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潮汕地区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什么?(任意一个传统节日)

2021-11-11 06:00:25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63

我想知道潮汕人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正月初一到初四,是最讲究传统礼仪的节日。正月初一,男女老幼都穿新衣,放鞭炮。这一天,汕头人最注重祭祀祖先,互相拜年,说吉祥话,舞瑞狮。汕头人喜欢用柑桔、橄榄作为迎春吉祥物,家家户户在厅堂桌几上摆上一盘青枝绿叶的柑和橄榄迎客。柑和桔同科,柑比桔大,节日里,人们雅称柑为“大桔”,寄意“新年大吉”,橄榄是槟榔的代用品,“槟榔”,潮汕话的谐音为“宾临”。桌几摆上柑和橄榄,寓意“宾临大吉”。

2、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在潮汕,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主要活动有游神赛会,赏花灯,猜谜等,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所体现的民俗文化色彩最为浓烈。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一般都倡导在元宵节前后开展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动和对内对外的联谊活动。

3、中秋节
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外,最有地方特色的习俗是烧瓦塔,寓意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中秋节前夕,主要由小孩子四处找来残砖瓦砌成内部空心,外部有小孔的塔窑,塔中填实柴草。入夜,点燃塔中柴草,烈火从砖瓦的缝隙中向天上窜。这时,向塔中再投放准备好的鞭炮、松香和食盐。

4、冬至节
冬至节在潮汕人中被认为是过小年。主要内容有祭祖谢神,吃冬至丸,感谢祖宗和神明保佑一家圆圆满满,大小平安。

5、汕头成人节
1995年10月8日,中.共.中.央.颁布了《爱国主义实施纲要》。据此,汕头市确立每年10月8日为汕头市成人节。成人节这一天,18岁的青年要面向国旗宣誓。成人节有节歌,节徽、誓词。每年的成人节都有一个主题内容。

6、出花园
出花园是传统的成人节。少男少女在虚岁15岁举行的成人仪式,具体仪式各地略有不同。在澄海,父母采来12种不同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浴,母亲给孩子扎上自己亲手缝制的新腰兜,兜里一般放着12颗桂圆和两枚“顺治”铜钱。出花园之日,成礼的少年有许拘束和讲究要遵守。现在,许多仪式内容有所简化。

礼仪习俗
汕头民间传统,来往交际,婚丧嫁娶,生育成长,皆有一套礼仪习俗。有汕头地方特色的是婚礼歌,祝寿等习俗。

婚礼
婚礼最有特色的是唱婚礼歌。现在在农村还能见到。新娘的伴娘在婚礼进行的各个环节吟咏吉利,祷祝内容的歌。

祝寿
祝寿是后辈给长辈贺寿,体现了敬老的民俗心理。汕头习俗,以五十岁为初寿或上寿。而五十为一百折半,一般人忌讳五十岁祝寿。一般以六十虚岁或六十周岁做大寿庆。此后,逢过十年做大寿庆。旧时,富户人家大寿庆都要宴请宾客。平常生日进行小庆,只是举行家宴,不邀请亲朋。

潮阳民俗潮汕人传统节日真隆重,年轻美女一个比一个漂亮,民俗在这里传承

潮汕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有哪些?

