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潮州人的过年习俗

2021-10-31 15:20:15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06

潮州人怎样过春节

详细点
潮汕人民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后,便开始忙碌准备过新年。家家户户对屋里屋外进行大扫除、重新布置、装修;蒸制红踩桃、鼠曲踩等各式品;购买年货、新衣;理发、美容。到了大年三十日早大宰“三鸟”,购买祭祀物品。吃过午饭后,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祭祖先,贴春联,挂灯笼,贴照壁符。是晚设炉于厅,全家人围着炉子吃团圆饭。一家人不论平时分散在多远的地方,都必须赶回家来团聚。“围炉”后,长辈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能挣钱的小辈也要给长辈送红包,称为“压腰兜”。这一天不能吵闹,不能打坏盘、碗等器物,若打坏了说诸如“击开嘴,大富贵”等吉利日夏养花网的话来弥补过失,象征着全家一年自始至终圆圆满满。家中的水缸要装满水、米缸要装满米,以
象征“年年有余”。是夜灯火通宵,家家户户合家守岁,等待新年的来临。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之首,称“春节”,古称“元旦”,俗称“过年”。是日一大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穿新装,燃放鞭炮,拜天地祖宗、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时要用素食作供,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此种习俗流传很久,清顺治《潮州府志》云:“元日,祭用斋。”清乾隆《普宁县志》曰:元日,把祖先用素,韧二把祖先用荤。”接着全家入亲亲热热、和和气气吃早饭,下辈向长辈祝福,长辈给下辈寄以期望。吃过早饭后,父母就携带儿女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凡到亲戚朋友家拜年,都要拿潮州柑去。因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桔表示吉祥。带多少大桔没多大关系,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大桔、摈榔(今用橄榄代),另加糖果,迎宾敬客。关于潮汕用摈榔的风俗,府志、县志都有详细记载,清乾隆《潮州府志》云:“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因摈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摈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是互相致意,互换吉祥的一种礼节。客人进门时,相互说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主人要请客人吃橄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还有敬以“擂茶、米程”之俗),并互换大吉,还要互送小孩“利市”(红包)。接着主人备酒设宴款待客人,俗谓之贺正。清嘉庆《澄海县志入“各设酒看相邀饮。谚云‘正月酒,家家有’”。
春节是圣日,因此在潮汕有许多禁忌,如不要扫地、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许说坏话、骂人、打架,如果甲家孩子打或骂乙家孩子,甲家家长要拿一对大桔上门道歉,祝愿人家逢凶化吉。
潮人移居海外,也把家乡时年八节的习俗带到居留地。春节和元宵是海外潮人最隆重庆祝的传统节日。
泰国的潮人众多,春节的气氛相当浓厚。无论是华人,还是泰人,都把春节视为重要的节日。虽然春节在泰国并不算是公假日,政府部门和银行都还照常上班。但许多公司,特别是华人所经营的公司、厂家和商店,都在春节期间放假,一般要到初四以后才正常上班。公司的老板们,在春节前,都会给员工派“红包”、发“压岁钱”。通常从腊月中旬开始,在曼谷的唐人街——耀华力、三聘和石龙军一带,过年的气氛就一天比一天浓。商人们争相推出各式各样的年货。许多商店,竭力把最热销的商品陈列在商店门口,甚至摆到马路边。写春联的、卖求神拜佛用品的摊位接二连三。除了附近的人们来这里筹办年货外,做批发的商人们也云集于此,购买货物,转卖到内地。平时都要塞车的道路,更几乎水泄不通。在曼谷的大大小小商店、商行里,到处张贴着“财源广进”、“招财进宝”、“生意兴隆”、 “货如轮转”、“出入平安”等彩标;与春节有关的各类商品,都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春节前后,有些大商行,还在室外用霓虹灯装饰成中泰文的“新正如意”、“ 新年发财”字样,或在附近插上彩旗,在商行里播放着中国音乐,以烘托节日的气氛。大年初一,给长者拜年,亲戚互相拜年,这种传统在潮州人中间沿袭至今。
越南与中国一样过春节,庆祝活动相当隆重。每年春节,在越南城乡的潮州人都喜气洋洋,互相拜年,给老幼送“压岁钱”,在家中的厅堂里摆上“大吉 ”(潮州柑)和橄榄迎宾。元宵节一到,越南各地的潮人都举行盛大的文化盛会和演出神功戏,尤以胡志明市的潮籍乡亲的庆祝活动为盛。从正月十四至月底,胡志明市潮州义安会馆广场上遍插五色彩旗,荡漾着悠扬悦耳的潮乐,该市统一潮剧团和各潮乐团体,每晚都在这里演出庆元宵神功戏。不但吸引当地潮籍乡亲前来观看,越南南方的蓄臻、坚江、薄寮、芹苴、金瓯、朱笃等省的潮籍同乡,也赶来参加庆元宵活动。有的甚至寄宿于亲友家中,一住数日,直至庆元宵活动结束后才返回。农历正月十五日,各潮人古乐团体一清早就在广场上表演醒狮和舞龙等节目,然后绕各大街道游行,沿途各族民众夹道观赏,蔚为壮观。
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春节是公假日,过新年的气氛非常浓厚。特别是近年来新加坡宗乡总会大力提倡传统习俗,更加掀起了庆祝的热潮。节日前,新加坡的潮人和其他的华人家庭一样,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忙着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近年来,春联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已逐渐简化。一些人家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的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谐音“春到”、“福到”。春节前一个月,有“中国城”之称的牛车水,就装扮得灯火通明,年货摊子摆满街头,购买年货的人潮也天天挤得水泄不通。春节前一个星期,新加坡河畔搭起巨大的当年生肖塑像,另外还有华人最爱的巨型财神爷。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本地的歌舞、戏曲、杂耍,以及华族的各种小吃均在此登场。