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子功的由来?
舞狮子的由来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於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於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著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著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裏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较为可靠的说法是: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今天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魏起源说:舞狮作为表演艺术,相信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
唐代起源说: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传说明朝期间,成立东西二厂,宦官把持朝政,极力禁止练武,以防民间作乱。民间义士,为加强武备,以便起义。故以练习舞狮,在民间表演,增加节日气氛,表达歌舞升平为名,实作强身健体,义士集会,议论革命场所。
狮子采青,含意「反清复明」。清朝期间,文字狱盛行,文人义士多在字里行间表达反清复明句子,但多被清朝官吏所捉捕,而舞狮这项民间习俗色彩,由义士加插醒狮吃生菜,(采青)因生菜是青色,代表清朝,其意思是将清朝吃掉,使其灭亡。现时舞狮采青,则采其意头,即生生发发,生意兴隆。
中国的舞狮,分北狮舞和南狮舞两大类型,狮子的造型也南北各异,舞法也不尽相同。
粤俗语好斗,常体现在舞狮活动上。舞狮活动在民间广泛开展,形成了许多门派,直接因舞狮引起的冲突时有发生,狮www.rixia.cc头撞狮头的打斗,在许多冲突的场面曾出现过多次。所以,有一位舞狮老师傅说:"在狮头上安一个角,初时还是铁造的呢!"这样,一种铁角、青鼻、獠牙、牙刷须(短髯)的打斗型狮子出现了,广东人称这种狮子为"张飞狮",又叫"武狮"。
后来,这个角成为南方狮的一种装饰物。广东的醒狮,其形像还有小异,一般都是以狮头的图案设计加以分别,比如额头、脸面、面颊(腮)、舌头、胡须等等的着色和图案不同,分别有关刀纹、螺旋纹、如意纹(采用佛教的纹饰)等等,因而也分别称?quot;刘备狮"(也叫成文狮)、"关公狮"(属武狮一类)、"张飞狮"等,此外,还有金狮、彩狮、虎斑狮,或者鹤(山)装狮、(香)港装狮等等,其名称之多,不胜枚举。
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佛山起源说: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见了,觉得惊骇而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驱赶奇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更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称为舞圣头。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舞狮时的乐器便改为锣鼓,配以一定的节奏各处常见于迎神赛会上作参神拜户只用,其意思是能镇宅旺宅、使鬼神降优、合境安宁、五谷丰收。
把子功的由来?
戏曲舞台上武器道具统称为“把子”。
如刀、斧、钩、枪、剑、戟、叉、棍等。用这些器械练习武打技术的基本功都叫把子功,俗称“刀把子”。演员只有掌握和运用好把子技术,才能在舞台上展现人物武打战斗的情景。
把子功有很多套路,一般分作长(大刀、大枪、叉棍等)、短(单刀、双刀、剑、拐子、匕首等)、徒手三类。每套把子各有名称,如:小五套、大刀枪、双刀枪、十八棍、小快枪、大快枪等。表演上又分作庄重把子和滑稽把子两种。前者是通过严肃的武打,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表示戏剧情节的发展变化,营造庄严威武的气氛;后者常见于带有戏谑性的武打,其特点是诙谐滑稽,表现剧中正面人物武艺高强、对其敌手的揶揄戏谑。
川剧的打与练武术的打不一样,川剧表演要求演员手要非常有分寸,要讲究绵软,不能伤人。两种把子都要求打得有感情、有节奏、有层次、有章法。
现在很多演员误认为学会了把子的套路就等于已经掌握了把子功,其实这只是刚刚入门,根本谈不上什么功力。
把子功的最高境界是要求演员打出戏来。
拜把子的把子是什么意思?