  潮汕传统节日
  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有句话叫:“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或纪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蕴义。潮汕人多于这些节日回家与亲友团聚,增进彼此大锣鼓 嵌瓷 工夫茶 烧瓷的情感和凝聚力。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在潮汕地区,过年一般要热闹四、五天。春节当晚,大街小巷,家家产户贴春联,张灯结彩。吃团圆饭。春节一早,大人携小孩子带上一对或二对生柑(称“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节的文娱活动有英歌舞、营大锣鼓、擎大标、布马舞、舞龙、狮、鲤鱼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俗称“灯节”,潮汕人叫“正月半”,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当天家家户户门楣上都要插上榕叶、竹枝,以保平安;庆元宵的节目主要有:营老爷、赏花灯、添灯、猜灯谜、抛钱掷弥勒佛等。
  清明节
  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过纸”。旧时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用红漆油出新石碑号,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黄白两色纸条,举行祭礼。
  端午节
  潮汕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潮汕赛龙舟分“真龙”和“假龙”两种。在包粽方面则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施孤”、“鬼节”,也叫“盂兰胜会”。“施姑”当天,潮州人或以村为单位搭台“施孤”,或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主要节目有:1.芋头祭祖。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食到畏。”;2.拜月娘,多数人家会在中秋前一个月精心制作工艺品用以拜月,拜月当晚必不可少的物品还有如八仙桌、“(八仙)宝仔”、大香、各类水果、馅饼等,拜月者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3.烧塔。这些节目的每一个元素几乎与潮汕人的抗元历史有关(传递信息)
  冬节
  冬节即是二十四节候中的冬至,时逢农事空隙,一年将尽,因此也称小过年。旧俗冬节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圆,以表示大团圆。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节丸”便长一岁)、上坟扫墓等(清明行“过春纸”,冬至行“过冬纸”)
  除夕
  潮汕人称之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节日活动是从祭祀祖先开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发沐浴换新衣,然后开始祭祖。祭品和仪式,祭过祖先,把大门、厅门、房门的旧对联都撕下来,贴上新春联。而后有“围炉”吃团年饭、给压岁钱(又叫“压腰”)。和守岁诸环节。
  劳热
  “劳热 ”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对土地的无比崇拜,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庄也可以见到),“劳热”这一民俗活动在潮州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吊灯习俗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吊灯习俗
  出花园
  “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15岁(虚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凡是有15岁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雄鸡、鸭、猪肉)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从此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工夫茶 烧瓷 花灯
  传说记载:“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于明嘉靖年间潮州府状元林大钦有关。
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潮汕地区便有 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 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树,树荫如盖。Mdlwryn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如果有恶鬼 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 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 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厂 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 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 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Mdlwryn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 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 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 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 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 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 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 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 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 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 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 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 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 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 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 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 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 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 于大厅,一家人入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场必须用松枝菝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 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 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 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财神,放鞭炮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东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灾的功能。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罢了。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始在节日禁燃鞭炮了
潮汕春节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现在说的除年)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年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年,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年,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 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如果有恶鬼 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 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 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厂 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 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 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 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 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 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 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 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 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 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 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 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 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 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 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 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 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 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 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 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 于大厅,一家人入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场必须用松枝菝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 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 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 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财神,放鞭炮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
最好是你自己去网上查下。
希望采纳哦......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所以这一天早餐便要全家吃素以示对祖先虔诚尊敬。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http://www.rixia.cc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如姓李的为“陇西旧家”表示他与唐朝的李世民同宗支姓黄的写“江夏世家”表示他们是孝子黄香的一脉等等。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故此家家户户都备有大柑和橄榄以备客人拜正答礼之用。 正月初一潮俗禁忌很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话甚至孩子失手打破碗还要说成“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据《录异记》说藏扫帚的事是商人区明过彭泽湖礼青洪君得其侍女如愿因而一切如愿发家。后因生气打了如愿如愿钻进扫帚中不愿出来区明从此便倾家荡产了。有此传说所以大家这一天便藏扫帚不扫地了。还有说正月初一如不吃干饭而喝饭汤以后出门要遇雨。 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有赛锣鼓班的有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有些乡村还要通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祭拜时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参贺新喜。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到了正月初四“弦架开”即年假开。这一天传说是上天汇报的神明落地的一天过去迷信的拜神者都一早就上神庙烧香嘱咐有些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帖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希望他“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各行各业在新开市中都有点“诀术”教书的喜在笔筒上贴起“新春开笔砚诸事皆逐意”的小红联做生意的则一早起来就扫地自外朝里扫表示要把财扫进来栖楹墙壁则贴上“开门扫地财长聚货如轮转大利市”等吉利红联农民则说这一天要吃蒜和猪肠说吃了猪肠、蒜新年做起事来“长长有和算”。总之自除夕至正月初四年假开人人都盼着争个好头彩一、打春牛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活动。 早在周朝时就有立春日鞭春牛的活动。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甚发达因而与劝农有关的这一习俗得以在潮汕地区保留下来。但具体事像已有所改变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胁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棍子拨开障碍物。 三、吃春饼、春卷 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时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诗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碗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粱。”现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饼配料已是十分讲究了。除了传统的豆芽炒韭菜之外还有肉丝、蛋丝、香菇等等高级佐料。春卷盛行于宋元宋朝时称为“春玺”或“探春玺”元时称为“卷煎饼”。元韩弈《易牙遗意》载“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猪肉亦可。大概如馒头馅须多以葱白或笋干之类装在饼内卷作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潮汕地区少羊故现在人

请问广东有什么民俗或传统节日?

广为广东人所熟知的有那些?还有哪些在小数范围开展的,有趣的民俗风情?