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除夕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围炉吃团圆饭;午夜12时正迎春,接财神爷。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与其他华人一样,新加坡的潮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新加坡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大年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带上两颗或四颗“大吉”(潮州柑)走亲串戚,互相拜年祝贺。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除了送柑,长辈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也称为“灯节”,挂灯笼,闹花灯,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玩个通宵达旦。
新加坡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在马来西亚,潮人过春节吃团圆饭时,要有全鱼、猪手(即猪前脚,意为扒入),要有蒜、葱、发菜、生菜、莲藕(喻亲情相连)。除夕午夜围炉,烧香接财神,请财神入屋。大年初一,各家要有甜品、红枣、桂圆、百合,要吃素不杀生。长辈给小孩发红包,下辈给长辈请安。如果不小心打破瓷器,要顺口说“岁岁平安”、“花开落地”、“缶开嘴,大宝贵”之类吉祥的话。要备“大吉”(潮州柑),拜年时相互交换,以喻平安。要把扫帚和刀具藏起来直至初二为止。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七,是阿妈生(潮人对祖母称“妈”,读Ma第四声)。初九,天公生,门口要挂甘蔗,喻节节高升。
有些海外潮人在继续按传统过春节的同时,也受到居留地习俗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带有当地色彩的新习惯。
泰国潮人春节期间互相见面,都会双手合十行礼,“新正如意”、“新年发财”,成了最熟悉的祝愿语。既使没有互相见面,也会打个电话,互致新年祝福。许多潮人社团还在大年初一,专门组织到大使馆给中国大使和官员们拜年,并且形成了习惯,年年如此。
正月期间,也是泰国潮人社团活动最繁忙的季节。各地的潮人同乡会、宗亲会,利用春节、元宵以至正月期间,开展会员新春团拜或迎春联欢会,联络乡谊,敦亲睦族。各社团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日子,每年这个时候,社团的会员从四面八方,挈妇将雏,欢聚一堂,共庆节日。有些社团的联欢活动,参加人数动辄一二千人,许多人是从外地专门驱车数百公里而来的。除了聘请男女演员演唱潮剧唱段、中泰语歌曲外,有些会员也登台自娱自乐。联欢会中间,还安排女演员一边演唱,一边把鲜花撒向台下观众,有如“天女散花”,吸引小孩到台前抢花。而由男女演员扮成的“土地公”和“土地婆”,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说着祝福的词令,则把大人小孩都逗得前仰后合。随后的幸运抽奖,更把联欢会推向高潮。有些社团也对会员中的子女学业优秀者给予奖励,或向该会中的长者发放敬老金或礼品等。同乡会的联欢活动,大都在晚上,个别也有在中午。宗亲会的聚会一般先在当天上午举行祭祖,晚上联欢。这些联欢会的与会者,一般要交付一定的钱款,定购桌位:较有钱者则捐赠钱款作为活动经费,或提供作为联欢活动期间抽奖的礼品。大家都十分投入,现场荡漾着喜气洋洋的气氛。老一辈的潮人说,他们每年都举行这样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子孙后代多少了解一点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忘祖籍故国的根。
受当地习俗的影响,马来西亚的潮人,元宵不闹花灯,而是到海边将蕉柑抛入海中。说从前槟城、马六甲一带有个传统,未婚姑娘于元宵夜在蕉柑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择婚条件、联系地址,或将这些内容写在纸条上,塞入柑中,抛入海里。未婚男子捞到蕉柑,就可以从中选取合适者进行联系,谈婚论嫁。时过境迁,这种习俗现在已演变为当地的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的男女老少都可以抛蕉柑,祈求平安。
东南亚,以及法国、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的潮人社团,在春节期间,还组织春节文化大巡游。
泰国北榄坡的潮州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庆祝活动,历时二周,其中以正月初四的大游行最为壮观。游行队伍由锣鼓队、旌旗队、仙女队、童女队、游龙队、舞狮队,以及洋乐队、喇叭队组成,浩浩荡荡,一路上旌旗招展,鼓乐齐鸣,爆竹暄天,热闹非凡。有些华人家庭甚至把自己商行或家里供奉的神佛像也抬出来参加游行。北榄坡的春节庆祝活动,已成为当地的常年盛会,吸引了其他地方的人们专程前来观看助兴。
法国巴黎13区的潮州人,自1989年以来,在华裔互助会、潮州会馆的组织下,联合其他华人社团,每年都组织春节华人嘉年华会,其中的花灯彩车巡游(游神)活动,由彩车、锣鼓队、潮乐队等组成,有舞龙舞狮、杂技、潮剧等表演。现在巴黎的春节“文化大巡游(游神)”活动已成为当地中法人民的共同节目。春节期间,法国的政要也经常前来向华人拜年祝福。2004年春节期间,正值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在巴黎的香榭利舍大街举行中国文化大游行,潮州会馆的彩车队伍加入了游行的行列,为整个活动增添了光彩。
美国洛杉矶潮州会馆,每年的春节都和当地其他华人一起,举行华埠春节金龙大游行。潮州会馆的彩车队,以当年的生肖造型为前导,象征吉祥如意。整个队伍中,有潮州大锣队、舞狮队;有身着古装的少女,分别扛着书有“迎春接福”、“三阳开泰”、“春满乾坤”、“三星高照”、“源远流长”等吉祥贺辞的五彩标旗队;还有少女扮成仙女散花、少男扮成神将等。会馆的理事们则沿途派发红包。每年正月初一,潮州会馆都举行新春团拜,燃放炮竹,向参加的乡亲派发红包。正月十五,从上午9时 至晚上10时,在关圣帝庙举行借富请福,善信们可以请回利市大吉、红塔、圣灯、福灯回家保平安。
潮州春节习俗,说起来还真不少。最有特色的当首推新年送大桔了。在潮州 有“新年赠桔 大吉大利”的讲究。在民间,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所以,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在潮州地区就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

