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御花园有哪些建筑特色?
御花园的园内建筑有怎样的布局特点?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始建于1420年,称为“宫后苑”,以后历代多有增修,但都基本上保留了初建时的基本格局,清代时改称为御花园。
园中有不少的殿宇和树石,都是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和读书等用途。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即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
御花园占地12000多平方米。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
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和鹿台等。
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御花园内主要有坤宁门、钦安殿、承光门、天一门。坤宁门位于内廷中路北端,为御花园的北门。始建于明初,1535年,因坤宁门移至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而改称顺贞门。顺贞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每座均安双扇实榻大门,每扇门纵横各9颗门钉。
门外为北横街,隔街与神武门相对,门内南向正对承光门,门左右各有东西向琉璃门一座,名延和门、集福门。此3座门间以琉璃顶矮墙相连,在顺贞门前围合成一座袖珍院落。
顺贞门乃内廷通往神武门之重要通道,无故禁开。皇后赴西苑先蚕坛行祭祀礼或去往圆明园、寿皇殿等处均出入此门,皇帝有时也经此门出入。
此外,在钦安殿道场之期,随时启闭以供道士进出,但须严行稽查,不许闲人出入。明代时,若逢宫人病故,棺椁从顺贞门的右侧之门送出。清代后宫亲族女眷曾奉旨会亲于此,选秀女时也进此门。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是园中的主体建筑。钦安殿始建于明代,明嘉靖年添建墙垣以自成格局,清乾隆年又在殿前添接抱厦。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传说玄武为北方神灵,代表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宿,为龟蛇状。在阴阳五行中,北方属水,色为黑,守护紫禁城建筑免遭火灾。
明永乐皇帝自诩为真武大帝飞升500岁之后的再生之身,在他的推动下,宫中真武大帝的信仰特别盛行。
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令,皇帝都会到此拈香行礼,祈祷水神保佑皇宫,消灭火灾。
殿顶为重檐盝顶,殿宇基座周围汉白玉石栏杆是紫禁城中的石雕精品,殿前相交于甬路上方形成拱门的连理柏也是宫中的奇树之一。
钦安殿是坐落在北京中轴子午线上唯一的道观,到了清代,每逢元旦年节,都要在这里开设斗坛和道场,皇帝亲自前来拈香行礼。
钦安殿北为承光门,正中有琉璃牌楼门一座,称承光门。门北向,门内陈设壤金铜像一对,门左右各接有短垣,高仅过人,但砌筑得十分华贵,干摆青砖下肩,土红墙身,黄色琉璃墙顶之下,承托着一排琉璃斗拱。
墙东西伸延折而向北,再各接牌楼门一座,即东为延和门,西为集福门,北为顺贞门,由四座门围成一个园林空间。成为御花园特有的一种景观,与我国其他的古园不同,这里的自然景如花门和假山,均被墙垣和殿庭所约束住了,呈现http://www.rixia.cc出了一种日夏养花网规正之美。
钦安殿院落的南门为天一门,是嘉靖皇帝在添建钦安殿院墙时所建。初名“天一之门”,清代改为“天一门”。
按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北方属水。钦安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北端,其院门名为“天一”,乃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与五行之说相应。
另外,因为嘉靖年间紫禁城多次失火,在此背景下修建钦安殿院墙和院门,并由嘉靖皇帝亲为院门题名,显然有祈求平安之意。
天一门南向,主体由青砖砌成,磨砖对缝,工艺考究。正中单洞券门,内装双扇朱漆宫门,门上嵌纵横各9路铜鎏金门钉。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绿琉璃仿木结构椽、枋和斗栱。额枋彩画是具有典型明代特征的旋花彩画,为清代旋子彩画的前身。
天一日夏养花网门两侧各出琉璃影壁与院墙相连,影壁的盒子与岔角部位饰琉璃仙鹤、云朵,做工精美。门前左右陈列铜镀金獬豸各一,御路正中设青铜香炉一座。门内正对连理柏一棵,枝繁叶茂,苍劲古朴。
天一门是紫禁城内较为少见的青砖建筑,一方面直观地反映出避火的愿望并切实起到了防火作用。另一方面,青砖淡雅的色泽也与御花园的园林环境相协调。紫禁城西北角的英华门,与天一门完全一样。
摛藻堂位于御花园内东北部、堆秀山东侧,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主要曾用于贮藏《四库全书荟要》,其中摛是传扬、铺展的意思,“摛藻”意为弘扬文华。
该建筑依墙面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堂西墙辟有一小门,可通西厢房。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间舒广。
堂前出廊,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室内放置书架,为宫中藏书之所。1779年之后,《四库全书荟要》曾贮藏于此,供乾隆皇帝随时阅览。
摛藻堂的匾额是乾隆皇帝题写的“摛藻抒华”4字,楹联为:
庭绕芳毯铺生意;
座有芸编结古欢。
其中“芸编”一词中的芸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芸香,古人常把芸香夹入书中以防虫蛀,故以芸编称古书。西门外的楹联为:
左右图书,静中涵道妙;
春秋风月,佳处得天和。
