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何时传入中国
小麦和玉米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都已先后种植小麦。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玉米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影视剧中穿越的食物,玉米明朝才传入中国,挂面宋元时期才出现
关于玉米传入我国的路径与时间,学术界长期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最早的记载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甘肃《平凉府志》
宋朝分北宋、南宋,都早于十六世纪,所以没有玉米
土豆 玉米 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两者传入中国的时间分别是:土豆是在1628年前;玉米是在1531年。
1、土豆
17世纪之前,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徐光启 (1562—1633) 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土豆”。在《农政全书》卷二十八记载有下述一段话: “土芋, 一名土豆, 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 洁白如玉。”
由此可见, 土豆的引进在1633 年前无疑;更准确地说,马铃薯在1628 年前已传入中国,并且广为人知、普遍栽种, 因为1628 年为《农政全书》出版的大致时间。
2、玉米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
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扩展资料:
1、中医认为马铃薯“性平味甘无毒,能健脾和胃,益气调中,缓急止痛,通利大便,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畅的患者效果显著”。现代研究证明,马铃薯对调解消化不良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脏病患者的良药及优质保健品。马铃薯富有营养,是抗衰老的食物之一。
2、玉米传入中国己经有400多年,在我国种植的玉米主要是推广引进品种,结合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获得适应中国环境的品种。1950年以前,中国仅进行了极少的杂交种选育研究,没有在生产上应用。实际上,玉米杂交能增产的理论研究在美国早在1909年就己经开始。
参考资料:人民网_马铃薯将成主粮 揭秘土豆的前世今生
百度百科_玉米
马铃薯在明末时便漂洋过海,传入中土。
万历朝文人徐渭有五律诗《土豆》一首:“榛实软不及,菰根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蜀国叶蹲鸱。配茗人犹未,随羞箸似知。娇颦非不赏,憔悴浣纱时。”徐渭一生辗转南北,见闻广博,却为区区土豆作咏,将其视作上等美食,足以说明马铃薯在万历年间仍属于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
玉米,原产地是美洲墨西哥,在16世纪传入中国。
由于它们高产、耐瘠、耐寒,一些边远苦寒山区和边际土地得以开发利用,扩展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和时间配置, 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扩展资料马铃薯起源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最早由印第安人驯化并食用,与另一原产作物玉米合称为“并蒂开放的印第安古文明之花”。
马铃薯平淡无味、外形欠佳,是以其传播及推广之路重重受阻,甚至一度在欧洲被打上“有毒”的标签。
参考资料:人民网《明末马铃薯传入中国 当时仅达官显贵可享用》
人民网《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从茹毛饮血到农牧并进》
新华网《为什么杨过不可能吃过玉米?》
1、17世纪之前,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徐光启 (1562—1633)
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土豆”。
更准确地说, 马铃薯在1628
年前已传入中国, 并且广为人知、普遍栽种, 因为1628 年为《农政全书》出版的大致时间。
2、玉米直到明朝中期才传入我国,其中玉米虽在明朝中期就已传入我国,但是直到清朝中期才大面积种植。
扩展资料:
其他农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
葡萄:葡萄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
向日葵、花生:直到明朝才由美洲传入我国。
西瓜:西瓜原产于非洲,五代时传入我国,至南宋时才开始大面积种植。
茄子:最早以茄子为蔬菜记载见北魏《齐民要术》,当时已是寻常蔬菜,可见栽培肇端早于此
参考资料:马铃薯将成主粮 揭秘土豆的前世今生 -新华网
秦朝没有玉米!古装剧常见饮食错误-人民网
1840年欧洲爆发马铃薯枯萎病,完全依赖马铃薯的爱尔兰经济受影响最大,面临大饥荒,几乎有一百万人饿死,几百万移民逃往美洲。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玉米(亦称玉蜀黍;粤语称为粟米,台湾话称作番麦),是一年生,草本,禾本科植物。原产于中美洲,是印地安人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喜高温,17世纪时传入中国,由于气候适宜,产量高,迅速普及开来,主要在中国北方和西南山地,很快取代了原来这些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粟。又由于它的生长期和冬小麦交错,在黄河流域附近,无霜期较长的北方地区,可以和冬小麦轮作,达到一年两熟,增加粮食产量,成为下层人口的主要粮食,是使18世纪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百年战争的时候,人们吃面包,奶酪,腌肥肉,炖菜,家禽,蛋类,那些封建领主还有野猪啊、鹿啊什么的野味可以吃,还有甜食,做成城堡形状的烤面团、用面糊、蜂蜜和水果做成灰白色猪肠子状的甜食等等。
那个时候的面包~~~味道不会很好。古代欧洲因为没有充足的饲料,所以在过冬的时候经常把不留做种畜的牲畜都杀掉做咸肉。没有肉桂、丁香、豆蔻、胡椒等香料,咸肉的味道也是很恐怖的咸肉的一大好处是出门不用另带盐了,吃饭是切下一小片和其他菜一起煮就行了,这也说明了咸肉为什么都咸得让人受不了的原因。 。所以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在探索香料航道。
香料、黄金、丝绸,这是中世纪西方国家梦寐以求的东西。前者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每一艘自东方满载香料回来的航船,获得的巨额利润,驱使人们不畏惊涛骇浪,远涉重洋,倒霉的成了异国亡魂,幸运的一夜暴富。由此出现的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掠夺行径,殖民时代的血与火……
一磅豆蔻可以换一群羊,一磅丁香等于三倍重量的黄金,这样的买卖,就是杀头都有人会抢着做!