送桔表吉祥 在潮州,人们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谐音又是“大吉”,因而,到亲戚家贺年都要带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和贺客带来的互换,以便互尽好意,各得吉祥。通常的,女人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的时候都要准备一些红橘,用篮子提上作为新春的礼物,而所得的回赠礼物也都是这些东西。

换大桔

送桔送红包 在潮州,与中国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至于赏赐红包,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买些他们爱吃,爱玩的东西,这是后来为简化手续而变化的,虽然意思相同,但还是不如传统的送个橘子更有意义。

送桔赔礼 假如新春佳节期间甲家的孩子打了或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桔去赔礼,而甲家的爸妈也不责备自己的儿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谅了甲家的孩子。这说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赔礼以吉祥献给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没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了。

带桔走亲戚 潮州揭西县客家地区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是走亲戚最热闹的时节,路上人来人往,称为“游正”。所带的礼物必要有生柑一对,蒜子二条,表示新正大吉,主人不能收受客人的柑和蒜,必留着与回礼一起带回。

潮州春节风俗

有了大桔,潮州人的新年多了几分吉祥,多了几分春节的特色。

潮州春节拜年也有自己特色的习惯。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也称春节。清早,家家燃放鞭炮、俗称“开门炮”,辞去旧岁迎来新年。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

潮州市民选购吉祥饰品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

财神爷

潮州过年对吃也有自己的讲究。正月初一全家吃素。初二各家才祭祖吃荤,俗称“开臊”。意思是对祖先的尊重。

除夕夜,家家户户关门“围炉”,菜肴丰盛。桌中央,摆着“火炉”俗称“宾炉”。远离桑梓诸亲人,都赶在除夕来家围炉团聚。妙趣横生的是:吃完年饭,家长要拿出事先制好的“龟粿”,让每人尝一点,以祝贺健康,来年顺遂。

过年了,潮州人说话也有了特别的讲究。 大年初一,人人都要说吉利话,不准恶口骂人,不准扫地、倒脏水,不准动刀、剪,不得向人家讨债务,遇上小孩打破碗碟,马上说“无禁忌、勿过是”,或“缶开嘴、大富贵”“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的吉利话。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亲朋熟识者路上见面互道“新正如意、大吉利市”。 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

中国龙

春节,潮州人也有自己特色的娱乐方式。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有赛锣鼓班的,有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有些乡村还要通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

敲大鼓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祭拜时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参贺新喜。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舞狮