潮阳民俗潮汕人传统节日真隆重,年轻美女一个比一个漂亮,民俗在这里传承

珠三角地区:民俗有赛龙船、舞狮、舞龙、庆神、包角仔、包粽子...
传统节日:春节、人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初七情人节、七月十四鬼仔节、重阳节、冬至、夏至...一大堆...
总之拜神拜到你烦...
广东有壮族、回族、土族、他们的欢迎方式是唱歌跳舞
珠三角地区:民俗有赛龙船、舞狮、舞龙、庆神、包角仔、包粽子...
传统节日:春节、人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初七情人节、七月十四鬼仔节、重阳
赛龙船、舞狮、舞龙、庆神、包角仔、春节、人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初七情人节、七月十四鬼仔节、重阳节、冬至、夏至...一大堆...
包粽子

关于潮州某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的调查报告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城内拥有历史文化遗迹外。潮州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特别是体现在潮州很多地方保留了古老的过节习俗,寒假是潮州传统节日较集中的一段时间,城乡各种各样的节日应接不暇,请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本区的某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写一篇调查报告,要求写出此项风俗节目的特色,题目自定,字数800字左右
潮州春节 潮人移居海外,也把家乡时年八节的习俗带到居留地。春节和元宵是海外潮人最隆重庆祝的传统节日。 泰国的潮人众多,春节的气氛相当浓厚。无论是华人,还是泰人,都把春节视为重要的节日。虽然春节在泰国并不算是公假日,政府部门和银行都还照常上班。但许多公司,特别是华人所经营的公司、厂家和商店,都在春节期间放假,一般要到初四以后才正常上班。公司的老板们,在春节前,都会给员工派“红包”、发“压岁钱”。通常从腊月中旬开始,在曼谷的唐人街――耀华力、三聘和石龙军一带,过年的气氛就一天比一天浓。商人们争相推出各式各样的年货。许多商店,竭力把最热销的商品陈列在商店门口,甚至摆到马路边。写春联的、卖求神拜佛用品的摊位接二连三。除了附近的人们来这里筹办年货外,做批发的商人们也云集于此,购买货物,转卖到内地。平时都要塞车的道路,更几乎水泄不通。在曼谷的大大小小商店、商行里,到处张贴着“财源广进”、“招财进宝”、“生意兴隆”、“货如轮转”、“出入平安”等彩标;与春节有关的各类商品,都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春节前后,有些大商行,还在室外用霓虹灯装饰成中泰文的“新正如意”、“新年发财”字样,或在附近插上彩旗,在商行里播放着中国音乐,以烘托节日的气氛。大年初一,给长者拜年,亲戚互相拜年,这种传统在潮州人中间沿袭至今。每年春节,在越南城乡的潮州人都喜气洋洋,互相拜年,给老幼送压岁钱”,在家中的厅堂里摆上大吉”(潮州柑)和橄榄迎宾。元宵节一到,越南各地的潮人都举行盛大的文化盛会和演出神功戏,尤以胡志明市的潮籍乡亲的庆祝活动为盛。从正月十四至月底,胡志明市潮州义安会馆广场上遍插五色彩旗,荡漾着悠扬悦耳的潮乐,该市统一潮剧团和各潮乐团体,每晚都在这里演出庆元宵神功戏。不但吸引当地潮籍乡亲前来观看,越南南方的蓄臻、坚江、薄寮、芹苴、金瓯、朱笃等省的潮籍同乡,也赶来参加庆元宵活动。有的甚至寄宿于亲友家中,一住数日,直至庆元宵活动结束后才返回。农历正月十五日,各潮人古乐团体一清早就在广场上表演醒狮和舞龙等节目,然后绕各大街道游行,沿途各族民众夹道观赏,蔚为壮观。 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春节是公假日,过新年的气氛非常浓厚。特别是近年来新加坡宗乡总会大力提倡传统习俗,更加掀起了庆祝的热潮。节日前,新加坡的潮人和其他的华人家庭一样,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忙着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越南与中国一样过春节,庆祝活动相当隆重。每年春节,在越南城乡的潮州人都喜气洋洋,互相拜年,给老幼送“压岁钱”,在家中的厅堂里摆上“大吉”(潮州柑)和橄榄迎宾。元宵节一到,越南各地的潮人都举行盛大的文化盛会和演出神功戏,尤以胡志明市的潮籍乡亲的庆祝活动为盛。从正月十四至月底,胡志明市潮州义安会馆广场上遍插五色彩旗,荡漾着悠扬悦耳的潮乐,该市统一潮剧团和各潮乐团体,每晚都在这里演出庆元宵神功戏。不但吸引当地潮籍乡亲前来观看,越南南方的蓄臻、坚江、薄寮、芹苴、金瓯、朱笃等省的潮籍同乡,也赶来参加庆元宵活动。有的甚至寄宿于亲友家中,一住数日,直至庆元宵活动结束后才返回。农历正月十五日,各潮人古乐团体一清早就在广场上表演醒狮和舞龙等节目,然后绕各大街道游行,沿途各族民众夹道观赏,蔚为壮观。 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春节是公假日,过新年的气氛非常浓厚。特别是近年来新加坡宗乡总会大力提倡传统习俗,更加掀起了庆祝的热潮。节日前,新加坡的潮人和其他的华人家庭一样,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忙着。
饶平海山迎老爷、、、、、哈哈