“南洋一个穷困的土人每顿饭使用的香料是在欧洲的国王也不敢想象的奢侈享受…”
还有,我看过一个描述东南亚穷孩子饮食的话,谈到他每天只能吃和捣碎的香料(不知道是那种香料)混在一起的米饭………………我想他每顿所吃香料的价值如果在欧洲日夏养花网足够享受满汉全席了吧^http://www.rixia.cc-^!
熏肉的香味跟熏的木材关系很大
以前德国农村也像我们这边一样
用柏树等的树枝熏,会有很不错的香味
其实真正熏肉的香味不在于香料
而在于肉和烟熏相互作用后释放出来的香味
这才是最自然的
中世纪欧洲其实一般老百姓哪里能天天吃肉
多半有些面包就不错了
一天到晚忙死忙活,也没什么功夫注意烹调
只有贵族老爷才那么讲究
(不过比起现代人,路易十四和腓特烈大帝也不过如此罢了,hehe)
这边有些主食面包估计很多人吃不惯
比如这边经常用原麦粒做成面包
有的时候加上向日葵种子(没炒过的)
吃起来有股酸味,不过据说营养丰富
中世纪的欧洲人其实营养是相当不好的
19世纪的德国人平均身高也不过一米六几
从那些城堡和骑士盔甲就可以看出来了
现在真正的古代城堡很多地方都很狭窄,矮小
那些骑士盔甲极其窄小,连我都穿不上
骑士如此,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阶级差别和地域差别肯定是同时存在的,不能绝对化
(对了,南欧的烹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酒调味
酒中的醇能够和动物组织中的脂肪酸生成有强烈香味的酯
并可以去除鱼中的腥味,对于海洋文化的南欧是很有用的)
但是地域差别确实是有的
同样是穷人,某些地方的可能就要会烹调一些
据说吉普赛人就经常用死狗死猫以及欧洲人扔掉的下水
做出美味佳肴
欧洲人身高增长之迅速从他们的设施就可以看出来了
很多十几二十年前的设施比如电车对于现在的人的身高已经变得很勉强了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把东西造大一点,节省材料?
西方人的主食当然是面包,但面包的主要成分却未必是小麦,在整个中世纪,西欧经常处于阶段性的粮食危机中,危机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一个主要方面是低产--知道一点农业知识的人都知道,小麦的单位产量在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中是最低的,加上农业水平的低下,欧洲的气候又比现在冷的多,所以在整个中世纪(可以说这个匮乏时代几乎延续到17世纪)小麦的产量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之下。所以各式各样的代用品包括大麦、黑麦、双粒小麦之类的谷物都被做成面包,甚至用栗子和豆子磨粉来做面包。穷人长期以来食用成分复杂的面包,白面包则归富人、贵族和教会特权者享用。当时的一种白面包叫做司铎面包,还有一种加入牛奶并且用啤酒酵母来代替普通发面的精白小面包,叫做皇后面包。按法国革命家的说法,体现了教会和王权一体的丑恶。
肉类: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时的欧洲人吃肉很多,但不是现在我们印象中的牛排,而是猪肉。当时的欧洲森林和公共荒地很多,猪基本上是放养,所以有牧猪人这样的职业。猪肉在中世纪一直是西方的主要肉食。牛肉和羊肉也占一定比例,但不高。养羊主要是为了获pJwMzRgvp取羊毛和乳品,大规模养牛供食用当时还比较少见,主要也是为了获取乳品--奶酪和黄油。
顺便说一句,现在欧洲人对我们食用猪下水不解,其实当时的欧洲人也食用猪下水和猪血。这个习惯到20世纪在东欧还有保留。
野味也是肉食的一大来源,但这基本上归领主贵族享用,包括鹿、野猪、野兔和淡水鱼。中世纪欧洲贵族的第一大娱乐就是狩猎,因此严厉禁止私猎。但农民偷猎的情况还是经常发生的,到城市兴起以后,野味也开始渗透的市民的餐桌上来。
禽类:
阉鸡(为了肉质肥嫩)和肥鹅是中世纪的美食。还有许多野禽可供食用,天鹅和孔雀一度都是美食家的大菜,至于味道如何,不敢想象。