潮州人过年的确很丰富,吃的有滋有味,玩得酣畅淋漓……赠大桔的习俗更是增添了潮州人过年的喜庆和活气。

潮人移居海外,也把家乡时年八节的习俗带到居留地。春节和元宵是海外潮人最隆重庆祝的传统节日。
泰国的潮人众多,春节的气氛相当浓厚。无论是华人,还是泰人,都把春节视为重要的节日。虽然春节在泰国并不算是公假日,政府部门和银行都还照常上班。但许多公司,特别是华人所经营的公司、厂家和商店,都在春节期间放假,一般要到初四以后才正常上班。公司的老板们,在春节前,都会给员工派“红包”、发“压岁钱”。通常从腊月中旬开始,在曼谷的唐人街——耀华力、三聘和石龙军一带,过年的气氛就一天比一天浓。商人们争相推出各式各样的年货。许多商店,竭力把最热销的商品陈列在商店门口,甚至摆到马路边。写春联的、卖求神拜佛用品的摊位接二连三。除了附近的人们来这里筹办年货外,做批发的商人们也云集于此,购买货物,转卖到内地。平时都要塞车的道路,更几乎水泄不通。在曼谷的大大小小商店、商行里,到处张贴着“财源广进”、“招财进宝”、“生意兴隆”、“货如轮转”、“出入平安”等彩标;与春节有关的各类商品,都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春节前后,有些大商行,还在室外用霓虹灯装饰成中泰文的“新正如意”、“新年发财”字样,或在附近插上彩旗,在商行里播放着中国音乐,以烘托节日的气氛。大年初一,给长者拜年,亲戚互相拜年,这种传统在潮州人中间沿袭至今。
越南与中国一样过春节,庆祝活动相当隆重。每年春节,在越南城乡的潮州人都喜气洋洋,互相拜年,给老幼送“压岁钱”,在家中的厅堂里摆上“大吉”(潮州柑)和橄榄迎宾。元宵节一到,越南各地的潮人都举行盛大的文化盛会和演出神功戏,尤以胡志明市的潮籍乡亲的庆祝活动为盛。从正月十四至月底,胡志明市潮州义安会馆广场上遍插五色彩旗,荡漾着悠扬悦耳的潮乐,该市统一潮剧团和各潮乐团体,每晚都在这里演出庆元宵神功戏。不但吸引当地潮籍乡亲前来观看,越南南方的蓄臻、坚江、薄寮、芹苴、金瓯、朱笃等省的潮籍同乡,也赶来参加庆元宵活动。有的甚至寄宿于亲友家中,一住数日,直至庆元宵活动结束后才返回。农历正月十五日,各潮人古乐团体一清早就在广场上表演醒狮和舞龙等节目,然后绕各大街道游行,沿途各族民众夹道观赏,蔚为壮观。
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春节是公假日,过新年的气氛非常浓厚。特别是近年来新加坡宗乡总会大力提倡传统习俗,更加掀起了庆祝的热潮。节日前,新加坡的潮人和其他的华人家庭一样,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忙着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近年来,春联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已逐渐简化。一些人家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的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谐音“春到”、“福到”。春节前一个月,有“中国城”之称的牛车水,就装扮得灯火通明,年货摊子摆满街头,购买年货的人潮也天天挤得水泄不通。春节前一个星期,新加坡河畔搭起巨大的当年生肖塑像,另外还有华人最爱的巨型财神爷。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本地的歌舞、戏曲、杂耍,以及华族的各种小吃均在此登场。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除夕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围炉吃团圆饭;午夜12时正迎春,接财神爷。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与其他华人一样,新加坡的潮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新加坡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大年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带上两颗或四颗“大吉”(潮州柑)走亲串戚,互相拜年祝贺。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除了送柑,长辈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也称为“灯节”,挂灯笼,闹花灯,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玩个通宵达旦。