潮汕习俗

  潮汕婚俗
  潮汕人对于婚礼习俗是有一定讲究的,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其礼俗虽各地繁简有异,但较一致的提法和仪礼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也有将其概括成“四礼”:文定、请期、送聘、迎娶。
  托媒提亲 合婚定亲
  “提亲”、“合婚”、“定亲”,即“四礼”的“文定”。首先由媒人到男、女方家提亲。经女家同意后,再由媒人到女家问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并写成庚帖送交男方,若男方家里三日内没有发生不吉利的事(俗称“三日顺”),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与女方,双方即可占卜合婚(也称合时日)。“定亲”又称 “订婚”、“行定”、“食定”,是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家下定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还有饼食、糖果、白糖和面条等,女方必有回礼。定亲时男方要到女家去“食定”,一般是食甜蛋或甜面(若是四个甜蛋,只能吃两个;若是两个,只能吃一个,另一个要用箸一分为二)。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戚、朋友、四邻送饼食、甜面汤(现多数是送面条和白糖),报告亲事已定。
  行聘择吉 操办嫁妆
  “行聘”又称“送聘”,是比较隆重的礼节,婚书帖式、聘礼等都有严格规定。清日夏养花网以前及民国初,富家除送金银、彩缎外,还有猪羊、酒果;贫家除送鸡酒外,还送槟榔;大多数地方还要送猪肉,俗称“洗屎肉”,以示报答女方父母养育之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除送金银外,还送收音机(电视)、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现在多数是纳聘金。女方在收到男方的聘礼之后,具帖复聘,并回复一定的礼物,主要有:鸳鸯蕉(双孖的香蕉,喻夫妻亲密无间)、猪肝猪心(表示肝胆同心)、雌雄鸡各一只(象征鸳鸯比翼)等。女方在复聘时,还要考虑男方堂上的老人,若老妈(祖母)在堂,须加送“老妈糕”;祖父在堂,应加送“老公饼”。女家在送猪心给男家之前,须切出一片,配糖、葱煮熟后,与女同吃;男方家收到女方送来的猪心猪肝后,也要配糖、葱煮熟后与家人及亲友同吃,取义“男女同心”。
  “请期”也称 “择日”、“送日”、“提日”。行聘过后,男方即择定结婚吉日,包括裁剪结婚礼服、“挽面”和沐浴、确定迎娶的时间及时辰,并通知女方。手帕捻红糖,新娘出阁伊始要把包着红糖的手帕捻在手中,到夫家后,在盖井之前,要将红糖倒入井中,寄意新娘“合内合外合厝边”,“过门合人惜”;花头”、扇子(谐音“送子”)等。富有人家旧时嫁女,除办嫁妆和上述特殊物品外,还陪嫁田地,甚至寿板(棺材);现在则陪嫁电器、摩托车或汽车等。
  迎娶新娘 仪式隆重
  最后一礼是“迎亲(迎娶)”,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亲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新郎上门迎接新娘;一是派“好命人”上门代接新娘,新郎在自家门口等亲,新娘由女方派伴娘陪伴。迎亲的程序繁多,仪式隆重,。新娘在娘家和到夫家后都要分别 “食五碗头”,出门前还要给兄弟姐妹“分钱米”,吃“姐妹桌”。新娘上轿前,家人要端一盆清水,轻洒向花轿,有的则提一小桶清水,用红花(即石榴花)蘸清水喷洒花轿和花轿经过的一段路程。现在虽多用自行车、摩托车、小车迎娶,但仍有人保留此一习俗。花轿一般都要“彩青”。“彩青”主要是彩榕树(潮人称为 “成树”)枝和青翠的竹枝,以示对“夫有成,妻有德”的祝福。婚娶之日,男方家出入的门都要贴上婚联,门楣正中要贴上一条写有“麒麟到此”的红纸条。新娘到男方家门口,新郎要“踢轿门”、“扎如意”,新娘要“跨火烟”。新郎新娘进入洞房要吃“合房圆”。吃“合房圆”时“青娘母”要“做四句”,新郎新娘各吃两粒甜圆后互换圆盏,再吃两粒圆,俗称交杯换盏。此时,“青娘母”又要“做四句”。“做四句”要贯穿于迎娶的全过程,从新娘出门上轿到进入洞房,“青娘母”都要“做四句”。“闹洞房”时“青娘母”要代新娘与客人对歌,若遇到一些淘气者作歪诗打趣时,“青娘母”要立即“做四句”回击,帮助新娘化解尴尬局面。迎娶之日,要设婚庆喜宴,宴请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
  除上述仪礼外,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举行“开井”、“舂米头”、“搅泔”等仪式;满十二天或满四个月要行“归宁”礼——“返厝”。头、二“返厝”,新娘在娘家炊烟起时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娘家过夜。

