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慈禧太后故事

2021-11-03 22:01:09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63

慈禧太后的故事?

1865年—1870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窃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慈禧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新疆,清军于1878年1月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 颐和园
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是年,适逢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大发雷霆,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的话。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由于形势日益紧张,面对朝野上下的重重压力,她无法再一意孤行,大摆排场,她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缩减了生日庆典的规模,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次年2月7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海陆两个战场均遭失败,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国地位;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后以银3000万两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开放4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矿设厂。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日夏养花网进程。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慈禧希望强国但又担心光绪会借变法脱离她的控制。对于变法慈禧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随后把军权,用人权都抓在自己手中,1898年6月光绪发布帝“明定国是上谕”(即《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光绪帝的变法触动了满洲贵族,和众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们聚集起来,竭力反对变法,当听说光绪帝企图让袁世凯派兵包围颐和园,杀死荣禄;拘禁她本人,慈禧最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扼杀了“百日维新”运动
话说一百五十年以前~~~~~~~~~~~~~~~~~~~~~~
百度百科

简单介绍慈禧太后的一生

慈禧太后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概括,它们分别是咸丰时期、同治时期、光绪时期还有晚年训政时期。

1、咸丰时期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2月,十七岁),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咸丰四年二月二日(1854年,十九岁),晋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咸丰七年正月初(1857年,二十二岁),晋封懿贵妃。

2、同治时期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叶赫那拉氏随咸丰帝逃往热河。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sImeE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3、光绪时期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1884年4月8日,慈禧发动甲申易枢朝局之变,将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开始西宫独裁。

4、晚年训政时期

戊戌政变后,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慈禧最初主剿,但镇压屡屡失败,义和团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抚并用,区别对待义和团,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完全剿灭义和团,并且不顾日夏养花网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

扩展资料

慈禧曾三次入棺:

第一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撒手人寰。当天下午4时30分,掌仪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慈禧的遗体从西苑仪銮殿抬出,5时15分到皇极殿,放在床上。第二天上午8时5分,在隆裕皇太后和瑾妃的敬视下,慈禧的遗体被殓入了棺内。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初四巳时,慈禧的梓宫葬入菩陀峪定东陵地宫。

第二次:

慈禧死后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毁棺抛尸,掠走了全部随葬珍宝。慈禧遗体被抛出棺外,嘴里的宝珠被抠走,上衣也被扒光了,下体仅剩一条内裤。盗案发生后,溥仪派载泽等人到东陵对慈禧的遗体进行了重新安葬。

第三次:

1983年12月初,旅游已进入淡季。清东陵文物保管所领导决定清理慈禧内棺。12月6日,清理小组打开棺盖后,看到一件黄缎大被把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上盖着两件衣服。很显然,这是1928年载泽等人重殓时的原状,55年来一直没人动过。为稳妥起见,保管所领导决定先盖上棺盖,封闭地宫,将此事向上级汇报。

1984年1月4日,国家文物局派来了几名专家,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组成了一个清理慈禧内棺10人小组。清理小组用她身底下的如意板将遗体从棺中抬出,放在地宫的地面上。在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后,又将慈禧的遗体抬入棺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

慈禧太后一生分为四个时期:咸丰时期、同治时期、光绪时期、晚年训政时期。

咸丰时期: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2月,十七岁),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咸丰四年二月二日(1854年,十九岁),晋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咸丰七年正月初(1857年,二十二岁),晋封懿贵妃。

同治时期: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叶赫那拉氏随咸丰帝逃往热河。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光绪时期: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1884年4月8日,慈禧发动甲申易枢朝局之变,将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开始西宫独裁。

晚年训政时期:戊戌政变后,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慈禧最初主剿,但镇压屡屡失败,义和团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抚并用,区别对待义和团,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完全剿灭义和团,并且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攻紫禁城东华门,慈禧带着光绪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1901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大行皇帝无嗣,经她命,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

扩展资料:

慈禧太后垂政的贡献

1、推行洋务运动,开辟中国近代化道路。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2、实行“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1年8月29日,出现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3、首次提出君主立宪。