新加坡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在马来西亚,潮人过春节吃团圆饭时,要有全鱼、猪手(即猪前脚,意为扒入),要有蒜、葱、发菜、生菜、莲藕(喻亲情相连)。除夕午夜围炉,烧香接财神,请财神入屋。大年初一,各家要有甜品、红枣、桂圆、百合,要吃素不杀生。长辈给小孩发红包,下辈给长辈请安。如果不小心打破瓷器,要顺口说“岁岁平安”、“花开落地”、“缶开嘴,大宝贵”之类吉祥的话。要备“大吉”(潮州柑),拜年时相互交换,以喻平安。要把扫帚和刀具藏起来直至初二为止。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七,是阿妈生(潮人对祖母称“妈”,读Ma第四声)。初九,天公生,门口要挂甘蔗,喻节节高升。
有些海外潮人在继续按传统过春节的同时,也受到居留地习俗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带有当地色彩的新习惯。
泰国潮人春节期间互相见面,都会双手合十行礼,“新正如意”、“新年发财”,成了最熟悉的祝愿语。既使没有互相见面,也会打个电话,互致新年祝福。许多潮人社团还在大年初一,专门组织到大使馆给中国大使和官员们拜年,并且形成了习惯,年年如此。
正月期间,也是泰国潮人社团活动最繁忙的季节。各地的潮人同乡会、宗亲会,利用春节、元宵以至正月期间,开展会员新春团拜或迎春联欢会,联络乡谊,敦亲睦族。各社团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日子,每年这个时候,社团的会员从四面八方,挈妇将雏,欢聚一堂,共庆节日。有些社团的联欢活动,参加人数动辄一二千人,许多人是从外地专门驱车数百公里而来的。除了聘请男女演员演唱潮剧唱段、中泰语歌曲外,有些会员也登台自娱自乐。联欢会中间,还安排女演员一边演唱,一边把鲜花撒向台下观众,有如“天女散花”,吸引小孩到台前抢花。而由男女演员扮成的“土地公”和“土地婆”,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说着祝福的词令,则把大人小孩都逗得前仰后合。随后的幸运抽奖,更把联欢会推向高潮。有些社团也对会员中的子女学业优秀者给予奖励,或向该会中的长者发放敬老金或礼品等。同乡会的联欢活动,大都在晚上,个别也有在中午。宗亲会的聚会一般先在当天上午举行祭祖,晚上联欢。这些联欢会的与会者,一般要交付一定的钱款,定购桌位:较有钱者则捐赠钱款作为活动经费,或提供作为联欢活动期间抽奖的礼品。大家都十分投入,现场荡漾着喜气洋洋的气氛。老一辈的潮人说,他们每年都举行这样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子孙后代多少了解一点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忘祖籍故国的根。
受当地习俗的影响,马来西亚的潮人,元宵不闹花灯,而是到海边将蕉柑抛入海中。说从前槟城、马六甲一带有个传统,未婚姑娘于元宵夜在蕉柑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择婚条件、联系地址,或将这些内容写在纸条上,塞入柑中,抛入海里。未婚男子捞到蕉柑,就可以从中选取合适者进行联系,谈婚论嫁。时过境迁,这种习俗现在已演变为当地的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的男女老少都可以抛蕉柑,祈求平安。
东南亚,以及法国、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的潮人社团,在春节期间,还组织春节文化大巡游。
泰国北榄坡的潮州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庆祝活动,历时二周,其中以正月初四的大游行最为壮观。游行队伍由锣鼓队、旌旗队、仙女队、童女队、游龙队、舞狮队,以及洋乐队、喇叭队组成,浩浩荡荡,一路上旌旗招展,鼓乐齐鸣,爆竹暄天,热闹非凡。有些华人家庭甚至把自己商行或家里供奉的神佛像也抬出来参加游行。北榄坡的春节庆祝活动,已成为当地的常年盛会,吸引了其他地方的人们专程前来观看助兴。
法国巴黎13区的潮州人,自1989年以来,在华裔互助会、潮州会馆的组织下,联合其他华人社团,每年都组织春节华人嘉年华会,其中的花灯彩车巡游(游神)活动,由彩车、锣鼓队、潮乐队等组成,有舞龙舞狮、杂技、潮剧等表演。现在巴黎的春节“文化大巡游(游神)”活动已成为当地中法人民的共同节目。春节期间,法国的政要也经常前来向华人拜年祝福。2004年春节期间,正值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在巴黎的香榭利舍大街举行中国文化大游行,潮州会馆的彩车队伍加入了游行的行列,为整个活动增添了光彩。
美国洛杉矶潮州会馆,每年的春节都和当地其他华人一起,举行华埠春节金龙大游行。潮州会馆的彩车队,以当年的生肖造型为前导,象征吉祥如意。整个队伍中,有潮州大锣队、舞狮队;有身着古装的少女,分别扛着书有“迎春接福”、“三阳开泰”、“春满乾坤”、“三星高照”、“源远流长”等吉祥贺辞的五彩标旗队;还有少女扮成仙女散花、少男扮成神将等。会馆的理事们则沿途派发红包。每年正月初一,潮州会馆都举行新春团拜,燃放炮竹,向参加的乡亲派发红包。正月十五,从上午9时 至晚上10时,在关圣帝庙举行借富请福,善信们可以请回利市大吉、红塔、圣灯、福灯回家保平安。
打鞭炮 除夕一家人吃顿团圆饭 初一以后就到亲戚或认识的人家里拜年 小孩还可以拿红包很多钱的噢 之后就有游神 就是“劳热” 又会请一些人来吃顿饭。
一定会吃个团圆饭