1、意思:把子,是相互之间的协议和同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的过程,这个过程,叫把子。
2、拜把子:朋友结为兄弟姐妹。
结义兄弟,盟兄弟。
3、拜把子:
磕头拜把子需要的仪式结义,雅称义结金兰,俗称结拜、换帖等,是民间同年人结为兄弟般关系的一种形式。
它源于三国时代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生死与共兄弟的故事。后来,人们崇拜之、继而仿效之,即志趣、性格等相近、互相投缘的人,通过一定的形式,结为兄弟般的关系,生活上互相关心、支持帮助,遇事互相照应。
久而久之,遂演变成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习俗。这是友情的升华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定格,贯穿着儒家“义”的思想,填充于亲情与友情之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
扩展资料:
拜把子的近义词:
1、义结金兰
金兰:原指朋友间感情投合,后来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
2、结拜:
旧时中国社会交际习俗,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为兄弟姐妹,因为志趣相投以示亲近的一种方式,也有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姐妹,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出处: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3回:“你说起结拜,我说个笑话给你听。”
参考资料:
把子-百度百科
结拜--百度百科
把子:结盟,相互之间的协议和同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的过程。
拜把(bi b),亦作“ 拜把子 ”。 旧时谓朋友结拜为异姓弟兄。
拜:
[ bi ]
1.过去表示敬意的礼节:对~。叩~。跪~。引恭敬地:~托。~访。~望。~请。[礼拜]宗教徒对神敬礼或祷告。转周、星期的别称。
2.行礼祝贺:~年。~寿。
3.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结成某种关系:~将。~师。
[ bi ]
[拜拜](外)再见。引结束某种关系。
把: b
1、拿,抓住:~酒(拿着酒杯)。~玩(拿着赏玩)。
2、控制,掌握:~握。~舵。
3、看守:~守。~门儿。
4、自行车、手推车等的手柄:车~。
5、可以用手拿的小捆:秫秸~儿。
6、专权,一手独揽:~持大权。
7、从后托起小孩两腿使之大小便的动作:~尿。
8、介词,义为拿,处置,致使:你能~他怎么样。
9、量词。
10、结盟:拜~子。~兄弟。
扩展资料:出处:
《天地会诗歌选金台拜把歌》:“自从拜把金台后,沆瀣都归一气中。”
遯庐 《童子军归田》:“你看营里头那班花翎红顶的人,不是俺当初拜把子让头功的好兄弟么?”
康濯 《灾难的明天》二:“ 陈玉 有个过去买卖场中挺要好的拜把兄弟,在敌区给敌人办事,就是那家伙三番五次催 陈玉 去的。”
中国男人为朋交友到一定的境界,往往会采取这样一种形式来标注,即结拜为“金兰兄弟”。“金兰”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把“金兰兄弟”又叫做“把兄弟”、“盟兄弟”、“干哥们儿”,而结拜的过程就叫做“拜把子”。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结拜”:“因为情感好或有共同目的而相约为兄弟姐妹。”看来结拜的目的大体有两个:一是感情好,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山涛三人,只见了第一面,便“契如金兰”;二是有共同目的,“桃园三结义”是最好的典范,刘关张结拜时就说“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这个诺言。
换照传统的规矩,拜把子要经过同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几个环节。“金兰贴”的内容很复杂,祖宗三代的内容都要写上,还要签字画押,乡下人没什么文化,这一项往往就免了。饮血酒就是大家都把手指割破,将血滴入酒中同饮,意思是从此血脉相连,情同骨肉。誓言的内容也因人而异,不外乎“有福同亨,有难同当”、“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类。磕头要行八辈大礼,这也是“八拜之交”的来历,过去只有对父母长辈才行如此大礼,八拜拜的是刘关张像和“盟爹”、“盟娘”们,意思是从此以后要把对方的父母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孝敬,盟爹盟娘们也有礼物回赠给义子。为弟的还要向为兄的磕头,为兄的也要还礼。为防止感情日久生疏,老家还有“拢盟”一说,意思就是定期收拢一下兄弟间的感情。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盟兄弟们都到某家聚餐一下,据说这是刘关张结义的日子,一般是大哥牵头,轮流做桩,当然年节也是要聚的。
那把子又是什么意思呢?拜是一个结兄弟的仪式,把子,是相互之间的协议和同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的过程,这个过程,叫把子,所以,又称之为拜把子。
把子什么意思
一个朋友说我是他把子 什么意思结拜弟兄
-- 何谓拜把子?