1908年,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宪制,并列出了一个为期9年的时间表:1909进行省咨议局选举;1910年资政院开院;1917年召开国会,实行宪政。

4、改变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

清朝晚期,由于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开始发达,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和壮大, 慈禧 太后采用了适合生产力的君主立宪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清朝皇太后,为咸丰帝妃子。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

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抬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恭亲王奕䜣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顾命八大臣势力,与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慈禧太后是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其掌权时间长达47年,在清代仅次于康熙帝与乾隆帝。

扩展资料:

慈禧实质掌握中国政权,长达47年之久,实在不简单。慈禧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可以说在权利的掌握上是极为成功。

他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但她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却是一个失败者。

在她47年的统治中,在中国历史走向最危难的时期,她没有将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带出外强侵略的激流险滩,而且正是由于她的落后,使得中国社会一步步地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纵观慈禧的一生,他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

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清王朝在慈禧的统治下,从过去的天朝上国,完全沦为洋人朝廷的走狗,这是她的不幸,更是中国人民的不幸。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慈禧走完了她腐朽的封建人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慈禧太后病势沉重,进入弥留状态。御医们手忙脚乱,开了一剂益气生津之方,想妙手回春:老米一两,人参五分,麦冬五钱,鲜石斛五钱,水煎温服。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后一剂药方,可惜此方可以生津益气,但无法挽救她的老命。一个时辰后,她就命归黄泉。

临终前,慈禧太后郑重地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扩展资料

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后者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

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参考资料:慈禧-百度百科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的主要内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行事需要小心翼翼,更需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故事中的书法家就是急中生智,给题诗进行非同一般的标点,从而巧妙地化解了一场杀头危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疏忽,书法家忘了写"间"字.慈禧大怒,要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的故事

在课堂上老师说起慈禧时,提了一下它与恭亲王的事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斗肃顺时,的确齐心协力一起发动“辛酉政变”,慈禧太后掌握政权后,给恭亲王加了一个“议政王”的头衔,还收恭亲王的长女为养女,封为固伦荣寿公主。固伦公主本是皇后生的女儿才能得到的封号,妃子生的女儿都得不到。

可是没有了肃顺这个共同的敌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政治联盟很快地结束了。官场上的朋友,要么有共同的敌人,要么有共同的利益。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没有了共同的敌人,利益却越来越相抵。

恭亲王瞧不起慈禧太后,认为她不过是一个没文化的妇人,凭着美貌心计得到先皇的恩宠生了儿子当上太后,当个深宫的女主人还行,当国家的统治者就不够资格了。而慈禧太后看不惯恭亲王有才华有魄力。慈禧太后需要的是一个恭顺办差的奴才,而不是跟她分享权力的人。

有一次,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竟发生了争吵,慈禧太后威胁恭亲王:“我撤了你的王爵!”恭亲王毫不畏惧地答道:“你撤得了我的王爵,可是撤不掉我是先皇皇子的身份!”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慈禧http://www.rixia.cc太后授意朝中言官发动了一场弹劾奕䜣的风潮,指使翰林院编修蔡寿祺指责奕䜣“揽权纳贿,徇私骄盈,目无君上”。

从此后,清朝的政权就归了慈禧太后,恭亲王白白帮助了慈禧太后,却被慈禧太后赶出了权势的中心。同舟共济到最后就是同室操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扩展资料:

在恭亲王的帮助下两个月内就成功发动辛酉政变,一举除掉强大的政敌。两宫太后携恭亲王掌握了帝国最高权力。翌年,新登基的皇帝改元“同治”,开启了大清帝国“垂帘听政”时代。

这说起恭亲王不得不说他与慈禧的关系,恭亲王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也就是咸丰的六弟,铲除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被称为“叔嫂合谋”,恭亲王与慈禧,在对方的一生中彼此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欣

希望对你有帮助
恭亲王是慈禧的小叔子,咸丰的六弟。铲除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被称为“叔嫂合谋”,恭亲王与慈禧,在对方的一生中彼此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慈禧的几位小叔子里,关系密切的还有一位皇七弟醇亲王,是光绪的生父。但这里先讲恭亲王。