潮汕人过年有什么习俗?

大年初一,潮汕人早上起来,首先会向父母拜年,后辈问候长辈,然后长辈再对后辈寄望新的一年,更上一层楼。自家拜年玩,潮汕人会出门走亲戚,一般他们手上带两个大桔(谐音:大吉),然后在亲戚家热热闹闹地做客,走时会把两个大桔带走(寓意:共同吉利),基本,这两个桔会陪他们走一天,过所有的亲戚家里溜一圈,互相给小辈分发压岁钱,寄望小朋友们身体安康,快高长大。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这一天,老公会带着老婆,还有孩子,一起去妻子娘家,去给娘家的亲戚拜年,习俗上是必须带上礼品的,而带的礼品越多,妻子是越有面子越喜气洋洋的,因为这代表她夫家重视他。

年初三一天,潮汕人会在家中,一家人团聚,或者偶有亲戚来你家门做客。

潮汕地区,寺庙文化鼎盛,初四之后,他们就会开始出门拜神,去各种各样的庙宇还愿,并且祈求神明,自家新的一年平平安安,来年比今年过得更好。

广东人过年有哪些习俗?用粤语为大家介绍下,你有了解过哪几个?

潮州过年习俗

潮州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过年的气氛的?腊七腊八是时候吗?又有什么习俗?一定要是潮州哦!要我满意,不然不给分
年过年,岁岁不同。

我觉得潮州人过年最能体现潮汕文化的味儿。“团圆”是潮汕过年的一个主题。这个习俗流传了千年万年,对于现代生活到处流动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这也许是潮汕人不管到了哪里都希望老了“叶落归根”的根源吧?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州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办各式的年货了:买鸡、鹅、鱼;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等。尤其要买柑橘、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在女子多为烫发整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要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种糕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让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夜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轰隆,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子,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一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祝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需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或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福。
腊月23开始有过年的气氛,腊七腊八不是时候,

春节
习惯上称“过年”,是一的中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卦”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酿造富有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油果”,人们事事取吉兆,不骂人,不讲不吉利的话。俗语谓:“入年卦,讲好话”。

正月初一。人们一清早(零时)就有三牲、果饼、香烛敬“赵公元帅”,大放鞭炮接“财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祭毕,请有名望的族长讲本族姓代渊源、世系及祖训。50年代以来,此俗已被逐步革除。“接财神”的少了,祭祀仪式 也比较简单,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别敬祭,大多有长者参加,青年人甚少知其仪式、内容。

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日、“新姑爷”也在这两天去“上门”(即新婚夫妻同回娘家)。有的村镇有“搅新姑爷”之俗,给“新姑爷”戴破笠帽,往脸上抹锅灰,弄得“新姑爷”很狼狈。此陋俗现已被废弃。初三,俗称“穷鬼日”。这一天人们不外出作客,妇人不回娘家,忌讳吃人家的酒食。乡人还有初一、初二不往外扫地的风俗,寓意是不要把财、喜扫掉。到了初三,家家户户把纸屑、垃圾清扫,加上一些糕果倒在路口烧掉,并烧香纸,念送穷歌,叫做送穷鬼。 现旧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

正月初五称“出年卦”,表示已过了年。俗语云:“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TPpnT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过年那些事儿#春节习俗民风