何谓拜把子?"拜把子"一词,大概要有点年岁的中国人,方能知道的旧时话语。
即便如此,设若问,何谓"拜"?这个动词或许不那么费解;而什么叫"把子",能答得上来者,几乎是绝无仅有。因为这个江湖术语,连最早想出"拜把子"这一说法者,怕也是莫名其妙。
"把子",其实是一个查无出处的词。
但"拜把子&qu日夏养花网ot;,却是一种很功利的结盟手段,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汉文化中颇为暗昧的一面。你不能说它不光明正大,但内里确实有不光明正大的成份。外国没有这东西,洋人也不兴这一套。
在中国,"拜把子"现象相当普遍,盛行于下层社会。三教九流之辈,五行八作之徒,更为热衷斯道。要想在江湖上立足,没有几个拜把子弟兄怎么混?稍有一点身份者,多读过几本书者,通常不屑为。当然,政客们搞权术例外,蒋介石还跟上海滩的黄金荣,杜月笙磕过头,换过帖呢!
"拜把子",为"结义"的口语陈述。谁与谁拜了"把子",他们就是"把兄弟",或"干兄弟",或"契兄弟"。所谓"换过帖的",就是你把你的生辰年月日写在一张红纸上给我,我把我的生辰年月日也写在一张红纸上给你。这张红纸,就叫"金兰契"。 也称为"契结金兰",取如金之坚,如兰之馨的寓意,形容结义的契合关系,多么美好。
文学界,当是有文化的人了,所以,不见有中国文人"拜把子"的现象。譬如,盛唐诗人有李、杜,这两人,交情不浅;譬如,晚唐诗人也有李、杜,这两人,相知也甚深。虽然文学史将他们捏在一块,但他们各归各,不相干。朋友归朋友,兄弟归兄弟,那是两回事。大家巨匠,是用不着"拜把子"求存在的。
可一般人,要在文坛上厮混,谈何容易?那是个极势利的所在。你可能不错,别人硬是不买账,你写死了无人闻;你可能并不好,别人一定要抬举你,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所谓的"别人", 其中有名流,有半名流,有名嘴,有半名嘴。名流不一定有名作,名嘴不一定要写作,他们组合在一起,行内称为"圈子",确也蛮厉害的。
这些大大小小的文学"圈子",这种好像松散,却也严密,类似"拜把子"的文人组合,一个精神上的互相倾慕的团契,似乎是无疆界的,然而圈子和圈子之间,互为雷池,界限分明。各占一块地盘,各领一拨人马,或倡纯文学,或宗主旋律,或为商业化,或当清高派,或盯诺贝尔,或作时装秀,或求古典美,或卖下半身。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成为文坛的大好形势。
"圈子",有大有小,成员,有多有少,色彩,有浓有淡,但对内抱团,对外排斥的宗旨,却是坚定奉行,永远不会改变的原则。圈内,则勾肩搭背,耳鬓厮磨,卿卿我我,你吹我捧;圈外,则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你再好我认为一钱不值,我再孬也比你强上百倍。
由于文人大都薄情的缘故,有时候,圈子的道德水准,通常不如市民阶层的"拜把子"所表现出来的信义度高。圈子里狗咬狗现象,吃里扒外现象,脚踩两支船现象,一阔脸就变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为什么那些文化程度不高,文明水平略低的"拜把子"者,倒能多少透出一点"结义"的"义"来呢?因为,他们受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代又一代的太多太久的熏陶。
我们翻开《三国演义》第1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开明正宗,便是对中国人进行结义教育的篇章。结义楷模人物刘、关、张的这次成为兄弟,开创了未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雄天下的局面。凡结义者,无不或明明白白,或隐隐约约,以此为样板,存有一个近期的战术目的,或一个远大的战略目的。如果没有目的,他们才不拜什么狗屁把子呢?中国人太习惯于"无利不起早"的实用性,讲究现用现交。
《水浒传》,那一百单八好汉的大型结义,更是了得。凡"拜把子"者,无一不怀着由弱转强,由小而大,由劣势变优势,由单打独干到成群结队的想法。那些高举义旗,啸聚江湖,替天行道,打抱不平,以至于招兵买马,水泊安身,反抗官府,四出骚扰,竟折腾到成了气候,官方不得不认可,朝廷不得不招安的梁山泊英雄,正是所有"拜把子"者梦寐以求的正果。
