形容这个人非常虚心,心胸开阔。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是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这两句诗原本并非在一句里,前人所创的原句是:“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前半句比较缺乏表现力,因此后人为了结构对仗,所以改写。

扩展资料

这句是前半句对“虚怀若谷”的应用非常恰当,而“虚怀若谷”本出自《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 若朴,旷兮其若谷。”

这句话也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俗。

而苏轼原诗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华”指有光彩,与众不同www.rixia.cc

脱开诗中赞扬董传的语境,单独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被广泛引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和董传留别 百度百科——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七言律诗《和董传留别》,“胸藏文墨虚若谷”则不是出自于诗词,而是后人为了与“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仗工整,而在“虚怀若谷”一词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句子。

《和董传留别》一诗如下: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白话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我的名字。

虚怀若谷,意思是胸怀像山谷那样深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出自于《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后来就用“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扩展资料: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曾与苏轼相随。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

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和董传留别

这两句并非一句诗,后句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而前句则是后人为了对仗工整,移花接木而作。

1.“胸藏文墨日夏养花网虚若谷”是后人所写,出处不详。

虚怀若谷一词,出自《老子》第十五章,形容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善于接受别人意见和观点。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

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

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

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

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

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虚怀若谷出处)

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地浊水。

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胸藏文墨虚若谷的意思是:胸中藏有文墨,人的胸怀自然高雅悠然,谦虚谨慎,虚怀若谷。

2.“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苏轼告别凤翔,要回到长安去,临别前写了一首留别诗,送给自己的朋友董传,原诗为:

《和董传留别》

宋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

生活中,虽然是身着简陋的粗布大衫,但是胸中却满腹诗书,才华横溢,使整个人气质如兰光彩照人。

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宋代将参加科举考试,也称为“踏槐花”)。

囊中羞涩,无法添置那车马,穿着旧布鞋,应接不暇地看着富贵人家的香车宝马,眼花缭乱。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我的名字。

这首诗虽然大家并不熟悉,但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人知,后人在形容一个人饱读诗书,气质不凡,颇具风骨时,经常会用到以下三种表达:

胸无城府人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百度知道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全诗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两句各出自哪里
查看全部16个回答写回答有奖励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两句各出自哪里
我来答有奖励
kayy土豆喵
LV.2 2019-11-04聊聊
“胸藏文墨虚若谷”出自《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 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注:“不德其德,无所怀也。”
后来就用“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宋代苏轼的《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扩展资料“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写的是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

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锁骨,线条,清汤挂面,肩胛骨,雾,漆黑,柳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www.rixia.cc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形容平静的湖面
天啊,这个回答是上面的问题吗?晕啊。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修于行,若冬涉川,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88605.html

上一篇:农学,植保,园艺那个比较好?

下一篇:上海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有花的?????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