西室内,乾隆皇帝题写的楹联为“宿风”,楹联为: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御花园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丰富多彩。
浮碧亭位于御花园的东北,亭北正对倚园北墙而建的摛藻堂,正南是万春亭。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米,前出抱厦,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坐落于桥上。
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檐枋下安华板,方柱。亭东西两侧为石雕栏板,同时也是桥的栏板,南北两面在石栏板中间设两步台阶为亭的出入口。
方亭内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周围为百花图案天花,檐下苏式彩画,抱厦三面开敞。
池中水引自护城河,池壁雕有石蟠首出水口,池中芙蓉出水,游鱼穿泳,为御花园的景色增添了清新活泼的情趣。
万春亭在御花园东部,1536年建。亭为重檐,上圆下方,合于“天圆地方”的说法。东方与春季对应,故名万春,即天地长春之意。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名为清望阁,清代重修时取延驻夕阳光辉之意。
阁坐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回廊环绕,玲珑轻盈。
清代宫廷从八旗遴选秀女进宫的活动也在此举行。
延晖阁高居宫墙之内,与花园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登临高阁,或俯视园中景致,或北望景山,都风光绮丽,据说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清代乾隆、道光和咸丰等皇帝都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在延晖阁西为位育斋,嘉靖年间曾更名玉芳轩,清代恢复了位育斋的名称。
位育斋坐北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两次间为支摘窗。位育斋前有鱼池一座,中跨拱桥,桥上建有一亭曰澄瑞,清雍正时此斋曾作为佛堂。
澄瑞亭位于御花园的西北,正北为倚园北墙而建的位育斋,正南为千秋亭。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米,前出抱厦,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坐落于桥上。
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叶斗栱,檐枋下安华板。亭东西两侧的石雕栏板亦为桥的栏板,蕉叶纹望柱头。亭南北两面设踏步,作为进出口。方亭内为金龙图案井口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檐下龙锦彩画,抱厦三面开敞。
澄瑞亭以南就是千秋亭,1536年建。亭平面呈形,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四面抱厦前各出白玉石台阶,周围白玉石栏板,绿色琉璃槛墙饰黄色龟背锦花纹,槛窗和隔扇门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龙锦彩画。重檐攒尖顶,下层檐施单昂三踩斗栱,下层檐以上改成圆形,施单昂五踩斗栱。
圆攒尖顶,明称“一把伞”式,黄琉璃竹节瓦。宝顶是由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鎏金华盖组合成的。上圆下方的屋顶取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
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两亭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可称是宫中亭子之最。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
御花园内有两座井亭,坐落在万春亭和千秋亭以南,东西遥相对应。
亭平面方形,四柱础刻覆莲,面阔1.9米,四周绕以石栏板,石洩水槽,井在亭子中心,均用汉白玉石制作。东边一座梁枋绘花草枋心苏式彩画,西边绘海漫斑竹。
井亭的特点是顶上部做“盝顶”,正中开露天洞口,形状随同井的平面,正对下面的井口,为的是采光以便看视井中水面,亦方便掏井,利于长竿上下。
御花园井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方形平面的建筑顶都是八角形。顶的形状改变是在四柱上端采用担梁,担梁两端悬挑着另一根悬空的梁,于是四方改成八方。八角攒尖顶中间落平,开八角形洞口,顶覆黄琉璃瓦,八对合角吻,八条脊,脊端安仙人走兽。
西边的亭内架有两根横木,中间安着滑轮,是当年打水的遗迹。宫内井亭很多,但是像这样结构巧妙,造型娇小精丽是绝无仅有的。
堆秀山也是在明代建立的,后来,奉神宗朱翊钧之命拆去,于同年在其基础上改筑堆山,用太湖石叠高14米而成,山顶筑有亭子一座,名为“御景亭”。
亭平面方形四角攒尖夔金宝顶,自亭上可俯瞰宫苑,远眺紫禁城、景山、西苑尽在目中。山北依宫墙,高约10米。
叠石山脚正面中间有券洞门,洞门上额有一题名为“堆秀”的匾,使用满汉两种文字,门内有石洞,内为砖砌穹隆式石雕蟠龙藻井。
“御景亭”和“堆秀”之名皆为明万历皇帝所赐,清代仍保留日夏养花网着明代的旧称。东侧山脚石壁上还刻有乾隆皇帝所题的“云根”两字,以赞赏石山似层云叠起之美。
堆秀山虽是叠砌垒垛的假山,但由匠师们精心设计和巧妙地使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太湖石,在比较狭小的地面上,拔地腾空而起,叠垒成一座怪石嶙峋、岩石陡峭的崇石峻岭。
山上有些石块酷似鸡、狗、猪、猴、马、兔等“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或卧或站,姿态各异,吸引人们去揣摩猜测,因而增添了观赏的趣味。
御景亭高耸于堆秀山上,是宫苑中眺望风景的绝佳之处。这里原是明代观花殿的旧址,万历间改堆假山。山的东西山石间各有登道,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