恭亲王奕欣(应该是言字旁一个“斤”)本来是很有机会当皇帝的,他在才干、体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在四哥奕宁(咸丰)之上。但是道光临终时还是立了懦弱的奕宁,让后人憾恨不已。很多人猜测如果是恭亲王来做皇帝,历史怕会重写,起码慈禧不会当道。不过被称为“铁帽子王”的奕欣在政治上还算有做为,洋务运动就是在他的一力推动下展开的。

咸丰去世时,慈禧25岁,奕欣28岁。两个野心勃勃的年青人在危急的政局中携手合作,两个月内就成功发动辛酉政变,一举除掉强大的政敌。本系列的主题关注的是男女关系,那么这二人究竟有没有过罗曼史呢?陈宝国主演的电视剧《一生为奴》里说有,整个电视剧就是以恭亲王和慈禧长达40年的感情纠葛为线索展开的。

不过没有找到这段不伦之恋的有利佐证。说荣禄与慈禧有私倒还有些影子。另有一种说法,说恭亲王暗恋的对象其实是慈安。慈安不但是正牌皇太后,而且比慈禧还年轻两岁。慈安一向以温婉贤惠著称,比慈禧更有女人味。恭亲王经常与两宫太后见面,只怕眉眼之间真的对慈安更加温柔体贴也未可知。总之奕欣、慈禧、和慈安是个很有意思的三角关系,维持着同治一朝最高权力的微妙平衡。
从各种资料上看,奕欣与慈禧的私人关系非但没什么浪漫色彩,反而相当糟糕,双方为了权力与政治主张而明争暗斗。奕欣一生在官场几经浮沉,在慈禧时代就被罢官三次。但不管怎样,慈禧与恭亲王最初的合作相当默契,辛酉政变从政治角度看是一段蜜月佳期。能合作得这么好,主要是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大敌: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

恭亲王本来在朝廷中倍受肃顺的排挤,而慈禧与肃顺也势同水火。在后宫,慈禧一向是个不安分的妃子,常帮着咸丰处理奏折。在热河的一年,咸丰因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不理政事,好多事情居然是慈禧代理的。肃顺对此很看不惯,甚至撺掇咸丰杀了慈禧,不果。

在咸丰去世之际,恭亲王悲哀地发现顾命八大臣的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同时,两宫太后及小皇帝则完全至于八大臣的掌握之中,受尽欺负。在利益驱使下,“叔嫂合谋”是水到渠成的事。当奕欣不顾肃顺的阻拦,亲自从北京到热河吊丧时,两宫太后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奕欣趁机单独谒见了两位太后。这次会面定下了政变的基调。此后太后与恭亲王密切配合,动作十分迅速,不到两个月就果断动手,彻底清除了肃顺一党,该杀头的杀头,该流放的流放。

辛酉政变的主角是奕欣而非慈禧,可政变的结果却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恭亲王集各种大权于一身,被封为议政王,又是军机处之首,还掌管满族亲贵和内廷事务。这些还不够,恭亲王还很受洋人的赏识(“鬼子六”的绰号即由此而来)。踌躇满志的奕欣想必并没有慈禧放在心上,却料不到自己今后这一生都站不到这个女子的上风,所以一生为奴。

满清在同治一朝,对内剿灭了太平天国,对外与列强暂时相安,故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期,与光绪朝的前十几年并称为“同光中兴”。这段时期清廷开展洋务运动,启用了一批能干的汉臣,国家颇有些新兴气象。这段中兴时期是恭亲王和两个太后共同努力的结果,三人都有功劳。以兴办洋务为例,当时一力主张向西方人学习的鬼子六奕欣是个少数派,受到朝野上下的极大压力,幸而得到两个年轻太后的坚决支持,才促成了若干实事。慈禧这人经常被骂成封建老顽固,其实只要不影响到她的权力,她对西方新鲜事务的态度是相当开放的。
恭亲王与两个太后为什么基本上能够和平共处?有学者认为这说到底还是因为皇权正统思想。奕欣虽有篡位的实力,但不愿意担上篡位的恶名。有了太后垂帘听政,他就可以躲在太后名下,也就是躲在皇帝的名下,名正言顺地做他的实事。两宫太后那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必须依仗恭亲王的实力才能生存。她们开始几年对奕欣十分笼络,甚至破格封他的女儿为固伦公主--这本来是皇后生的女儿才能享有的殊荣。