鱼:
一位历史学家说过,在欧洲中世纪,青鱼是一位历史人物。在天主教的斋戒期内,鱼和蛋类是唯一可以食用的荤菜。因此腌制的青鱼(也包括其他的鱼类)是极受欢迎的商品,穷人几乎常年食用以作为蛋白质的来源。青鱼洄游路线的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萨的衰落和阿姆斯特丹的兴起(这个说法不是很妥当,只是说说而已)。
油脂:
地中海地区主要食用橄榄油,北方则食用黄油。
酒类:
葡萄酒和啤酒是当时主要的2种酒类,与中国不同,酒是欧洲人的常备食品,而非庆祝宴会上的兴奋剂。无论穷富高低,酒都是每餐的必须品。当时的军需供应表上每个士兵应当每餐可以发多少葡萄酒多少面包都是有详细规定的,其地位简直不亚于面包。当然酒有好坏之分,也是有三六九等的。一般说在葡萄酒产地(欧洲的南部),葡萄酒是大众饮料。当时的葡萄酒已经有红白之分,但葡萄烧酒(既帖主所说的白兰地)还没有出现。酒主要用木桶装运,当时可能在酿酒技术上还不过关,当年新酿之酒一般价值都十倍于隔年的陈酒--因为后者往往会变酸,无法入口。
中世纪的啤酒概念与我们的不同,不很恰当的说,与现代啤酒的相似程度还不如与我们的黄酒的相似程度来的高,当时的一些现在的基本啤酒工艺还没有出现,使用蛇麻子则是晚近的事情。啤酒就是一种谷物酒的代名词,但它仍旧是一种发酵酒,而非蒸馏出来的谷物烧酒(威士忌就是谷物烧酒)。啤酒主要在不产葡萄的地区流行,上层人物一般以喝葡萄酒为贵,啤酒主要是下层的饮料。
香料:
简单说,欧洲的中世纪,冬季比现在冷得多。缺少饲料使得喂养牲畜的农民必须在冬季来临前屠宰无法喂养的牲畜,腌制咸肉和烹调都需要香料.
要忆苦思甜,非用原版咸肉不可,要教育后人先辈创业之艰难,不然总以为先人每天就是法国面包配英国奶酪,配菜是德国酸菜小香肠呢。哈哈哈!
附:
查理大帝的皇庄的财产清单。
我们在阿斯那匹木地方皇庄上看到了一座皇家的石头宫殿,建造极好。有三间大厅,全部房子有阳台环绕,有十一个妇女住的房间;下有一个地下室,正门前有二个回廊;此外在院庭内,又有寸十七个木房,具有同样数目的房间,并有其他设备。建筑甚佳;此外又有—马厩、—厨房、—磨房、一仓房、三草料房。
遮盖物有:为一床用的床单、一桌布、一手巾。
用具有:二铜壶、二酒杯、二青铜釜、一铁锅、一炒锅、—法码秤、铁薪架一双、一灯、二手斧、一磐(应为金字底,而不是石字底)、二钻、—斧、一刀、—大木扳、一小木板、二长柄镰刀、二镰刀、二铁刃铲,并有充足的木器。
农产品:去年收获的德意志小麦九O筐,可磨成面粉四五O磅,大麦一百米伊德;今年收获德意志小麦一一O筐,巳用去六O筐播种,其余部分保存;小麦一百米伊德,六O米伊德用于播种,余存;裸麦九八米伊格全部用于播种;大麦一万八千米伊德,一千一百米伊德用于播种,余存;燕麦四三O米伊德;大豆一米伊德;豌豆十二米伊德,在五个磨房中,有面粉八00小米伊德;在四个酿酒房中有酒六五O小米伊德,除已付庄园教士二四O米伊德外,余存;在两桥梁处,存盐六O米伊德,钱二先令;在四个园圃中,十一先令。蜜三米伊德;黄油的一米伊德;去年存下猪油十片;新猪油二OO片,带有碎肉及肥肉,今年收酪干四三磅。
家畜:大牲口五一头、五头三岁的、七头http://www.rixia.cc两岁的、七头一岁的;十匹二岁小马、八匹一岁的、三牡马;十六母牛;二驴五O头带小牛的母牛、二O头小水牛、三八头一岁小牛、三头公牛;二六O只猪、一百只小猪、五口公猪;一五o只带羔羊的羊、二OO只一岁羊、一二o只公羊、三。只带小山羊的山羊、三O只一岁山羊、三只公山羊;三O只鹅;八O只鸡;二只孔雀。
属于上述宫廷的庄园:在格里修庄,我们看见有庄园建筑物,共中省三个草料房,一个被篱笆圈起的院子。又有一个花园,其中有树木、十只鹅、八只鸭、三O只鸡。
在另一个庄园我们看见有庄园建筑物;一个具有篱墙的院子,其中有三个草料房;有一个葡萄园、一个树园、十五只鹅、二O只鸡。
在第三个庄园上,有房屋、存二个草料房、一个谷仓、一个花园、一个又有篱笆的院子。那里和宫殿中一样,有干量器与湿量器。没有金匠、银匠、铁匠、猎夫或其他服役之人。
文章标签:
上一篇:有哪些明星做过植发
下一篇:成都高新区盆景出租哪里有