亭子平面方形,四柱,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攒尖顶,上覆翠绿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剪边,鎏金宝顶,四面设隔扇门。四周围绕着汉白玉石栏板。亭内天花藻井,面南设宝座。
御景亭是皇帝和皇后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地方。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角,绎雪轩的门窗装饰均为楠木雕刻,窗棂雕有“万寿无疆”花纹,乾隆皇帝常到绛雪轩吟诗作赋。
当时绛雪轩前有五棵海棠树,每当花瓣飘落时,宛如红色雪花纷纷降下一般,遂将此轩名为绎雪轩。乾隆皇帝曾有“绛雪百年轩,五棵峙禁园”的诗句。轩前琉璃花坛里有一簇极为罕见的太平花,这是晚清时西太后命人从河南移来栽种于此处的。
养性斋是一座楼阁式藏书楼,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以后,曾聘请教师在这里教他学习英语和数学。
绛雪轩的门窗为楠木本色,没有任何的油饰。柱、框、梁、枋都饰有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的琉璃花坛制颇为精致,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原来轩前有海棠树5棵,每当花瓣飘落时,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
晚清时,慈禧命从河南移来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花坛前竖立一远古木质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诗句。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角,后依宫墙。斋为两层楼阁式,坐西面东,斋前叠石环抱。1754年于楼两端向前各接出3间,改建为转角楼,建筑平面遂呈“凹”字形,与花园东面的绛雪轩正凹凸相应。
清嘉庆和道光两帝经常前来此斋,清逊帝溥仪曾将他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安排在此居住。
御花园内的延和门
御花园铜象
北京御花园的建筑风格是什么?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多平方米。
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
紫禁城北端的后宫园林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始建于1420年,称为"宫后苑",以后历代多有增修,但都基本上保留了初建时的基本格局,清代时改称为御花园。
园中有不少的殿宇和树石,都是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和读书等用途。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即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
御花园占地12000多平方米。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
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和鹿台等。
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御花园内主要有坤宁门、钦安殿、承光门、天一门。坤宁门位于内廷中路北端,为御花园的北门。始建于明初,1535年,因坤宁门移至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而改称顺贞门。顺贞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每座均安双扇实榻大门,每扇门纵横各9颗门钉。
门外为北横街,隔街与神武门相对,门内南向正对承光门,门左右各有东西向琉璃门一座,名延和门、集福门。此3座门间以琉璃顶矮墙相连,在顺贞门前围合成一座袖珍院落。
顺贞门乃内廷通往神武门之重要通道,无故禁开。皇后赴西苑先蚕坛行祭祀礼或去往圆明园、寿皇殿等处均出入此门,皇帝有时也经此门出入。
此外,在钦安殿道场之期,随时启闭以供道士进出,但须严行稽查,不许闲人出入。明代时,若逢宫人病故,棺椁从顺贞门的右侧之门送出。清代后宫亲族女眷曾奉旨会亲于此,选秀女时也进此门。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是园中的主体建筑。钦安殿始建于明代,明嘉靖年添建墙垣以自成格局,清乾隆年又在殿前添接抱厦。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传说玄武为北方神灵,代表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宿,为龟蛇状。在阴阳五行中,北方属水,色为黑,守护紫禁城建筑免遭火灾。
明永乐皇帝自诩为真武大帝飞升500岁之后的再生之身,在他的推动下,宫中真武大帝的信仰特别盛行。
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令,皇帝都会到此拈香行礼,祈祷水神保佑皇宫,消灭火灾。
殿顶为重檐盝顶,殿宇基座周围汉白玉石栏杆是紫禁城中的石雕精品,殿前相交于甬路上方形成拱门的连理柏也是宫中的奇树之一。
钦安殿是坐落在北京中轴子午线上唯一的道观,到了清代,每逢元旦年节,都要在这里开设斗坛和道场,皇帝亲自前来拈香行礼。
钦安殿北为承光门,正中有琉璃牌楼门一座,称承光门。门北向,门内陈设壤金铜像一对,门左右各接有短垣,高仅过人,但砌筑得十分华贵,干摆青砖下肩,土红墙身,黄色琉璃墙顶之下,承托着一排琉璃斗拱。
墙东西伸延折而向北,再各接牌楼门一座,即东为延和门,西为集福门,北为顺贞门,由四座门围成一个园林空间。成为御花园特有的一种景观,与我国其他的古园不同,这里的自然景如花门和假山,均被墙垣和殿庭所约束住了,呈现出了一种规正之美。