所以,这两部书,对结义者来说,等于是他们的《圣经》,等于是他们的教科书。而其中最出类拔萃的关羽,更是所有结义者坚定皈依,虔诚信仰,视若神明,无比崇敬的偶象。
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两部古典文学名著,发展和推动了中国大地上的"拜把子"运动。至少在1949年以前,两个或多个无血缘关系的人,结为兄弟,或结为姊妹的现象,无不熟悉这两部半文不白,甚多陈词滥调的章回小说。连封建帝王也来抢这个关老爷,封王,封帝,封圣,封菩萨。
罗贯中和施耐庵,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作品,竟能产生如此强大的社会影响,也实在令中国倒霉兮兮,抬不起头的文人扬眉吐气。大概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文人的笔墨,产生的文学的功能愈大,历代统治者也就愈加不能放心,愈加耿耿于怀,愈加牢牢掌控,愈加大兴文字狱。
做皇帝的看到你们的这两部书,所宣扬的"拜把子"精神,深入人心,超过了他们强调的孔孟之道,主张的正统观念,这还了得?甚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拜把子"不见了,但"拜把子"的老祖宗还在。你到北京大街小巷的饭馆去看看(当然国营的除外不计),一进店门,迎面立着,无不香烛纸马供奉着关云长塑像。没有一家摆孔夫子的像,贴孟夫子的像。中国人太熟悉关羽的那张面如重枣的红脸了,至于孔丘是何模样,孟轲是瘦是胖,即使饱读《四书》的斯文之徒,也说不出所以然。
这大概就是统治者对于文人相当戒惧,要不断收拾的原因了。
解放以后,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文明,革命压倒一切,斗争哲学为先, "结义"之举没了市场,"拜把子"之风日见衰微。尽管《三国演义》、《水浒传》依然畅销,但读者对这个陈旧的话题,不再表现出兴趣。
西方世界里,两个人构成特别紧密的关系,诸如兄弟般的情谊,当然也是有的。譬如希腊神话里的德蒙与匹西亚斯(Damon and Pythias),譬如《旧约圣经》里的大卫和约拿丹(David and Jonathan),或出于感情,或出于承诺,或出于宗教信仰,或出于人格力量,构成始终不渝的生死之交。这与帮会派系,秘密结社的"结义",这与封建落后,愚昧迷信的"拜把子",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果你对一位洋人,贸然地说出这个江湖术语,而不加适当铨释的话,大鼻子一定会瞠目结舌的。同样,当代中国的年轻作家,尤其是读外国文学,读翻译小说成长起来的四十岁以下,或虽四十岁往上,但仍处于时尚,潮流,炫酷,装嫩阶段的作家,正如他们熟悉面包的程度,要大于馒头一样,对旧时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结盟行为,恐怕也是相当隔膜的。
当然,"拜把子"的这个"把子",究竟为物,还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来自何处?因何而来?确实不可解释。最权威的民国时期萧一山著的《近代秘密社会史料》里,大量抄录自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中,那些帮会组织的符咒、口白、罚规、誓词、祝文、隐语,以及诗对等原件,根本无"拜把子"这一说。更不用说作为"结义"的经典著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压根儿也看不到"拜把子"字样。
考其由来,实在是很不得要领的。
说了归齐,还是曹雪芹伟大,要不他怎么会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永远的大师呢?是他在《红楼梦》的第60回,提供了最早的"拜把子"这个词语的文字纪录,大师之大,恐怕就体现在这里了。