  我所知道的潮汕——风俗
  对潮汕略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潮汕人,特别是在农村,经常要拜神,次数之频繁平均下来我想不少于4次/月吧,这要问我奶奶比较清楚,反正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是少不了的。于是,这样的习俗容易被外人等同于迷信。但在这里拜神反而更像是一项文化活动,人们把需要拜神的日子称之为做节,也便是节日。而入门媳妇的必修课之一便是要懂得在做节时提着贡品到某座庙祭拜。从小就习惯被勒令在先祖或者众神的牌位面前跪着,大人念念有词地教些说法,最经常说的一句就是保佑我读书长大,不敢为难先祖和众神,所以要求一般都是合理的,很小的时候偶尔也曾贪婪地想要考试考一百分。后来知道原来在流星面前许愿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流星一闪而过,下一次便很难凑巧再遇到同一颗了。相对拜神就比较固定啦,所以这样的愿望更像是承诺,彼此之间的。
  除了拜神,潮汕其他的风俗也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比如中秋节,在这里赏月吃月饼并非重头戏,拜月娘(月亮)和烧瓦窑才是不可或缺的。拜月娘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是女http://www.rixia.cc性神灵的缘故吧,祭拜的物品都比较绿色化,水果,糕点,甜茶,还有作业本,哈哈,小时候都要留些崭新的本本拜月娘,相信每个潮汕人都有这样的童年回忆吧。烧瓦窑,便是在空地上面用砖瓦搭一个塔,小孩子搭小塔大人搭高塔,往塔里面装些木头之类的易燃物,点燃。俨然便是一个大火塔,周围的人会向火塔泼些盐,可不只是单单为了钠燃烧好看的蓝色火焰,而是说这样便可以驱除家里的蚂蚁了或者来年丰收吧,呵呵好像是这样,奇怪的想法。烧瓦窑这个习俗相传是元末之时,为联合抗击外族人的侵略,地方居民中秋时候通过儿媳回娘家带书册糕(一种糕点)传递起义的信息,然后在晚上以瓦窑点火为起义信号,一举消灭侵略者。其实我也好久没有看过烧瓦窑了,都是儿时的回忆—_—!
  儿时的回忆当然就少不了成人礼啦,当地称为“出花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最鲜艳...”当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快高长大之后,就要出花园了,大概是这样的。哈哈曲解了,其实潮汕的小孩子一出世,便是由花公花麽两位神灵庇护着看着长大,15周岁那年便要择日来答谢他们两位老人家这些年的的照顾,长大以后他们便可以省点心,腾出多些时间去照顾其他的小孩子^_^“出花园”那天,主角要穿着新衣服待在家里,拜花公花麽,宴请亲友,咬鸡头等等,哈哈,其实我也忘得差不多了。
  其实,各地的农村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一些风俗,并且在慢慢丢失。。。

二月初一潮汕习俗潮汕农村传承500年的二月习俗,有人说迷信有人说信仰,你觉得呢

文章标签: 生石花

本文标题: 潮汕地区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什么?(任意一个传统节日)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84069.html

上一篇:室内装饰品有哪些?

下一篇:中国民间古传说和神话故事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