钦安殿院落的南门为天一门,是嘉靖皇帝在添建钦安殿院墙时所建。初名"天一之门",清代改为"天一门"。
按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北方属水。钦安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北端,其日夏养花网院门名为"天一",乃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与五行之说相应。
另外,因为嘉靖年间紫禁城多次失火,在此背景下修建钦安殿院墙和院门,并由嘉靖皇帝亲为院门题名,显然有祈求平安之意。
天一门南向,主体由青砖砌成,磨砖对缝,工艺考究。正中单洞券门,内装双扇朱漆宫门,门上嵌纵横各9路铜鎏金门钉。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绿琉璃仿木结构椽、枋和斗栱。额枋彩画是具有典型明代特征的旋花彩画,为清代旋子彩画的前身。
天一门两侧各出琉璃影壁与院墙相连,影壁的盒子与岔角部位饰琉璃仙鹤、云朵,做工精美。门前左右陈列铜镀金獬豸各一,御路正中设青铜香炉一座。门内正对连理柏一棵,枝繁叶茂,苍劲古朴。
天一门是紫禁城内较为少见的青砖建筑,一方面直观地反映出避火的愿望并切实起到了防火作用。另一方面,青砖淡雅的色泽也与御花园的园林环境相协调。紫禁城西北角的英华门,与天一门完全一样。
摛藻堂位于御花园内东北部、堆秀山东侧,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主要曾用于贮藏《四库全书荟要》,其中摛是传扬、铺展的意思,"摛藻"意为弘扬文华。
该建筑依墙面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堂西墙辟有一小门,可通西厢房。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间舒广。
堂前出廊,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室内放置书架,为宫中藏书之所。1779年之后,《四库全书荟要》曾贮藏于此,供乾隆皇帝随时阅览。
摛藻堂的匾额是乾隆皇帝题写的"摛藻抒华"4字,楹联为:庭绕芳毯铺生意;
座有芸编结古欢。
其中"芸编"一词中的芸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芸香,古人常把芸香夹入书中以防虫蛀,故以芸编称古书。西门外的楹联为:左右图书,静中涵道妙;
春秋风月,佳处得天和。
西室内,乾隆皇帝题写的楹联为"宿风",楹联为: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北京御花园有什么独特的建筑风格?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光绪帝和清朝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按照慈禧生前的安排,光绪的五弟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继承了皇位,光绪的皇后静芬做了皇太后,即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坐上太后的宝座以后,她为紫禁城的修建做了一件大事,这便是对紫禁城御花园的修建。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1420年。以后曾有修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
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
御花园主体建筑钦安殿左右有4座亭子:北边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于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厦;南边的万春亭和千秋亭,为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顶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纤巧,十分精美。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
倚北宫墙用太湖石叠筑的石山"堆秀",山势险峻,磴道陡峭,叠石手法甚为新颖。山上的御景亭是帝、后重阳节登高的去处。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
御花园甬道原先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先用筛净的黄土垫底,再用细瓦条砌出图案轮廓,然后用桐油调制石灰等材料作为填充剂,镶入五彩卵石,用木砖拍平,晾干定型。
彩石路面,古朴别致。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
御花园是一处以精巧建筑和紧凑布局取胜的宫廷园林。御花园的面积并不大,但古柏老槐与奇花异草,以及星罗棋布的亭台殿阁和纵横交错的花石子路,使得整个花园既古雅幽静,又不失宫廷大气。这里是帝后茶余饭后休息游乐的地方。另外,每年登高、赏月活动也在这里进行。
御花园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
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
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棵,散布园内各处。那些参天古树孤独而苍凉的矗立着,任时间的利刃在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千回百转的时光交错中,留下的是那曾经的沧桑。
园中放置的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
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文章标签:
上一篇:桂花会结果子吗?
下一篇:四年级学生如何提高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