你是北京人啊,北京的春节就是在腊月初旬开始的

潮州的春节习俗

潮州春节的习俗,与其他地方有何不同

潮州的春节习俗跟其他都是差不多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潮州在春节的时候通常都要“掼春盛”,这个是潮州的特色。一般习俗有:

1、吃团年饭。潮州市人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http://www.rixia.cc团年饭。 

2、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州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3、拜年。初一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4、掼春盛。春节期间,潮州的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盛 ”(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盛”)。

5、腊月二十四后,家家户户要蒸年糕,主要是为了敬神,这两天家里老老少少都聚在一起做年糕,潮汕地区叫“粿”这天也是孩子最高兴的一天。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采囤”是潮汕地区的另一习俗。潮汕在年尾家里要进行一次大扫除,用竹叶、或榕叶、或甘蔗尾、或长扫把,对家中天花板、墙壁角落进行清扫,谓之“采囤”。

“采囤”把家里的蛛丝、灰尘清理干净,把家具都清洁一遍,这一民俗寓意把一年来的晦气都清出去,迎接新春的到来。潮汕的“采囤”有时间差异,有些地方规定在廿四前,有些地方规定在廿四后。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除夕节除了祭拜祖宗外,还要祭拜其它神。例如,当家里水缸水桶打满水之后,用竹箶将井口盖住,俗称封井,再供上祭品,拜井公井妈,待新年春节才开井。

拓展资料:

潮州,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最东端,处于韩江中下游。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相接,西与揭阳市的揭东区接壤,北接触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交界,南通汕头市和澄海区,并濒临南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辖区总面积367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146平方公里,辖2个市辖区1个县及1个县级管理区;常住人口264.6万(2016年末)

潮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成员城市之一,粤东地区的文化中心,对外开放旅游城市。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是著名侨乡。潮州市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60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潮汕地区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 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过年”。 除夕之前,全城百姓都在忙着四件事,这是过年的前奏曲:谢神、备(米旁加果)料、扫舍和买年货。 潮俗,年冬至过后,家里要谢神。 备(米旁加果)料做(米旁加果),是将大米和糯米,分别浸于水中几小时,使米质松疏捞干后于石臼中舂成细粉,晒干。这是做(米旁加果)的主料。小户人家,家里没有石臼间,就要到邻居大户人家“借臼”。那时,邻居之间的人情味很浓。 扫舍要选择吉日,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日,各家的主妇最忙,把屋子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对一些常年少用之物,都要清洗。此种民俗,与现在提倡的爱国卫生运动很一致。 买年货视家贫富而定。一般的年货为京果海味,家禽蛋品和豆制品。鲜活的年货,则留在过年时购买。供送礼用的江浙食品,如南京的板鸭脯,金华的火腿,都很畅销。 在忙完这四件事之后,十二月二十四日,传说是“神上天”之期。是日,家家户户都要拜“糖桃”。一方红纸,上面用软糖摆成一粒桃子的形态,称为“糖桃”。此物沾住“灶王爷”的嘴,让其“上天说好话,落地保平安”。 “神上天”之后,从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小月推前一天),这三天是各家制(米旁加果)馅和做(米旁加果)之期。 过年的(米旁加果)品有三,鼠壳(米旁加果),又称乌(米旁加果),挲(米旁加果)包和菜头(米旁加果)。(米旁加果)的(米旁加果)馅有绿豆、红豆、芋呢和花生糖四种。有人说:“潮州姿娘(妇女)好做(米旁加果)”,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风俗如此,你就是不吃(米旁加果)也得学会做(米旁加果)。新媳妇若不会日夏养花网做(米旁加果),逢年过节时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过年祭祖,要到除夕日下午。 过年,家里已成年有收入的小辈,要给长辈送“压岁钱”,长辈也要对未成年的小辈给“压岁钱”,户户如此,体现了尊老惜幼的美德。 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团聚吃年饭。若是开商店之家或受雇于人者,则在店里吃年夜饭。年夜饭要吃蚶,意为“合赚”(盈利成倍)。要吃猪血煮蒜,吃猪血意为“发财”,吃蒜,顺口溜说“食蒜有钱囤(潮音劝有钱可藏之意)。” 店里的年夜饭,在吃得觥筹交错,杯盘狼藉之后,店主就给员工发“压岁钱”。(当年还没有发明“奖金”一词)按一般规矩, “压岁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额,也有发相当于二个月的工资额的,叫做“双压岁”。酒足饭饱钱拿,店主就宣布店中员工或提职,或提薪,或辞退。对被辞退的员工,说了“请另谋高就”和“店小水浅养不起大鱼”的门面话,被辞退的员工就陷于失业的群体之中。 商店对办事得力人员或掌握技术的师傅,年终还要再送一笔钱,叫做“食青”。这是一笔白用免还之款,店主发“食青”钱,就是要留此人在店,不让其“跳槽”之意。 除夕之夜,全城家家户户都在门口贴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对春联最常见,但对其义能周知者却不多,主要是“桃符”二字。古时,新年以二桃木板悬门旁,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藉以压邪,谓之桃符。后来渐次演变为将此四字分左右写于大门之上,省去桃木板。现在,潮州城里有些百年以上的老屋,大门上尚有此四字。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这对联语是明朝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在未及第之前,写给孙畔村的孙员外六十华诞之期的贺寿联,后来渐次演变为春联。此联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四百多年,现在街上的任何春联摊子,都可见到,但多数人却不知此联的来由。这是联坛佳话,不可不记。 除夕贴春联,除旧布新,图个吉利。市上的春联,都是吉祥如意的话。此俗在建国后仍盛行不衰,但对联语的平仄已不大讲究,把春联的下联错贴为上联的随处可见,人们对联语的认识正在日渐淡化。 除夕之夜不睡觉,称为“守岁”。是夜家人团聚,共话家常,其乐融融也。若聚族而居者,大厅之上,叔伯兄弟,妯娌姑嫂,共叙亲情,亦一乐也。现在此民俗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所取替。 新年正月初一日,亲戚朋友就要相互贺年,还要带小孩向亲朋家的长辈“拜年”。受贺的长辈,要给小孩每人一个红包,用红头绳札住,挂在胸前,叫做“栽须”,祝小孩快长快大和长寿之意。红包里的钱有多少?视亲疏而定厚薄,没有定规。 贺年之俗,从正月初一日可延续至初三日,视亲疏而定贺年先后。新女婿给岳家贺年,都是初一日清晨就到,若生下一个胖娃娃,外祖父和外祖母会笑到合不拢嘴。 街上贺年的人流,络绎不绝。有身份者穿上三尺六(长衫),着上一尺二(阔裤管),头戴瓜皮小帽,外加一个马甲,这是清代的服装。到了民国年间,脱去马甲,换上一顶毡帽,长衫阔裤如前。小孩随长辈去贺年,穿上新衣服好不高兴,边走边放小炮仗,雀跃非常,此太平年月之风光也