中国文学最不值钱的一顶帽子,就是"大师"了。由于大师名号太多太滥,烧饭的为大师,做冰糖葫芦的为大师,澡堂里捏脚搓背的为大师,于是文学大师亦随之掉价贬值大跌行市。特别是民国以来的大师,解放以来的大师,新时期以来的大师,就像县办的、镇办的罐头食品厂的产品那样,保质期有限,过了有效期就不堪食用。一两年,三五年,就基本上不是东西了。
曹雪芹的《红楼梦》,二百多年过去,每读每新。倒有点生命之树常青的意思。就在其中,我们读到了那个叫芳官的小戏子,贾府文工团的主角,伶牙俐齿地损着赵姨娘:"我一个女孩儿家,知道什么粉头面头的!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哩!"为我们留下这个重要的线索。
至少在康雍乾盛世,就有"拜把子"这一说。因此,一证明了此说之悠久,二证明了此说只限于流行于下层社会,三也证明了真正的文学,总是具有历史的价值,而为历史作形象的注脚,或许正是文学应该担负的使命。
"拜把子"的"把",据《现代汉语词典》,作为量词,一是用于有把手的器具,如"一把椅子","一把茶壶"。 一是用于一手抓起的数量,如"一把筷子","一把花儿"。 从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到四川老一辈作家的书中,涉及袍哥的描述,我们得知,对其组织的大哥大之流,概称之为"舵把子"。显然,当时那些草根阶层,低下社会,市井人家,升斗小民,因为识字有限,由于文墨不通,将这个量词的"把",所包含的"把握"、"控制"、"集束"、"聚合"的隐意,予以图腾化,成为一种原始崇拜。渐渐地,"把子",也就作为一种拜物教的象征,而在民间流传下来。
但人们"拜把子",与崇拜无干。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彼此需要,经济上的利害相关,及共同要应对的外部势力,才有可能,也才有必要"拜"在一起,联谊是次而又次之的事情。这种以感情色彩来掩盖其野心,其图谋,其韬略的"结义"方式,多不为具有一定文化教养的阶层所取,而是诸如"梅香"等底层社会中人所乐为。
"桃园三结义"的主人公,也是汉代的"梅香&quo日夏养花网t;之流,上不得当时讲究门阀的台盘,是比较衰微和缺乏底气的,可又很想趁此大乱之年,捞一点实惠的底层人士。刘备织席贩屦,张飞屠猪沽酒,关羽杀人亡命,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下,当然是响当当的红五类。可在东汉末年,比之袁绍的四世三公,比之曹操的身家显赫,比之孙策的江东名门,这三位的心里,就有些发虚发毛,很觉得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来的。
可这哥儿三个,一不甘心就这样沉沦没落,二不甘心就这样错过时机,因之,用结义手段联络起来,形成合力,能有所作为。作为单个的人,处在社会生活的较低层面,人微言*,无足轻重,攀援乏力,上升无望。只有结成同声共气,相互援引,生死以助,不分你我的把兄弟关系,才能立足,才能挣扎,才能奋斗,也才能出头。
《水浒传》第44回,杨雄对石秀说:"三郎,你休见外,想你此间,必无亲眷,我今日就结义你做个弟兄,如何?"石秀当即认可,马上就问:"不敢动问节级贵庚?"杨雄道:"我今年二十九岁。"石秀道:"小弟今年二十八岁。就请节级坐,受小弟拜为哥哥。"石秀拜了四拜。杨雄大喜,便叫酒保:"安排饮馔酒果来,我和兄弟今日吃个尽醉方休。"
从这个"结义"过程,我们大致得知他们为什么要成为把兄弟的原因:
一,他们不是蓟州本地人,是外来户,势单力薄。
二,他们虽一为押狱,一为牙行,但都是沦落在此,又失去*山,无从依仗。
三,他们都具有一身武艺,这实力,使他们有改变境况之心,不愿总受制于人。
四,他们相互认识到彼此都有拔刀相助,哪怕铤而走险的胆量。
因此,他们为扭转弱势状态,为打破被动局面,一拍即合,成为异姓兄弟。
鲁迅有一篇文章,谈到《水浒传》在上世纪30年代翻译成英文时,洋人没有按《水浒》的"浒"字,译为"水边",而是用了44回中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作为英译本的书名。鲁迅认为,这位汉学家倒是相当程度上www.rixia.cc把握住忠义堂上一百单八将"结义",也就是弱者更能走到一起的实质。
文章标签:
上一篇:红蜘蛛,用什么药有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