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时期园林植物有怎样的发展?
隋唐时期园林代表作及认识体会
隋唐时期园林代表作及认识体会隋文帝营建大业新都,杨坚所营建的大业城新都不仅在规模上大大超过旧都,而且在格局上鲜明地反映出封建集权国家的特点。在大业城的布局上,御苑“大业苑”位于城北,正北的宫城地位突出,而且正面有皇先导,皂城内集中了各部衙署,这样就在都城、皇城和宫城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统属关系和建筑层次。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除了大业城外,隋文帝还在长安以外地区营造离宫,其中著力最巨的就是仁寿宫。
2,隋炀帝时期的东都洛www.rixia.cc阳宫苑
隋炀帝“无日不治宫室”,其所营造的宫苑缔造了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隋炀帝营造宫苑的重点在东都,史载他“初造东都,穷诸巨丽。曾雉跄芒,浮桥跨洛,金门象阙,咸竦飞观,颓岩塞川,构成云绮,移岭树以为林薮,包芒山以为苑囿,”官苑营造达到登峰造极的东都洛阳营建完成后,使隋朝宫苑呈现出新的风貌。宫苑中建造宏大的建筑为以后的盛唐气象埋下伏笔。更重要的洛阳宫苑发展了理水艺术,使我国皇家园林的景观体系趋于成熟。隋炀帝在营造东都之时,着力发展了引水工程,“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利用洛阳优越的水利条件和运河工程,使水体从单纯的欣赏景观变成连接园林各要素的重要手段,开创了以后皇家园林的山水相间式布局。
隋朝皇家园林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位于东都洛阳的西苑。据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记载,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方丈、蓬莱、瀛洲诸山,高出水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向背如神。北有龙麟渠,萦纡注海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
隋洛阳西苑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西苑仍然承袭着海中三仙山的传统,但山、海及宫殿的景观及组合方式更为丰富。其中的海是由相互连通的池沼组成,三山分列其间,形成空间景观上的对比。
(2)全园分为山海区、渠院区、宫室区和山景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自成体系,义与其他部分相互映衬。
(3)西苑中水网发达,水体形态变幻纡曲,形成了海、渠、湖等多种类型的水面。
(4)水体从单纯的观赏对象发展成为组织空间布局、营造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
西苑中的龙麟渠不仅仅是一条游船航行的水道,而且将沿渠十六院组织成一个整体,并进而与南面的山海区相通连,大大增强了皇家园林的自然气息与艺术变化。
隋洛阳西苑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的皇家园林,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
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
大明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龙首原上。唐代贞观八年(634),太宗李世民为供其父李渊避暑,于长安宫城东北角禁苑内修建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扩建,一度改名蓬莱宫,后成为唐代帝王在长安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唐末毁于战乱。1961年其遗址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高踞龙首原上,遥对终南山,俯瞰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壮阔。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宽北窄。北墙长1135米,南墙(即长安城北垣的一段)长1674米,西墙与南北墙垂直,长2256米,东墙倾斜有曲折。宫城内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日夏养花网所有宫墙均为夯土墙,仅在同城门相接处和城墙转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城基宽13米余,深1米余,城墙底宽10米余。宫城北部的东、北、西三面城墙之外平行筑有夹城。西、东两面的夹城距宫城均为55米,北夹城距宫城160米。宫城南墙正中的丹凤门为正门,东有延政、望仙二门,西有建福、兴安二门;西墙中部有右银台门,其北有九仙门;东墙有左银台门;北墙正中为玄武门,其东有银汉门,西有青霄门,玄武门正北夹墙有重玄门。北门一带是当时北衙禁军的驻地,关系到宫廷的安危,所以在不到200米距离内设了三道门(包括玄武门内的重门),门的基址尚存。
据记载:大明宫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沿袭唐太极宫的三朝制度,沿着南北向轴线纵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三殿东西两侧建有若干殿阁楼台。外朝部分还附有若干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建蓬莱山,池周布置曲廊。周围殿宇厅堂、楼台亭阁罗布,寝殿在池南。这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各殿具体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确定。[1]
含元殿
含元殿,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宫殿。是www.rixia.cc举行重要典礼仪式的场所。含元殿利用龙首原高地为殿基。现残存遗址高出南面地坪10余米。殿东、北、西三面为夯筑土墙,白灰抹面。殿宽11间,每间面阔5米余,进深4间,北墙距北内槽柱中心5米,内槽柱南北跨距9.8米,殿四周为副阶围廊。殿址上现存方形柱础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长宽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径84厘米。
隋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得到怎样的发展?