虽说是和平共处,但摩擦总是有的。恭亲王可能想不到,无论是精明干练的慈禧,还是外表谦和的慈安,对权力的控制都相当严密。早在辛酉政变刚结束,太后就接连下了几道圣谕,目的就是抓权。其中一道圣旨规定太后可以直接阅览臣子的密奏,这就绕过了奕欣。奕欣这人城府并不太深,大权在握就忘乎所以。因为经常见面,奕欣面对两个女流,时不时就会有失礼的举止。据说慈禧有时候说话声音小了,他就毫不客气地要求再说一遍。慈禧对奕欣的不满以及防范之心,大约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

奕欣当上议政王不过四年,慈禧就找了个机会整了他一下。那是1865年,有个小官蔡寿祺上折子弹劾奕欣,说他权太大了,还徇私纳贿。两宫太后就借着这个折子,一下子免了奕欣的所有差使。不过因为满朝都是奕欣的亲信,更重要的是洋人也向着恭亲王,慈禧不得不让步,很快给奕欣复了职,但议政王的头衔没有再还给他。

那以后奕欣学了乖,开始对两宫太后进行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他打拢的是慈安,打击的是慈禧。“安德海被斩”就是二人合作的最大成果。安德海是慈禧身边最得宠的太监,不但言谈很得慈禧欢心,而且积极帮助慈禧在朝臣和亲贵中拉帮结派,缔结太后党,这就直接触犯了恭亲王的利益。而在后宫,安德海对慈安太后也多有不敬。后来终于有了个机会,1869年,安德海违反清宫祖制,私自出京办事,一路上还大肆招摇。恭亲王得到山东巡抚丁宝祯的密报后,第一个通知了慈安。慈安便果断做主,在圣旨上盖了大印,地方官员就凭着这个圣旨,在山东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慈禧事后闻报,竟是耐何不得。此事在慈安、慈禧之间种下深深的嫌隙。

安德海被杀没过几年,到了1873年,18岁的同治皇帝终于得以亲政。同治掌权后要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圆明园。这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遭到包括奕欣在内的一批大臣的极力反对。人们习惯于把重修圆明园的帐算在慈禧头上,其实同治本人也很想重修,为的是讨好慈禧。天真的同治以为把圆明园修好了,慈禧住进去享福,就不会总是干涉他做皇帝了。因此面对众位大臣的反对,同治极为震怒,准备降旨把恭亲王和另外几个大臣革职处分。这次倒是两宫太后来为奕欣说话,说如果没有恭亲王哪有我们的今天?结果同治的圣旨终究没有发出去。至于圆明园的工程,只修缮了很小一部分就停工了。同治在亲政的第二年,本人也因病而亡。

圆明园重修风波发生在辛酉政变十几年以后。这时的慈禧羽翼丰满,不但牢牢控制着已经长大成人的皇帝,而且在朝廷中拉拢了新崛起的北洋集团,在亲贵中拉拢了醇亲王和郑亲王。奕欣的实力本已大为削弱,再加上慈禧恩威并施的这一折腾,他在慈禧面前锐气尽失,只有俯首帖耳了。如果慈禧当年在私心里真的对恭亲王有过一点爱意,到这时恐怕也荡然无存了吧?以后慈禧对恭亲王就越来说狠。到了1884,这时候同治和慈安都死了,慈禧独揽大权。这年发生中法战争,开始时清军吃了败仗,结果慈禧硬把奕欣当成替罪羊,彻底罢了他的官。到这时连洋人也开始支持慈禧了--他们的支持总是跟着实权走的。

十年后,日本人打进来了。朝廷不得已,再次启用日夏养花网奕欣。但这时的恭亲王已是老态龙钟,难以挽回局面。到1898年,恭亲王病逝,比慈禧早走了十年。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慈禧太后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82109.html

上一篇:散边小辣椒打头吗?

下一篇:鸽子粪泡水浇花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