潮州春节的习俗

潮人移居海外,也把家乡时年八节的习俗带到居留地。春节和元宵是海外潮人最隆重庆祝的传统节日。
泰国的潮人众多,春节的气氛相当浓厚。无论是华人,还是泰人,都把春节视为重要的节日。虽然春节在泰国并不算是公假日,政府部门和银行都还照常上班。但许多公司,特别是华人所经营的公司、厂家和商店,都在春节期间放假,一般要到初四以后才正常上班。公司的老板们,在春节前,都会给员工派“红包”、发“压岁钱”。通常从腊月中旬开始,在曼谷的唐人街——耀华力、三聘和石龙军一带,过年的气氛就一天比一天浓。商人们争相推出各式各样的年货。许多商店,竭力把最热销的商品陈列在商店门口,甚至摆到马路边。写春联的、卖求神拜佛用品的摊位接二连三。除了附近的人们来这里筹办年货外,做批发的商人们也云集于此,购买货物,转卖到内地。平时都要塞车的道路,更几乎水泄不通。在曼谷的大大小小商店、商行里,到处张贴着“财源广进”、“招财进宝”、“生意兴隆”、“货如轮转”、“出入平安”等彩标;与春节有关的各类商品,都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春节前后,有些大商行,还在室外用霓虹灯装饰成中泰文的“新正如意”、“新年发财”字样,或在附近插上彩旗,在商行里播放着中国音乐,以烘托节日的气氛。大年初一,给长者拜年,亲戚互相拜年,这种传统在潮州人中间沿袭至今。
越南与中国一样过春节,庆祝活动相当隆重。每年春节,在越南城乡的潮州人都喜气洋洋,互相拜年,给老幼送“压岁钱”,在家中的厅堂里摆上“大吉”(潮州柑)和橄榄迎宾。元宵节一到,越南各地的潮人都举行盛大的文化盛会和演出神功戏,尤以胡志明市的潮籍乡亲的庆祝活动为盛。从正月十四至月底,胡志明市潮州义安会馆广场上遍插五色彩旗,荡漾着悠扬悦耳的潮乐,该市统一潮剧团和各潮乐团体,每晚都在这里演出庆元宵神功戏。不但吸引当地潮籍乡亲前来观看,越南南方的蓄臻、坚江、薄寮、芹苴、金瓯、朱笃等省的潮籍同乡,也赶来参加庆元宵活动。有的甚至寄宿于亲友家中,一住数日,直至庆元宵活动结束后才返回。农历正月十五日,各潮人古乐团体一清早就在广场上表演醒狮和舞龙等节目,然后绕各大街道游行,沿途各族民众夹道观赏,蔚为壮观。
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春节是公假日,过新年的气氛非常浓厚。特别是近年来新加坡宗乡总会大力提倡传统习俗,更加掀起了庆祝的热潮。节日前,新加坡的潮人和其他的华人家庭一样,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忙着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近年来,春联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已逐渐简化。一些人家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的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谐音“春到”、“福到”。春节前一个月,有“中国城”之称的牛车水,就装扮得灯火通明,年货摊子摆满街头,购买年货的人潮也天天挤得水泄不通。春节前一个星期,新加坡河畔搭起巨大的当年生肖塑像,另外还有华人最爱的巨型财神爷。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本地的歌舞、戏曲、杂耍,以及华族的各种小吃均在此登场。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除夕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围炉吃团圆饭;午夜12时正迎春,接财神爷。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与其他华人一样,新加坡的潮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新加坡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大年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带上两颗或四颗“大吉”(潮州柑)走亲串戚,互相拜年祝贺。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除了送柑,长辈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也称为“灯节”,挂灯笼,闹花灯,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玩个通宵达旦。
新加坡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在马来西亚,潮人过春节吃团圆饭时,要有全鱼、猪手(即猪前脚,意为扒入),要有蒜、葱、发菜、生菜、莲藕(喻亲情相连)。除夕午夜围炉,烧香接财神,请财神入屋。大年初一,各家要有甜品、红枣、桂圆、百合,要吃素不杀生。长辈给小孩发红包,下辈给长辈请安。如果不小心打破瓷器,要顺口说“岁岁平安”、“花开落地”、“缶开嘴,大宝贵”之类吉祥的话。要备“大吉”(潮州柑),拜年时相互交换,以喻平安。要把扫帚和刀具藏起来直至初二为止。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七,是阿妈生(潮人对祖母称“妈”,读Ma第四声)。初九,天公生,门口要挂甘蔗,喻节节高升。
有些海外潮人在继续按传统过春节的同时,也受到居留地习俗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带有当地色彩的新习惯。
泰国潮人春节期间互相见面,都会双手合十行礼,“新正如意”、“新年发财”,成了最熟悉的祝愿语。既使没有互相见面,也会打个电话,互致新年祝福。许多潮人社团还在大年初一,专门组织到大使馆给中国大使和官员们拜年,并且形成了习惯,年年如此。
正月期间,也是泰国潮人社团活动最繁忙的季节。各地的潮人同乡会、宗亲会,利用春节、元宵以至正月期间,开展会员新春团拜或迎春联欢会,联络乡谊,敦亲睦族。各社团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日子,每年这个时候,社团的会员从四面八方,挈妇将雏,欢聚一堂,共庆节日。有些社团的联欢活动,参加人数动辄一二千人,许多人是从外地专门驱车数百公里而来的。除了聘请男女演员演唱潮剧唱段、中泰语歌曲外,有些会员也登台自娱自乐。联欢会中间,还安排女演员一边演唱,一边把鲜花撒向台下观众,有如“天女散花”,吸引小孩到台前抢花。而由男女演员扮成的“土地公”和“土地婆”,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说着祝福的词令,则把大人小孩都逗得前仰后合。随后的幸运抽奖,更把联欢会推向高潮。有些社团也对会员中的子女学业优秀者给予奖励,或向该会中的长者发放敬老金或礼品等。同乡会的联欢活动,大都在晚上,个别也有在中午。宗亲会的聚会一般先在当天上午举行祭祖,晚上联欢。这些联欢会的与会者,一般要交付一定的钱款,定购桌位:较有钱者则捐赠钱款作为活动经费,或提供作为联欢活动期间抽奖的礼品。大家都十分投入,现场荡漾着喜气洋洋的气氛。老一辈的潮人说,他们每年都举行这样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子孙后代多少了解一点中国的文日夏养花网化传统,不忘祖籍故国的根。
受当地习俗的影响,马来西亚的潮人,元宵不闹花灯,而是到海边将蕉柑抛入海中。说从前槟城、马六甲一带有个传统,未婚姑娘于元宵夜在蕉柑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择婚条件、联系地址,或将这些内容写在纸条上,塞入柑中,抛入海里。未婚男子捞到蕉柑,就可以从中选取合适者进行联系,谈婚论嫁。时过境迁,这种习俗现在已演变为当地的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的男女老少都可以抛蕉柑,祈求平安。
东南亚,以及法国、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的潮人社团,在春节期间,还组织春节文化大巡游。
泰国北榄坡的潮州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庆祝活动,历时二周,其中以正月初四的大游行最为壮观。游行队伍由锣鼓队、旌旗队、仙女队、童女队、游龙队、舞狮队,以及洋乐队、喇叭队组成,浩浩荡荡,一路上旌旗招展,鼓乐齐鸣,爆竹暄天,热闹非凡。有些华人家庭甚至把自己商行或家里供奉的神佛像也抬出来参加游行。北榄坡的春节庆祝活动,已成为当地的常年盛会,吸引了其他地方的人们专程前来观看助兴。
法国巴黎13区的潮州人,自1989年以来,在华裔互助会、潮州会馆的组织下,联合其他华人社团,每年都组织春节华人嘉年华会,其中的花灯彩车巡游(游神)活动,由彩车、锣鼓队、潮乐队等组成,有舞龙舞狮、杂技、潮剧等表演。现在巴黎的春节“文化大巡游(游神)”活动已成为当地中法人民的共同节目。春节期间,法国的政要也经常前来向华人拜年祝福。2004年春节期间,正值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在巴黎的香榭利舍大街举行中国文化大游行,潮州会馆的彩车队伍加入了游行的行列,为整个活动增添了光彩。
美国洛杉矶潮州会馆,每年的春节都和当地其他华人一起,举行华埠春节金龙大游行。潮州会馆的彩车队,以当年的生肖造型为前导,象征吉祥如意。整个队伍中,有潮州大锣队、舞狮队;有身着古装的少女,分别扛着书有“迎春接福”、“三阳开泰”、“春满乾坤”、“三星高照”、“源远流长”等吉祥贺辞的五彩标旗队;还有少女扮成仙女散花、少男扮成神将等。会馆的理事们则沿途派发红包。每年正月初一,潮州会馆都举行新春团拜,燃放炮竹,向参加的乡亲派发红包。正月十五,从上午9时至晚上10时,在关圣帝庙举行借富请福,善信们可以请回利市大吉、红塔、圣灯、福灯回家保平安。

文章标签: 生石花

本文标题: 潮州人的过年习俗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81122.html

上一篇:自动猫砂盆,适合猫咪吗?

下一篇:玫瑰为什么可以代表爱情?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