这段期间的帝王和一些著名的官僚在建园时,都曾进行大规模的奇花收集工作。据《隋书食货志》等史籍记载:隋炀帝即帝位后不久,即在洛阳营造大规模的苑囿,并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奇花异卉和珍禽异兽。它们被种植和养殖在园圃中。这样大规模地搜集园林植物和珍稀动物来布置园圃,客观上对人们集中认识这些动植物生活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动植物引种驯化经验的积累和园林艺术水平的提高。
角抵在隋唐时期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其实在我国隋唐时期,角抵比赛已经非常普及了,这也加速了角抵技巧本身的进步,还有不同地区之间角抵的交流。
隋唐时期,随着全国一统,这样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多样化了。
隋唐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时期。隋唐经济的繁荣发展,通常都反映在农业、手工业上面。当然,隋唐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角抵文化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角抵活动在隋唐时期发展非常快,据史书《旧唐书敬宗本纪》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角抵戏,壮力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
这个时期,相扑和角抵这两个名称是并行的,其特点还是赛力型的竞技活动,而且大多是在军队中进行的。隋时角抵戏很是盛行,史书《隋书炀帝纪》中记载:
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看终月而罢。
还有,史书《隋书柳彧传》中记载:
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
这段文献中柳彧的奏章,也证明了隋代民间角抵戏已有非常大的规模了,而它的花费也很大,甚至到了不得不下令禁绝的地步了。
在唐代文献记载中的角抵,有一些是属于杂技艺人表演的范围,另外一些,则是上自宫廷,下至民间的普通角抵习俗。当时还产生了大批以角抵比赛为职业的专业人员。
这批人大约分为两种,一种出自民间,以角抵卖艺为生。另一种是宫廷教坊乐部所供养的职业角抵者,比如唐僖宗就将一些角抵选手养在宫廷中,可见当时唐代宫廷将角抵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项目。
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的发展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可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原始人洞穴时代。最早用于人为栽培的种类为食果类树木,起源于带回居穴的果实被食用后的丢弃种子萌发株,但其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生存而不是用于维护生态和观赏。
最早的人工栽培可见于殷周时代的《诗经》,主要目的是为遮荫、纳凉,方便歌舞娱乐。至春秋战国,出现了街道绿化的雏形。至秦代,已有主持山林之政令者,称“四府”,兼管栽植宫中与街道园林绿化树木。
西汉盛世,园林树种的栽培发展,在扩建秦代“上林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大规模植物引种的先河。大批的南方珍奇树种北移京师,气势蔚为壮观。《三辅黄图》载:“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编者注),以植所得奇花异木,菖蒲百本,甘蕉十二本,留球子十本,桂百本……龙眼、槟榔、干岁(子甘)、桔皆百余本。”因当时对植物生态属性知之甚少,故损失也很惨重。“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还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年,偶一株稍茂,终年无华实,帝也珍惜之。一日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即使是真龙天子,亦难以抗拒自然规律,除枉杀无辜聊以泄愤外,只得自甘作罢。在事实面前,古人已觉察到栽培适应性的问题,“上本,南北异宜,岁时多瘁。”实际上,何其古人,即为我们现代人,不也常犯这种错误,屡干此类蠢事吗?
从建于公元700年的唐章怀太子墓考古发掘中得知,早在一千二百年前,树木抑制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物候期的观察记载、嫁接术的应用和园篱栽培的技巧,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有极精彩的描述:“有整成鸟、龙之状者,行人见之,莫不嗟叹,不觉白日西移,递忘前途尚远,盘桓瞻瞩,久而不能去。”
至明代,开创了苑的极盛时期,在京城有西苑、南苑、北苑,私家花园有清华园和勺园;江南名园有苏州的留园、拙政园,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等。此期在园林树木栽植的种类、配置方式和栽培原理总结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建树。如计成在《园说》篇中立论:“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才能“妙于得体合宜”。并提出“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的相地原则,寓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于其中。又如“种树无时,唯勿使树知”,“凡栽树,阔掘勿去土,恐伤根”,栽后“仍多以木扶之,恐风摇动其巅。根摇,虽尺许之木亦不活。根不摇,虽大可活。更茎上无使枝叶繁则不招风”等实践经验更是叙述简洁明了,个中原理极具科学性,至今适用,实在令人叹服。
园林树种的景区设置和系统管理,当数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中,“梨花伴月”景点有梨树万株;圆明园中有职称的大小花官,从“首领”太监、花匠头目到园户几达200余人,其他花工更是不计其数,规模之大、管理之精细,可见一斑。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法令清明节同时为植树节。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对植树造林的重视和支持,改植树节为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忌日)。民国期间,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园林树种栽培应用发展甚微,且饱受战争之累,毁坏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园林绿化工作十分关心支持。1956年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58年又做出要实现“大地园林化”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绿化荒山、美化祖国的热潮,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惜经十年“文化大革命”,园林树种理所当然被划入封、资、修的行列,香花成了毒草,美善成了丑恶,使得素有“园林之母”盛誉的泱泱大国,离国际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相去愈远,与现代文明建设中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喜得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随着国民经济的强劲复苏、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园林绿化事业重又受到普遍关注,园林树种应用再度蓬勃兴起,绿化覆盖面积又成为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1979年全国人大五届六次会议决议3月12日为植树节。1981年,邓小平亲自倡导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并于1982年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同年设立中央绿化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施办法》,截止到1998年我国共义务植树300亿株,参加义务植树者逾60亿人次,仅1996年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就达5.35亿人次。据建设部统计:截止到1990年底,全国467个城市共有绿地474613公顷。其中建成区园林绿地217601公顷,公共绿地57863公顷。城市绿化苗圃有13941.5公顷,为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年植树量约1亿株。平均每城市居民占有公共绿地3.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平均为19.2%,建成区平均绿地率为16.9%。1992年建设部制定的《城市园林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中,“规划200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将城市一切可以绿化的地方都绿化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绿地系统,搞好城市依托的大自然环境日夏养花网绿化。”
近二十年来,园林树种的选择愈来愈丰富,栽培技术愈来愈先进,应用效果也愈来愈显著。近十年来,我国城乡造林每年以530多万公顷的速度发展,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全国已有广东、福建、湖南、安徽、湖北、浙江、江苏、广西、山东、海南、吉林、江西12个省、自治区18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自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确立了以遏制水土流失、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十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至1997年底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734.8万公顷。目前生态治理又被放在了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位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国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居世界第五位,占世界总面积的3.9%。森林覆盖www.rixia.cc率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在调查的179个国家中列119位,人均森林蓄积8.62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
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观念已为全国人民所理解、追求,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宏伟目标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中华神州将以新的“园林之母”的英姿展现于世人的眼前。
文章标签:
上一篇:市场上销售的甘蔗能否用来做种
下一篇:红叶朱焦可以水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